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袁洪志: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袁洪志: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职院校诊改的具体任务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笔者以本校诊改试点工作为例,围绕以上三项任务介绍本校的实践探索,希望对同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有所启发。
构建“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与各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前提。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厘清职责,明晰不同层级主体责任。学校建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运行工作,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与考核诊断,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层面组织诊改运行,行政职能部门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为导向,梳理学校各单位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纵向5个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形成机构健全、权责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二是建立目标体系,厘清链路,明确目标起点与落脚。目标是诊改的逻辑起点。学校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完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项子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经费预算;打造“学校发展目标——二级单位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组成的目标链,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出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案编制指导性文件,指导各专业编制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使得学校规划目标能够向下延伸落地。
三是建立标准体系,厘清量规,完善各个层面标准。标准是目标的支撑,是诊断的标尺。在专业与课程层面,建立逻辑相关的系列标准,由教学主管部门制定学校层面的专业设置调整、资源建设、质量诊断等标准文件,作为校内专业建设的最低标准,并据此指导各专业和课程团队编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作为开展诊改的基本依据。在教师层面,制定“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4个维度、11个等级的教师发展标准,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称分类晋升标准、人才选拔激励机制与教师发展标准融为一体,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改进提升。在学生层面,建立学生发展标准,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形成“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4个维度、20个要素、80个测量指标的学生发展标准总框架,编制学生发展自我测量表,建立学生发展诊断自测信息系统,形成个人自测雷达图,让学生及时自我调整与改进,同时协助指导教师实时监测学生发展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剖析成因,指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是健全制度体系,厘清流程,建立流程与制度匹配的内控机制。学校优化部门工作流程,健全相匹配的制度,明确内部风险控制点,形成完整的内控体系,并紧扣目标任务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设计部门绩效考核性诊断标准体系。其中,事前重计划能力,事中重任务执行力和工作创新,事后重业绩增量的考核性诊断。考核性诊断结果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干部考核、各类奖项评选依据,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数据说话、自我诊改”的内部治理常态。
建设服务诊改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从试点院校实践来看,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制约诊改工作开展的瓶径。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开展诊改工作的重要基础,需要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步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适应学校诊改工作需要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一是建立校本数据中心,破解信息孤岛问题。要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构建共享智能交换平台,形成校本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用户单点登录,统一信息门户实现业务系统数据的自动抓取和呈现,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拥有个人的工作页面,能够实时查看自己关心的各项数据和相关信息。同时,建设大数据中心,开发监测预警功能,为“改什么”提供依据。
二是建立移动共享学习的平台,破解课程教学诊改信息的实时性与共享性问题。自主开发智能化教学诊改平台——“工程云课堂”,自动记录课前、课中、课后各类教学行为的过程数据,自动向学生推送每次课的学习报告,向教师和管理者推送课堂质量分析报告,实现实时诊断和及时改进。学期结束自动形成各类课程质量报告、二级学院以及全校的课程教学状态数据,为专业和课程的教学诊改提供依据。
三是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和校情分析平台,破解诊改依据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问题。建设网上办事大厅,结合各项行政事务的办事流程,方便师生在网上便捷办理各类事务,实时采集各业务系统运行的过程数据。建设校情分析平台,自动汇总统计各个业务系统的关键数据,为人才培养质量与工作绩效判断提供技术手段,为学院治理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培育和形成现代质量文化
在推动诊改试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激发学校各层面主体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培育并形成自律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文化,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一是加强制度规范,让质量标准形成权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明确制度建设的程序。上下、左右沟通确定工作目标和标准,通过管理信息平台,对年度任务、制度执行和相关决议事项进行公示、督办、问责。质量考核的结果在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中予以应用。
二是全员培训动员,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分层分类对全校教职员工开展专项培训,介绍现代质量理念,解读学校诊改方案,培训质量管理工具方法。组织党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培训,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经验。
三是建设透明校园,让质量意识成为自觉。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项工作在网上流转并留下痕迹,形成可追溯的数据,同时,对各项工作的进展、实效予以公开,促进办事人员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相关事项依法依规得以公开,确保教职员工深入了解校情校务,从而为有效实施民主管理提供途径和载体。
四是开展各类活动,让质量标杆引领提升。开展“专业团队说专业”“课程团队说课程”“教师成长工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展示竞赛活动,引导不同层面的质量主体能够主动思考如何实现质量提升。设置系列质量奖,对年度工作中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以质量标杆引领学院质量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真正实施以后能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系统,改变学校的教学形态和治理形态,保证其按照既定目标健康发展。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操作层面不要另搞一套,要与日常工作融合,在原有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袁洪志,系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第二篇:32教学设计之二:重点、难点——袁志平专题讲座→《第一章信息和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技术》
16付
雪《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之二:教学重点、难点
专题讲座
一、课堂教学重点
⒈教学重点
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就是本节课章、节的内容。
例一:在2003年高中课程改革之初,有一地区新上任的教学领导,由于不懂教育教学,既要显示自己是教育教学的专家式领导,又想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标新立异以示改革、创新,竟然在不同的场合,公开地建议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取消教学重点的设置,以示“创新”。
如果在教学设计(教案)中,没有设置教学重点的栏目项,那么查看教案的教学管理老师、听课的学科教师就不会知道这节课到底要讲什么?还要从教学设计(教案)和听课的过程中,自己去研究分析、归纳提炼。
结果是贻笑大方,以至于成为本地区教师和教研员教学工作之余的笑柄,也成为王婆茶点铺中,茶余饭后的笑料。
建议:教学重点的栏目项必须保留,不可省略掉!
⒉设置教学重点
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当中,教学重点的设置一定要准确、书写清晰。由于在设计撰写信息技术教科书时,主编和作者考虑到了教学进度的节奏,通常是将每章、节的“节”或者是“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为45分钟(小学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完成。
由于给教科书的每个章、节所起的名称,要涵盖本章、节的所有内容,所以,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时常常与教科书中“节”(课)的名称类同。
也有例外,就是较早时期(2000年左右)的一些地方的教科书,给每个章、节所起的名称,采用的是活动主题、游戏等形式的名称。单从章、节的名称看不出来本节课到底是在讲什么内容?甚至于不知道本章、节属于哪一个学科了!
例二:第二章 伟人故乡、第三章 网上筑巢、第四章 龟兔赛跑„„ 第一节 濒危动物、第二节 保护环境、第三节 走近南极„„ 撰写的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正确方法:教学重点往往是对本“节的名称”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的个人的解释性语言。
所以,对同一节课,不同的任课教师对“节的名称”解释性语言,会在词语叙述方面有所差异。但是,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基本差不多,不尽相同。
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时期,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学重点应当相同。bīn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时期,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学重点应该是不变的。
例三: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在给新初一年级入学的学生,讲的第一节课《第一章信息和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此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什么要设置为:“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首先来看“特征”。所有的事物都会有共性的东西,如: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而每个具体的事物又都会有各自的特征,如:水、冰、汽等。
同一个事物会有很多的特征,如:H2O 有许多的物理、化学特征。但是,在诸多的特征之中,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那么,信息有着诸多的特征,就是基本特征也有很多,如:普遍性、客观性、可认知性、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等等。为了抓住信息这个事物的主要矛盾,就是要抓住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所以,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设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由于考虑到新初一的学生,对信息这个抽象事物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在初中阶段第一节课的45分钟之内,就将“信息”理解的很全面,所以,只是有选择性地讲述了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如:普遍性、依附性、传递性(空间、时间)、时效性、共享性。弱化了对信息其他的一些主要特征的讲解和描述,如:客观性、可认知性等。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逐步地认知、理解和消化、吸收。
⒊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当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点之后,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方面,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三: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的《第一章信息和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相应地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情景导学法、动手实践法、讨论法、演示法和讲授法等”。利用了学校非常好的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Windows 7操作系统、Office 2010”。
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实验”栏目,: 看:通过窗外植物的样子分辨季节。听:金鸡报晓。
闻:食物的气味(醋,酱油,香油)。尝:食物的味道(糖,水)。
触:通过触摸辨别物品(日用品)。在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和学生的互动讨论过程,从而描述出了感受信息的初步结论:信息并不神秘,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普遍性、客观性)。
从而分析得出哪些信息是没有被人类加工过的自然信息(客观性、可认知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些信息是经过人们加工后得到的信息(加工后的信息,才可能会有虚假的成份,信息才可能会具有真伪性)。
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陕西之游》的活动主题,一气呵成,将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顺利地引入出来,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重要的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让听课者看到本节课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并且顺便将对信息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简单明确的描述。
本节信息技术课是很有亮点和新意的一节典型的教学研究课。
二、课堂教学难点
⒈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应该是指(这些)学生在本节课中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那部分教学内容。教学的难点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有关,也与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有关,还与教学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通常教学难点只设置一、二个。设置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的难点一定是本学科的教学难点,一定不能设置为其他学科的教学难点。
例四: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范晶老师的《文本信息的输入》教案设计中,范晶老师设置教学难点是:“对需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果将教学难点设置为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就错了。
利用快捷组合键,根据其顺序编号(①②③④),将它重新排列。
④求代数式x22xyy2的值.①例题: ③x=-2,y=-5,②已知:
2正确顺序:
例题:已知:x=-2,y=-5,求代数式x22xyy2的值.2⒉设置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根据信息技术科学的发展状况,根据教学环境,根据个人教学水平,根据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了解等条件而设置的。这个教学难点是猜的。
同一个教师,在相同的时期,在不同班级(如:2010年初一⑴班~⑻班),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学难点可能会不同。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在相同年级(如:2010年初一和2011年初一),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学难点也可能会不同。
不同的教师,那就是更不相同了!
在授课时就有可能发现,课前设置的教学难点,在不同的班级中会有一些偏差,课后在教案的反思部分中需要调整改变,并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在备课时设置的教学难点(重点)的精度和准确度。
精度___、准确度___(填:高、差)准确度___、精度___(填:高、差)
例五:始终困扰着人们学习、使用计算机的两个难点。
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始终缠绕着人们的、不易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路径;二是光标。
①路径是信息资源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信息资源整体结构化认识的体现。
②光标比鼠标出现得早,在不同的状态下,光标为最小时通常表现为闪动的竖直线道“|”(或下横线道“_”),有时光标表现为“选中”的反显(或高亮)部分(块),这部分(块)有可能是选中的文件全部内容,也是光标最大时候。
例六:始终困扰着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难点——信息。
如果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不能解决,就会使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不牢固,影响今后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
⒊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要想突破教学难点,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三: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的《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的教学难点是: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利用了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Windows 7操作系统、Office 2010”教学环境,设计了《陕西之游》的主题活动内容,从信息的依附性入手,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问题。
演示1:“西安火车站”图片→“西安火车站”被打乱的图块。演示2:“西安简介”表述正确的文字→“西安简介”打乱的文字。分析讲解: 信息只能依附于某种载体才能存在。
信息载体:承载加工后信息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称为信息的载体。
图1 西安火车站
图2被打乱的图块
图3 西安简介文字被打乱
分析讲解:
信息只能依附于某种载体才能存在。
信息载体:承载加工后信息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称为信息的载体。(回避了自然信息)
例七:北京蓝天二中郝丽老师《合成全景图像》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的教学难点是:合成全景图像。
设计中,利用了学校“计算机及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Photo Stitch软件等”教学环境。采用了“讲授法、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了“制作‘我的祖国’电子报刊”主题活动内容,从自主学习、浏览教学网站入手,将全班分成两组,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
一、任务二。
任务一:合成垂直全景图——千年柏树。
任务二:合成水平全景图——金沙江大拐弯。任务三:合成旋转360度全景图——稻城亚丁。最后,解决图像拼接缝隙错位的问题。
设计的教学任务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一步步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