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性学习初探》课题的阶段性总结guo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课题的阶段性总结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为了切实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情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申报了市级课题项目《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并在市教研室的领导和指导下逐步开展活动。现就我校本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做一汇报。
第一、我校于10月初在市教研室的帮助下确立了课题组,成员:郭银环(九运街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中教一级、蒋凌立(九运街中学教务副主任)中教一级、赵静(九运街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二级。
第二、2006年11月4日在教务处、语文组及有关班主任的配合下,组织了初一初二的近200名学生以及语文教师1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此外还组织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面对面的了解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通过对书面材料,口头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挺热情、主动,但觉得自己的知识面狭窄。而老师则认为开展会有很很多好处有不愿多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原因有多种,主要是教师认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费时费力,还有一部分老师不知道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三、我校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结果认真分析后有结合市教研室课题实施方案设计了我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方案》。方案中我们一致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
1、自然资源的开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设施,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我们阜康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如:已开发的三工河谷、天池,还有我校附近未开发的四工河谷。此外市区的畅岁园、团结西路的特纳格尔古城墙等等。有机会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去观察、去感悟,他们定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于是让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还会产生许多疑惑,好奇心会驱使他们询问师长,去查询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对九运街地名的来历、特纳格尔古城墙的历史、“引额济乌”引水工程的意义作用的了解越多就越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在七年级下的活动“黄河,母亲河”中可拓展学生关于对“身边河流对与我们的养育”的认识,在八年级下的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中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前往神秘的四工河去看看、去发现。他们一定会满载而归!
2、社会资源的开发
没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如八年级上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可以和部队联系,让军容军纪“告诉”孩子们我们的祖国有着钢铁长城的保护,还可以邀请部队的专家来我校做关于“现代战争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题报告会,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八年级上“让世界充满爱”的活动中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敬老院组织“关爱老人,我们送欢笑”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关心、孝心。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人文资源的开发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人文资源。如:开展“怎样搜索资料”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图书等搜索资料。
第四、我们课题组的三位成员都积极主动的从各种渠道找寻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资料,关于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有有这样六部分:(1)中学语文第四学段课程标准中对“综合性学习” 的具体目标(2)教研中心在课题培训上的内容(3)市教研室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本人所教年级每个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5)从网络上下载的成功教案(6)蒋凌立教师在北京学习的资料
第五、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如郭银环老师的《莲文化魅力》蒋凌立老师的《让世界充满爱》赵静老师的《广告与生活》在这些小活动结束后我们交换意见,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涉猎面较窄因此作品甚为粗糙。(2)关于学生评价,在活动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今后的热情,让他们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3)时间究竟要如何把握。(4)怎样鼓励家长参与。第六、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是宣传我国新一轮的教改形势,组织学生(不能光老师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对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及要求。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综合性学习”对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比重视“分数”还要重视。还要请家长学习,到社会上宣传,以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配合。二是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我向他们介绍钟志贤教授《深呼吸》中有关21世纪人才的标准,谋生的素质,优秀员工素质,创新人才的个性等内容;介绍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有关美国中小学生做研究的内容;介绍几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这些工作不仅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了解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三是师生共同商讨,结合教材及本校实际,制定学期综合性学习计划,使综合性学习能依计划有序开展,也便于学生早做学习准备。四是取得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五是让家长也和学生一起来参与。组织一些活动的时候邀请家长一起参家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及时了解学校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上是我们第一阶段的内容,现把第二阶段的活动总结如下: 这个阶段我们组选定了自己的子课题“资源的开发”然后制定了今年的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我校《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初探》课题组,本年度积极推行以课例、集体备课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研究模式,让“综合性学习”逐步走进了教研组,走进了课堂。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学术性、实效性,及时做好课题阶段成果的积累和经验总结和交流工作,推动各子课题的研究。开展2007年课题研究教学设计、课例研究和论文评比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1、各备课组和课题组要以所承担的子课题为引领,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研究过程,认真组织组织组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总结,撰写有质量的教学设计、课例和论文参加评比。
2、参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课件、案例、课例和论文要体现课题研究的主旨,要具有原创性、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性,要对本课题乃至我校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具体要求:
① 教学设计主要应包括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含主要环节的分析)、教学建议等环节。
② 课例必须围绕教研组进行的“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的课例研究过程,围绕遇到的问题和跟进研究进行阐述。尽量体现研究的真实性、故事性、问题性、典型性、时代性。主要应包括主题、研究的背景(发现问题)、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结果或结论(效果与反思)等几部分。写作上应夹叙夹议,真实的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思考,着重写清“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问题。一月一次月活动小结
③ 论文要求围绕本年度研究的重点“综合性学习”撰写,也可涉及“综合性学习”的其它方面。
3、教研组及课题组必须上交一份课例研究报告(文件),每个教师必须选择一项参加。
4、文章一律用16K纸打印,标题三号、内容小四号宋体字打印,并同时上交电子稿。
5、文章截止时间:2008年1月14日。
6、奖励办法:总课题组将根据文章的质量,分类评出一、二等奖,颁发证书和奖励。
第二,围绕子课题“资源开发”开展活动。
我们课题组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开发了和利用了课程资源。主要是:
1.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通过语文课本、图书资料和大众传媒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课本人手一册,含有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综合性学习教学如若挖掘课本中隐含的资源,可以避免学生舍近求远,节约开发资源的时间,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推而远之,可从自读课本、中外名著、报章杂志、影视媒体中开发资源。《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蒋凌立老师在材料准备阶段,让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报章杂志、画册、相册等资源,搜集歌颂母亲的中外歌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感人事迹等资料,但在农村有这样条件的学生只有几个,因此要发掘课本资源,应该提示学生温故和重读小学初中语文课本中歌颂母爱的诗文。(图片)路径二:通过调动师生记忆库中储存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人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资源库,储有个体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资源,教师要善于激活这些可能处于封冻状态的资源,让这些无形“资源”汇成一口大家可以共享的“井”,一条同学可以“嬉戏”的“河”。“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案例中,执教老师动情地叙述自己作为母亲和女儿双重角色的喜悦和悲哀,学生朗读写给母亲的信,母亲朗读写给孩子的文章,走的就是这条情感资源开发之路。这类综合性学习资源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以情动人是它的最大特点,应大力提倡,着力开发。
路径三:通过学校-家庭-村社-社会这条线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校园环境、学校生活、社团活动,家庭的经历、亲人的生活、相互的交流,家乡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和风土民情,社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社会的大小事件,甚至国际的变幻风云,都是综合性学习的潜在资源。这一路径的资源开发最容易形成特色。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主旋律是“爱”,在进行语文训练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乡的感情。就社区资源说,“话说家乡先烈”“乡土研究”“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小吃”“我爱黄梅戏”等活动,富有地域色彩,贴近儿童生活,令人感到亲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自然包含其中。(郭银环到民间采风)路径四:通过跨科学联系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不仅联系大千世界,而且联通各门课程,各门课程中的语文资源也是无处不在的,要善于摄取为我所用。要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从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而又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与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等课程的关系尤其密切,与之“联姻”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如语文与历史、地理和音乐课程分别联合,设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背起行囊走四方”和“乘着音乐的翅膀”,就是跨学科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范例。“献给母亲的歌”这则案例,从总的方面说,是与思想品德课程联合而设计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但从细部来说,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贯穿的背景音乐和活动一“歌唱颂扬母亲的歌曲”,是从音乐课程中获取资源,活动四“解说表达母爱的图画”和活动五“出示陈旧相片,展现昔日温馨”,是从美术课程中获取资源。(赵静的粮食)
初三年级郭银环老师的手抄小报评比、课前三分钟随记本评比、主持人才艺展示、小老师活动(报名 选拔 上综合性学习课的小老师,并进行评奖)(视频图片)、优秀小组的评比、课前三分钟活动展示、自制的资料收集袋、学生的作品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示范课的评比(同一课四个班上,形式个不同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进行了学科自身资源的开发。
例如《雨的诉说》、《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就让学生亲自倾听去感受雨、亲自去到网上收集风流人物,或是亲自去采访身边的风流人物。从而开发了自然资源和课程资源。又如《古诗苑漫步》里的人文资源,课程资源的收集。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有的做成小报,有的在随记本上,有的在卡片上。这样师生共同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农村学校的孩子课程资源在图文、影视、会议、场馆、街道等方面明显劣于城市,尤其是目前使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更显贫弱;但农村学校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又明显优于城市学校。如果组织学生进行题为《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农村学校的学生一定会乐于参与,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践等学习方式去了解家乡的特产,而且在新闻发布会上会滔滔不绝。而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放在城市学校,学生只能在互联网上或父母口中去了解家乡的特产,因而会显得枯燥无味,缺乏生机与趣味。又如我们的综合实践课《到民间采风去》也同样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
初二年级的蒋凌立老师自己或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上了精彩的综合性实践课《铸剑为犁》。不仅如此还利用了在北大学习时收集的人文资源上了精彩的讲读课《故宫博物院》。同时老师的以身示范使学生提高了积累有效的资源的意识
积极认真地攥写教学反思和论文。
我们在学校教务处的带领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在教学反思和论文撰写方面,我们组的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课题写教学心得、案例,以此来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我们平时鼓励教师随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多撰写教学反思、多撰写教学论文等。我校的蒋凌立,赵静,郭银环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发表了关于课题,三维目标的教学论文和个人专题研究多篇,其他老师每人每学期也能积极撰写论文。并且把电子版的打包放在语文组的教师论文集里
11月14日
大学生辩论赛
辩题:爱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
今天我在英杰交流中心现场观看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亲眼目睹了天之骄子们雄辩的风采,果然是让我大开眼界,学生们思维之缜密,反应之迅速,语言之幽默,让我不得不刮目相看。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这个辩题切合学生实际,所以不论是台上辩手,还是台下观众都很投入。辩论过程中正方的三辩可谓妙语连珠,博得观众阵阵掌声,而反方三辩也不甘势弱,旁征博引的奇妙言辞将难题推给对方,如果不是亲自在现场感受,我是无法体会横幅上“辩论的盛宴,思想的大餐”的真实内涵的,你看T型台上,双方唇枪舌剑,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观众席中时而屏住呼吸,时而群情感奋,好一幅大学校园生活百味图!
11月30日
孟子人性论
主讲:杨立华(哲学系教授)
今天的讲座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哲学系青年教授杨立华先生主讲的。三教101本可容纳100人的教室,早已座无虚席,走道及前后门也挤满了人,甚至有同学因教室着实容不下竟然在寒风萧瑟中立于室外,在半开的窗下听完了整场讲座。我想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听课,不光说明杨老师的教学水平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对儒家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儒学的先哲圣贤假如地下有知,应感欣慰!
那么孟子的人性论究竟讲了什么呢?杨老师引用了孟子的话:“人皆有恻隐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人皆有羞恶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皆有辞让之心,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人皆有是非之心,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作为普遍人的心理结构,即善是人的本质的根源的倾向,杨老师肯定了孟子的性善论。
在讲座接近尾声时,杨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善具有必然性,行善不需任何条件。”也许有人会对杨老师的后半句话提出质疑:行善怎么能不需要条件呢?比如你想帮助路边的乞丐而自己又身无分文,那么你有条件行善吗?乍一听这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我们静下心来再想想,乞丐需要的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吗?换句话说,行善只能是物质上的给予吗?当你把灿烂的真城的笑容送给他们,当你用温暖的手握住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时,他们所得到的难道不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吗?如果非要给行善附加一个条件的话,那么一个微笑就足够了!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引人注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现代语文课程史上第一次辟专节阐述语文课程资源问题,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开列了一张长长的资源“清单”。这些课程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显性的和潜在的、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实物的和活动的、校内和和校外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等各个方面,表现了语文课程资源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拓展性。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发生了深刻转变,激活了一度几乎就要走到死胡同里的语文教育,给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开辟了新天地。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注入,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人们发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长期把语文与生活隔绝开来的高墙被轰然推倒,语文课堂内外和课程内外实现了多年未遂的沟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了解生活的做法蔚然成风。
语文课程资源对语文课程的渗透是全方位的,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到教学实践,从阅读活动到写作实践到口语交际,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其中,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倍受人们关注的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资源结合得最紧。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必须以大力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为基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果也主要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中得到检验。综合性学习教学是检测语文教师资源意识的强弱和开发资源能力大小的试金石。
一、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种类
了解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种类,是开发和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前提。正确的分类,有助于廓清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外延,明确开发与利用的方向,便于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与生成。综合性学习资源,按分布空间分,有校园、家庭、社区;按呈现方式分,有口头、文字、图片、音像、实物;按信息渠道分,有图书、网络、影视、生活;按储存形态分,有动态的和静态的,有永久留存的和稍纵即逝的。这里,我们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列的资源“清单”,将综合性学习资源分为下面两组。
一是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如图书馆、信息中心、活动中心、环境布置、文艺演出、文学社团和师生员工等,它们以方便易得的特点成为综合性学习的首选。如“我为校园添光彩”“如果我主办校刊”“走近图书馆”等,就可主要考虑如何开发以上资源。校外资源有学生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社会风云、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等,这些与校内课程资源互为补充。如“我爱我家”“关注我们的社区”“到民间采风去”“童年的游戏”“走进奥运”等,就是旨在开发这类资源的综合性学习。后面所附“献给母亲的歌”就是一则旨在以开发家庭生活资源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典型案例。
二是文本资源和非文本资源。文本资源是指利用文字记录的资源,包括教科书、工具书、课外图书、报章杂志、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和学生的习作、日记、周记等,它们是综合性学习赖以实施的最主要资源,如“我的作品”“走进文学”“漫游语文世界”“有趣的汉字”“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等综合性学习,就应主要考虑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非文本资源是指文本以外的资源,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活动资源,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实物资源,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资源,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情感和经验资源。本着开发这些非本文资源,有的教材设计了“英雄赞歌”“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一次有意义的视听活动”等综合性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非文本资源越来越丰富,是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的新“矿”和富“矿”,使用前景极为广阔。“献给母亲的歌”这则综合性学习案例,本文和非文本资源都用得不错,但还要加大非文本资源特别是情感和思想资源的开发力度。
二、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路径
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路径有多种,了解这些路径,可以增强师生的资源意识,搞好综合性学习教学。这里主要介绍三条路径。
路径一:通过语文课本、图书资料和大众传媒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课本人手一册,含有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综合性学习教学如若挖掘课本中隐含的资源,可以避免学生舍近求远,节约开发资源的时间,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推而远之,可从自读课本、中外名著、报章杂志、影视媒体中开发资源。《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执教者在材料准备阶段,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VCD、DVD、报章杂志、画册、相册等资源,搜集歌颂母亲的中外歌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感人事迹等资料,便是走的这一路径。不足的是,本案例没有很好地发掘课本资源,应该提示学生温故和重读小学以来语文课本中歌颂母爱的诗文。
路径二:通过调动师生记忆库中储存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人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资源库,储有个体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资源,教师要善于激活这些可能处于封冻状态的资源,让这些无形“资源”汇成一口大家可以共享的“井”,一条同学可以“嬉戏”的“河”。“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案例中,执教老师动情地叙述自己作为母亲和女儿双重角色的喜悦和悲哀,学生朗读写给母亲的信,母亲朗读写给孩子的文章,走的就是这条情感资源开发之路。这类综合性学习资源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以情动人是它的最大特点,应大力提倡,着力开发。
路径三: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这条线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校园环境、学校生活、社团活动,家庭的经历、亲人的生活、相互的交流,家乡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和风土民情,社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社会的大小事件,甚至国际的变幻风云,都是综合性学习的潜在资源。这一路径的资源开发最容易形成特色。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主旋律是“爱”,在进行语文训练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乡的感情。就社区资源说,“话说家乡先烈”“乡土研究”“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小吃”“我爱黄梅戏”等活动,富有地域色彩,贴近儿童生活,令人感到亲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自然包含其中。
路径四:通过跨科学联系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不仅联系大千世界,而且联通各门课程,各门课程中的语文资源也是无处不在的,要善于摄取为我所用。要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从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而又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与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等课程的关系尤其密切,与之“联姻”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如语文与历史、地理和音乐课程分别联合,设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背起行囊走四方”和“乘着音乐的翅膀”,就是跨学科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范例。“献给母亲的歌”这则案例,从总的方面说,是与思想品德课程联合而设计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但从细部来说,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贯穿的背景音乐和活动一“歌唱颂扬母亲的歌曲”,是从音乐课程中获取资源,活动四“解说表达母爱的图画”和活动五“出示陈旧相片,展现昔日温馨”,是从美术课程中获取资源。
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路径不止这四条,拓宽思维,敢想敢做,定能出彩。
三、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1.固“本”抓“人”,突出课本与师生在资源开发中的地位。教材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和归宿。综合性学习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主渠道,教材设计各种专题,确定资源开发类型,指出资源开发方向。“感受自然”“漫话探险”“寻觅春天的踪迹”属自然资源专题,“让世界充满爱”“到民间采风去”“关注我们的社区”属社区资源专题,“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属家庭资源专题,“岁月如歌”属学校资源专题,“黄河母亲河”“背起行囊走四方”属地理资源专题,“戏曲大舞台”“莲文化的魅力”属人文资源专题,还有“上网利弊谈”“网上阅读大家谈”等信息资源专题。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是教师进行资源二次开发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从这里出发,把语文学习的触手伸向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的各个角落。我们主张以课本为基础,教师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对课本综合性学习进行补充和改造;反对舍本逐末,抛开课本,另起炉灶,尤其反对离开教材大搞非语文活动。课本是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之“本”。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学习资源。师生既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他们是思想资源、经验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依托,语文老师整体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深浅度。教师修养好,水平高,引导佳,学生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意识就强,积极性就高。人力资源库是综合性学习赖以实施的重要对象,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人生体验、情感历程和个性气质,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地生长,它们是综合性学习取之不尽的资源,好的语文老师,既善于把自己的这些资源奉献给学生,更善于开发眼前的座座“矿山”,让全班同学共享。
2.“动”“静”结合,注意动态性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所谓“动”“静”结合是指动态性语文课程资源与静态性语文课程资源相互结合。静态性课程资源主要指那些物化形态的资源,课程标准列出的那些资源类型,绝大多数都属这种资源,我们平时所强调的开发资源,也主要是指这一类资源。但是,还有一类课程资源是我们所忽视的,即以生命体验与思想情感为主体的动态性课程资源,它们“蛰伏”于每个鲜活的学习个体之中,通过语文学习过程中个体之间的互动而生成、激荡,它们是个体心灵活动的产物,看不见摸不着,可能一闪即逝,但能被感觉得到,对心灵产生的冲击要比静态性课程资源大得多,学习效果往往让人感到惊喜。
思想情感资源是动态性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文本和其他众多的静态性资源,师生必然产生各自思想波动和情感反应。“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案例中,固然要关注学生搜集而来的大量文本资源,但更要关注心灵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思想火花和情感涟漪,所以,无论是朗读诗文还是欣赏图画,都要让学生充分展开交流,让他们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意。在这方面,“献给母亲的歌”这个案例显然做得不够,这也许与安排的课时少有一定关系。另外,师生的语文素养资源和个性气质资源也是动态性资源中值得关注的部分。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语文素养和个性气质更多地表现在教师这一面,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优美的教学语言,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和人格魅力,以此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见多识广、多才多艺、情感丰富的语文老师,就是拥有丰富的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老师。
3.“取”“舍”有法,加强不同资源的筛选整合和动态生成。综合性学习资源具有多质性,同样的资源,可以为不同课程所用,如动植物课程资源,既可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中观察、体验、感受和写作对象的资源;自然风光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生欣赏大自然、接受审美教育的综合性学习资源;民俗风情和文物古迹既可以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资源,也可以是人文地理的资源,当然还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性学习资源。在一般老师眼里,各种课程资源界线分明,互不能用,在高水平的语文老师那里,则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将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尽量发挥出来。
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类课程资源,如何从中筛选出对语文课程有用的内容,整合到综合性学习之中,实现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这是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能力。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和科技馆是各门课程的共同资源,但哪些是语文课程资源?这就需要老师有取舍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够让学生围绕语文的某个问题,有目的地开发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资源,不加取舍、漫无目的、“捡到篮子里的就是菜”的做法是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的大忌。其次是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样的资源不同学科都可以利用,语文角度如何利用?如家庭生活资源,历史与社会课可以用,班会课可以用,语文课更可以用,但怎样整合才能突出语文的特点?一般说来,把这些材料拿来,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就应该算是成功的整合。“献给母亲的歌”对家庭资源的整合基本是成功的,因为抓住了语文基本训练,但写作还要加强,活动前要写,活动后更要写。
4.因地制宜,凸显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地方特色。综合性学习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和师生的不同而表现出具体差异性。地域方面,中国地大物博,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发展状况,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地方综合性学习资源因而存在很大差异。在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生活的人们,其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开发出来的综合性学习资源也不一样。学校性质、规模、所处位置、历史传统、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不同,开发的综合性学习资源也就不同,因而表现出差异性。至于学生因家庭情况、生活经历、智力水平和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导致的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千差万别,更是有目共睹。可见,差异性是语文课程资源最突出的特点。既如此,老师在开发和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力求体现其地方特色,不可追求全国上下,千篇一律。
这里多说几句农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农村不少老师抱怨,农村地区的综合性学习资源非常贫乏,因而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远比城市来得艰难。这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全如此。外在的条件性资源方面,农村一般比城市差,这是事实,但素材性资源方面却未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城市与农村孰优孰劣,真是难说,像风俗民情、自然四季、家庭亲情、校园生活、农村社区、地方史志等,农村的资源甚至比城市来得丰富。置身这些资源之间,你也许因“身在此山中”而浑然不觉,以致于“抱着金碗要饭,背着钱袋喊穷”。与其说城乡资源有贫富之别,不如说是城乡教师的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有强弱之分。在这方面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大家不言自明。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 利用身边资源 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 倡导广泛阅读 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老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 鼓励自主探究 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
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四)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我真行”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画与写”课程,让学生在画画的同时,为图配话,并将这些作品编成班级刊物;有的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诗”的课程,让学生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以往大家往往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其实专家们开发课程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内在的学术价值上,但要课程放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于语文课程如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做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二)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教师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建构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如北京可利用天安门、故宫、长城等人文资源,延安可围绕这一革命圣地的文物、景观来创设建构地方课程,海南岛则可利用海岛、大海、热带景色风光等自然资源开发课程,即使在同一地区,地处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校,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街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可以现成地利用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物等自然资源。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三)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程的方式来呈现的。有些课程以开发人的智力,训练人的心智操作技能为主要任务;有些课程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而有些课程则可以训练人的动作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是有区别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联系,又要体现出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这里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往往容易弄巧成拙;二是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应提倡课程资源共享,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三是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如果没有最适宜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
(四)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过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在动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广大教师一是要加强学习,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与利用方式。还要加强实践的研究,并且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
浅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敬德小学
邵琼
教材,也称课本。作为一课之“本”,不仅体现本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渗透着本学科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还规定了本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程是什么?课程就是学科、教材、目的。而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搞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使学生形成有利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其意义十分深远。那么怎样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关键在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二、创造性运用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首先,挖掘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新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教科书的使用者,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新教科书共有课文34篇,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描写动物的有10篇,写植物的3篇,写优美环境的3篇,还配有很多图画,有蓝天、绿树、红花、小河、庄稼······出现在孩子们眼中的是一个充满绿色、生气盎然的世界,也是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这其间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好素材,这些素材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加以整合利用,才能体现新教科书应有的价值。
其次,填补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里,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是“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像弥补出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又培养其创造想像能力的目的。例如,一位优秀教师教《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有学生质疑:“大树拒绝啄木鸟治病,把啄木鸟赶跑了,虽然不对,但啄木鸟怎么能直到大树快枯死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再做做劝说工作呢?这不是也缺少爱心吗?也许在大树病重时,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鸟的治疗呢。”这个意见提得很有道理。怎么办?这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便机敏地抓住了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是有啄木鸟又一次上门劝说大树的事,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进去,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小朋友兴致很高,纷纷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这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但这样的“违规”不闪光吗?语文学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与书本对话,挑战教科书、挑战权威。这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也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
再次,拓展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来解读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首先,就课程内容而言,除教科书外,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丰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甚至世界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例如,我国飞行员王伟驾机执行任务时,被美机撞击失踪,这件事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小学生们也关心着王伟的安危。王伟的妻子阮国琴的《致布什总统的一封信》就是我们语文课上难以寻觅到的好教材。有位教师将此信搬上课堂,学生们有感情地诵读着,他们的眼里流出了悲愤的泪水,他们的声音是那样充满激情。正是这样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学生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次血与泪的洗礼。他们感受深刻,发言踊跃。“心系王伟”几个大字写在黑板上,寄托着他们的深切思念。“王伟叔叔,你在哪里?今天是寻找您的第十二天了,听到广播里那熟悉的声音,我的心就像小兔子嘣嘣直跳,虽然您生还的希望很小,但只要搜寻工作还在进行,我就抱着一线希望,渴望奇迹的出现······”这是一位学生在日记中的真情独白,更是教师具有强烈课程资源意识和行为的硕果。
三、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利用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
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如下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
观赏、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民情风俗、动植物资源等,说(写)见闻和感受。特级教师李吉林在回顾情境教育探索历程时说:“我像干渴的苗木拼命地允吸理论营养,为了建筑、创设典型的场景,我多少遍漫步在家乡的山川田野,一棵大树,一朵小花,在凝神视察中常常会引起我的奇思妙想;淅淅沥沥的春雨,纷纷扬扬的大雪,轻纱般的晨雾,隆隆滚地的雷鸣,又让我想到孩子会提出多少疑问······”李老师的“漫步”与“奇思妙想”,正是努力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
根据课文,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把“课文”演出来。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对课本剧表演予以了充分肯定,“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开展专题读写活动。可以根据课文组织拓展阅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以依据季节、时事,组织语文活动。如我们最近组织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读书活动,学生阅读的材料有:《民族精神代代传》《革命诗歌集》等。组织学生写读后感,举行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这次活动,既缅怀先烈的光辉事迹,继承革命传统。同时,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观摩自己的手工和图画作品等,介绍作品和制作心得。这是学科间的沟通与融和。如参加社会用字(用语)的调查活动,展示调查结果;举办诗歌朗诵赛,故事会等;组织书法比赛、作文展览等;选编自己的习作,装订成册,展示交流;组织字谜、成语等方面的文字游戏活动;开展读书讨论、电影电视欣赏等活动。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除以上谈到的有关教材、学生、活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外,还有街道文化、社区文化等民俗民风、文化历史渊源、文化古籍、名人逸事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但我们在开发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要考虑与学生学习内容相一致,有利于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不可“喧宾夺主”;二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不可“拔苗助长”;三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不可搞“一刀切”;四要考虑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
总之,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傅泽荣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特别是农村学校)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语文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的需要。可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因此,农村学校做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那么,农村学校怎样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呢?笔者长期从事农村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课改中,对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现阐述如下:
一、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课程资源。
增强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的途径主要有:
1.“从上到下”,即从校长到教师。校长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最终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农村学校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得较慢。如果校长能站在课改的前沿,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用自己的意识去唤醒教师的意识,这样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为教导主任,“两边”为校长和教师。农村学校大多只设有校长、教导主任各一人。平时,校长要应付学校的各种事务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教导主任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因此,如果教导主任能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影响校长,影响全体语文教师,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实施,效果也是相对不错的。
3.“自下而上”,即从语文教师到校长。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站在课改的最前沿,他们最易感知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新课程,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可能是个体的行为,要影响整个教师群体,这种方法时效较慢。
总的来说,我们只有利用一切途径去强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才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进而把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学习语文的意识。
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大致可分为: 1.图文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 2.影视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3.会议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4.场馆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5.街道资源: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6.其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农村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在图文、影视、会议、场馆、街道等资源方面明显劣于城市,尤其是目前使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更显贫弱;但农村学校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又明显优于城市学校。如白云区江高镇,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农业拳头产品,如水沥红葱,叶边大白菜,双岗咸酸菜,南岗香芋,廖江韭菜等等。如果组织学生进行题为《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农村学校的学生一定会乐于参与,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践等学习方式去了解家乡的特产,而且在新闻发布会上会滔滔不绝。而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放在城市学校,学生只能在互联网上或父母口中去了解家乡的特产,因而会显得枯燥无味,缺乏生机与趣味。
由此可见,农村学校如果能根据本地区的优势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同时,要做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笔者从实践中摸索到其主要途径有: 1.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篇讲读课前都有“预习”,课后都有“思考·练习”,阅读课前都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中都有“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如第九册第二课《夕照》的“预习”中写道:“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你注意观察过夕照吗?请你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你的观察和课文的描写有那些不同„„”这样的“预习”把学生引向了生活,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比较。第三课《古诗两首》的“预习”又这样写道:“„„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李白、苏轼和他们写的诗。”这样又把学生引向课外读物,图书馆甚至网络。《积累·运用一》的第三部分“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中要求“你的家乡一定有优美的风景、名胜,你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这次导游的任务就是向游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可见,课本中的课文再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本成为了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
总之,只要我们能依据按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特点,也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2.引导利用课外读物
教师眼睛不能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使学生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活动服务。
农村学校的孩子手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怎样开发和利用学生手中的读物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课前五分钟读报。广州市农村很多小学生订有《现代小学生报》,而且不少家庭都订有其他报刊。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读报刊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给同学听,这样使学生既学会了从报刊中筛选信息,又从同学读报的内容中获取了信息。
(2)推荐好文章。各教学班可以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的藏书带回来交换阅读,这样,即使缺少学习资源的农村学生也可以有较多的资源共享了。学校可安排一定的课时作阅读交流,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学。这样,学生相互启发,思维相互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也可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名家名著。
(3)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语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有阅读的积累。因此,让学生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就成为学生阅读积累的好方法。
指导学生摘录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录,并给摘录的语段写上心得,写清摘录的内容的出处,摘录的时间。每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让他们摘录到信息采集本上,并学着教师指导的方法,在课外读物中进行摘录。当你每周检查一次他们的信息采集本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本子里头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好词好句,有精彩片断,还有诗歌、谚语、春联,甚至还有剪报贴报,他们自己画的图画等等。
信息的采集,让学生的语言和信息得到贮存,并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
3.开发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如白云区南有风光旖旎的白云山,北有自然秀丽的帽峰山,中间有白练般的流溪河,占尽地理上的优势,而且白云区民风淳朴,有自己的传统风俗,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舞火龙,春节醒狮等。更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如三元里抗英纪念馆,江高禺北抗日纪念碑,石井的升平社学等。由于是农村地区,种养业发达,每镇各有特色,如石马桃花,江高马蹄粉,江村黄鸡,竹料龙眼、荔枝,龙湖大冬瓜等等。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流溪河环境调查,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英雄故事会,采访家乡种养能手等等,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综上所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本次课改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在动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增强意识,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明确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重视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教师的主动参与、开发、利用,将会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
第二篇:综合性学习课题总结
综合性学习课题总结
-----------综合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以语言、概念、数字等抽象的符号作为思维材料,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按顺序进行线性思维;形象思维则是以表象和形象材料作为思维对象,通过联想、类比,想像进行直觉的整体思维。从儿童到成人,从艺术到科学技术,形象思维是普遍存在的,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观察
观察是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人们科学研究,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科学的观察做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的观察获得以经验(表象)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
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要从培养儿童对观察的兴趣和深入细致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把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用图像表达出来。
1、多方位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美术教学中,不是从临摹开始,而是从观察开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从各个角度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材料、静态、动态等特点,在头脑中建立和丰富表象。如教学《设计手套》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了各种手套,有巴掌式的,五指分开的,指尖露出的,有花色的,有小动物图案的,有白色,红色,黄色等单种颜色的,有布做的,毛线织的,皮制的,教师让同学挑自己最喜欢的手套戴上,讲一讲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双手套?把理由讲给同桌听,通过广泛的参与,学生们充分感知了手套,建立起丰富的表象,绘画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2、利用观察日记。儿童绘画日记就是儿童用语言文字配合图画,记录一天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绘画日记,可以丰富表象积累,大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随着对美术教育的不断探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美术并非一种单纯的学习形式,它涉及培养创造美术形式的能力,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将美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能力。学生要想得到这种能力,就有必要借助语言,使关闭的心灵敞开,再把越来越多的东西置入语言。虽然语言现在或将来都不能取代视觉,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视觉感受,促进视觉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绘画日记”是语言文字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对表象动口(形象思维)客观事物---→感知(观察)—--→表象 转化为语言(两种思维)|←—------—感知—---------→|←----------两种思维---------→----→绘画技能的训练与形成—--→美术作品 “绘画日记”
--—→写作技能的训练与形成——→文字叙述
|←————————--———两种表达—-------————————→| 绘画日记不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习惯,丰富生活经验和表象积累,并且还学会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来表达思维。
(二)想像
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力。想像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像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想像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像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再造想像在各科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阅读文艺作品,要能把文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等一幅幅生动画面想像出来。静止的画面表现的是瞬间的情境,我们就让学生猜想这幅画面以前和以后都发生了哪些事?把画面所描绘的内容想得更具体一些。
在综合活动课上,教师通过“感知─→想像─→分析─→巩固”等基本环节,根据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后,先启发学生开展想像,使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清晰的再像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理解课文内涵、写作方法等,最后进行练习与巩固。为再造想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所想像的某一个片断描绘成图。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再次引导学生想像。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忠于现实的一面,也要培养学生敢于想像,敢于幻想的一面。要给学生留下想像的天地,让他们在这可贵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自由翱翔。
在教《海底世界》(美术)时,先问学生:“谁见过大海?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对大海的感知经验介绍给大家。然后又问:“那么你们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感到好奇了。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海底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②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形状组合成的?学生回答:有圆形的,一半圆形的,椭圆形的,还有扇形的等。③我们都没有到过海底,你们闭上眼睛想想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一分钟后,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纷纷把自己想像中的海底世界兴高采烈地讲给大家听,有的说海底紫色的,有的说海底是五彩缤纷,有色彩斑斓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动物。还有的说:我还听到海底的动物正在开会呢。好!现在就把你“看到”的海底世界写下来,画出来。
在美术课上,教师把绘画要求讲解完以后,让学生画,画好的作品教师把学生展示出来,让大家都来说,以达到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如:画《我的房间》,学生把自己的房间用水彩笔描绘出来以后,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你的房间里有哪些东西?你能用上方位词来说一说吗?什么地方有什么?这样教师逐步引导,让思维插上翅膀,给学生广阔的想像天地。
想像作文的关键是获得丰富的形象材料。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丰富的形象材料,就要特别重视对想像的引发。想像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点燃思维火花,使各种表象相互沟通,相互结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如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又大又绿的草塘,美丽宽广的草原,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神奇的双龙洞等景物。
研究体会:
1、更新观念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教学过程必须从只重视抽象思维转变为把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儿童到成人,从文艺艺术、科学技术到日常生活,形象思维是普遍存在的,它广泛存在于各科教学之中。两种思维结合,不仅可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内容变得易学好记,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只有两种思维结合,才能把培养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
这是符合学生心理、生理水平,及时开发智力和各科教材内容的综合利用率。它改变了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分科思考问题的定势思维,形成各角度的创新思维方法。
2、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强化学生对事物表达法,为写话、作文打下良好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时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心理状态时有发生,但决不能因为美术是视觉艺术而放弃课堂上的言传,言传是为了加深感受。语言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特征,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力的提高又利于学生进行更高级的艺术活动,高水平的艺术只为他们的审美眼光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国度,在这种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为整体素质的各个要素都得到发展,人格趋于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创设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自由地运用知识,真实地把所看所想用语言和美术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保持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评论作品的语言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心理学看,良性情绪状态下,大脑感受力强,神经活力的灵活性,易于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对智力的激发为正激发,相反,当情绪低落时,智力因素处于抑制、迟钝状态,没有正常的感觉能力,思维吊滞,肤浅。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身心是解脱的、自由的,心灵是敞开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双向交流的,教师也不再是“一锤定音”。
“把美和艺术带进生活”,必将成为21世界教育课程的一大目标。学校美术教育同样也将面临着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反思。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是在于能促进人们尝试多种可能性转变,外化表达自己的艺术创造智慧、才情和勇敢精神。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第三篇:综合性学习总结
<<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学到了很多诗歌,知道了许多名句的出处;这些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他们有的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有的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还认识了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许多的诗人,知道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还学会了按时间、类型、作者可以分为古体诗、现代诗等不同类型;更重要的是,在反复的吟诵中,我们也开始学习写诗歌。
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尝试着写了一首古体诗,一首现代诗,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我放飞了自己的心灵,我的思维不断跳跃,我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
除此而外,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和读诗歌的方法: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找到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我们认识到了诗歌的魅力,它激起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必将影响我们一生。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 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二)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 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三)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
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第四篇:小学美术综合性学习课题的体会
如何教孩子画画
小学美术综合性学习研究的体会
我们都知道:让孩子学习画画,不仅是教会孩子绘画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尤其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毅力、耐力。
在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发现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孩子学习绘画一开始便进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出实阶段,由指导教师范例,孩子模仿画,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技巧训练而没有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培养,评价时也以画的像不像为标准。而很多家长往往习惯于以成年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不符合自己标准时就给予批评、指责。孰不知正是这种模仿画教学扼杀了孩子稚拙而天真的绘画方式,扼杀了孩子最富有的想象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其实,我觉得让孩子学习绘画的目标不是培养画家,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智力。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进行素质化美术教育。素质化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以审美教学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体系。孩子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通过孩子看看、讲讲、想想、画画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及动手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激发孩子情趣,让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审美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着力于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异想天开”。有这么一个例子:在主题意愿画“生长”中,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孩子“老师给你们一颗种子,你希望种子以后长成什么样?开怎样的花,结怎样的果呢?”孩子们思考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答案,绘画中,有的种子爬出了蜿蜒的长藤,有的则是粗壮笔直的枝干,还有的长成了郁郁葱葱的盆景„„孩子们在讲述自己的种子时都充满了自豪与快乐!
其次是培养孩子智力技能。绘画离不开感知,观察和想象等认识活动,也离不开图形、颜色等符号媒介,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构成智力技能。比如你要孩子画鸡,可以分六步来组织教学:第一步让孩子去观察真鸡。要求孩子观察越仔细越好。如眼睛由眼皮、眼球、眼球、眼毛组成,眼皮有几层,眼球有什么影子,眼和嘴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等。第二步与孩子共同讨论鸡的生活习性,如鸡喜欢吃什么,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打鸣等。使孩子对鸡深入了解。第三步让孩子照着真鸡或照片进行写生,孩子边看边画,学会分析比较了解写生的方法,并使孩子的思维得到锻炼。第四步让孩子抓住鸡的基本特征,画出鸡的各种动作,鼓励孩子大胆地创造,诱导孩子画出对鸡的各种感受。第五步讨论创作。根据孩子对鸡的认识、感受和各种动作的创作,让孩子自由想像并讲述一件关于鸡的事物,使孩子产生各种情景,然后考虑创作题材。可分两个方面:
一、生活方面,如创作《喂鸡》、《养鸡场》、《斗鸡》等。
二、想像方面,如《鸡的一家》、《鸡的运动》、《外星鸡》等。第六步评价作品的优缺点。由师生共同讨论,这样逐步培养孩子的欣赏水平。通过一系列观察和绘画过程,达到了教育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通过孩子对鸡的观察,使孩子学习观察方法,并逐步养成自学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孩子回忆生活中的事情,讨论鸡的生活习性,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孩子对鸡进行联想,自由创作鸡的各种动作,创作一幅完整的作品和相互评价作品。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达到素质化美术教育的要求。
再次是教给孩子一些绘画所必须的本领,如多种多颜色,多种几何图形,多种实物图形的认知等,帮助孩子把智力技能与所掌握的符号结合起来,并能举一反三。例如,在画向日葵花盘时,教师引导孩子选择冷暖色对比,或选择相似的颜色搭配等。色彩丰富,配色灵活。
另外,孩子学习绘画具有综合性,能融全德、智、美、多元素质,需要多领域交叉。需要教师精心组织画外的学习,从而积累画内的功夫,让孩子从“科学”、“社会”、“”语言中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绘画中灵活运用表现。
所以素质化的美术教育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并让孩子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创造自己的绘画语言,尽情享受创造的快乐,这样的画,才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画。董小静
第五篇:201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实验方案
“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
一、实验课题: “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
二、实验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语文课程改革,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大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对综合性的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活动、乐学为主要形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综合性、探究性的学习,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实验内容:
(一)、如何开展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
“综合性学习语文”必须考虑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活动。
1、各学段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
第一学段(1-2年级):①对周围事物有一定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③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5-6年级):①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②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③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④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2、制订综合学习学习方案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下来,教师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研究人员、研究目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内容,然后根据各学段学习的认知特点,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扶为主,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
3、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活动
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部分。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第一,主体性。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访问、记录、参观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外界环境的主动性,通过感官、数学计算、科学知识、人际协商解决活动中的冲突,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生动的实现生活。第二,合作性。综合性的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要有明确分工,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第三,体验性。体验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活动方式,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对己有知识进行改造或重组,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
4、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
探究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
(二)、研究语文课堂中,如何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深知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需要语文,主动、快乐地学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三)、指导学生如何收集、查找、运用各种资料,如何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
(四)、探究如何实现教师的角色的六个转变。
1、变课程的执行者为课程的决策者。
2、变“有为”为“无为”。
3、变施教者为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4、变“知识灌输”为个性化教学。
5、变单一型教师为综合型教师。
6、变体化教学为协同教学。
(五)、如何创建一个开放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方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独特的发现与见解,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设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七)、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换,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由单一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式学习,由统一式的学习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由封闭式的学习转变为开放式的学习。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八)、如何建立欣赏激励的评价机制。对语文综合学习的评价应构建新的评价机制,着力放在获取知识和探究发现的过程上,既要看项目的确立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可探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努力构建欣赏激励的评价机制。
四、实验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图书室、计算机互联网查找文献资料,为课题实验获取理论依据,寻找有效策略,获取研究的方略。
(二)、观察法:
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它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从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三)、教育实验法:
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创造一定的条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中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搜集研究对象的信息和资料。
五、实验措施:
(一)、继续学习,提高认识
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更加明确语文科的性质及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验的意义。加强与课题组其他实验教师之间的合作,探讨研究教法与学法,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
(二)、交流反思实施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对如何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初步形成教学模式。
六、实验要求:
(一)、把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校本培训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二)、把课题研究与平时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三)、把课题研究与实施新课程相结合,构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模式。
(四)、把课题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注意理论的升华。
(五)、努力做到“五勤”:眼勤多看、耳勤多听、嘴勤多说、脑勤多想、手勤多写。
七、经费投入:2000元
2011年9月8日
实验方案
横 陂 镇«“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
油 塘 小 学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