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讲义

时间:2019-05-12 15:1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讲义》。

第一篇: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讲义

高三语文班班级学习简报

第 3 期

主编:李丽萍

2013年月 5 日

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姜柏军、安玉石、郑艳波教学设计不合格,没按专家要求做。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白城实验高中

魏丽丽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激趣“三法”

大安二中

张晓霞

面对新课改奔涌的潮流,如何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搞好语文新课改一个切入点,就此问题,谈一点肤浅的体会。注重情感熏陶

语文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上课前我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教师可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课后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调动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引导提问质疑

语文教学,还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做到“六让”原则: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

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她还要投江自尽?要知道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如何让学生获得幸福

通榆一中

刘旭东

学生常常问: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是关于人生的一个本质性思考,我想三言两语可能很难说得清楚,于是我提供了很多相关性的文章,来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给学生一点启发,也许会更好。

下文即是一则: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

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

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关乎财富 更关乎欲望

说到幸福,100个人有100种理解。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感受。

按词典上的解释:“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

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所以丰衣足食曾是贫困年代人们的最大需求。在如今的商品社会中,生活的每一方面都需要钱来支付。所以,没有财富,很难谈及幸福。

这么看来,财富和幸福感,似乎是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一贫如洗到拥有稳定收入的这一上升阶段,人们的幸福感十分明显。然而,在金钱膨胀到一定程度以后,财富增长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低,一旦步入中产阶级,就开始与幸福脱节了。

为什么金钱增长到一定时期,便不再给人们带来相应的幸福?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指数=满足程度/欲望(也即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人的一生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客观条件,尽管不断变动,却是相对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欲望愈大,幸福感就愈小。所以,尽管绝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更充裕了,但欲望也增加了,反而常常感觉失落。

关乎个体 更源于制度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隐藏在一路上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数字背后,诸多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盲目冒进追求财富和经济成长是否真能为多数人带来幸福,更有专家提议用GNH取代GDP。

GNH即国民幸福总值,也称国民幸福指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辛格就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因此,他创造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GNH,取代了当时世界流行的GDP,从此,追求国民幸福总值成为不丹的最大目标。

当时不丹国弱民穷,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30年后的今天,不丹人均收入超过相邻的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免费教育与医疗,人均寿命提高了16岁。

2007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世界幸福地图”中,“穷国”不丹排名第八,远远超过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一时震惊了世界。

受此影响,英国和日本等国也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看,GDP诞生的背景,是当时的多数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产品供给不足。对国力而言,加快经济总量增长是主要矛盾。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单一关注经济增长的GDP开始显示出严重的缺陷。

“GDP原本只是用来衡量整体经济活动市场价格的一项指针,不代表真正的生活水准。但在长年的误用下,各国常陷入‘唯GDP是问’的拜物迷思。”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当今世界GDP愈来愈成为衡量社会福祉与经济结构变革的唯一标准。但对人类生活品质而言,GDP是一个糟糕的衡量标准。”

以中国为例,撑起中国GDP数据的几大产业是房地产、汽车和贸易等,但看看房地产给如今的中国带来的“繁荣”,就知道这种模式,不仅无法给多数家庭带来幸福感,反而让普通民众沦为“房奴”,幸福指数自然降低。

当然,中国人缺乏幸福感的原因还不仅如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为什么感觉幸福,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也不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

而现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畸形的幸福观和畸形的成功标准,使得即使是所谓的“中产阶层”,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很难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曾说过,民主不一定要创造比别人更多的财富,只是要在创造财富、分配财富的过程中彰显公平与正义。

所以,如果一个富裕的社会没有公平与正义,它不见得比一个贫穷但正义的社会好。在穷国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中,这一点或许是个重要参数吧。这个弹丸之国,以现实的行动说明:幸福关乎个体,更来自制度。

教育,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通榆一中

王海龙

我爱我的学生,爱得执着而平和,爱得炽烈而真诚,宛若春雨之于大地,春风之于原野。

我教过的学生普遍有一种感觉:王老师不打学生,不骂学生,但学生们都很 “惧”他,这种“惧”其实就是“敬畏”。我始终认为,教育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进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曾经我所教班级有两三个脾气暴躁、好冲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火气大,说不上啥事惹着他了他就会不分场合不顾后果地大打出手,在学校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有人劝我,上报学校开除算了,别因为这一两个人把你的成绩都抹杀了。我说:“我也是当家长的,假如我的孩子被开除了,我十几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我想

我会痛不欲生的,我不能图自己省事而毁了一个孩子,甚至毁了一个家庭。”换位思考之后,我首先试着在情感上接近他们,消除他们的敌对心理;然后当他们闯了祸而自己又解决不了时,我先出面帮他们解决问题,然后在他们等待暴风骤雨般的批评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事情是怎么解决的,班集体荣誉因此受到怎样的损失,你个人承担了什么后果。没有出现他们预想的拳脚相加和声嘶力竭的怒吼,但看得出他们心里受到了震撼,因为几次之后很少再发生打仗事件了。

语文教学的三境界

洮南一中

牟春娜

记得读研时曾读过孙立权老师一段关于语文教学三境界的描述,他说:语文教学有三境界。刚参加工作的三年,我教语文如“隙中窥月”,就像小孩扒着门缝看月亮,既感新奇,又颇多疑问。以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庭中望月”,就像站在庭院中仰望明月,丰富而完整,眼界大开。其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台上玩月”,就像凭栏赏玩月亮,诗意而惬意。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此言不虚。一个语文教学的成手确需十年左右的磨砺。这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如今我正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践行着这语文教育的三境界。工作的第七个年头,恰如孙老师所说如“庭中望月”,已不是当初走上讲台那般拘谨,然而自觉离“诗意而惬意”的教学境界总还觉得相差甚远,会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台阶。

只有我们爱读书

大安六中

吕玉兰

人最高兴的,莫过于拥有了收获。本学年,我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撰写班级案例以及教育反思上,也越来越觉的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我的变化,缘由来自我爱上了读书。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但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白城实验高中

魏丽丽

记得印度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说:“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有新生。”我觉得教师有时候很会自我安慰与满足。在一切不顺利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英雄气概,试问当今天下,有几人欤?所以我们总是很期盼着诗意地教学与生活。是的,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可是我们却常常感到教学的乏味、简单。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重复着今天,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悄悄地溜走了。那种设想的美好,那种多姿多彩的教学,似乎都是梦境一场。所以梁捷告诫我们说:“对教学的厌倦不是教学本身的无味,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诗意地教学。”克里希那穆提说:“缺乏了正确的教育,迷惘便会被视为真实,于是个人的内心便会永远存在着冲突。”抚慰内心的冲突,抚平心灵的躁动。我的呼吁是:永远保持一颗热爱教学的心吧!只有你的教学充满了热情,你才能从教学中得到回报,从教学中体会到很多温暖和乐趣。最后以叶澜教授的那句话来结束:“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而我也再次呼吁:让我们诗意地教学诗意地生活吧,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谈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之一

镇赉一中

王连军

误以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或不讲,让学生去讨论、发挥,把课堂教学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似乎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实际收效甚微。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剩下的只有被动的接受。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动探究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漠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平等的对话,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文本。于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谈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脱离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还有不少学生利用老师要求讨论的时间去谈论其他与话题无关的事情,因为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谈论的内容都掌握清楚;另外,老师讲得少也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有些老师上了课以后,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知识获得很少甚至没有。对比一下,反而不如传统的授入式。尽管教育专家一再呼吁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学生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发挥特有的引导作用,不需要去讲解。恰恰相反,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即非一味让学生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心灵的默契,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当然,对学生而言,要能有更大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老师的精彩点拨,老师优美语言,精辟论述,发人深思的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因此,我们强调师生互动,并不是不要老师的精讲,只要讲得到位,讲得有意义,讲得深刻,讲得对学生有帮助,我想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永远不会被淘汰的。因此,新课改不是反对教师讲,而是反对机械地多讲,滥讲;我们提倡的是精讲。

唤醒语文的生命意识

洮南一中

闫旭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以人为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应该是教育的最初及最终目标。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拓宽对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作为本身富有丰富内涵人文特性和审美特性的语文学科,在生命意识的培育中肩负着神圣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

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如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炽热的生命意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自由超然的生命意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人士的率性真挚的生命意识,盛唐诗人乐观豁达的生命意识,宋代诗词凄美的生命意识,古今小说宏观全面的生命意识,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群凝重崇高的生命意识,从史铁生的身上学习承受生命的苦难等。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生命的种种形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从而树立自觉的生命意识,懂得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张扬人的生命的价值。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

在教学中贯穿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生命。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珍惜之情,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做人是为学的根本

通榆一中

路文华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现代学生在意志品质力方面尤其欠缺。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如果教育培养的都是些有才无德的人,那么未来的中国是不堪设想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品质力毅志力,遇到困难时才能战胜它,也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为于国于家都有用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会做人,一是要学会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珍惜的人是不会去爱家人和朋友的,更谈不上爱国了。在这个基础上去爱国家、爱学校、爱班级,拥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怀,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学会做人,二是要学做一个既自尊又敬人的人。“知耻而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个人要自尊、知耻,这是做人的底线之一。人要自尊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对人要持平等和尊敬的态度,与人相处,宽容待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学会做人,三是要学做一个知礼、遵规的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知礼和遵规。要知道讲究“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要做到懂“礼”,产生恭敬之心,并有所尊敬,有所礼让。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只有具备了这几个条件,那才能做到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也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应知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学会做人,四是要学做一个反省、改过的人。古人云:“人恒过,然后能改。”中国传统文化还大力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人要不断地反省和改正过失或错误。“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改”、“见善思迁”。并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为自己的过错负责。

学会做人,五是就要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有诚实,才能善待亲人、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一个人要讲信用,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诺千斤”,“言必信,行必果”。守时是诚信的重要表现,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

有了做人的准则,也就有了为学的根本。也才能体会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艰辛和乐趣。才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抱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方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学会做人,方能成为国之栋梁之才。

谈谈习作教学中教师“下水文”的作用

白城实验高中 王岩

所谓下水文,是指教师面对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亲自构思、选材、布局、谋篇的一种创作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叶老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应该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按照习作的要求,写和学生相同的作文题目,便于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习作。可见,写好下水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笔者坚持“下水”练笔,把自己的小作展示给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下水”文,不仅对学生写作有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在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自己就要能写“下水文”。教师写下水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

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为教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发现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这本身就具有榜样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个教师若能当场写出让学生为之喝采的美文,学生也一定会迫不及待希望写出同教师一样好的文章。试想想,当一个运动员面对教练极为优美的蛙泳姿势时,谁能不动心去学?当一个美术爱好者面对教师精彩绝伦的绘画作品时,谁能抑制住绘画的冲动呢?一个学生,只有当一篇篇美文展现在他的面前时,他才会不由自主地抓起那支写作的笔。

在一份试卷的习作教学中,我就尝试写了一篇下水文。这次习作是要求写一写暑假里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正好这个暑假我去了湖南旅游,一路走来发生了许多使人感兴趣的事情。我决定“抛砖引玉”写一篇下水文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何选材和如何体现出“为什么感兴趣 ?”将是学生这次习作的“拦路虎”,我便在自己的文章中特别突出了这两点。

课堂上,在学生们明确了习作要求后,我便让他们说说自己在暑假里觉得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学生们说的大同小异,不是学游泳就是去捉鱼,而且都是一句话概括,干巴巴的没有内容,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在学生们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就问大家:“你们想知道在暑假里什么事是老师最感兴趣的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了,纷纷要求我讲一讲。这时,我拿出自己写好的下水文一边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一边用课件播放精美的湖南照片。

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听的投入,看的认真,仿佛同我一起来到了美丽动人的张家界。果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朗读完毕后,孩子们热情高涨,都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要求重新说说在暑假里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些孩子站起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次学生们说的不但具体生动而且说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原因,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自己所讲的事情进行了细节的描述。同时他们选择的题材也由单一变的丰富起来,有说如何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的;有说划船抢气球的;还有说海滩堆沙的„„有了说的基础,学生们不再为如何下笔而苦恼了。在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有许多学生的脸上还带着微笑,似乎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从“下水文”开始,在指导学生时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第二篇: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

高三语文班班级学习简报

第 3 期

主编:李丽萍

2013年月 5 日

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姜柏军、安玉石、郑艳波教学设计不合格,没按专家要求做。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白城实验高中

魏丽丽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激趣“三法”

大安二中

张晓霞

面对新课改奔涌的潮流,如何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搞好语文新课改一个切入点,就此问题,谈一点肤浅的体会。注重情感熏陶

语文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上课前我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教师可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课后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调动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引导提问质疑

语文教学,还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做到“六让”原则: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她还要投江自尽?要知道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如何让学生获得幸福

通榆一中

刘旭东

学生常常问: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是关于人生的一个本质性思考,我想三言两语可能很难说得清楚,于是我提供了很多相关性的文章,来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给学生一点启发,也许会更好。

下文即是一则: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

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

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关乎财富 更关乎欲望

说到幸福,100个人有100种理解。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感受。

按词典上的解释:“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

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所以丰衣足食曾是贫困年代人们的最大需求。在如今的商品社会中,生活的每一方面都需要钱来支付。所以,没有财富,很难谈及幸福。

这么看来,财富和幸福感,似乎是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一贫如洗到拥有稳定收入的这一上升阶段,人们的幸福感十分明显。然而,在金钱膨胀到一定程度以后,财富增长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低,一旦步入中产阶级,就开始与幸福脱节了。

为什么金钱增长到一定时期,便不再给人们带来相应的幸福?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指数=满足程度/欲望(也即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人的一生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客观条件,尽管不断变动,却是相对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欲望愈大,幸福感就愈小。所以,尽管绝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更充裕了,但欲望也增加了,反而常常感觉失落。

关乎个体 更源于制度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隐藏在一路上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数字背后,诸多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盲目冒进追求财富和经济成长是否真能为多数人带来幸福,更有专家提议用GNH取代GDP。

GNH即国民幸福总值,也称国民幸福指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辛格就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因此,他创造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GNH,取代了当时世界流行的GDP,从此,追求国民幸福总值成为不丹的最大目标。

当时不丹国弱民穷,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30年后的今天,不丹人均收入超过相邻的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免费教育与医疗,人均寿命提高了16岁。

2007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世界幸福地图”中,“穷国”不丹排名第八,远远超过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一时震惊了世界。

受此影响,英国和日本等国也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看,GDP诞生的背景,是当时的多数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产品供给不足。对国力而言,加快经济总量增长是主要矛盾。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单一关注经济增长的GDP开始显示出严重的缺陷。

“GDP原本只是用来衡量整体经济活动市场价格的一项指针,不代表真正的生活水准。但在长年的误用下,各国常陷入‘唯GDP是问’的拜物迷思。”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当今世界GDP愈来愈成为衡量社会福祉与经济结构变革的唯一标准。但对人类生活品质而言,GDP是一个糟糕的衡量标准。”

以中国为例,撑起中国GDP数据的几大产业是房地产、汽车和贸易等,但看看房地产给如今的中国带来的“繁荣”,就知道这种模式,不仅无法给多数家庭带来幸福感,反而让普通民众沦为“房奴”,幸福指数自然降低。

当然,中国人缺乏幸福感的原因还不仅如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为什么感觉幸福,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也不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

而现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畸形的幸福观和畸形的成功标准,使得即使是所谓的“中产阶层”,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很难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曾说过,民主不一定要创造比别人更多的财富,只是要在创造财富、分配财富的过程中彰显公平与正义。

所以,如果一个富裕的社会没有公平与正义,它不见得比一个贫穷但正义的社会好。在穷国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中,这一点或许是个重要参数吧。这个弹丸之国,以现实的行动说明:幸福关乎个体,更来自制度。

教育,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通榆一中

王海龙

我爱我的学生,爱得执着而平和,爱得炽烈而真诚,宛若春雨之于大地,春风之于原野。我教过的学生普遍有一种感觉:王老师不打学生,不骂学生,但学生们都很

“惧”他,这种“惧”其实就是“敬畏”。我始终认为,教育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进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曾经我所教班级有两三个脾气暴躁、好冲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火气大,说不上啥事惹着他了他就会不分场合不顾后果地大打出手,在学校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有人劝我,上报学校开除算了,别因为这一两个人把你的成绩都抹杀了。我说:“我也是当家长的,假如我的孩子被开除了,我十几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我想我会痛不欲生的,我不能图自己省事而毁了一个孩子,甚至毁了一个家庭。”换位思考之后,我首先试着在情感上接近他们,消除他们的敌对心理;然后当他们闯了祸而自己又解决不了时,我先出面帮他们解决问题,然后在他们等待暴风骤雨般的批评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事情是怎么解决的,班集体荣誉因此受到怎样的损失,你个人承担了什么后果。没有出现他们预想的拳脚相加和声嘶力竭的怒吼,但看得出他们心里受到了震撼,因为几次之后很少再发生打仗事件了。

语文教学的三境界

洮南一中

牟春娜

记得读研时曾读过孙立权老师一段关于语文教学三境界的描述,他说:语文教学有三境界。刚参加工作的三年,我教语文如“隙中窥月”,就像小孩扒着门缝看月亮,既感新奇,又颇多疑问。以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庭中望月”,就像站在庭院中仰望明月,丰富而完整,眼界大开。

其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台上玩月”,就像凭栏赏玩月亮,诗意而惬意。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此言不虚。一个语文教学的成手确需十年左右的磨砺。这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如今我正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践行着这语文教育的三境界。工作的第七个年头,恰如孙老师所说如“庭中望月”,已不是当初走上讲台那般拘谨,然而自觉离“诗意而惬意”的教学境界总还觉得相差甚远,会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台阶。

只有我们爱读书

大安六中

吕玉兰

人最高兴的,莫过于拥有了收获。本学年,我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撰写班级案例以及教育反思上,也越来越觉的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我的变化,缘由来自我爱上了读书。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但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

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白城实验高中

魏丽丽

记得印度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说:“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有新生。”我觉得教师有时候很会自我安慰与满足。在一切不顺利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英雄气概,试问当今天下,有几人欤?所以我们总是很期盼着诗意地教学与生活。是的,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可是我们却常常感到教学的乏味、简单。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重复着今天,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悄悄地溜走了。那种设想的美好,那种多姿多彩的教学,似乎都是梦境一场。所以梁捷告诫我们说:“对教学的厌倦不是教学本身的无味,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诗意地教学。”克里希那穆提说:“缺乏了正确的教育,迷惘便会被视为真实,于是个人的内心便会永远存在着冲突。”抚慰内心的冲突,抚平心灵的躁动。我的呼吁是:永远保持一颗热爱教学的心吧!只有你的教学充满

了热情,你才能从教学中得到回报,从教学中体会到很多温暖和乐趣。最后以叶澜教授的那句话来结束:“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而我也再次呼吁:让我们诗意地教学诗意地生活吧,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谈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之一

镇赉一中

王连军

误以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或不讲,让学生去讨论、发挥,把课堂教学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似乎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实际收效甚微。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剩下的只有被动的接受。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动探究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漠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平等的对话,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文本。于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谈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脱离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还有不少学生利用老师要求讨论的时间去谈论其他与话题无关的事情,因为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谈论的内容都掌握清楚;另外,老师讲得少也正好可以

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有些老师上了课以后,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知识获得很少甚至没有。对比一下,反而不如传统的授入式。尽管教育专家一再呼吁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学生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发挥特有的引导作用,不需要去讲解。恰恰相反,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即非一味让学生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心灵的默契,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当然,对学生而言,要能有更大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老师的精彩点拨,老师优美语言,精辟论述,发人深思的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因此,我们强调师生互动,并不是不要老师的精讲,只要讲得到位,讲得有意义,讲得深刻,讲得对学生有帮助,我想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永远不会被淘汰的。因此,新课改不是反对教师讲,而是反对机械地多讲,滥讲;我们提倡的是精讲。

唤醒语文的生命意识

洮南一中

闫旭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以人为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应该是教育的最初及最终目标。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拓宽对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

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作为本身富有丰富内涵人文特性和审美特性的语文学科,在生命意识的培育中肩负着神圣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如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炽热的生命意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自由超然的生命意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人士的率性真挚的生命意识,盛唐诗人乐观豁达的生命意识,宋代诗词凄美的生命意识,古今小说宏观全面的生命意识,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群凝重崇高的生命意识,从史铁生的身上学习承受生命的苦难等。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生命的种种形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从而树立自觉的生命意识,懂得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张扬人的生命的价值。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

在教学中贯穿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生命。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珍惜之情,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做人是为学的根本

通榆一中

路文华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现代学生在意志品质力方面尤其欠缺。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如果教育培养的都是些有才无德的人,那么未来的中国是不堪设想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品质力毅志力,遇到困难时才能战胜它,也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为于国于家都有用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会做人,一是要学会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珍惜的人是不会去爱家人和朋友的,更谈不上爱国了。在这个基础上去爱国家、爱学校、爱班级,拥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怀,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学会做人,二是要学做一个既自尊又敬人的人。“知耻而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个人要自尊、知耻,这是做人的底线之一。人要自尊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对人要持平等和尊敬的态度,与人相处,宽容待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学会做人,三是要学做一个知礼、遵规的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知礼和遵规。要知道讲究“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要做到懂“礼”,产生恭敬之心,并有所尊敬,有所礼让。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只有具备了这几个条件,那才能做到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也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应知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学会做人,四是要学做一个反省、改过的人。古人云:“人恒过,然后能改。”中国传统文化还大力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人要不断地反省和改正过失或错误。“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改”、“见善思迁”。并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为自己的过错负责。

学会做人,五是就要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有诚实,才能善待亲人、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一个人要讲信用,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诺千斤”,“言必信,行必果”。守时是诚信的重要表现,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

有了做人的准则,也就有了为学的根本。也才能体会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艰辛和乐趣。才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抱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方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学会做人,方能成为国之栋梁之才。

谈谈习作教学中教师“下水文”的作用

白城实验高中 王岩

所谓下水文,是指教师面对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亲自构思、选材、布局、谋篇的一种创作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叶老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应该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按照习作的要求,写和学生相同的作文题目,便于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习作。可见,写好下水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笔者坚持“下水”练笔,把自己的小作展示给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下水”文,不仅对学生写作有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在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

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自己就要能写“下水文”。教师写下水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为教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发现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这本身就具有榜样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个教师若能当场写出让学生为之喝采的美文,学生也一定会迫不及待希望写出同教师一样好的文章。试想想,当一个运动员面对教练极为优美的蛙泳姿势时,谁能不动心去学?当一个美术爱好者面对教师精彩绝伦的绘画作品时,谁能抑制住绘画的冲动呢?一个学生,只有当一篇篇美文展现在他的面前时,他才会不由自主地抓起那支写作的笔。

在一份试卷的习作教学中,我就尝试写了一篇下水文。这次习作是要求写一写暑假里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正好这个暑假我去了湖南旅游,一路走来发生了许多使人感兴趣的事情。我决定“抛砖引玉”写一篇下水文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何选材和如何体现出“为什么感兴趣 ?”将是学生这次习作的“拦路虎”,我便在自己的文章中特别突出了这两点。

课堂上,在学生们明确了习作要求后,我便让他们说说自己在暑假里觉得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学生们说的大同小异,不是学游泳就是去捉鱼,而且都是一句话概括,干巴巴的没有内容,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在学生们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就问大家:“你们想知道在暑假里什么事是老师最感兴趣的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了,纷纷要求我讲一讲。这时,我拿出自己写好的下水文一边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一边用课件播放精美的湖南照片。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听的投入,看的认真,仿佛同我一起来到了美丽动人的张家界。果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朗读完毕后,孩子们热情高涨,都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要求重新说说在暑假里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些孩子站起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次学生们说的不但具体生动而且说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原因,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自己所讲的事情进行了细节的描述。同时他们选择的题材也由单一变的丰富起来,有说如何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的;有说划船抢气球的;还有说海滩堆沙的„„有了说的基础,学生们不再为如何下笔而苦恼了。在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有许多学生的脸上还带着微笑,似乎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从“下水文”开始,在指导学生时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下载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班的老师互相转告一下,作业和教学设计没完成的,抓紧时间。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