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分析及解决对策
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分析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解决对策
摘要:文章对现阶段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进行提炼总结,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5-0015-03
1现阶段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分析
1.1图书馆员自身文化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图书馆在进人条件上没有学历与专业要求,入职门槛较低。被安排进来的人员基本分两类:低学历人员和安置型人员(领导家属、复退军人,还有部分其他系统调入人员等)。人员结构复杂,且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总体偏低,这种职业状况在我国中小城市公共图书馆中极为普遍。这种现状造成了从业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事实,成为当下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的关键。
1.2图书馆员“隐性素质”不高
所谓“隐性素质”,是相对于馆员学历、专业等显露于外的“显性素质”而言的,是一个人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修养、意志品质、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及认识方法的深刻领悟等,偏重于道德、意识方面的素质。一直以来,在人们眼中图书馆职员不受重视,社会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低,没有职业荣誉感,大部分馆员本职工作懈怠,没有责任心及事业心,服务读者的敬业精神缺失;与读者引发矛盾时,馆员克服内心的自制力和克服外部环境困难的坚韧性缺失;馆员之间团结协作精神不足,服务不到位。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而图书馆职业的特殊性使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等“隐性素质”更加重要。图书馆员“隐性素质”低下制约和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1.3没有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对从业者准入控制的凭证,是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律师、医生、教师等行业已经实行职业资格制度,但图书馆行业却一直没有推行,致使图书馆员没有从业标准和入职条件要求,图书馆进人较为随意,这是我国图书馆员专业水平低、业务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国外图书馆成熟经验表明,只有建立正规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才能保证图书馆员合理的学历结构层次和专业知识的特殊要求,确保图书馆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素质。从2001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就已经组织业内专家开展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的研究工作,时至今日已有15个年头了,虽然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针对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问题积极研究讨论并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但至今依旧没能实施。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短期内在图书馆行业推广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阻碍了整个图书馆行业的良性发展与运转。
1.4专业馆员与非专业馆员界限不清
在国外,图书馆从业人员分专业人员和支持人员两种,专业人员即指图书馆员(技术技能型),主要从事幕后的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递、情报研究等专业性工作。支持人员称图书馆助理(服务型),主要从事前台的阅览室管理、流通服务等事务性工作。我国图书馆界在人事安排上比较随意,馆员只有编制(专技、工勤和管理)区分,没有岗位区分,工作谁都能干,业务部门、行政部门、窗口部门人员可以互调,造成了专业馆员没发挥作用,非专业馆员(管理及工勤人员)发挥不了作用的局面,造成信息研发、参考咨询等服务浅层化、低层次。图书馆员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人员极度匮乏,专业服务不到位;专业知识与技能匮乏,导致开展活动单
一、互动性不强、吸引力不大。这也是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缺失带来的必然后果。
1.5图书馆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缺失
发达国家图书馆非常重视在职馆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然而我国公共图书馆在职馆员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其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很不正规。据笔者了解,业界内开展的培训,一般是每年馆内邀请业界专家作一两场报告或讲座,或某一部门不定期参加上级学会组织的业务培训,全体馆员的继续再教育培训则由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完全流于形式,与本职工作不搭边。究其原因,第一,没有法律保障,培训经费缺失。第二,在组织和管理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第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呆板,与学员互动性差,致使实际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第四,基层领导不重视,较少为职工提供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或条件。第五,培训没有常态化、普及化、制度化。
白芳: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分析及解决对策1.6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机制落后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被人们视作铁饭碗、大锅饭,尤其像图书馆这样的事业单位就是养老的地方。图书馆自身没有行政自主权和进人权,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没有进取心,工作因循守旧,习惯于满足现状。落后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使大部分馆员没有紧迫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导致部分图书馆服务模式落后、被动,馆员主动服务、创新服务精神缺失,导致图书馆不能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
2现阶段提升公共图书馆员职业素质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发布,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即将推行,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作为图书馆员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事业单位“吃大锅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转变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创新能力,适应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需要,力争不被时代淘汰。
2.2自设准入门槛,保证馆员职业素质
当前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社会招考制度使图书馆员文化素质有了重要保证,但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无法保证。建议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招考时,对考入人员增加一道门槛,即通过图书馆的考试、考核和试用,待各方面合格后再录用。对于那些国家政策性安置人员也不例外,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对新馆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两方面。通过岗前培训让入职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等图书馆员必备的素质根植在他们心中。
第二篇:检察机关提升司法警察素质分析对策
检察机关提升司法警察素质分析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检察机关提升司法警察素质分析对策2010-06-29 19:05:4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检察机关提升司法警察素质分析对策检察机关提升司法警察素质分析对策(2)
司法警察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民警察在检察机关的特殊武装组织形式。根据高检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协助参与检察官办案时可履行九项职责。实践证明,司法警察通过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保障检察办案安全和检察官人身安全作用,较好实现了为检察办案的全过程保驾护航目标。
一、当前司法警察素质存在的不足
司法警察的职能是否能得到较好
发挥,关键在其警务职能意识及警务技能等方面,这是司法警察素质的核心内容。就司法警察目前的素质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从目前的政策看,从机关内部转编的司法警察大部分原来主要从事的是驾驶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司法警察文化基础、业务水平和基本技能较差,应变和反应能力不强,而从社会上招考的司法警察业务技能素质尚有欠缺。司法警察学历水平的差异较大,知识结构也不平衡,直接导致在职司法警察发展前途受限,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警务技能训练不够。一方面,从司法警察工作特点看,45岁以后一般都难以适应司法警察工作(法警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除外)。而一些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甚至50岁以上,年龄偏大,在参加专业的体能、技能训练时,对于强度、耐力和对抗性上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囿
于场地、设施等因素,很多训练科目无法落到实处,部分司法警察成了坐办公室的“文职”警察。长此以往,司法警察体能必将下降,相应其警务技能也就不能适应检察办案的需要。
三是法律知识尚显薄弱。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的执法者,对外代表人民警察和检察机关的双重形象,他们的执法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了检察机关的工作水平。因此,其工作性质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有关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性问题、有关押解、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时的诉讼权利保护问题等等。因为司法警察在执行这些任务时,难免会发生突发事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不了解执法程序,就难以依法处理这些事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
四是调研能力普遍较弱。个人的调研能力反映了对工作深层次的思考,反映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的能力。毫无疑问,在司法警察的警务工作
能力得到认可的同时,一个难点问题却无法回避,那就是司法警察的调研能力不足以跟上检察工作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检察机关“群体大调研”的格局不符,这对提升司法警察队伍整体素质极为不利,并直接制约了司法警察队伍的健康发展。
五是职业技能范围过窄。一般而言,司法警察的职业技能包括两个部分,即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警察职业技能。在实践中,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专注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把发展模式定位在向检察官过渡,而法警大多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以与检察业务人员竞争,这种竞争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极易挫伤法警的自信心;二是法警对警用技能投入过多精力,这种付出不能直接转化为促进检察工作的动力,造成司法警察工作与检察工作存在脱节,不能适应基层检察院的现实要求。
二、提升司法警察素质的对策
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司法警察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因此,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应当立足检察未来、突破传统束缚,培养多方位、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夯实知识基础,强化技能训练。司法警察的职能性质决定了不可能要求其具备检察官一样高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不可能胜任检察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提高全体司法警察的法律知识水平,制定操作性强、实践性好的法律知识培训计划,确保每一名司法警察法律业务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和提升。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与工作具有关联性、实用性的警务技能训练,而不能仅仅围绕考核的指挥棒,在队列、擒敌拳、警棍术等表演性、竞赛性项目上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因为这些课目虽然对营造团结氛围、凝聚法警战斗力有一定作用,但与基层检察院的工作往往没有直接联系,相反占用了大量的人力
财力,不能凸显法警在检察机关总体工作中应有的地位,使法警作用进一步削弱。
其次,重视调查研究,提高理论水平。警务技能的提升除了实践的锻炼,更需要理性的思考。由于法警职能涉及面广,需要经常对工作进行梳理,使工作感性向理性深化。法警的调研能力理应成为警务技能的一个评价因素。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不能认为调研与工作关系不大,要摒弃“重业务,轻调研”的思想,强化调研意识;其次,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地地开展读法学理论书籍、写读书心得体会、写随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司法警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司法警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理论研究水平;再次,要加强与办公室、研究室及其它业务部门的联系,对涉及司法
异世球皇 伪娘 冷血的传奇之旅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第三篇: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对策分析
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对策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solutions to enhancing the qualities of the citize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Taking building up Dalian as an example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实物”的建设与“精神”的积淀之间的关系,阐释了市民文化素质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并对于如何提升市民素质给出了方法。
关键词:城市化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对策分析
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几年注定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成果有目共睹,然而也出现了过多注重“实物”的建设,而缺乏“精神”的积淀的现象。以城市建设水平作为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标准,以居民GDP的增加作为经济发展的标志,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缺位”与“越位”共现的情况,城市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没有实现同步提高。其带来的后果是:作为城市化的主体和受益者的广大市民,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道德水平、社会风尚没有相应提升;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和目的,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公共卫生、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科技创新、环境质量、文明习俗不能随之提高,进而导致市民素质无法与城市发展协调一致。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精神体现与品位特征,市民文化素质是城市直观、鲜活的“名片”,是城市文明的综合载体。市民的综合素养与文化内涵不仅是城市整体面貌的体现,也展现了城市的精神追求,对于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水平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市民人文素质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人,发展的主体也是人。即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又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城市之所以要发展,1
其根本目的是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使城市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水平同时得到逐步改善和提升,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城市化、现代化,使社会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关键在于市民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们自身的和谐,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及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素质促进和谐,和谐推动文明素质提高。要实现人与人自身的和谐,重点在于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市民文明素质程度越高,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城市社会就越和谐。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作为一个智慧动物,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主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包含爱与被爱,归属与领导)、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如果能达到这个高级阶段,就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明素质。市民的文明素质,是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如果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仅仅体现在城市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没有文明素质内涵的提升,那么这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将是残缺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城市化成功的范例揭示:一个国家或城市能够引进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优秀的管理、实用的体制、良好的教育制度,但是却无法做到通过引进来提高人的素质。然而相反的是,如果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文明程度得到优化,将会对技术以及资金的引入起到促进的作用。人的素质提高不可能伴随城市化自然产生,应当组织多种要素持续建设、精心培育才会有所收获。但无论是城市的“实物”建设,还是城市的“精神”养成,都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品味特色以及建设思想理念。市民的素质培养将影响城市发展的走向,决定城市化建设的高度。
二、营造文明社会生态。
犹如自然界生物相互依存、循环往复形成链条式的生态网,社会领域也会自成体系构建彼此影响的社会生态网。各种文化形式、道德素质、风俗习惯、历史传承构联成文化链或社会生态之网,市民素质要得以固化,形成常态,就应从营造文明生态做起,把文明环境建设作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社会基础,逐步提高市民社会公德意识,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社会风尚,共享文明创建成果。要克服就事论事短期行为的思想,做到文明素质提高要凸现普及性,吸引最普通的市民参与进来。“群众性”是市民人文素质的生命力,它诞生于群众的迫切需求之中,成长于群众的积极拥护之下。如果将其贵族化、形式化、繁琐化,无疑就将断送它的合理性甚至生命。一定要放在与市民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需求上。要把市民的要求作为出发点,把市民的期望作为第一选择,把市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首要标准,文明素质提高活动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群众性文化活动因为其自发性强、传播面广、受益显著,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广大市民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感悟生活、净化心灵,从而达到提升文化素养的目的,促进文明社会氛围的形成。本着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原则,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送书、送文艺演出、送电影等文化下基层活动。举办书法大赛、美术摄影作品展览、经典歌曲大家唱、城乡艺术节等活动,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给市民展现自我的舞台。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的举办,能够有效地将传统的课堂教育、灌输式教育变为实践经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群众的文化素养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更新。
三、教育入手青年先行。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代表城市的未来,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继承者、发展者,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传播者。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阶段因其学习能力与可塑性强,是人生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及行为习惯,对于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青少年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先做人才能做事。因而要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将育人立德良好地融入教学全过程。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注重从观念、意识、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行为规范、安全常识、心理健康、生活礼仪及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等文明素质教育,从“日行一善”、“端端正正写字、踏踏实实做人”等基本活动做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重视启发性教学,加强实践育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与实践能力,让学习变为一种兴趣。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精心设计、广泛开展主题新颖、形式多样、内容积极丰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挥自身特长,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现如今,大连市每周都会进行公益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活动,如“孝道与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倾听圣言,学会文化”、“圣贤智慧与现代生活”等等,但参与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鲜见年轻人的身影。可以适当有序地组织大中专院校学生参加,使之成为关注、促其成长的一个渠道。
四、通过具体的活动使文明追求变成现实表现。
概括而言,城市化就是“乡村都市化、农民市民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相
当多的市民是从农民转变而来的,在他们身上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知识欠缺,小农生产者意识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城市文明程度。要把建设文明城市作为全面提升市民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经验交流、分类指导、培育典型、评选表彰等形式,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文明、处处文明、天天文明、终身文明”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基层单位、社区学校,加强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开展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对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创建各类新型学习交流载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高新技术,如:组织创立企业创新发展论坛、社区文化交流论坛、城市建设规划论坛,开展网上课堂、实现远程教育等。让先进的学习方式与理念的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以此激发广大市民自主学习、创新、接触先进科技文化的内在动力。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市民艺术素质培训工程、大连文化大讲堂、特色文化活动基地建设、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演出、送戏下乡等成为市民最喜爱、参与度最高的活动。各类文艺演出、音乐会、讲座、广场文化交流活动、图书馆阅览成为丰富市民生活的寻常文化形式。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引进许多国内国外文艺团体的经典演出活动,如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俄罗斯老战士合唱团、朝鲜血海艺术团、平壤艺术团、通俗钢琴曲演奏大师理查德等等团体和个人,都不断进入大连市民的业余生活中,大大活跃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市民的艺术素质。有报道称:比较大连和某某直辖市的一次交响音乐会的观众表现后,认为大连的观众有艺术品位,素质令人敬佩。当然,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但是管窥一斑,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总之,从细微处着眼,全面展开日常化的各项有利于市民素质提升的各项活动,就会产生不见其长,日有所增的效果。
五、完善各种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市民素质提高不会一蹴而就,市民素质形成应当一劳永逸,代代相传。如果没有针对市民素质的制度约束,往往会造成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的混乱局面,甚至对市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不良的后果。政府应健全推进市民文明素养提高的工作机制,使之成为政府行为和市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一个完善的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制度构架。健全和完善促进市民文明素养提高的联动机制,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各单位职能,对各项工作的任务及目标进行分解布置,让各单位、部门清楚了解自己的任务,各司其职,并良好配合,形成社会联动推进市民文明素养提高的合力效果。健全和完善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高的服务机制,完善的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前提。群众性文化活动自发性强、传播面广、受益显著,在潜移默化中让广大市民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感悟生活、净化心灵。发挥已有资源优势,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区县为依托,以村社为重点,以居民为对象,加强完善群众文化平台,提供市民文化服务,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真正做到“文化工作落地,文化活动乐民,文化受益惠民”。充分利用政府资助、社会捐助,按照市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建设集图书阅读、电影广播、文艺演出、科技教育、科普培训、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配备相关技术人员专职管理。政府行为的到位和有为将确保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工作的“生命之树”常青。
第四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升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对策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升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对
策思考
摘 要: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检索源,统计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2006-2015年发表科研论文的情况。分析了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欠缺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京津冀;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
京津冀地缘相接,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一脉。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协同发展是灵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精神动力。“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三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优势互补,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带动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8月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将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为则,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构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设施水平。2015年1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近20家公共图书馆成立“京津冀图书馆联盟”,旨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分析京津冀地区科研论文情况对三地协同发展尤其是对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源,以“科研能力”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4597篇,以“图书馆员、科研能力”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9篇,以“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篇,但以“京津冀、科研能力”为关键词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所以本文对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2006―2015年十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4184篇科研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科研论文情况分析
本文根据多指标评价方法,对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发表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三地公共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现状。
(一)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的发文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科研水平相差非常大,其中国家图书馆以2962篇高居榜首,发文量所占比例高达70.79%。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河北省图书馆的发文量3.11%还是远远落后于天津图书馆10.50%和首都图书馆6.02%。市级公共图书馆发文量均落后于省级公共图书馆。
(二)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发文情况见表2
表2 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天津图书馆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58.31%居首,而河北省的公共图书馆核心期刊发文量远远少于京津两地。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①说明京津两地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较高,②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有自己办的核心刊物,本单位的作者在本单位办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相对比较容易。③市级公共馆中存在一个现象:业务工作开展与科研能力不成正比,如沧州、秦皇岛,工作开展得好,科研能力较低,而保定、张家口,工作基础相对较差,论文发表量还可以。
(三)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见表
3、表4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两地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比例(万元/个)分别为2036.04和1048.74远远高于河北134.49。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不论是从业人员数量比例(人/个)11.04还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人/个)7.37均垫底,而高级职称的单位比例北京4个,天津4.8个,河北仅1.3个,差距甚大。
二、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是短板。在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虽然近年来河北较自身有了较大发展,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够优化,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一是人才的专业结构失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图情专业所占比例较低。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还不高,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从事图书馆科研创新的人才在实践经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积累相比京津两地还远远不够,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少,省厅级科研成果奖励和计划内项目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科学的选人用人和考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制度还不够健全
一是随着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公共图书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现有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不能解决当前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图书馆科研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握不够,学术专家和项目带头人的选拔制度尤需完善。二是人才评价考核评定机制缺乏灵活性。对比京津两地,目前河北馆普遍官本位思想比较重,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职称,难以用“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标准来评判。
(三)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是一些图书馆领导对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思维和事业单位改革分类影响,有些领导尚未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人才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培训经费不足。由于经费预算体制及财政投入的制约,一些项目经费得不到落实,人才培训经费无保障。三是人才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强,自我补充能力差。目前普遍存在人才依?单位组织学习培训,缺乏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知识积累程度低,素质和能力提升速度较京津地区差距大。
三、关于加强河北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借助京津地区专家资源优势加强学术交流
促进图书馆科研能力均衡发展是京津冀三地图书馆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科研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人才是关键。这就需要坚持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三地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协同发展,共同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培训和交流制度。
河北省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项目―京津冀文化走廊?环渤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深度合作”项目及《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合作协议》的重要作用,全面开展与京津两地图书馆人员培训与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一是共享专家资源举办业务培训班,在京津两地建立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培训基地,利用京津优秀师资力量,加大京津两地优秀文化人才来冀交流授课力度,结合河北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开展科研学术工作以指导论文撰写,拓宽河北馆员的专业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河北馆员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意识,促进优秀学术成果脱颖而出。二是统筹三地文化队伍人才资源,互相交流专业人才以干代训,加强河北省图书馆中青年后备人才与京津高水平图书馆人才交流与协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组织京津两地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和青年人才结对帮传,对青年人才进行专门指导,确保培训质量。三是开展与京津图书馆相互考察学习,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加快三地图情资源共享建设,加强各图书馆间学术成果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二)挖掘自身潜力,加强内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设
人才的选拔任用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普遍人才储备不足,应借鉴京津地区先进经验,挖掘内部潜力,下力气选拔自己内部人才,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梯队。坚持唯才是举,经过科学地考察和鉴别,通过量化测评和评价,去深入了解发现合适的科研人才。坚持唯才是用,优化配置科研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给予人才充分的发挥空间和上升空间,打造“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让更多青年馆员有机会去积累科研和实践经验,提升技能,增加成就感。
(三)利用新型智?旖ㄉ柰晟仆际楣萑瞬哦游?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意义。图书馆要想做深层次的战略谋划和科研创新工作,成为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角色,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研究能力的团队做支撑。如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都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且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应建立本馆的学术智囊团,做一些深入的课题研究,大力申报文化部、文化厅、省学会等不同层级的课题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以期提高全馆的学术研究水平,形成以学术研究带动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骆柳宁,苏瑞竹.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产出分析[J].情报探索,2016(6):89-96.[2]《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2015.国家图书馆出版.[3]杨允仙.西部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研究[J].图书馆,2009(5):78-79.[4]史淑英,栾富凯.对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8-29.[5]曾莉莉.学科馆员,科研图书馆急待引入的角色[J].情报探索,2003(86):13-15.[6]文丽.如何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科研能力[J].现代情报,2004(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