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二回路系统压力容器停用保养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5:5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电厂二回路系统压力容器停用保养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电厂二回路系统压力容器停用保养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第一篇:核电厂二回路系统压力容器停用保养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次 范围任务来源及主要工作过程........................................................1 1.1 任务来源......................................................................1 1.2 标准形成过程..................................................................1 2 主要编写单位和个人................................................................1 2.1 主编单位......................................................................1 2.2 参编单位......................................................................2 2.3 主要编写人....................................................................2 3 核电站二回路压力设备停用保养的意义................................................2 4 标准编写的原则和主要内容..........................................................2 4.1 编写的原则....................................................................2 4.2 主要内容......................................................................3 5 导则内容说明......................................................................3 5.1 5.2 5.3 5.4 总则部分......................................................................3 停(备)用蒸汽发生器的保养....................................................4 停(备)用发电机定子冷却水回路的保养..........................................5 二回路其他压力容器的保养......................................................6 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6 7 贯彻标准的要求....................................................................6 8 代替或废止现行标准的建议..........................................................7 9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7

I

《核电厂二回路压力容器停用保养导则》编写说明 范围任务来源及主要工作过程 1.1 任务来源

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截止2011年3月底,中国已有6座核电站13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为1080.8万千瓦;正在建造的共28台机组,装机容量为3087万千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在建核电机组规模最大的国家。

核电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之后,其设备的腐蚀防护特别是停备用期间的腐蚀防护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合理的停用保养能够大幅减少设备的腐蚀,避免腐蚀引起的设备降级、损坏,节约设备替代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腐蚀的产生能够提高核电站重要安全设备蒸汽发生器的安全性,降低核电站一回路放射性物质转移至二回路侧可能性,对核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1年3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出文件通知(标准[2011]3号),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承担《核电厂二回路系统压力容器停用保养导则》的编写,项目编号为:能源2011H092。1.2 本标准形成过程

1.2.1 探索阶段(1994-2006年)

在本标准制定之前,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一直致力于核电站二回路容器停用保养方面的工作探索。自从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1#机组投产以来,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依据《化学与放射化学技术规范》对蒸汽发生器等设备进行停用保养,此后不断完善保养方法和扩大保养范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2 成熟阶段(2006-2009年)

2006年在参考我国相关电力行业标准和法国EDF相关保养程序的基础上,制定了《核电站二回路侧停备用热力设备保养导则》。该导则系统介绍了核电站二回路主要热力设备在停用期间的保养措施、监督手段等等。

1.2.3 固化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把停备用期间热力设备的保养细节固化到维修工作包中,成为停备用检修期间的日常工作。2011年3月份收到中电联的行业标准编写通知后,组织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专家队伍进行开会讨论,积极调研其他核电厂和相关火电厂的做法,并参照《国内火电厂》和EPRI相关的资料,于2011年11月完成本标准的基本内容。2 主要编写单位和个人 2.1 主编单位

本标准由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编写,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自机组商运后就开始二回路停机保养的探索和实践,在多年的实践中沉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2 参编单位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本标准的参编单位,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从事二回路热力设备停用期间腐蚀检查和保养工作。2.3 主要编写人

汪长春、李新民、姚雪鸿、郑文远、孙其良、吴迪、鲁俊东。3 核电站二回路压力设备停用保养的意义

在机组大修或安装调试阶段,热力设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停(备)用状态。在此期间,环境湿汽和系统的残留水份在金属表面形成水膜,空气里的氧溶解在这些水和水膜中,从而引发热力设备水汽侧的氧腐蚀。碳钢的氧腐蚀表现为短时间内大面积的“浮锈”,其下是腐蚀坑和蚀孔。

热力设备停用时产生的腐蚀,在机组功率运行期间有可能成为腐蚀的源点而继续腐蚀,因此,停用期间防锈蚀保养对减少设备腐蚀、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腐蚀产物迁移到蒸汽发生器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二回路热力设备的汽侧在启机阶段无法冲洗,保养能有效减小设备腐蚀。保养效果良好的机组在启动过程中,冲洗时间短,且在机组并网后,各相关系统水汽品质很快达到正常运行的限值或期望值。

以图1为例,右上角为设备没有采取任何保养措施的大修情况,左边为同一设备在大修之后立即采用保养措施之后的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保养的积极意义。

图1 某容器停用保养前后情况对比 标准编写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4.1 编写的原则 4.1.1 切实可行的原则

本文件所列出的保养方法均是目前核电厂已经采用过的停用保养措施,方法均切实可行、有效。4.1.2 普遍性原则

每个电厂所处的环境不同,设备的材料、结构、运行方式不同,因此不同的核电厂保养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件所介绍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各电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4.2 主要内容

本文件对于停用期间核电厂蒸汽发生器、汽轮机、冷凝器、除氧器、换热器等设备的保养方法、控制指标、监督周期等情况进行说明,同时对水内冷发电机定子线棒的保养方式、基本要求等做了详细介绍。对于停用期间,核电厂二回路压力设备的保养具有参考意义。5 导则内容说明 5.1 总则部分

5.1.1 总则部分着重介绍了核电厂停备用期间二回路压力容器保养的方式、实施过程、监督评价等内容,对保养工作做总体介绍说明。5.1.2 保养方式

核电机组由于其自身的安全要求更高,因此本文件推荐采用更为严格的方式来进行停备用二回路压力容器的保养工作,主要保养手段有:清洁金属表面、控制湿度、氮气保养、保养液保养、维持运行水质。

5.1.2.1 清洁金属表面

设备开口后,如果不做任何处理,碳钢设备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大面积的浮锈,因此在具备条件后,要尽快清理金属表面的浮锈、沉积物和积水,保持金属表面的清洁,减少腐蚀现象的发生。5.1.2.2 降低容器内相对湿度

金属表面的湿度对腐蚀速度影响很大,一般来说,金属受大气腐蚀的临界湿度为45%-75%左右。核电站二回路压力容器的主要材质为碳钢,当空气相对湿度高于临界值60%,碳钢的腐蚀速度急剧增大,高相对湿度(60%-100%)下碳钢的腐蚀速度是低相对湿度(30%-55%)下的100-1000倍。因此减低容器内相对湿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容器持续通干燥的空气进行保养,除湿效果良好;对于空间较大的容器,优先使用风机鼓风干燥,当环境湿度较大时辅助通干燥的空气进行保养。

放置硅胶干燥剂进行保养作为一种备用手段,使用时必须用布袋把变色硅胶装好,定期检查硅胶失效情况,设备投运前必须把硅胶全部取出。

干燥的压缩空气对于二回路压力容器的保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电站应尽可能具备足量的干压缩空气生产能力。5.1.2.3 充氮气保养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和其他物质较难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在需要保养的容器内充满氮气可以有效的降低金属氧腐蚀。但是,在密闭的空间大量使用氮气有人员窒息风险,因此作业现场的氮气使用需要严格控制,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5.1.2.4 保养液

保养液一般由碱化剂和联氨组成,因为联氨具有碱性,因此也可以由联氨单独保养,但是联氨具有一定的毒性,受环境排放的限制,一般不建议单独作为保养液使用。

由铁的腐蚀电势-pH关系可知,将pH提高到大于9之后,铁被氧化成Fe2O3或Fe3O4,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里面的铁不被进一步氧化,形成钝化区。因此,在停备用期间适当地提高pH值可以有效的降低金属腐蚀的速率。

高浓度的联氨在常温下能够除去水中的溶解氧并维持容器内的还原性环境,降低氧腐蚀的速率。

图2 铁的腐蚀电势-pH图

5.1.2.5 维持运行水质

正常运行水质的氧含量极低,pH较高,各种杂质含量较低,二回路压力容器的腐蚀速率低,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维持运行水质是停备用期间容器保养的较佳方式。5.2 停(备)用蒸汽发生器的保养 5.2.1 保养方式

为保证蒸汽发生器安全可靠运行,在蒸汽发生器停(备)用期间,必须采取有效的保养措施,以避免蒸汽发生器及其传热管发生锈蚀。停(备)用期间蒸汽发生器的保养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蒸汽发生器的结构、材料、所处的状态、停用期限的长短、周围环境温度、湿度和保养方法本身的工艺要求来确定。保养方式一般有两种:湿保养和干保养。5.2.2 蒸汽发生器湿保养 5.2.2.1 保养液的组成和浓度

湿保养是普遍采用的蒸汽发生器的保养方式。一般采用充碱化液和联氨进行保养,不同的蒸汽发生器内部构件材料采用不同的碱化剂浓度。

采用因科镍材料作为传热管的蒸汽发生器,湿保养应维持联胺浓度大于50ppm,pH值应大于9.8,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 联氨浓度最高不宜超出450ppm,具体的保养液浓度应该根据停用保养的时间长短来确定,应该综合保养效果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因素。

采用不锈钢材质作为传热管的蒸汽发生器,湿保养时以控制保养液的pH为主,pH值应不低于10.5。如果停运时间较短,可以采用充除盐水的方式进行保养。

5.2.2.2 湿保养要求

a)为最大限度减少腐蚀,蒸汽发生器检修工作完成之后应尽快实施蒸汽发生器湿保养。

b)为了提高联氨的保养效果,开始湿保养时,蒸发器宜充入氧含量小于100ppb的除盐水,充水的同时加入相应的保养试剂。

c)对于立式蒸汽发生器,为增加保养效果,如现场条件许可,在保养液达不到的上部区域采用微正压的氮气保养,氮气压力不低于0.03Mpa(表压)。

d)对于卧式蒸汽发生器,保养液应充满整个蒸汽发生器内部空间。

e)加保养液过程中,应保证蒸发器内保养液的浓度均匀,可在蒸发器充水的同时加入保养试剂。f)保养液取样分析时,应在蒸发器的不同部位取样分析,以检查其均匀性。5.2.3 蒸汽发生器的干保养

当蒸汽发生器长期处于停备用状态时,蒸汽发生器应采用干保养方式,干保养时在停机过程中应利用蒸汽发生器的余热来烘干其内部,停机后使用干空气连续吹扫其内部,使蒸汽发生器内部的湿度尽快降低至保养要求值。

5.3 停(备)用发电机定子冷却水回路的保养 5.3.1 水内冷发电机组的水质控制方式

影响铜的腐蚀速率的因素主要有:pH、水的温度、溶解氧含量、水流速度和离子态杂质等。一般核电站采用的是低氧、低电导率的除盐中性水作为冷却介质的。因此影响铜的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含量。

根据溶解氧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贫氧(LDO),溶解氧小于50ppb;

2、中氧(MDO),溶解氧在50ppb—2000ppb之间;

3、富氧(HDO),溶解氧大于2000ppb。不同pH值下铜的腐蚀速率和氧含量之间的关系如图3。

图3 不同pH下铜的腐蚀速率和氧含量之间的关系

由图3可知,在中性水中,氧含量在中氧区域(MDO)时,铜的腐蚀速率最快,因此在实际保养工作中应极力避免系统的氧含量处于该区域。5.3.2 保养细节 5.3.2.1 压缩空气吹扫

停机后,内冷水系统排水时尽可能排尽冷却水。排水后使用干燥压缩空气吹扫线棒,尽可能干燥线棒。

5.3.2.2 线棒抽真空除湿

用真空泵把线棒抽至真空并保持真空度1小时以上。本措施主要利用水在高真空度下能够气化,从而达到干燥线棒的目的,同时该操作可以使水在线棒中重新分布以增加压缩空气的吹扫效果,线棒抽真空和压缩空气吹扫交替进行可以增加干燥线棒的效果。5.3.2.3 定子线棒内冷水侧氮气保养

采用氮气保养时,应尽可能提高氮气的纯度。连续吹扫或多次抽真空注氮气的操作目的在于彻底降低线棒内空气含量。

富氧控制机组不需使用氮气保养。5.4 二回路其他压力容器的保养

二回路其他设备包括:汽轮机、汽水分离再热器、凝汽器、高低加热器、除氧器、辅助锅炉等,其主要材质均为碳钢,长期保养应以干保养为主。6 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停(备)用热力设备防锈蚀导则》的部分内容。7 贯彻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为行业推荐标准。8 代替或废止现行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为新编行业标准。9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EDF EPRI

第二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一月

项目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 项目统一编号:292

承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编制组主要成员:赵欣丰、杜啸岩、李敏、宋若晨、梁刚、李忠华、郑韶青、刘彩凤

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李晓倩、何俊 标准处项目负责人:赵国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3 项目背景.............................................................................................................................3

1.1 任务来源..................................................................................................................3 1.2 工作过程..................................................................................................................3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5

2.1 贯彻环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5 2.2 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5 2.3 提高环评质量的要求..............................................................................................5 3 标准制订的依据与原则.....................................................................................................6

3.1 制订依据..................................................................................................................6 3.2 制订原则..................................................................................................................6 4.1 美国..........................................................................................................................7 4.2 日本..........................................................................................................................7 4.3 台湾地区..................................................................................................................8 4.4 印度尼西亚..............................................................................................................9 4.5 斯里兰卡..................................................................................................................9 4.7 澳大利亚................................................................................................................10 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10 5.1 适用范围................................................................................................................10 5.2 总则........................................................................................................................11 5.3 公众的范围............................................................................................................11 5.4 公众参与计划........................................................................................................12 5.5 信息公开................................................................................................................12 5.6 公众意见调查的内容............................................................................................13 5.7 公众意见调查方法................................................................................................13 5.8 公众意见的汇总分析和信息反馈........................................................................14 5.9 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的编制要求........................................................14 5.10 关于本标准附件..................................................................................................1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后,其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要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从业人员公众参与方面的经验较少,迫切需要出台相应的技术导则来促进环评法的实施。另外,中国当时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许多工作需要与世界接轨,在这一背景下,评估中心接受世界银行赠款,开展了题为“中国加入

WTO 后环评能力建设”的世行合作项目,其中内容之一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相关指南的研究工作。该项目成果为后来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个部门行政法规,2006 年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侧重于规范环评中公众参与的范围、程序和组织形式等内容,无法过多涉及公众参与的具体细节和操作方法。因此,环境保护部于 2008 年以《关于开展 2008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 号)文向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下达了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 292,本导则编制工作

1.2 工作过程

1.2.1 项目启动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在未正式下达编制任务前,就启动了编制工作。2007 年 11 月 13 日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了导则编制讨论会,分析了现阶段公众参与存在的显著问题,并就具体技术细节征求了与会代表的意见。会议明确了导则编制的思路和方向。

(2)课题组对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的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2008 年 2 月完成初稿编织工作后,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反复征求了部分环评单位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前后三次对初稿进行了重大调整,涉及公众参与工作等级、被调查人数、调查内容等公众参与核心内容。至形成征求意见稿,共经历 8 次修改。

1.2.2 文献调研

(1)调阅了国内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现在国内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内容、采用的方法和报告书中公众参与篇章的结构和内容等进行了分析总结;

(2)收集了世界银行《环评业务指南》、亚洲开发银行的《环境评价业务指南-公众咨询和信息公开》、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影响评价议条例》和日本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其中公众参与的要求和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

(3)通过文献,了解了美国、澳大利亚、瑞典、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巴西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环评中公众参与的有关规定;

(4)收集了若干国家的公众参与指南或研究报告,如加拿大环境影响评价局的《分享良好实践经验》、国际金融合作组织的《良好实践手册》、澳大利亚的《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公众参与部分、世界银行的《环评过程中的公众咨询:一个战略方法》、美国的《保护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英国环境交通部的《地方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良好实践手册》、欧盟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讨会报告》、中东欧区域环境中心的《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手册》和联合国环境委员会的《环境决策过程中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指南》等。

1.2.3 征求意见与专家审议

(1)在导则编制过程中,组织有关省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研究机构召开了若干次座谈会,针对公众参与技术导则的框架结构、公众参与深度的划分标准、公众参与的内容和公众参与代表的选取等具体技术细节征求意见,并与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

(2)由于各方面代表对公众参与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征求意见稿的形成经历了六次较大的修改,每一稿均由环评专家进行了审议。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1 贯彻环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003 年 9 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第五条指出,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第二十一条规定,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2006 年 2 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环评中公众参与的范围、程序和组织形式等内容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指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性规范,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规定。

2.2 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

每个人都有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公众参与,使公众了解建设项目及其环境影响,一方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增进与公众的相互理解,使有关措施更具可操性,实施更加顺利,从而减少项目开工建设后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2.3 提高环评质量的要求

项目所在地的公众对当地的自然、社会和风俗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比较充分,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宝贵的背景信息,另外,公众关注的领域有时和专家或专业人员不同,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了解公众关注的问题,并对其做出必要的评价,可以使环境影响评价更科学和全面;

目前,尽管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其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也附有公众参与篇章,但各地和各环评机构在具体操作时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标准制订的依据与原则 3.1 制订依据

3.1.1 主要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77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 号)

3.1.2 主要技术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3.2 制订原则

(1)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环评的特性和关注点,注重与建设项目环评程序的紧密结合,提高导则的可操作性;

(2)突出信息公开在公众参与中的重要性,使信息公开在时间、内容和方式等环节上满足有效公众参与的需要;

(3)考虑到每个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环境影响类别和环境影响范围的巨大差异,以及受影响公众的组成、范围和关注点的不同,公众参与导则无法像其他环评技术导则一样给出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做法。因此,导则编制的主要目标是有效规范和引导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活动,为使导则能够广泛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提出了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鼓励环评机构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建设项目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完善每一次的公众参与活动。国外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情况介绍

4.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上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颁布实施,其中第二篇第五节第一条规定,环评中应征求相关机构、部门、地方政府的意见,并明文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相关机关的意见,应当依照《情报自由法》的规定对外公开。然而,对于是否征求公众意见却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管部门-环境质量委员会于 1978 年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细则,对公众参与的程序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参与阶段、参与范围、参与人员、参与效果以及参与的限制等。如信息公开的时间一般为 45-90 天,公众可以查阅环评文件,并可提交关于项目的书面评论,开发建设单位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公众意见做出反应;当有较大争议或公众要求召开听证会时,应举行听证;公众有权了解做出最后决策的理由,原则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公众参与后 30 天内告知决策结果及其依据;公众可以进一步质疑决策的合理性等。

4.2 日本

日本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 8 条第 1 款规定:“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如果有人对评价大纲有意见,可以在从文件公布之日起到文件审查结束之日后两周的期间内向业主提交其意见。”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对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出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例如,关于评价大纲的公布、公开复审和意见提交,该法第 7 条规定:“为了征求意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考虑的事项和所要采用的调查、预测和评价方法,根据总理府规定,项目业主应当公布范围文件的有关内容,可以在范围文件公布之日后的一个月内对评价大纲进行公开复审”。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EIS)草稿的公告、说明会以及意见提交,该法第 16 条规定项目业主应当在向有关政府机构或长官提交相关材料后,公告环评报告书草案和其他有关材料,并且自公告之日起,接受公众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审查;第 17 条规定,在公开审查期间,项目业主应当在相关地区举行说明会以使公众了解环评草稿,并且至少在举行说明会一周前公告其时间、地点,如果项目业主因法定事由无法举行说明会,应当尽力使公众了解环评草稿的内容;凡对环评草稿有意见的人,均可以在从草稿公布之日起到公开审查结束之日后两周的期间内,以书面形式向项目业主提交意见。

关于听证会,一般只有当公众提出申请要求召开听证会时,才启动听证会程序,申请人数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人。

4.3 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各阶段的说明书、评价书及审查结论要公之于众。具体要求包括:

(1)“环境主管部门应于收到环境影响说明书(相当于初步环评报告)后 50 日内做出审查结论,并予以公告”(第 7 条);

(2)“应进行第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单位应办理下列事项:a.将环境影响说明书分送给有关单位。b.将环境影响说明书,于开发场所附近适当地点陈列或公示,时间不得少于 天。c.在报纸上刊登开发单位的名称、项目地点、审查结论及环境影响说明书陈列或公示的地点”(第 8 条);

(3)“环境影响说明书经环境主管部门认可后,应将评价书及审查结论的摘要公告,并刊发公报”(第 13 条第 3 款);

(4)开发单位应举办并邀请公众出席公开的说明会或听证会,并对公众的意见做出反馈。环境主管部门经审查环境影响说明书,认为不须进行第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单位应举行公开的说明会(第 7 条第 2 款);应当继续进行第二阶段评价的,开发单位应在将环境影响说明书公告和刊登公报期满后举行公开的说明会;

(5)由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召开界定评价范畴的会议,应于公开说明会后,邀请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相关机关、团体、学者、专家及居民代表界定评价范畴(第 10 条);

(6)由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举办听证会。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在收到开发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书初稿后 30 日内,应当会同环境主管部门、委员会委员、其他有关机关,并邀请专家、学者、团体及当地居民,进行现场勘查并举行听证会,于 30 日内做出会议纪要录,并送交环境主管部门(第 12 条);

(7)第 9 条规定,有关机关或当地居民对开发单位的说明有意见时,应当于公开说明会后 15 日内以书面向开发单位提出,并告知环境主管机关和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

4.4 印度尼西亚

环评报告书的审核工作由“环境影响评价审核委员会”来完成,这个委员会由政府审批机构、环境专家、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代表组成。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咨询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相关国家机关、受影响的各级政府机构、受影响的公众和感兴趣的公众(含非政府组织)。

4.5 斯里兰卡

《国家环境法案》规定环评过程中要有公众的参与。要求项目的审批机构在报纸上发布有关项目信息的公告,邀请公众参与审查环评报告书并提出意见,公众可以在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行政机构或地方政府机构查阅报告书。意见收集的期限为自公告发布后30天。审批机构收集来的公众意见要转交给项目业主,后者必须对此做出答复,并尽量修改设计满足公众的要求。

意见收集过程结束后,项目审批机构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召开听证会。按照《国家环境法案》,审批机构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召开听证会:

(1)项目争议特别大,如可能带来不同寻常的全国或地区性影响,威胁到重要的环境敏感地区等;

(2)任何一个关注项目的团体(包括NGO)提出要求召开听证会的正式申请。4.6 巴西

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放置在项目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和环境保护行政机构的图书馆。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机关要在收到项目环评审批的申请后,在当地报纸上发布有关消息,其后45 天内,公众可申请召开听证会。在收到听证会申请后,环评审批机关要在当地广播和报纸上发布关于听证会内容、时间和地点的通知。

4.7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所有环境影响评价均要求开展不同程度的公众参与。目前,多数情况下采用公众咨询的形式,而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情况比较少。

澳大利亚的环评制度中包括一个筛选过程,即通过初步评价确定是否有必要开展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没有开展详细环评的工程,当公众提出质疑时,环境主管部门必须在3 个月内做出解释。对于开展了详细环评的工程,环境主管部门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在报请部长批示前将环评报告书向公众公开,并告知公众哪些公众意见被采纳了。

在新南威尔士,环境影响报告书完成后应该公示至少30天,报告书的副本可以以不高于 25澳元的价格出售。公众意见要报给市政规划部门,后者在21天内确定有关主管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应采纳哪些意见。公众可以申请召开听证会,但市政规划部门的部长有权决定是否召开。听证会的所有意见都要向公众公开。所有项目审批结束后,审批部门都要就在审批过程中如何考虑公众意见的情况写一份报告。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5.1 适用范围

本技术导则的适用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规定需开展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的范围一致。

鉴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技术导则不适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5.2 总则

强调了建设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的目的和原则,提出了开展公众参与应遵循的一般程序,明确了公众参与程序与环评程序相衔接的有关环节。

5.3 公众的范围

5.3.1 按照目前国际推行的环评公众参与最佳实践模式,如国际影响评价协会的《公众参与国际最佳实践原则》、国际金融公司的《公众参与及信息披露良好实践手册》等,公众参与的范围应覆盖所有受建设项目影响和对其感兴趣的群体,统称为利益相关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要求,本导则将建设项目的利益相关方划分为九类,定义为广义的公众范围,即:

(1)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2)受建设项目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3)关注建设项目的单位和个人;(4)有关专家;

(5)建设项目的投资单位和个人;(6)建设项目的设计单位;

(7)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8)环境行政主管部门;(9)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上述分类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公众参与视角,但在具体操作中,多数国家通常局限在受建设项目影响(含直接、间接、正面和负面影响)的群体,本导则因此提出了狭义公众范围的概念。

综合考虑我国的政体结构、社会现状和环评现阶段的具体实践情况,导则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以核心公众群为主,即应涵盖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项目所在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关专家。

为确保公众的代表性和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导则对公众代表的组成和选取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个人代表应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妇女、残障人士和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的原则符合国际最佳实践模式的要求,对专家代表的界定是为了避免同一专家既为环评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又参与公众意见调查,从而影响环评或公众参与的客观性。

由于导则提出“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是公众参与的重点,因此对这部分公众占公众代表总数的最低比例做出了限定,以确保征集到的公众意见主要反应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群体的诉求。同时,为了更大限度地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受直接影响个人代表的比例略高于单位代表。所设定的比例为主观经验值,未能找到别国经验或相关文献作为参考,但在导则编制过程中反复征求了多方专家的意见,获得了专家的认同。

另外,为提高公众意见的代表性,在充分考虑我国环评现状的基础上,导则对公众代表的基本数量做了相关规定。为便于操作,根据受影响群体总体数量的不同,同时考虑线性工程的特殊性,分别设定了相应的指标。这些指标是目前环评均能达到的,因此是对公众代表数量的最低要求。

5.4 公众参与计划

为尽量避免公众参与走过场、流于形式,导则提出了制订公众参与计划的建议,强调了公众参与计划对保障有效公众参与的意义,并列举了影响公众参与效果的主要因素,以便相关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导则推荐的公众参与计划内容。

5.5 信息公开

导则规定的信息公开次数、时间、方式和信息公告的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保持一致。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的要求进行了细化,首先提出了编制报告书简本的原则性要求,目的是使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结论。

报告书简本各章节的设置参照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中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适当删减了与公众利益关联较小的内容,如厂区内配套设施、社会经济现状和工程分析等,更加直观地突出了建设项目概况、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和主要评价结论的内容。5.6 公众意见调查的内容

公众意见调查内容的设置与环评公众参与的目的相呼应,基本围绕建设项目的潜在环境影响,从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角度展开调查。导则所列调查内容为公众意见调查的基本内容,相关单位应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拓展调查内容。

5.7 公众意见调查方法

导则将公众意见调查方法归纳为问卷调查、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四种主要形式,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所列征求公众意见的形式基本一致,但对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操作原则做了明确规定。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信息公开和意见征集日益普及,但为保证调查表的回收率,以及公众意见集中反映受建设项目直接影响公众群的看法,导则规定问卷调查以书面问卷调查为主,同时对问卷的内容做了详细规定,规范了调查问卷的格式。

导则对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的功能进行了分级。日本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业主单位通常会召集受影响范围内的居民举办说明会,向他们介绍项目的有关情况。参照这种模式,导则将座谈会定位为主要面向非专业公众群的一种公众参与方式,其本质与调查问卷类似,即提供项目信息、收集公众意见。这种沟通方式是即时、双向的,能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公众意见,可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特定情况下也可取代问卷调查。

论证会则主要面向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公众群,它适用于存在敏感或有争议性问题的情况。导则提出论证会应设定明确的主题,以达到减小分歧、寻求有效解决方案的目的。

听证会是公众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保证听证会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通常需要遵循一套严谨的程序。国外的听证会普遍适用于行政决策过程,一般由某个中立的政府部门主持。《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评报告书报送审批前,也应酌情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为区别于行政审批阶段的听证会,导则借鉴美国加州在举行正式听证会前,有时会召开一个非正式的咨询性听证会的经验,将环评阶段的听证会定位为一种更加公开的倾听公众意见、回答公众质疑的信息交流过程,并提出了在四种情形下应召开听证会的建议。

5.8 公众意见的汇总分析和信息反馈

为便于对公众意见进行回顾和追踪,导则提出了公众意见收集和留存的原则要求。由于环评中的公众参与重点在于了解公众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导则要求对公众意见的有效性进行甄别,避免那些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完全不相关的意见影响对公众意见调查结果的客观判断。

为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公众意见背后的原因,应对公众意见进行分类汇总,导则提出若干分类建议,相关单位可酌情选取,也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采用更能说明问题的其他分类方式。

5.9 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的编制要求

为使公众参与篇章规范化,明确了环评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的编制原则,规定了公众参与篇章应包含的章节及其内容,提出了应归入环评报告书附件的公众参与文件范围。

5.10 关于本标准附件

本导则附件包括环评报告书简本内容、环评报告书简本封面格式、调查问卷封面格式、调查问卷封二格式、调查问卷样表和调查问卷封底格式。

第三篇:宜居环境建设导则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深圳人居环境网

深圳市地方标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

编 制 说 明

为实现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推动宜居环境建设领域“深圳标准”、“深圳质量”的顶层设计,促进深圳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编制了深圳市地方标准《宜居环境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现就《导则》编制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任务来源

经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申请,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研究项目纳入2017年深圳市地方技术标准修订计划项目名录,具体规范内容将由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起草制定,完成期限为2017年12月。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工作要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在新形势下,深圳市以“适度宜居”为指引,以促进城市发展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主线,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人民市民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使之成为国家和广东省宜居城市建设的先进城市和示范城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各职能部门侧重点和关注面不同,缺乏统一、科学、有效的宜居建设标准作为指引,《宜居环境建设导则》从城市综合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宜居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建设路径更为清晰;宜居环境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制定《宜居环境建设导则》具有国内首创意义。

近几年已积累了宜居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社区等体系和现状研究素材,如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宜居指数研究、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标准等内容,为继续深入研究全市标准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目的

通过制定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为参与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民众提供统一的法定标准作为指引,使深圳宜居环境建设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促进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城市宜居水平的全面可持续提升,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1.本《导则》以“以人为本”的人居建设为导向,为深圳市通过标准化方式实现宜居环境建设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能够指引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全面可持续提升; 2.本《导则》的制定,推动了宜居环境建设领域“深圳标准”、“深圳质量”的顶层设计,为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民众等参与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法定标准作为指引,使深圳宜居环境建设有统一的、国内领先的“深圳标准”可依,提高了宜居环境建设的工作效率;

3.本《导则》的制定在立足于深圳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内外宜居水平较高城市的建设标准,能够促进深圳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缩小深圳城市发展与世界先进城市发展的差距,从而推动深圳市国际化宜居城市的建设进程。

三、编制思路和原则 《导则》编制总体思路如下:

通过研究分析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现状以及各地现行宜居环境建设标准的相通性与差异性,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宜居环境的先进做法,制定出符合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路径和建设标准,有效指导深圳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及居民参与宜居环境建设。

《导则》编制主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城市的主体,建设宜居环境的目的是要让人在城市中能够安全、舒适的居住和生活。所以在制定《导则》的指标体系时,要以人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指标要体现与市民居住、生活、工作等相关要素,反应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2.地域性原则

宜居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多侧面和动态性特征,由于各区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各指标的选取均与本市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目标相结合,重点突出深圳市宜居环境的建设方向。

3.综合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深圳市宜居环境的建设涉及到本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结构复杂、内容多样,因此,本《导则》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全面反映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各个重要方面,对于关键的要素要尽力避免遗漏,如医疗教育、居住质量、城市安全、交通出行、自然与人文环境等方面所涉及的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重点要素都应有所体现。

同时,指标并不是对所有单个指标的简单罗列,还应体现不同指标组合的层次性,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把同一维度的独立指标进行归类组合,形成统一的有机体,能够明晰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4.阶段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原则

宜居环境的建设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建设指标体系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各个指标标准值的设定并不是最终标准,而是阶段性标准。同时,《导则》的建立,应努力追求标准统一,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名称、概念、计算方法、以克服由于标准混乱所带来的无法在同一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局面。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导则》的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应可能选取易于量化、容易获取、可靠性强、能反映区域发展特色和实际情况的指标。一般而言,尽量选取统计年鉴可以查阅或各部门进行统计的指标,尽量避免没有官方来源的数据,以及数据来源不稳定的指标。

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完整性和指标的有效性,也可以选取一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不易量化的定性指标,但指标不必过于繁琐,在科学的基础上尽量简洁,能够刻画出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即可。

《导则》严格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写。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了不同类型已发布《导则》的编制框架,并在分析、总结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为适应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需要,使宜居环境建设趋于标准化提供依据。

四、编制过程与内容的确定

2016年9-10月,编制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并总结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现状,包含深圳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现状及发展方向。明确了深圳市宜居环境的建设方向。

2016年11月-12月,编制组搜集了国内外宜居环境建设的相关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提炼出深圳市可借鉴的相关建设标准。

2017年12月底,编制组在对前期研究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召开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座谈会,明确了《宜居环境建设导则》的编制框架及编制的主要内容。

2017年1月-3月,编制组在充分调研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国内外宜居环境建设标准,进行《导则》编写,形成《导则》(初稿)。并多次组织讨论研究、修改完善,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2017年4月,编制组召开专家咨询会,就《导则》编制的目标定位、框架结构及内容、语言措辞、规范格式等技术内容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2017年5月,编制组召开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及反馈意见深入分析讨论、认真斟酌研究,不断修改完善文本,形成送审稿。

五、内容说明

(一)关于标准的适用范围

《导则》规定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发展导,不具备评价作用。《导则》适用于深圳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宜居环境建设。

(二)关于标准的属性

《导则》在总结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方向,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为便于深圳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及居民等参与深圳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人员在使用《导则》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进行了说明。《导则》对宜居环境建设的相关术语进行了定义,对宜居环境建设指标体系的实施进行了规范。

《导则》明确了宜居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内容,包含居住舒适惬意、交通低碳便捷、环境生态宜人、社会安全有序、服务优质共享、文化丰厚多元、社会公平和谐、城市开放创新八大板块,并赋予了相应的建设指标。由于深圳不同区域的社区特色、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制定标准时着眼于全市,实行差别化的指标分类指导,因此,《导则》制定的建设标准仅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不能作为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的情况的评审标准。

(三)与现有相关标准的关系

《导则》严格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写。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了国家已发布的《导则》的框架,在分析、总结深圳市的宜居环境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四)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宜居环境建设程序的规范化、《导则》成果的法律化,是提高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质量的必然趋势。作为引导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的规范,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对《导则》的宣传和组织学习,将宜居建设导向融入的各部门政策的制定当中,促进深圳市宜居环境的建设:

一是遵循导则的发布步骤,《导则》经审査后,要加强宣传,使领导和群众对《导则》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制定相关法定程序与协作机制,有效的推进导则的实施;三是建设典型示范区,在政策上、组织上及执行上建立导则实施的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建设工程与相应的标准工作同规划、同落实、同实施;四是加强导则的动态维护,根据深圳建设现状进行不定期评审、常年维护、定期发布的原则,采用动态方式进行维护、更新和发布;五是建立分区、分层标准,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本《导则》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区的建设细则;六是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保证《导则》的顺利实施。

(五)其他情况的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或“要”,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条件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2.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

第四篇:《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广西区地方标准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规范

送审稿

编制说明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规范》

编制说明

一、规范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家用电器的增加,各种大负荷电器的普及,使全区因电气因素引发的火灾数量逐年剧增,据统计,2009年全区电气故障引发的火灾共432起,占到火灾总数的39.22%。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电气火灾大部分是由电气线路的直接或间接故障引起的,如果能对电气线路的故障和异常状态进行有效监控,及早发现电气火灾隐患,就能及时提醒相关人员消除隐患,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对此,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消防技术标准对电气火灾早期预警、预报设备安装使用作了具体规定,国内多家厂家也为此设计了多种类型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但是,由于目前针对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国内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该设备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没有相应的依据,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无法得到正常的推广和运用,也不利于广西火灾防控工作的开展。为了使该系统在广西区消防管理中有规范可依,2011年8月,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经研究决定,将《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规范》列为2011年第十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制订了广西区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规范》地方标准。该规范的编制也集中体现了用户的需求,此规范为设计、安装、验收以及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依据,为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规范的推广使用起到推动作用。

主要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消防局、上海华宿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南宁富迪佳科技有限公司。

二、编制方法

本规范的编写遵照建设部建标[1996]号文件关于“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来编制,该规定明确了它适用于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编写。在编写条文的同时,应编写标准的条文说明,并规定了标准的构成和编写顺序。本规范的编排顺序按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规格型号,系统的构成,系统设计,系统的安装,系统的验收,系统的维护共九部分。基本内容尽力做到有针对性、科学地、准确地、定量地表达出来。用词方面尽量做到准确、严谨、统一和通俗易懂。

三、主要性能指标的来源

本标准规范依据: GB 14287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及国家现行有关建筑消防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管理标准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制定。

四、工作简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安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规范》初稿完成后,在华蓝设计院等16家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共征集意见12条,采纳6条,并针对所提意见对初稿进行了修订。

五、标准的属性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规范》地方标准,不仅是工程设计人员设计的技术标准,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公安消防监督管理部门提供了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这将对保障人员密集场所人员安全疏散,减少火灾人员伤亡,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建议本标准为广西地方推荐性标准。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规范》编制小组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下载核电厂二回路系统压力容器停用保养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电厂二回路系统压力容器停用保养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