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共5篇)

时间:2019-05-12 16:5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第一篇: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2015年7月30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工资集体协商行为,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方与企业方就企业工资分配及相关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是指职工方与企业方就工资分配及相关事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专项书面协议。

第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依法与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第五条 工资集体协商遵循合法、公平、公开、诚信、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兼顾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保障职工实际工资水平与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经济效益、地区物价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六条 企业与职工个人订立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报酬等相关标准,不得低于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第七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含县级市、区,下同)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激励机制,促进工资集体协商依法有序进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对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处理解决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争议。

各级总工会、产业工会、行业工会可以参与、指导企业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对企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等企业代表组织,可以指导、帮助企业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第八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代表组织应当建立会商机制,确定本区域内年度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意见,研究处理工资集体协商方面的重要事项,组织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约情况的检查评估。

第九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企业订立、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情况列入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十条 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为三至九人,不得相互兼任。第十一条 职工方协商代表应当由企业工会组织职工竞选或者工会推选产生候选人,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协商代表。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方协商代表由上级工会组织指导职工竞选或者民主推选产生。

第十二条 职工首席协商代表由工会主席担任,也可以由工会主席书面委托其他职工方协商代表担任。没有建立工会或者工会主席兼任企业领导职务的,其职工首席协商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选产生。

第十三条 企业方协商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指派。企业首席协商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担任,也可以由其书面委托其他管理人员担任。

第十四条 协商代表产生后,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告。协商代表出缺的,按照本条例进行补选或者重新指派。

第十五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同级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可以对聘任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和协商代表进行培训。双方首席协商代表也可以聘请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作为本方协商顾问,参加工资集体协商。

第十六条 双方协商代表履行以下职责:(一)拟定协商议题;

(二)收集、整理与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三)如实提供与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四)参加工资集体协商;(五)及时公布协商结果并接受询问;(六)参加协商争议的处理;(七)监督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八)保守商业秘密;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为双方协商代表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协商代表履行代表职责应当视为正常工作。

第十八条 协商代表的任期自协商代表产生之日起至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期满之日止。

双方协商代表在任期内,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外,企业不得解除其劳动合同或者降低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不得在晋级、晋职等方面予以限制。

第十九条 在协商期间,企业和职工双方协商代表不得采取威胁、收买、欺骗等不正当手段或者过激、歧视性行为干扰工资集体协商。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内容

第二十条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分配形式;(二)劳动定额及工时工价;

(三)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调整幅度和调整办法;(四)津贴、补贴标准、绩效工资和奖金等分配办法;(五)加班工资基数标准;

(六)待岗期间的补贴,病事假、带薪休假期间的工资标准;(七)工资支付办法和时间;(八)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期限;

(九)变更、解除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程序;(十)终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条件;

(十一)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途径;(十二)其他与工资有关的事项。

第二十一条 协商事项综合参考下列因素确定:

(一)行业、区域协商确定的行业、区域职工工资增降幅度、平均工资水平、最低工资标准;

(二)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三)行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四)上年度本行业、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五)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六)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七)国际国内市场变化情况,行业和企业经营及效益状况预测;(八)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第二十二条 职工方与企业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根据实际情况,双方均可以提出工资升降的协商要求。

第二十三条 协商确定的职工工资调整幅度、平均工资水平、最低工资不得低于行业、区域、产业协商确定的标准,没有行业、区域协商标准的,正常经营企业的职工工资调整幅度应当参照政府公布的工资指导线。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确定的最低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章 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第二十四条 协商双方均有权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约,拟定协商的时间、地点和协商主要议题等事项。职工方的协商要约通过企业工会提出;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可以在上一级工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提出集体协商要约。接受协商要约方应当自收到要约书之日起二十日内以书面形式答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

第二十五条 企业方应当在正式协商五日前,向职工方协商代表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真实情况和资料。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等理由,拒绝、隐瞒或者拖延。

第二十六条 正式协商十日前,职工方和企业方可以分别向上一级工会和上一级企业代表组织报告。上一级工会和上一级企业代表组织可以派员指导。

第二十七条 正式协商由双方首席协商代表轮流主持,首次协商由要约方主持。经双方同意,正式协商也可以由上一级工会或者上一级企业代表组织派员主持。每次协商会议应当做好会议记录,由全体与会协商代表在会议记录上签字确认。

在六十日内经多次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时,双方均可以申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同级地方总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协调处理。

第二十八条 双方协商代表就协商事项达成一致后七日内,由企业方制作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企业应当于十日内召开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审议结果没有获得通过的,应当重新协商,直至获得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双方首席协商代表应当自通过之日起五日内签字盖章确认。

第二十九条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自确认之日起七日内,企业方应当将合同文本及相关材料报送企业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报送的资料应包括:

(一)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文本;(二)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三)协商双方授权委托书;

(四)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的决议;(五)双方协商代表名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自收到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之日起十五日未提出异议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即行生效;提出修改意见的,协商双方应当就修改意见及时协商,并修改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重新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

第三十条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生效后五日内,企业方和职工方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告;企业方和职工方应当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分别报送上一级企业代表组织和上一级工会。

第三十一条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有效期为一至三年。

第五章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第三十二条 企业代表组织、工会组织应当不断完善各自行业的组织体系,为行业自我管理、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给予指导。

行业工会应当配备专职人员,所需经费由工会系统内部调剂解决。

第三十三条 参加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工会根据所辖企业工会会员人数分配候选人名额,企业工会根据候选人名额组织职工推选产生。候选人经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半数以上代表同意方可当选职工方协商代表。

首席协商代表由行业工会主席担任,也可以由行业工会主席书面指派其他职工方协商代表担任。

第三十四条 参加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方协商代表由企业代表组织的成员企业民主推选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协商代表由代表组织的负责人担任或者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选产生。

没有建立企业代表组织的,其协商代表可以在上级企业代表组织的指导下,根据行业内各企业职工人数分配协商代表名额,由企业推举产生。首席协商代表可由上级企业代表组织指派企业协商代表担任。

第三十五条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形成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行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三十六条 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由企业代表组织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之规定,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没有建立企业代表组织的,由首席协商代表企业或者行业工会负责报送。

第三十七条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协商内容、程序、期限等未尽事项,按照本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一百人以下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以其所在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为主,也可以单独进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企业协商确定的标准不得低于行业协商确定的标准。

第六章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与终止

第三十九条 经企业方与职工方协商同意或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变更或者解除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一)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已修改或者废止,导致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部分或者全部无法履行;

(二)企业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因不可抗力致使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部分或者全部无法履行;(四)企业兼并、重组、解散或者破产,致使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五)集体合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导致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部分或者全部无法履行;

(六)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解除条件出现;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变更、解除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其他情形。

提出变更、解除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一方应当向另一方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条 变更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协商程序办理,并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同时报送上一级企业代表组织和上一级工会。

解除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双方自签字之日起十日内由企业方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期满或者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时,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即行终止。

第四十二条 职工和企业双方可以在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期满前六十日内,向对方书面提出协商要约,进行下一轮的工资集体协商。

第四十三条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生效后,除出现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解除和终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与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约定相抵触。第七章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监督和争议处理

第四十四条 企业工会或者职工协商代表应当监督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期内,双方协商代表均有权要求对方协商代表就合同执行中的问题随时进行会商。

第四十五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代表组织应当对企业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十六条 各级地方总工会对企业不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或者违反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约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企业发出《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要求限期改正,企业应当做出书面答复;对拒不改正的,可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七条 职工方与企业方因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拒绝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工资集体协商的,对一百人以下的企业处五千元罚款,超过一百人不足二千人的企业处二万元罚款,二千人以上的企业处四万元罚款;(二)提供虚假工资集体协商有关情况和资料的,对企业处一万元罚款;

(三)拒不履行生效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对一百人以下的企业处五千元罚款,超过一百人不足二千人的企业处二万元罚款,二千人以上的企业处四万元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企业补发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应得的工资等待遇。

第四十九条 阻挠工会指导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五十条 协商代表或者其他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协商代表采取威胁、收买、欺骗等不正当手段或者过激、歧视性行为干扰工资集体协商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五十二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企业代表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损害职工、企业权益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和区域的工资集体协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定

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保障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工资集体协商遵循合法、公开、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兼顾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保障职工实际工资水平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及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订立、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级地方总工会帮助、指导企业工会与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依法对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帮助和指导。

第五条 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内容

第六条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分配形式;

(二)企业职工和月平均工资水平、福利和调整幅度及调整办法;

(三)津贴、补贴标准和奖金等分配办法;

(四)加班加点工资基数标准;

(五)工资支付办法和时间;

(六)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期限;

(七)变更、解除、终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八)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途径;

(九)其他应当协商的事项。

前款事项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作为企业规章制度。

第七条 双方协商事项综合参考下列因素确定:

(一)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二)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

(三)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四)上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五)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六)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七)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

当地政府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将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相关数据统一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协商双方协商确定的劳动定额标准,应当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劳动合同约定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工作量。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九条 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协商代表人数一般应当对等,每方为3至9人,不得相互兼任。

协商代表任期自产生之日起至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日止。

第十条 职工方协商代表由企业基层工会推荐,并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通过,首席代表由工会主席担任,也可以由其书面委托其他职工方协商代表担任;尚未建立企业基层工会的,职工方协商代表由地方总工会指导职工民主推选,并经半数以上职工同意,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选产生。

职工方协商代表未经规定程序产生的,不得参加工资集体协商;参加集体协商的,协商结果无效。

企业方协商代表由法定代表人书面指派。首席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担任,也可以由其书面委托其他管理人员担任。

协商代表产生后,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告。

协商代表出缺的,按照本规定进行补选或者重新指派。

第十一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地方总工会可以从熟悉劳动工资、工商、税务、财务、审计、企业管理、法律等人员中聘任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

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可以聘请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参加工资集体协商。

第十二条 协商双方代表履行以下职责:

(一)拟定协商议题;

(二)收集与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三)如实提供与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四)参加工资集体协商;

(五)及时公布协商结果并接受询问;

(六)参加协商争议的处理;

(七)监督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 企业方应当为职工方协商代表履行职责提供充足的工作时间。职工方协商代表因履行代表职责占用劳动时间的,其享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福利等待遇不变。

第十四条 职工方协商代表在任期内,非法定理由,企业不得解除其劳动合同或者降低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等待遇,不得在晋级、晋职等方面予以限制。确因工作需要变更职工方协商代表工作岗位的,应当事先征求企业工会或者上一级地方总工会的意见,并征得职工本人同意。

第十五条 在工资集体协商期间或者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有效期内,企业和职工双方应当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不得采取威胁、收买、欺骗对方协商代表等不正当手段或者有过激、歧视性行为。

第四章 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第十六条 企业方有义务向职工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意向,拟定召开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协商主要议题等事项。

职工方有权向企业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意向,协商意向通过企业基层工会提出;尚未建立企业基层工会的,在上一级地方总工会的指导下,由首席代表提出。

接受协商意向方应当自收到意向书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答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

第十七条 企业方应当在协商会议召开10日前,向职工方协商代表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工资总额、利润等情况和资料;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隐瞒或者拖延。

第十八条 企业工会应当在工资集体协商会议召开5日前,向上一级地方总工会报告。地方总工会可以派员对职工方协商代表进行业务指导、培训。

第十九条 工资集体协商会议由双方首席代表轮流主持,首次会议由提出意向方主持。必要时,可以由上一级地方总工会主席主持。

第二十条 工资集体协商双方就协商事项达成一致之日起7日内,由企业方制作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双方首席代表自通过之日起5日内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第二十一条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自确认之日起5日内,企业方应当向企业工商登记注册机关的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下列资料:

(一)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送审表;

(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文本;

(三)企业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协商双方授权委托书;

(五)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的决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自收到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即行生效;提出异议的,协商双方应当就修改意见及时协商,修改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并重新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自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生效后5日内,企业方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告;职工方应当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及相关资料报送合同审查机关同级地方总工会备案。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有效期为1至3年。

第二十二条 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协商双方当事人经多次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处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及时协调处理,并可以组织同级地方总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协调处理工资集体协商争议。

第五章 特别规定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内,行业相同或者相近、生产经营特点相同或者相似的企业,职工方可以通过基层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或者行业工会,与区域、行业内的企业方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内企业只能参加一个区域或者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第二十四条 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职工方代表由基层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或者行业工会选派,并经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尚未建立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方代表由基层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或者行业工会选派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代表由基层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或者行业工会主席担任。

第二十五条 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方协商代表由企业代表组织选派并经公示后产生,或者由企业代表组织的成员企业民主推选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代表由企业代表组织的负责人担任或者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选产生。

尚未建立企业代表组织的,可以在上级企业代表组织的指导下,企业方协商代表由区域、行业内各企业民主推选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选产生。

第二十六条 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协商一致后形成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尚未建立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提交区域、行业内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

第二十七条 区域、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由企业代表组织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报送当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尚未建立企业代表组织的,由首席代表企业报送当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第二十八条 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协商内容、程序、期限等未尽事项,按本规定执行。

第六章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行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职工方与企业方因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应当依法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期限届满、双方约定或者法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即行终止。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期限届满前30日内,双方应当就重新订立或者续签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进行协商。

第三十条 各级地方总工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企业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情况进行评估,发现企业不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或者违反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约定,侵犯职工权益的,可以向企业发出《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要求限期改正,企业应当作出书面答复;对拒不改正的,可以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发出《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也可以请求当地政府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 企业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按企业不良信用行为记录在案,可以向社会公布;违反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给职工劳动权益造成损害的,依照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答复职工方提出的工资集体协商要求或者拒绝依法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

(二)损害职工方协商代表合法权益或者对职工方协商代表打击报复的;

(三)未按规定向职工方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的;

(四)拒不履行生效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定

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定

第257号

《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定》业经2011年5月2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陈政高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保障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工资集体协商遵循合法、公开、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兼顾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保障职工实际工资水平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及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订立、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级地方总工会帮助、指导企业工会与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依法对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帮助和指导。

第五条 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内容

第六条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分配形式;

(二)企业职工和月平均工资水平、福利和调整幅度及调整办法;

(三)津贴、补贴标准和奖金等分配办法;

(四)加班加点工资基数标准;

(五)工资支付办法和时间;

(六)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期限;

(七)变更、解除、终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八)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途径;

(九)其他应当协商的事项。

前款事项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作为企业规章制度。

第七条 双方协商事项综合参考下列因素确定:

(一)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二)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

(三)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四)上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五)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六)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七)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

当地政府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将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相关数据统一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协商双方协商确定的劳动定额标准,应当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劳动合同约定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工作量。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九条 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协商代表人数一般应当对等,每方为3至9人,不得相互兼任。

协商代表任期自产生之日起至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日止。

第十条 职工方协商代表由企业基层工会推荐,并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通过,首席代表由工会主席担任,也可以由其书面委托其他职工方协商代表担任;尚未建立企业基层工会的,职工方协商代表由地方总工会指导职工民主推选,并经半数以上职工同意,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选产生。

职工方协商代表未经规定程序产生的,不得参加工资集体协商;参加集体协商的,协商结果无效。

企业方协商代表由法定代表人书面指派。首席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担任,也可以由其书面委托其他管理人员担任。

协商代表产生后,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告。

协商代表出缺的,按照本规定进行补选或者重新指派。

第十一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地方总工会可以从熟悉劳动工资、工商、税务、财务、审计、企业管理、法律等人员中聘任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

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可以聘请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参加工资集体协商。

第十二条 协商双方代表履行以下职责:

(一)拟定协商议题;

(二)收集与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三)如实提供与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四)参加工资集体协商;

(五)及时公布协商结果并接受询问;

(六)参加协商争议的处理;

(七)监督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 企业方应当为职工方协商代表履行职责提供充足的工作时间。职工方协商代表因履行代表职责占用劳动时间的,其享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福利等待遇不变。

第十四条 职工方协商代表在任期内,非法定理由,企业不得解除其劳动合同或者降低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等待遇,不得在晋级、晋职等方面予以限制。确因工作需要变更职工方协商代表工作岗位的,应当事先征求企业工会或者上一级地方总工会的意见,并征得职工本人同意。

第十五条 在工资集体协商期间或者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有效期内,企业和职工双方应当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不得采取威胁、收买、欺骗对方协商代表等不正当手段或者有过激、歧视性行为。

第四章 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第十六条 企业方有义务向职工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意向,拟定召开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协商主要议题等事项。

职工方有权向企业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意向,协商意向通过企业基层工会提出;尚未建立企业基层工会的,在上一级地方总工会的指导下,由首席代表提出。

接受协商意向方应当自收到意向书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答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

第十七条 企业方应当在协商会议召开10日前,向职工方协商代表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工资总额、利润等情况和资料;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隐瞒或者拖延。

第十八条 企业工会应当在工资集体协商会议召开5日前,向上一级地方总工会报告。地方总工会可以派员对职工方协商代表进行业务指导、培训。

第十九条 工资集体协商会议由双方首席代表轮流主持,首次会议由提出意向方主持。必要时,可以由上一级地方总工会主席主持。

第二十条 工资集体协商双方就协商事项达成一致之日起7日内,由企业方制作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双方首席代表自通过之日起5日内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第二十一条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自确认之日起5日内,企业方应当向企业工商登记注册机关的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下列资料:

(一)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送审表;

(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文本;

(三)企业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协商双方授权委托书;

(五)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的决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自收到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即行生效;提出异议的,协商双方应当就修改意见及时协商,修改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并重新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自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生效后5日内,企业方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告;职工方应当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及相关资料报送合同审查机关同级地方总工会备案。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有效期为1至3年。

第二十二条 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协商双方当事人经多次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处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及时协调处理,并可以组织同级地方总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协调处理工资集体协商争议。

第五章 特别规定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内,行业相同或者相近、生产经营特点相同或者相似的企业,职工方可以通过基层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或者行业工会,与区域、行业内的企业方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内企业只能参加一个区域或者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第二十四条 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职工方代表由基层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或者行业工会选派,并经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尚未建立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方代表由基层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或者行业工会选派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代表由基层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或者行业工会主席担任。

第二十五条 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方协商代表由企业代表组织选派并经公示后产生,或者由企业代表组织的成员企业民主推选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代表由企业代表组织的负责人担任或者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选产生。

尚未建立企业代表组织的,可以在上级企业代表组织的指导下,企业方协商代表由区域、行业内各企业民主推选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选产生。

第二十六条 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协商一致后形成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尚未建立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提交区域、行业内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

第二十七条 区域、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由企业代表组织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报送当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尚未建立企业代表组织的,由首席代表企业报送当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第二十八条 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协商内容、程序、期限等未尽事项,按本规定执行。第六章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行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职工方与企业方因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应当依法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期限届满、双方约定或者法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即行终止。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期限届满前30日内,双方应当就重新订立或者续签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进行协商。

第三十条 各级地方总工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企业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情况进行评估,发现企业不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或者违反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约定,侵犯职工权益的,可以向企业发出《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要求限期改正,企业应当作出书面答复;对拒不改正的,可以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发出《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也可以请求当地政府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 企业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按企业不良信用行为记录在案,可以向社会公布;违反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给职工劳动权益造成损害的,依照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答复职工方提出的工资集体协商要求或者拒绝依法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

(二)损害职工方协商代表合法权益或者对职工方协商代表打击报复的;

(三)未按规定向职工方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的;

(四)拒不履行生效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江西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

江西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8号

《江西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已由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3年9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9月26日

江西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2013年9月26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和程序

第四章 工资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

第六章 工资集体协商的争议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保障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方和企业方依法就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劳动报酬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集体合同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工资集体合同,是指职工方和企业方就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劳动报酬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

第四条 工资集体协商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平等、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兼顾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的原则。

职工实际工资水平应当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五条依法订立的工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职工具有约束力。工资集体合同中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和职工个人订立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工资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工资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地方总工会、区域(行业)工会对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帮助和指导,对工资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进行监督。

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企业代表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代表组织)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帮助和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应当通过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处理工资集体协商中的重大问题,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将企业履行工资集体合同情况列入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八条 工资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三至七人,并各自确定一名首席代表。双方代表不得互相兼任。

女职工人数达到企业总人数十分之一以上的,应当至少有一名女职工代表。

第九条工资集体协商的职工方代表由企业工会推荐,并经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产生。企业尚未建立工会的,由上级工会组织企业职工民主推举,并经企业半数以上职工同意后产生。

职工方首席代表由企业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空缺的,首席代表由企业工会负责人担任。企业尚未建立工会的,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举产生。职工方首席代表因故不能参加协商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方其他协商代表代理。

第十条 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方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指定。

企业方首席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担任。法定代表人因故不能参加协商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方其他协商代表代理。

第十一条工资集体协商双方的首席代表可以书面委托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或者其他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本方协商顾问,为本方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双方协商顾问不得互相兼任。

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同级地方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从熟悉经济、法律、工会、劳动工资、财务等工作的人员中聘任,并进行培训。

第十二条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加工资集体协商,提出协商意见;

(二)及时向本方人员公布工资集体协商情况并征求意见,接受本方人员询问;

(三)收集、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四)代表本方参加工资集体协商争议的处理;

(五)监督工资集体合同的履行;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的任期至工资集体合同的期限届满之日止。

工资集体协商双方无正当理由不得更换本方协商代表。确需更换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协商代表产生程序,并及时通知另一方。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保证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履行代表职责所必要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协商代表履行代表职责应当视为提供正常劳动。

职工方代表在任期内,企业确因工作需要调整职工方代表工作岗位的,应当事先征求企业工会的意见。企业尚未建立工会的,应当事先征求上级工会的意见。

职工方代表在任期内,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企业不得与职工方代表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五条企业和职工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应当共同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保守企业商业秘密,不得有威胁、收买、欺骗、打击报复对方代表的行为。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和程序

第十六条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资集体合同的期限;

(二)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和工资标准;

(三)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四)津贴、补贴标准及奖金、绩效工资等分配办法;

(五)加班工资标准;

(六)计时工资、计件单价、劳动定额标准;

(七)学徒期、见习期、试用期的工资待遇;

(八)病事假和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以及各种带薪假期间的工资待遇;

(九)工资支付办法;

(十)工资集体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十一)工资集体合同的违约责任;

(十二)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七条职工方和企业方协商确定的劳动定额标准,应当是本企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工作量。

第十八条 双方协商确定工资等事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并以下列因素作为协商基础:

(一)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

(二)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三)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四)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五)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六)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状况;

(七)上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八)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因素。

第十九条 职工方和企业方均可以提出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

职工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会应当给予帮助和指导。企业工会可以在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向企业方发出协商意向书;企业尚未建立工会的,上级工会可以在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代为向企业方发出协商意向书。

一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的,应当向另一方提交包含本方协商代表、协商时间、地点、内容等事项的协商意向书;另一方应当自收到协商意向书之日起二十日内予以书面回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进行工资集体协商。

职工方和企业方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应当自一方收到协商意向书之日起六十日内订立工资集体合同。

第二十条工资集体协商一方在协商前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其掌握的与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另一方应当在协商开始五日之前如实提供。

协商过程中,如需补充与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一方应当向另一方及时提供。

第二十一条 工资集体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企业方在七日内制作工资集体合同草案文本。

工资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草案通过后由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企业尚未建立工会的,由职工方首席代表与企业签订。

第二十二条企业应当自工资集体合同签订之日起七日内,将工资集体合同文本以及相关材料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工资集体合同文本以及相关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就工资集体协商双方代表资格、工资集体合同的内容和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向双方送达工资集体合同书面意见。

工资集体合同书面意见对工资集体合同无异议的,工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协商双方在十五日内未收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书面意见的,视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无异议,该工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工资集体合同书面意见对工资集体合同提出异议的,工资集体协商双方应当对提出异议的内容重新依法协商,并将修改后的工资集体合同文本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工资集体合同生效后,企业应当在五日内向本企业全体职工公布,职工方应当同时报送上级工会。

第四章 工资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第二十五条 经工资集体协商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或者解除工资集体合同:

(一)工资集体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被修改或者废止的;

(二)因不可抗力致使工资集体合同部分不能履行或者全部不能履行的;

(三)企业因兼并、重组、解散或者破产等原因,致使工资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四)工资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者解除条件出现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变更或者解除的其他情形。

工资集体协商一方提出变更或者解除工资集体合同要求的,应当向另一方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六条变更工资集体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工资集体协商程序办理,并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

解除工资集体合同的,企业应当自工资集体合同解除之日起七日内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备案。

职工方可以将变更或者解除工资集体合同的情况,书面报告上级工会。

第二十七条 工资集体合同期满或者工资集体协商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工资集体合同即行终止。

第二十八条 工资集体合同期限由工资集体协商双方约定,一般为一年。

工资集体合同期满前六十日内,工资集体协商双方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协商程序重新签订工资集体合同。

第二十九条工资集体合同生效后,除出现本条例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情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解除和终止工资集体合同。

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与工资集体合同的规定相抵触。

企业不得在工资集体合同有效期内,无法定理由或者非经法定程序,降低工资集体协商代表或者其他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福利等待遇。

第五章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

第三十条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代表进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订立区域性或者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

第三十一条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职工方代表由本区域、行业工会直接选派,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代表由区域、行业工会主席担任。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方代表由本区域、行业内企业经民主推举、授权委托等方式产生,或者由企业代表组织直接选派。首席代表由企业方代表民主推举产生。

第三十二条 经协商一致依法签订的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对适用范围内的企业和职工具有约束力。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范围内的企业和本企业职工方单独进行工资协商的,其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第六章 工资集体协商的争议处理

第三十三条工资集体协商中发生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任何一方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申请协调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地方总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协调处理工资集体协商争议。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协调处理工资集体协商争议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处理完毕。争议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并向争议双方书面说明延期理由。

第三十五条 因履行工资集体合同发生争议, 双方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故意拖延工资集体协商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向工资集体协商代表提供履行代表职责所必要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造成无法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工资集体合同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工资集体合同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之一,拒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其记入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档案纳入政务公开的范围,可以对企业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企业恢复职工方代表的工作,并补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工资;本人不愿恢复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向职工方代表支付赔偿金。

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企业补发工资集体协商代表或者其他职工应得的工资等待遇。

第三十八条工会对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可以要求企业予以改正,企业应当在十五日内改正并作出书面答复;逾期不改正的,工会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九条工资集体协商代表或者其他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工会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损害职工权益的,由同级工会或者上级工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或者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按照《中国工会章程》予以罢免;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

在全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现场经验

交流会上的讲话

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 高景洲

(2014年4月18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目的是学习交流我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任务。刚才,齐轨道有限公司等11家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介绍了各自开展协商工作的经验,这些单位的经验很好,可以说有思路、有特色、有活力,大家要利用这次会议机会,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总结经验,增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信心 2011年以来,按照省、市总工会统一部署,全市各级工会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认真谋划,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协商质量,营造浓厚的声势与氛围,在化解劳资矛盾、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各方的关注与支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党委、政府(行政)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非常重视,组织领导有力,工作指导到位。2012年市政府下发了《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总工会<关于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市总工会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机制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工资集体协商在全市范围内的深入开展。市直各企业、各市(县)区总工会积极争取同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和支持,把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行政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中。各级工会将工资集体协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党政工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是工作基础稳步加强。各企业工会把职工代表协商能力建设作为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点基础来抓,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指导企业围绕职工工资福利等一系列问题,因企制宜,灵活开展协商,督促抓好落实,使工资集体协商的质量效果得到逐步提高。各企业工会按照《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不 断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工资协商基础台账、监督检查制度以及规范工资集体协商程序等措施,逐步建立起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是工作方式进一步创新。各级工会结合各自企业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在协商内容上,普遍增加了职工工资以外的社会保障、劳动安全、休息休假等福利待遇,全面维护了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在协商方法上,采取了上级工会要约、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审查备案的工作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工资协商要约和工资集体协议效力问题;在履约监督上,坚持职代会审议监督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评估制度,工资集体协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工资集体协议的履约率和履约质量。

四是工资集体协商实际效果进一步凸显。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工会组织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既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使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解决劳资矛盾、稳定职工队伍、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职工和企业对工会组织的信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总之,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是一个比较复杂、艰难的过程,工作任务重,涉及的矛盾和问题多,职工关注程度高。就工会而言,这既是机遇,更是压力和挑战。两年多来,各级工 会组织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总工会向全市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为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所做出的艰苦努力和积极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有的单位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推进力度还不够大;一些干部特别是各级工会干部还存在着浅尝则止、畏难厌战情绪,协商覆盖面和协商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关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履约监督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深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三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二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李建国同志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也指出:“积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扩大覆盖面,提高协商质量,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督促企业解决欠薪问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工资是民生之源,是职工经济利益的核心,是职工赖以生存求发展的 保障,也是职工最为关注的焦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中的核心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断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解决以下三个认识问题:

一是要克服畏难情绪,在工作推进上要有力度。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是完善工会维权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履行维护职责的重要途径。各级工会组织要明确认识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会的主业,无论所在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多么复杂,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难度有多么大,都要克服畏难心理,坚持把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坚持长抓不懈。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越是协商有难度的地方,越要加大工作力度,力求取得突破。

二是要克服只抓“点”上的工作、不求“面”上突破的思想,在协商企业覆盖面上要有广度。工资集体协商要维护的是所有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益,每个企业职工都必须享受到协商带来的权益保障。因此,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抓几个典型的水平上,而是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企业工资协商数量。当然,扩面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工会组织,按照全总、省总提出的工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扩面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是要克服浅尝则止的倾向,在协商运行上要有深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管理,促进企业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企业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以往取得的点滴成绩,必须要不断深化协商内容,将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待遇问题全部纳入工资集体协商范围。严格协商程序,杜绝任何简化程序、环节不完整的做法。要强化履约监督,确保工资协议真正落实到位。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奋力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深入开展

工资集体协商是一项民生工程,对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继续深入推进此项工作,是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各级工会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继续把工资集体协商引向深入。

一、争取党政领导重视,合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各级工会要主动向党政领导汇报工作,将工资集体协商纳入党委行政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与党政其他做到工作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考核。继续推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突出问题。争取各 6 级人大、政协的支持,开展人大执法检查和政协视察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态势。

二、明确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纵深发展。一是集中力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相对稳定企业的 工资集体协商。按《黑龙江省工会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2014年—2016年)工作规划》要求,县(市)区工会的重点工作对象是本地、本系统内25人以上的企业。到2016年末,已建立工会组织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非公企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合同(协议)签订率要巩固在85%以上。其中,程序规范、内容详实、履行到位、职工满意的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合同(协议)签订率要达到65%以上。

二是切实抓好国有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国有企业开展集体协商的着力点是在工资总额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重点就不同层级职工的分配比例、奖金津贴、教育培训费用提取使用等方面进行协商,推动建立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收入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一线职工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必须提交企业职代会讨论审议。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履行情况要向职代会如期进行报告。

三是形成常态化的要约工作方式。要突出重点,把要约的主要对象放在没有开展集体协商的企业、应续签集体合同 的企业、没有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职工工资不增长和低增长的企业以及实行年薪制的企业等。从实际出发,分类确定要约重点。生产经营好的企业,以工资水平、奖金分配补贴和福利为重点,重在建立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生产经营不好的企业以工资支付办法、离岗职工生活费等为重点,重在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对非公企业,以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水平、最低工资标准等为重点,重在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

三、强化责任监督,健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目标管理制度。要建立工会系统内部的责任考核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主席具体抓、相关部门合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各级工会要定期开展工资集体协议专项监督检查,提高协议的履约率。要注重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通过联合开展劳动监察、执法检查,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

四、加强宣传培训,为工资集体协商深入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各级工会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工资集体协商的始终,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宣传典型经验,扩大协商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工资协商全面推进。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会干部和工资协商指导员的培训力度,把提高职工代表和指导员协商能力作为关键环节来抓,通过集中学习、交流经验、现场观摩等多种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懂法律、会维权,善于组织协商的合格的工会干部和指导员。

同志们,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不胜不休的决战气魄,坚定信心,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努力实现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新的突破,在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 本协议由签订。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建立企业内部分配正常增长与制约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与稳定......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会议记录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会议记录 时间: 地点: 出席人数: 企业方代表:职工方代表:主持人:记录人: 主要内容:本次会议双方代表经过充分协商和表达双方当事人意愿,达成如下一致意见,并作为工资......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 甲方: 乙方: 企业名称: 工会名称: 经济类型: 职工人数: 企业法定代表人: 工会主席: 协商首席代表: 协商首席代表: 首席代表职务: 首席代表职务: 代表人数: 代......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基本程序(一)由工会代表职工提出工资协商建议(二)成立工资集体协商小组(三)通过职代会或员工大会,成立工资集体协商专门委员会(四)由职工代表......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集体协商协议(范本) 甲方( 公司工会): 乙方( 公司): 员工人数: 人 首席代表: 首席代表: 姓名: 姓名: 职务: 职务: 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协商代表人数: 人......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样本)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样本)甲方:乙方:企业名称:工会名称: 经济类型:职工人数:企业法定代表人:工会主席: 协商首席代表:协商首席代表: 首席代表职务:首席代表职务: 代表人数:代表人数:根据《......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

    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企业名称(甲方):工会名称(乙方):经济类型:职工人数:企业法定代表人:工会主席: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书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书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九号令颁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全国总工会办发[1998]第13号《工会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的意见》的有关精神,结合本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