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空间设计研究现状总结报告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空间设计研究现状总结报告
一、自闭症儿童人数的激增
自闭症的概念于1943年由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首次提出,自闭症也称孤独症,用于指称那些人际关系极为狭溢,环境互动极为受限的个体,即“从社会生活领域退缩进自我的空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重复刻板行为、语言障碍、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自闭症是一种起病于3岁以前,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严重不良影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是世界上发病率增长最快的严重的疾病之一。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在美国每88个儿童就有一人患自闭症。中国公益研究院在2014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约有450万儿童患有自闭症,每年还按(10%—17%)的比例在增长。
儿童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呼吁社会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注与尊重,并为其提供平等发展的环境与平台。
二、自闭症康复行业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医疗专家委员会给康复的定义是: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 尽最大可能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化们重新走上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
目前国内外对于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复疗法、药物治疗、教育融合、机构管理等领域。药物治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甚微;有相关研究证明国内现有的主流康复疗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自闭症康复治疗在前期密集式训练的效果显著,但是后期部分患儿的行为反而会退化,对自闭症患儿的整体发展不利;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目前国内教育融合的支持性政策甚少,对于从事特殊教育人才也相当紧缺;关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全国现在有33家孤独症康复的国家试点机构,一些医院和康复中心也配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感统训练室、游戏室、治疗室以及其它康复性活动。康复中心85%是民办机构,而且场地基本是租赁的,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的周期长,所需要的康复环境要相对稳定。但是目前国内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现状是所有的康复训练及活动都集中在室内环境中进行;室内环境并处于很零散和随意性的状态;康复活动与环境脱节;室内空间划分不合理,缺少人性化设计,并没有从自闭症儿童群体的主体性与特殊性出发;缺少的室外康复训练的场地和配套设施。
三、国内自闭症儿童康复行业研究现状
我国在自闭症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是1982年由陶国泰教授首先报道了4例自闭症,之后国内自闭症的病例日渐增多。国内现 阶段对于自闭症儿童特殊群体的康复性理论研究还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近年来很多硕士论文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东北林业大学的王宇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设计策略研究》中在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质以及病症特点,对自闭症儿童的需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闭症的治疗与康复花园相结合的理论,对自闭症儿童的户外环境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青岛以琳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进行实践性探索;南京艺术学院的刘禹彤在硕士论文《游戏治疗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孤独症儿童康复性游戏场地设计》中从景观专业的角度出发将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治疗方法与室外环境进行探究,提出了可变的、模块化的康复性游戏场地的理论设计,也是目前为止将治疗环境与治疗方法统筹起来的探索性理论;西南交通大学张加秩、郭廷鸿对将自闭症儿童的医疗实验与康复性花园进行探索,提出了自闭症儿童的园艺疗法花园设计理论,并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分析推到出PDPE设计循环设计理论。
四、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现状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林玉莲和胡正凡共同编著的《环境心理学》教材,教材中详细分析讲解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相关知识,并将环境心理学和实例相结合做了分析,最后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实例做了详细分析。还有徐磊清和杨公侠共同编著的《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我国现在阶段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空间设计大都以常规的设计方法来设计,设计中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自闭症儿童的生理以及心 理的特点,完全忽略了自闭症儿童这一群体的主体性与特殊性。这样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完全不顾及自闭症儿童的身体机能及认知的障碍,甚至无障碍设计也做得不够完善,对自闭症儿童关爱的不够,这样就会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环境心理学能够全方面考虑残障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变化,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出自闭症儿童的环境。因此,研究基于环境心理学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设计方法显得更为重要。环境心理学是指导设计的重要学科,研究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对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学术上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课题是基于我国自闭症儿童数量急剧增长、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迫在眉捷,其康复机构空间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希望能够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可以为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及特殊群体的康复疗养机构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类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借此倡议社会能够更加人性化地关爱并接纳自闭症儿童。
第二篇: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研究
目录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越来越重视,从理论研究、制度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问题。本文从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和康复教育困境出发,提出改善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建议,以期社会广泛参与,为自闭症儿童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研究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自闭症康复教育
一、什么是儿童自闭症
(一)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儿童自闭症的学名叫儿童孤独症,孤独症是它的书面语言,现在也把这类疾病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也叫心理发育障碍,也被称为大脑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它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出生前,他的大脑因为种种原因,其发育或者某一个领域的发育就受到了影响,导致出生以后,他的各种发育的进程,他的语言,他的社会交往,他的运动等各种能力发育受到迟缓受到阻滞,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的障碍。
(二)儿童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自闭症儿童多于三岁前起病,其中约2/3的孩子于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孩子经历了1-2年的正常发育后出现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交往的障碍。自闭症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质的缺陷,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典型的表现是回避目光、对呼唤缺少反应、缺少与人交往的兴趣等。
第二、交流障碍。自闭症的孩子在儿童语言发育方面和非语言交流方面均存在着障碍。非语言交流障碍主要表现为交流的表情、动作、姿势很少,语言交流障碍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受损、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语调语速异常、言语运动明显受损。
第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患自闭症的孩子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行为常常比较刻板、重复,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去应付日常的生活。另外,其他方面伴随的症状,情绪以及行为的异常。
第四、智力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三)儿童自闭症的诱因
第一、遗传因素。据研究表明,自闭症在同卵双胞胎中的共患病率较高,在60%-90%;对于异卵双胞胎则比较少见。在兄弟姐妹之间自闭症再患率仅4.5%,尽管比例少,但也表明存在遗传倾向。
第二、感染与免疫因素。据研究表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都可能导致自闭症,当孕妇感染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腹中孩子,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
第三、孕期理化因子刺激。如果孕妇怀孕时有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情况,也会增加孩子自闭症的机率。
除此之外,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压抑、药物或饮食不适应也会诱发儿童自闭症。
(四)儿童自闭症的不利影响
1、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闭症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是在人幼儿时期开始发作。如果忽略该疾病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不光会影响到病人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
第一、精神危害。该疾病很容易导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同时还容易出现精神封闭等状况。
第二、影响智力。幼儿时期发作的自闭症还会影响到人的智力发育。
第三、不能和人正常沟通。因为患有自闭症的人,日常生活当中的逻辑以及形式和正常人并不相同。可能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的丰富,但正常人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经常会做出一些普通人不能理喻的行为。
第四、影响神经功能。一旦在人幼年时期发作自闭症,就会导致人的神经功能发育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发展停滞的状况。
2、对自闭症儿童患者家庭的影响
(1)家庭经济压力
主要是自闭症患者在康复训练与教育上的花费。根据调查,月收入低于3000的自闭症家庭约占50%,而康复教育费用在低于3000元的家庭只占比约9%,康复费用普遍高于家庭收入。
(2)自闭症儿童父母心理压力
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家长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经历从否认到迷茫到愤怒到内疚到痛苦再到逐渐接纳的过程。而在育儿过程中,自闭症儿童父母由于缺乏照顾自闭症儿童的技巧,缺乏有效的亲子互动,得不到情感的正向回馈,不懂得如何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等,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在自闭症儿童成长过程中,自闭症患者父母还会面临就医、康复、教育、就业等诸多问题,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都会使自闭症患者父母感受到社会排斥,产生较大心理压力。
(3)自闭症儿童父母身体压力
据调查发现, 自闭症家人患上心脏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等致死性疾病的几率是常人的10倍以上。同时,自闭症儿童到来的打击与缺乏相关经历与知识造成的无措,承受能力较弱的父母甚至会萌生弃养的念头。
二、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
(一)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
90年代到21世纪之前,我国儿童自闭症的研究正式进入全面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陶国泰教授在国内首次发现和诊断出4例自闭症儿童,并发表了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这是我国对儿童自闭症的初次探讨。1984年,陶国泰教授创立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不到两年时间共收治12例自闭症儿童。1987年陶教授在美国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婴儿的自闭症”的研究报告。1989年,我国开始有了“儿童自闭症”的诊断。1990年,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才开始分析1986年以来所有确诊的自闭症患儿。
进入21世纪,我国对儿童自闭症的研究步入迅速发展时期。首先上升到国家层面。2001年,中国残联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和不典型性自闭症成为精神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自闭症康复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的工作计划中。
2010年,以自闭症为题材的电影《海洋公园》在全国公映,为观众直观呈现了自闭症家庭的真实面貌。央视还曾在“新闻联播”中推出自闭症专题节目“自闭症儿童”,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
为了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使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各地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中国残联据此制定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按每年人均12000元标准对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给予补助。
2016年的全国助残日期间,首次将关注聚焦于自闭症儿童,主题为“关注自闭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2016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的主题定为“包容及神经多样性”,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美国自闭症之声联合北大、浙江工大等各大单位,齐聚央视塔下,共同为自闭症儿童点亮蓝灯。
2015年以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等编著,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发布了三部,对中国自闭症儿童研究干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自闭症发病的严峻形势,给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自闭症领域里的科学研究进展,帮助自闭症患儿和家庭重获幸福;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普及科学干预方法,促进行业规范;培养自闭症干预领域的专业人才,敦促高等院校尽快建立相关专业。
(二)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自闭症患病率估计约1/68,自闭症人数超过1000万,0-14岁的儿童超过200万,并且每年以20万的数据增长。
根据2019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发布的数据,自闭症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长,中国目前有超过1300万自闭症人群,其中18岁以下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人数可能就超过400万。根据我国人口出生率,按1%来算,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每年以接近20万的数字递增,可见情势严重,触目惊心。
三、儿童自闭症康复教育方法
(一)儿童自闭症一般治疗办法
1、心理疗法
自闭症本质上就是心理障碍疾病,因此心理治疗也很受重视,他们大多寄希望于这种疗法,期待在该疗法的作用下能真正挖出患儿心理上的“病根”,但是因为心理治疗持续的时间很久,需要患者能持之以恒。
2、饮食疗法
科学研究发现,奶制品、麦制品及粮食酿造的酒类中含有的谷蛋白和酪蛋白对患儿的大脑具有麻醉作用,影响到患儿的行为、智慧、情绪、痛感的极限以及对声音的敏感度,因而造成脑子反应缓慢。该疗法就是通过控制食用该类食品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3、高频音乐疗法
可以帮助自闭症患者调整身体状况,大大改进孤僻的生活状态。这种疗法能把孤僻的症状缩小到很小的程度,它的原理在于通过刺激听觉系统,达到刺激大脑的目的。
4、药物疗法
实际上,在自闭症治疗过程中,像药物治疗是最为常见,且这样的疗法往往要持续很长的过程。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药物并不能真正解决自闭症所带来的困扰,可能在药物的作用下会形成其他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二)国际先进教育康复理念
1、要正确规划自闭症儿童的人生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把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作为孩子的人生目标,而忽略对其社会交往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及内心幸福感的涵育。其实,上学无非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途径,而不是目的,因此,要不要上学和怎样上学,都应服务于实现孩子的人生大目标。基于自闭症的特殊性,自闭症儿童无论功能高低都应当确立的人生目标主要是:一,解决生活自理问题;二,能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三,培养一技之长。这样他们将来才能独立生存于社会。至于具体目标的制定,则需考虑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功能水平以及发展的不同阶段。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很多家长过于关注自己孩子的缺陷和问题,一旦有什么不适当行为,就倍感焦虑和恐慌,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更大压力。自闭症儿童首先是儿童,有着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发展规律,也有各自独特的闪光点。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想方设法使之巩固和光大。我们看到孩子的优点越多、鼓励越多,孩子的进步就会越大,这是许许多多家长的共同经验。如果看到的只是问题,这问题就会被更加放大。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遭遇太多挫折,需要我们加倍呵护。
3、要有意识地培养自闭症儿童独立学习能力
爱孩子的正确方法不是包办,不能什么都替孩子想、替孩子做。有些家长习惯于以自己的想法来控制孩子,甚至课堂上来个客人回头看一下的自然反应也要矫正,结果把孩子训练成没有思想的“机器人”。这种方式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机会,而在结果上则只能加深加重他们对于家长的依赖。爱孩子就要用正确的方法使之不断受到锻炼,让他能尽早独立。
四、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困境
(一)治疗费用高
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拨出一笔经费,用于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补贴。过去,孤独症儿童家庭想要领取补贴需要提供残疾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放开政策,只要家庭能够提供正规三甲医院诊断证明,就可以拿到政府提供的康复训练补贴。“国家明确规定,各城市每年应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每户一定的补贴,各地残联如果有资金可以再补充一部分。”
然而,在高收费的康复机构面前,“可观”的补助似乎也显得杯水车薪,更让孤独症儿童家长揪心的,还是自己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去了康复机构,仍得不到规范化的干预。在孤独症儿童患者中,只有不到2%的孩子能够进入专门的机构接受专业康复。
(二)行业无标准
孤独症儿童康复领域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众机构共同向行业标准看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升能力,最终促进行业整体建立好的口碑,将康复工作落到实处。如果行业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的老师和医生,就可能出现机构以盈利为主,高收费而治疗收效甚微的情况。
(三)缺少专业人才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看,由于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儿童康复老师所修专业基本上属于师范类、康复类、学前教育类、心理类、体育类,这些专业很大程度上跟儿童康复专业领域并不完全契合。因为专业门槛高,机构很难从社会上找到成熟的儿童康复人才,很多都得从零开始培养,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显然需要很长时间。非“科班”的人从进入孤独症儿童康复行业到成为此行业比较专业的人才,成长周期一般是1~3年。
(四)父母抱团取暖
很多患者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或对治疗机构不信任, 会采取“抱团取暖”, 他们自己创办机构, 或独自在家庭开展教育康复活动, 但在实际中往往很难取得成效。
五、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建议
(一)把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对0-16岁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康复训练费用予以一定比例的报销。为每一位自闭症儿童设立一定数额的受教育基金、特殊强化干预以及就业辅助基金,提高对自闭症患者及家庭进行补贴的标准及补贴的受惠面,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学习、提升。设立自闭症儿童公交出行免费、看病绿色通道制度。
(二)建立大龄自闭症患者就业体系
建议多部门联合行动,根据自闭症患者患病程度不同,提供包括竞争性岗位、辅助性工作、专门供养及看护机构等不同的支持保障。对于认知和行为能力接近正常、生活可以自理和安全出行的自闭症患者,提供竞争性岗位就业培训;对于认知能力低于常人、无明显情绪问题、经过辅导和培训能掌握一定工作技能的自闭症患者,提供辅助就业的场所,如企业内专门设立辅助性工作岗位;对于认知能力远低于常人、偶尔会有情绪问题,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但在专业人员干预与带领下可以慢慢提高生活技能并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的自闭症患者,鼓励其参与部分社区的简单手工活动。
(三)建立自闭症社会生活与养护中心以及看护机构
目前,世界上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日本的榉之乡,中国台湾的肯纳园等。建议民政和残联等部门制定这类机构的标准和管理认证办法,对该类机构给予营运费用一定比例的资助,保证每一位孩子的培训以及看护费用分拨到每个中心。逐步建立自闭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建立自闭症示范康复训练基地,培养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员,为居家养护和需要提供上门服务的自闭症患者提供服务。
(四)倡导全行业实施科学救助,全社会给与接纳和关爱
倡导全行业对自闭症人群采取“科学干预、主动参与”的态度,以科学的理念认识自闭症,采取科学的体系和方法进行干预,积极主动参与救助,改善自闭症人群的社会境遇。引导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干预观”,对孩子进行早期抢救性干预、训练,不错失挽救孩子的黄金时期。以自闭症人群“生命全程”为视角,以科学干预为手段,支持自闭症人群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社会公众也应当去聆听、欣赏、接纳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去了解、理解、关爱他们。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在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仍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自闭症知识,共同传播科学理念,正确认识自闭症,包容和接纳自闭症人群,共同探讨与推进对自闭症人群生命全程发展的保障计划,增进自闭症人群家庭的福祉。
第三篇:儿童自闭症研究现状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儿童自闭症研究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摘要:这样一群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他们终日沉默,他们形影单只,他们是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患了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自闭症,作为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自闭症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它严重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且极易造成他们的终身残疾。当前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旨在概述国内外近年来相关领域对于儿童自闭症研究的基本现状,并提供社会工作者如何将专业技巧运用到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工作模式
关键词:孤独症 儿童 研究现状 社会工作 介入
一儿童自闭症研究现状
1,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儿童自闭症主要的临床表现,又称为“Kanner三联症” 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1)
2,诊断
孤独症是以行为特征来诊断的一组症候群,儿童孤独症的诊断因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行为观察和量表评定尤为重要,量表评定对临床诊断和评估有辅助和指导价值。李建华等(2对临床常用的ABC量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T)对18个月以内可疑儿童进行筛查。由美国斯普勒等编制的心理教育量表(PEP),对孤独症儿童在模仿、感知、大小肌肉能力、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语言表现及行为病态可以直观地指导个别化训练方案的制定和行为矫正,比较适合于个体差异极大、能力发展高度不均衡的孤独症儿童的评估。但目前尚未推广使用。
3,治疗
①行为矫正治疗
行为矫正治疗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治疗的重点是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和言语发育。依据发展正常行为、个别化、个体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父母亲参与等主要治疗原则。不同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期儿童行为的影响不同,在进行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的作用和干预。家庭心理治疗目的在于满足患儿心理需要,掌握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给予患儿鼓励、解释、纠正异常行为,耐心配合语言训练,避免对患儿冷淡、打骂、责罚或厌弃(19)我国目前现有的孤独症机构康复资源现状还不能满足孤独症患者的康复需要,要让更多的孤独症患儿得到有效的康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患儿家长的积极参与,进行家庭治疗的患儿家长,应定期到孤独症康复机构进行家庭治疗的询问和评估,以保障家庭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②特殊教育训练
国内外的经验,金字塔式的教育组织即主任医师1人、主管培训师1}2人、培训师若干名是比较好的方式。有研究表明,随着对孤独症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事和家长正逐步接受“全方位教育干预”的理念,综合使用各种有益的教育干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训练。结构化教学法是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精神学系首创提出的,是以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立为目标,综合诊断、评量、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发展出的一套教育治疗方法。在孤独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是引导和维持孤独症进行书本知识的自我学习的有效方法。
③综合干预治疗
有研究显示采用由医生、治疗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因人而异的心理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等综
合疗法使孤独症患儿智商在短期内(3-6个月)显著提高,使患儿在智力测验过程中对主试者的要求的接受及理解能力增强从而使交流好转。
④中医疗法
吴晖等(3运用针灸穴位封闭、推拿和口服中药的中医“三位一体”疗法治疗400余例儿童孤独症患儿临床结果显示,经3个月治疗,9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坚持9个月 治疗,有34%可入正常小学,另10%主要为重度智力低下或年龄偏大的患儿无效。
二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
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工作,它是面向儿童的社会工作,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辅之以非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社会工作介人自闭症儿童康复,作为儿童社会工作的一个切人点,能够将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及实务加以运用。
1矫治的目标
①促进正常的发展
孤独症患者,由于先生脑部功能的受损伤,从幼儿时期开始,在发展上便与一般的儿童不同,例如,大多数孤独症的患者在幼儿时期便出现少发声,对人不理,不看等现象。因此
对孤独症的儿童早期矫治的第一个目标便是针对一般儿童会而他们不会的行为,予以弥补加强,也就是说一般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应有的知识与技巧,让孤独症的儿童也能正常发展出来。
③回归社会
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群体,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很难融人正常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相脱节,对其自身成长及将来发展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社会工作介入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的过程中需要帮助该类型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完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化。
④建设和谐的家庭
自闭症儿童所在的家庭,家长们长期以来承受巨大的经济、社会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有的家长因家中孩子患有自闭症,羞于向外人启齿,自卑感、自责感强烈,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自闭症儿童区别于正常的儿童,需长一直有人照料看管,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很多家庭因此导致贫困,家庭矛盾突出,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增加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家庭状况,并试图 减轻家庭的心理,物质负担。
2矫治的原则
①建立适合矫治的环境与气氛
孤独症儿童在学习新的事物时,如果用不一致的方法教,孩子容易产生不适应的行为,效果也打了折扣,因此教导孤独症儿童时,应该针对孩子的需要,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主动制造机会,激发他的学习动机
②实用与生活化的原则
孤独症的儿童在抽象理解和弹性运用上的能力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导的过程中,要尽量透过实物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与学习,此外,孤独症的儿童在沟通和人与人之间互相乖关系的学习上有困难,因此在教导时,便应将要教的事物应用到与人的互动关系上,从生活的实用例子中,加强其语言、人际关系及相关技巧的学习
③反复练习原则
对于孩子不会的技巧与行为,可以用逐步养成及增强原理,将该行为设计在前后关联的事件中,反复的练习,来帮助孩子学习,以训练洗手为例,可以每天吃饭前或吃点心前练习,而养成洗手的习惯
④多变、多样化的安排
孤独症儿童的矫治,不一定只限于家中与教室来教他,相关的人、事、物可以作为计划的变化组合,使内容具多样化,例如,对于会走固定路线的孩子,可以常换不同的路线回家,让他知道走不同的路都可以到家
⑤用药的原则
如果孤独症患者有相关的疾病需要用药物治疗,必须请医生做适当的安排处理,如果孩子有情绪不稳,注意力太短及活动量过大的行为而影响他的学习时,也可以考虑请医生使用药物。
三 总结
儿童自闭症的康复,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努力,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发挥大家的爱心才可以帮助这群不会说话的天使,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作为资源的联系者和整合者,更是一个专业的工作者,需要借鉴医学,心理学等综合研究成果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自闭症儿童服务中。
参考文献
(1)刘志云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第一期
(2)李建华.钟建民.蔡兰云.等.三种儿童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当
代儿科杂志,2005,7(1):59-62.(3)吴晖,吴忠义“.三位一体”中医疗法治疗孤独症〔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1):116-117.;
(4)王庆凯;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社会工作介入培训,民政部培训中心
(5)孙永珍 傅根跃 我国孤独症的研究现状《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5期
(6)刘建霞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千预 黄山学院学报第12卷第4期
(7)周杨 今日中国(中文版), China Today, 编辑部邮箱 , 2002年06期
(8)曾晨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特征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5 期
第四篇:现代城市户外儿童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0、引言
内部空间主要包括住户的套型空间以及内部的公共空间两种,公共空间在高层住宅中占的比重很大,但是,通常情况下,在对高层住宅进行设计和施工时,不太重视公共空间的设计。因此,在对高层住宅进行设计施工时,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必须要不断完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
1、高层住宅中的公共空间概述
1.1公共空间的概念
所谓的公共空间指的就是能够承载众人的公共行为的一种空间形式,并不专属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进行人际交往,参加社区活动或者与邻里进行互动和交往。邻里关系在居住环境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在人类的心中,群居是一种固有需求,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够与邻居友好相处。
1.2公共空间的特点
第一,重要性。人们从进入高层公寓一直到进入室内为止,一定会经过公共空间,在室内与室外的联接中,公共空间是高层公寓中的必要通道,因此,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与人们的交通行为的规律相符,交通路线要保持便捷和通畅,方便住户的出行。而且,住户在高层住宅中通行时能够直接感受到住宅的氛围,所以,要重视公共空间的形象建立和创造。
第二,多样性。在高层住宅中,公共空间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方便住户的日常交通以及防火疏散活动的进行。与此同时,在高层住宅中,公共空间内一般都放置强弱电、水暖等设备,这些设备是高层住宅中的枢纽系统。所以,公共空间的布局一般都与整体建筑相关联。
第三,经济性。高层住宅相较于其他的住宅形式,总体面积中,公共空间所占有的面积比较多。而目前,在销售高层住宅时,公摊面积也包括在销售面积之中,大多数的住户都希望能够获得较多的使用面积,因此,非常关注公共建筑面积分摊的比例。所以,在设计高层住宅时,设计者要正确处理公共空间。
第四,安全性。住宅的安全性是在设计高层住宅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组织高层住宅的交通时,要注意它的安全性,消防通道以及消防楼梯的设置要遵循法律法规。住户们平时的竖向交通一般是依靠电梯进行的,因此,电梯的配置数量要满足住户日常的基本使用,与此同时,还要符合相关的消防法规的要求。
1.3发展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
第一,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住宅内部环境所具有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高层住宅中各个空间的通风、采光、保温以及隔热等各方面性能的需求;二是公共空间中关于声音干扰、卫生污染等环境的要求。与此同时,公共空间相关的管理措施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第二,对于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的关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资料显示,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人家庭正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于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的关怀,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增加了很多无障碍设施。
第三,竖向交通的不断改善。电梯是高层住宅中主要的交通工具,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带来了竖向交通的变化,电梯的轿厢、噪声影响、稳定程度、设置数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而且,有些高层住宅为了避免住户们在电梯的轿厢中出现尴尬的局面,将景观电梯应用在高层住宅中,有的地区甚至使用了透明的电梯门。
第四,安全性的提高。住宅的安全性是人们在购买住宅时的考虑重点,目前,很多的高层住宅都采用了警卫监控,通过加强物业管理来提高住宅的安全性,增强住户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住宅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节省人力以及物力的同时体现住宅的安全性,合理的公共空间设计能够给住户带来安全感。
第五,面积标准还有待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级住宅不断发展,每一户的套型面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公共空间的面积却一直保持着以前的水平,有的开发商甚至牺牲住宅的使用功能,只为了提高出房率。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因为现行的房屋出售政策;二是因为开发商想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对此,国家应该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
2、公共空间相关的设计策略
目前我国的需求模式,生理、安全以及交往方面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也是人们在购买住宅时的关注重点。在我所管理的锦绣园高层住宅小区工程中,在设计公共空间时,从住户的需求着手,满足住户的舒适性、安全感以及交往方面的需求。
2.1满足住户居住的舒适性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坚持满足住户居住的舒适性这一设计策略,可以从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以及通风等方面入手。首先,应该保证公共空间中的光环境,减少光线死角,为住户的交通提供便利。其次,应该保证公共空间中的声音不影响住户的生活。此外,住宅的墙体应该使用保温的构造。另外,还要合理配置公共空间的通风设施。
2.2满足住户的安全感
安全性是人们在购买房屋时考虑的第一要素,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满足住户的安全感,加强安全防护,建立可防卫的空间。首先,要对空间层次进行明确划分,建立领域意识。其次,要为住户创造舒适空间,减少消极空间。最后,应该针对公共空间,采用电子锁、电视监视、电子呼叫等先进的电子设备,加强监控。
2.3满足住户的交往需求
公共空间是住户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空间。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满足住户的交往需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对于住户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相较于其他的居住形式,高层住宅中的人际交往更加的复杂。所以,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应该利用空间设计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促进邻里间的交往。
3、公共空间相关的设计方法
我所管理的锦绣园高层住宅小区工程中,针对底层架空、入口门厅、电梯间以及楼梯间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创新了相关的设计方法。
3.1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指的是室内以及室外具有过渡作用的空间,不仅具备水平空间上的通透性,还具有垂直交通上的易达性。随着现代结构技术以及观念意识的不断发展,架空空间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应用上的适应性以及广泛性也渐渐凸显出来。在设计底层的架空空间时,应该注意底层空间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在架空的底层空间,可以设置一些停车处、书报亭以及信报箱等基础设施来满足住户的日常所需。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底层的架空空间分割几个功能区,组织住户在底层空间进行室内活动,加强住户之间的交流,丰富住户的闲暇生活。
3.2入口门厅
入口门厅一般位于整栋住宅的入口处,具有很多的功能,不仅是住宅内部路径的重要节点,还能进行人际交往,除此之外,一般还设有告示栏、信报箱、值班室等基础服务措施。因此,入口门厅的设计,应该具有引导交通的功能,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休闲设施来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住户创建一种轻松的交往氛围。此外,还要加强入口门厅的个性设计,提高住宅的个性以及可识别性。
3.3电梯间以及楼梯间
由于高层住宅设计具有便捷性以及紧凑性,因此,为了追求经济节约,高层住宅一般都是将电梯间以及楼梯间进行合并设计,不仅要具备交通功能,还应该对设备管线进行有效排列和安全维护,而且,还应该降低电梯的运行噪声。在人们的印象中,楼梯间都比较昏暗、狭小,电梯间以及楼梯间的合理设计能够给住户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受,因此应该加强楼梯间的光照设计。
4、结语
我所管理的锦绣园高层住宅小区工程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住户日常生活中的舒适和便利,还会对住户的心理感受造成影响。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设计,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
第五篇: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康复医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
目的:建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康复医学学科。方法:通过背景和现状分析,认为制约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康复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一是儿童康复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不完善;二是缺乏康复医学诊疗特色;三是专业人员极度匮乏。结果:结合当前形势和研究进展,提出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医学发展的10项目标和方向的建议。结论:我国儿童康复医学学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尚不均衡,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制定发展目标和措施,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康复医学学科体系。
【关键词】
康复医学;儿童;残疾儿童;福利机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人的意识改变等原因,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中,除极少数孤儿外,绝大多数是遭父母遗弃的身患先天残疾、后天因病(或灾难)致残、或身患重大疾病(无钱医治)的弃婴或弃儿,长大后绝大部分生活仍不能自理。针对这种情况,1987国家民政部在全国部分省会城市儿童福利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兰州、广州、南京等),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了以物理治疗为主的整套康复器材等硬件设施,并对部分人员进行了短期培训,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开始步入轨道。然而,20多年过去了,全国224家儿童福利机构面对57.3万[1]失依儿童因缺乏合理有效的康复手段,失去了最佳康复时间,出现或加重了残疾程度,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止步不前。2000年以来,香港复康会在内地积极推行引导式教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缺乏长期性,效果也不尽人意。笔者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相关康复政策、行业标准、专业人员等配套不到位,目前仍未建立起系统而完整的儿童康复学科体系,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深入。为此,就上述问题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开拓思路,引起领导和同行们的重视,希望能够对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学科体系起到有益作用,以利于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存主要问题
1.1 儿童康复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不完善
2001年,国家民政部颁布了《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对儿童福利机构各方面建设提出了最低要求,但康复方面的制度、职责相对欠缺,尚无统一的康复工作各类执行量化标准和康复管理监督体系,没有康复方面的细化具体要求,也无相应的考核体系。因此我们呼吁民政部制定专业性强的行业规范、标准及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康复工作质量管理监督体系,使儿童福利机构由事务性管理向康复专业化管理转变。通过行业标准建设,依据相应的制度和标准,保证和促使康复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1.2 缺乏康复医学诊疗特色
目前,国内儿童福利机构(包括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均设立了相关康复科室或部门。由于现有医师康复意识淡薄及康复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忽视了特色专科建设,同时也使人们对现代康复产生曲解,实际上,凡疾病后能百分之百恢复的病患者,不存在康复的问题,只有病后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恢复,遗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儿童,才有康复的必要。因此目前只把康复治疗当作仅是一般临床治疗的延续,康复工作与一般临床治疗类似,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康复特色诊疗,如运动、作业、言语等,从而使医疗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许多康复措施不能尽早介入,以致产生了更多残疾或残疾程度的加重。
1.3 专业人员极度匮乏
学科发展依赖多种因素,但专业技术人才最为关键。有关资料显示, 发达国家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值大约在70人/10万人口。挪威是145.63人/10万人口,荷兰是67.97人/10万人口,澳大利亚是48.37人/10万人口[2]。据此,我国目前实际需求康复医师1.3万人,物理治疗师18 万人,作业治疗师12 万人,而现有康复医学方面的技术人才总数不足10 000名, 其中,康复治疗师仅500多人,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例是0.4人/10万人口[3],数量缺口与实际需求有巨大的差距。而更大的差距则是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一般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后经过 4~6 年的康复专业训练并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康复医师的资格,治疗师也需要4年的大学本科训练才可以获得资格,治疗师学历的要求已达到研究生层次。符合如此条件的技术人员在我国并不多见,在儿童福利机构,真正学过康复专业的康复医师或治疗师几乎没有,整个康复医学梯队中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另外,现有康复技术人员对康复医学科的定位和功能认识还很模糊,没有真正理解康复医学的概念和内涵,不少人依然认为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针灸治疗一样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加之学科带头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从临床医学人员转型而来,更由于机制原因,有的学科带头人甚至是非专业的管理人员担任。因此,康复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也因此远远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当前形势下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医学的发展目标、方向和措施
2.1 强化康复医学学科的特色康复医疗
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残疾儿童中,以脑瘫和智力障碍所占比例最大,治疗也最为棘手。但是,儿童福利机构有比较齐全的康复器材,所以成立以脑瘫和智力障碍为对象的相关重点学科和科室,成立PT、OT、ST等特色治疗室和相关训练室来带动其他科室的发展,强调残疾儿童早期实施康复治疗,强化儿童康复医学科的特色医疗,树立专科兴院的意识,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手段,充分发挥康复技术的特长,学科才可以不断发展、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形成自己的特色,作出自己的贡献 ,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
2.2 加强学科带头人及其梯队的培养
儿童康复医学的发展 ,急需康复医学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是启动康复医学学科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 ,也是原动力。随着一方面分娩技术的提高,先天原因的残疾儿童成活率不断上升,儿童康复需求空间会越来越大,对 PT、OT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会进一步增多,加大培养力度 ,培养更多合格的 PT、OT师满足社会需求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学科带头人在整个康复医学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是争取管理层支持和培养梯队成员的关键因素,其决定学科发展的方向、深度和广度。因此培养优秀的专业人员和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同时康复专业人才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回报社会时,又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促进了人才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2.3 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
目前在儿童福利机构里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大多是由其他临床专业的医务人员来担任的,甚至还有一部分是由护士转岗成为治疗师的,大多都没有经过统一培训认证就上岗。因此这类人员需要进行进一步系统化继续教育培训,参加综合性普及型的康复培训班以获取基础知识,以改变对康复医学产生的误解或歧义,然后再分“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参加两大类短期的康复专题培训班或提高班。“康复医师” 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不是系统的康复治疗学课程,而是康复评定学、临床康复学、康复疗法学等;而“康复治疗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需要系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4]。继续教育和培训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为临床训练打好基础,并紧紧围绕各种康复治疗技术或康复训练方法,突出实践特点,突出能力培养,突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规范系统的操作技能。培训的累积时间需1年以上,每阶段或每期培训为 1~3 个月。此方向的培训迫切需要有全国统一的大纲和总体规划并恰当安排分期培训。
2.4 完善康复各类标准和管理措施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科发展的保障,也是严格执行规范管理的基础。我们借鉴国外成熟的康复诊疗标准和管理制度,建立康复医疗及科室建设的各类指南、诊断标准、诊疗规范和疗效等级标准,实行专业化和制度化的评估,制定康复疗效标准,根据康复效果和监督考核机制来评定工作业绩,实行科内自我评估与院外评估相结合,并进行评估结果分析及制定改进计划,同时建立必要的发展和提高机制,建立职业水平测评、业绩评估、考核与奖励、晋升的制度,建立科内学习、研讨、继续教育及国内外进修、定向培养制度,建立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及长远计划的培养等制度。因此只有完善康复各类标准和管理措施,才能使康复工作人员的康复诊疗向规范化、专业化健康发展。
2.5 完善康复职称体系
我国康复医学科和康复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不规范,民政系统没有独立的职称评定专业委员会,国家在康复医学职称评定方面还存在许多政策问题, 一些中专和高校培养的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在进入康复领域工作时,感到发展空间受限,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为了加速学科建设的步伐,使民政系统康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建议采用积极的措施进行规范管理,以职业水平考试为重点,建立儿童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准入制度,完善康复职称系列的评定措施,规范康复医疗机构准入制度,保证康复医疗机构具备必要的高、中、初级人才,使康复工作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2.6 设立行政专业职能部门
目前我国康复医学事业是三个部门管理,分别由民政、残联和卫生部门分头领导,彼此间缺乏沟通协调,许多康复相关问题难以解决。如2001年WHO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这个标准在结合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残疾问题时,同时考虑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实用的,但至今还没有执行,使得我们在康复治疗上很难和国际接轨。另外康复医疗费用不能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也是制约该学科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之一。目前民政部门的康复业务由各地民政局福利处、优抚处监管,建议民政部门设立专门的行政专业职能部门(康复司/处/科)对儿童福利机构、精神康复病院、荣军医院、社会福利院老年医院和康复医学会进行康复业务指导、管理、监督和协调。该专业职能部门应在诸如此类的政策、行业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并行使相关职权,以促进儿童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2.7 加强儿童福利机构文化建设
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是公益事业。儿童福利机构(或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作为儿童康复服务的载体,其性质应体现为公益性、福利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文化也有别于其他的组织文化。笔者认为,儿童福利机构文化是指机构所有成员共享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能为机构成员共同认可,并能使他们产生超越自我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救死扶残、满足残疾儿童的康复医疗需求是儿童福利机构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儿童福利机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儿童福利机构文化建设,能有力促进儿童福利机构的软硬环境建设,使儿童福利机构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轨道,使职工树立起“忠诚康复事业,心系残疾儿童”的观念。
2.8 拓宽社区康复服务范围
康复服务范围仅限于儿童福利机构中的残疾儿童是不够的,应该向社区拓宽,积极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社区康复就近就地、经济适用,指导、帮助残疾儿童和患者家庭在基层社区进行康复训练 ,适合我国残疾儿童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 ,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国际发展趋势。我国的社区康复刚刚起步,多数残疾儿童缺乏有效的康复训练,所以要大力开展社区残疾预防,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康复普及教育,建立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开发社区适宜技术。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医学科应积极参与社区康复技术指导,促进社区发展广覆盖、低投入、高效益的康复训练服务,最终完善以残疾儿童家庭为基础、社区康复站为骨干、以儿童福利机构为资源中心和技术指导的康复训练模式,为非儿童福利机构内的残疾儿童提供完整的康复训练。
2.9 加大临床科学研究力度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和学科梯队建设的催化剂。康复科研是当前儿童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康复科研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儿童康复医学与康复实践,致力于仔细观察和寻找残疾儿童康复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和课题,并对其进行探讨、研究、总结,不断充实和发展康复理论。同时学术组织要把学术交流作为基本工作,帮助儿童福利机构的康复医学人员开拓思路,发展横向科研合作,使康复学科走向成熟。
2.10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儿童福利机构有其自身的特殊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举办短期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康复人才。与国外慈善组织和国外的康复机构、康复组织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康复理念、理论和治疗技术,对一些课题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推动儿童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从整体上看,我国儿童康复医学学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尚不均衡,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制定发展目标和措施,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康复医学学科体系,有利于儿童康复医学的发展,规范康复诊疗行为,早日造福于残疾儿童。
参考文献: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http://.2004年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佚名.李浩炜 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康复医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医药期刊学会http:///?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