第一篇:邓南街福利院工程工作总结
武 汉 市 汉 南 区 东 城 垸 农 场
新特菜基地工程项目(二期)
监 理 工 作 总 结
编 制 人:
总监理工程师:
武汉永鸿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日 期: 2008年11月 20 日
③项目监理机构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报送的施工测量放线成果进行了复测和确认。
④现场监理人员对承包单位报送的拟进场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及其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核,并对进场的实物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约定的质量管理文件规定的比例采取见证取样方式进行抽检。
对未经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监理人员应拒绝签认,并签发了《监理工程师通知单》,书面通知承包单位限期将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撤出现场。
⑤总监理工程师安排监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现场监理负责人应安排监理员进行旁站。
⑥现场监理人员根据承包单位报送的隐蔽工程报验申请表和自检结果进行了现场检查,符合要求予以签认。
⑦现场监理负责人应对承包单位报送的分项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监理人员对承包单位报送的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
⑧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现场监理人员及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承包单位整改,承包单位及时进行了整改,监理人员检查了整改结果,符合要求。
2.工程投资控制工作:
(1)项目监理机构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工程计量和工程款支付工作: ①承包单位统计经现场监理负责人质量验收合格的工程量,按施工合同的约定填报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款支付申请表;
②现场监理人员进行现场计量,按施工合同的约定审核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款支付申请表,并报总监理工程师审定;
③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款支付证书,并报建设单位。
(2)项目监理机构应按下列程序进行竣工结算:
①承包单位按施工合同规定填报竣工结算报表;
②现场监理负责人审核承包单位报送的竣工结算报表;
质量的同时,很抓了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经常深入工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项目监理部人员和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对施工安全按检查评分汇总表的内容进行检查。即:(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模板工程、“三宝”“四口”防护、施工用电、施工机具等)
③监理人员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应立即发出《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整改后进行复查。五.监理工程体会:
在建设单位的直接领导下,行使工程监理职能,解决了大量的技术质量问题,监督各施工单位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进行合格工程量的验收和结算,保证了整个工程按计划高质量地进行。主要体会有:
(1)工程质量上突出一个“严”字
监理工程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监理各施工单位按规范施工,因此在平时监理工作中必须“严”字当头,严格监理程序,严格按要求进行旁站监理和工程质量验收。同时运用工程经费支付否决权,有力保证了监理工作正常进行。
(2)工程进度上突出一个“促”字
工程进度不仅影响工程能否按计划完成,而且影响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工程一开始,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程进度计划。在施工过程,根据工程进度和计划进度,合理安排劳力、机械、工序,实行流水作业,工程进度与计划进度十天一对照,凡落后于计划进度要求的施工单位在后十天内完成。
(3)监理人员突出一个“精”字
工程监理人员在施工全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按规范进行施工,监理人员业务水平高低、素质的好坏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建设单位选派具备相应技术职称和任职资格,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熟悉设计图纸、施工规程和操作规程、有一定施工实践经验,能正确评定工程质量的工程技术人员。
(4)监理程序上突出一个“早”
主动监理,事前监理,把监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始终,尽可能地避免“马后炮”。因此在监理过程中尽可能地变事后监理为事前监理,防范于为未然,突出一个“早”字。在每道工序中,我们采取共同学习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召开施工现场会等办法,使施工人员充分了解操作要领,如何掌握质量标准做到
第二篇:邓南街2014年社区教育工作总结(范文)
深化社区教育改革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邓南街2014年社区教育工作总结
2014年,邓南街成校在区教育局及邓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校根据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和地方经济特点,积极面向“三农”,以人为本,坚持以“强街富民为主题、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充分发挥社区教育教育作用,以科教兴农,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统筹管理,促进农村社区教育深入发展
积极抓好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形成了区、街、村三级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并通过三级教育网络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和开展终身教育。街道投入150多万元加强成校建设,新改建了科技服务站,整合了社区、文化站、农技中心、社保中心等工作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以及多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当年的社区教育参与人数达近万人次。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开展科技知识、法制知识、节能环保知识、卫生健康知识、文艺汇演等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以及针对干部职工的综合教育、终身教育,针对老年人的歌舞、健身、民间艺术教育和活动。
二、积极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邓南街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步伐,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蓬勃发展,给社区教育工作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在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推进中转移一批失地农民
2012年以来,我街在湘洪工业园先后引进中海粮油、果脯糖浆、正大饲料、大北农等4个大型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项目,项目投资规模达40亿元,征用土地2700亩。在园区建设中我们引导和组织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使失地农民掌握就业技能,拓宽就业门路。在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中,我们又与武汉市邓源劳务派遣有限公司联合组织农民参加生产技术培训,向企业推荐本地参训农民上岗就业,不仅有效转变了农民身份,提高了农民收入,也让企业迅速进入生产经营状态产生效益。现在这4家企业生产经营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街、村两级的经济收入,其经济带动和辐射效应更成为全街经济工作的增长极,这其中教育工作带来和体现的成果可谓功不可没。
在临江产业园我们也成功引进了卓尔集团汉南港项目和武汉船舶交易中心项目,园区建设和项目投产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农民为主力军的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同样也体现教育工作的重大作用。
辖区内原有的机械设备、公路建材、石化科技、木材加工、生物制肥等企业也因社区教育培训出的众多生产经营人才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2、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造就了一批现代产业农民
一是在引进和实施农业项目中造就了一批现代产业农民。例如:我街引进的上海济洪蔬菜公司、华景天地、爱德农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000亩土地,生产出来的30多个品种农产品成为绿色无公害品牌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市,一些知名企业还与公司签订原材料供应合同。我们聘请市、区农业专家联合公司专业人员组成技术团队对土地流转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并推荐在公司上岗就业,这些农民成为了公司生产的主力军,不仅通过土地流转每年获取900元/亩的地租收入,还可以在农业公司打工实现每月1600多元的固定收入。
二是在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上发挥社区教育工作职能。说起邓南甜玉米这一品牌是我们的骄傲,而这一品牌的打造和形成与教育工作却有着莫大的联系和渊源。我街历史上一直有种植玉米的传统,过去一直都种植是的常规玉米品种,其种类和品质都不受市场青睐,2001年农民生产的玉米在市场上滞销,大量玉米变质,农民欲哭无泪,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发动各类资源和力量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当时分管教育领导和教育战线的同志迅速行动,遴选和组织一批有种植技术和经营头脑的农民外出考察和培训,结合考察培训我们引导和组织他们在群众中发动示范,成立了多个甜玉米种植和销售合作社,整合了农民土地和生产资源,并通过生产分工和技术创新提高了甜玉米品质和产量,在具体生产中我们聘请市、区专家常年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全国知名甜玉米专家张楚河作为我街生产技术顾问把培训班开在田间地头,广大农民深受指导和提高。我们还遴选一批玉米种植能手作为骨干重点培养,并逐步推广到农户带动邻里乡亲做到技术全覆盖。随着这一做法的不断推广和提高,全街甜玉米种植在技术模式、品种结构、品质特色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也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连续几年都举办了以邓南甜玉米为主题的甜玉米文化节,邓南甜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三是在推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社区教育工作职能。在外来农业公司和甜玉米品牌的影响和带动下,广大农民也在求思求变求发展,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形势和机遇,积极引导农民探索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例如,我们组织青年农民到外地学习农业产业化经验,引导他们结合本地实际研究产业化模式,发动群众成立和参加专业合作社,并联系农技人员和专家对社员采取“按需点菜”的模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此基础上实行大家出资入股、投资建设、集中种植、生产分工、专业指导、统一销售的模式,不断实现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和销售效益。现在全街农民基本上都参加了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农民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年收入大幅增加,一些种植示范户还达到30-40万元的年收入水平。
四是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经纪人培养上发挥社区教育工作职能。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产品营销,聘请江汉大学、工商及农业部门有关专家培训174名农村经纪人,从中选拨50人到外地参加学习培训,成立了20多家农产品营销协会。邓丰农副产品产销公司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去年实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产品行情火爆,畅销全国;思念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曾思来被武汉市评为“十佳创业青年”;窑头村妇女范乐英创建了“猪—沼—菜”的立体循环种植模式,注册了“乐英”牌蔬菜,受市场青睐。我们在大力发展营销人才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经验,并形成了特色成果,例如,武汉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培训农村经纪人的社区教育模式研究》初具成效,《培养乡土人才“发动机” 推动农村致富“动车组”》案例入选了武汉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选编。
3、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中创建一批学习型组织 全街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城镇环境改造和维护等都需要大量用工,这对社区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我们一是积极引导街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和各村合作,联合成立劳务派遣公司组织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取得相关工种技术和资质,推荐到建设施工单位就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推进了全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二是根据城镇化建中新兴的餐饮、服务、文化、物流、商品销售行业以及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需求,引导教育部门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开展了创业就业培训、就业推荐和对外劳务输出,使他们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创业基础和就业岗位。例如:在教育部门和卫生、食药监、工商部门的联合指导下,全街食品和餐饮业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联合指导下,聘请市、区文艺工作者和老师到群众中进行创作和指导,提升了我街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和文化工作成果;在教育部门和城管部门的联合指导下,成立了城管服务组织,设置了环卫保洁公益性岗位,推荐群众就业上岗,改善了城镇和村湾环境面貌;在教育部门和卫生、计生、民政部门的联合指导下,设置了卫生计生辅助工种、福利院护工、社会义工等公益岗位,组织群众参加业务培训,推荐就业上岗,推进了这些社会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和深化改革社区教育工作较好地发挥社区教育工作服务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形成了地方特色,更实现了教育事业与全街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篇:邓南街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自查报告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邓南街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自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市教育局于2005年在全市启动实施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品牌,一个学校的文化教育力。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能在无形中统摄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规划之中,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优化育人环境,创新管理机制,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发展。办学四十多年来,经历了由初创、发展到壮大的办学历程,良好的环境,严谨的校风,科学的管理,使学校呈现出蓬勃生机。近几年间,学校已连续先后获得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办学 水平先进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先进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校务公开先进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暑期活动先进单位”,被汉南区授予“绩效管理立功单位”、“少年科普知识竞赛特别贡献奖”、“普九迎国检先进单位”、“办学条件管理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教学质量评价优胜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单位”。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投入,抓好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环境,既是学校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又是能体现学校独有的文化特征,以其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1、合理规划,完善校园硬件设施
办学条件落后一直是我校发展的瓶颈,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靠的是杯水车薪的开源节流和断断续续的奖励缓慢推进,其中之一不乏建功了再拆,拆了再建功的尴尬。2003年前,学校的场地上是无花无草,树木七零八落;学生桌凳是东倒西歪、高矮不齐;教学设备还是第一次普九配备的微机老化,无多媒体教室;教学楼未装修,只是一个空架子,门窗腐烂,无法遮风挡雨。2003年后,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农村“基教会”的精神,一阵春风唤醒了学校的勃勃生机。学校积极与区教育局和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努力寻求资金。等待已久的机遇,来之不易的资金,给每一位师生带来了欣喜和激动,为了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在校园环境改造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学校拟定环境建设发展规划;二是根据规划,制定出建设项目的计划与方案;三是找专家,找相关部门对改造和维修方案进行论证;四是对改造和维修项目进行预算;五是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六是将项目切块招标;七是区局、镇领导对每一项目进行专行督导检查。在实施环境改造过程中,我们集思广益,三思而行,用一分钱做二分钱的事。每确定一个项目,学校领导都要与建筑公司反复磋商,将每个项目砍到最低价。不用花钱的项目一分钱不花,师生齐动手,清除杂物,平整场地,移树栽花。力求政府支持,从已拆除 的水洪乡福利院挖回花木10余种,200多株,价值近万余元,将挤出的资金用于新的建设项目上。我校对危房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将场地、绿化进行了重新布局,完成了家属区与教学区的隔离工程,对教学楼进行了重新装修,配置了标准的学生桌椅300套,重新购置微机30台,多媒体设备一套,对三十多年的老厕所进行改造,完成了“三合一”工程,2008年又筹资20多万修建了标准化的师生食堂。前前后后新、拆、改、维修校园、环境建设项目有二十多个,都保质保量完成了。
2、因地制宜,校园自然环境优美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的一草一木都体现着学校的个性,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对校园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规划,精心设计,调整绿化布局,广栽花草树木,做到校园处处有草坪,时时有花开。现在环顾校园,每一处美景都有师生的智慧,每一处都留下了师生的汗水。走地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花砖路面主干道,干道将学校分为南北两大块,道路两旁青草葱葱,花团锦簇。干道南面是操场,配有六十米的直跑道和二百米的环形跑道。操场上种植了可践踏草皮,供学生做操、活动,干道貌岸然以北是两块大景点,以四季长绿的羔羊毛草皮为底色,各种花木错落有致,具有象征意义的“日月争辉”、“火箭升空”别有寓意。另外还精心搞好品种搭配和花草树木的修剪,使校园里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创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我们还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工作,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氛围浓郁
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一直校门,左侧可以看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给人生一个坚实的基础”的办学宗旨,教学楼上镶有“育德、求知、健身、报国”的校训,对着主干道的文化墙贴有用花砖组成的“三个面向”的主题画,下面墙上写有“学会 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培养目标。操场边院墙上画有运动人物图案及风景画,篮球边的院墙上写有“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运动口号。如今校园面貌一新,折色的教学宽敞的操场、葱郁的草皮、翠绿的树木、错落有致的花木、争奇斗艳的鲜花、丰富的文化标语,还有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看着一株株小树长大,闻着一阵阵浓郁花香,师生体验到工作、学习的生活乐趣。
在创设校园外部环境的同时,我这十分注重校舍内部的布置。走进各个教室,我们能看到教室里张贴着国、班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表”、条幅等,班级图书角、卫生角布置得当。在楼道、走廊墙壁上悬挂着科学家画像、名言警句、古诗欣赏,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利用楼首转角、柱头张贴警示语,如“上下楼梯靠右走”、“慢步轻声”、“请说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提醒大家保持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文化长廊常办常新。学校配备 有标准的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音美室、劳技
室等到功能室,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
近几年来。我们抓住校园改建的契机,加强了校园化环境的建设工作,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绿化美化了校园,又增强了师生的爱校意识,师生置身于美国的环境之中,接受了美国的熏陶。
二、科学管理,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
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求各地各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促进人本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校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我们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转变观念,增强依法治校意识,转变“领导”角色,倡导率先垂范、服务师生的精神,提高管理水平。我们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依靠教师制定各部门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制度,我校根据校情,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学校绿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等。建立了领导、教师值周值日制度,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扬民主精神,主动邀请教师参与学校日常监督管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增强队伍凝聚力与战斗力,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打造一支健康乐观、齐心协力的团队,促进学
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良性运行。切实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广大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展现。
我们加强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建设,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各班发放《班主任工作手册》,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卫生区责任制,制定了学生礼仪要求、四项红旗评比办法、先进班级文明学生标准等,并将有关制度和要求张贴教室,让各项要求深入每位学生心中。学生会组织成立了相关监督岗,每天对学生的文明、纪律、卫生等情况进行检查,规范了学生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提高境界,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三个层面,外显的是学校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即校园内能看得见的文化内容;内在的是学校精神文化,即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的文化内容。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目标,以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载体,梯度推进,内外结合,整体提升。
1、抓核心。建设良好的校风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我校明确提出了“文明、守纪、求实、创新”的校风,“育德、求知、健身、报国”的校训,并以此作为学校的精神,以激励全校师生为之而奋斗。几年来,学校坚持不懈地进行校园教育,使校风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进而化为他们的行动。正是这强大的精神动力指引指引激励着我们为创建农村一流小学而团结进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抓重点。教风是教师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的综合体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明确提出了“敬业、求实、爱生、奉献”的教风。近年来,我们立足校情,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和培养,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更新;其次,重视青年教师的提高与成长,在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同时,努力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让良好 的教风在青年教师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第三,关心教师依靠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第四,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教师工作的管理制度。
3、抓关键。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而下之方面的表现。学风不仅受校风、教风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对校风、教风的形成起促进作用。优良学风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优良的学风,学校十分重视骊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具有持久的动力,才能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在工作过程中,学校结合觉养成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严格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反
复强化,努力养成“乐学、善思、合作、创新”的学风。
四、创新实践,开展多形式多风格的文化活动。
在创设物质文化的同时,我们还以内在激励为指导思想,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大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发展个性的舞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把环境视为有生命的朋友,校园文化要成为学生帮助学生创新实践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去思考、去创造、去实践。因此,学校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文化节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督导小分队、雏鹰假日小分队等团体活跃在校园、社区之中;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科学探究、文艺演出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多年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我校于2004年开发了“五心教育充实孩子的童心世界”的校本课程,具体内容为: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孝心献给长辈、把信心留给自己的系列化教育活动,将“五心”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陶冶学生情操,并将“五心”教育从学校引向社会和家庭,使“五心”教育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学校聘请了派出所民警为法制副校长,定期组织法制教育、科学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广大师生及群众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使师生心灵得到净化。
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体性素质教育活动,努力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教育为主题,以传统活动为基础” 的校园文化活动情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首先抓好课堂学习活动,教师通过设问引导、提问诱导、答问指导、追问教导等,与学生进行思维交锋、个性碰撞,共同进入知识、智慧、情感、精神的良性互动境界,以此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智能。其次抓好文艺活动。通过组织校园艺术节、文艺表演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崇德、尚美的校园景象。第三抓好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体育锻炼,开展诸如球类、棋类、体操等比赛和校际之间的友谊赛,定期举行学校运动会、拔河比赛、越野赛等,既强健学生体魄,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第四抓好实践提升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知识和智力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力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会、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学科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小课题研究报告,参与课外科技活动,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由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活动载体建设,愉悦师生身心,丰富师生生活,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师生健康高雅的情趣,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和学习的高尚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美国教育家布莱森也认为:任何一所学校环境其实都在对学生发表演说。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随着时代 的发展,它的品味和内涵将会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但需要强有力的经济作基础保证,然而,我校受财力的制约,也存在许多不足,诸如各室还比较拥挤,室内设施还较为陈旧与不足,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文化底蕴科技含量还不高,校园文化阵地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要求等,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继承与创新发展思路,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群策群力,有满信心使校园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六)加强特色建设,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规模小,办学面临很多困难。尽管如此,学校对特色建设一直十分重视。根据实际,学校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构建了“科技放飞梦想,创新成就未来”的办学特色。经过学校的努力,学校特色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在社会上和教育界的影响日益提升,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1.路径清晰,特色建设有源头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囿于学校环境的条件,当时学校只开展剪纸活动。剪纸活动大都取材于生活方面的内容。剪纸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为了克服教具和教学器材和不足,学校增加了制作胶片的活动,并且配置了幻灯片。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幻灯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内容不断扩展,在十里八乡影响较大,附近不少学校还专门派人参观学习。2005年左右,本校毕业的一位学生,放弃其它机会,回乡种植甜玉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生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活动。学校在活动中受到启发,主动将这类活动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
起来,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特色建设步入了规范的发展轨道。这样,学校特色建设就呈现出一条从敲敲打打的游击式到自觉的规范化发展期的成长路径。
2.植根乡土,特色建设有根基
学校所在地没有大企业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资源,在这种条件下,学校在特色建设上作出了智慧的选择。邓南街是全国最大的甜玉米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学校特色建设与当地的品牌建设紧密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我爱家乡的甜玉米”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一活动中,学校自编了校本教材,开办了玉米知识讲座,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玉米种植的管理过程,并且组织学生吃玉米、品玉米、议玉米、颂玉米,学生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科技知识的力量。
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条件,是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周围没有科技馆,没有大工厂,科技教育困难重重。在多方探求后,学校开展了农具模型的创作。学校认为,看似简单的农机器具,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原理和科技知识,模型制作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项目。在实际活动中,小制作的领域不断拓宽,从农具延伸到生活用具,从古代连接到现代,学生制作得维妙维肖,科技含量和艺术含量不断增加。看到这些作品,对学生的赞赏之情油然而生。
3.多方支撑,特色建设有生命力
学校特色建设日益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呈现出勃勃生机,前景可观,主要体现在:
一是科技教育的体制与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成立了领导、老师、外聘人员组成的科技教育的专门队伍,制订了不同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运行有序。另外,学校还制定了科技教育的教研制度、活动管理制度、评价奖惩制度等等。同时,学校还开发了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如《儿童手工》、《科技小制作》、《我爱家乡的甜玉米》、《科学家的故事》、《科普知识问答》、《环境保护》,夯实了科技教育的基础。加强基地建设,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又一着力点。校外,学校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资源,加强了甜玉米基地建设。校内,大量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为它们悬挂身份牌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校功能室收集了不少学生的作品,成为学生作品的展示厅,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基地。这样,制度、课程、基地构成了学校科技教育的生态链,有力支撑了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是活动内容不断拓展,使科技教育充满活力。从身边的甜玉米到神舟八号飞船、天宫一号飞船,从单项活动到举办科技节,从古代的农具制作到今天的教具制作,内容十分广泛。每一项内容的的拓展都推动了科技教育的深入。与此相适应,学校成立了劳技、计算机、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等10多个学生活动兴趣小组,共有145个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的活动,活动内容的广泛和学生参与面的广泛,是学校科技教育有生命力的又一重要标志。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特色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仅就作品而言,学校活动室展示了一批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还有一批作品获得了市区各种比赛的奖项。特别是陈元济老师与学生共同发明并
制作的“面积公式演示板”和“空气性质演示器”,获得湖北省自制教具一等奖。
学校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特色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已进入发展时期,学校正在思考进一步发展的规划,力求提高特色建设的水平。我们相信,一所小规模的学校一定能写好特色发展的大文章。
第四篇:汉南区邓南街社区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优化社区教育网络
服务小康社会建设
——汉南区邓南街社区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邓南街位于汉南区腹心地带,南临黄金水道长江,与嘉鱼隔江相望,北与蔡甸区接壤,西枕东荆河与洪湖毗邻,中贯汉洪高速公路,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辖一个居委会和十五个自然行政村,总人口15000人。邓南街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人文基础,着力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形成了以鲜食甜玉米为主导产品的农村产业结构,被誉为“中国甜玉米之乡”。
邓南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于1989年建校,现有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5人,社区教育志愿者40人。成校主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社区教育等工作,邓南街成校已成为我街专业技能培训、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主要阵地。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为贯彻武汉市教育局武教职成[2009]4号文件《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的意见》精神,我校根据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和地方经济特点,积极面向“三农”,以人为本,坚持以“强街富民为主题、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办学理念,以创建武汉市乡镇成校规范化建设示范校为契机,加强街、村成校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成人教育作用,以科教兴农,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方向
(一)成立领导机构,促进社区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006年邓南撤镇设街后,我校也相应调整了学校领导机构,由街道分管
教育的副主任任成校校长,街道教育总支书记任副校长,成教干事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学校领导积极向街道主要领导做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汇报,得到街道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街道党工委定期召开社区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听取社区教育工作进展情况,部署落实工作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确保我街社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学校发展规划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来一系列政策更加贴近农民生活,强调以人为本,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成校面临着巨大挑战,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武汉市乡镇成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使我们迎来了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也使我们对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此,我校根据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和地方经济特点,积极面向“三农”,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以“强街富民为主题、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办学理念,及时制定和完善了学校中远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并以创建工作为契机,把邓南成校建设成为街道科技推广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和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目前已形成区、街、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坚持“三项制度:“局级联席会议制度、月办公例会制度、双周议事会制度”;积极探索办学模式,多校联合,提高办学效益。在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下,我街将社区教育学校、老年学校、市民学校等几校联合,实行“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办学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大了统筹力度,提高了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联合、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成教工作局面。
(三)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促进村级成校发展
近年来,邓南街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把乡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
按照市区有关要求,村村建成了成人学校和社区教育辅导站,由街道统一实行管理,做到“五有”,即:一有活动阵地,每村至少建有可容纳40人以上的多功能培训教室(其中南康社区、水一村成校建有近百人的培训教室)、藏书2000多册的农家书屋、配有青少年及留守儿童活动室,有条件的村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目前已有南康社区、窑头村、水一村等率先建成,村村都成立了老年文娱队;二有专人管理,村委会指派专人(或兼职)负责管理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三有活动经费,由村委会单独列支,基本满足各项教育、培训、活动等需要;四有管理体系,由街道统一管理,形成街道社区教育网络;五有考核办法,由街道对村委会下达专项目标,实行目标管理。每年终有街道统一进行目标考核,对照方案兑现奖优罚劣制度,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二、努力改善条件,促进成校发展
几年来,由于街道成校基础薄弱,资金投入较大,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合理使用各项资金,优化整合优质资源,不断提高基础能力。
由于农村成人教育在各类教育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邓南街成校自创建以来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原来设置在政府院内,邓南撤镇设街后,邓南街投入50多万元购置原派出所办公楼进行改造,将成校整体搬迁。近年来,在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扶持下,添置办公
设施、桌椅、电脑、投影仪、照相机等设备,成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邓南成校现在占地9000平米,建筑面积1250多平米的教学楼装修一新,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藏书5200多册,各类报刊杂志10多份,实用技术培训光盘100多张;多功能活动室、多媒体培训教室、专家咨询室、农民网吧等功能室齐全,办公室及现代化办公设备堪称一流。
为满足农民培训和居民学习需求,街道今年将原礼堂改建成科技服务站,并定位邓南街成校培训基地,建成可容纳160人以上的培训、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为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成校配置16台电脑,并全部联网,免费为农民提供培训、信息查询等服务,受到当地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他们称作为免费的“农民网吧”,为农民搭建了远程教育平台;2007年12月20日长江日报以《汉南出现农民免费网吧》予以报道。
邓南街成校自2007年以来通过电信部门搭建了“农民之友”信息平台,联合街道农技中心、科协等部门,开通短信业务,抢抓时节,根据需求,向邓南街农民免费发送农业科技信息、务工信息、时事要务等短信,用最便捷的方式向农民传达信息,组织农民收听收看相关讲座,传达政府有关部门指令,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开辟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通道,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发送手机短信 为6000户提供农业信息》于2011年3月1日长江日报登载。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还在于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发展是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发展优质的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于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涉及面广,结构复杂,为 此,我们着力建设一支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教师队伍,即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使这支队伍具有专业性、多样性、广泛性的特点,以适应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各种需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选贤任能,从中抽调一名小学副校长任成教干事,加强成教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目前,我校已有4名专职教师,达到了街道总人口万分之二点七;资源整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主要从社会各部门聘请负责文化、技术等专项培训活动,现有5人;发动组织,扩大志愿者队伍,通过招募和自愿参与等形式组建了以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能工巧匠、专技人员等为主要成员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40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他们热爱社区教育工作,并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从整体上不断壮大和优化社区教育工作的服务队伍,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四、践行成校职责,服务地方经济
在办学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这一主要宗旨,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同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几年来,我们披肝沥胆、辛勤耕耘,紧密结合农村实际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打造出了邓南社区教育品牌。
一是选好项目,满足需求,服务群众,努力抓好农业科技项目的技术推广工作。邓丰牌大雪枣种植技术推广被确定为“武汉市十八大重点农业科技项目”之一,我校本着“选择一个项目、创建一块基地、推行一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群众”的工作思路,在种植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为技术推广打下基础。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从2003年开始育苗,实行“种植示范—嫁接育苗—技术推广”一条龙服务。截止今天,大雪枣已推广到区内几十个村庄、大队,有近800户农户栽种了大雪枣,面积达上千亩,平均每亩收入三千元,总产值逾三千万。咸宁、洪湖、仙桃等地农民纷纷到我校参
观引种,大雪枣受到人们的欢迎,果品供不应求。为更好的满足农户的需求,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更好的发展农村庭院经济,我校前年又引进新品种“鄂柑壹号”果树苗一万多株,可栽种1000多亩。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搞好新品种的推广与技术服务。
二是突出特色,创建品牌,发展经济,开展灵活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
1、专家引领,提供技术服务,开展以甜玉米种植技术为主题的实用技术培训。邓南街是鲜食玉米的主产地,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万亩,种植农户达3000多户,基本形成“甜、糯、彩”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特种玉米种植。发展甜玉米绿色食品基地,做大做强做厚鲜食玉米产业,将是我街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此,成校与华农大签订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协议,聘请华农大教授、全国知名甜玉米专家张楚河为教师,不定期的开展甜玉米生产技术培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玉米病虫害防治等指导,为我街甜玉米种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协会配合,组织行业精英,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培训。与邓南街养殖协会联合组织,联系到美国先灵葆雅动物保健所、百事康等公司委派专家,为邓南生猪养殖户开展《生猪的饲养与管理》、《猪群疾病防治与饲料保健》、《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等培训,使我街农户养殖技术也不断提高,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邓南全年可出栏肉猪8万头,创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拓宽了农民致富门道;
成校牵头,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如中央惠农政策、人口环境与计划生育知识、残疾人生产技能、职工生产安全、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培训等,每年开展培训等近20期,累计培训1000多人次。
2、搭建平台,鼓励农民创业,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近几年来,成校积
极组织农民开展创业培训,特别是注重了农村经纪人的培养,通过培训合格的农村经纪人创办自己的实体,为地方经济服务。目前,邓南街已相继成立了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营销协会。邓丰农副产品产销公司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注册了“邓丰”商标,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远销国内外; “思念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曾思来通过培训,用先进的理念来管理自己的企业。近几年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被武汉市评为“十佳创业青年”,同时被誉为武汉的“玉米大王”;窑头村妇女范乐英创建了汉南区第一家家庭农场协会,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形成了“猪—沼—菜”的立体循环种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成校为地方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定向培训,促进就业,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一是加强队伍建设,调整并充实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农业、教育的领导协同抓,街道农办、团委、妇联、教育等多个部门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努力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党和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培训学校开设的培训岗位、时间、内容、就业方向、收费标准及政府补贴等。采取广播、展版、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走村串巷,深入农户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三是落实目标任务,街道各部门通力合作,联系实际,扎实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
开展“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安置到企业工作;通过社会职业中介公司,推荐就业;通过政府扶持,引导自主创业;为农民增产增收开辟新途径。
五、加强理论研究,打造地方品牌
首先是积极参加市级重点社区教育课题研究,汉南区教育局成功申报了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特色农业专业化建设中的社区教育策略研究》,我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以项目成长模式促进社区教育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研究,我校于今年申报了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培训农村经纪人的社区教育模式研究》并获得通过,项目组成员在专家们的指引下,积极探究适应农村社区教育的新策略、新路子,以期更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水平。
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通过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多次得到上级领导、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2006年被评为汉南区职成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武汉市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职业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党的十八大及全国十二届人大会提出农民素质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社区教育更是任重道远。农村居民素质不高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农村社区教育应该得到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和大力支持,逐步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农村社区教育考核制度,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提炼办学理念,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水平;进一步优化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教育办学效益;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服好务。
第五篇:邓南街支部分类定级工作自查报告
邓南街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
自 查 报 告
区委组织部:
根据省市区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街党工委严格遵循突出重点、实事求是、简便易行的原则,按照党支部自评、党员群众测评、上级党组织评定、核准定级、公示、汇总上报等程序,组织工作专班,利用一周时间,对党工委下设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分类定级,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分类定级范围。此次分类定级涉及基层单位27家,其中建制村15家,社区1家,机关4家,事业单位5家(中小学4家),新社会组织2家。基层党组织27个。
2、分类定级结果。参与分类定级的27家单位,其中25家定级为“一类先进”,2家定级为“一般二级”。
3、定级结果分析。从定级结果和平时掌握的工作进行分析,机关、事业单位、新社会组织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态势较好,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均被定级为“一类”党组织。15个村党建基础工作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不平衡,其中窑头村和塘江村被定级为“二类”党组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村重经济、轻党建,认为党建工作是软任务、软指标,没有认识到抓好党建是推动发展的有力保障。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待提高,流动党员等党员服务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2、活动开展较少,制度落实不够。“三会一课”、党内会议、民主评议、教育培训等活动及群众性娱乐活动均开展得少。“五议五公开”、党务村(居)务公开等制度落实力度有限。
3、中心功能缺失,作用发挥有限。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服务中心用途较少,各项功能不够完善,没有把各项便民服务活动真正开展起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三、整改措施
1、通过加强教育管理,明确职责权限和分工,强化指导监督,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有效途径,提升村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增进村两委班子的团结,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2、进一步加强对村、社区“三会一课”、党内会议、民主评议、教育培训等活动的业务指导以及对“五议五公开”、党务村(居)务公开等工作的定期督查,全面提升党建业务水平。督促各村、社区经常性开展各类党建、精神文明创建
及文体娱乐活动,街驻点干部负责督促并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抓督促落实。同时,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经常性调度,对党建工作实行一月一次例会,一季度一次检查讲评,半年一次村支书党建工作述职,全年组织一次综合考评。
3、按省委的要求,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街、村两级加大投入,使中心的各项硬件设施更加完善和规范。同时,强化功能整合,抓好管理使用,做好活动记载。让中心真正发挥区域性政治中心、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区域宣教中心、区域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区域性信访维稳中心等六大作用。
中共邓南街工委 2012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