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原因及对策思
新形势下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原因及对策
思
近年来,随着《禁毒法》、《戒毒条例》、《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的陆续出台,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提出了更严格、更规范、更科学的要求,对强制隔离戒毒效果提出了更实、更高、更远的期望。实际工作中,90%以上的戒毒人员在吸毒与戒毒的循环中耗尽了身体与家庭的希望;场所民警在风险与责任的重压下对安全隐患日渐麻木与习惯;新型毒品的泛滥,更使得场所内精神障碍等疑难怪病考量着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智慧。如何准确查找新时期戒毒场所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将责任和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场所管理工作的风险
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通俗地讲,风险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换句话说,风险是指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引自《百度百科》)。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风险,是指基于管理政策、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希望达到的安全稳定的目标与实际可能出现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差距。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风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损失三个要素组成。
二、场所管理工作的风险事故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工作的风险事故,从主管责任部门的角度来区分可以概括为六大类十六小项:
(一)管理方面:脱逃,戒毒人员采取强行或隐蔽方式从强制隔离戒毒场所逃跑,逃避强制隔离戒毒;死亡,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因为各种原因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包括因病死亡、自杀、他杀、因工死亡等;群体性事件,戒毒人员在场所内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群体性殴斗,信访,绝食,哄闹,静默,罢工、罢学、罢活动;所内案件,戒毒人员在所内盗窃,打架斗殴造成后果,伤害致人伤残、死亡;自伤自残,戒毒人员为达到个人目的自我伤害,自我伤残,吞食异物等;执法责任事故,因为民警不作为、乱作为或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原因导致的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出现严重问题或执法民警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等等。
(二)生活卫生方面:食品安全事故,因为食物、饮水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戒毒人员食物中毒;医疗卫生事故,因为医疗处置措施不当、服用药物管理或医疗措施不及时等导致的延误戒毒人员及时治疗出现严重后果;群体性疾病传播或感染,因为教育、管理、防控或处置应对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的戒毒人员出现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感染。
(三)教育方面:一是对戒毒人员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动态分析、个别教育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产生严重后果;二是对戒毒人员当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出现严重问题。
(四)安全生产方面: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因为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戒毒人员在康复劳动中出现致伤、致残、致死的情况;消防安全事故,在用电、用火、用气等方面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责任事故。
(五)警戒护卫方面:外来人员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和场所财物安全方面的问题;违禁品、危险品、重点物品的管控,特别是所内所外人员勾结抛投毒品,传递违禁品方面出现的问题;戒毒人员外出就诊、临时出所管控方面出现的问题。
(六)综合方面:负面舆情及时掌握与应对方面出现的问题;对外宣传与舆论导向方面出现的问题。等。
三、场所管理工作的风险因素
造成场所管理工作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既有独立性,也有综合性;既有个体性,也有群体性。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一切问题和风险的根本,也是要害之所在。当然人的因素也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管理者的因素和被管理者的因素等多方面。
从管理对象的因素看,近年来,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的强戒人员中,40%以上是因吸食苯丙胺类新型毒品而被强制隔离戒毒的。他们与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戒毒人员比较,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人员在心理、精神方面绝大多数都有异常情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心理、躯体和行为特征,个别人员甚至有自杀和攻击倾向。这些给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造成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风险。另外,据不完全统计,75%以上的戒毒两次以上的戒毒人员戒毒信心丧失,认为自己摆脱不了对毒品的依赖;73%以上适龄戒毒人员未婚或离婚,68%以上戒毒人员无亲戚朋友帮助或帮助很少,多数戒毒人员家庭社会支持系统面临崩溃或完全崩溃;个别强戒所规模小,大队建制少,收治人员比较集中,容易形成戒毒人员的小圈子,拉帮结伙,打架斗殴,不易化解等多方面的原因,也给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一是专业、系统的戒毒工作管理、教育、医疗、保障等实战业务培训较少,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基层民警管理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基本靠自身摸索或老同志的传帮带,管教工作方式方法差异很大;二是基层一线民警警力保障相对不足,或安排不合理,造成民警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作效果不佳;三是基层大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上级领导和主管业务部门寄希望于大队和民警通过自身的主客观努力来应对,造成了一线民警对问题和风险逐渐麻木、习惯;四是个别民警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大意,或者懒惰攀比,不完成规定的基础性工作任务,管理工作风险日积月累;五是监督管理不到位,个别民警个别岗位落实制度打折扣,造成了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些都为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物的因素
客观地讲,近年来,政府和上级机关对戒毒场所经费投入逐年加大,戒毒场所的软硬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同样也存在省属与市属的区别,地区与地区的区别,公安与司法的区别,主要领导重视与不重视的区别。个别强戒所物防设施简单,更新缓慢,应急处突车辆装备老化,监控设施覆盖不全面,效果较差,这些都严重威胁到场所的安全稳定。
(三)政策的因素
政策因素可以从全国性的大政策和地区部门的小政策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大政策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戒毒条例》(以下简称《戒毒条例》),《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以下简称《戒毒工作规定》)对收治戒毒人员都没有伤病方面的否定因素,这意味着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收治戒毒人员在伤病方面是无条件敞开的。而在伤病戒毒人员的后续处置上,《戒毒条例》第三十一条,《戒毒工作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是:“戒毒人员患严重疾病,不出所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的……,可以办理所外就医”。严重疾病,是哪些疾病?危及生命,如何确定?所内医疗机构由于资质或诊疗水平的限制很难做出诊断结论;二级以上医院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是已经病危,不会轻易做出危及生命的结论。而一旦病危再做出结论,戒毒人员家属又岂会轻易接回戒毒人员?这就从政策的角度增大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管理风险和责任。众所周知的是,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伤病,传染病,甚至疑难杂症患病率是比较高的。各强戒所医疗保障水平差异很大,如何确保戒毒人员患病后在所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如何确保患有传染病戒毒人员在人员密集、空间相对狭小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得到有效的隔离?如何保障戒毒人员在所内不会发生因病死亡事件,给场所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平衡履行社会责任与维护场所安全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不得不随时面临的棘手问题。
从小政策看,地方主管部门的政策、编制、经费支持,无不影响着场所的风险等级。
(四)舆论的因素
互联网的普及,新兴媒体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强制隔离戒毒场所自然也不可能置身其外。“躲猫猫”事件的炒作,已经给执法监管部门的社会形象披上了一层阴影。人民警察作为国家的执法机器,代表了强制、强权,自然也成为舆论监督和攻击的热点。我们在执法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的焦点,甚至是正常的所内因病死亡、偶然的安全事故也会被歪曲、夸大、炒作,这些无不严重影响着我们管理工作的质量,无不抬高我们管理工作的风险。
四、对策思考
立足实际情况,要最大限度降低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工作的风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一)培养一支专业、高效、廉洁、务实的管理队伍是前提。戒毒工作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新型毒品的出现更是加大了管理、教育、医疗工作的难度。可以说,新形势下,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工作的风险与日俱增,社会和舆论对场所负面信息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要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戒治效果,向社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必须有一支在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心理、社会、生产等多学科领域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员,以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恢复健康,重返社会,正常生活为己任。以高效务实的作风勤勉工作,以公正廉洁的形象取信于社会和戒毒人员,以戒毒人员实实在在的戒治效果和戒毒操守期证明戒毒场所及其管理者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得到社会认可。
(二)构建一套系统、严密、精细、有效的管理体系是基础。既然新时期戒毒场所面临的风险与压力剧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立足场所实际,深入开展调研,明确场所隐患,制定完善一套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对有限的警力科学配置,对专业的人员人尽其才,对基础性工作量化考核,对日常性问题及时解决,使场所管理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有效降低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风险的基础性工作。
(三)形成一套公正、严明、科学、严谨的监督体系是保障。场所面临的风险和负担,管教民警的责任和压力,这些都和场所的管教工作秩序,民警的日常工作作风,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密切相关。管理越混乱,作风越漂浮,落实越走样,场所面临的风险越大,民警的责任压力也就越大。反之亦然,管理越规范,作风越务实,落实越到位,场所面临的风险越小,民警的责任压力也就越小。因此,加强日常工作监督,确保各个环节的正常有序运转,使工作中大小违规操作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是确保场所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良好的对上、对外、对公、对私工作联系是重要环节。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戒毒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涉及时间长,需要得到上级组织、兄弟单位、其他戒毒机构、戒毒人员家(亲)属、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热心人士等部门与人员参与和支持的综合系统工程。可以说,没有广泛的参与,就没有良好的戒治效果,就不可能妥善地处理戒毒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例如,戒毒人员收治过程中伤病残人员(特别是场所不具备解决和治疗条件、病情伤情可能进一步恶化影响场所稳定的人员)的处理;所外就医、社区戒毒的处理;家庭帮教、技术教育的开展;社区康复、后续照管等等,都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五)塑造公开、透明、专业、法制的对外宣传形象是重要内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是国家专业的强制隔离戒毒机构,配备的是正规的人民警察队伍。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关乎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在戒毒人员、戒毒人员家(亲)属、社会、群众、舆论当中的公信力、权威性;关乎社会舆论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出现问题的容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政府形象。塑造公开、透明、专业、法制的对外宣传形象,一靠良好的戒治效果;二靠窗口单位民警的执法形象展示;三靠全体民警惜声誉形象如生命的累积;四靠良好的对外宣传。
可以说,新时期,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困难,新风险,戒毒人员家(亲)属、国家和社会对我们工作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但是,只要我们正视风险和隐患的存在,认真研究对策,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是完全可以做到场所风险可以控制,戒治效果可以提升,良好形象得以塑造,人民群众满意认可的。
(本文作者:张强
审稿:王奎
供稿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办公室
联系电话:0830-270325)
第二篇:对当前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工作的浅思
对当前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工作的浅思
近年来,**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着力打造大所、强所、示范所,各项工作呈井喷式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相对于规范统一的所政管理、一流绩效的队伍建设和突飞猛进的习艺矫治等业务工作,教育矫治工作(特别是集中教育课堂化教学)却仍然处于不温不火的低谷状态。教育矫治工作的这一失衡现象不仅直接影响了教育矫治业务的绩效,而且严重制约着全面工作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确立教育矫治的中心地位,确保教育矫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已成为当前司法行政戒毒场所(以下简称戒毒场所)教育矫治工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笔者试以**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就创新完善教育矫治工作机制作一些探索性的浅思。
一、教育矫治工作有为有位亮点纷呈
**市强戒所是**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软硬件实力比较靠前的市、州级所,整体工作居全省戒毒系统的第一方阵。近年来,该所紧紧围绕提高教育矫治质量工作目标,创新矫治理念,积极创新教育方式,以强化教育基础工作,突出主题教育为重点,推进了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社会化;以“建体系、扬文化、树品牌、促发展”为主线,积极营造场所文化氛围,打造了“一队一品牌”戒毒文化特色品牌;以“延伸矫治手臂千户行”活动为载体,组织千名志愿者大帮教,打造了“大戒毒、大矫治”特色品牌,特别是联合地方党委、政府开展“情暖高墙,关爱孩子”、“延伸帮教,助力禁毒”、“警示教育,法润沅澧”等主题教育有声有色,引领了潮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场所矫治文化体系,达到“文化活警、文化育人、文化励志”的效果。
二、教育矫治工作存在的短板不容忽视
为适应戒毒矫治新常态,提升戒毒矫治整体水平,近年来,**市强戒所对开展教育矫治工作的保障性投入是空前的,包括有线电视进宿舍、广播系统进车间、民警授课发津贴等硬件设施和课堂化教育均有硬性保障。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谋划和督导考评,教育矫治工作在全所整体工作中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随意化”、“碎片化”、“功利化”的工作部署和模式,导致民警对从事教育矫治工作的职业认同和主动参与规范化教学的工作热情不高,严重制约着教育矫治整体效果的提升。
从**市强戒所的情况分析,当前教育矫治工作存在的短板主要包括:一是教学设施科技含量不高,全所仍有部分大队至今没有配套建成多媒体标准化教室;二是教学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全所从事课堂化教育的民警中没有一人取得教师资格证,而且民警在教学中的随意性大,教案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三是工学矛盾仍然存在,受财政保障资金缺口的制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民警重习艺劳动的经济效益,轻教育矫治的社会效益现象仍然存在,集中教育日的课堂化教学难以常态化规范进行。
笔者认为,教育矫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市强戒所教育矫治工作面临的困境也是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从劳动教养转型后所面临的不容回避的发展瓶颈。究其原因,既有机制体制没有完全转型到位(变向沿用劳动教养时期的制度体系)的因素,更有民警工作理念没有跟着转型到位(习惯性沿用劳动教养时期的教育方式)的原因。
三、教育矫治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构想
教育矫治是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是一句口号,也不会一蹴而就,必须从戒毒场所的工作实际出发,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向“矫治好、戒好毒”的工作理念转变入手,按照中央关于供给侧改革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总体要求,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实事求是的着力解决当前教育矫治工作“去劳教化、去形式化、去功利化”问题,着力解决教育矫治工作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戒毒场所的教育矫治工作应以强矫治,防复吸为抓手,充分体现“大戒毒大矫治”的工作理念,打造贴近实际、注重效果和有、特色、有品牌、有规模的教育格局。
1、巧借外力建立专家团队,提升戒毒矫治的“专业性”
针对戒毒人员是脑疾病患者、违法者、毒品受害者的特点,从事教育工作的民警要打破过去抓劳教教育的思维定势,内容上要去劳教化,方法上要重科学化。既要立足本所,着力培养一支能管善教的民警师资队伍,又要巧借外力,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建立高素质专家团队,通过外聘高等院校、机关单位、专业团队的老师、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康复训练师、创业培训师等专业人员作为场所专家团队成员,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能康复训练和就业创业指导,帮助戒毒人员重构健康人格、重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顺利回归社会。
在当前师资力量匮乏,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采取集中建立所级专、兼职教师人才库、外聘专家团队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建立文化要素教育、法律道德教育、戒毒专题教育教研室,探索推行“教育矫治中心--大队——班(组)”一站式联动教育模式,即:集中教育日由教育矫治中心在主课堂集中进行多媒体课堂化教学,各大队分别组织戒毒人员分班(组)收看听课。实现教育计划、教学教案、作业批改、教学日志等教育基础台帐的规范统一。
2、突出特色打造一队一品,体现戒毒矫治的“功能性”
戒毒场所矫治文化体现的是教育矫治的“本”、“命”、“魂”,应突出戒毒矫治的主题和物态文化、心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科技文化的鲜明特色。要充分利用现有场所设施,大力营造场所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宣传活动;要创新矫治文化载体,按照人人是教员、事事是教材、处处是课堂的理念,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长廊为主线,全面加强戒毒人员学习、生活、习艺功能区的环境文化建设,形成集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习艺文化、餐厅文化于一体的场所功能区文化体系特色,将矫治文化融入四大现场,贯穿于戒毒人员的一日生活中。打造“队有品牌、所有特色”的场所矫治文化建设体系。着力增强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3、对接平台开展社区戒毒,激活“延伸矫治”的“综合性”
2011年7月,**市强戒所主动对接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矫正职能,创新开展了“延伸矫治手臂千户行”活动,在戒毒场所与地方司法行政部门之间全面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矫治帮教专业化网络平台,依托桃源县漳江镇漳江社区建立了全国首个延伸帮教矫治社区工作站;2014年3月,先后在鼎城区灌溪镇和武陵区芷兰街道社区联合建立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灵活多样、机制完善的“延伸矫治”工作不仅拓展了戒毒场所教育矫治工作的外延和内涵,为解决戒毒人员家庭失和、子女失学、拆迁失地、回归失业等现实困难提供了帮教、帮扶的平台,而且无缝对接了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戒毒回归人员的后续照管措施,打通了戒毒的最后一公里。
据此,笔者认为:戒毒场所的教育矫治工作应当借力综合性矫治帮教专业化网络平台对外进行延伸,对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联合建立戒毒回归人员过渡性就业基地、康馨回归家园,为戒毒人员回归就业创业、顺利融入社会搭建绿色通道。
4、整合资源嫁接“互联网+”,强化教育流程的“科学性”
一是从去“劳教化”、“形式化”入手,根据基层大队的工作实际和戒毒人员的实际需求创新教育矫治工作的方法手段,在部局和省局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规范教育工作流程,优化整合教育矫治资源,通过省、所局域网、警务通平台进行电子表册的呈报,教学视频的互联,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积极创新“互联网+教育”模式,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课堂化教学、心理测试评估和重点人员的跟踪帮教工作。重点对接省局戒毒教育课程体系,结合本所实际进一步完善康复教育、常规教育、回归适应教育教案,打造统一的标准化教案数据库,逐步在全所、全省系统推行闭路电视教学、定单式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和网上图书阅览、网上视频心理咨询等“互联网+”教育矫治模式,使基层民警彻底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解放出来,实现戒毒矫治资源的大整合,教育矫治效果的大提升。
第三篇:新形势下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赣州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护理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新形势下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护理专业的飞速发展, 在医院改革的形势下,护理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取得优良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棘手的问题。护理管理如何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医院改革的新形势,对新时期的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是导致护理管理水平不高,影响护理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医学模式转变中面临的问题是重要原因,护理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管理方法落后等造成了护理管理工作的不足。我们应改革护理管理体制,以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注重群体素质培养,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潜在能力,重视教育,培养高层次的护理管理人才;不断总结和改进管理工作方法,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等措施,从而不断推进护理管理工作新的发展。
关键词:护理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ursing in hospital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reform of nursing management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But with achieving good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produced a number of difficult problems.How to adapt to the medical model of nursing management changes in new situation of reform of hospital, and nursing management of a severe challenge in the new period.At present,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some of the problems faced, is leading to nursing management level is not high,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of the main reasons.Problems in the medical model trans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reason,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are management worker keep pa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management methods behind creating nursing management deficiencies.We should reform the care management system, to adapt to the medical model change;group-oriented quality and potential ability of nursing staff at all levels to play,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culture nursing management of high-level talents;Constantly sum up and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methods,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so as to continuously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nursing management.Keywords: nursing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卫生事业的组织、管 1
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适应新的形势都在进行变革。护理专业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改革的形势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护理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护理管理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医院护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有个质的飞跃,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而推动护理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护理管理问题与分析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深刻的发展,护理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方法改进,管理人员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护理管理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有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护理管理在医学模式转变中的困境
在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下,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更多的是以疾病理论和护理人员的活动为出发点,较少考虑服务对象的社会和心理需要。而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的护理服务模式,已从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发展。[1]这就对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转变以往护理管理的观念和行动方式。
从护理管理的历史看,与80年代相比,护理管理已有了质的飞跃,改变了过去单
一、强硬的管理体制,随着功能制护理逐步向整体护理的过渡,管理手段日益先进,管理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的基础上,使护理管理已由零散走向系统,从经验型的单纯技术管理向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全面管理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分析研究其理论和方法体系,本质上仍是管理学初创时期的“泰罗制”方法体系在起主导作用,这种方法体系重视工作程序、技术管理和人员训练,只把员工看为是自私自利的,并只是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劳动工具,而忽视被管理者。[2]由此导致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层次定位不高,管理的非人性化严重,这是当前护理管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见,以功能制护理为基础的护理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因此,为了能够为护理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必须通过改革以适应发展的需求。
1.2护理管理工作者的整体水平跟不上护理管理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护理领域的演变和服务功能的扩展,护理者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对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标准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素质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3]一方面,医院改革后,特别注重医疗效率指标的优化,如病床周转次数的增多,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减少,收治患者逐年增加,这无疑带来了护理工作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医院管理体制的改变,其中心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护理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由此,护理工作的服务内涵发生了改变,护理工作不仅是打针发药,更多的是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与疾病相关知识的传播等。
这种对护理工作者地要求反映到护理管理者上来,就是要求护理管理者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护理新情况做出适应调整,特别是要主动的转变思路和观念,只有自己本身水平的提高和进步,才会对护理工作有更好的把握。
但目前护理管理者由于教育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整体全方位的护理管理工作能力和创造性工作能力欠缺,难以担当多元化角色功能和为病人提供系统的、身心的整体护理。虽然不少人晋升了中、高级职称,但多数未受过系统的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其学历、文化知识、专业水平与职称不相称。
此外,由于医院加快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开发,造成许多技师岗位人员紧缺。医院在医学院校还不能输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情况下,为了降低用人成本,解决用人急需,使得很多护理人员被转移到非护理专业技术岗位,造成了医院护理人员总数逐年增加,但在护理岗位的人员相对不足。卫生部规定医生与护士之比为1∶ 2 ,而实际并非如此,大多数的医院还远远未达到这一比例。[4] 由此可见,目前的护理管理者由于自身的原因,尚不能全面适应新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工作。急需进行护理管理者能力的加强与提升。
1.3护理管理方法落后
我国开展护理管理理论研究的历史不长,较系统的护理管理教育是随护理高等教育的恢复而开始的。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对传统价值观产生疑问或否定,导致原有的管理方法失灵。在新形势下,为保证护理工作的运行,在护理管理中也采用了经济管理,并采取强化规章制度等方法加强管理控制。从实际情况看, 这些方法对加强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管理内容过多、过细,过分强调形式统一,授权不充分,相互协调差等问题,还不能有效地解决护理管理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根据有关调查,造成护理人员大量流失的诸多原因中,不被重视
和理解是一个重要原因。[5]因此,护理管理方法改革的着眼点,不应局限于具体管理方法的指标的小圈子,在考虑管理对策时应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也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方向。
在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上,还基本上停留在功能制护理和责任制护理水平,医院内外的质量考评,仍以医嘱是否按时准确执行,分级护理是否落实有效等为主,缺乏比较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护理质量评价体系。这样,使广大护理人员感到整体护理与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没有大的区别,甚至认为整体护理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一阵子就会过去,这种思想严重制约了护理管理工作的发展。[ 6 ]
在监督方面,由于护理管理工作面宽,事情繁杂,所以对护理管理质量监控的指标宽泛,标准过分细化,管理起来巨细难分,失去重点,被检查者疲于应对,往往在一些非质量因素上下功夫。如注重体温单点圆线直、清洁整齐,而忽视实测率和准确率。突出细节,忽视原则;突出表面,忽视内涵;突出终端质量,忽视环节质量。导致管理不重视质量,而只重视数量。
二、促进护理管理良好发展的对策
从以上原因和分析来看,要促进护理管理的良好发展,要改革护理管理体制,注重提高护理管理者的培养和提高,并且同时,不断改进管理方法等措施,这样,才会在新的形势下搭理促进护理管理工作适应时代的需要。
2.1改革护理管理体制,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首先,要认真研究医学模式转变对护理工作的影响,从护理管理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实施和推进整体护理方法,采用标准化管理,强化控制手段,将护理程序理论引入整体护理管理;运用以护理管理预防和诊断为核心,以护理管理程序为框架的工作方法,增强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不合理的护理管理体制,推行现代护理管理制度。护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为了一切患者。[7]因此,在组织管理上,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护理质量评价体系,要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内容,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为标准。要适时地在护理人员中分析讨论患者的要求,并制订切实的措施加以满足;要适时地检讨护理工作中的过错,及时发现和研究患者新的护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2注重群体素质培养,发挥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潜在能力
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素质,必须通过岗位再教育来调整护理队伍的知识结
构及技能水平,并根据不同职称确定其技能标准,使其在护理工作的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护理人才培养应使当前需要和长期需要相结合,护理学科知识更新的内容应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具体规划中应采用基础训练和专科技术训练相结合,使护理人员经过不同的继续教育,其知识和能力得到扩展、加深和提高。教育的内容应遵循增新补缺的原则,不仅要以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学习重点,还应把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作为工作的起点加以实践。[8]要以道德教育为手段培养信念意识。激发护理人员“振兴护理,人人有责”的进取信念和“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的道德观念,以了解需要为主导,培养价值观念,以制度约束为关键培养规范行为,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护理改革的新形势,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重视教育,培养高层次的护理管理人才要制定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使护理管理者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了解工作中的缺陷,保证护理管理的有效运行。管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考虑管理问题,强调在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提高管理能力。护理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管理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精神,了解国内外护理动态,不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2.3提高护理管理方法水平
不断总结和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益在实施护理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护理管理方法,在考虑管理对策时应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要特别注意重视组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和环境;管理要注意与环境的协调,避免与医院中其他部门的管理发生冲突。护理管理过严、过细,会使护士由此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增加了护理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多采用正面强化的激励方法以激发和调动护士的积极性。[9]
加强理论研究,发展护理教育事业要积极探索研究护理管理理论,探索文化演进过程中更适合国情的护理理论体系,构建符合国情的管理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估体系,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和在职培训,坚持护理教育终身制,使我国现有护理队伍的专业理论、学术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10]
此外,要想取得护理科研工作的高水平,获得有效益的成果,就必须具有科学思维,从基本的科研方法做起。应对较高层次的护理人员加强科研设计、文献查阅、统计学知识和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提高在护理工作实践中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吸取护理新经验、新技术。只有从基础抓起,才能使护理科研工作走出低谷,才有可能创新开拓,创造科研成果。其次,要逐步形成具有国内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根据医院建设发展的总目标,从护理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瞄准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的前沿,逐步形成在国内具有特色的科研优势,形成稳定的科研方向,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曼玲.医院护理队伍现状分析与学科发展对策.[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6;5: 3.[2]李亚萍.谈21世纪护士素质的培养.[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1998;46(9): 558.[3]王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医院护理管理者能力的培养.[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8;48(8): 496.[4]程利萍.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1995;21(5).[5]宋静波.实施整体护理中改进护士排班的做法[J ].护理管理杂志,2004 ,4
(1):57.[6]王玉环.医护人员对整体护理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 ,18
(1):58.[7]丁炎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1):39.[8 ]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
(11):646.[9] 茅烟雨.影响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3 ,18
(7):638.[10]胡文梅.基层医院护理部主任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做法[J].护理学杂
志,2003 ,10 :783 – 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