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学分管理

时间:2019-05-12 15:3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教师学分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教师学分管理》。

第一篇:中小学教师学分管理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试

行)》的通知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时间:2016-06-23 10:09:17点击数量:8093

浙教师〔2016〕71号

ZJSP04-2016-0003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机构:

为进一步深化我省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改革,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3〕26号),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教师〔2014〕41号)等文件精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厅组织专家研制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是对我省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旨在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以分层、分类施训思想为指导,以保证教师选择权为核心,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各地各单位要深刻认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复杂性,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按照《办法》要求,加强调查研究,抓紧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及必要的实施细则。要广泛开展《办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师培训机构人员,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办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操作方法,提高正确执行《办法》的能力和水平。各有关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机构要转变培训理念,按照《办法》的要求,针对性、渐进式、分层分类设计开发培训项目,确保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各地各单位在《办法》实施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厅师范处。

浙江省教育厅 2016年5月10日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开展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师,是指全日制幼儿园、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以下简称中小学校)的在职专任教师和校(园)长。

第三条 教师参加经条件审核通过的教师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中小学校组织开展的校本研修取得的学分,及相应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学历提升教育、教科研活动、承担教师培养培训和支教工作等转换的学分,纳入本办法管理范围。教师参加未经条件审核的优质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也可纳入本办法管理范围,但须事先报经所在学校同意。

第二章 学分的数量要求

第四条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累计取得的培训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教师可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但每年取得的培训学分不得少于24学分。

新录用的教师,试用期内须参加不少于180学分的新任教师培训,其中实践培训不少于80学分。新任教师培训学分不列入教师周期培训管理学分。

新任校(园)长须参加不少于300学分的任职资格培训,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90学分。新任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学分可按50%计入教师周期培训管理学分。

第五条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可通过四种途径获得:自主选课、指令性培训、校本研修、其他形式转换等。其中自主选课为教师通过“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培训管理平台”)自主选择的培训;指令性培训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教师必须参加的特定项目培训;校本研修为中小学校按照要求和自身教师队伍发展需要,组织实施的培训活动;其他形式转换为教师学历提升、参加教科研活动、承担教师培养培训和支教工作等,以及教师事先报经学校同意自主选择参加未经条件审核的优质特色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

第三章 学分的结构要求

第六条 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中小学教师类别分为: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层次分为:初级培训、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培训维度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第七条 一个周期内,教师参加各类自主选课与指令性培训不少于240学分,其中自主选课一般不得少于190学分;至少要参加一次基础学分为90及以上的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一般为120学分;其他形式转换中,教科研活动转换学分一般纳入校本研修学分管理范围,学历提升、参加一个学期及以上县域外支教工作、特级和正高职称教师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转换的学分,可纳入校本研修学分管理范围,也可纳入自主选课范围(必修要求学分除外);经审核认定的学分纳入自主选课范围。

第八条 《幼儿园教师分层培训学分结构指南》、《小学教师分层培训学分结构指南》、《中学教师分层培训学分结构指南》(具体见附件,以下简称《学分结构指南》)为各类中小学教师周期内参加培训规定了指导性要求,教师一般应根据所属层次、类别及从教学科,按照《学分结构指南》建议的培训维度和领域学分要求,在学校、幼儿园统筹规划指导下,选择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若选择跨层次、类别、学科及培训维度、领域项目培训,须事先报经所在学校同意。

第九条 教师培训按修读方式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类。必修学分为周期内教师根据有关规定必须修读的课程(项目)取得的学分;限定选修学分为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阶段、类别和任教学科,选修限定领域内课程(项目)取得的学分;任意选修学分为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领域和课程(项目)取得的学分。

第十条 《学分结构指南》为一定时期内对教师培训学分结构的具体规定,一般每5年修订一次,但期间可根据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进行微调。

第四章 学分计算办法

第十一条 培训学分是教师参加培训的学习质量和数量的综合计量单位: 培训学分=计时学分✕课程(项目)系数✕考核成绩系数 计时学分=基础学分-请假折算学分

计时学分根据培训时间折算,课程(项目)系数和考核成绩系数根据课程(项目)性质及教师参训考核成绩的不同给予不同赋值。

第十二条 基础学分与请假折算学分的确定,根据培训课程(项目)实施时间确定基础学分,一般每1学时计1学分,每天培训不超过8学时。请假折算学分一般每1学时计1学分,教师参加培训请假的有关规定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规程(试行)》执行。

第十三条 课程(项目)系数的确定,不同层次和性质的课程(项目)系数,参照表1建议并报相应培训管理部门批准执行。本表中未尽类别,由各地自行规定。

表1 不同层次和性质课程(项目)的系数规定 课程(项目)类别 建议课程(项目)系数

层级类别 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指令性培训 1.0—1.3 设区市骨干教师指令性培训 1.0—1.2 县(市、区)骨干教师指令性培训 1.0—1.1 性质类别 一般自主选课类 1.0 职业道德与法规类 1.2 《学分结构指南》中“其他”领域类课程 0.5—0.8 网络培训 0.35 企业实践 0.35 第十四条 考核成绩系数的确定。教师培训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档,对应的考核成绩系数分别为1.2、1.0、0.0。

第十五条 课程(项目)系数实施分级认定制度。培训课程(项目)限定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认定;跨县(市、区)的,由设区市教育局负责;跨设区市的,由省教育厅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核教师培训课程(项目)时,须首先认定培训学时和课程(项目)系数(或基础学分),并在教师选课时公布。

第十六条 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及转换学分采用最高限制计入办法,自主选课和指令性培训按实计入,但一个项目最多计180学分;网络培训最高计入50学分;到企业实践最高计入120学分;参加“其他”类领域课程(项目)学习最多计入30学分。校本研修一般最高计入120学分,学校自我培训质量高,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最高可计入150学分,同时相应减少自主选课或指令性培训学分要求。特级和正高职称教师、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承担的教师培养培训任务转换的学分,每年最多计36学分;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取得学历文凭后,最多可计180学分(不可跨周期)。具体认定细则由各地自行制定。

第十七条 教师参加一个学期及以上县域外支教工作的,按每年120学分的标准折算计入,此学分不影响教师回原单位后参加培训的权益,支教后教师可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其他培训。

第五章 培训考核与质量控制

第十八条 各类培训课程(项目)和活动,都要建立细化的考核标准和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将参与度、培训纪律、作业完成、实际取得的培训成效等情况纳入考核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查与考试相结合,投入时间与实际成效相结合,真实反映受训教师的学习态度、能力达标状况和实际提升效果。

第十九条 按照“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和实施考核。自主选课与指令性培训,由实施培训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校本研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教科研活动由教科研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园)配合;到企业实践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承担教师培养培训和支教工作等,由组织相关工作的部门、机构和学校共同负责。

第二十条 考核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其中优秀比例不超过25%。第二十一条 参训教师完成培训学习任务、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培训学分。第二十二条 中小学教师每年度及周期内取得的培训学分及结构达到本办法之规定,相应教师培训考核视为合格。

第六章 学分的登记与确定

第二十三条 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通过“培训管理平台”,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进行登记、确定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 教师培训学分登记与确定,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各类培训机构实施的培训课程(项目),在课程(项目)完成10个工作日内,由培训机构负责将参训教师培训学时及考核成绩录入培训管理平台。

自主选课、指令性培训等,仅需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及相关部门将参训教师的实际参训学时和考核成绩录入培训管理平台,平台自动按事先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课程(项目)系数和考核成绩系数转换为教师的培训学分,按最高学分限制计入周期培训学分。

校本研修、其他形式转换的学分,由教师所在中小学校负责录入培训管理平台,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定;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指派的工作转换的学分,由相应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录入培训管理平台。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职权对其所辖教师培训机构对辖区内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审核确定等工作进行具体管理。学分登记时间为每年8月31日前。

第七章 组织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 省教育厅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政策制定、指导监督及省级培训的管理与实施工作,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中小学负责对本校教师的选课指导、校本研修的实施与管理,以及涉及本校教师学分转换类培训、活动的管理。各类教师培训机构要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按照教师的类别、学段和培训层次、维度、领域,系统开发递进式培训课程。

第二十六条 建立教师培训工作分级考核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情况列入相关工作的考核指标,将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情况列入学校发展性评价 5 考核指标。学校要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列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聘任、晋级、评优、奖励及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等的必要条件。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主要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要求的规定,其他未尽的管理要求,按《若干规定》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规程(试行)》执行。各地要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关实施操作细则。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各类中小学校校(园)长、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学分结构要求指南另行制定,学分制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各类中小学教研员、教师培训机构的在职专任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可参照本办法执行,具体管理细则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

第二篇: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通知

局机关各股室,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教育办,局属各学校、幼儿园:

为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根据东营市政府《东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和市教育局、市人事局《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附件1)以及东营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通知》(附件2)精神,对规范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自发文之日起,凡是县教育局机关各股室组织的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必须在培训前到局继续教育办公室登记备案,按学时折算学分,按照参训人数领取《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见附件3)。

为便于每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审核、验证工作,各股室组织的各类教师继续教育活动,须在培训通知上明确注明当次培训的学时、学分。在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者将《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发放给所有参训人员,并确保人手一卡。

局机关各股室所组织教师培训活动的通知和参训人员所持有的《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为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的两项必要条件。否则不予认可。

二、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教育办,局属各学校、幼儿园每年开展的各种形式、内容的校本培训活动,必须于每学期初按照县教育局《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规定(试行)》(广教发[2008]8号)要求,填写《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计划表》并报县教育局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方可视为有效培训。否则,在参训人员当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审核、验证时,均不予认可。

三、各乡镇(街道办、开发区)教育办、局属学校、幼儿园对本单位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统一登记,并报县教育局继续教育办公室审核、验证(每年具体审核、验证时间另行通知)。

四、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工作;并将教师继续教育与考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附件:1.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2.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通知》

3.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样式)

广饶县教育局办公室 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为加强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继续教育对象与内容

凡取得教师资格的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机构的在职教师均属继续教育的对象。

继续教育周期管理以学年为计算单位,上年7月1日至当年6月30日完成的继续教育学分计算为当年的学分。本周期为2005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小学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应接受不少于120学时的培训;培训结束后,须完成培训周期内相应的继续教育任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及其他由教育、人事部门审批的培训活动等。其中,职业道德教育不少于10学分,新课程培训不少于20学分,新理念培训不少于20学分,新技术培训不少于20学分,规范化培训不少于20学分,其他灵活性培训10学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内容包括省编校本教材《当代教育新理念》、《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新课程与教 学改革》、《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等4门课程,教师通过培训后,参加全省组织的统一考试。

二、继续教育学分折算办法

(一)职业道德教育学分折算

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师每年应做到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积极参加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组织的有关培训活动,无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达到以上要求者凭任职单位考核证明(附件1)计4学分。若有体罚学生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则不予计算学分。教师认真学习《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和新修订的《山东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师德教育资料,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师德考试合格者,计5学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分考核认定工作由其任职学校负责组织。

(二)新课程培训学分折算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院校及各中小学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成教育教学行为,保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认真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2本省编教材(要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和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反思性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总结),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合格者,每科计5学分;积极 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经考核取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考试合格证书》者,计6学分。

(三)新理念培训学分折算

教师要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活动,开拓知识视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化发展。认真学习《当代教育新理念》、《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2本省编教材(要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和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反思性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总结),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合格者,每科计5学分。

(四)新技术培训学分折算

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及新一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开发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者,凭山东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中级计5学分、初级计3学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分标准将按照国家、省有关标准执行(标准出台后另行通知)。

(五)规范化培训学分折算

1.参加提高学历或第二学历进修(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作为规范化培训,取得毕业(结业)证书者,当年计20学分;凭主办院校成绩证明、自考《课程合格证》,按结业1科计5学分。

2.参加培训者培训属于规范化培训范围,凭组织部门统一印制的结业证书,计10学分。

3.参加校长提高培训、高级研修或骨干培训作为规范化培训,凭合格证书计规范化培训10学分。

4.取得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培训合格证书者,凭合格证书分别计10学分、8学分、6学分和4学分。

5.经过普通话培训、测试后,取得符合相应教师资格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者(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不低于二级乙等,其中语文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计3学分。

(六)其它灵活性培训学分折算

1.在本周期内,参加优质课竞赛(各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其它部门组织的应降低一个层次)获奖者,凭获奖证书省级及以上一、二、三等奖分别计10、8、6学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8、6、4学分,县区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6、4、2学分;参加示范课、公开课者,凭有关证 6 明省级、市级、县区级分别计6、4、2学分,同一项内容不重复计分。

2.撰写论文在报刊(其级别以刊号为准)上发表,凭报刊原件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分别计10、8、5、2学分;论文评选(其级别以主办单位为准,其它以主办单位的层次确定,教育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应降低一个层次确定),凭获奖证书,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10、8、6学分,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8、6、4学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6、4、2学分,县区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记4、2、1学分,同一篇文章只计最高等次及学分。

3.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及专题学习网站评比,凭获奖证书计分,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10、8、6学分,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8、6、4学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6、4、2学分。

4.编写教育方面的正式出版的教材、专著者,按每章计3学分。

5.承担课题研究或教改实验,主研人员凭结题鉴定证书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分别计8、6、4、2学分,协研人员按主研人员相应学分折半计算;取得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主研人员凭获奖证书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分别计10、8、6、4学分,协研人员按主研人员相应学分折半计算。6.参加各类应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凭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通知要求或培训部门结业证书,按每天5学时,每5学时折算1学分计算。

7.参加校本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和区县级及以上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者,凭学校签字盖章的学习证明和教师本人学习笔记,按每天5学时,每5学时折算1学分计算。本项目培训学分每年不超过8学分。

(七)有关说明

1.各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培训活动,必须于每学期初将《东营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申报表》(样表见附件2)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报人事部门备案,方可视为有效培训。

2.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含竞赛、论文等)原则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人事部门组织的,或受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委托组织的,才能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登记范畴。

3.教育系统其他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如教辅人员)继续教育除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外,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4.全市幼儿园、职业中学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三、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程序和办法

(一)登记。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后,凭有关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到任职单位登记员处进行登记,登记员先审核原件并核对复印件无误后在复印件上签字,将继续教育内容、规定折算的学分填入全市统一样式的《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卡》(样表见附件3),收集其证明材料复印件装入教师继续教育人头档案。每学年结束时(7月初),登记员应对每位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卡进行统计并签字,由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并盖章后,上报各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负责教师继续教育部门(或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审核。

教师任职单位每年应将每位教师年审的学分情况予以张榜公布。新任教师培训学分不予登记,经培训机构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的《东营市新教师培训结业证书》。

(二)审核。每年7月为继续教育审核时间。东营市教育局、各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负责确定专人根据有关规定对各中小学校上报的《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卡》上记载的内容、学分及其证明材料复印件进行审核,经审核后在登记卡上签字盖章;将审核的学分填入其《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并对学分逐年进行累计,对当年完成规定学分者在其《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上注明“完成”,未完成的注明“未完成”;对周 期审核合格的在其证书上注明“审验合格”,不合格的注明“审验不合格”,并由审核部门签字盖章。

(三)验证。各县区教育局对审核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在其《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上加盖公章,并对周期审核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在其证书上验印盖章;之后,到县区人事局进行审核验印。

济军生产基地教育处、市直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年审与验证工作由东营市教育局负责;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年审与验证工作由胜利教育管理中心负责。验证结束后,由市直各学校(幼儿园)和胜利教育管理中心负责到市人事局进行审核验印。(每年具体审核、验证时间另行通知)

验印结束后,《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卡》返回中小学存入教师本人业务档案,《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由教师本人保存。凡未经各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审核部门签字盖章和未经其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审核的《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不能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的依据。

四、继续教育学分的使用

按照《东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东人发„1999‟66号)规定,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是晋升或续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必要条件, 也是对专业技 术人员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以5年为一个周期的学分管理制度,各级职务的教师5年内累计接受不少于100学分的继续教育(年均不少于20学分)。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晋升或续聘时,在任职年限内,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继续教育学分平均每年必须达到或超过20学分;续聘专业技术职务的继续教育学分必须达到或超过10学分。

《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是记载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有效凭证,是教师考核、职务评聘的必备依据之一。各类教师在任职期内,完成继续教育周期规定的年均学分量和累计学分量作为教师考核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周期内须完成规定的各项继续教育内容和学分,各板块内容所得学分不拉通使用,缺一项内容或学分不足者均为周期继续教育不合格;新教师转正后,按开始任职时间的学起计算,以完成累计年均学分量作为其教师职务评聘依据。凡未完成规定的年均学分量和累计学分量者,当年不得申报晋升教师职务,考核为不合格,不得评优树优;教师周期继续教育学分未完成者,周期满的当年考核为不合格,不得续聘。新教师未完成岗前培训规定学时者,不得转正定级。

五、加强管理,严格审核

(一)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集培训、考核、职务评聘有机结合的一 种有效管理手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及学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认真作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对违反规定、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者,视其情节予以严肃处理。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实施登记制度的业务指导,开展登记员培训;认真开展继续教育年审工作,选派敢于坚持原则、政策水平较高的人员作为登记审核人员,并切实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审核登记内容和学分;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业务档案。特别要加强对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管理、检查和指导,注重培训实效。

(三)为了规范统一和教师继续教育考核需要,各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应统一格式,提出人头档案具体内容和管理要求,可统一印制档案袋和各类表册。各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要结合实际制定校本培训管理指导意见,对校本培训的指导和管理,建立校本培训活动申报制度,特别要加强校本培训实施效果的监测和督促,注重过程管理。

(四)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管理,把教师继续教育与考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层以上干部作为本单位的继续教育登记员,严格按照规定作好登记工作,做到登记有据、登 记内容规范、审核手续完整、表册资料齐全;切实加强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做到有计划、有培训、有考核、资料齐全。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参加继续教育,并为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每学期初,学校须将校本培训计划上报各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负责审核部门备查。

(五)市教育局负责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工作,要加强对各县区、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审核的管理和指导,不断完善有效措施和科学管理办法;要加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网络登记管理的研究,开发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软件,不断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六)今后,市教育局、各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必须到市教育局、县区(胜利教育管理中心)负责教师培训的相关科室登记备案,按参训人数领取《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该项继续教育学分方可有效。

(七)《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人事厅设计式样,由市教育局、市人事局负责印制、编号及发证工作。附件2

关于进一步规范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通知

局机关各科室,市直中小学、幼儿园:

为加强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认真落实市政府《东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和市教育局、市人事局《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经局领导研究决定,对今后规范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出如下规定:

一、自2008年1月起,凡是市教育局机关各科室组织的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必须在培训前到局教师培训办公室登记备案,按学时折算学分,按照参训人数领取《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见附件)。

为便于每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审核、验证工作,各科室组织的各类教师继续教育活动,须在培训通知上明确注明当次培训的学时、学分;《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在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者发放给所有参训人员,确保人手一卡。

局机关各科室所组织教师培训活动的通知和参训人员所持有的《东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为当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的两项必要条件。否则,在参训人员当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审核、验证过程中,均不予认可。

二、市直中小学、幼儿园每年开展的各种形式、内容的校本培训活动,必须于每学期初将《东营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申报表》(见东教发„2006‟27号文附表2)报市教育局教师培训办公室备案,方可视为有效培训。否则,在参训人员当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审核、验证时,均不予认可。

三、市直中小学、幼儿园负责对本单位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经市教育局教师培训办公室审核、验证后,到市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审核验印。(每年具体审核、验证时间另行通知)

四、市直中小学、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将教师继续教育与考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为严格按照规定做好登记工作,请各学校、幼儿园于5月8日前将本单位学分登记员姓名、职务、联系方式报市教育局教师培训办公室(电话:8332241,邮箱:shixunban@163.com)。

二○○八年五月四日 附件3

编号:

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

参训人姓名: 工作单位: 培训班名称: 培训组织部门: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学时: 折算学分:

广饶县教育局继续教育办公室 培训组织部门(盖章)

编号:

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

参训人姓名: 工作单位: 培训班名称: 培训组织部门: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学时: 折算学分:

广饶县教育局继续教育办公室 培训组织部门(盖章)

编号:

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

参训人姓名: 工作单位: 培训班名称: 培训组织部门: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学时: 折算学分:

广饶县教育局继续教育办公室 培训组织部门(盖章)

编号:

广饶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卡

参训人姓名: 工作单位: 培训班名称: 培训组织部门: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学时: 折算学分:

广饶县教育局继续教育办公室 培训组织部门(盖章)

第三篇:2014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

咸政教师字„2014‟44号

咸阳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

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局直各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教师[2013]3号)精神,切实做好中小学教师学分登记和认定工作,确保每位教师五年一个周期完成360学时的培训任务,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教育局制定了《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根据《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强化过程指导,务于2014年5月10日前完成2013学分登记和审核工作,并把相关资料报市教育局进行学分认定。

201(全文公开)

咸阳市教育局

年3月11日

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教师[2013]3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市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学分认定对象为:全市高(职)中、义务段、幼儿园全体在职专任教师;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研和电教等机构的教师;参照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其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国培、省培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或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形式的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实施学历提升教育,承担教师培训任务,支教,人社部门安排的公需课培训等,均纳入学分认定范围,分别按相应规定进行学分登记。

第四条 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每位教师每五年一个培训周期内,须累计修满120学分(360学时)的培训课程,其中,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须修满70学分,校本研修须修满50学分。每位教师每年所修学分最低不得少于24学分,其中校本研修每必修10学分。集中培训、远程培训超出部分可计入下一,校本研修超出部分不计入下一。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须修完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培训,培训学分从转正后计算并登记。

第二章 学分认定

第五条 教师参加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及其他形式培训的学分由各县市区教育局主管教师培训的职能科室审核确认。校本研修学分由教研部门审核,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市直学校校本研修学分由市教研室审核确认。各县市区学分审核确认结果按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认定。

第六条 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学分认定

1、教师每五年一个培训周期内,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累计须修满70学分,其中集中培训须最低修满30学分,在完成集中培训最低学分的基础上,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分可以互相充抵,但不得充抵校本研修学分。

2、教师参加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集中培训,学完培训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取得结业证书者,凭结业证书登记的学时认定学分,集中培训每天为8学时。

3、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集中培训,2学时计1学分;参加市级集中培训,2.5学时计1学分;参加县级培训,3学时计1学分。“阳光师训”、“名师大蓬车”等市级以上送教下乡活动,均纳入集中培训范围,按市级集中培训认定学分。

4、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教育行政组织的远程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凭远程培训承办机构和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认定学分,结业证书已明确学分的按结业证书上的学分直接认定,结业证书未明确学分而明确学时的,3学时认定1学分。

5、应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培训机构邀请,承担送教下乡任务,或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担任主讲教师,承担示范课、观摩课教学,凭邀请函、聘书、培训讲稿等认定学分。承担省级及以上、市级、县级主讲任务的教师,由组织机构颁发证书,注明主讲学时,分别按培训学时的4倍、3倍、2倍计算学时,按集中培训学分折算办法认定学分。

6、教师在五年一个培训周期内,参加与任教学科相同或相近的高一层次学历提升教育,凭录取通知书、单科合格证、学历证书,按集中培训认定学分。学习期间,考试合格,每门课程计3学分;获得学历证书,视为完成本周期内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分。

7、城区学校教师被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农村学校全职支教,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视为完成本周期内集中培 训和远程培训学分。

8、教师承担县级及以上科研课题并结题,省级及以上、市、县课题,凭课题立项通知、结题证书及成果资料按集中培训认定学分。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的前五名分别计10学分、8学分、6学分、4学分、2学分。

9、教师在市级以上(含市级)正式刊物(不含增刊、特刊、专刊、专辑、论文集)发表的论文或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论文大赛中获奖的论文,每篇字数在1500字以上,凭刊物原件或获奖证书原件,按集中培训认定学分。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市级刊物发表,每篇分别计5学分、3学分;论文获得省级及以上、市级一等奖分别计3学分、1学分,二等以下分别计1.5学分、0.5学分。正式出版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者,凭专著原件,每万字计4学分。

1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须提前两周时间向市教育局报送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经审核同意后,方可认定学分。

第七条 校本研修学分认定

1、教师每五年一个培训周期内,须修满50学分的校本研修,且每位教师每年须修满10学分,间学分互不充抵,实际超出部分不可充抵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分。

2、校本研修根据类型和方式不同,全年设置不同的上限学分,超出部分仍按上限学分认定。

(1)专题培训。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学校或片区组织的有明确主题的、全校性的教师培训活动。凭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及参训教师心得体会认定学分。培训半天(或4小时)认定0.25学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3学分。(2)校本或连片学校研修。学校或片区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诊断、专题研讨等研修活动。凭活动记录、研讨发言或心得体会认定学分。活动半天(或4小时)认定0.25学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4学分。

(3)青年教师培养。根据学校安排,以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形式开展的青年教师培养活动。凭学校安排、学期计划、培养成果等资料认定,师徒同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4学分。

(4)教学展示。根据学校安排,承担校内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学展示活动。凭学校安排、教案及其他证明材料认定。每次活动认定1学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4学分。

(5)自我研修。个人开展的读书、自学等活动。凭读书心得、业务学习笔记认定。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2学分。

(6)研修成果。教师针对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点滴问题开展的微(小)课题研究,或者个人独立完成但未在公开刊物发表的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叙事、教育随笔、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要求每篇字数在600字以上,凭文字成果认定。微(小)课题研究每篇认定2学分,其他每篇认定1学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5学分。

鉴于校本研修形式、内容的多样式和复杂性,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研修形式,对以上项目设置和学分标准适当作以调整,经县市区教育局审核后,根据新设置的研修项目进行学分认定,但全年校本研修学分认定不得超过10学分。

3、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每年底前将下一校本研修计划报所在县市区教研室审核,市直学校报市教研室审核;每年3月底前,各县市区将上一校本研修计划、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校本研修学分认定申请表及校本研修学分汇总表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进行学分认定。

第八条 对因产假、病假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完成当年培训学分的教师,经学校同意,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可适当免修学分,增加或免修学分的办法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规定。

第三章 学分登记

第九条 教师学分按进行登记,当年2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一个学分登记。

第十条 教师学分登记分为学分登记和周期学分登记两种。

第十一条 学分登记程序

1、个人申请。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按要求提供培训结业证书等学分认定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向所在学校申请学分认定。申请校本研修学分,须同时提供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个人校本研修总结报告。

2、学校审查。学校由专人负责,对教师提供的学分认定材料进行认真核实,全面审查,确认无误后,在教师学分认定申请表上签署意见,整理相关证明材料,填写本校教师学分认定汇总表。同时留存学分证明材料的复印件,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县市区审核确认。学校以校为单位,提交教师学分认定申请表、教师学分认定汇总表及教师申请学分认定相关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报县市区教育局或其指定的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机构审核认定。县市区审核无误后在学分认定表及汇总表相应位置签署意见,加盖印章。

4、市级认定。县市区教育局提交学分认定工作总结、教师学分总体情况、教师学分认定申请表、县市区教师学分认定汇总表等相关资料,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认定。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在相应位置加盖学分认定专用章予以确认,作为教师周期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周期学分登记程序

1、学校申报。学校根据教师学分认定申请表,对教师周期内学分进行审核,以学校为单位,向县市区教育局提交教师周期学分认定汇总表。

2、县市区审查。县市区教育局或其指定的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机构逐一核实学校提供的教师周期学分,在教师周期学分认定汇总表上签暑是否准予结业的意见,报市教育局确认。

3、市级确认。市教育局对县市区提供的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培训学分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对达到规定要求者予以确认,并统一办理由陕西省教育厅统一监制的《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合格证书》。

第四章 学分使用

第十三条 教师参加培训和完成学分情况是教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名优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对没有完成累计培训任务的教师,当年不得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考核、绩效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得参加评优评先,教师资格再注册时暂缓注册。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所在学校和有关单位应督促其改正,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对在继续教育中弄虚作假、骗取学分的中小学教师,要严肃处理。在试用期内的新教师不参加岗前培训,不得转正定级。

第十四条 教师参加培训情况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内容。凡当年有15%以上的教师未能完成规定学分的学校,当年不得参加县级及以上各类先进单位(集体)评选,校长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并予通报批评。对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市教育局每年通报一次县市区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教师学分认定情况,并把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咸政教师发[2006]81号文件同时废止。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八条 教师本周期培训时间为:2013年-2017年。2013年教师培训只认定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分,校本研修要求的10学分可用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充抵。校本研修学分从2014年起登记认定。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咸阳市教育局负责解释,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计算标准及学分认定表见附件。

第四篇: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山东省范围内已取得教师资格的普通中小学在职教师。

三条 本办法所指继续教育是指中小学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的学习培训。

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综合管理、指导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做好继续教育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五条 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条件保障。六条 继续教育实行学分管理。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周期。每周期内,中小学教师应完成不少于360学分且每年不少于48学分的继续教育。

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在全省范围内有效。

第二章 内容与形式

七条 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开展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更新与扩展、专业能力训练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培训。

八条 继续教育分为学历(学位)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指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的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的教育。非学历教育是指经学校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对教师进行的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及岗位要求而开展的学习培训。

九条 继续教育坚持教师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统一培训与自主研习相结合,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提升教师素质。

十条 继续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实施。五年周期内,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会同有关部门提供不少于240学分的全员培训,其中市、县(市、区)提供的面对面培训不少于60学分。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学习实践等自主研习活动。

十一条 根据成人学习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建设,确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便于教师自主选择和学习。公需科目培训在省里做出统一规定之前,由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确定。其中,公需科目一般不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教师通过远程、自学等方式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发的继续教育课程,经考试合格,可按规定计入学分。

第三章 学分登记与管理

十二条 继续教育实行学分登记,采用证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十三条 继续教育学分登记范围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和认可的各类培训;教师参加的国民教育系列学历(学位)提升学习;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组织开展的校本培训和学校认可的教师自主研习活动。

十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和认可的各类培训,教师完成学习任务,经考核合格,依据课程类型及其重要性折算学分,原则上1小时为1学时,1学时计算1学分。

十五条 中小学教师参加国民教育系列提高学历(学位)教育,在读期间学业成绩合格,本学年继续教育记72学分。

十六条 新任中小学教师试用期培训不少于120学时,经考核合格记72学分。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教师,每5年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经考核合格,计入继续教育学分。

十七条 在县级及以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中,担任主讲教师、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的,完成工作任务可按其承担的培训学时数的两倍登记继续教育学分。

十八条 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和学校认可的教师自主研习活动学分,五年周期内累计登记不超过120学分,具体计算办法由中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十九条 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结束后,教师个人凭培训通知、结业证书等相关材料提出登记申请,由教师所在学校进行材料审核、学分计算,并在证书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登记。

二十条 继续教育学分由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或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认定。

二十一条 对因产假病假等特殊原因无法完成当年继续教育学分的教师,经学校同意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补修。具体办法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十二条 加强继续教育学分登记过程管理,对学分登记与事实不符或培训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要限期整改。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追究相关部门、学校及人员责任。

二十三条 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所在学校和有关单位应督促其改正。对在继续教育中弄虚作假、骗取学分的教师,取消其学分记录,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四章 政策保障

二十四条 举办教师培训的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加强继续教育过程性记录和档案管理,作为登记和审核继续教育学分的重要依据。二十五条 继续教育学分是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及考核的重要依据。继续教育学分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暂缓教师资格注册,不得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二十六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各学校依据国务院关于中小学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足额提取继续教育经费,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十七条 中小学教师参加法律、法规规定的继续教育,其费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参加所在单位安排的继续教育,其费用由所在单位负担;参加自主选择的继续教育和自主研习活动,其费用按照所在单位的规定解决。

二十八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不得向教师个人收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审核不得向教师个人收取管理费和证书工本费。

第五章 附则 二十九条 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教师培训机构、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3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3月30日。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政策解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政策解读

尊敬的老师:

为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工作,现将相关政策作一个简要的解读。

一、政策依据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湘教发[2012]61号)、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湘教 继函[2012]4号)、《关于做好株洲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工作的通知》(株教通字[2012]113号)。

二、继续教育周期

为与国家、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周期保持同步,保持我市继续教育工作的连续性,我市本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周期为7年(“5+2”,“5”即2011-2015年,“2”即2009-2010年)。

三、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登记分段要求:2009-2010年为90学分,2011-2015年为360学分。即2009-2015年,我市中小学教师累计学分不得少于450学分。新任教师另须参加不少于150学分的适应性培训、骨干教师另须参加120学分的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校长、园长另须参加90学分的教育管理专项培训。

四、学分的运用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是绩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培、特级教师申报的必备条件之一,一名教师如果一个内培训累计少于72学分者,原则上在当年考核不能评其为优秀等第,不能参加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先进评选。2015年启动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学分合格是必备条件。教师参加培训和教师完成培训学分情况将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内容。凡教师有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当年20%以上的教师未能完成72学分的学校,当年不得评为县级以上各类先进单位(集体),校长在考核中不能评为优秀等第,并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给予通报。

五、您目前的继续教育学分:

教师签名:

下载中小学教师学分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教师学分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