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峡县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中期督导总结报告 (修改)
特色校建设中期督导
总 结 报 告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为使我校特色校项目按照既定的方案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学校成立了特色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小组组长,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及分项目实施小组,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及任务要求。自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学校多次召开特色校建设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同时派人到其他兄弟学校学习借鉴,尽管困难重重,但总体进展顺利。截至目前,总体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目标任务的81.4 %,阶段性的建设效果已初步显现。
(二)项目建设的阶段成效
1.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得到提升,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均进行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已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制定,整体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通过下企业实践、学习考察,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有较大的改变,实践教学经验有所提高,课程建设能力有所加强。
3.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得到改善,教学实训(实验)环境能与企业接轨,具有较高的仿真性,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企业氛围与职业情境,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工作环境。
4.校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开通校园百兆光纤,配备笔记本电脑,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构建了三个骨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5.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2015年至2016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200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2%,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三)项目建设采取的保障措施
1.成立机构,加强特色校建设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李志军任组长、副校长周逖为副组长的特色校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特色校创建办公室,下设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基础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项目实施小组,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建设成果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特色校建设新局面。
2.完善制度,保证特色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学校制定了特色校建设推进方案、特色校建设考核及特色校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多个文件;建立了特色校工作例会制度,就建设中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工作进程等具体问题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建立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由建设督导小组成员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督导评估,为特色校建设顺利有序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3.成立资金监控小组,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按照学校“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计划项目
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地方财政、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四部分组成。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学校成立了特色校建设项目资金保障监控小组,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严格按照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执行,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及时、足额到位。
二、各项建设内容的工作进展情况
截至目前,特色校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推进有力,各项工作完成较好,其中:“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平均完成比例达84.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平均完成比例达87.2%;“提升基础能力”建设平均完成比例达73.4%;“加快信息化建设”平均完成比例达78.5%;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完成比例为83.4%,五项总计平均完成比例为81.4%。
(一)“深化校企合作”建设进展情况
1.集团化办学与校企合作组织机制。2016年9月,召开职业教育集团及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组建西峡县职业教育集团,制订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章程。成立了骨干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在五个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建实验实训室、共建教材、共建师资交流平台、共建就业实习、定单培养基地。完成质量为优。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与西峡县职教机电有限公司、西峡职诚信机械制造公司合作建设2个校内数控实训基地,与西峡县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公司、西峡县天马制泵有限公司、西峡县汽车水泵有限公司等县内企业合作建设5个校外
数控实训基地;与北京中鑫创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德汽车教育项目,与西峡诚信汽车维修厂、西峡县美鹰汽车服务中心、纳昂福新能源汽车厂等合作建设校外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与锐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峡县智博电脑公司合作建立淘宝实训基地、网站管理与维护实训室。完成质量为优。
3.校企师资交流。选聘三个骨干专业24名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外派12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实现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间的双向交流、互通互用。完成质量为优。
4.骨干专业及订单培养。与锐捷教育科技公司、西峡县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公司、西峡诚信汽修维修公司等县内外企业联合开设“淘宝”、数控、汽修订单培养班,定期组织学生合作企业开展实训实习,提高专业教学实训质量。完成质量为优。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展情况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岗实习”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以市场、职业、技术为坐标设臵专业方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模块,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作为途径,制定专业建设方案,每个专业参与企业调研不少于5家,联系且不少于三家。总计到18家企业进行调研,在总结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制订了骨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完成质量为良。
2.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初步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
学结合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了三个骨干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各1门,编写三个骨干专业校本教材共3本,目前教材初稿基本已经完成。完成质量为良。
3.教学模式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三个骨干专业各两门核心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模式。完成质量为良。
(三)“提升基础能力”建设进展情况
1.五项办学条件。学校现有图书10.2万册,报刊杂志92种,教学仪器设备870万元。学校现有教职工172人,学历教育在校生2752人;师生比为1:16。完成质量为优。
2.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制订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选派三个骨干专业16名教师参加提高培训,培养了三个骨干专业带头人各2人、骨干教师各6人、双师型教师各8人,聘请兼职教师共24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2%。完成质量为优。
3.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建立了校内汽修实训室3个(发动机拆装实训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钣金喷漆实训室)、校内数控实训室2个、计算机应用实训室(淘宝实训室、平面设计实训室)6个。完成质量为优。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建设进展情况
1、校园网建设。购臵核心路由器1个、三层交换机3台、IBM服务器2台。新建机房1个、拉通百兆光纤,建成校园网与网站。完成质量为优。
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利用校园网及校园网站,初步构建起三个骨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技能课程实行信息化教学。完成质量为良。
(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进展情况
1.培养规模。学校现有学历教育在校生2752人,年职业培训3200余人次。完成质量为优。
2.双证书和就业率。骨干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82%,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完成质量为优。
三、项目建设经费情况
(一)项目预算经费已发生筹措情况
按照项目特色学校建设任务书的要求,项目建设预算总投资为1414万元,其中深化校企合作投入461万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投入349万元,提升基础能力投入409万元,加快信息化建设投入156万元,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投入20万元。截至目前,省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全部到位,县财政投入508.2万元,行业企业投入242.9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91万元。
(二)项目预算经费已发生的投入与使用情况 截至目前,特色校项目建设预算总投入为1414万元,实际投入资金为1018.9万元,其中校企合作使用460万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用144.9万元,提升基础能力使用259.3万元,加快信息化建设使用123.5万元,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使用 31.2万元。其中,省财政专项资金使用259.6万元,县财政投入使用 380.2万元,行业企业投入242.9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35.3万元。
(三)已使用项目经费的效益分析
学校建立了由专业教师、企业人力资源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骨干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各专业先后到多家家企业调研人才需求状况,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现状及变化,修订了三个骨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共编写3本校本教材,建立了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深化,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三个骨干专业实现了全员订单培养。先后建立了8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聘请24位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校企合作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比例均达到100%。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水平。
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软硬件设施明显改观。建成校内汽修实训室 3个(发动机拆装实训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钣金喷漆实训室)、数控实训室2个、计算机实训室6个。开通了百兆校园网络,建设了统一数据、统一门户管理平台,应用了教工、学工、资源库管理系统软件,创建了基于信息化的仿真和模拟教学。校园网络的全覆盖为学校教学改革、管理水平提升、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插上了腾 7
飞的翅膀。初步构建了三个骨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教学。
在特色校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内涵管理更加科学丰富,师资队伍素质普遍提高,育人环境更加优化,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达到82%,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校本教材开发缓慢。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同时,不注意归纳、总结、提升实践教学心得,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致使校本教材开展进展缓慢,影响了三个特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二是缺乏激励机制。由于缺乏一定的奖惩激励机制,部分教师不能很好投入特色校建设中,部分工作落实困难,致使部分建设任务推进缓慢。
三是县财政配套资金到位较慢。2015年、2016年西峡县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收入紧张,县财政配套资金到位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五、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安排
(一)前一阶段项目建设的自我评价
经过自上而下共同努力,特色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将近两年的特色校建设中,学校在建设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不断显现特色。总结前期特色校建设工作,我校任务完成质量总体为优。
(二)项目建设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
1.部分项目尚未完成的建设任务,重新制定建设计划及建设进度表,依照任务书要求,卡住时间节点,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2.以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为重点,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提高学校持续发展能力。
3.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继续深化提升校企合作的规模、质量与水平,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
4.加大校本教材开发力度,提升特色专业教学质量。5.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争取县财政配套资金早日到位。(三)拟采取的推进措施
根据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借鉴第一、第二批特色校建设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按照建设任务要求,确保顺利通过终期验收。
第二篇: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管理办法
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 学校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总体建设目标是: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四个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重点改革和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以行业、企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四个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显著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强化办学特色,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使学校成为陕西乃至西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陕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到2013年11月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办学定位准确、教育理念先进、职教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设施齐备先进、重点专业建设成效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社会认可度高、示范辐射作用强、皖南一流、国内知名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二条 学校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四个重点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数字化校园两个特色项目建设。第三条 项目建设实施“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原则。分级管理就是把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分为学校、项目、子项目三个层次,层层负责,逐级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就是建设项目的每个子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人,每个责任人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专家把关就是组织校内外职教专家,对示范性建设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审核、评估和验收。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为加强对学校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管理,学校聘请陕西省教育厅、校企合作企业领导和校内外权威专家组成学校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实施方案,帮助学校解决项目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政策、技术、资金问题,为项目实施把握方向。
第五条 学校成立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党支部书记王绍甲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及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和全过程负责,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对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内容的整体规划、各级子项目建设内容的确定和负责人选择、资金筹措及经费分配使用、项目实施的组织、监督及协调、工程质量的监控、评估、验收等实行全面负责,研究制订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各项政策及措施。
第六条 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校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监督、管理学校示范性项目建设任务的落实。其主要职责是: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协调、指导和检查,具体负责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按上级要求报送相应材料;受理并组织专家审查建设项目建设情况;编制和协调建设计划,组织项目合同的签定;会同学校有关科室对项目建设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对建设项目进行自评、验收;起草校内建设项目的有关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有关政策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总结、交流、推广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发布项目建设中各类信息;处理其它相关工作。
第七条 学校有关处室同时是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按分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相关建设任务进行管理、检查、监督,并对建设项目在经费、人才和物质条件上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倾斜,以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益。
第八条 学校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行分级建设目标责任制。学校各专业组和各处室承担的建设任务为一级建设项目,由主要领导、专业组长等组成建设项目小组,组长由学校聘任,小组成员由组长选定;各一级建设项目可分为若干二级建设项 目,二级建设项目成立由专业组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项目小组,小组长由一级项目小组负责人提名,报学校批准。各级项目负责人应保持相对稳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一般不能调动工作,因特殊原因变更项目负责人,需经学校批准。
第九条 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协调沟通,不得推诿扯皮,更不能久拖不办。第三章 项目实施和监控
第十条 学校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要求和预期效益等以《*****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方案》为准,任何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建设方案进行局部调整,不影响建设项目目标、内容的变更,由相关一级建设项目小组向示范校建设办公室提交可行性分析和书面申请,报经学校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执行。第十一条 各级建设项目小组按《****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方案》规定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全面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第十二条 六个建设项目实施计划需由国内对中职教育研究具有高深造诣的知名人士及行业专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组成的项目建设专家组进行论证,经专家组评审和学校批准后,项目负责人与学校法人签订责任合同书,承担相应责任。项目建设小组组长与学校签订责任书,承担相应责任。各项目负责人要组织好项目的实施,必须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和实现预期的效益目标,并按责任书进行检查、评估、验收。若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和新情况,应及时向上一级负责人汇报,以便尽快研究和解决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十三条 学校对建设项目的启动建设实行计划、总结、中期检查和评估验收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总结由项目负责人把项目建设的统计、经费预决算、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效益等有关资料汇总后报学校示范校建设办公室。中期检查由学校示范校建设办公室组织实施,其主要任务是对各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项目经费的落实、使用情况、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取得经验及时推广。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期满,由项目建设小组向学校示范校建设办公室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全面阐述项目计划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由学校示范校建设办公室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方案》和所签订的项目责任书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
第四章
建设资金与设备
第十五条 学校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所需专项建设资金,采取中央、地方、学校举办方和企业投入及学校自筹方式解决,实行资金使用和项目效益挂钩。
第十六条 学校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各级项目小组必须严格按计划分配使用经费,加强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保证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七条
学校对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绩效考评。
第十八条
对于考核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的各级建设项目小组、个人,以及在中等特色示范学校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学校将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称晋升和考核、评优等工作依据之一。
第十九条
对于考核成绩差,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和验收的,要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篇:特色校建设总结报告
舞阳中等专业学校
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2014年10月,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第三批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项目学校,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全校广大教职工高度重视、齐心协力,积极推进了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建设任务,现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概况
舞阳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69年,其前身是舞阳第五高级中学,1993年改办为舞阳县第三职业高级中学,2002年更名为舞阳县职业高级中学,2003年更名为漯河市舞阳中等专业学校。
漯河市舞阳中等专业学校是舞阳县唯一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办中等专业学校,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学前教育、运动训练等实用性强、又易升学的专业。学校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多年来高招对口升学稳居漯河市之首,为天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获得“河南省骨干职教中心”、“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省级与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等荣誉称号。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初步的汽车设计能力并能从事汽车制造、检测、维修、营销、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发展前景好,专业教师团队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
二、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
我校特色学校建设项目预算总投入159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3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预算投入650万元,企业行业配套预算投入330万元。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基础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基本完成了绝大部分特色学校预定的建设任务。
根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我们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建设,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大为改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快速成长,教育科研水平大大提升,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进步,人才培养取得新的成绩,完成了特色项目的预期目标,学校的内部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项目建设的成效
1.办学体制机制。我校现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学前教育、运动训练等9个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校校合作、校院合作等新型办学模式,在着力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开办成人在职学历教育本、专科班和短期培训班,形成了普通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2.办学经费。2015-2016特色校建设总投入3501.5486万元,其 中省财政投入218.497万元,县级地方政府配套30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3.7181万元,学校自筹179.3335万元。
3.实习实训。学校配备了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实训场所,建设有发动机实训室、变速器实训室、电器与空调实训室、食用菌实训室、植物与花卉实训室、种子实验室、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实训室、计算机组装维修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基地,学校现有58个校内实训室基地86个实训室教室。目前我校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5个。学校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实训教学计划,组织专业技能课程实训,校内专业技能实训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1.5%,所有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全部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不少于8个月的顶岗实习。
4.双证书。学校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所开设有汽车维修工、园艺师、宠物医师、报检员、普通话证、导游证、计算机操作员等技术种类。2015年,我校毕业生1143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143人,其中获得资格证书人数为1100人,双证书获取率达96.2%。2016年,我校毕业生1122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122人,其中获得资格证书人数为1122人,双证书获取率达100%。
5.专业教师。学校拥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较高、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8人、兼职教师27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2人、中级职称60人、初级职称34人,学科带头人11人,“双师型教师”74人。2015年,专任教师共计完成授课任务68743学时,2016年完成72035学时。兼职教师均是行业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一年多共计完成5382学时的 授课任务。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教学纪律管理,建立了良好的校风;开展多种形式技能竞赛,形成了校、市、省三级大赛体系,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教学活动成果丰硕,2015—2017年共有6人获得省级优质课奖、22人获得市级优质课奖,6人获得省级优秀课件奖,3人获得市级优秀课件奖,3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学论文奖,3个课题被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研究,有9人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6人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64人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
6.校企合作。学校注重与地方企业的密切合作,与35家企业单位签订了院校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实习企业涵盖各专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形式,校外实训基地设施先进、设备优良,能够充分满足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合作企业承担着各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任务。
7.就业情况。学校倡导“就业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新理念,把打造学生就业力,提高学生就业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目前已与35家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招生就业指导科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首次就业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对口升学到高校深造,二是到相关企业就业。2015年毕业生1143人,就业人数1143人(包括对口升学的学生),初次就业率为100%;2016年毕业生987人,就业人数987人(包括对口升学的学生),初次就业率为100%。
8.信息化建设。我们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数字化校园。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学习新模式,教师配置 了笔记本电脑,学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全部实现网上管理自动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项目建设的保障措施
1.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豫政[2012]70号)精神,我们制定了“特色学校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全员参与、专家评估”建设原则,开展特色学校项目建设。
2.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张铁民为组长、副校长李孝红、周永胜、谷建新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实施特色学校项目建设工作。
3.规范特色学校建设专项资金,按照“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由财务科统一进行财务管理,设置单独账簿进行明细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4.建立“推进会”机制,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沟通交流平台,进行工作布置,各子项目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讨论、解决问题,促进项目的建设。
5.设立专用文件柜。专用文件柜按照《任务书》的内容结构,形成各子项目文件夹;特色学校建设办公室专人对文件柜材料进行管理,平时收集、及时整理材料,方便掌握进展情况和校内检查、督促 5 工作。
三、各项建设内容的工作完成情况
(一)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经营产教结合之路,组建了由学校、企业领导、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制定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技术、物质、人才资源优势,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和见习、实习场所,学校为企业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切实达到校企一体、互利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过硬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定期与顶岗实习基地组织交流,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企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临床技能和工作能力;聘请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实现了专业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互通互用。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院合作、顶岗实习” 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制订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投入,密切了校企合作,建立了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实验、实训、实习资源,通过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重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建立了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精简理论课讲授,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学校建设了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技能课实验室,如兽医临床诊疗实训室、微生物与检验实训室、汽车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室、电子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室;建立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技能大赛制度,编制了实践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大力倡导能体现“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专业课采用了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场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化了知识,强化了技能。改革考核模式,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专业技能课考试内容和形式与资格考试相接轨,全面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我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在参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提升基础能力
经县发改委批准,为改善县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全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县政府预投资12000万元在舞阳新区(东临珠海路,南临重庆路,西临浦东路、北临四环路)建设新校区,该项目占地190.77亩,总建筑面积85400平方米,其中新建基础教学和生活用房建筑面积62250平方米,新建实训实习基地建筑面积23150平方米,同时采购一批教学及实验实训等设备。
学校图书馆藏书达36543种110727册,期刊103种,光盘、课件1501种2450册,工具书910种1131册,过刊5956种11074册;教学实验设备新增18480台/套,设备总值达到1240.5667万元。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规划。
2015年以来,学校加强了多媒体教室建设,添置了计算机、投影机等设备,基本满足了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装备了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党务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学生食堂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于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建立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数字化校园,努力建成支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办公和领导决策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
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
(一)项目资金预算的总体情况
根据省财政厅、教育厅对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编制了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资金总预算,项目总预算1590万元,实际投入3501.5486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218.497万元,县级地方政府配套30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3.7181万元,学校自筹179.3335万元。
(二)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分析
在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的一年多间,我校逐步完善硬件、优化软件,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在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基础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打造、精品课程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五、项目建设的创新点与示范作用发挥情况
(一)项目建设的创新点
1.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2015—2016年我校培养职业中专毕业生2265名,为我市各级行业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工作实践锻炼、校内外培训与培养、开展教学研究、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措施,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打造了一支道德高尚、技能娴熟、专业基础扎实、整体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3.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建立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编制了实践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健全和完善了技能大赛制度,注重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定期开展校级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省、市级护理技能大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项目建设的示范作用发挥情况
1.技能竞赛成绩优异。学校制定有完善的技能大赛制度和竞赛标准、竞赛方案,实践技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2015年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三等奖,1人获得个人二等奖,2人获得个人三等奖;2016年获得团体三等奖,1人获得个人二等奖,1人获得个人三等奖。
2.新校区即将投入使用。目前,新校区一期工程包括教学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后勤综合楼(餐厅)、体育场等,预计2018年底能搬入新校区。
六、存在问题及“后示范”建设中的努力方向与拟采取的措施 毋庸置疑,特色校建设学校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但由于项目建设时间短、任务重,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1.硬件设备采购的时效及投入对建设任务的实施有影响
在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项目中,根据财务制度,均以政府采购及自行招投标方式进行,其资金投入与完成时间与方案中的预算和计划有出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设备、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建设子项目的进展。因此在少数硬件建设子项目的资金上和进度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必要的配套资金,以保证建设质量。
2.校企合作的深入,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导向
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合作深度与广度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这份成绩来之不易,非常艰辛,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较大。要使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继续深入,轻装上阵,仍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导向,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扶持、实习就业法律法规的制度完善等方面,建立实质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让学校放心,让企业舒心。
3.必须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建设期内,通过自身建设和参加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初步建立起了各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获得了课件、教案、题 库、标准、视频等多种数字化图文资料,成为宝贵的示范校建设成果。但是,参与的力度还是不够大,主动性欠强,获取的成果面欠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谋求更好地发展。
二〇一七年五月
第四篇: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意见(xiexiebang推荐)
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意见
威教职字〔2011〕9号
各市区教育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工业新区社会事业局,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我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决定在我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特色课程(以下简称“特色课程”)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特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多样化办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总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和提升职业教育能力为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挖掘特色课程资源,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教改成果开发,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领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努力打造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品牌,形成具有多种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
二、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先进性原则:特色课程建设应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职业性原则:特色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需求为课程目标,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专业)教学大纲、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3.创新性原则:特色课程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环境与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实践方面要形成独特的机制与特色,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
4.共享性原则:特色课程要具有普适性,满足本学科(专业)的教学需要,课程资源能够在校内和校际共享。
三、特色课程建设遵循的程序
特色课程建设目标是: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以专业骨干课程为主,同时兼顾其他课程,建设一批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系统完善的特色教材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特色课程建设应按以下步骤推进:
一要学校组建特色课程建设机构。各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学科(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等组成的领导机构,下设各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准确把握特色课程建设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特色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研究制定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特色课程建设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将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突出特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督导评估力度,推动特色课程建设活动的持续开展,促进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并继而辐射和推动学校的教育和文化发展。
二要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推进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岗位群与专业岗位调研,了解企业用人机制、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为特色课程建设方向找准目标,并以此为切入点,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与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方面形成独特的机制与特色,构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五个一致性”,即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
三要开发特色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开发要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需求、教师实际情况、学校资源等方面因素,经过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分析,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删、整合、改编、重组、拓展,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内容开发包括:
1、依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职业标准;
2、按照职业标准,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
3、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将每个能力模块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任务;
4、制定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和方法;
5、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6、编写适合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特色校本教材。
四、特色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做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灵活选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中做、做中学,提高教学实效。要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课程环境与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设施环境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建设,满足课程教学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要加强校内网络建设,实现特色课程校内外共享。加强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等教学辅助资源建设,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三)课程评价。建立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评价标准,突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职业学校的落实,突出技能竞赛开展情况与效果,突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特色课程的过程管理,突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体制,增强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四)教师队伍。教师是特色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特色课程形成与实施的力量源泉和稳步提升的保障。各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参与特色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能力,加强特色课程教学研究,提高特色课程建设的质量。
五、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特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市教育局成立由专家、管理人员组成的特色课程建设指导团队,加强对全市特色课程建设工作的指导。对评审认定的市级特色课程,将在学校办学水平和专业评估时给予加分奖励,在市级示范专业、示范实训基地审定等方面优先安排,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先选优及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作为教研成果条件。特色课程将作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规划管理,在全市加以推广和利用。
(二)建立以评促建的工作机制。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各学校要充分认识特色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全面规划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本意见,根据专业设置与特色,制订科学合理的特色课程建设方案,确定校级特色课程项目,积极组织实施,加强过程管理,并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荐本校优秀特色课程参加市级特色课程评选。
(三)建立特色课程分期评审的推进机制。特色课程建设采取分批评审的办法,从2011年起,每两年开展一次评审活动(评选的具体安排另行通知)。参评对象为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同时鼓励以课程团队为单位参加评选;课程类型包括专业(含理论及实践)课程、文化基础课及应用型课程。参评课程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实践一年以上,具有一轮完整实施过程,有良好的课程实施条件和一定的教学成效。市教育局将组织专家评委对所报课程进行初审和现场评审,通报评审结果,对入选的特色课程作者颁发“威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特色课程”荣誉证书。
二○一一年十一月一日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方案
一、中职院校的现状与困境
中职学校,曾经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校的扩招,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大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的制度以来,中职学校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办学日益艰难。
如今的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困难,虽然有一定的外部因素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中职学校自身也暴露出了许多的缺陷。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上有一定的弊端,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培养不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很多东西几年、十几年没变,严重和社会发展现状脱轨;同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面,不得不开设计算机、财会、企业管理、电脑文秘、市场营销等专业。但由于办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这些专业没有突出的特色,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加之与许多大学、高等职业院校所设专业重复、雷同,使社会及市场对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趋于饱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这些专业也难以维续。办学没有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招不到学生的重要原因。
二、国家及湖北省的政策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子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中职教育的发展、长期发展是我国教育组成中必不可缺少的。
为了改变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开展中职院校示范学校建设和建设中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工作。其中,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通知》,计划在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建设200个左右的特色专业。
三、特色专业的申报与认定
特色专业按照学校申报、市州初审、省级评审认定的程序进行。分申报,分实施。专业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
(一)申报条件及要求
1.专业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产业发展联系紧密,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就业岗位专业性强,有2届以上毕业生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或主干专业。原经省评审认定的品牌专业可以申报。
2.专业建设方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清晰的改革思路和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经费投入满足持续发展需要,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基本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紧密,专业建设得到学校全方位的强力支持。
3.市州直属学校限报2所(武汉市4所),每县市限报1所学校,每所学校每年限申报特色专业1个。
(二)申报程序
中职学校按照申报条件填写《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申报书》交市(州)教育局。市州对各校报送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向省教育厅推荐,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后的专业经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布。
(三)申报材料
各市州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市州书面推荐报告、特色专业汇总表、学校申报书和特色专业建设方案一式三份及电子版。
四、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一)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要求。目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存在“三个不强”:一是师资力量不强;二是设备设施不强;三是实验实训基地不强。这三个不强已成为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周边城市产业结构来确定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提升职业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后劲,使中等职业教育在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上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周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促进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实习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实验、实习设备和条件与生产、服务现场基本同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强化办学的专业特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工作目标与要求
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目标是:用2年的时间,建设一个完整的特色专业体系。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主要要求是:
1.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专业结构调整,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依据当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和管理,统筹规划。2.合理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
职业学校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要选择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骨干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加以重点建设。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应确定2—3个特色专业进行建设,一般职业学校要确定1—2个特色专业进行建设。
3.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重点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学校应依据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构建适应产业行业、科技进步、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要实行整体优化,认真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充实生产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考虑并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增强学校自我创新能力。积极改进课程评估方式,构建以就业为核心,以技能为重点的教学评估机制,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专业技能、学科能力等考试考核工作。
4.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学校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落实师资培养培训的经费,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要重点选择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大力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要根据有关精神,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实践制度,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生产服务一线岗位锻炼,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广开门路,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制定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规划和方案,分期分批市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5.切实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专业建设的硬件基础。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体现生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学校要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不断添置和更新实验实习设备;要加强与生产、服务企业单位联系,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要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把实验实习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实习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重点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专业上强化和突出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成立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征求企事业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要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时反馈调整,改进教学工作,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