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造林绿化工作纪实
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我州造林绿化工作纪实
今春以来,我州各级林业部门以建设美丽甘南为目标,按照“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带、面上绿化成林”的工作思路,以项目为依托,通盘谋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构建起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为我州绿色崛起再添一片绿。
今年,全州各县市共造林绿化16.83万亩,较去年增加0.51万亩;落实投资8663万元,较去年增长572万元;栽植各类苗木2900多万株。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造林补贴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9.17万亩,乡村绿化2.6万亩,义务植树1.4万亩,水土流失生态修复2.37万亩,沙化治理0.13万亩,经济林建设0.87万亩,重点景区及绿色长廊建设0.29万亩。并争取落实省级林果基地建设投资400万元、4000亩。争取落实玛曲县黄河沿岸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项目15万亩,总投资达2000万元。
科学谋划 合理布局
州县市林业主管部门认真分析区域生态状况,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将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造林补贴、沙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尽量向符合条件的城区面山、绿色长廊、主要景区及生态脆弱区重点绿化区域安排,并以林场或村为实施单位,实行整山系、整沟系治理规模化造林,整体推进。将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集中安排在了工程区立地条件差、林地裸露区域、急需修复的天然林林缘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优先安排向符合政策条件且愿意退耕的贫困村、贫困户实施;在舟曲、迭部、卓尼、临潭等4县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大量裸露、山体滑坡地带,以小流域为单元,强化林草植物治理措施。在白龙江、洮河、大夏河等区域发展核桃、花椒、苹果、啤特果等经济林;玛曲县重点开展黄河沿岸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同时,始终坚持示范引领,着力打造绿化精品单元,辐射带动乡村区域绿化发展,持续对今年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绿化美化,在11个新建生态文明小康村种植花椒、猕猴桃、大果樱桃等经济林果1340亩;多方筹措资金在临潭、夏河两县打造乡村绿化精品造林点858亩。
广泛动员 全民参与
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义务植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州县市各级绿化办统筹安排,高效运转,认真制定年度义务植树活动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目标管理,高起点规划设计好造林绿化的标准和档次,同时发挥监管作用,加强造林绿化种苗使用和造林质量效果的监督管理工作,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确保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在具体实施中,各县市划定造林绿化区域,机关单位主要对城区面山进行绿化,乡镇组织适龄公民开展乡村造林绿化。注重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倡导全民绿化,在全社会营造“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各县市春季义务植树期间民众尽责率达到85%以上。
富绿结合 以绿促旅
深度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转型、脱贫增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特色亮点,使绿化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去年以来,州县重点对冶力关大景区实施绿化美化提升工程,规划冶力关大景区海拔2500米以上、25度以上坡耕地区域以生态修复为主,栽植云杉等生态苗木;海拔2200米至2500米的25度以上坡耕地,条件适宜区域以发展经济林为主,主要栽植啤特果、李子、早酥梨等经济林果;宜林荒山荒地突出造景,种植山杏、云杉等混交树种;景区道路两旁及房前屋后栽植具有观赏性的大接杏、探春、山杏等树种,点缀景区。在去年冶力关景区造林绿化2.1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1万亩造林绿化,并完成补植补造4989亩。大力推进国省要道、县乡公路、乡村公路绿化,按照州委、州政府绿色长廊建设要求,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乔灌草花结合的原则,全力打造立体复层的绿化带,新建绿色长廊49公里,建设花草景观带180亩,栽植各类苗木37.5万株。
落实措施 强化保障
围绕造林绿化重点目标任务,州林业局在作业审批、合同签订、地块落实、苗木准备、造林整地等各项前期环节提前安排落实,及时分解任务,为整个造林工作赢得了主动。
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州县政府层层签订绿化目标责任书,逐级分解落实绿化任务,做到了任务、资金、责任和管护“四落实”,实行三级清单动态管理、月调度报告、季度通报、重点工作推进时限四项抓落实工作制度,形成全州一盘棋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的新格局。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原则,严把设计关、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以及验收关“五关”,从整地、打坑、苗木、栽植、浇水、管护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了春季造林绿化质量。
第二篇:“美丽中国”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代表热议:“美丽中国”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
“十八大报告有很多亮点,其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大亮点。作为环保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振奋,深感责任艰巨、使命光荣。”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代表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虽然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这次是系统化、完整化,带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化,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年前,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
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过去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
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
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山西朔州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由于过度依赖煤炭产业,生态环境背负着沉重压力。“目前,朔州正大力弘扬和传承右玉精神,以„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转型跨越。”山西省朔州市委书记王茂设代表说。
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代表对此深有感触。“十一五”期间,大庆市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舒适环境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杨伟民说。
建设“美丽中国”呼唤着发展路径的绿色转型
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河北邢台市委书记王爱民代表体会深刻。一度,邢台市在发展工业时由于环境污染,外面的好项目进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原有的企业也想往外搬,邢台经济也从全省中游掉到了倒数第二。“这让我们认识到,绝不能因为追求GDP而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之路才是正确的选择。”王爱民代表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呼唤着发展路径的绿色转型。
“保护生态和促进发展其实并不冲突。”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代表说,贵阳市从2007年底开始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和切入点,5年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单位生产能耗下降了26.8%,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天数达到55%以上。
“山清水秀的生态美本身就是生产力。”广西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代表一语中的。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如今也出现了一座“森林城市”。陕西省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代表说,“实施„绿色延安‟13年来水土流失大大减少,而且这13年是延安经济发展最好的13年。”
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年调水总量的28%来自这里。安康市委书记方玮峰代表说,安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生态,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王茂设代表认为十八大报告中这“三个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在浙江杭州、河南南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当前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都普遍将生态文明放在重要位置,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立市”成为众多城市的战略选择。
建设“美丽中国”要靠生态文明制度呵护
“美丽中国”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美丽,更需要制度呵护。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的目标,成为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一个路标。”周生贤代表表示,我们将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靠制度法规来保障。”李军代表说,希望报告可以加上“重视生态文明立法工作”。
“防止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片面化、消极化。”河南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代表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纠正生态文明建设会阻碍经济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发展工业、推进生态建设主要是绿化美化环境等认识误区。
山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杨怀恩代表说,仅仅是号召和观念转变还不够,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完善问责奖惩制度,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
“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山西运城市委书记白云代表说,要将经济社会建设中贯彻绿色发展的实践同向群众宣传普及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结合起来,推动绿色现代化和绿色价值观齐头并进,使老百姓更加自觉地支持绿色发展,投身绿色变革。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代表认为,中央和地方绿色创新应激励相容,中央是绿色发展的规划者,地方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既要集中优势打歼灭战,如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更需要打持久战,如推动节能减排、减碳等行动,持之以恒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作者:顾瑞珍 赵仁伟 王军伟 来源:新华网
2012-11-15
第三篇:美丽漯河 绘就生态新画卷
美丽漯河 绘就生态新画卷
早知漯河美 何必下江南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力,正激发着漯河人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美丽漯河梦想正悄然照进现实,生态漯河新画卷引来八方贵客。
5月10日,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等二十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莅临漯河。只见绿树摇曳,碧水东流,细雨中的漯河美景颇具诗意。“早知漯河美,何必下江南!”“中原也有灵秀地,漯河之美赛扬州。”“生活在碧水绿树之间,漯河人民真幸福,我们来了真的不想走。”……大家不禁连声赞叹。
漯河之美,美在内涵。采访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调研室巡视员何嘉平更是对漯河环保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们来到漯河,的确感受到漯河人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名城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总结起来就是五个‘真’:政府真抓、企业真干、环保(部门)真管、环境真好、百姓真乐。”
数字是枯燥的,但更能彰显漯河环保工作新成效:2013年,沙澧河水质优良,是全省保护最好的河流之一;澧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5条省控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比上年提高了30%,是全省提升幅度最大的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列全省前列;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生态创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位居全省首位;2013年12月,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全省18个省辖市常住居民进行城市河流治理满意度调查,漯河河流治理满意度名列全省首位……
在不久前河南省政府召开的2014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漯河市荣获河南省政府2013“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优秀单位”,漯河市环保局荣获2013“全省环保系统目标完成情况优秀单位”;2013年漯河市环保局被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
世界环保日前夕,记者来到漯河,进城区、下企业、入乡村,亲身感受这座城市之美,探寻漯河蝶变的“环保路径”。
守护碧水蓝天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美丽漯河,既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更需要创新发展的智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刚性增加。与此同时,受资金困难等因素影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适应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日显突出;农村环境问题更呈现“面广、量大、点多、源杂”等特点,也使漯河环保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压力和挑战,漯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把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列入2013年~2015年全市六项重大攻坚行动计划之一进行部署,将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县级领导班子实绩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打造“美丽漯河”,弹奏出了一曲曲呵护碧水蓝天的恢宏乐章――
桃花水母现漯河 饮用水源保护出奇观
近年来,在漯河饮用水源保护地――澧河发现桃花水母的新闻多次出现在报端。据专家介绍,这种具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必须水体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酸碱度在6.5~7.1之间,水温在28℃~32℃之间,水中有适合其食用的浮游动物。桃花水母的出现,足以说明澧河水质优良。
4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三里桥的漯河城市饮用水源保护自动监测站了解情况。
“澧河是我们漯河人的大水缸,水质达标率100%,是全省保护最好的河流之一,也是漯河人引以为傲的河流。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动采样、自动分析、自动保存、自动上传,所有数据每时每刻都能在省环保厅网站发布,一旦有情况即自动报警,以便做到及时处理。像这样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市已建成9个,目前都已投入运行。”随行的漯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监测科科长贺金峰告诉记者。
“饮用水源有了安全保护神!”记者感叹道。
不仅如此,该市先后建设完成了9座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在37家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了118台(套)在线监控装置,建成市、县两级自动监控平台,进一步提升污水减排监控科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
为了让水更洁净,尤其是去年以来,该市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建成投运了郾城淞江、源汇区沙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颍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沙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相当于全市原有污水能力的40%,河流水质逐步改善。
为了解这一情况,记者随后来到漯河市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沙南污水处理厂,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座假山喷泉,粉红色的睡莲花映满小池,几条观赏红锦鱼在莲叶下游动,煞是好看。
“这养鱼养花的水用的就是我们厂处理过的循环水。”沙南污水处理厂厂长陈今朝告诉记者。
“我们这个厂占地120亩,总投资1.7亿元,分两期建成,是目前漯河市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一期是1998年9月开工建设,2000年5月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规模8万吨;二期于2007年4月开工建设,2008年4月建成投入运行,日处理规模5万吨,现在日处理总规模达到13万吨,基本上满足沙河以南、107国道以东的市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陈今朝边走边说。
“像这样的污水处理厂,漯河有几座?”记者向随行的漯河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付祖江问道。
他说:“现在漯河市已建成投运的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共有9座,在建2座,基本覆盖了每个县区和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期间,漯河市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到50万吨以上,在全市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
给蓝天白云装上一道道“防火墙”
在漯河市水利局楼顶,记者看到一个三脚架支撑的倒扣盘子状装置,那就是用来测量PM2.5数值的自动采集、合成监测系统,业内俗称“空气切割器”。它就像一个捕鱼的网,只要空气经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立即吸附在仪器内的白色滤膜上。经过换算,屏上自动显示PM2.5数值。不仅如此,这套设备还能监测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6项内容。
“不仅如此,今年我们又新建6座PM2.5空气自动站、2座辐射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联网。近期还准备与漯河电视台、漯河日报社合作,实时向社会公布大气环境质量,到时市民每天都能看到‘漯河空气质量日报’,满足公众环保知情权,着力构建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和运行工作体系。”付祖江介绍说。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久前,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十项具体措施(简称“国十条”)。河南省政府也制定了《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漯河市委、市政府也相应制定了“蓝天工程”实施计划,建立健全突发大气环境事件综合预警和应急机制,采取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强制措施,为守护漯河这片蓝天,筑牢一道道“防火墙”――
强力推进电力、造纸、化工等行业的废气污染治理。漯河华电、银鸽二基地、舞阳金大地脱硝工程等22项重点减排工程已按期完成并通过验收。2014年年底前,将完成华电、银鸽、金大地、临颍天冠、临颍盛宏热力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脱硫、脱硝、除尘提标改造,完成兴茂钛业、慧普化工、南街药业等大气重污染企业实行“退二进三”搬迁任务。
严格控制城市燃煤。2013年,漯河市在城区建设扬尘行动中,淘汰改造市区1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52台。到2014年年底,市区建成区将全部完成集中供热供气覆盖区内1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或拆除工作。舞阳县、临颍县城区完成集中供热供气覆盖区内2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或拆除。
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油烟等面源污染。加大建筑工地、构筑物拆除、物料堆放场、城市渣土、垃圾运输等各类扬尘污染的治理力度,强化秸秆禁烧工作,严禁无油烟净化设施的露天烧烤。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新注册登记和转入车辆环保管理,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检验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
迈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总书记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飞”,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界的一大难题。漯河能否破解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走出“零和博弈”的怪圈,迈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考验着漯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智慧。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该市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飞”的智慧取舍: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开设环保“绿色通道”,做到程序不减、时间缩短、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权”,坚决不予审批。仅2013年,漯河共审批建设项目329个,否决了6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建设项目环评报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
在具体工作中,漯河坚持以服务至上理念引领环保工作,全力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针对业务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的“环评”工作,环保部门拥有“第一审批权”,为把服务工作做扎实,他们把“第一审批”转变为“第一服务”。
对有利于保增长、保民生但环评环节多的项目,在情况摸透、政策吃透之前,绝不轻言放弃,更不能简单说“不”。
对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做到守好底线、从严把关。漯河地处淮河流域上游,排污总量指标控制严格,为确保重点企业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漯河环保局坚持把总量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优先从区域替代削减腾出的总量中予以调剂。
强化环境监管 敢亮剑 出重拳 零容忍
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漯河的主旋律,环境执法是推进美丽漯河建设的保障,更是一把利剑。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漯河环境执法监管部门不辱使命,敢于亮剑,对环境违法行为,出重拳、用重典、零容忍,保持高压态势,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漯河保驾护航。
实施深度治理再达标工程。今年以来,漯河环保局对流域内67家重点排污企业和13家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深度治理和再提高工程,对存在违法超标排污行为的企业,严厉查处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凡污废水排放达不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及市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的,一律停产并限期治理,经治理仍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一律关停,相继关停了舞阳银鸽、泰丰化工、华清纸厂等10多家污染严重的排污企业,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治污设施运行不稳定、设备陈旧、小马拉大车、违法排污等问题。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近年来,漯河市、县环保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出重拳、用重典、零容忍,保持高压态势,严查违法行为。对违法开工建设、违法投入生产、无证排污、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查处。仅2013年,漯河市环保局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5600多人次,查处纠正违法行为160多起,依法关停、立案查处了23家违法排污企业,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环境问题,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共受理群众有效举报1239起,全部按时办结,全市没有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故,为美丽漯河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
创新体制机制。实行重点河流河长责任制。由县(区)长任辖区内主要河流的河长,对河流水质达标负全责,分管县(区)长、县(区)环保局长分别任副河长,协助做好河流水质达标工作。
实行环境质量通报制度。及时把河流水质情况、生态补偿情况通过短信、通报形式向市领导及各县区政府和环保局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通报。
建立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出台《漯河市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对各县(区)责任河流出境断面主要污染物超过控制性目标值的,由财政部门扣缴相应县(区)生态补偿金,进一步提高了县(区)政府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
实行地表水环境质量预警约谈机制。对河流水质连续超标、水质持续恶化的县(区)政府领导进行预警约谈,督促地方政府尽快改善河流水质。
漯河市环保局成立了环境质量提升工作合力团,由领导班子成员分包项目、分包河流、分包县(区)、分包企业,严格兑现奖惩。
在搞好城区污染防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自去年以来,通过以奖促治,完成7个农村连片整治项目并投入运行,8个畜禽养殖重点项目全部通过验收,新命名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15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生态示范创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居全省首位。
如今,优美的生态环境、美丽的城市风光已成为漯河一张亮丽的名片,也为漯河培育出了世界500强食品企业――双汇集团,相继吸引来一大批像可口可乐、美国嘉吉、娃哈哈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知名食品品牌企业落户沙澧大地,为漯河经济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从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上传来喜讯,又签约了67个项目,总投资326.5亿元,其中包括20个食品项目和一批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
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见东风卷潮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起改革号角,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漯河环保工作将采取哪些新举措?守护美丽漯河又添哪些新内涵?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漯河市环保局局长刘京安。
他说:“今年是全面落实六项重大攻坚任务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我市‘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按照漯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关键环节、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科学发展、保护群众健康、提高环境质量水平的‘三保一高’方针,突出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两个重点’,着力实现确保省、市环保责任目标任务完成、确保环保各项工作有新进展、确保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三个确保’,努力让公众对环保工作满意;重点抓好饮用水源保护、水环境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治、污染物总量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环境执法监管、创新环境管理机制八项工作。集中力量抓重点,排难奋进抓落实,以实际行动确保完成承担的各项攻坚任务,以实际成效向漯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为建设美丽漯河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蓝天为卷,碧水为诗,在碧水蓝天间留下的不仅是美丽漯河的华丽篇章,还有漯河环保人对环保事业的执着追求。昨天,美丽漯河,绘就生态新画卷;今天,她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正全力推动漯河新一轮转型发展,开启漯河新未来!
第四篇: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记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范文]
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时政新闻新华网2018-04-24 15:47分享 149评论 收藏
自动播放开关 自动播放
习近平推动的美丽中国实践 03:49 原标题: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总书记关心推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
15年的执着,千山万水更加美丽动人;
15年的跨越,千村万户更加美丽富裕。
这是总书记15年前在浙江亲自推动,也是他一直牵挂关怀的富民工程——
2003至2018,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总书记日前对浙江实施的这项工程作出重要指示。
大道溯源,潮涌钱塘。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实施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一个关乎全局的重大行动——新发展理念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书写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4月22日,空中俯瞰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二界岭村的杜鹃花海(无人机拍摄)。近几年来,泗安镇推动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在主要道路两侧及观光园内种植多种颜色的100多个品种杜鹃花,形成了“人在花中游、车在花中行”的美丽景观,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成为了当地美丽乡村的特色品牌。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今年3月1日,位于四明山革命老区的浙江余姚市横坎头村两千多村民奔走相告,沉浸在兴奋和激动中。
“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这些年,村党组织团结带
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把村子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习近平在信中说。
小山村连着中南海。四明山的山川草木,见证着总书记对一个革命老区山村15年的惦念和关心。
“我们是2月10日给总书记写的信,没想到总书记十多天后就回了信!”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兴奋地说,他清楚记得当年一幕幕难忘的场景——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冒着雨雪,专程来到横坎头村考察调研,走村入户看望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当时的这个山村还没有水泥路,全村没有一个公厕,许多人家都还用露天粪缸。
在同村委会座谈时,听完情况介绍,习近平神色凝重:“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区人民实现了小康,才谈得上浙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心系基层百姓,谋划发展大计。
在2002年10月12日调任浙江之后,习近平就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调研行程,在春节前的3个月内连续到11个市进行一线调研,察民情、听民声。
当时的浙江,广大农村正面临“成长的烦恼”,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等现象十分突出。据省农办摸排,当时全省有4000个村庄环境比较好,3万多个村庄环境比较差。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经济高增长背后,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从陕北农村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习近平始终扎根基层,心怀对人民的质朴感情,他深谙中国国情,深切了解什么是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在陕北梁家河村,青少年时期的习近平带领黄土高原的群众战天斗地,改旱厕、建沼气,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发新能源,改善人居环境;
在河北正定,他亲自监督整改农村“猪圈连茅厕”,设立公共厕所,修建生活垃圾池;
在福建,他推动解决“茅草房”和“连家船”问题;
……
↑4月21日,空中俯瞰浙江省嘉善县干窑镇的新泾港河道(无人机拍摄)。经过整治的河道水清树绿,已成为美丽的乡村公园。曾经的新泾港,是当地群众口中的“墨汁河”、“黑
臭河”,经过三年左右的整治,新泾港水质保持三类水标准,两岸绿树成荫、粉墙黛瓦,呈现出典型美丽江南村落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重大部署——
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这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有效抓手、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要让更多的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乡村。”习近平亲自部署: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亲自抓这项工程的部署落实和示范引领,每年都召开一次全省现场会作现场指导。此后,省里“一把手”直接抓这项工作,成为浙江历届省委的一项雷打不动的惯例,所布置的工作尽管每年有所侧重,但抓这项工程的决心不变、主题不变,一以贯之。
↑4月1日,空中俯瞰乌镇春色。清明期间,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开启传统的“香市”盛会,为市民和游客呈现踏青游春、蚕花会、民间戏曲、踏白船等众多特色民俗活动,让人们在春暖花开之际,感受江南古镇春季特色民俗之美。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这是一种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
4月的浙江安吉,竹林摇曳、绿水清波,一派魅力江南好风光。但在十多年前,这里自办不少水泥厂和开采石灰岩的矿山,环境受到破坏,县里下决心关停矿山。
不少干部群众仍清晰记得,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在随后发表的《之江新语》中,习近平这样阐释:“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安吉也由此倾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启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全新路径,使村庄美丽起来,让生态产生效益。美丽经济已成安吉等地的靓丽名片,同欧洲乡村相比也毫不逊色。10多年来,安吉年财政收入从当初的6亿多元,猛增至60多亿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
会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这个着眼发展大格局、指引浙江改革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宏图大略焕然而生。
从“八八战略”总方略中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到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再到进一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事关浙江乃至中国未来的永续发展大计,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
↑4月3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汾口镇湿地公园内的景观池塘、盛开的郁金香与周边数千亩油菜花相映成趣,构成美丽的春季乡村图景(无人机拍摄)。据悉,汾口镇湿地公园是汾口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亮点工程,整个湿地占地500余亩,并配备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等净水设施。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这是一份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
“即使现在通了高速,从杭州来我们村里还要3个多小时,那时候,来一趟是真不容易!”时任下姜村党支部书记姜银祥清晰地记得,2003年4月24日习近平第一次来到下姜村,一路上换了3种交通工具。“他先花近6个小时从杭州坐车到县城,又坐快艇三四十分钟到薛家源村码头,再换汽车一路颠簸约20分钟进下姜村。”
2003年,习近平主动提出将距杭州300公里以外、山路十八弯的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作为自己的基层联系点。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先后4次来到下姜村,帮助村子谋划发展沼气工程、旅游等产业,解决基层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深入基层一线,问计于干部群众,走访于田头车间,思考于颠簸旅途。
“看到村里谁家的屋门开着,总书记就会拐进去看看,村里大部分农户家他都去过,每次都先走访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姜银祥说,“进了村民家,都会问问大家过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离开浙江工作后,习近平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始终牵挂、惦记在心。
2013年5月,总书记作出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015年5月,总书记到浙江调研时来到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在以开办农家乐为主业的村民袁其忠家里,习近平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经验。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
2017年11月9日,下姜村村民迎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总书记给下姜村干部群众寄来了亲笔签名的十九大首日封。
下姜村没有辜负总书记的牵挂。通过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保护山林,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如今这个村已是千岛湖南岸深山中的美丽乡村,山清水秀、翠竹掩映、街道整洁。2017年下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45元,是2001年2154元的12.56倍。
↑4月23日,浙江奉化滕头村的观光小火车在村内试通车。浙江奉化滕头村30多年来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从昔日“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口袋富脑袋富,家家都是小康户”的富裕村,2017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95.06亿元。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15年岁月如歌,15年接续奋斗。
浙江15年间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一是规划引领建设。浙江形成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村庄布局规划方面,浙江提出“中心村”主要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吸引人口集聚、辐射周边村庄;“一般村”主要实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高山偏远村”、“空心村”主要实行异地搬迁;“历史文化村落”主要实行保护修建,促进历史古迹、自然环境与村庄融为一体。
二是坚持稳扎稳打。从农村实际出发,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不搞一刀切、大拆大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两个前置性工程,做到位才可避免工作反复,可以此为“先手棋”,推进全域性整乡整镇整治。
三是坚持群众视角。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把农村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显势,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有机结合,开拓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门路,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遵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部署推进,在新发展理论指引下,浙江久久为功建设,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不仅在安吉、德清、富阳、临安等浙北县区,诸暨、丽水、衢州等地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美丽公路串起“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示范县”“整乡整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庭院”等,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一种久久为功的坚定意志——下大气力建设生态文明,合力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这是浙江奉化滕头村风貌(4月22日摄)。浙江奉化滕头村30多年来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从昔日“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口袋富脑袋富,家家都是小康户”的富裕村,2017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95.06亿元。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昔日窘迫的横坎头村已改变了容颜,村里锚定“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两个主色调,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当年负债45万元到村级固定收入26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横坎头村的变迁如同一个缩影。
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样本,也看到了未来美丽中国的范例。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才能书写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的15年间,经历三个阶段:
2003至2007年示范引领,1万多个建制村推进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等;
2008至2012年整体推进,主抓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
2013年以来深化提升,攻坚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由浅入深,从点到面。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广度和深度的拓展,“美丽乡村”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带给浙江乡村勃勃生机,这也昭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也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
↑这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新叶村村貌(4月21日无人机航拍)。2014年,章镇镇对新叶村竹洞湖(右下)进行改造,成为集观光游览、自然生态、商业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为周边村民提供休闲场所。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坚定信心,在党的领导下,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江南4月,岭上开遍映山红的时节,浙江富阳万市镇何家村村主任李龙云正在村里“巡花”,一场“乡村百花大会”打擂正酣,每家每户都用鲜花装点起乡村庭院。
这里发挥独特的鲜花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游客,让美丽庭院变“美丽经济”,目的是推进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家园,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村有千百种,特色、风情各不同。坚持从村级经济基础、区位特征、资源条件等实情出发规划,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分类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广大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建成了一大批“生态村”“民俗村”“花园村”“文化村”,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安吉的余村村口,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的这10个大字,已经深深镌刻在5600万浙江儿女心中,并在神州大地呈现燎原之势。
↑这是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三都渔村雪后景象(1月31日无人机航拍)。该村居住着曾常年漂泊在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上的渔民,近年来以发展民俗和生态游为特色,成为热点旅游目的地。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保持耐心,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今年1月5日,一场意味深长的仪式在安吉举行——安吉与山西右玉县正式缔结为友好县。尽管相隔千里,但地理上的距离阻隔不了两地的交流合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4%,右玉县二十任县委书记展开绿色接力,从历史上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绿洲”,以实际行动和成功实践向世人展示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在新时代,安吉在争当践行新发展理论的样板地、模范生中,建设中国最美县域。
相互镜鉴,携手并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早在2003年4月9日,习近平第一次到湖州安吉调研时,就嘱咐当地干部:“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决不能松懈,更不能反复。”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外地考察时就谆谆告诫。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每赴各地考察调研,几乎都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明确要求,始终念兹在兹,持续推动。在内蒙古阿尔山林区、在云南洱海、在青海察尔汗盐湖、在黑龙江黑瞎子岛,留下了他的身影……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稳扎稳打长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中国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丰树坪村村貌(4月21日无人机航拍)。该村于2016年开始对村容村貌进行集中整治,打造全域大花园大景区。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紧贴民心,从群众关注的实事入手,发动群众合力推进——
卫生改厕,是一件民生小事,也是一件民生实事。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实施早期就把这件事作为一个重要着力点,而这项工程持续推进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群众视角,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总书记也一直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记挂在心上,多次提及。2015年7月,总书记要求将“厕所革命”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得知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习近平强调,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不仅是厕所难题,总书记还关心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等等,这些都关乎美丽中国建设。
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最新进展中,乡村普遍面临的电线“蜘蛛网”难题也在有效破解,通过电线升级、架空线路梳理、“上改下”等方法,新建改造中低压线路,实现强弱电规范有序,乡村用电线路整洁美观。
一条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将构建美丽中国进行到底,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4月23日,俯瞰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古堰画乡小镇(无人机拍摄)。莲都古堰画乡小镇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西南23公里处的的大港头镇和碧湖镇,核心区面积3.91平方公里。小镇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山水格局,绿野寻踪;浅街深院,宜居宜商;雅居美庐,悠然自得;江南底蕴、休闲圣地。”
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喜欢用美丽的字句,描述这个小村庄面向2035年的规划目标,生态型、绿色田园风情、多种风貌体验将成为这里的突出特色,美的内涵也在不断延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
如今,横坎头家家种植的樱桃挂满了枝头,前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都市的人们徜徉在绿色中收获惬意,当地村民也在绿色增收中收获喜悦。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发展目标的表述增加了“美丽”二字,让人眼前一亮。
将“美丽”二字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意味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
↑俯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3月23日无人机拍摄)。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坚持围绕“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目标,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关停矿山、水泥厂及一大批竹筷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放眼广阔大地,跨越千山万水——
东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场跨越15年的美丽接力,未来将不断升级,到2020年50%以上县(市、区)将力争达到美丽乡村示范县标准;建成1万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00个。
……
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美丽中国”建设引向深入,更多聚焦农村,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行了长远布局;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公布,着力于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将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污染源防治工作,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习近平反复强调“美丽中国”建设必将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美丽中国”的背后彰显的是大写的“人民”,“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片美丽将更加持久温暖。
↑俯瞰浙江衢州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4月20日无人机拍摄)。2006年起,以“书香清漾”著称的清漾村以发展文化旅游、实施生态整治、推进产业富民为抓手,开展美丽乡村建
设。2017年,清漾村与江郎山、廿八都共同成为国家5A级景区。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山巍巍,水潺潺,松青青。
横坎头村不远的山脉上,苍松挺立,雄姿英发,犹如凝视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
70多年前,横坎头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中共浙东区委所在地。红色基因不断传承,如今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这里的乡亲们正再接再厉,努力建成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记者:何玲玲 张旭东 何雨欣 方问禹 王俊禄
第五篇:(参考资料)文明画卷映法徽 ——人民法院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纪实
文明画卷映法徽 ——**县人民法院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纪实
位于华夏腹地,中原之中的**县,自上古许由隐居颖水,到许国的诞生,又到三国时期魏都的创建,它为中华文明史增添了壮丽篇章。改革开放使**县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秉承华夏文明的**县法院人,在经济建设大潮中,绘就出一幅幅护航发展文明和谐的绚丽画卷。
**县法院现有干警121人,党员99人,下设24个职能庭室,2006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几年来,院领导班子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融于法院工作全过程,坚持“司法为民、奉献社会”的创建宗旨,实现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五年来,县法院两次荣获省法院集体二等功、优秀基层法院等荣誉称号,刑事审判、行政审判、信访、调研、案例编报、法制宣传、公文处理、信息等单项工作分别受到省高院表彰。干警中先后有25人次受到省级表彰。
强班子
为文明创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县法院领导班子把获省级文明单位作为新的起点,提出了“巩固成绩再创新业绩再登新台阶”的更高要求。以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增强班子的创建意识。落实领导一岗双责制,实行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党组书记、院长孙福现为组长的文明单位创建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专门抓的工作格局。院党组从创建实际出发,抓作风,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抓服务,提高党组决策能力,为打造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使每一位干警都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县法院在创建氛围、工作机制上做了不懈的努力。《**县法院关于巩固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的意见》、每的《**县法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的出台、文明单位创建动员会的召开、文明单位创建宣传版面、格言的制作和上墙,炒热了创建思想、激发了创建热情。为使创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法院还进一步完善了文明创建工作实施细则,制定了创建相关制度,健全了文明单位创建档案管理体系,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到了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有力推动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抓队伍
为创建工作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打造一支文明高效的团队是无往而不胜的保证。**县法院把加强干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队伍建设的始终,大力倡导公平、公正、廉洁、为民、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几年来,先后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和“作风建设年”、“环境优化年”、“提升效率年”、“审判管理年”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运用科学辨证的方法分析问题查找不足,增强干警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和文明意识,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始终以抓一流的队伍为突破口,制定了《五年干警教育培训计划》,运用走出去请进来、“五学、三到位”的方法,既学理论,提高政治素质;学业务,提高技能;学经济,提高服务质量;学法律,提高执法水平;学典型,提高为民服务自觉性。做到了保障到位、职能发挥到位、奖励机制到位,实现了学习内容、时间、效果相统一。在队伍建设中,以建立起一支高效文明、专业精干,配置合理的法院队伍为目标,中层领导实行竞争上岗,一般干警双向选择,充分发挥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政法系统招录争取名额,充实了18名干警到审判一线工作,增强了组织活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注重法律文化、职业道德文化、法院人文文化建设,利用学习日,组织干警学习政治历史、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组织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设载体 为文明创建提供给力平台
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活动。通过学政策、学业务,比创新、比服务、比作风、比敬业、比实绩,全面提高全院干警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技能比武、心得展评、荣誉表彰五项活动,增强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积极性。
开展文明法院、文明科室、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法院以开展创建“学习型、发展型、服务型、清廉型、和谐型”五型法院为抓手,引导审判人员爱岗、敬业、务实、为民,提高了法院的形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院的信任和支持;开展“家庭助廉”活动,以读书征文、廉政寄语、干警家属座谈会等形式,树立“家庭助廉”的先进典型,使文明法院、文明科室、文明家庭创建做到了有机结合。
开展文明司法礼仪活动。法院以转变审判作风,促进法院建设为出发点,以规范审判人员工作和生活行为为重点,以培育审判人员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为目的,不断探索审判工作文明规范化,引导审判人员摆正司法与服务的关系,倡导文明审判、培育文明行为、营造良好的审判环境,促使审判人员不断增强文明审判意识,提高文明素养,自觉维护良好的法官形象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几年来,利用各种文化阵地和设施,本着注重实际,偶教于乐的原则,组织干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先后举办了篮球、乒乓球、象棋、书法大赛、春节文艺联欢晚会等文体活动。2010年4月,县法院获得政法系统运动会女子拔河一等奖,乒乓球团体一等奖,包揽乒乓球个人单项一、二、三等奖、演讲三等奖。
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寄发贺年卡、拜年信,开展“万名法官回访当事人”、安排道德模范代表参加法院春节联欢晚会、走访慰问法官遗属等活动,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开展 “文明中原行”系列活动。法院与全县中小学校建立了共建关系,选派48名法官兼任法制副校长,开展以“法官进课堂、干警进社区、学生文明礼仪进家庭”为内容“三进”活动。与县区18家企业建立了法律服务关系;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各类涉及弱势群体的民商事案件,实行优先处理机制;严厉惩处严重侵害妇女、儿童、老人等人身权利的强奸、拐卖、伤害、遗弃等犯罪行为。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开展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引导人们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司法志愿服务,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大型活动提供服务,传播志愿精神;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社会和公民的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文明交通行动,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共同提升宜居城市形象。
开展结对帮扶、司法救助、献爱心公益活动。法院专门成立帮扶领导小组,制定了 “一帮一” 对口帮扶解困计划,每年都筹措资金和物质,帮助他们早日脱贫;积极开展司法救助活动,全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5年来为家庭经济困难当事人减、免、缓诉讼费40多万元;在汶川、玉树地震时,全体干警自愿捐款15万元,为灾区献上了一份爱心。
借创建
促法院工作全展
审判质效不断提升。2006—2010年,县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5334件,审(执)结15080件,结案率达98.3%。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全部进行了公开审理,无一件超审限案件,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审判工作任务。
司法为民意识不断增强。连续三年法院向社会公开承诺为民办十件实事,把司法便民的要求落实到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建好立案信访窗口,以“立案信访窗口”为主体,建立了院长接待日制度,为民提供多种便捷诉求渠道;积极开展各类帮扶活动,资助贫困小学,慰问特困党员、孤寡老人,认真做好帮扶村整村推进工作,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基础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以来新建人民法庭3个,利用中央补助资金426万元,自筹500万元新建的审判综合楼,主体框架工程已基本完成,现转入内外粉刷阶段;投资35万元的法院机关数字化电视电话会议室、投资30万元建成了审判管理系统,智能化法庭,运行良好;还先后修整了机关办公楼,建起了图书阅览室、会议室、文娱活动室、档案资料室、教育培训中心。更新5辆警车、添置了一批办公设施,投资20余万元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安检设备,强化了机关和基层法庭的硬件建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县法院的各项工作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如今,** 县法院全体干警正满怀豪情,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用真抓实干谱写精神文明建设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