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教师家访之我见
农村小学教师家访之我见
【摘 要】家访是教师与家长、学生联系的桥梁,做好家访工作,就会使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更加有效。
【关键词】农村;家访;有效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工作的有力补充,是教师与家长、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农村由于电访(电话沟通)、网访(网络沟通)还没有普及,再加交通不便、学生居住比较分散,所以登门造访――家访,还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这里本人就家访工作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访前大量的工作,使教师对学生有了充分的认识,增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
家访前,首先对所访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教师在开学后利用和学生谈心、谈话、询问、侧面打听等手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包括学生家的位置、距学校的路程、路况,来去所用的时间(因为有些同学的家来去2个多小时)。学生家附近还有哪些同学,相距多远,学生家长与家长,家长与邻居的关系如何(因为家长之间有矛盾,影响同学关系)。学生家的经济情况,家庭成员。还要了解学生家是否养狗、狗凶不凶,邻居家养狗的情况(因为有次家访时我被狗咬了)。还要大致了解一下村上的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把这些做好后开始制定周密的家访计划。从家访的目的、家访的时间、家访的方式、家访的次数等做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针对家庭、家长、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的开展家访工作。
二、全面家访显示了教育的公平,促使学生、家长、教师和谐发展
在农村小学搞家访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少,所以每轮家访我都会家家必到。当然这不包括特访和抽访。我认为家访要生生平等。要把老师对学生的爱,把老师对家长的信任,把老师的一颗公平心带给家长和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亚布森在《课堂里的马格马利翁》一书中写道: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关注,平均使每个学生成绩产生5?~10?的差异。我想这虽然说的是课堂,但在家访时应该同样适用,家访的面面俱到,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期望和关注,使这5?~10?的差异变成正值。当二年级班主任时,我去黄宗花同学家家访,去了后令我吃惊不小。院子里到处是各种粪便(人粪、猪粪、鸡粪),屋子里乱七八糟,几乎没有扎脚的地方。我先帮助他们搞干净院子里的卫生,又整理好屋子,家里顿时焕然一新。黄宗花的父亲有哮喘病的,妻子前两年去世了,他感动的说我是第一个来他家的老师。我让他要鼓起勇气,看在两个孩子的面上坚强,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我,我一定想办法。经过这次家访,黄宗花同学的个人卫生变好了,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我的鼓励下,黄宗花的父亲一边看病,一边抓生产,一家人生活好多了。我想,其实我只是动了动嘴,没干什么,但却收到这么好的效果,我应该把家访工作坚持,特别是那些特殊家庭、困难家庭,一定要去,一定要多去。
三、家访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要做好家访工作一定要讲究策略
首先家访时要多报“喜”少报“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你如果把家访搞成“告状”会,你就否定了家长,否定了学生,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家访时以学生最近的进步和优秀的方面为切入点,让家长了解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明白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学生、家长、老师才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共处一室,促膝谈心。当然,在报了“喜”的情况下,也要适时的少报些“忧”,让家长清楚学生不足的方面,达到知耻而后勇的目的。
其次,家访时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要在家访时尊重家长,实事求是。所讲的话要客观、公正,要在讲话时拿捏好分寸,不要激化矛盾,耐心解释,合理对待。这样不但家访可能取得圆满,还可以宣传新课程改革,教育新形势等。家访时坚决不能吃喝、不能接受任何礼物。把握好时间,最好错过饭点。要坚守原则,控制好自己的言行,给家长一个好的影响。
再次,家访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主,要有目的、有方向。切不可漫无边际的闲聊,主次不分。要时刻记得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而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者,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因此,任何时候不要偏离家访的方向,和家长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及时反馈,做好记录总结,巩固家访成果
家访后一定要把家访的过程,家访时的有价值的谈话,家长的真知灼见,学生的谈话、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学生达成的共识,认真的整理记录下来,做好反思。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变和发展的方案和措施,把这个方案及时反馈给家长,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以巩固和提高家访的效果。
总之,通过家访,教师既向家长面对面宣传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又能及时掌握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与意见,还能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主编.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郭思乐.新课程怎么教[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篇: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
绥德县张家砭乡中心小学薛宇
小学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当前,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关系农村教育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结构性矛盾突出。
(1)、年龄结构不合理。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来看,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教师是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年龄大都在五十岁以上。另外一大部分教师是在2000年以后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都才二十多岁。而处于这两部分年龄之间的中年教师,却少而又少。这是由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界盛行转行风导致的直接结果。即使没跳出教育界的,也都进了县城的学校,坚守农村小学的很少,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所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老中青结构不合理,传帮带无法进行。
(2)、专业结构不合理。
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初看在数量上有富余,应该是能开足开齐所有的课程,但事实并非如此。好些学校无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课程的老师,这些课程只能由擅长语文、数学的老师来兼课,其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目,只能不开,比如英语,全校没一个懂英语的老师,这门学科怎么说都是无法开设的。另外,在农村小学,用录音机上音乐课的学校比比皆是,体育课其实就是一节自由活动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无专业老师,学校也是无可奈何。
(3)、“师生比”的富余与“班额比”的短缺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历来都是按照“师生比”来配置教师名额。但是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特别是村小学(教 1
学点),十个以下学生的学校比比皆是,上二十个学生的就是大学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单纯地沿袭旧的师生比例来配置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在这些教学点上,一般还保留学前班到二年级三个班级,如果按照师生比来配置教师,一个教师就足够了,但事实上一个教师是怎么也无法完成三个年级的教学任务的。现在的教学点一般实行的是包班制,一个教师一个班,这个班的所有课程都由这一个老师来教,如果开齐开足所有的课程,教学量也是不小的。在这些教学点,根本就无法考虑教师的专业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体下滑。
(1)、创新意识欠缺,科研能力薄弱,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缓慢。老教师是学校的一笔财富,他们在几十年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年龄以及农村教育长期的封闭性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擅总结,不会创新。新教师虽然能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但却缺乏引领,自身经验欠缺,加之受老教师的影响,学校缺乏教科研的氛围。所以,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很薄弱。同时,农村学校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应用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有效教学工作,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缓慢。
(2)、“学历”与“水平”并非等值。十几年来,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了学历补偿教育,现在大部分教师的学历已合格,有的小学教师都取得了本科学历,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形式上的达标并不代表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些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仍然是有名无实。很多农村小学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方面原因在高压面前,纷纷“剑走偏锋”,采取其它的非常规措施来达到主管部门对于教师学历的要求,利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学历合格率并不能从实质上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素养,根本不能从综合素质上为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就现有情形来看,农村小学教师的实质学历层次、文化素养还远远达不到专业发展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
(3)、教师来源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解决就业这一压
力,也为了缓解学校在普九期间教师的短缺现象,好多非师范专业并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新教师先后进入了教育行业,拿起了教鞭。这些教师中,有学财贸的,有学畜牧的,有学制药的,还有学服装设计的,真可谓是五花八门。这些教师之中,有的经过几年的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但是大部分教师到学校后,“所学”与“所用”基本没什么牵扯,教育学、心理学从无涉及,对教学法掌握多少更是无从谈起。教育毕竟是一门科学,不是谁都能胜任的行业。由于这批人员的庞大,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冲击力很大。
3、敬业精神严重滑坡。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能按时足额发放,但是,其社会地位仍然很低,从那些想法设法转行的教师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在农村,无论学生家长还是当地行政部门,重视教育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小学教师远远比不上当地政府部门人员的社会地位,甚至会受到一些其他行业人员的歧视。这一切,造成了教师思想的不稳定,能转行的转行,转不到其他行业的就考虑进城。进不了城的教师就请假——病假、事假、婚嫁、孕假、产假„„五花八门的假。没门没路的教师虽身在“曹营”,心早就飞远了,哪能谈到什么敬业的精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想为农村教育奉献的教师也会慢慢地被同化,最终导致敬业精神的整体滑坡。
二、对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师德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所以,要想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第一,树立师德标兵,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感召广大的一线教师。师德标兵可以是其他学校的,但最好是本学校的,身边的榜样其感召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树立起的师德标兵,要在评职、评模以及生活等方面予以倾斜,让教师能真切地感受到标兵的名不是虚的,要注重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第二,加强学习。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政策、法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2、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现在之所以留不住教师,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学校无论在生活条件还是专业发展方面都要优于农村学校,所以,大量的教师都转行或涌向了城市的学校,使得农村学校变得更为萧条。要想留住教师,想让农村教师安心于农村教育工作,就要想法设法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在工资之外给予一定的山区补助,让那些离开农村学校后收入就会降低的教师能感受到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在收入上的差别。同时,凡山区教师只要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可以不受指标限制予以直接聘任,但一旦离开山区,其聘约自行解除。对长期扎根山区的教师,政府还可出台各种相关奖励政策,定期对扎根山区的教师予以表彰。
3、大量启用本地教师。
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会有感情的,农村小学启用本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师资会相对稳定下来,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4、创造条件,打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1)、学校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营造氛围,加强教师自研自修的能力。利用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教研组的团队合作的作用,打造一个全员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质课、优秀课件的“四优”活动;抓实“五个一”建设,即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业务书籍,一个专项教研课题,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案例,上一堂公开课,设计一份优秀教案。
(3)、抓队伍结构建设。加大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培养力度,培养一大批活动类课程教师,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教师。
(4)、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受到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出外学习的机会较少,所以,以校为本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快捷有效的方式。校本培训一定要追求培训的有效性,不要走过场。培训的内容也要因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缺什么“补”什么,不要萝卜白菜一锅烩,要因人而异,因需而定。
5、补充教师队伍“新血液”,清理“外流”教师。
教师队伍(包括校长队伍)要流动起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均衡性。同时,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补充新教师,否则在不久的将来,又会出现新的断层,造成新的结构性矛盾。对于“外流”的“在编不在岗”的这部分教师,历来的做法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这里面有着太多的复杂的关系链、利益链,所以多年来没清理几个,反而是愈演愈烈。由于这部分教师的存在,给在岗教师造成极坏的影响,极大地削弱了在岗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对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要加大“清理”的力度。
6、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绩效工资的实施,其目的是明确的,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为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会是“平均主义”原则占了上风,好与差基本没什么区别,甚至有论资排辈的现象。这样一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了无存在,甚至会打击那些本来工作认真的同志的积极性,起了反作用。所以,绩效工资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不论资排辈的原则,无论是谁,只要有了成绩,就要予以肯定,提高这些教师的绩效工资,用“收入”来兑现他们的“付出”,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绩效工资的作用。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最底层的工作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并没有坐等观望,止步不前,而是立足实际,根据农村小学的现实条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但如何更好的在农村小学开展新课程改革,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同行交流。
一、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观
教学不是消极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改变自己“自觉或不自觉的沿袭”、“精心设计,滴水不漏”的教学模式,不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困,做到胸中有学生,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但也要处理好以下几点之间的关系。
1、师生关系
美国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现在的教师已不在是教师,而学生亦不在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一种不可逆转,也是必然的教学趋势。
2、教师教色的定位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帮助者。
(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3、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在求新求变的阶段,渴求丰富多彩,欣赏标新立异,不愿意迎合他人,逆来顺受,因此我们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和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独立性。要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构建新型的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是与学生经验相关的,而不是分离学生生活的。
在农村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而要积极挖掘教材的思想价值,综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同时积极寻找生活课程资源,利用自身的现实条件,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和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成功。在做中学,在经验中不断地发展和成长,它强调课程从人的本性出发,关注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学生在经验中的体会。在这种课程观的关照下,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细心观察,发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1、“灌输式”教学与“对话式”教学的利弊
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雪说:“我们的教育变成了一个储蓄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教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冷漠和忽视,过程和方法遭受遗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方法遭受遗忘,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逃学和厌学现象极为严重。这在我们农村小学课堂上是一种常用教学方法,但在新课程的改革下的农村小学课堂上应出现另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
克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式”教学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和公正地交流和沟通,对话者彼此尊重个性、观点,形成信任和友谊,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和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的实践,教师和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加深刻。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应让这种教学方法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农村教学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2、传统课程观的两个误区(1)仅仅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知识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
(2)仅仅把课程看作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从动态生动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
这种错误的人是在我们农村小学尤为严重,我们要把课程当做动词来使用,当成一种活动的方式。那么,很明显,有些课程并不是预成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建构起来的。让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与指导教师、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互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
三、建构新型的学生发展观
学生发展观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而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促进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好奇心、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要有自尊、自信,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心等。而这些都是在我们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所忽视的,而我们努力地方向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发展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
1、学生是发展的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不能将一个固定的目标加在每一个学生的头上,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要充分尊重个体,努力体现主体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面对“我会了”的挑战,应首先想到一个学习者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的反叛,拒绝把学生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容器输入。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这些都是教师不可能代替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传统课程观,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够,学生只是教导和塑造的材料,课程缺少人性化,淡漠了学生的个性与经验的发展。要反映先前的知识体系,但重要的是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只能死记硬背,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关照学生的存在,让学生首先先是生活着,然后才谈得上接受教育。如果课程远离现实生活,不能跟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有机联系,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成了一件苦差使,很多学生因而产生厌学情绪,坚持学习也只不过是为了老师,为了家长。
如果农村小学的教学活动能注意以上几点,农村教育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农村小学的教育也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但还需广大教师积极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加研究。
赵改芳
善杰辉
2011年12月18日
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赵改芳
善杰辉
2011年12月18日
第四篇:关于农村小学教师家访的案例分析
关于农村小学教师家访的案例分析
(版权所有,引用须注明出处及作者)
一、问题的提出
家访,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来说是一份再熟悉不过的教育工作之一,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沟通的重要途径,它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家访,说到底是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座桥梁。通过家访,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探究学生成长的轨迹,特别是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更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教师家访还可以全面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要求,从而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使双方在教育目的、原则、方式上取得一致,从而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日常督导评估中,通过与班主任老师交谈以及实际调研,却发现许多老师的家访工作做得不到位,家访率很低。笔者曾于2011年9月做过一次关于全镇小学教师家访情况的调查表。接受调查的青年教师120人,中年教师136人,老年教师44人,共计300人。调查结果如下。
一、你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家访是否有必要?
认为有必要的290人,占调查人数的96.7%;认为可有可无的8人,占调查人数的2.7%;认为没有必要的2人,占调查人数的0.7%。
二、上一学内您对您班的多少学生进行过家访?(注:本调查指的是教师上门家访)
对全体学生进行家访的2人,占调查人数的0.7%;对50%的学生进行家访的5人,占调查人数的1.7%;对25%的学生进行家访的29人,占调查人数的9.7%;对不足10%的学生进行家访的264人,占调查人数的88%。
三、您为什么要家访?
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了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解决而进行家访的263人,占调查总数的87.7%;一般性了解学生学习或生活情况而进行家访的37人,占调查总数的12.3%。
四、您认为家访对学生的进步有无作用?
认为家访效果明显的49人,占调查人数的16.3%;认为有一定效果的251人,占调查人数的83.7,占调查总数的83.7%;认为没有效果的0人,占调查人数的0%。
五、请写出您没有进行家访的理由?
综合所有调查问卷,笔者整理出以下几条原因。
第一,教育资源整合、合班并校,导致学校规模变大,服务半径扩大,增加了教师家访的难度。近几年,为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我镇进行了合班并校,裁撤了许多教学点,同时扩大了部分学校的办学规模。这样导致了很多原来在本村上学的孩子不得不到离家几千米的学校去上学。这样,往往一个班级中就有几个村庄上的学生,学生家庭比较分散,客观上造成家访困难。
第二,学生家庭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越来越高,有的村庄甚至组建了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这样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失去土地束缚的大量劳动力又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当中去,在家的时间很少,很难照顾到子女的学习生活。同时,还有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回来一次,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这样家庭的孩子,只能依靠老年人为其子女提供基本的生活问题,学习上是很难照顾到的,这都为教师家访造成了困难。第三,教师因素。有很多教师以当前教学任务重、学生多、时间紧张为理由减少了家访量和家访次数。有部分教师由于学生家距离学校较远,单独一次家访,就会占用很长的时间,导致家访效率低下而未能成行。部分教师认为很多学生家长经商或外出打工,很难见到学生家长的身影,家访起来不容易。还有极少数教师认为农村个别家长素质不高,对待家访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放弃了家访。
基于此,我们对当地小学教师家访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当前教师家访的可行性,创新家访形式,以期通过这一有效方式,促进家校沟通,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观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新形势下教师家访的问题大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完善并实施教师家访。
二、督导与评价
两年多来,我们在多次督导走访中逐步发现,多数教师已不再是以前的单独登门家访,而是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家访形式,家访率由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相当多的班级实现了100%的家访,走出了一条由单纯性家访向多形式综合运用型家访的发展之路。创新的家访方式,使得即便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的父母,也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并能够互动交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小学教师家访除了传统的登门家访外,家访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电话式家访。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通信资费的降低,电话已经得到普及,用电话沟通信息自然而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方式。教师通过及时地把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动态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有问题也可以在教师非上课期间进行咨询、了解,从而实现家校互动。这种家访方式方便快捷、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效率高,也可避免少数家长不愿面谈时的尴尬。缺点是不能直观地和家长深入交流,难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家庭以及生活状况。
二、“约见”式家访。遇到紧急情况或突发性事情,需要和家长见面的,教师往往通过电话“约见”家长到学校来处理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及时解决较为复杂的事情,或使突发的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但这种“叫家长”式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家长担心,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三、随意性家访。通过饭前、饭后家长接送学生的机会,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相遇而随机进行的面对面的沟通形式。此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在校表现直接与家长交流,家长反馈学生在家情况,可以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切中主题,提高家访效率。这种方式在教师家访中运用较多,高的达到50%以上。
四、集会式家访。通常由学校或教师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然后通知学生家长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或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班级家长会。这种方式有利于学校或班主任老师把学校或班级总体发展情况及时通报给学生家长,或者学生家长代表发言交流孩子成长中的成功经验,也有利于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经验,但是教师与家长单独交流的时间则比较少了。由于这种方式信息传播量大,因此本镇多处小学也把这种家访方式作为一种主要的家访方式。
五、网络式家访。这时基于现代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最便捷的家访方式。教育资源整合的结果使全镇小学共享了教育资源,每个小学都有十几台或几十台电脑接入了互联网,这让更多的教师通过E—mail、QQ群、飞信等网络媒介进行实时快捷家访。通过班级的QQ群,教师在工作之余可以和每一位在线的家长进行即时交流,同时还可以进行视频通话。特别是飞信群,通过一台PC机,教师便可以对本班所有学生家长手机发送飞信,传递信息。由于飞信没有通讯资费,更为广大教师所使用。例如镇中心小学的绝大多数班级都建立了学生家长飞信群。由于这种家访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因而大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成为教师运用最多的家访方式。
在实施家访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单一通过一种家访方式,而是往往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实现了更好地沟通。
三、督导效果
随着教师家访率的迅速提升,我们也对家访的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抽查学生成长记录资料、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与家长座谈(或通过电话、E—mail、QQ交流)等方式,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班级建设方面、差生转化方面还是在家长教育孩子方式方法上都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工作普遍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与肯定。这种多元化的家访方式,为教师培养学生、促进家校沟通共建和谐校园搭建了新的平台。今后,在完善家访方式上,还应当不断创新,找出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家访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嘉祥县纸坊镇中心小学
贾庆东
2013.12.05
第五篇:小学教师家访日志
小学教师家访日志
2011.10.30 星期日 晴
周五晚上和周六的下午,我们一共走访了十个学生的家庭。在这十个家访对象中,有几个孩子的面孔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让我不得不思考,不得不想一些问题,他们也许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将来更多的走访中去印证吧。
孩子一:我们去时一家三口都在家,他们家就是一普通人家,不奢华却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给人一种温暖的家的味道,在客厅进孩子房间门的地方贴了孩子的奖状,不止一张。当我们谈到这些奖状时,爸妈说都是体育上面的,但我听得出语气中的喜悦和赞赏。数学吴老师说这次争取把学习标兵的奖状也拿回来,孩子充满自信的笑了。家长还告诉我们孩子特别喜爱打篮球,一有空就去打篮球,球都打烂了好几个,但自己会按时回家。从这个孩子的家里出来,我们的心情是愉悦的。
孩子二:这个孩子是今年秋才转来我校的,比较顽劣,学习也有点跟不上。当我们跟随孩子走进他们“家”——一个租来的小小里外间,只有外间一小块地方能容我们3位老师站立,其它的老师只好站在了门外。孩子一头就冲进了里间,我跟进去一看,是趴在仅有的一张床上做作业,我看了孩子一眼没有说什么,因为我心里堵得慌!孩子妈妈告诉我们,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养家,没有固定的事做,也没有有固定的地方,自己没有多少文化,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没法辅导其学习。老师们和她做了一些沟通,但不知她听进去了多少,又接受了多少,我们心情沉重地向下一家走去。
孩子三:我们一边向学生六楼的家进发,一边谈到了这个孩子,大家一直都认为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出听话、文静、自觉的特点。只有妈妈和孩子在家,家里特别干净整齐,有条不紊,看得出妈妈是个讲原则,要求严格又要强的女性。果然,妈妈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练习册,课外辅导作业,考试卷上的哪一道题的对错她都说得清清楚楚。孩子期中考试语文考了第一,数学只考了93分,妈妈很生气她没能考100分!有一道题是平时训练过的,考试时竟然错了,丢分了,妈妈因此打了她一巴掌!„„,妈妈说了很多关于她的学习,我感觉妈妈的全部身心都扑在孩子的身上,特别是学习上。我小声询问孩子平时都怎么玩,玩些什么,孩子有点茫然。她说有空就在家看看书,在我问的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中她很高兴地说爬过山,是在大人的陪伴下爬的。说实话,走出这个孩子的家我觉得心很累,我似乎感同身受到了孩子的累,妈妈的累——心累!
孩子四:我们去孩子家之前班主任告诉我们说这个孩子有点撒谎,不爱交作业。爸爸听说我们来家访也从外面赶回来了,很希望和老师交谈一下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我们走进门还没坐定,妈妈就开始数落孩子种种“不好”的表现,一条又一条,妈妈看来是个急性子,说话的语速很快,声音也很亮,这之间孩子时不时很不满的抬起头来争辩一句,又被大人的说话声掩盖了下去,他的争辩显得很无力。我看出他很不服气却又无奈的低头坐着,我凑近他压低声音和他小声交流起来。我声音很小,但是他听得很专注,不时的点点头,表情也随之缓和了下来。我教他怎样与好好妈妈沟通,而不是顶撞妈妈,以及如何克服身上的缺点,争取用行动让妈妈满意。当然,我首先肯定了他身上的优点,孩子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之后,我让孩子先回了他的房间。从爸妈的谈话中我们感到做父母的是爱之深恨之切,对孩子是给予了很大希望的,也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来培养孩子,就如不多语言的爸爸说的,为了孩子他们至今住在这个六十多平米的房子里,从不出去打牌或是应酬什么的,只是为了多在家陪陪孩子,陪他做作业,陪他下棋,陪他练毛笔字„„,可是孩子就是学不进去,没几天就放弃了,在妈妈飞快的话语中间,爸爸插了一句“恨铁不成钢”,有些无奈的表情。我一直听他们交谈,没有怎么说话,一是插不进去,二是一下子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似乎有许多该说的。直到妈妈又生气说孩子的作业五道题他都要错三道时,我抢着问妈妈:“当他改对了的时候,你怎么做的呢?”妈妈有点茫然地看着我,我说:“你表扬他了吗?”,妈妈马上肯定的说:“我从来没表扬过他!”。我说你应该表扬他,哪怕他仅仅只改对了一道题,你不能总是批评他,或是不停地在他旁边说他的不是。不知道我的话能否引起妈妈的沉思,我们走了。说实话,我心里还有许多话想对这位妈妈说,因为我不仅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作为母亲的心,甚至是那位母亲的焦躁情绪,但是我不赞同她的许多做法。我相信她传递给儿子的是压力和同样的焦躁不安,甚至是不自信。
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家社会在努力为孩子创设更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在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努力让孩子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可是我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呢,能同步吗?谁来关注?我觉得需要学习的家长太多了!虽然仅仅走访了这么几家,但是家庭教育中凸现的问题让我的心轻松不起来,更别说那些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们了,唉!看来,这漫长家访路注定将步履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