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精选]

时间:2019-05-12 16:5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精选]》。

第一篇: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精选]

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就(一)基本情况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办于1958年,是全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现设有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粮油研究室、蔬菜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果林花卉研究室以及办公室等10个科室。共有职工158人,其中在职职工114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43人;有省管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三五”人才4人,市“一五二”人才15人,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劳动模范2人。

五十年来,我所始终把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作为神圣使命,几代农科人薪火相传、不断创新、勤奋工作,先后取得科研成果62项,其中获奖47项。在“两杂两薯”成功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之后,“两法”种田、地膜覆盖、低产田改造、日光温室栽培以及马铃薯种薯脱毒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和技术相继全面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

(二)近年来的主要成就近年来,我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科研强所、特色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开展马铃薯、小杂粮、瓜菜、杂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科研开发工作取得突出进展。

一是科学研究快速推进。2004年至今的5年时间内,共取得科研成果10项,平均每年有2项成果问世,超过建所以来的平均水平。以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为主的一批技术在榆林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科技力量不断壮大。针对科技人才短缺、断档问题,2007年一次招聘农业高校本科生5名,2008年又招聘农业硕士研究生7名,并引进1名省管专家,不仅补充了科技力量,也增强了原有职工参加后续教育的紧迫性和积极性,全所科技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三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于科研项目任务不断加大,产业开发水平显著提升,我所先后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和“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被省科技厅批准为“陕西省小杂粮科学研究所”,被省农业厅批准为“陕西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被榆林市政府批准为“榆林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还将我所列为“陕西省科技创新体系”之马铃薯产业体系的牵头单位,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均设在我所。

四是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由于成绩突出,2004年以来我所受到省、市荣誉表彰奖励36次。特别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创高产示范基地的建设,集中展示了我所马铃薯科研示范水平,极大地彰显了我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与潜力,赢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原省农业厅厅长梁凤鸣在2007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号召全省农业单位“学习榆林农科所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省政府副秘书长、原农业厅副厅长史俊通评价我所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一面旗帜”,前副省长张伟视察基地后断言:“陕西现代农业的希望在榆林”。由此也促成了省、市两级政府加快发展榆林现代特色农业、打造陕西“第二粮仓”的共识,为我市农业发展赢得了政策支持。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三个“转变”,创造与时俱进的思想氛围 1.在工作思路上实现大转变。本世纪初,我所确立“瞄准市场搞开发,围绕开发搞科研”的总体发展思路,但由于农民主动接受科技的意识不强,技术成果开发阻力大,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实践证明,以开发为主体的思路与农业科研现状不相适应。2004年以来,中央加大农业农村工作力度,明确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的公益性性质长期不变,期间,榆林地方经济实力快速提升,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市委、市政府对于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的思路越来越明确,促使我们与中省要求和我市的总体部署对接,为此所内在经费严重紧缺的情况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遣科级以上领导外出考察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来所讲座,开阔了科技人员视野,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共识,确立了“科研强所、特色富民”的新思路,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把落脚点放在富民上,把工作方向调整到马铃薯、小杂粮、瓜菜、果林花卉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上。在总体思路的指引下,不断创新科研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科技支撑、示范引导、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在资金筹集上,采取政府投资、职工入股、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在内部管理上,实行“项目负责制,人员聘用制、岗位负责制、工作奖罚制”;在人员组成上,打破科室界限,抽调精兵强将,充实重点项目;在对外合作上,进一步强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甘肃农科院、宁夏固原农科所、延安农科所等兄弟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与榆林市沙源薯业、美国辛普劳、美国百事、内蒙古富光、山西旭美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种薯、商品薯供应营销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企业+基地”和“科研+基地+农户”产业链条的形成。2.在用人思路上实现大转变。首先是根据我所实际情况,本着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每位同志业务特长,将全所人员分为离退休人员、提前离岗职工、创收职工、在岗职工和待岗职工5个层次,实行分层次管理。并对各科室进行定岗定员,实行聘用制。为着手解决人才断层问题,我们多方协调,先后调用业务骨干1名、省管专家1名,录用大学本科生6名、研究生7名。同时在提拔使用中层领导的过程中,坚持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格局,将学识好、能吃苦、能下乡、公信力高的同志优先提拔到领导岗位。既切实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又充分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科技人员争先下乡、争先蹲点成为单位一大亮点。

3.在工作作风上实现大转变。我们坚持把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制度上墙,岗位职责承诺上桌,使广大干部职工都能自觉遵守行业行为规范,进一步牢固献身农业科技的决心,强化奉献“三农”的意识,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全所上下呈现出了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无论基层一线下乡蹲点干部,还是行政管理以及后勤保障人员,都能心系全所,尽职尽责。重点项目科技人员经常放弃法定节假日,全年下乡天数均超过150天,为此深得基层政府和群众的好评。省管专家、副所长高凤宏同志,不顾身患腰椎顽疾,连续多年长期在农村蹲点,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毅然陪丈夫下乡并义务给他和其他同志当炊事员;雷斌、王斌、白银兵等技术骨干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长假,双休日加班、加点更是不计其数。同时,我们主动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不断向新任务、新领域挑战,在出色完成科研推广工作的同时,还先后协助上级部门承办了“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论坛”、“夏马铃薯测产鉴定会”、“全省农科所所长座谈会”等大型会议,成功举办了“榆林市农科所建所五十周年科研成就展”,促成2009年全国马铃薯大会于7月25-28日在榆召开,届时我所将作为主要协办单位参与会议的组织实施,这必将进一步提升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扩大我所在国内外马铃薯界的影响力。

(二)围绕三大突破,推进单位跨越发展

1.单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强化了科研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我们采取省上要一点、市里争一点、职工集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投资形式,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460平米组培室、732平米智能温室、3360平米节能日光温室、6000平米防虫网棚,并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形成了年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1000万株、微型薯1500万粒的工厂化生产能力,在全省同级科研所属首家。二是改善了职工办公环境。投资12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6600平米的新办公楼于2008年8投入使用,新配备电脑34台,电话37部,办公桌椅100余套,建立起了单位成果展览厅、荣誉室、职工光荣榜、职工身体健康检查室、文娱活动室以及计划生育室,并配套建设了单身职工宿舍和机关食堂,结束了窑洞办公、火炉采暖的历史。三是解决了职工住宅困难问题。针对我所职工住房紧张的问题,我们于2003年积极与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通过职工集资建房的形式,为职工修建住宅楼三栋108套,今年又投资18万余元进行职工住宅小区整体绿化,配备六套健身器材,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四是进一步丰富职工文娱生活。在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总支及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歌唱比赛、猜灯谜、乒乓球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同时每两年定期对职工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关心职工身体状况,增强了职工爱所强所的责任心,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2.农业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科技是关键。近年来,我们不断整合内部资源,集中全所人力、财力开展优势特色作物关键技术研究,先后取得科研成果10余项。一是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方面,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脱毒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脱毒原种和专用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三项丰产技术,建成了脱毒种薯繁供和技术推广体系,立项完成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马铃薯标准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分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同时,高产创建活动成果丰硕,2007年靖边高海则57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其中60亩平均亩产达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2008年我们又重点实施了马铃薯“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其中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3810公斤、万亩秋马铃薯平均亩产4888公斤,千亩专用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百亩秋马铃薯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6715公斤,均创全国万亩、千亩、百亩单产最高纪录,单产水平超过世界先进生产国家水平,为此,省委、省政府就我市马铃薯创高产活动进行了通报表彰。二是杂粮综合研究方面,小杂粮一直是我所的重要研究内容,现保存有3000多份种质资源。近年来,在品种引育、提纯复壮的基础上,开展了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等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了适宜我市的小杂粮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立项完成的“榆谷4号选育”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并编辑出版了《榆林小杂粮》一书。三是瓜、菜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重点开展了保温被覆盖、电热线营养钵育苗、嫁接栽培、二氧化碳施肥、生物防治等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亩纯收入万元以上的日光温室栽培模式,其中“西农8号新品种推广”获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四是名优杂果集成栽培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以节约土地、立体栽培、集约经营、早熟高效为目的的“小杂果密丰栽培及其粮(草)间作”技术研究,该成果获市科技二等奖,同时总结制定出了适合我市气候环境特点的病虫害周年防治历。

3.产业带动效益取得重大突破

在注重技术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体系,派遣科技特派员,参与科技“三下乡”、科技赶大集,借助科技大讲堂、扶贫奔小康、“一村一品工程”等平台,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手段,培养农民技术骨干,极大地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速度,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同时达到了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以脱毒马铃薯推广为例,全市推广面积2008年达到200万亩,占到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单产水平也由2000年的不足70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000公斤左右,累计为农民增收10亿多元。

三、几点体会

总结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认为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党的农业政策分不开,与各级党委、政府及业务部门的支持分不开,与班子的决策领导分不开,更与全所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分不开,我们的基本经验是:政策导向是前提,领导支持是动力,班子团结是关键,努力工作是根本。首先,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六个有关“三农”中央一号文件,稳定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省市各级也相继出台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重要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回归,可以明显地感到当前的农业不再是“口号农业”。从榆林看,能源化工工业强势推进,一支独秀,农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不足5%,但市委市政府仍站在全局高度,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与能源化工基地同等定位,共同发展,确立“三大建设目标”,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榆林特色农业、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共识,为农业科研事业跨越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其次,各级党委政府与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关注农业科技事业,近年来省市各级领导先后多次来我所科技示范基地视察工作,促成我们坚定信心,调整思路,也为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赢得了先机。尤其是2007年10月,市委李书记(原市长)带领市上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来所,就我所科研工作及试验基地选址事宜进行现场办公,解决了我所科技办公大楼经费不足和试验基地选址及投资问题。市决策咨询委的领导也多次来所,就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进行调研,促成了省市各级对于我市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

第三,班子的团结奋进与坚强有力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回想10年前,因为班子不健全等多重原因,农科所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人心涣散、历史遗留问题成堆,办公院内杂草丛生,仅有的一辆普桑小轿车也因经费问题闲置在车库,各项工作举步维艰。1999年7月,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面对困难,没有退却,而是大胆改革,务实创新,首先从职工最关心最切实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解决了遗留多年的职工宅基地强占和债权债务问题,同时对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在短时间内使单位各项工作走向正轨。10年间,所长高贵生始终以身作则,在改革最艰难的时候,他主动顶住压力。在经费最紧张的时候,他带头不用公车,一度骑摩托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2000年单位项目经费紧缺,难以为继,他以个人名义向朋友借款,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2004年,因缺乏资金,基地种薯无力回收而面临外流的紧要关头,在他的带领下,所内10名职工自愿拿出个人房产证在银行抵押贷款,帮助单位度过难关。为争取项目经费,为解决家属区职工吃水难、用电难问题,他常年奔走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项目主管部门,亲自出面协调,不惜低声下气。为了充分调动项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006年马铃薯项目报省级科技成果奖时,再次主动把项目主持人让给所内另外一名同志,为此他错失了10万元奖金和评选国管专家的机会。作为主要负责人,高所长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不计得失,使班子经受了重重考验而益显凝聚有力,也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信任和好评 第四,全所职工努力工作,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面对农村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的客观现状,能够不畏艰难,任劳任怨,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科研试验示范任务按计划进行。特别是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过程中,科技人员向农民耐心宣传解说,并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示范效应,广大农民由不懂“脱毒”到应用“脱毒”,为我市马铃薯种植全面实现“脱毒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是基于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勤奋工作,我所的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今后打算

一是启动榆林现代农业“绿谷”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计划筹集资金1.2亿元,用2-3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2000余亩,集科研、示范、科教、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届时,智能温室、日光温室、防虫网棚等高效设施面积达到300亩,设备配套完整、科研基础设施明显改观,科研示范功能将显著增强。通过与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多次协商,项目选址确定在榆阳区榆卜界,园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目前我所就基地土地使用等相关事宜,正在与榆阳区政府进行协商。

二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继过去两年招聘13名、引进2名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今后逐年还将继续招聘和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充实科技人员队伍。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管理、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使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现在的69.4%提高到75%以上,人员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素质明显提高。

三是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程。我们将充分利用“全省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专家大院”、全国马铃薯、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两个“综合试验站”落户我所的有利契机,以榆林现代农业“绿谷”科技示范园和基层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围绕马铃薯、小杂粮、蔬菜、小杂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开展定向研究,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规模和产业带动效益。

第二篇:创新理念,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创新理念,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2007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牧部门是担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头单位,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大胆开拓进取,才能全面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现代农业,简而言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增长方寸,促进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过程,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市场化。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是从初级农产品原料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产,产快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的进行了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的分制,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 1

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责权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的区域布局,产品国内外流通。

具体到一点就是有无市场的问题,农副产品如何变为农副商品的问题。

二、客观地分析我县农业发展形势

我县农业时至今日,与相邻地区比,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尤其是在抓住时间和空间上做文章,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已取得很大成效。全县已基本形成河谷地区4万多亩早市蔬菜产业带,中山地区5万多亩的特色水果产业带,中高山地区4万亩的烤烟产业带,同时,培育和扶持了华森、绿生、平大、春绿等1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了28家农业专合组织,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专合组织的服务,更进一步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目前,特色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0%来源于特色农业的收入。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不够,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现代经营理念差。虽培育和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但规模小,带动

力不强,产业链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村专业协会虽成立20多家,但不规范,服务功能差。三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调查力度不大。表现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潜力挖掘不够。四是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不高,观点不新。主要表现在发展传统农业的思想重,知识更新差,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刻内涵理解把握不够,对前沿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及时。五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虽有想增收、盼技术、望科学的心切,但由于素质不高,新的科技推广难,尤其是在山区、民区。

三、开拓创新,加快发展

今后将坚持走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用品牌增强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思路。一是创新机制,关键是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要认真总结推广我县现有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符合农民意愿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和专合组织模式。对现有产业化企业要进一步培育和扶持,使其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带动能力;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创新品牌。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对农业品牌要做好维护和发展,所谓维护就是对我县现有注册品牌实行保护,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销费者第一;所谓发展就是推出新的品牌,在品牌的数量上要增加。三是创新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

专业人员素质,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就是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认真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支柱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村青年农民开展示范性培训,提高务农技能,促进科技种田。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结合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依托农业广播学校和一些职业技能学校,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农民工的转移就业的技能。

第三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模版]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蒙局长、各位领导:

你们好!十分感谢诸位一直以来对罗城林业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今天,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到罗城调研林业工作,让我们倍受感动,倍加鼓舞。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你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2014年以来我县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推动农业经济转型这一中心,以“创特色、建基地、强龙头、树品牌、活流通、促增收”为思路,做活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文章。目前,我县初步落实长寿农业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区、罗城东门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黄金镇北盛村宝亮屯“w默科特”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等3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现将我县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汇报如下:

一、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

1.长寿农业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区。2013年东盟博览会,广西长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罗城县签署了建设万亩有机蔬菜种植项目的合作协议。长寿农业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区即为该项目的核心种植示范园,该示范园占地面积1103亩,规划建设220亩智能化连栋育苗与生产大棚。项目总投资26186.45万元。示范园区位于我县黄金镇与龙岸河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为加强示范区建设,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领导、农业局、黄金镇等单位组成的有机蔬菜项目领导协 调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协调工作。示范区于2014年5月,进行了50亩的实验田种植,试种了菜心、芥蓝、黄秋葵等20个品种的蔬菜,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数据,为示范区的全面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示范区已开始种植,预计年生产有机蔬菜24000吨,包括菜心、芥兰、黄瓜、番茄、油豆角、花椰菜等蔬菜产品。

2.罗城东门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示范区。罗城东门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是由广西红心猕猴桃有限公司投资在我县呼罗矿附近与东门镇中石村大银屯、北社屯、天水屯、陈猛屯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组织起来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基地建设于2013年4月,投资500万,占地面积1000亩,目前是广西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的基地。现基地已完成三通一平、征地、苗木、竖杆等工作,组织600户3000人联营,种植红心猕猴桃1000亩。计划发展目标是种植面积达10000亩以上,带动10000农户脱贫致富。

3.黄金镇北盛村宝亮屯“w默科特”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示范区。该水果示范基地位于黄金镇北盛村宝亮屯,主要以种植w默科特桔柑等优质水果为主。示范区计划种植500亩,现已种植280亩,成活率达到95%,剩余的预计在2015年种植完毕。该示范建设的有利因素是:自然条件优越、上级领导的重视、农民的配合,群众的积极响应。不利的因素有:人力、物力、财力紧缺,不能够很好的开展工作。

在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中我县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来推进。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工作高位推进,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示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切实有效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规划产业发展。聘请有关专家完成了各示范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能源建设、技术服务等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生态产业链体系,运用多种生态技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改善基础设施。罗城万亩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区和黄金镇北盛村宝亮屯“w默科特”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示范区所在乡镇黄金镇,是我县开发扶贫“整乡推进”项目乡镇,示范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得到大改善。罗城东门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示范区所在的呼罗矿及中石村近年来投资500多万修通了从县城到中石大银村的水泥路;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示范区内三通一平等基础建设。

二、特色林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及目标任务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县这一主线,以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为重点,创新机制,打造亮点,林业各项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我县去年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以来,积极推动了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在核桃示范区建设、经济用材林建设、林产品贸易园区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等特色林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推动农业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核桃示范区建设。为实现示范先行,以点带面的目的,按照市核桃办 “十百千万”核桃示范建设要求,我县从2014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县、乡、村三级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在省道浮宜线贯穿县内四把、东门、小长安三个乡镇,长度约50公里公路两侧选择立地条件适宜,农民积极性高,带动辐射作用大的地段进行规划布局,重点建设我县县级示范基地的核心示范区,构成我县核桃产业示范长廊。核桃产业示范长廊采取乡镇与相关的县直联系单位共建的办法来建设。由村屯集体或农户个人提供土地,县直单位和乡镇政府负 责造林物资和资金投入,群众负责种植及管护投工投劳,县乡核桃办负责技术指导服务。今后产生效益归群众享受,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示范长廊种植的核桃品种包括长山核桃纯林、云新+泡核桃混交,以及怒江1、2核桃试种等种植模式。

2.特色经济用材林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的指示精神,我县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并于2009年在国有青明山林场成功引种秃杉,并发展规模种植,至今秃杉造林面积已达1.8万亩。经调查,我县种植的秃杉4年幼林林木高度优于同龄杉木,显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表现出了良好的培育前景。预计十二五期末全县秃杉造林面积将达2万亩以上。

3.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2012年至2014年,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我县先后获得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项目和林下养殖资金扶持项目,迅速推进了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目前,我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累计已达93.12万亩,产值达3.2亿元,惠及林农达13.2万人;发展有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两家、林农种养专业合作社35个、从事林下经济农户数达到4.3万多户,林下生态休闲旅游点20多处,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下一步我县将以小长安崖宜生态旅游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打造2个以上具有仫佬族特色的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种、养为一体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实力强大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组织,进一步带动我县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发展模式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创新林农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增加林农经济收入,从而实现林农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目的。

4.林产品贸易园区建设。2014年,我县开始规划建设林产品贸易园区,项目规划在东门镇上凤立屯附近进行建设,拟在 2015-2016年将我县原有30家木材加工企业搬迁安臵在贸易区内经营,用地面积700亩;在2017-2020年新建10至15家桉树单板厂,对桉树、松树及其它树种进行初级加工,为深加工企业提供初级产品,用地面积300亩;在2021-2025年新建3至5家深加工企业,生产高档装饰板材(三聚氰胺板)、生产成品实木家具,用地面积200亩。项目区总建设面积1200亩,年加工木材25万立方米,设林产品初加工区、林产品半成品(成品)加工区和林产品交易区。为顺利推进项目建设,县政府成立了林产品加工贸易区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的副县长任组长,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协调工作。目前,项目建设用地正在报批中。

5.毛葡萄示范区建设。2011年以来,我县在“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支持下,狠抓毛葡萄产业开发,通过免费发放毛葡萄种苗、给予农肥及资金补助等方式,引导群众大力种植两性花毛葡萄,目前,全县毛葡萄总面积达7万亩。2014年,我县加大科技攻关,使毛葡萄一年两挂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今后毛葡萄丰产稳产、调节挂果期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大石山区野生毛葡萄特色产业技术示范与推广”“罗城县毛葡萄高效生产技术与示范”“罗城毛葡萄丘陵山地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等3个项目顺利通过自治区相关验收组的现场测产验收。此外,计划投资2.3亿元的年产1.6万吨葡萄酒的“中天酒庄”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更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种植毛葡萄积极性。“毛葡萄种植业已逐渐成为我县生态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下一步,我县毛葡萄种植面积将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5万吨。同时,扩大毛葡萄系列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0亿元 以上,税金1.5亿元,逐步把罗城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毛葡萄酒城。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尽快提升我县林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夯实“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按照广西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标准,努力创建罗城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政府

2015年3月3日

第四篇:深化认识 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

深化认识 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关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行业适应新形势,调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卷烟上水平,原料作保障”的客观要求;是烟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烟草行业自2005年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加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烟叶生产条件,打牢烟叶发展基础。自2008年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并不断扩大试点规模,从整村推进扩大到整县推进,再到今年推行的“四位一体”整县推进,试点从2008年的13个22.6万亩扩大到2010年的32个123万亩,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烟面积比例达74.6%(同比提高11.6%),种植集中度提高,“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明显(2009年试点亩均用工23.32个,比大面积烟叶生产的34.63个减少11.31个),由于基础设施改善,烟叶生产水平提升,烟叶质量稳定,亩产值增加,试点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提升,较好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征与实质。然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目前尚处探索阶段,试点面积小(2010年仅占总植烟面积的7.74%),远远不能满足“

532、461”品牌发展对原料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大局,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

532、461”品牌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转变烟叶发展方式,改革创新,以“四位一体”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为卷烟上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原料支撑。

一、深化认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国家发展的大局上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烟叶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我们行业的重大历史任务,符合烟叶生产发展规律。从我们烟草发展自身的角度看,通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实现基础牢、队伍稳、用工少、效益高、质量优、特色显,是卷烟上水平的重要保障,是行业实现稳健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站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烟草行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和作用,把各项工作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满腔热情投入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当中去。

1、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行业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发展,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但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十分巨大,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突出,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多年下发的1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明确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解决‘三农’问题事关全局。

烟叶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也是烟草行业面临的“烟叶、烟区、烟农”难题。为此,烟草行业在中央精神指引下,先从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奠定实现烟叶生产现代化的基础。自2005年起至今,烟草行业连续5年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烟水工程、烟路、烟机、烟房、漂浮育苗棚、中低产田改造),至2009年,全国已具备排灌能力的基本烟田达2556万亩,占全国3005万亩基本烟田的85.1%。云南省2005年-2009年共投入烟草补贴资金58.2多亿元,建设烟水工程75.5万件,覆盖基本烟田928.6万亩,在今年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73.29万亩;新建密集烤房35580座。烟区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善,涝能排、旱能灌、渠能通、路相连,农田质量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实现烟叶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促进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几年行业还要再投入400亿元资金,按照每亩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全面解决烟水、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努力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在打牢发展基础的同时,烟草行业于2008年启动了以“一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程,并逐年加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烟田基础设施大有改善,种植规模度大幅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质量水平逐步提高,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增加烟农收入效果明显。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已超其本身意义,现已成为了全国“以工哺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2、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行业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烟叶生产政策性较强,烟叶种植计划由国家下达,烟农按种植收购合同面积种烟,超合同种植属于非法种植,有效实现了烤烟生产既能满足卷烟工业的原料需求,又不至于让烟叶产量过分膨胀而造成市场混乱。但在现实生产中,这样的政策性调节也会失灵,调节失灵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不得不想起1997年的烟叶生产“大跃进”,当年的烟叶产量严重超计划收购2000多万担,巨大的烟叶产量过剩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汹涌,猛烈的冲击着整个烟草市场。铺天盖地的烟叶,对于烟草行业无异于一场灾难,众多烟草企业亏损,而且过多的烟叶无法正常收购,非法流入市场,这给制假烟的商贩提供了很好的制烟“机会”,卷烟销售市场也备受打击。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是烟叶远超计划种植引起的,而造成超计划种植的原因之一是烟叶收购价格提升,烟农种烟热情空前高涨,烟农更是铤而走险并存在侥幸心里,合同外种植,在这种状况下政策调控也就失灵了。若是按这个思路想,那我们把收购价格调低,降低烟农种烟热情,烟叶产料自然就就下来了,这样想似乎有些道理,但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最好办法,况且过分的依赖价格杠杆来调节烟叶生产,容易引起市场和行业动荡,而且烟价定得过低,即体现不出烟草行业以价格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还会使烟农种烟热情以及对烟草的信任度降低,因此,以价格杠杆调节种烟规模应慎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要在强化烟叶生产控制上和优化烟叶生产管理经营模式上下功夫,要按“四位一体”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使烟叶生产始终以卷烟工业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做到生产布局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烟叶生产基地化,以解决传统生产方式下造成的不能统一管理非法种植的问题。并且要使基地单元与卷烟工业形成有效对接机制,以种植订单化的方式来决定单元产量,然后再按单元的产量来与烟农签订种植合同。这样就强化了烟叶生产调控能力,并且使生产管理更为合理、有效,更体现烟叶供求的调节规律,从而稳定了烟草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3、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卷烟上水平的必然要求

推进卷烟上水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任务,是行业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尽快实现卷烟上水平,烟草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对花样繁多的品牌进行整合,从千牌号整合到百牌号再到“两个十多个”,从中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来重点培育“

532、461”大品牌,全面提升中国烟草国际市场竞争力。但要使卷烟上水平,从烟叶种植到卷烟生产,最终至卷烟营销,严格控制好整个生产销售链的每个关键点都同等重要。要从优质品牌培育推进卷烟上水平,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优质原料的供应和保障,原料保障水平的高低事关推进卷烟上水平的进程和效果和行业发展大局。原料保障上水平,不仅要求所产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风格特色明显且符合“

532、461”品牌配方要求,还要求这种特色烟叶的数量及等级结构能满足品牌发展上规模的需要。当前我国大部分烟区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由于散户经营种植,存在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种植耕作模式不科学,机械化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导致烟叶质量不均,风格特色不鲜明,等级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大品牌发展对原料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烟草行业自2008年启动现代烟草农建设试点,总结探索出“四位一体”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不仅实现了减工降本,烟农增收,而且还有效提高了生产整体水平,烟叶质量均匀,风格特色进一步彰显,烟叶质量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增强了为卷烟工业提供优质特色原料的保障能力。

4、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提升中国烟草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中国是烟草大国,烟叶和卷烟产量全球第一(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我国还不是烟草强国,因为在国际市场上贸易额偏低,在国际贸易市场的影响力不大。特别在植烟主产国中,我国弱势比较明显,无论是产品的竞争力,还是市场竞争力都比较弱,国产烟叶与国外烟叶相比,在内在质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香气的质和量上相差较远,原料质量是限制卷烟上水平和提升中国烟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因子。因此,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努力实现生产方式现代化、烟叶生产特色化、原料供应基地化是实现卷烟上水平、提升中国烟草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障。

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通过三年的探索实践,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导向为主要特征,集“现代烟草农业、特色烟叶开发、资源配置、基地单元”四位一体整县推进建设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试点面积较小,用此模式生产的优特烟叶数量有限,提高培育“

532、461”品牌原料保障水平还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加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科学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改革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力争全面实现原料生产现代化、烟叶质量特色化、供应基地化。

1、规划要做到全面统筹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内容多、政策性强、资金投入大的重大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各地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并要突出重点。一要突出整体性,要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规划布局,以烤烟为主规划轮作作物。二要突出特色,要以烟叶特色(品种)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以品牌需求导向规划基地单元,根据坝区和山区特点分别规划。三要突出社会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容之一,因此,要突出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农业、水利、国土、气象、民政、扶贫、工商、保险、防灾等)参与;以烟草扶持为主,整合多部门资金形成合力;要突出烟农为建设主体。四要突出综合配套,突出烟水(以水源为主的烟水工程)、烟路、烟机、苗棚(现代化设施)、烟房综合配套,突出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综合配套,突出风险防范保障体系综合配套。

2、规划稿要请专家论证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工程项目,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知识,仅靠烟草人的知识和能力难于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整体规划完成后,需请各方专家进行多次论证。一要规划一个论证一个,以免过于集中论证导致多而杂效果不佳;二要提前让专家阅稿,要在召开论证会前2个月将规划稿提前交给各方专家,让专家有充足的时间阅稿,查资料,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三要安排充足的论证时间,此类论证不同一般项目论证,在时间安排上最好不作具体要求,尽能可地让每一位专家有充足的时间讨论,阐述各自见解;四要反复论证,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后进行修改完善,再请专家来论证,直到专家认为可实施为止;五要尽量组织负责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项目的人员参加论证会,不仅能直接听取专家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到位,而且能学到各方面的知识,是一次难得的培训机会。

3、规划实施要分步走

由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需要集中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当前现有能力有限,全面推进极为不现实,因此,规划实施要分步有序进行。第一步,优先安排建设基础条件好、政府和烟农积极性高、烟叶风格特色突出或具潜力的区域,计划第一年集中推进一个县3个以上基地单元,分三年完成;第二步,计划第三年集中推进另一个县;第三步,按三年一个县的建设步伐推进。此外,为加大推进步伐,在规划实施方案中要体现“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以有效形成合力来扎实推进。例如,红河州泸西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区,将全州所有的资金安排整合到这一试点,把各分公司的人员抽调一部分到这一试点,不仅建设效果好,而且使从各分公司抽调过来的人员受到了全面培训,他们将成为本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建议借鉴此模式,逐步、逐县、逐单元一一推进,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

三、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的措施建议

1、建立有效土地流转机制

规模化种植是烟草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而在当前我国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户均土地面积小,达不到种植规模化的要求。在这种制度下,国家规定农民对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经营权,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均不得干预,但允许土地流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自愿流转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可以说,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有效途径,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双方切身利益,因此,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配套的土地流转机制,确保土地流转的有效性。

建立规范化烟田流转管理体系。规范土地流转管理,是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延续,是烟田合理流转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的规范化烟田流转管理体系尤为重要。一是规范程序管理。引导流转双方严格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规范登记管理。严格按照程序登记、备案,增强烟农进行农地整合的安全感,同时这也可以使政府掌握土地整合流转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强而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提高烟田流转工作高效运行。三是规范合同管理。要统一制发流转合同文本,对土地整合流转合同的内容进行审查、指导,确保合同的合法性。

创新烟田流转经营机制。鼓励能人发展烟叶规模化种植、经营,也可以以村委会、公司或合作社为主体,租赁连片土地,组织劳动力,发展规模化专业经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和租赁制。一是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引导有能力的个人或组织吸收农民以承包地折价入股,组建土地流转经营股份制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农民获取股金收益或利润分成,提高农民土地的投资收益。二是实行租赁经营制。由开发业主直接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协商议定,在一定期限内将相应区域内连片的耕地租赁下来,进行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制。要充分发挥乡(镇)、村在当地的牵头、协调作用,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可尝试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向社会提供土地流转专业服务信息帮助土地流转供求双方互通信息,解决谈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争议和矛盾。

2、转变生产方式,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卷烟上水平的根本要求和烟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要积极推动烟叶生产由“以商业为主型”向“工商合作型”转变,努力实现生产基地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烟叶资源配置改革为切入点,以基地单元建设为平台,一是建立“商业主体、工业深入介入、职责明确、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工商合作有效机制,做到工业明确烟叶质量要求,工商共同研究布局生产,共同制定包括品种、栽培、烘烤、收购等一整套的生产技术体系,以确保所产烟叶质量符合工业要求。二是建立购销对接机制。三是建立完整的供销信息反馈系统,以有效指导基地单元烟叶生产。

要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变,要在提高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一是加大现代化育苗工场和现代化烘烤工场建设力度,全面实现“两头工场化”。二是积极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为实行专业化服务创造成条件。可通过积极发展烤烟专业合作社、烟叶生产协会、烟农互助组等多种合作组织,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还可选择一批生产基础好、懂技术会管理、发展潜力大的烟叶种植户,进行重点扶持培养,在密集型烤房建设、化肥农药供应、优质烟苗提供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引导和促进种烟农户向种烟大户发展。三是发展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通过建立育苗专业队、机械服务队、施肥专业队、植保专业队、烘烤专业队、分级扎把专业队等各种专业服务组织,努力在烟叶生产主要劳动环节实现专业化。同时,要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提高烟叶生产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收费价格,保护烟农利益;鼓励扩大专业化服务范围和规模,不断提高资金积累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建立核心原料生产技术体系

建立一整套基于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烟草农业科学技术,用先进的技术装备烟草农业,使烟叶生产由经验转向科学,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生产实践证明,科技是烟叶第一生产力,只有坚持走“科技兴烟”之路,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不断完善烟叶技术体系,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烟叶生产的贡献率,提高科学种烟水平,才能生产出符合卷烟配方要求的优质烟叶。不同卷烟品牌对烟叶原料质量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生产技术也不同。培育“

532、461”品牌必然要求有风格特色突出和数量充足的核心原料作保障,因此,烟草农业要以“

532、461”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通过工、商、研、产区联合开展生产布局、品种、栽培、烘烤等技术研究,建立一整套优特核心原料生产技术体系。一是优化布局。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将烟叶生产布局在既要能生产出风格特色突出的优质烟叶,又能合理轮作并实现粮烟协调发展的区域。二是优选品种。要在广泛开展品种筛选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确定种植品种,既要能充分彰显烟叶特色,又能让保证烟农收入。三是优化栽培技术,要通过广泛开展先进实用生产新技术推广示范应用,总结集成能充分彰显烟叶特色的一整套核心生产技术,既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持烟叶特色,还能保证烟叶“高效、生态、安全”。四是建立烟叶科技推广体系。既要建立工-商-研-烟叶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又要建立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烟叶专业化服务体系(育苗、施肥、植保、烘烤等),还要建立烟叶生产科研和推广经费投入长效机制,确保烟叶科技成果及时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烟农队伍

烟农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主体,要实现烟叶生产现代化,必然要求有先进理念、先进思想、能较好应用先进技术、懂经营管理的职业烟农队伍作支撑。因此,着力提高烟农队伍综合素质,建立职业化烟农队伍尤为重要。一是通过广泛开展育苗、植保、施服、烘烤等各种专业化技术服务培训,对合格者发给上岗证,对不合格者再进行培训,建立一支从事专业化服务工作的新型职业烟农队伍。二是通过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烟大户等各种生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除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外,还要进行生产政策、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等培训,建立一支了解烟叶政策、懂技术、会经营、能独挡一面的烟叶生产经理队伍。三是通过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烟草技术骨干和后备人才,培养一批种烟能手、农村烟草技术带头人,整体提高烟农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烤烟生产技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型烟农。

5、建立烟叶信息化管理体系

烟叶生产要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因为信息技术将成为克服农业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经验性以及稳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有力武器。信息化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切实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烟叶生产,构建烟叶信息管理平台,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软件系统功能,建立基础信息库,在不同层次进行信息沟通、传递和应用,把信息化逐步延伸到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行烟叶生产经营过程的流程再造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整体水平。用信息化改造烟叶生产,对烟叶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减少消耗,从而提高烟草产业的效益。

下载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