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和设想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十三五”
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和设想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创办于2015年,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我省目前唯一一所专业培养健康产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学院开办将近一年,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逐渐步入正轨。学院首年开设健康管理、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5个专业,计划招生800人,录取804人,报到691人,报到率为85.9%。
为建立起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学院想方设法引进人才。2015年7月,由市人社部门组织在我校举办了教师专场招聘会;随后,我院又参加市人社部门组织的全市范围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还面向社会聘用了一批编制外的教师、辅导员。2015年7月以来,我院公开招聘了18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目前,我院有教职工172人,专任教师122人,其中高级职称39人,双师型教师48人。为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我院准备今年6月份再次举办专场招聘会,面向社会共招聘20名专业教师,全部要求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届时,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省内一流的卫 生类高等职业院校,现将学院“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设想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实施“强师工程”为抓手,着力提升中青年教师政治业务素质,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坚持以培养、引进、稳定并举原则,创新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建立一支适应学院建设发展,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创新型教科研师资队伍。
二、总体目标
为优化师资结构,自2016年起,根据招生规模扩大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按计划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至2020年专任教师人数达300人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比例达60%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50%以上,“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引进和培养,同时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通过名师工作室制度、专业带头人制度、课题成果奖励制度和相关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成名成家。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 1.加大高层次人才培育力度,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专业带头人选聘管理办法》、《“强师工程”实施方案》,配套落实好教师到国内外访学制度、省高校“千百十工程”选拔考核制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拔尖人才”培育计划、技术能手培育计划、专业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工资福利改革上给予政策支持,加大科研经费的配套,提供专业建设的平台,搭建专业教学团队。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学校制定了《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出引才标准、程序和优惠政策,制定特殊政策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升的机遇,在团队负责人遴选、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申请科技资金、评先奖励等方面提供支持,对高层次人才在科研资助、薪酬、过渡性住房分配等制定特殊政策,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学校聘用高层次人才的渠道。第三,以协同创新思维,联合合作的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及高等院校,采用软引进的方式,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吸纳高层次人才。
(二)强化中青年教师素质培养
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依据国家和广东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 施,修订了《教师培训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工作的实施方案》、《中青年骨干教师选聘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并要求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对于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并取得学位的,给予套改同等工资福利待遇。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省人才工程的选拔,推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积极推进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培育进程 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学校出台了《教学名师选聘管理办法》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导师选聘管理办法》,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突出名师名课堂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推进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学校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规范“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程序和管理,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制定协同创新型教师培育项目规划与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岗位聘用、聘期考核和工资福利改革中,把教师获得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证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突出高职教育教师的“双师”素质特色,把教师获得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证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审 4 的必要条件。学校每年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五)加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吸引力度
学校出台《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选聘管理办法》,建立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资源库。通过资源库的开发与维护,管理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企业背景、教学过程、培训过程以及考核等。建立校企交流平台,加强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业务交流,通过对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成立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把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学院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院建设同步发展。
(二)经费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把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建立专帐,专款专用,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经费落实。
(三)制度保障
1、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师师德表现,教育教学技能,创新能力评价考核制度。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体现工作能力、业绩贡献、社会服务等分配因素的收入分配制。
3、建立向关键岗位、特殊人才,优秀人才倾斜和以项目为牵引的团队报酬的激励机制。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
2016年5月25日
第二篇: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2016工作总结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2016工作总结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于2015年3月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目前广东第一所以健康职业学院命名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用地550多亩,建筑面积170000平方米,总投资7亿元。首期建设用地356.87亩,校舍85000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约31200平方米。学院实验实训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藏书167831册。2015年学院开设专业有健康管理、护理、药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等5个,首届招生名额800人,实招804人,报到人数共690人,报到率达85.95%。2016年增加中药学、助产、医学营养3个专业,计划招生1300人,录取1309人,报读1072人,报到率为81.89%;其中超本科线人数有131人,占总人数10%。目前学院有大专学生1762人,中职学生5000多人,学生总人数6700多人。
一年来,学校在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充实实验实训设备,改善学生公寓坏境,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等,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教育装备更新换代,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现代化,让学生们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教育。目前生源稳定,所有学生已完全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学习纪律和生活秩序良好,思想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班风学风良好,凝聚力 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主要做法
(一)继续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去年3月份以来,我校深入开展以“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争做四有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校党总支高度重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了专题教育活动。通过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积极性,树立教师良好精神风貌和教育系统良好行风,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按照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学院继续在广大教师队伍中热烈开展教育活动。今年5月,举办了关于争做四有教师的演讲比赛和四有教师征文、书画比赛。在演讲比赛中,选手们饱满深情,倾诉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教师的青春风采及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经过学校的筛选,推荐了翟丽君同志参加茂名市教育局的演讲比赛,并荣获二等奖;在开展四有教师征文比赛中,教师们认真撰写,上交征文共30多篇。通过四有教师工作小组对征文进行评选,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15名;同时,我校教师还积极参与“茂名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征文比赛”,有15名教师分别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经过努力,我校开展“扬师德、正师风、争做四有好老师”师德 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上都有较大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一是新增教学实训设备。搬迁至新校区后,新建的实训大楼都是空房子,还没有配备实验设备。去这学年以来,学校除了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外,还通过招标购进实验实训和教学设备2000多万元,其中学院自筹1250多万元,争取到上级资金750万元,建成了600多平米的生命科学馆,充实了解剖、病理、护理示教室等70多个实训室的设备。今年上半年,我们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600万元,新增了多媒体教学平台30多套,搭建了学院的校园网络和办公平台,使学院的办学条件大大提升。
二是加大力度建设图书馆。2016年上半年,学院图书馆在卫校原有的藏书基础上,想法设法筹集资金500多万元购置了新书9万多册新书,建成电子阅览室4间,新增报刊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和过刊阅览室。目前,全馆共有藏书16万册,其中有3000多种工具参考书,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转变教学观念,适应高职发展
学校成功转型升级为高职院校,既是学校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为尽快使教学管理与高职接轨,我校组织学习相关文件要求,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要点》,我校认真落实相关要求,建章立制,规范办学行为,加强规范管理,适应高职教学发展。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学院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架构,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狠抓制度建设,制定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各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建章立制,各级明确岗位职责,理顺了工作流程,迅速把教务科的各项工作拉入正轨,教学管理工作井然有序,高效运转,有力的保障了学院的高速发展。教学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修订及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根据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学校领导的指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本学期通过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对高职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健康管理专业、康复技术专业等5个专业各中职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卫生保健专业、药剂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农村医学专业、中医康复专业、口腔工艺专业等8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使课程设置、教学课时、教学安排时间及教学内容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3.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我校根据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了实施性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妥善处理好各教学环节的 衔接,根据我校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和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则,编制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进程表、学期授课课程表并严格执行,同时严格执行调课、代课的申请制度,保证了教学进程表及课程表的稳定性。加强教室日志的管理,及时了解教师授课进度、授课内容及学生出勤情况,及时监督、及时调整。
4.完成2016年专业申报工作。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新增专业的文件要求,结合学院专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及毕业生就业形势,认真组织相关教研室对拟增设专业进行调研和论证,分析人才需求,形成论证报告。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申报的规定,经过调查和反复研究论证,2016年学院申请增设助产、中药学、医学营养3个专业,学制三年,进一步优化学院的专业结构。今年4月14日下午,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魏中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姚侃,高等教育处副处长邓荣海到我院调研,在座谈会上魏厅长明确表态,支持我院增设专业。目前,学院新增专业已获批复,开始专业已达8个。
5.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鼓励我校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知识讲授、课堂研讨、课程汇报、课程作业等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并且选取开展效果较 好的教学案例让教师们相互学习,逐步的推广。
构建创新创业梯级课程体系。我校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医学思维与创新》、《创新思维心理学--培养与训练》、《前沿医学》三门课程作为选修课,《医学思维与创新》在第一学年开设,作为创新创业的第一阶梯课程,目的在于启蒙学生的医学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心理学--培养与训练》在第二学年开设,作为创新创业的第二阶梯课程,目的在于加强创新创业思维的培训与训练,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前沿医学》在第三学年开设,作为创新创业的第三阶梯课程,旨在让学生将创新创业思维的视野更加开阔。
(四)抓好学生管理,构建平安校园
为了提升我院辅导员、班主任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今年学院安排了10名辅导员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网络培训班》为期三个月培训;也安排了5名班主任参加“茂名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培训。通过专题培训,促进辅导员、班主任进一步坚定职业理想,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较好提高辅导员、班主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周密部署招生计划,圆满完成招生工作。为做好今年的高职、中职招生工作中,在今年年初开始,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制定招生计划,积极落实招生任务,策划、编制、印刷招生简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发动招生宣传工作,使我校的办学亮点和办学成果深入人心。此外,我校还积极配合做好成人大专、本科的招生宣传工作,在中职生队伍中做好发动和解释工作,拓宽了成人招生的生源,为成人大专、本科的招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目前存在问题
1.扩大办学规模问题。学院总规划校园占地550多亩,目前校园首期建设占地356亩,学院正积极扩征发展用地,以适应规模发展。市、区两级政府全力支持学院扩大发展,已规划校区东北面山地约191亩作为发展用地,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在此基础上,学院办学规模仍需不断扩大。
2.争取专项资金扶持问题。学院创办之初,基础建设投入巨大,实验实训设备等投入相对不足,需要争取一些政策性的专项资金,充实完善教学实训设备。
3.高校对口扶持问题。学院创建初期,基础薄弱,需有高校对口扶持。
2016年11月15日
第三篇: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思路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与关键,在于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本文希冀通过深入分析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现状,难,并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探索未来的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在许多文件、会议和场合中反复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除了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扶持和各界的配合外,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基,在于抓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广东在全国属于较早开始关注和重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省份,从2002年即实施省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轮训计划,并多次组织考察学习、交流座谈和统一认证等活动,很好地推动了整支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正是在这支队伍的辛勤付出和艰苦努力下,广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业率统计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实际就业人数逐年稳步增长。
但是,近几年广东的队伍建设速度有些缓慢,整支队伍没有质的提高,发展通道出现“瓶颈”,不足与缺陷日益凸显。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面前,必须仔细分析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现状和需求,进而在观念上加以引导、在业务上加以指导、在政策上加以扶持,才能打造可以应对未来挑战的强有力的队伍,推动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现状
2008年6月,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向省内130所各类普通高校发放了《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现状调查表》和《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现状调查问卷》,并对部分高校进行了深入调研、考察和访谈。通过各种方式,大致了解和掌握了目前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整体状况。
高校涉及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主要有四大类:校级就业工作分管领导、校级就业工作专职人员、院系就业负责人与院系就业辅导员。本文所指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即由这四类人员构成。
(一)总体情况
教学[2002118号文指出,高校要“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所有院校的努力下,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力量。
1.人员总量。
2008年,广东省130所普通高校共有在校生l18万余人(含研究生),其中应届毕业生为29.6万人。全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共3819人(见表一),其中校级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共595人,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约为1:497。
从统计数量上看,我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较为充足,尤其是全省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数量接近600人,整体上已经达到教育部关于“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的标准。
2.学历层次。
在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接近95%(见图),其中有硕士学位的占到将近三成,另有61人为博士。
从学历层次上看,这支队伍的文化素质较高,整体智力水平、知识底蕴、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培训经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中,共有131O人(次)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岗位专业培训和认证(见表二),占整支队伍的1/3。
除了新成立或新升格的少数院校外,绝大多数院校均有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过专项、系统的职业培训。在没有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统一培训的剩余2/3人员中,有部分也参加了本校组织的就业工作培训。
4.小结。
从整体上看,广东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经过多年建设,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岗位技能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基本满足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要求,也为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和真实地反映出就业工作队伍的强大,这支队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既有队伍人员自身的因素,也有体制与政策方面的因素,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概括起来,目前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正的专职人员仍远远不足。
虽然从统计的数据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整体数量比较充足,但实际上,真正专职的人员并不多,无法满足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更无法实现全面提高就业工作质量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未来工作目标。主要表现在:
(1)不少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其他处室。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有70%以上的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处或依附于招生就业处。因此,有不少名义上的“专职工作人员”,实际上还需要兼顾学生管理、招生甚至团委等工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职”或“全职”。
(2)部分高校就业专职人员过少。据统计,1/3以上的高校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在3人以下(含3人),甚至部分高校的校级专职人员仅有1~2人。即使是由于本校毕业生人数不多、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配备比例已经达到教育部的最低标准,但由于绝对数量偏低,专职人员在开展综合性强、事务性繁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时,常常陷入疲于应付、捉襟见肘的被动局面。
2.流动频率过高。
根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讯录》修订前后的对比统计,从2005年底到2007年底的两年时间内,我省高校630多名学校分管领导、校级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中,有210多人已经调离岗位,离岗率达到了1/3。由于编制、待遇及工作压力等原因,辅导员队伍的流动率更高,甚至很多离开了高校。许多富有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的领导及专职人员,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这条战线,对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3.专业知识与能力有待提升。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知识、经验及资源的积淀。由于“职业指导”或“大学生就业指导”在我国仍未形成一门系统学科,没有在全日制高等教育中设立相关专业,因此,虽然高校中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学历较高,但没有一个是完全专业对口的。一方面,部分高校领导对就业工作培训缺乏重视,岗位培训的覆盖面还不够宽,另一方面,现有的培训无论是体系构建、内容设计,还是师资选择、授课形式都有所欠缺,造成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仍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层面。
4.对职场状况把握不够到位。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乃至高等教育的整个师资队伍,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的,没有在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经历,更没有创业的实践。由于缺乏经验积累和切身体会,无法完全把握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尤其是做职场信息分析、职业意识与行为培养、职业规划与求职择业辅导、创业教育时,他们更多地是凭借个人的感觉印象,转述书本与媒体的片面资料,或者是道听途说的传闻,往往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严重者甚至会误导学生。
5.研究氛围普遍不浓。
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真正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由于人手有限,事务性工作较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研究氛围不浓,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在高职高专类院校中。近三年来,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公开刊物发表的就业工作文章很少,获得国家和省奖励的文章更是风毛麟角。目前,高校在就业方面的研究,更多局限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市场需求调查的范畴内,略显狭窄和粗浅,缺乏能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并能有效指导工作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探索。
二、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
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工作质量,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针对不足对症下药,制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真正实现“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
(一)重新认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在供求矛盾日益加剧、国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的压力下,如果缺乏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就失去了根基。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广东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从政府层面看,近期一直未对队伍建设组织过专项的深入研究,在各种文件政策中涉及队伍建设的内容多是方向性的粗略阐述,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从高校层面看,有不少高校还没有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例如配备的人员数量、结构和安排不合理,队伍培训方面投入甚少,没有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就业工作人员更好的发展空间等等。
观念决定行为和效果。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都应该重新审视各自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中的态度,进一步加大力度和投入,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以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为本,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统筹好队伍建设方面的各项工作,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战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队伍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二)建立长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
没有稳定的队伍,就没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发展的和谐局面。建立长效的建设与发展机制,是保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稳定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引导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先行一步,努力创造条件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就业工作。
1.明确校级就业工作机构的设置。
校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挂靠在其他处室或合署办公,不利于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就业工作,也限制了就业指导部门的权限范围,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就业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引导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从其他部门剥离出来、独立设置,直属学校党委领导,并明确设置的级别。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设置的类型与级别,《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中有较为详尽的表述,既有较强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2.保证就业专职工作人员的基本数量。
教学[2002]18号文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目前,大多数高校均按此要求配备了校级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但是,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以及对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这一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例如,有些毕业生人数不多的院校仅需2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即可达标,但按照就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来说,校级专职人员至少有3人以上,才能满足最基本的就业工作需要。又例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在高校中难以明确界定,其人员数量不便与“专职工作人员”混合统计,否则将更加削弱校级就业指导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力量。
此外,为了加强院系的就业工作力量,高校可设立就业专职辅导员,全身心投入本院系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分担校级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压力。
3.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
这是保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稳定的核心问题,也是队伍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因为这里面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还牵涉到其他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互相沟通与配合,根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自身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意见。例如,统筹规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发展序列,逐步过渡到具体的职称评定条例,与教师序列相同,按照讲师、副教授、教授进行评定,实行岗位单列、序列单列和评审单列。这方面,省教育厅将于近期出台的《广东省普通高校辅导员职称评定条例》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又例如,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建议高校对获得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如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的就业指导教师,课酬按对应或高一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计算。人事、劳动两部合并,教育部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制度等,都为这一举措的实施提供了操作空间。高校可根据相关意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先行一步,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
此外,应恢复“评先”制度,对就业工作出色的高校和基层工作者进行表彰,肯定集体、个人的努力与成绩,树立正面典型,激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内在动力,带动全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三)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专业培训
经过多年经营,广东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和多专题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立体化培训模式,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较大提高。但是,客观而言,这些不同培训之间的衔接还比较松散,部分培训的内容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使培训的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
按照工作内容划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类别有:就业派遣服务、职业指导咨询、就业指导教学、就业市场开拓和就业工作管理等。综合而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主要知识和能力包括:派遣程序、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维护、职业指导、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信息分析、形势与政策分析、法律解读、教学、科研、公关协调、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等。不同的岗位,其知识与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广东高校认为本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的知识位列前三的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和法学知识;认为普遍缺乏的能力位列前三的分别是:科研、市场开拓和咨询能力。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就业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优化原有培训项目,引入新的培训课程如人力资源师、职业信息分析师等认证培训,弥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整体不足。高校也应根据本校情况,组织安排人员参加各种岗位培训尤其是高端培训。
同时,为确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有机建设,应对从业人员实施严格、科学的准入制度,即持证上岗。在操作上,可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或内容,整合培训体系,规范培训证书,并规定只有参加过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的人员,方具备参与本校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资格。
(四)为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创造便利条件
就业主管部门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便利条件和良好氛围,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课题申报、发表论文提供更多的渠道,引领广东就业研究工作的热潮。
每年的《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指南》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独立范畴,集中申报和评审,对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投入研究和探索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今后的课题申报和评审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全局性,能够更好地指导就业工作的实践,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立项在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纵观全国,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公开刊物,仅有全国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杂志,即使是扩大到更加宽泛的职业指导领域,也只有原国家劳动保障部主办的《职业》等少量杂志接纳相关研究文章,其他校内刊物和教育类刊物,版面更多地是被专业教学论文所占领。广东有这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完全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在相关刊物上开辟就业指导专栏,甚至出版专业期刊,为广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平台,为本土化就业指导理论的播种、发芽、培育、生长提供优质土壤。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教育部门、高等学校要“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系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工作,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重视院系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增强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大学生就业,前途漫漫;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范文模版]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我院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近年来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现就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进步
长期以来,我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大力加强教学科研组织建设
1.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学院建立了独立的、直属学院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成立了学院党委直接领导,协调院行政负责实施,分管院领导具体负责,成立了院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教务处、院团委、基础课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
2.选配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遴选配备和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
(二)认真做教师的选聘配备工作
1.学院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了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计5人且均为专职教师,基本符合师生1:350—400的配备比例。
2.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新任教师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了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近年来我院一直吸引、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同时,积极争取从社会各界聘任理论研究、教学单位和实际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切实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按照学分学时对应原则,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我院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院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同时,我院根据本校实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院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
2.完善实践教学制度。2010年我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
3.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职务评聘体系。我院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健全了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考核不合格的,实行待岗学习、分流或直接下岗。同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均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4.完善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在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比确定相应比例,进行统一表彰,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先进典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尽管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还存在诸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学科支撑薄弱,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诸多的问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积极寻求突破,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历史使命。
1、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 当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1-2位在教学的同时,兼任学院招生专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秩序。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根据学院跨世纪人才引进工程,我院必须引进或校内调整2—3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具备从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的教师。引进或校内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时,应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科等结构的改善。
2、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机制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纳入学院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形成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课程轮训和骨干研修,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积极支持教师参加项目研修,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逐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3、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4.建立与完善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测评体系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我院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我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考核我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2011年 5 月9 日
第五篇:教师学习贯彻十三五规划思路心得体会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向广大人民群众描绘了一幅更加美好、幸福、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图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十三五”规划建议依据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出发,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的目标要求,重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按既定目标坚定前行的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据测算,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我国未来五年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6.5%以上,而从经济增长潜力看,未来五年实现平均7%左右的增长是可能的。因而,“中高速增长”可以说不是一个绝对的平均数,而是一个增长的合理区间。
从“十三五”规划建议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表达看,“两个翻一番”绝不是单纯的数量概念,而是建立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和“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的翻一番。与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包容性”的提法替代了已有的“协调性”,增加了“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这意味着,“两个翻一番”的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了,体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意味着未来五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不是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成果的发展,是城乡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的发展。此外,需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的经济增长目标新要求还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发展空间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三是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四是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这些新要求,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增长新趋势的科学把握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为了实现新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着眼于破解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真正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三五”规划建议不仅强调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还鲜明提出要让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新的目标要求,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描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主要标志是: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及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特别是“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富有新意的是:第一,首次把“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把公共服务体系的涵盖范围明确为“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同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以“水平稳步提高”作了新的表达。第二,关于教育现代化目标,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出发,突出强调了“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第三,首次明确提出扶贫攻坚的三个具体目标,这意味着,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将摆脱贫困。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标高远,任务艰巨,正所谓“樱桃好吃树难栽”。要在未来五年让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特别是要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必须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要应对出现的新问题。为此,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既要守住底线,健全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又要突出重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精准扶贫保证未来五年间每年14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要引导预期,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把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政策方向转化成人民群众自我奋斗的目标。
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更是精神的小康。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强盛为根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在十八大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基础上,提出“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新要求:第一,把“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提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要求。第二,首次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风尚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第三,在强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同时,首次把“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作为衡量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第四,在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提出了让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的新要求。
从现实看,要把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一些领域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等等,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对照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要求,可以说“十三五”规划建议把相关的目标要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一,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新要求。十六大报告的提法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十七大报告的提法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到“明显改善”,再到“总体改善”,说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认识和把握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新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未来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目标定位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第二,首次提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绿色发展水平上升”,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确定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从而“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五个发展理念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强调绿色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第三,对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出了“大幅提高”和“大幅减少”的更高要求。我国是一个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和供给水平偏低的国家,把“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确定为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意义;面对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严峻形势,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作为目标,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意义。第四,首次把“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体系,明确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上升为碳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对于我国来说,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面对日趋加大的碳排放压力,加强碳排放控制已刻不容缓。把碳排放控制从“强度”控制调整为“总量”控制,难度加大,是一种自我加压,但“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将使全面小康更有质量,使全面小康社会的色彩更加亮丽。第五,首次提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新的目标要求。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以有力措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把“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并单列出来,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突出亮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更加全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的社会。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此基础上,“十三五”规划建议把“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具体化,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这一新的目标任务,并从多个层面把“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一步描述为:人民民主更加充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民主和法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民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主要标准是“人民民主更加充分”;法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主要表现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而“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受到有效保护”则是全面小康社会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的集中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必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的目标要求,拓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体系的内涵,意义重大。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必将为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有力支撑。诚然,上述目标要求的实现,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甚至可以说改革深化到什么程度,各方面制度就完善到什么程度。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决战决胜,离不开目标指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就是展示前景、凝聚民心、激发斗志、催人奋进的旗帜。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的新号角已经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