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记》读后感(合集)

时间:2019-05-12 14:3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海漫记》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海漫记》读后感》。

第一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

几年前曾听过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前段时间有意买一本于的《教海漫记》,打开书,竟感觉爱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多年教育实践的集粹,是他教学生涯的记录,又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吐露。虽然书中每篇文章都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俊不禁。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于老师很崇拜斯霞老师,在本书的70篇文章中,也是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是于老师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按于老师的学识才华,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他安贫乐道,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6、7岁的孩子,那会怎样?”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于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该搞“一刀切”,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爱是一种艺术,于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对于于老师来说,一辈子耕耘最多,收获最大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这块土壤上,因此教学篇给我的感触最深。在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朗朗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上不是会发出阵阵笑声。教学中,语言训练很扎实,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进行疏导,心理困惑时要开导,精神倦怠时激励他们。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

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于老师的教学就是微笑教学。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

从于老师身上,我看到,笑并不是从嘴角硬挤出来的,在微笑的背后,必须有宽容的品质,宽广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丰富的知识及端正的教学思想作为支柱。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飞翔的鸟儿

——读《教海漫记》心得

于永正老师离开东营回徐州的时候,留在我手中有于老师亲笔签名的《教海漫记》、《语文教学实录荟萃》沉甸甸的两本书,和6盘《语文教学实录荟萃》光盘,还有他的通讯地址、电话。我只简单读了书的目录,便爱不释手,于是每天卷不离手,又挑灯夜读了几晚,总算粗略通读了第一遍。至于里面的精华和精彩,除了读时用笔标记以外,我想更多有待日后慢慢体会,细细、多次地研读。

我第三次细细地读《教海漫记》,更多的是边感受、边反思。记起读书前受到李福新校长的那番指导——李校长在我去徐州向于老师当面请教和汇报的前几天曾经给我打电话,说他被于老师的文章感动着,问我读后的感想呢,并要求我见于老师之前争取再读一遍于老师的书。当时我想:我被感动的是什么?久久以来,我似乎都相信了人是麻木的,不会为只言片语所激动;甚至工作只是工作,不必感动。可李校长提醒了我,于老师教给了我:是的,不单单在教学上要向于老师学习,而且在思想上、做人上、工作中、学习中,我都受到了更多的启迪。

掩卷深思,读《教海漫记》的过程犹如聆听智者、大师教诲,感觉又像是家中的老父亲在耳边絮叨着做人的道理。所以从精神收获上来说,于老师的智慧和人格深深烙印在我心里,值得我一生学习。

又因为很荣幸得知和于老师竟然是老乡,而且我母亲也是姓“干钩于”。(因为此,我对姓于的人都莫名亲切。)攀起老乡时,于老师说起了家乡的离我村很近的桃村灵山,我汇报抗日英雄任常伦的塑像至今仍屹立在山上,以前清明节我去瞻仰过,据说现在每年清明节还是人潮涌动。又想起于老师在书中描写家乡半山腰上的地窖、胶东过年的风俗,顿时童年的许多往事又涌上心头,如同昨天刚刚发生似的。而我心里一边为于老师的博闻,一边为那种乡音的亲切,一时间对于老师充满崇敬和亲切的感情。

这次和全校老师一起写心得,对我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作为于老师的徒弟,所以我感觉有压力;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我又觉得很荣幸。的确,于老师说:“遇到一位好老师会使人终生受益。”我想我是幸运的:遇到于老师,受到他的亲自指导和教诲。

感想很多,但我想主要以几点收获概括吧:

一、于老师教给我反思。

反思对我目前的状况起了很大作用,工作到十个年头,这十年来我有什么教训、经验?做了什么、要做什么?下一步怎么走、怎么制定计划?我做了太久的教书匠!每天只是摸起书本上课,拿起红笔批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庸庸碌碌中何曾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问自己为什么有时候体会不到工作的快乐?为什么在意外和惊喜面前无动于衷,没有激情?

于老师在我苦苦思索的时候,恰好给了我寻找答案的方向和方法,这对于老师来说可能是无意的,但对我来说如醍醐灌顶,如灵魂再生。

古语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最近我常问自己:我拿什么送给自己的三十岁?三十岁才明白!多么迟,又多么幸运!“朝闻道,而夕行”晚吗?不!

自做小诗一首,谨表决心:

如果你看到

在天空中飞翔着的那一只鸟儿 那是我。一只笨鸟 又错过了清晨 只好使劲飞

拼命地飞 昼夜不停。

我还要在冬天来临之前 到达那片绿洲 或许迟了

——但要拼一拼……

我给自己确立了大目标:不做“教书匠”,把工作当作事业做,而人应该为自己的事业毕生付出。短期目标:学习、实践、创新,这是我目前的三个三年计划。

认识到自己该有这样一个改变的过程,我是这样想的:首先,重新学习。从学习最基础的《心理学》、《教育学》开始,以及新课标、教育名著。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现状,以便找到下一步的方向,使实践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其二,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多写、多做,做一个在业务上有所专攻的事业者。其三,“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去徐州当面请教于老师的当天晚上,给朋友打电话,我曾经激动地说:“我要努力,做像于老师一样的人!”如何成为特级教师、名师,已经是我的理想。这是我激动时的豪言壮语,但绝不是“三分钟热血” 的产物,它将激励我不断努力进取。要如何创新?这是我孜孜以求,不断思索、寻找的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教育家孔子早有先见之明,他的这番话,我在初中就能熟读成诵,但现在才体会到它的内涵并开始受益。

二、人要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于老师在谈到一篇课文中的“例外”这个词时,引申到人生上教导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并敢于做“与众不同”的人。这种人要沉住气,坐得住,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甚至面对挫折,经历磨难,忍受困苦,去迎接机会,才会有进步、有成绩。同时,针对自己,我也学到两个方法:首先要读书学习;再要多写东西,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是提升个人思想的过程。

恰好有朋友去北京拜会芦咏莉博士,又托他帮我请教有关“教师专业化成长” 的问题,芦博士也向我推荐了大量的书目去读。所以空闲、晚上,我都在大量地读书。

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忍受寂寞,静下心来读书,似乎是一件与时代脱节的事。但我开始慢慢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心灵宁静时的美感。

但该自我批评的是第二点我没有做到,我写反思、心得太少了,这也是下一步努力改进的方面之一。

三、思想是自己快乐的源泉。

一直以来,被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折服着,被他的的教学观念强烈冲击着,这使我在教学上得以提高,在热爱工作上得以启发。细节上的收获点点滴滴,无法一下子表述,如:备课方法、课堂组织、师生关系等等,我时时处处感受到于老师智慧的魅力,这也需要不断在实践中体会、学习,所以我赞成“《教海漫记》是一本教学圣经”这句话。

在此我想谈的是:于老师使我从本质上转变了观念,对自己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不再苦于无所追求的重复,疲于应付,而是每天充满希望,随时迎接新的内容和任务,并为此感到无尽的快乐。虽然有时有困难,疲惫,但那只会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进取,而不是落寞和放弃。

没有什么比心灵找到方向更有价值: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而且能从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是突破“旧我”的欣喜。

其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和于老师交往和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做个学习型、思考型的教师?如何在成长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做人格高尚的人,并且执着于追求?

“勤于行,讷于言”,我想提醒自己少说多做,把自己粗浅、不成熟的想法放到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然后再实践,去争取进步。享受自己努力的快乐——这是我送给自己的礼物。

选择: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越来越有心得,越走越有心劲!我想: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不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空着双手,但绝不能身后空空如也。我应该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哪怕只是努力奋斗的脚印也好,甚至连这一痕迹都不一定划下,但起码要努力奋斗。

所以,再次感谢于老师给我的教诲、震撼,我将勤奋、努力于斯。

2006-8-2

过渡语的艺术

无锡市五河新村小学 刘海兰

摘要:课堂教学中过渡语融入对学生的赞美与评价,对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小结于一体的,它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更高处攀爬的一架阶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过渡语的精心设计的好坏。通过实例说明如何针对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过渡方式,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影响力 功能和作用 类型和案例 途径

一、过渡语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语文课。通过听课可以看得出她课前的备课是非常认真的,各教学环节设计的也很科学,可是听课的过程中就是让我有一种不解渴的感觉,问题出在哪了呢?细细品来,我发现,她忽视了各环节教学过渡语的设计,她忽视了对各环节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本应很好的一堂课,却没有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内容的概括、学法的总结都突出的不明显。由此,让我联想到我以前听过的一些老师的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设计,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紧凑、松而散;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不连贯、支离破碎;有的课对学生吸引力差;即使老师功底再扎实,也会因为不善于运用教学过渡语,使本应很好的一堂课教学效率不是很高。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多数教师都没有重视教学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没有认识到教学过渡语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到底该怎样运用课堂教学过渡语呢?我通过网络资料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许多一线教师都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有过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而且还形成了一些可行的操作性意见,弄清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它的句式类型及其特点,最后从实践中学习掌握运用它的方法和技巧。

二、课堂教学过渡语的功能和作用

课堂教学过渡语的功能主要是串连功能和开启功能。即把课堂中的各环节上下内容串连起来,把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打开,迎接新的知识的跨入。除了承上启下作用外,还有四方面的作用:

1、对各环节内容的“穿线引线”作用。即在一堂课中,运用教学过渡语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程序的内容、方法等(这些好比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

2、提醒学生注意、激发思维作用。课堂上运用过渡语,可以提醒学生下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注意力:如运用质疑和设问方式过渡可以激发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起一些引导作用。

3、温故知新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渡时,采用复述式或总结式过渡语,就等于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再重温一遍,这就给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知识,对不足的、不清楚的地方学生还可以立即向教师质疑,可以增加一定的新知识。

4、给课堂教学增加美感。课堂教学中,如果用得巧、用得妙的教学过渡语,加上教者生动的表述,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课堂教学效益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特色得到充分展现,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得知识。

三、如何设计过渡语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中有一篇题为《导入的艺术》的文章,这篇教学心得式的文章用多篇生动的教学实例中精彩的导入语为例,说明在课堂上艺术性的导语具有激情、激趣的重要作用。读后令人受益匪浅。的确,一节构思巧妙、新颖的语文课,精彩的导入语会令整节课锦上添花。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语文课上过渡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因为讲课如同写文章,布局结构很重要,引人入胜的开头,坚实紧凑的中部,留有余味的结尾,让学生入情入境,尝到一课一得的甜头,给听课者留下一种美好的感受,期间巧妙的过渡语言在讲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中那些意义联系的地方进行过渡语言设计呢?现在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师要想让学生完成每一个教学目标,畅游于整堂语文课,不是主宰课堂,而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组成的网络,教师成为网络中的“超级链接”,链接学生与课本,链接自己与学生,链接各个知识点。而这个“超级链接”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教师的过渡语。再打一个拙劣的比喻吧!过渡语好比是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的一艘渡船,它引导学生从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老师作为摆渡者如何“渡”的巧,“渡”的妙是值得探索的。

语文老师熟知过渡语一般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利用它总结学生的发言,做出准确的小结,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还要及时的补充。同时提出下一步学习的要求。例如有一位执教者上《九寨沟》一课时,在学完第一部分后,这样过渡小结:

“九寨沟的水真是清纯脱俗,美如画卷。如果说湖泊是一种静态的,绚丽的美,那么瀑布便是充满动态的壮观的美,请女同学读描写湖泊的这一段,读出湖泊的宁静绚丽,男同学读读描写瀑布的这一段,读出瀑布壮观,磅礴的气势。”

这就是一处很常见的、典型的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语,但是我们认为过渡语的作用不仅如此,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

于永正老师在上《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课文中的生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韵味的语言,从该名同学那清凉甜美的嗓子发出,同学们仿佛被带进了静谧的果园。这时,于永正老师指着另外一位同学这样巧妙的过渡:“他最投入了,他在边看书的过程中,使劲的咽过两次口水。”学生先是一怔,但很快就回过味来,发出一阵咯咯的笑声。他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的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的正摇摇摆摆的朝他走着,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拉子„„如果读文章能像他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为图画,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的朗读热情格外高,那投入的表情从一张张小脸上流露出来。瞧!多么幽默而巧妙的过渡语,它不仅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情绪,还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想情节,通过风趣的过渡语渗透给了学生。显然,智慧的老师总能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机智设计出巧妙的过渡句,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基本修养的体现,更体现出老师“我的心中只有你——学生”而不是生硬的背教案,因为那样的老师“我的心中只有你——教案”。所以当你全身心的投入时最精妙的过渡句就在你教学时的下一刻。

案例二:

十二册的《游子吟》是一首描写游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饱含深情的古诗。有一位执教者在上这一课时就特别注重利用过渡语渲染气氛,寻找即激情点,进行情感熏陶。其中有两段过渡语是这样的:

是啊!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母爱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出多高,母亲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最牵挂的孩子。而那些离家远行的游子,更是怀着一份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再读这首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一种什么滋味?

诗中没有写谆谆叮咛,涟涟别泪,而是写了母亲一针一线的为我缝制衣服,一片纯情的母爱凝结在这无声的场景之中。再次品读。勾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我想正是母亲那密密的针线,阵阵的担忧,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这件衣服中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那么生活中我们的母亲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呢?有没有一件令你感受很深的事情?

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得了母亲深重的恩情呢?诗人孟郊把母亲比作春天温暖的阳光,把自己比作阳光下的小草,那么学完这首诗后你联想到了什么?

„„

显然这位老师在备课时对过渡语作了精心的设计,用优美而饱含深情的语句,伴着音乐,委婉的道来,加之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联系亲身实际的感悟,使得整堂课有一股浓浓的思母之情。颇令人感动。由此可见,一节课老师只有有了一定的过渡语储备,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完一段书后,老师只是一个“好”字,便让其悄然坐下。好的过渡语,包括一些评价性语言能极大地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四、教学过渡语的类型及案列:

1、直入式即教者直接引入施教的内容。此类用语大多用于一堂课的开头。教师在上课时,直接说“我们今天本节课学习什么内容”的语言来过渡。当然课的开头方法千变万化,教师可依据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过渡方式。如在讲授《伟大的友谊》一课时,在分析讲解了第二段文字以后可这样过渡到第三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是第二段的内容,下面紧接着我们学习第三段内容。”

2、承上启下式(顺流式)。此种类型的过渡语,是一种基本用语形式,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行。如用于课堂教学中间某环节,教师就说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下面接着继续学习什么内容之类的语言过渡。例如: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过渡的:“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在乘车登山的路上,首次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山间云变成浓雾的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教师又往前推进说:“浓雾瞬息万变,美景引人入胜,而牯岭的庐山雾更是神秘莫测,趣味无穷。它的神秘在哪里呢?”学生简要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教师又立即过渡:“此景只堪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牯岭可真算得上是人间仙境。现在,我们站在‘大天池’处,来观看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一景——云海„„”“一路行来,我们在沿途见到了哪些奇景?”„„最后:“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怪不得北宋伟大诗人苏东坡要大叹‘不识庐山真面目’,更难怪清代的一代学者要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3、小结式(归纳式)过渡。这类过渡语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择其重点作一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施教内容。这类过渡语的特点是,能把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给学生加深印象,巩固教学效果。如在《丰碑》一课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组填空题:“这位老战士之所以被活活地(冻僵)在冰天雪地里,是因为(他的御寒衣服单薄得像树叶、像箔片),但是他毫不畏惧死神的降临。因此在临死的那一刻,却显出(镇定自若的神情)。”结合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填上合适词句,并把填上的三个词联系起来去想更多更深的问题。学生从填上的词语中想到:“老战士在这么冷的冬天为什么穿这么薄的衣服?他的御寒衣到哪里去了呢?这位老战士到底是谁?军需处长怎么会不发给他棉衣呢?”让学生用填上去的词语实现教学进程的跳跃,串连起课文的本质信息,直奔文章主旨。

4、问题式过渡。教师用一句话把上环节内容说出来,然后提出问题,引入下环节施教内容。这类过渡语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又较好的一种过渡手段。如果教师能够深入研究问题的提出方式,把握问题的层次和梯度,配之以声情并茂的表述,将会给你的课堂教学润色不少。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5、复述式过渡。这类过渡语一般是把上一环节或几环节所学主要内容,复述一遍或结合板书复述,然后过渡到下环节施教内容上来。这种过渡方式既可以给学生加深印象,还可以帮助中差生重温上环节知识点,既有温故的作用,又为新授知识作铺垫。

6、评论式过渡。这类过渡语是教师对上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点来的一种过渡方式。这类过渡方式的特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环节知识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环节内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

7、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悬念式”、“粘连式”、“提示式”等其他一些形式的过渡语。具体选用哪种类型的过渡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目的灵活运用。“粘连式”过渡:例如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移情体验,深化题意。“提示式”过渡: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我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我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过渡语既是教育职业用语,又是一种语言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注意研究这类职业语言的特点和作用,逐步达到会用、善用、巧用的程度。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能自觉地积累、锤炼教学过渡语,通过合理、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去开启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文章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作一堂优质量的课,也要凭借教师启承转合的功夫,才能使教学的全过程机理严密。

虽然过渡语在教师备课当中是个“小角色”,但是“小角色”的作用可不小,要想设计好的过渡语不仅需要老师扎实的语言功底,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还需要老师精心的备课,并在课堂中全身心的投入和灵活、恰当的运用,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上语言的穿插需要深思熟虑的预见和高超非凡的应变技巧。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上过渡语“渡”的准,能够准确地总结;“渡”的巧,能够巧妙地质疑;“渡”的活,能够灵活的拓展;“渡”的到位,能够有效的激情„„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过渡语在课堂教学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堂课的成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二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

盐城市神州路小学史益飞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

感受之一: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一、观点: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教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二、比方:如果在篮球课上,学生能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要老师配合学生,就像练教教初学打篮球的人打篮球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只有这样才能让初学者练好,倘若要初学者配合教练,那他无论如何也是跟不上教练的节奏的,久而久之,初学者也会丧失学习打篮球的兴趣

感受之二:“开窗户”的启示

一、现象:如果你带领一帮人对一个人说:“喂,赶快扒掉你的房子!”那人势必不肯,当他乞求你不要扒掉时,你说:“好吧,不扒也可以,但必须在墙上开一扇窗户。”他准会满口答应。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开窗户”其实就是“退一步”的意思。而如果把这种心理特点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它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

二、案例:过程一:小诚是个极不用功的孩子。于永正老师让全班同学背诵《三字经》上的二十五史时,其他人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可他不会。思考:如果是我来处理这种情况时,我肯定是大声责难,说不定还会把本子摔打到他的头上。因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就应该无条件地、不打任何折扣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岂容他还在那里转悠转悠!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是小诚也能熟练地背出来,但这一过程给他带来的影响恐怕不仅仅是把规定的内容背熟这么简单,还有可能是很负面的心理阴影;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也可能是小诚永远也没有把这部分内容背出来,后面是一次又一次的严厉责备,甚至出现恶性循环,越骂越

1背不出来,越是背不出越是挨骂。那么,小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然会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而丧失殆尽,一个缺少了热情的小诚,将来还能做什么事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过程二:于老师心平气和地说:“我再给你一天时间,必须流利地背下来。”只见小诚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顿时聚拢在一起,罩上了一层愁云。思考:我们的老师如果遇到这种表情会作何感想呢?也许是:我倒已经给了你一天的时间,你好像还有困难,你是不是真的不想背了,这还了得;也许是如果你一天再背不出来的话,我就要好好惩罚你了;也许还会说上一些嘲讽的话,好像在我们的心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确是这样吗?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地问一问自己的理智,这样做的效果倒底有多好?这样做所带来的结果是不是真的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认真、仔细地思考,我们的教育只能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的过去,而且是永远没有任何意义的过去,我们的教育前进的步伐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脚下停滞不前。过程三:于老师又连续说了两句话:“有困难?减三分之一。”由于小诚的表情依然如故,于老师又接着说:“好吧,背一半,怎么样?”“行”!小诚答应地非常爽快,一丝笑意散了满脸的愁云。思考:也许我们大家都这样认为,我只要严格要求,只要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小诚身上,我规定他一天背出来,他就不折不扣的完成,是这样吗?也许是,但是不是我们以后每一天都能死死地盯住小诚,第二个小诚出现怎么办?类似于小诚的同学长大以后该怎么办?他们又能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一些科学的理论、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呢?用人的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我想这个答案就不需要赘述了。过程四:第二天检查,顺利通过,接着又布置了后面一部分,第三天全部熟练地背了出来。思考:孩子的积极性就这样燃烧起来了。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激发孩子内心的自主性来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应该是我们所有老师追求的目标,“开窗户”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习任务形成一个阶梯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种乐观的、向上的学习态度,以此帮助我们的孩子完成一生的学习任务。

感受之三:蹲下来看学生

一、实例:在日本一所幼儿园的美术课上,有一位小朋友画得乱七八糟,横一道、竖一道的,可是日本的老师居然能从中找出优点。老师举起一幅画,问全班小朋友:“大家数

一数,他在这幅画中用了多少颜色?”每个小朋友都瞪大了眼睛,认真地数了起来,一数,24种。原来,这位小朋友把彩笔盒里的24支彩笔全用了。老师高兴地说:“这位小朋友是全班颜色用得最多的一位。”这位小朋友激动得不得了。

二、观点:以上教学实例充分说明: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要无情地去要求小孩子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会有孩子的想法,正如张光鉴教授所讲的那样:以学生为本应该怎样理解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亦如于永正老师所理解的那样: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要求我们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在处理我们的学生所发生的错误的时候,在理解学生们的所做所言所想所感之时,在和我们的学生进行促膝谈心、交流沟通之时,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与自己现在的学生在一起。那么你就会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会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来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他们就是昨天的自己,我当时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我当时有这样的言行的时候,我希望老师怎样进行处理的,那么,我今天就会怎样处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他们会和年少的我有一样的想法的。

感受之四: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一、观点: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鼓励了自己,表扬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说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不会发生的事,除非你不想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还竖得太少了。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太多了,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又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甚至,我们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好的家长的孩子竖大拇指的机会比那些和自己相处地很淡然的家长的孩子总要多得多;......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教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分个彼此、亲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作过多的深究,但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和其他职业一样势利,关键是我们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可能关系于孩子的一生,他们将来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又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我们个人感情相比,轻重之分,不言自明,利害关系,人人皆知。如果有人认为,上面所言纯粹是大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事实胜于雄辩。思考: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想: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

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

一、观点: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三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1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有曲折的情节、深奥的理念,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这就是《教海漫记》给我烙下的深刻印象。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在一次省级阅读展示课上有幸获得这本书的,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

教海漫记读后感2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刚踏进学校这个大门时,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甚至什么也不会,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就需要老师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3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4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和“蹲下来看学生”这两种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爱。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平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老师,看起来是那么普通,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好一个老师要有满怀的爱心、足够的耐心;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要求真务实,对待学生,我要严格却务必公平;脱离了这些,我想将永远都是失败的语文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学期,我还会认真地慢慢地仔细品读这本书,希望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帮助,相信这本书会给我的教书育人生涯带来更多惊喜和收获。

教海漫记读后感5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琐事的增加,上有老下有小,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望,说起作业带着任务去读,最初还有一点点敷衍,只是想随便翻翻随便弄个读后感算了,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努力,对于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第二个叛逆期,他们对于一般的表扬和赞扬,已经有些麻木,所以真诚的恰到好处的表扬,更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真正的赞赏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微笑着面对学生,真诚的不吝啬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一块糖果,一支笔,奖品虽然少但学生却把它们当宝似的。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第四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3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1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老师。在课堂上,我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出于崇拜,在活动结束后,我也买了一本于老师写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一下目录,然后随便翻翻而已。由于自身内在的要求,本学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读完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

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

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2

最近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 对学生的 忍耐宽容;无论是 借 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

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霞正在用手捋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地笑着,不用说,她走神了。仔细一看小霞,才发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混同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再配上她那件漂亮的裙式上衣,简直就是一位美超女。此时,她正在欣赏那飘在胸前的调皮长发。这怎么能行?这可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意识里: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霞站起来……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怎么办?怎么办?猛然间,我想起了于老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事不宜迟,我借范读的机会在教室里巡走。在走到小霞的身边时,我故意将她的手放在课本上,当我不经意地看她时,却发现她的脸红了。接着,我又富有激情地讲起课来……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还真的感谢于老师。假如对于小霞因梳了新发型而走神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肯定会伤小霞的自尊心,使她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而且,她可能还会以为我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她还会大胆地号召爱美的长发女生“效仿”她……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拾的`。相反,在于老师的启发下,我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了小霞不该走神,维护了她的自尊心,使小霞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

二、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于老师认为,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更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去年,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滕琳的,她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刚一开始,我对她可真是绞尽脑汁,严厉批评,她一脸虔诚;让她课下补作业,她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来,更是无济于事。别的老师都戏称她是不折不扣的不完成作业的老顽固。怎么办?难道让她继续“逍遥”?这可不行!晚上,空闲的时候,我又翻阅《教海漫记》,深深地被于老师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感动不已,他谈到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宽容,我恍然大悟,要不我也试着宽容滕琳一回?哦,对了,上周五的书写比赛,她还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呢,我要以此为契机,试着“改变”她。第二天,我把滕琳叫进了办公室,只字不提她不写作业的事,一改往日对她的严厉像,对她说:“滕琳,你看,你的书写多有进步啊,竟然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这说明你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学生。如果,你的各方面都像写字一样,你必成大器。好,你回去吧。”只见滕琳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依旧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滕琳竟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了作业。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滕琳也有过不完成作业的反复,但是,她比以前确实进步多了。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

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教海漫记》读后感3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

读《教海漫谈》感受之一: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教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果在篮球课上,学生能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要老师配合学生,就像练教教初学打篮球的人打篮球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只有这样才能让初学者练好,倘若要初学者配合教练,那他无论如何也是跟不上教练的节奏的,久而久之,初学者也会丧失学习打篮球的兴趣

感受之二:“开窗户”的启示

如果你带领一帮人对一个人说:“喂,赶快扒掉你的房子!”那人势必不肯,当他乞求你不要扒掉时,你说:“好吧,不扒也可以,但必须在墙上开一扇窗户。”他准会满口答应。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开窗户”其实就是“退一步”的意思。而如果把这种心理特点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它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

感受之三:蹲下来看学生

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要无情地去要求小孩子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就是孩子。如于永正老师所理解的那样: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要求我们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在处理我们的学生所发生的错误的时候,在理解学生们的所做所言所想所感之时,在和我们的学生进行促膝谈心、交流沟通之时,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与自己现在的学生在一起。那么你就会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会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来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他们就是昨天的自己,我当时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我当时有这样的言行的时候,我希望老师怎样进行处理的,那么,我今天就会怎样处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他们会和年少的我有一样的想法的。

感受之四: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

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

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五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

夏持利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老师。在课堂上,我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出于崇拜,在活动结束后,我也买了一本于老师写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一下目录,然后随便翻翻而已。由于自身内在的要求,本学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读完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下载《教海漫记》读后感(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海漫记》读后感(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海漫记》读后感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

    《教海漫记》读后感

    让自己成为一本书 ——读《教海漫记》暑假里,仔仔细细地把《教海漫记》读了两遍。第一遍时囫囵吞枣,想全面地了解于老师——一个在我心中丰碑一样的人。第二遍则是细加揣摩,细......

    《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

    《教海漫记》读后感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

    《教海漫记》读后感

    读《教海漫记》有感 前段时间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 说实话,在踏入教育岗位近20年的我,竟然还真的不知道于永正这个人。当我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的时候......

    《教海漫记》读后感(精选五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官屯中学 曹营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

    《教海漫记》读后感——陈鹏

    感谢书 ——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有感 于永正老师读了田冰校长的《十二种素质,十二句箴言》,写下了一篇名为《感谢书》的读后感;这些天我认真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

    《教海漫记》读后感1000字

    《教海漫记》读后感1000字白道口镇中心小学 徐艳萍这个学期我读了《教海漫记》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有很多感触,对于任何一位老师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教师,这本书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