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秋季一班第二课堂《国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朱裕华)
诵读国学 传承文明
——2015年秋季一年级3班第二课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工作计划
时光匆匆,一个学期的国学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名国学教育课的老师,每天带领孩子诵读我国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看到孩子们在国学教育的沐浴下一天天的健康成长,心中充满成就感与自豪感。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经典诵读计划的要求,我们一年级上期的诵读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10首及《千字文》全文。为了顺利完成诵读任务,我在本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备好国学教育课
为了改进以往单一背诵诗文的国学课堂面貌,构建新的国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统一提出的备课要求,我认真备好每一节国学课。课前,我在网上广泛收集《千字文》的注解和启示,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中提到的各类知识。在自己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构思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力求让每节国学课都生动活泼,让学生兴趣盎然。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精彩的故事引入,诵读中的各种背诵竞赛,让学生讲自己搜集的经典故事等等。让备课这一环节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国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加喜欢国学课,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不断改进国学课堂面貌
经典诵读进入课堂两年来,我和老师们在实验中边摸索边改进。至今,国学教育课堂面貌已经历了四次变革:
(1)单一的诵读指导
实验初期,我们的国学课堂主要是在教师带领下,遵循“小朋友,跟我念”的六字真言,单一的教学生诵读经典内容。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最初的新奇过后,渐渐对这样单调的诵读失去了兴趣。
(2)趣味化诵读指导
为了激发孩子们诵读兴趣,我们采取了多种激励方式。比如: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小组领读,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带读,学生全体齐读;还由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男女生赛读,同桌拍手读等。还将背诵内容融于各种游戏活动中,比如学生边踢毽子边念,边跳绳边念,边打年萧边念,边做室内操边也念。这样变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
(3)全方位诵读指导
随着实验的深入,孩子们渐渐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诵读,他们对经典内容产生了兴趣,许多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这句讲的什么意思啊?”一些家长也提出“能不能给孩子讲讲诵读内容的意思?”。学校课题组也发现如果仅仅是单一的背诵,学生的收获会受到局限,何不顺从孩子家长的意愿,在诵读的同时适当讲解文本内容,扩充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阅读兴趣呢?于是,从07年9月起,我校的国学教育课的教学目标由原来的一个(诵读)扩展为三个(诵读、识字、理解)。教学目标的修订,促使我们国学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更丰富的国学教育课堂。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国学课上借助拼音识字,查找各种资料理解文本,相互讲解相关历史典故,谈论收获,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经典内容。他们读经的兴致更高了,劲头更足了。
(4)讲授方式
随着诵读的积累,孩子们渐渐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诵读,他们对字面的意思有了兴趣,甚而对文化传统产生好奇,因此讲解顺势而行。课堂主要融入了以下内容: 国学经典:《弟子规》、《论语》、《孟子》、《诗经》 辅助教学内容 :礼仪训练、静定训练与儿童礼仪
故事动画 《中华德育故事》、《弟子规故事》、《三字经故事》、《千字文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中华勤学故事》
情景互动: 把经典内容融合在生活中,以情景剧来互动,深刻体会。
三、课堂特色
1、礼仪风俗、人文智慧、历史圣贤典故、伦理道德的浸泡式学习,并以趣味性、讨论性、引导性贯穿于国学课堂。
2、经典诵读、注释翻译、情景互动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文化涵养,增进记忆力、认知力、表达力、逻辑思维力、为人处事能力、自省力的全面发展。
3、故事讲解、演讲故事、培养学生自信力,增强语言力、文辞力、写作力、演说力、领导力。
4、舞蹈话剧、肢体协调、在境教的氛围中“言传身教”学习“仁德”教育。
5、三“圣贤”(学习圣贤、立志圣贤、行为圣贤),与父母正确的教育观、促进家庭和谐。
四、认真参与传统节日纪念活动
国学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诵读上,就难免枯燥乏味,难以起到丰富学生知识,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只有与日常生活学习、社会活动等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国学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学期来,我借助经典国学在孩子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成长,在诵读中进步,在诵读中体会快乐。他们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也逐渐增强,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学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校长的领导下,我和我的同事们继续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着手工作,一定会逐渐开创出万安小学的人文风光,为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文化基础的奠定作出我们的贡献。
执笔人:朱裕华 2016年1月20日
第二篇:2015年秋季一班第二课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朱裕华)
国学精粹
源远流长
——2015年秋季一年级3班第二课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展,都处在十分关键的阶段。因此,这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将会对他们产生重大的影响。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自我约束力差,需要组织好纪律,但好奇心强,模仿力强,能很好地跟教师诵读并在很短时间内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指导,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宗旨,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诵经典、知经典、悟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培养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教文广体局精神,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特制订一年级学生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指导思想的分析,我把重点定为能将《弟子规》中的指定篇目进行背诵。难点是在日常生活中,将学到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目标
《弟子规》分五部分内容:包括总序、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有小部分学生已经学习过《弟子规》并能够熟读背诵,所以会对所学内容失去新鲜感,因此要多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通过比赛诵读和背诵,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以此来带动全班生对所学内容诵读的热情。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幼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学生从中感受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5、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和帮助;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6、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方式方法
1(1)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每周安排一节语文活动课,用于对本班诵读进行辅导。
(2)第二周,将上周所吟诵的经典,再通过诵读加强记忆。
(3)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品德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4)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5)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6)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和班干负责,每天用一定的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校外倡导家长积极参与“亲子共读”活动。以此为学生的诵读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提高家长的人文素养,推动社会的进步。
(7)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横向联系。通过课内阅读指点方法,培养兴趣,激发热情,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涉猎更宽阔的阅读领域,欣赏作品的语言、把握艺术的构思、辨析人性的美丑善恶,学会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价,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全面提高鉴赏能力。
六、国学经典诵读展示形式
一种为大型集体诵读,全班学生参加,可辅以伴奏等艺术表现形式;另一种为情景剧表演、诗剧表演、亲子诵读等小型展演。教师与学生同台展示,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每个节目展示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执笔人:朱裕华
2016年1月20日
第三篇:2015年秋季一年级(6)班第二课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总结(林舒欣)
经典诵读 陶冶情操
——2015年秋季一年级6班第二课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工作总结
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国学经典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校一直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传承并将之发扬光大,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而充满活力和乐趣的教学工作,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认真批改作业、讲评作业,课后,对学生进行恰当辅导,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做到教学相长,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互相听课,认真听取同年段老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主要成绩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国学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国学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国学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三、主要做法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和创作的积极性,学校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国学经典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国学经典阅读的兴趣,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结合“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举行了“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
(1)2010年9月12日至18日是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9月13日周一的升旗仪式,学校举行推广普通话及“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使师生明白讲普通话、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和重要性,倡议师生亲近母语,共同行动。
(2)各班利用班队会深入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工作。各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诵国学
经典文,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全体师生人文素养。
(1)学校通过师生比武这个平台选拔优秀师生,通过培养诵读尖子,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激发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举行全校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从中选拔书法苗子,展示学校写字教育成果,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规范汉字书写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每个月各个班级评选“课外国学经典阅读小明星”,每月上报给学区,在升旗仪式上由校领导亲自表彰、宣传;
4、各班组织学生根据国学经典诗文进行写读书笔记、创编童谣、编写手抄报、编写书籍等活动,并定期举办交流评比。
5、本学期学校举办了“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结合各项诵读竞赛,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国学经典诗文朗诵赛、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并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效果,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
6、建立了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了一系列过程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方案、记录照片等好做法经验推广。
四、存在不足
学生经典诵读能力较差。
五、将来努力的方向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执笔人:林舒欣 2016年1月20日
第四篇:2016年秋季万安学校三年级第二课堂国学教学工作总结(叶晓玲)
国学经典
育人之本
——2016年秋季万安学校三年级第二课堂国学教学工作总结
国学,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在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学为学生发展奠基、让我们终身受用。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我们把经典文化作为年级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是用心去汲取这永不枯竭的甘泉,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寻民族精神的根,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本学期,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引进课堂形成社团,引入学生学习生活。本学期每周星期四下午开设专门的国学活动课,把国学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地进行开展,现小结如下:
一、班级基本情况
班级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因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对于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识点,大家养成了当场质疑的好习惯,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
二、主要成绩
借助经典国学在孩子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经典的种子,垦荒植绿,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成长,在诵读中进步,在诵读中体会快乐。他们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也逐渐增强,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随着我校国学课教育的深入开展,在校长的领导下,我会继续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着手工作,为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文化基础的奠定作出贡献。
三、具体做法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排在第一位,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
1.故事法
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2.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3.诵读形式多样化
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让学生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
4.“不求甚解”化
因为我深信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四、存在问题
尽管学校国学工作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同学参与国学活动的热情不高,国学经典的学习还得不到部分学生尤其是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学生虽然学习了经典中的道理,但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还是没有改变,没有做到言行一致。
五、改进措施
1.认真备好国学教育课
为了改进以往单一背诵诗文的国学课堂面貌,构建新的国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广泛收集《少儿国学》的注解和启示,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中提到的各类知识。在自己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构思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力求让每节国学课都生动活泼,让学生兴趣盎然。如在教学过程中诵读中的各种背诵竞赛,让学生讲自己搜集的经典故事等等。让备课这一环节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国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加喜欢国学课,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2.不断改进国学课堂面貌(1)趣味化诵读指导 为了激发孩子们诵读兴趣,可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比如: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小组领读,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带读,学生全体齐读;还由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男女生赛读,同桌拍手读等。还将背诵内容融于各种游戏活动中,比如学生边拍手掌边念,这样变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2)全方位诵读指导
随着实验的深入,孩子们渐渐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诵读,他们对经典内容产生了兴趣,许多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这句讲的什么意思啊?”一些家长也提出“能不能给孩子讲讲诵读内容的意思?”。因此,在诵读的同时适当讲解文本内容,扩充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阅读兴趣。3.认真参与传统节日纪念活动
国学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诵读上,就难免枯燥乏味,难以起到丰富学生知识,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只有与日常生活学习、社会活动等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国学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执笔人:叶晓玲 2017年1月10日
第五篇:2015年秋季一班第二课堂英文童谣教学工作计划(林奕娟)
乐学英语
身心愉悦
——2015年秋季一年级1班英语童谣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我校教学条件优越,各教室配备多媒体,录音机等,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内容
1、唱歌:共计10首。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唱歌姿势、坐姿,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学习自然地呼吸,做到不耸肩;咬字清楚,口型正确。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够随教师的要求整齐地开始和结束。10首歌曲能够基本背唱。
2、唱游: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节拍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注意音乐与动作的配合,乐感的培养。
3、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能够认真聆听音乐;欣赏中外优秀的儿童歌曲、民族和器乐曲;初步感受活泼、雄伟、优美、抒情等不同情绪的歌曲与乐曲。
4、音乐知识:学习的音乐知识:音的长短、音的高低、音的强弱;
(二)编排特点
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和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贯穿始终。
本册教材的曲目选择,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朗朗上口,易唱易记,让学生爱听。在乐谱使用上运用了字母谱。还有自制打击乐器,创编小音乐剧、游戏、舞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想象中去创造,促进思维,发展智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 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 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本学期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一年级1班共有学生51人,本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老师呼应。
三、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使学生掌握浅显音乐知识和简单音乐技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4、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5、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6、能够和大家一起整齐的背唱和歌唱歌。
7、初步认识几种音乐学习标志,能以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8、能注意集中的聆听《little Indian boys》,初步知道怎样聆听音乐,学习以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9、能够整齐的演唱《look at me》、《I have two hands》、学习用歌声及动作表达欢快、活泼情绪。
10、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习随乐进行节拍、初步做到均匀、正确。
四、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 聆听音乐。
2、用自然,亲切的声音背唱《apple song》、《hello song》。
3、能按图格排击节奏、编创节奏,传递节奏。
五、教学难点:
1、认识音乐学习标记。
2、以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情绪。
六、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习有关音乐教学的理论书籍,以课改为契机,推动音乐教学的课程改革,向科学的课改靠拢,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2、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注意经验的总结与整理。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在整体教学之中的地位及作用。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后小结。
4、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与考查。
5、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制作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6、平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7、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低年级以听唱法为主,让学生能跟随音乐自己主动化的进行合理的学习,一年级不要求识谱,主要是积累音高的感性经验。在音乐活动中逐渐积累知识与技能 而律动及表演是本教材的重点。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8、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立足于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去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9、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10、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1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尝试:
13、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14、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15、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16、用唱、打、念、吹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当前教育事业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入广泛的全面提高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创造美,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执笔人:林奕娟 2016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