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农奴》观后感
电影《农奴》观后感
在县委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农奴》,尽管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但电影中的画面还是让我心酸。这部电影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讲述了解放前的西藏,强巴一家世代都是农奴。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被贵族老爷折磨致死,父母过世后随奶奶长大的小强巴,成了旺杰家的家奴,因为种种屈辱倔强的他不在说话。解放后,强巴随少爷朗杰会见进藏的解放军。他把朗杰摔下马,因为解放军的及时赶到而使他平生第一次免受惩罚。朗杰想把强巴帮在马上拖死,幸被铁匠格桑救下。强巴同兰朵去找解放军,路遇朗杰,遂纵马跳崖而逃。兰朵被解放军救起,强巴则被朗杰捉回要处死。伪善的土登**收了强巴当喇嘛。尔后朗杰阴谋叛乱被粉碎,又威胁强巴逃到国外,二人进行殊死搏斗。幸而强巴再次被解放军所救。强巴把土登**暗藏的武器交给解放军,并揭露了他的罪行。农奴获得了解放,强巴与参加了进藏工作队的兰朵相会,沉默多年的他终于开口说话。
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世界上最后一块主要的奴隶制堡垒从此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央、各地方政府和人民给予西藏无私的援助。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投票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人大与会的382名代表一致表决通过了《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定》。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将让包括藏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永远牢记50年前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这一历史性事件。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昔日的农奴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觉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要以认真履职的成效来体现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要当好农牧民的服务员,解决农牧民的所急所困,传送党和政府的阳光温暖。
第二篇:农奴观后感
观《农奴》有感
怀着心酸而又沉重的心情,我看完了电影《农奴》。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许多酸楚的情节夹杂着哀痛的音乐,就像一把铁锤,重重地敲在我心里,触及我的灵魂。
影片的主人公强巴一家世代都是农奴,他刚出生,父亲就被贵族老爷折磨死了,当母亲也要离开强巴的时候,小强巴哇哇地大哭起来,哭得声嘶力竭,让母亲潸然泪下却又无可奈何。一转眼,小强巴已经十多岁了。他跟着奶奶去老铁匠家,当他要喝老铁匠家的水时,奶奶却叫住了他,老铁匠说:“孩子,不要喝我们老铁匠这种黑骨头的水。”强巴走后,老铁匠的女儿兰朵怯生生地问:“父亲,我们的骨头真是黑的吗?”老铁匠长叹一声:“是白的,白的—磨成了黑的。”这句话听得我无比难受,“人生而平等”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奢侈的观念,老铁匠甚至他的儿女一生都不能摆脱“黑骨头”这样让人抬不起头的称号!
当强巴跟着奶奶去上庙的途中,几个贵族老爷策马奔腾,耀武扬威,而强巴和奶奶只能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让到路边,这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强烈的不平等。可在农奴时代,贵族和农奴又怎能平等呢?我多么庆幸现在的西藏是已经被和平解放了的西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西藏,是人人平等、再无高低贵贱的西藏!到了庙里,强巴由于太
饿,看到案台上摆了供果就想过去拿。镜头拉近,定格在了强巴的腿上,我看到了强巴干瘦的小腿,破烂的裤子,没穿鞋的脚,就像个小乞丐一样,镜头流转,强巴的眼睛满是饥饿和对供果的渴望,强巴的胳膊太短,就在他终于要够到供果的时候,喇嘛出现了,强巴小小的眼睛里满是惊恐,我脑海了突然浮现一个词:恶魔。是的,喇嘛就像一个恶魔一样,揪着强巴的耳朵把他撵了出来,要让他接受割掉舌头的惩罚。十多岁的孩子,那么小,喇嘛却不管不顾,不依不饶地一定要割舌头,我不知该如何来形容他们人性的泯灭。当奶奶乞求割自己的舌头来替代强巴的时候,被喇嘛一脚踹到了楼梯下。奶奶七十几岁的高龄,却顺着楼梯一直骨碌地往下滚。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见佛教最看重的便是“善”,但我从喇嘛的举动中只看到了“善”的对立面——十恶不赦中的“恶”!
当强巴被抓来当贵族少爷的“人马”时,他倔强地用沉默表示着反抗。管家用鞭子抽,揪住他的头发往树上猛撞……贵族少爷和小姐“咯咯”地笑了起来。他们和强巴一样处于豆蔻年华,他们的笑声本该天真无邪、悦耳动听,可在我听来是,那阵笑声是那么尖锐,那么刺耳,那么聒噪,那么让人心烦意乱。就在他们笑的时候,兰朵躲在树后偷偷地哭了,放肆的笑声和呜咽的哭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慨万千。同样是小孩,但他们一个生活在“人间天堂”,一个却
生活在“修罗地狱”。
有一天兰朵很兴奋地跑来找强巴,告诉他人民解放军进了西藏,人民解放军是砸碎农奴脚镣的兵。强巴心上掠过了一丝希望。解放后,强巴随老爷朗杰去会见进藏的解放军。他把朗杰摔下马,因为解放军的及时赶到而使他生平第一次免受惩罚。疲累不堪的他昏了过去,一睁眼首先看到的就是解放军帽子上的红五角星,想起兰朵对他讲过的话,震撼极了。一个解放军战士为他穿好鞋,两个护士搀扶着他走出门外,首长为他牵来马,强巴的心情找不到词语来形容,因为这样的场景他想都不敢去想,下跪和流泪的瞬间已表达了他所有的情绪。
不久,郎杰老爷和土登**发动叛乱,企图赶走人民解放军。叛乱阴谋被粉碎后,郎杰逃往国外时,押走了强巴。途中,郎杰又一次骑到强巴身上,强巴怒火燃烧,把郎杰摔倒在地下,和他展开殊死搏斗。正在危急时刻,一位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援救了强巴。强巴再一次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他奔回寺庙把土登**暗藏的武器取出来准备交给解放军,不幸被登刺伤。土登为了消灭罪证,放火烧毁寺庙,企图嫁祸给解放军,幸好强巴从火海中冲出来及时揭露了土登的罪行,农奴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电影放完之后,我心头仍然有着各种复杂情绪。当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和平安宁时代,回过头
来观看这部农奴时代的电影,心里生出了无数的感恩和珍惜。来到西藏民族学院,我把自己当成了半个西藏人,我为今天西藏欣欣向荣的发展环境而感到无比高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新西藏,我们要以一颗感恩之心学好专业知识来促进西藏的发展,给党和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第三篇:农奴心得
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体会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开启了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推翻了以**为总代表的三大领主的统治,解放百万农奴,开创了西藏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家做主人的新时代。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50载沧桑巨变,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历史雄辩的证明,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社会的发展活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新西藏;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不移的地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文明发展道路,西藏各族人民才有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作为基层公务人员,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立足国家大局/西藏局势和察瓦龙乡实际,切实以身作则,勤奋工作,牢固树立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2012电影观后感
篇一:2012电影观后感
2012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典型的美国大片,反映空前灾难的电影,让人们看过以后,有很多感触。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不仅让我了解到海啸的疯狂,地震的危险,灾难的残酷,灾难的来临是人们无法抗拒的,我知道了生命是自己争取的,走对一步就可以活下来,走错一步后悔一生。
海啸扑面而来,在睡梦中的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已不在人世,失去生命。地震会让坚固的房子倒下,再好的车子一转眼已经没有,火山爆发有一个个小火球射打在大地上,在这时钱已无用,生命可贵。
在电影里男主人公是杰克逊,很勇敢,在大家准备关方舟的大门时,有一个东西被卡在了门边,如果门关不上,就无法开启防预措施,这样的话,人们就全部没有希望,但杰克逊为了大家能活下来,冒险去了方舟门边,查看出了问题,发现有一块黄色铁卡在门上,杰克逊使劲往外拨,在这时方舟已经靠近冰川,如果在这时再关不上方舟的门,大家都会没有活不来的希望,时间紧迫,经过努力,杰克逊终于拿掉了这个黄色的铁块,大家得救了!美国总统不上方舟,他愿意和人们一起离去,等待着地震、海啸的来临!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有些灾难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有智慧,团结不懈地共同努力,就会有奇迹发生,光明就会来临!
篇二:2012电影观后感
前几天与老公一起去看了部美国灾难大片《2012》,故事其实很简单,说得是玛雅预言家早就预言到到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唯一的逃生办法是通过“诺亚方舟”。
贯穿这部影片主题有三个方面:
一、地球真的已经不堪重负了,地球的生命并不是无极限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维护,爱护和保护。
二、影片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到极致,当各国首脑去中国乘诺亚方舟逃生时,美国总统选择与他们的国民在一起,不管这部影片是否美化成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这是我们社会所需要提倡的,也是人类所追求的。
三、告诉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珍惜生活给与的一切,要懂得谦让,包容和感恩。
第五篇:电影观后感
《派饭》观后感
看我这个电影后第一感觉就是没有现代电影的炫丽和视觉冲击,但是后来细细品味却有另一番感触。它真实的反映了另一种感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朴素感情,虽然全篇没有很明显的说着“老师我爱你的”台词但是人物之间所流露出的那份无法言语的爱是难以表达的,一个老师在一个艰苦的农村里一住就是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
放弃了青春的华丽和自由,只为了教育!
放弃了远在城市的妻儿,只为了农村孩子的未来!
放弃了一个可以高职的工作,只为了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在哪儿都是教育!
这样的片子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在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们早已忘记了那份感恩的心。弥留在身边的是现代都市的繁华和玩闹,上课也只是为了交差了事却忘记了老师们日以继夜的付出!同时也放映了当代的某些老师吃不了苦受不了艰苦环境的现状,为了能有高薪的工作从而放弃了那些渴望读书上学的孩子们。这些问题让我们反思和自问,那些在艰苦的地方渴望读书孩子们在做着些什么只是简单的在家里做着粗重的农活吗?不是的„„他们也渴望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上学读书,以后过上好日子让父母高兴感谢他们艰辛的付出!
电影里相亲们把给老师送饭作为是一种荣誉和光荣,他们把教书先生作为自己的亲人和灵魂没有老师到自己家里来吃饭就不踏实没有老师到自己家里吃饭学生们就想办法—逃课!在过年的时候为了能让老师到自己家里来吃饭早早的就去“抢”老师,这是农村人的淳朴,这是乡村孩子对老师的那份感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学子对于老师的情。
身为学子,似乎可以明白这种深情,然而,却往往忽略了另一角色:家长。
电影《派饭》的情节应该是简而明的,其所要表现的,想必就是家长与学子对于“老师”这一特殊的角色的深厚的情感。
荀子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句貌似客套的场面话,没有老师,就不会存在学子;不会知道如何一撇一捺可以写成人;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说起。虽然自己讲这些话时也感觉太过于老套,然无可置否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影片中,老师从来都是赶往学生家中吃饭的,这也是我对“派饭”的理解。然而,教育局突然下达通知:所有老师自通知下达日起,只得在学校就餐,不得再去学生家中。为此,教育局还为学校分派了一位厨师。
这似乎是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在我看来,老师不去学生家中吃饭,似乎还给学生家中减去了不少麻烦。但不久我便发现我错了,故事的发展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突然的变动使得原本平静的小村庄躁动不安起来。大家纷纷开始猜疑,究竟为何老师不再来到自己家中。当事情真相揭开之后,理所当然的,大家将矛头齐刷刷的指向新来的厨师。于是乎,笑话与误会便如影而至。
第一回合:学生“大打出手”,砸了厨师的炊灶。无奈。第二回合:学生对炊灶做手脚,于是满屋黑烟缭绕,熏得大厨满脸炭黑。无奈。第三回合:学生家长送餐到校,大厨手艺无人欣赏。无奈。第四回合:家长到校连哄带骗、连拖带拽,把老师请到家中......其实我还是不大明白的:教育局为老师分派了专职的厨师为老师做餐,学生家长不是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吗?老师幸苦,现在有了学校厨师,吃的总该比学生家中要好的多,学生、家长何苦非要邀请,甚至说的过激些,非得硬邀老师前往自己家中?这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给老师多添麻烦?
疑惑充斥着整个脑子,也许是观念的不同,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差异,总之,我很难理解。
但是疑惑终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刻,随着故事临近尾声,我所有的不解也终于消散。
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究其原因,还在于一个“情”字上。除却为人熟识的师生情,更有家长对老师的深厚情感。老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社会中的一种角色,相反的,更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心中的家人。说是家人,却又胜过家人。
真真切切的表现出了老师和学生的那一份情,唯有这种情能让彼此相互支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