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机械化(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16:1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机械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机械化》。

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机械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机械化

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2004年四中全会提出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2005年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略。“统筹城乡”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取向,“建设新农村”战略部署,三者一脉相承。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机化的作用,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农机化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机械化

“建设新农村”和“农业机械化”,都是源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命题。两者密切相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是其形象写照。经过50年发展,虽文字依旧,但实质大变。新世纪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以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丰富内涵、涵盖“三农”工作全局的宽广视角、统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环境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势将统领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㈠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生产,重点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是构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2004年,全省农业机械原值76.8亿元,乡村农户户均1092元,占农村住户年末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23.3%。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据基本实现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关中地区调查,“三夏”大忙季节由原来的一月有余缩短到一周左右,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农机在农田基本建设、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及抗灾救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㈡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现阶段,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在变农村劳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扩量提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与广大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联。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赚钱致富。

㈢农业机械化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强大支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提高农业结构中的养殖业比重,种植业结构中的经济作物比重,农产品结构中的名、特、优、新产品比重,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二、三产业比重。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实施成为可能;二是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

㈣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农业机械化促进现代农业文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一是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二是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营造和谐农村的重要前提;三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和提高人口素养,沟通城乡文明,促进城乡互动;四是促进农机经营者不断学习机械、农业、经营、法律、安全、修理、保险等知识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队伍中的先行者。2004年,全省农机经营户占乡村农户的10.2%,即有1/10农民已成为掌握农机使用经营的新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一般都高于传统农业劳动者。

㈤农业机械化是环境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凸现,取得社会认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使农村最根本和稀缺的两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保护和利用;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控制焚毁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机械化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已成为以植树种草为主要内容的“山川秀美工程”的重要举措。

陕西农机化现状与“十一五”发展

到2004年底,全省农机原值78.2亿元,农户户均1092元,农业劳均802元,耕地亩均183元;农机总动力1323万千瓦,农户户均1.9千瓦,农业劳均1.4千瓦,耕地亩均0.32千瓦;拖拉机2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12万台),平均每百户拥有3台,每百亩耕地拥有0.5台;配套农具29.3万部,平均每百户拥有4.2部,每百亩耕地拥有0.7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1.61,小型拖拉机配套比1.36;联合收获机1.35万台。全省农田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38.6%,其中机耕率55.8%,机播率34.4%,机收率19.5%。三种主要粮食作物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50%。其中,小麦基本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0%和70%;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2%和0.3%;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2.6%和14.9%。农村运输、农田灌溉、田间植保、粮食脱粒和农副产品初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围绕我省“稳粮、优果、兴牧”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略,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示范推广取得突破进展。结合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长足进步。

在农机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能满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多样化需求。从现状看,农机化整体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时期;从发展看,农机化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多三少”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农机化发展后劲不足;从内部看,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明显滞后,不适应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需要;从外部看,农机化发展总体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迫切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规划到2010年,全省农机原值达到105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644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3.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36万部,大中型拖拉机农具配套比1.7,小型拖拉机农具配套比1.5,联合收割机2万台。农田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44.3%,其中,三种主要粮食作物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59%。基本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化技术的多样性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紧密结合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施农机化“五大工程”,引领全省“十一五”农机化发展:

㈠粮食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落实“农机科技兴粮行动计划”,通过增加粮食生产机械保有量和提高农机耕种收作业水平,推进粮食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种粮收益。重点突破玉米收获和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

㈡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在全省四种不同类型地区示范推广以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300万亩,扩大旱区推广规模,增强灌区示范效果。在陕北、渭北等适宜地区继续实施深耕深松、蓄水保墒、地表覆盖、化肥深施、节水播种、垄沟种植等机械化旱作技术面积600万亩。

㈢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工程。以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和秸秆饲料饲草加工为主要途径,推广应用成熟的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到2180万亩,占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60%。

㈣农机装备优化工程。充分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调动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组织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推进常规农机具更新换代、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和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㈤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在《陕西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优势产区,建立苹果、蔬菜、茶叶、饲草、油菜、薯类等六种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39个、57万亩,示范机械化增产增收、节本增收、增值增收效果,推动优势农产品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优势产区建设。

厘清新时期农机化主要特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是本世纪头20年尤为关键的时期。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标志,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促动、需求拉动、技术牵动、效益驱动、政策推动、机制带动的“六轮驱动”下,将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农机化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㈠加快发展速度。随着农业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到2010年,全省农田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44.3%,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比“十五”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三种主要粮食作物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59%,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比“十五”加快0.6个百分点。新的增长点主要是作物种类上的玉米水稻;作业项目上的仍具较大增长潜力的机耕和玉米机收、水稻机插机收;地域上的陕南陕北。

㈡拓宽服务领域。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积极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推动各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关键环节,发展果业生产中的果园耕整、开沟施肥、中耕植保、节水灌溉技术;设施蔬菜生产中的日光温室基础设施、环控设备、栽植机械;茶叶生产加工中的中耕除草、修剪、揉茶技术;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中的牧(饲)草机械播种植保、节水灌溉、收割打捆技术;油菜生产中的耕整栽植、施肥植保、收获脱粒技术;薯类生产加工中的收获、初加工技术。

㈢提高经济效益。机械化农业生产要实现从单纯抓面积到重点抓增效的转变。机械作业面积能不能增加,主要取决于机械作业的效益。作业效益越高,农民经营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越高,作业面积就会越增越多。提高机械化农业生产效益,一要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改善装备结构。引导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农机具,推广多功能高效复式作业机械、加快老旧机型更新换代。二要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业。三要构建节约型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实施以“五节”(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油)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节本增效技术与管理。

㈣增加科技含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为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适应农民对农业机械化需求呈现出高性能、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重点突破精量播种机、插秧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水稻联合收割机、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关键装备和系统组装集成技术,采取引进试验、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办法,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搞好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工作。

㈤农机结合农艺。与小麦生产相比,今后主攻的玉米、水稻和其它农产品生产中的农艺“个性”更强,对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更为严格。要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提高机械适应性。㈥保护生态环境。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有效互动,使机械化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紧密结合。推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㈦加强体系建设。推进机械化农业生产,不能只抓作业面积,更主要的是抓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订计划、订面积的做法,更多地采取市场经济的手段,重点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提高分散经营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立高效农机作业服务体系。

遵循新时期农机化基本原则

依据上述特点,新时期农机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㈠市场导向原则。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推动力量是市场,政府只是借助市场的力量,引导农民发展农机化。应当牢固确立市场观念,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同时,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调动农民增加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㈡因地制宜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讲求实效”方针,根据各地不同自然、经济、生态特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分轻重缓急,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机械化农业生产。

㈢效益最大化原则。不仅重视量的增长,更要重视质和效益的提高。采取全方位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农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㈣资源优化配置原则。遵照规模经济理论,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规模化优势。继续培育农机跨区作业市场,充分利用省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省内农机存量资产经营挖潜、以存量吸引增量,与“引机入陕”开展跨区作业紧密结合起来。

㈤科技先行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农机科技转化率。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机具和管理经验;加强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增强农机化科技示范工作力度。

㈥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应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大需求,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㈦标准化原则。适应人民生活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生物技术措施与工程技术措施的协同配合,加强农机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

㈧“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观念,增强服务功能,为农机经营者同时做好增收和减负两篇文章。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加大减负力度,维护农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落实新时期农机化具体工作 新时期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具体包括农机装备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等四个环节,构成符合新时期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高效、长效机械化支撑体系。

㈠农机装备建设。继续以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为主要对象,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及其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小麦机械化生产水平,重点推动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提高大型、高性能装备比重。迅速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重点增加地膜覆盖、精量播种、联合收获机械。梯度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先行突破收获机械化,继而跟进栽植机械化。适应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需要,重点推广土壤深松、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等作业机具。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关键环节的机械和技术。

㈡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职能部门以及有关社会机构共同组成的完整系统。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高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要求,继续培育跨区作业市场,扩大跨区作业的领域、范围和规模。引导发展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中介组织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㈢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与农技部门的密切协作,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形成适应不同自然环境、作物种类、种植模式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推动农机产品通用性、标准化设计制造,方便农民使用。

㈣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农机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典型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培训服务,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的基地。

实行新时期农机化扶持措施

㈠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资金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依法长期稳定地提供购机补贴资金,调动农民购置机具和设备的积极性。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示范园区建设、农机信息网络建设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农机推广、培训机构提供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主要由财政承担;农机执法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及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财政和信贷资金的整合联动,发挥两种资金的整体效益,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和农机企业技术改造给予优惠信贷支持。继续对农机作业执行免税政策。油料支出一般占农机作业成本的四至五成,农民对多年来燃油价格高位运行并不断攀升反响强烈,亟待启动农用燃油补贴程序,调动农民使用和经营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㈡建立以政府农机部门为引导、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组织保障体系 创新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不断促进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根据陕西实际,逐步形成以农机大户为龙头、农机专业户为主体、农机协会与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的农机服务产业化新模式。发挥农机专业户在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引导发展乡村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中介组织和农机合作组织,加快乡村农机站队改革并提高其服务能力。政府各级农机服务与管理部门要承担农机化公共服务和农机化执法与管理双重职能,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将服务和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宏观调控、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建设新型服务组织、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

㈢建立以技术开发、技术示范、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科技保障体系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农业机械化的较大突破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组织机械化关键机具、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推广,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推进农机科技体制创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农机生产企业为主体,引进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以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示范推广户和农机生产流通企业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机技术示范推广体系;以现有农机化培训学校为基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机化职业教育体系。

㈣建立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法制保障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基础法律。结合实际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和规章。各级政府要协调和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机械化的积极性。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依法实施农机行政执法,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制(修)订农机产品、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安全使用等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其应用指导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农机化政策法规体系,使农业机械化进入法律保护、政府扶持、部门服务、农民自主经营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文章标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局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县农机化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开好路、起好步的关键时期,***县农机局结合本县实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一号文件为动力,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规划:

(一)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促进先进适用农机的推广。到2010年实现农业生产中水稻机收、水田机耕、农业排灌、农业运输等重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达60以上,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万千瓦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本文属好范文 wenmi114.com=站-www.xiexiebang.com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

(二)实现农机供应、维修点等服务网络健全均布,行业管理规范化,全面推行农机行业准入制。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机行业服务网络化、管理规范化。[本文属好范文 wenmi114.com=站-www.xiexiebang.com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

(三)农机培训全面实现电教化,升级扩建农机校,培训专业包括农运车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电焊工、铸造工、农机修理工、车工、维修电工等41个专业,全年培训农村技术人员1000人以上。

(四)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基层农机站建设,组织农机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科学配置机械资源,加强机耕道建设,高效发挥农机作业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到2010年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五)农机上路严格按《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行驶,强化农机手安全操作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严格农机检测,农机安全监理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服务。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局所承担的职责及农机化发展的方向、措施

农机局担负全县农机推广、农机质量监督、农机技术培训指导和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职责。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握为“三农”服务这一主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积极努力工作,推进农机化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千方百计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继续推进各项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健全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认真研究和提出增加补贴品种,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宣传《促进法》,采用电视、标语、咨询、宣传车等形式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开好各类有规模、有影响的现代化农机具演示会,让农民在演示会中尝到甜头。加强建设农村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鼓励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实现消灭耕牛、卖牛换机、买机耕地,耕牛“换”铁牛,农民喜心头,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实现农机行业服务网络化,管理规范化。发展农机服务网络,规范农机行业管理,打击一切制假、贩假行为,将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维修网点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联合收割机维修技术的培训,修理工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逐步推行行业准入制,提高服务网络队伍素质;二是“3.15”期间要联合工商等部门进行宣传,增强农民自己维护消费权益的意识;三是成立农机执法队伍,对无证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坚决打击,全面清理整顿和净化农机市场,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称心;四是设立农机投诉专线电话,及时调处农机质量投诉,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要帮助农民向生产者和经销商依法要求赔偿,追回损失,要求农机经营者严格实行“三包”服务;五是加强服务网点的布局和培植,让农机手在优质服务中得到实惠。

(三)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村技术人才素质。农机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农机的生产、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等一系列技术知识的培训普及,任务重,难度大,我局将把技术培训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一是培育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二是完善培训设施和实践场地,学习资料的到位,理论学习做到电教化,实践操作全程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培训学习环境。三是开发新专业,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机校升级扩建。农机培训要面向农村,针对农机的生产、使用、维修

第三篇: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莱阳市农机局 王健春 于志良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节本增效,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农业机械化投入,实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但与农机化发展的形势相比,投入资金仍相差太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投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实用新型农业机械,依靠政策性资金的拉动,实现农业装备的优化升级。

二、尽快出台农业机械燃油补贴,以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保护农机购置户的利益,减少农业投资,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农机服务产业化投资,以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作业公司和农机大户的快速发展,使其形成规模,增强服务功能。

四、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场,围绕建设粮食产业机械化示范场、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示范场、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示范场、农机服务产业化建设示范场等,总结经验,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示范带动,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继续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通过农业机械的发展,使解放出来的农民工,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技术,以增强谋生本领。

六、加大田间道路建设力度。近几年各级对乡村道路建设,注入了大量资金,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惠农政策的好处,但随着大型农机的推广,田间道路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应加大田间道路建设的投入,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大型农机的需要。

七、乡镇农业技术专业人员直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他们优质的服务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受农民的欢迎,希望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在编制、经费、工资方面予以加强和保障。(信息来源:烟台市农机局)

第四篇:统战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统战工作

摘要:由于统一战线工作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并不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乡镇统战工作普遍较为薄弱。当前,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站在新起点、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下,基层统战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统战工作,特别是乡镇基层统战工作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举措、新的推动。

主题词:统战对象及范围 现状及问题 基本措施

一、乡镇统战工作的对象和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各类情况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宗教的发展、非公制经济入内,知识分子的加入,乡镇统战部门作为爱国统一战线在最基层与群众接触最广泛的部分,在调节社会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乡镇统战对象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新型。乡镇的主要统战工作对象有:⑴非党干部和非党知识分子;⑵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⑶原工商业者;⑷少数民族群众;⑸爱国的宗教人士;⑹去台人员留在大陆的家属和亲友;⑺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⑻回大陆定居的台胞;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⑽合资企业的中方代理人;⑾旅居海外的侨胞、归侨及其在我镇的亲属。

二、乡镇统战统战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统战意识淡化。

统战工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过初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些乡镇党委、政府认为统一战线可有可无,做与不做无关大局,对统战工作不重视、不研究、不过问,更不用说把统战工作摆上主要议事日程,乡镇统战工作基本处于配合和应付的状态,有任务、检查时抓一抓,没有任务、检查时就束之高阁。另一方面,统战没有配备专门的统战员,有的也是其他中层领导兼任,对乡镇统战岗位缺乏认同感,觉得领导不重视,出路不畅,前途不大,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队伍建设薄弱。

一是乡镇统战工作面广、点多、线长、量大,而乡镇统战委员一身兼数职,精力不济,只能疲于应付;二是有的乡镇统战干部队伍不够稳定,乡镇分管领导变动频繁,造成统战工作无人抓、无人管、无人干的局面;三是有的乡镇统战干部不熟悉统战业务,对统战工作职责知之不多,对统战政策把握不准,又疏于学习,对统战对象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以致难以适应乡镇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上级对乡镇统战工作的要求。

3、考核指标和制度不健全。

尽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统战工作也是一样。尽管我国的法律制度关于统战方面的不少,但是缺少一部专门的、真正适合操作的统战法。于此同时在各级考核体系中,统战工作无数次被纳入到考核目标中,但是考核细则却是一个总体的、粗项的,而且统战工作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在干部、村级实绩考核中没有起到重要作用,较之其它或有“一票否决权”性质的工作,不仅难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难引起各级主要领导的重视,这就导致统战工作只停留在纸上、口上。

4、工作缺乏创新。

一是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意识和有效的载体,工作大多是以行政手段代替协商,不善于做团结协调工作。二是没有健全和完善统战工作各种规章制度,没有一套规范有形的管理体制,三是工作开展中缺乏手段和力度,不能积极地将统战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四是工作载体上缺乏“抓手”,找不到统战工作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

三、做好乡镇统战工作的基本措施。

1、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重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镇统一战线的作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战工作不能是纸上谈兵,必须实实在在成为党委的工作中心,必须发挥统战在各项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加大统战力量对全社会的推动作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统战基层统战工作,要广泛团结、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工作,动员基层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当好区域经济和促进当地生产力发展的领头雁;要多做沟通思想、化解矛盾、统一认识的工作,稳步推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和进步,要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工作,为基层统战对象办好事、办实事,使统战对象队伍不断壮大,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加深入民心。要坚持与时俱进,力求推进基层统战工作创新,着力在观念、机制、方法创新方面进行探索。要实现基层统战工作方式的多样化,运用和依靠政法、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开展各项工作,寓统战工作于联谊活动之中,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2、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乡镇统战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统战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是一项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乡镇党委要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战工作在乡镇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切实增强做好乡镇统战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对统战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要把统战工作纳入乡镇党委议事日程,列入党建目标管理和基层党组织目标考核内容中去,要突出乡镇统战工作的职能作用,为实现乡镇整体工作目标服好务。

3、加大宣传,广泛发动,主动牵线搭桥。开展基层统战工作必须以宣传为先导,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社区论坛、组织竞赛、进行群众性广场专题活动,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党的统战方针和政策,宣传统一战线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为祖国统一服务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

4、开展培训,提升素质。

针对目前乡镇统战工作成员不断增加,统战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及新情况、新任务较多的实际。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乡镇领导和统战干部开展对新时期统战工作基本知识、统战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使大家对统一战线的职能、作用和任务有进一步的认识,使他们熟悉并掌握乡镇统战工作的特点任务,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统战业务能力和统战工作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确保各项统战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5、健全组织网络,加强联系。

目前乡镇一般由宣传部门负责统战工作,但乡镇统战对象还包括工商联分会、个协、私协等统战群团组织,但是这些群团组织都分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门,所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没有形成很好的网络。今后要加强相互之间联系,逐步形成以乡镇宣传部门为核心的统战工作网络,增强基层统战工作的活力。各村、企事业单位应明确一名干部分管统战工作,切实使统战工作上下不断线,事情有人问,工作有人做。

6、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重要作用。乡镇统战工作的特点是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的大,乡镇做做好统战工作,就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要根据自身特点,将统战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平安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全乡工作的中心,团结在党委的领导下,动员最广大的力量,推动乡镇事业的发展。

7、拓宽渠道,鼓励建言献策

积极开展“献计献策”活动,鼓励党外人士、民主党派同志畅所欲言,党组织负责人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各项工作。

第五篇: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议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特别是经济领域,更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也不容否认,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还存在着这样的群体,经济收入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一旦遇到法律纠纷或侵权行为就束手无策的农民。为了保障这些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于2003年7月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这部法律的出台能够体现并保障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也是我国实践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如何加大农村法律援助,创新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发挥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与作用,让更多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一、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当前的小康还是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三农”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年,党中央在“三农”问题上没少下功夫,农民也确实得到不少实惠,但与党的鸿篇巨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还有很大的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不仅要注重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还要注重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注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我国农村的一切改革都可以归结为农民合法权益的确立和保护,目前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农民不断增强依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与决心。因此,法律援助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爱,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精神和要求。做好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意义重大。

1.开展农村法律援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作出的新发展,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法律援助工作,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法律援助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就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根本原则,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基层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他们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广大法律服务人员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通过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所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根本保证。

2.开展农村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依法治国是我党确立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援助的实质是法律扶贫、扶弱,因而它又是实现社会平等、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法律援助制度的诞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法制完善的必然结果。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十多年来,法律援助事业迅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平等,促进司法公正,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3月,全国人大明确提出要建立法律援助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2003年7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司法公正、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法律援助行为以宪法和法律为武器,对党和政府的行为举措进行监督,对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必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依法治国的顺利实现。

3、开展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我国13亿人口之中,有9亿在农村。近年来,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未得到彻底好转。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明显较低,贫困人口的数量远远大于城市。同时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发生纠纷更需要法律援助。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民的教育水平无法提高,继而导致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之间或他们与其他群体发生纠纷,大部分当事人因付不起律师费用,往往不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有的就依仗权势、恃强凌弱;有的就采取无休止的上访或群体上访等途径解决。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是一项群众工作,它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他们在平等实现自己合法权益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真正让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法律援助渠道,在法律服务方面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法律帮助,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实现和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从而调动社会弱势群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律援助工作不仅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贯彻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体现,因此要高度重视,抓好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目前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思想上重视不够

目前,虽然人们对农村法律援助的关注率较高,但对农村法律援助的认识上仍较模糊,思想上重视不够思想观念、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有的人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可有可无,说起重要,干起来次要,导致法律援助工作还存在人员少、不到位,经费短缺、少数援助案件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有一些人在职能界定上出现错误,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律师的事。事实上,法律援助是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组织、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帮助,以保障实现其合法权益,完善国家司法公正机制,健全人权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一项法律制度。

2、对农村法律援助的力度不够

目前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力度普遍不够,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农民获取法律援助本应与城镇相一致,农民有充分理由证明其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援助。但有的农民有时觉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保障的重点在城市。目前,针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如何引导农民理性反映和正确对待合理诉求,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公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确因为经济困难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近几年来,农民失地失业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大难点问题。造成这些农民失地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农民权益的合法保护方面,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企业破产改制引发社会矛盾仍然突出,企业职工因对企业破产安置、移民复建房分配不能满足需求;进城务工的农民的市民待遇问题、大学生的工作安置问题及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问题,都需要法律帮助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化解,必然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使社会贫弱者能够不受经济困难的制约,为了更好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应当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援助措施。也就是说在农村,物质财富的拥有可以有先后之分,但司法正义的获得不应当有先后之分。农村、农民应当有充分的理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能受到任何歧视。

3、法律援助资源与法律援助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资源有限,受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范围还相当有限,仅局限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帮助的案件,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还不能予以满足。

4、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

《法律援助条例》明文规定了法律援助经费的来源,比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但目前在农村法律援助中没有足够的财力作支撑,很难保证农村法律援助工作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工作制度、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工作方法的创新。目前,有的地方虽然已按《法律援助条例》的要求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预算金额相当有限。由于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难开展。

三、大力开展农村法律援助,构建和谐新农村

1、我们要强化农村法律援助宣传工作。

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因此要加大对《法律援助条例》的宣传力度。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法律援助的基本知识,一方面,让领导干部认识到法律援助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能够体现党和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是政府行为和职责,从而对法律援助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执法部门通过宣传学习,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规定,改进作风,更好地方便群众,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困难群体的法律需求。

2、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规范法律援助运行

司法所是设置于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助理员则是基层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我国农村,大部分的乡镇不是设立了司法所就是在乡镇政府中设置了司法助理员这一职务,他们在乡镇政府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调解委员会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范围从解决打架斗殴到山林地界纠纷和离婚调解等。可以说乡村司法所覆盖面广,根扎农村,熟悉农民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而且可以作出较快的反应,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化,最适合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从成本效益角度看,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设立在乡镇司法所之内,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切实可行的。(2)农民迫切需要法制宣传,只要工作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民都会乐意接受;另一方面,从党政部门来说也需要司法所做好参谋以实现依法治乡和依法治村。一些乡镇领导也认识到司法所就象农村卫生院那样不可缺少,一个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一个缓解了农民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要。一些地方司法所定下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目标,客观上为农民提供了法律援助。因此把乡镇司法所建设成农民法律援助机构和现实与需要相符合。

3、建立一支为农民打官司的律师队伍,帮助农民打官司

在现有的法制框架条件下,农民完全可以通过法治的道路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农民没有能力来打维权官司。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就必须逐步实现司法救助体系向农村的转移,建立一支可以为农民打官司的律师队伍,并建立相应的司法援助基金,帮助农民打官司。畅通涉及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侵犯农民权益的法律诉讼渠道,而且要严格农民诉讼的司法监督,对于涉及到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侵权案件,要加大司法监督的力度,加强责任追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追究和惩戒的任务,对一切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行为和现象都有监督检查追究责任的权力。切实解决农民“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问题,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机械化(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机械化(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肖维维 (学号1019064028)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录 摘要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参考文献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