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16:5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总结报告》。

第一篇: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总结报告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

设施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概况................................................................................................................2

(一)保护区概况........................................................................................................2

(二)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概况........................................................................3

二、项目实施过程总结................................................................................................8

(一)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情况....................................................................................8

(二)项目建设进展及完成情况..............................................................................10 1.保护与恢复工程.................................................................................................10 2.科研宣教工程.......................................................................................................10 3.基础设施建设.......................................................................................................11

(三)项目竣工验收情况..........................................................................................11

(四)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11 1.中央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11 2.配套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13

三、项目建设成效......................................................................................................14

四、总体评价..............................................................................................................18

五、项目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和相关建议..............................................................18

(一)存在的问题......................................................................................................18 1.投资标准与资金到位问题...................................................................................18 2.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19

(二)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的建议................................................................................20 1.建设内容方面.......................................................................................................20 2.配套政策方面.......................................................................................................21 3.投资方面...............................................................................................................21 4.管理方面...............................................................................................................22

一、项目概况

(一)保护区概况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崇明东滩”)位于中国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上海崇明岛的东部,处在长江与黄海、东海的“一江两海”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具体地理坐标为东经121º50'—122º05',北纬31º25'—31º38'。崇明东滩及其长江入海口区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也是亚洲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东北亚鹤类迁徙路线、东亚雁鸭类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迁徙路线,为过境水鸟(主要是鸻鹬类)停歇、补充能量的提供了重要的中转驿站。研究表明,崇明东滩是很多在东亚—澳大利西亚之间迁徙的鸟类在东亚地区最南端的迁徙停歇地,是和澳洲大陆越冬地直接相连的迁徙驿站,据调查,崇明东滩至少已有10种鸻鹬类的数量超过崇明东滩所在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全部种群数量的1%标准。崇明东滩同时也为雁鸭类、鹤类等水鸟提供了重要的越冬地。根据多年调查,崇明东滩记录到的鸟类有17目50科288种,其中近年来记录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3种(东方白鹳、白头鹤和黑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34种,如黑脸琵鹭、白琵鹭、小天鹅、鸳鸯、灰鹤、白枕鹤等,20种鸟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崇明东滩于1998年11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迁徙水鸟及其栖息环境,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崇明东滩主要由团结沙外滩、东旺沙外滩和北八效外滩等三大部分组成,区域总面积241.55平方公里,约占上海全市湿地总面积的7.8%,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65.92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为10.7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为64.93平方公里。1999年7月,崇明东滩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接纳为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2002年1月,经中国政府同意,湿地公约秘书处指定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为国际重要湿地,国际编号为1144;2005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4月,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处”),为全额拨款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35人,隶属上海市林业局。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工作需要以及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保护区管理处下设办公室、科技信息科、管护执法科、社区事务科、环境教育中心等科室(中心),并在管理一线设置了5个管护站。保护区管理处现有正式职工26人,协管人员34人,其中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7人。

(二)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概况

2001年11月,根据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以及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为了基本形成野外巡护管理体系,改善鸟类调查、环志野外工作环境,建设多种功能的鸟类补充栖息地以及为市民提供科普教育重要场所,更好地发挥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和社会效益,原上海市农林局向国家林业 局报送了《关于申报建设上海崇明东滩国家级湿地生态示范区的请示》(沪农林[2002]337号)以及《上海市崇明东滩国家级湿地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的边界标识系统建设、管护设施建设以及2140亩湿地生态示范区建设等三大部分。

2002年5月,国家林业局同意建设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区工程,并以《国家林业局关于河北衡水湖等5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发[2002]115号)下达了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区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共涉及27项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边界和标志工程、管护站点建设、鸟类栖息环境改造、执法交通工具配置、科研宣教设备购置、综合业务用房及其附属工程等六大部分,总投资为117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安排585万元,地方配套解决585万元。同年10月,国家林业局以林计发[2002]227号正式下达了2002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

2002年12月,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沪计投[2002]192号批复同意市农林局于2000年8月上报的《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沪农林[2000]174号),项目总投资为2500万元,其中市级建设财力资金投入1000万元,企业投入15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241.55平方公里区域的基本形态和管护体系建设、1500亩的湿地生态示范区及其辅助设施、保护区行政管理中心以及与管理处行使行政监督执法相关的设备及 设施购置等。按照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意见,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由市农林局所属的上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上海崇明东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的上海东滩国际湿地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实施。截止2004年底,由上海东滩国际湿地有限公司负责的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通过市建设财力1000万元资金,初步建成了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边界标识系统工程、部分管护站点以及湿地生态示范区工程,与国家林业局2002年5月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基本一致,除综合业务用房以外,已经大部分完成了国债项目需要建设的内容。

由于国家林业局和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的建设主体不一致,同时考虑到在保护区一期工程中采取的是投融资方式,为了确保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以下简称“国债项目”)的安全运转和高效实施,原上海市农林局一直要求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明确国债项目资金的地方配套资金。适逢2004年上海绿化管理局、上海市农林局机构“撤二建一”,人员分流,造成国债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一直不能组织实施。新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上海市林业局)组建以后,高度重视国债项目的组织实施问题,并多次协调上海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农委、市财政局以及有关公司,并就国债项目组织实施专题研究了多种方案。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解决下,决定将2002年由市发改委批复的《关于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可行性报告的批复》(沪计投[2002]192号)中市级建设财力投入的1000万元作为国债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市发展改革委以 沪发改投(2006)201号文下达了《关于调整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投资的批复》,明确上海市林业局为市级建设财力1000万元的投资主体,并明确作为国债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因此,涉及到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突破了国家林业局批复的投资规模。通过上海市发改委的协调,确定上海地方配套资金为1000万元,使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区工程的总投资规模达到了1585万元,突破了国家林业局原先批复的1170万元投资规模。

二是大部分项目建设内容已基本建成。截止到2004年底,由上海东滩国际湿地有限公司负责的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通过市建设财力1000万元资金,初步建成了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边界标识系统工程、部分管护站点以及湿地生态示范区工程,与国家林业局2002年5月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基本一致,除综合业务用房以外,已经大部分完成了国债项目需要建设的内容。

三是综合业务用房建设受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无法落地。在原批复的国债基本建设项目中,要求建设规模为1000平方米的综合业务用房以及相关的配套工程。由于拟用于综合业务用房建设的土地属农业用地,还没有转为建设用地,受近两年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原项目中用于土地征用的费用无法满足建设用地转现及征用费用,且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用于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和湿地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因此,综合投资规模以及项目实施的难度、实施时间等各方面因素,只能放弃综合业务用房项目的建设。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按照《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需要对国家林业局2002年5月批复的原可行性研究报告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整:

一是项目建设规模。项目总投资调整为1585万元,其中上海地方建设财力配套资金1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585万元。

二是项目建设内容。鉴于地方配套资金已部分解决了保护区边界和标识系统、管护站建设以及湿地生态示范区鸟类栖息环境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以及综合业务用房受投资规模、建设用地等方面的限制,项目建设内容将根据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的《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要求,围绕完善保护与恢复工程,推进科研与监测工程、宣传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对原批复的建设内容做了一些调整。

三是项目建设标准。考虑到上海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关建筑材料及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不能按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列出的参考基价做预算,因此对部分项目的规模、数量和单位造价做了一些调整。

在国家林业局计资司、保护司以及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林业局等有关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2007年2月,上海市林业局向国家林业局上报了《上海市林业局关于调整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沪林[2007]10号),2007年8月9日,国家林业局以林计批字[2007]253号文下达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调整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的批复》,将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工程中央投资585万元的建设内容调整为:新建管护站400平方米、湿地定位监测站200平方米、管理点90平方米、物种监测站50平方米、栖息地生境改善7000亩,以及相关配套附属设施等。

2007年12月3日,上海市林业局下达了《上海市林业局关于下达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沪林[2007]62号),保护区管理处按照文件的要求委托上海园林设计院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并于2008年8月4日向上海市林业局上报了《关于报审<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请示》,2008年12月1日,上海市林业局以沪林[2008]53号文对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至此,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全面启动,截止到2010年底,保护区管理处已全面完成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

二、项目实施过程总结

(一)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情况

受地方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以及中央、地方批复项目实施主体不同的影响,2002年批复的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项目实施了将近10年。在这10年间,建设单位保护区管理处始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并按照林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要求,认真完成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在项目申报初期,委托具有工可报告编制甲级资质的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研究编制了《上海市崇明东滩国家级湿地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可行性 研究报告》,并与地方通过投融资投资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内容进行了对接。由于前述原因,国家林业局2002年5月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已由地方投入的资金实施完成。2006年10月,保护区管理处委托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工咨甲1032803003),按照《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以及上述情况变化,结合2002年5月16日国家林业局批复的《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林计发[2002]115号)要求,再次编制了《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

国家林业局项目批复下达后,保护区管理处再次委托上海市园林设计院组织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并于2008年4月正式上报上海市林业局审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及上海市有关规定,并结合项目规模不大、施工环境差(近海盐沼中施工)、前期工作经费列支紧张等实际情况,只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中的主要工程——木栈道工程(包括物种监测监测站和监测点平台)进行招投标。保护区管理处委托上海建正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代理网上招标。先后投标的单位有上海崇明水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欣大松水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江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金岛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申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共5家,最终由上海申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

(二)项目建设进展及完成情况

1.保护与恢复工程

(1)界碑界桩等标识系统。先后在保护区内侧近5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上埋设了110块界桩、16块列有禁止行为的警示牌。界桩规格为15x25x250cm水泥预制块,分别标有编号和保护区LOGO。警示牌设置在保护区陆路边界的主要入口处,主要内容为禁止捕猎、砍伐、挖掘等共8种禁止行为。为明晰保护区水域界线,警示渔民和禁止渔船擅自进入保护区,在保护区水域边界制作安装了10个浮筒式边界设施。浮筒边界设施为全钢铁结构,内注混泥土以控制浮力,顶部设有保护区标志、禁止驶入标志和夜闪灯具。

(2)巡护步道。在保护区25号界桩东侧滩涂湿地建设了一条2.7公里长、1.7米宽的巡护木栈道,用于野外巡护、管护执法和水鸟调查监测、环志。批复建设巡护木栈道面积400平方米,经过初设阶段调整批复,实际完成建设巡护木栈道总面积3918.5平方米。2.科研宣教工程

为了进一步改善鸟类环志野外工作条件,依托巡护木栈道新建保护管理点和关键物种观测站各1个,建筑总面积为140平方米,其中保护管理点建筑面积约为90平方米。关键物种观测站建筑面积约为50平方米。实际建成面积为保护管理点96平方米,物种监测站50平方米。

计划建设湿地定位监测站200平方米,实际结合北八效管护站一并建设。3.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林业局工可调整报告批复,新建2个管护站,总面积400平方米。实际完成建设管护站2个,总面积为1041平方米,其中包括归并建设的湿地定位监测站200平方米。具体为,在保护区的西北角北八滧水闸附近,建成了面积为833平方米的一幢二层水泥砖木结构的楼房,将计划中的北八滧管护站和湿地定位监测站融为一体,房屋建成之后,进行了配套设施建设,安装了变压器和输电系统,建造了岗亭、水塔、水泥道路、水泥场地等。在团结沙东侧,98大堤外侧与01大堤南端交界处建设完成了团结沙管护站,该工程主要为二层、面积为208平方米的水泥砖木结构楼房一幢,并配套了太阳能发电和水处理系统。

(三)项目竣工验收情况

截止2010年底,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所涉及的项目建设内容已全部实施,并已完成项目审计等工作。目前,正在市局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准备。

(四)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

1.中央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由上海市农林局直接拨入本单位的基本建设帐户中,按照财政部印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保护区管理处实行了项目资金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并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财务支出方面的有关规定,未发现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项目资金的现象,达到了专项资金使用的要求。根据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基本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截止到目前,本项目建设实际投资635.98万元,具体投资情况如下:

(一)保护与恢复工程完成投资433.96万元:建成了一条2.7公里长、1.7米宽的巡护木栈道,建设面积为3918.5平方米,计划投资为376.96万元,实际投资417.35万元;埋设了110块界桩、16块警示牌,并安装了10个水上浮筒式边界设施,计划投资20万元,实际投资16.61万元。

(二)科研宣教工程完成投资32.86万元:建成了面积为50平方米的关键特种监测站以及96平方米的保护管理点,计划投资为27.3万元,实际投资32.86万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0.26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为1041平方米的团结沙管护站和北八滧管护站点,计划投资107.49万元,实际投资113.25万元;同时建成了管护站点的道路等附属设施,计划投资15.68万元,实际投资15.66万元;购置了团结沙管护的光伏发电系统以及水处理设备,计划投资11.45万元,实际投资11.35万元。

(四)其他费用实际投资28.9万元:其他投资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临理费、勘察设计费以及招标及审计费等,本项目计划投资25万元,实际投资28.9万元。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基本建设项目计划由中央投入资金585万元,截止目前实际投入资金635.98万元。实际投资部分超出计划投资款50.98万元,冲抵利息26.79万元后,尚有24.19万元的资金 缺口,由自筹资金投资解决。2.配套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河北衡水湖等5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发[2002]115号)有关要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为117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安排585万元,要求地方配套解决585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地方配套资金为1000万元。市发展改革委以沪发改投(2006)201号文下达了《关于调整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投资的批复》,明确市级建设财力1000万元作为中央预算内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这部分的配套资金主要使用情况如下:

(一)边界和标志工程:共设置界碑43块,宣传牌80块,警示牌9块,指示牌3块,完成投资41.53万元。

(二)管护站点建设:按照项目建设内容的要求,在靠近保护区外围一线大堤、人员进出的主要道口新建了捕鱼港中心管护站、东旺沙管护站、白港管护站等4个管护站,实际完成投资80.62万元。

(三)鸟类栖息环境改造(湿地生态示范工程部分):鸟类环境改造工程是湿地生态示范工程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新建水禽湖(栖息地)、营造生境岛屿和屏障林带以及相关水电辅助工程等,这些项目内容主要涉及沟河疏浚、土方开挖和绿化种植、水生植物种植以及土地整理等。已建成占地面积约为1500亩湿地的湿地生态示范区,共完成土方工程近7万立方米,种植绿化10000平方米,实际完成投资总额约600万元。

(四)执法交通工具配置:已购置巡逻艇2艘、猎豹巡护车2辆,别克公务用车1辆,实际完成投资总额160.41万元。

(五)科研宣教设备购置:完成崇明东滩GIS地理信息管理决策系统的开发(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设备购置)、野外调查研究设备购置、集成电话采购以及用于宣传教育设备的购置和制作等,实际完成投资总额为117.44万元。

上述五大部分的建设内容已全部建设完成,并已于2004年底交付保护区管理处使用,实际完成投资总额为1000万元,全部由地方建设财力建设资金解决。

三、项目建设成效

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基本实现了当初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即基本形成了野外巡护保护管理体系,改善了鸟类调查监测、鸟类环志野外科研工作环境,初步建成了具有多种功能的鸟类补充栖息地以及为市民提供科普教育重要场所。具体表现为:

一是极大地改善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为实施科学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HJ/T 129-2003)和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5126—2005)的要求,必须要进行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管护基础设施是指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的基础设施,包括标桩、标牌、道路、保护区管理局(处)建筑物(含办公用房、生活辅助用房、实验室、资料室、标本室等)、保护管理站、哨卡、瞭望台和其它基础设施。

目前,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5处管护站,以及沿1998/2001大堤布设的界碑。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依托现有的1998/2001大堤进行野外巡护、调查、监测。核心区内的滩涂湿地由于地貌复杂、滩涂泥泞、潮沟交错、植被茂密,日常巡护和执法管理不能实现全覆盖,造成了大部分核心区域的管理“缺位”问题,影响了对核心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管理效果。通过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的建设,形成了科学布局、功能齐备的巡护网络,改善了野外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在第一时间对破坏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的打击能力。同时,管护基础设施的建成可以满足现有疫病疫源监测人员对鸟类集中活动区域的监测和观察,以便在第一时间报告鸟类栖息地的异常情况,有效配合全球禽流感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二是改善了科研工作环境,促进了对外交流合作。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全球比较有影响力的鸻鹬类环志站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崇明东滩2006年的鸻鹬类环志数量跃居全球第一位。但是目前鸟类环志研究条件十分艰苦,基本上是在滩涂上直接进行野外作业,受天气影响大,直接影响了环志系放研究的质量,也不利于对外交流。迫切需要修建鸟类环志工作站,解决环志工作人员住宿、用餐 以及室内工作场所等。

三是有效保护了国际性迁徙水鸟资源及其栖息地。

为了更好地保护亚太地区的候鸟及其栖息环境,我国政府分别与日本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签订了《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共同保护栖息或迁徙于两国之间的候鸟。在中日《协定》中,列出共同保护鸟类有227种,来往于崇明东滩鸟类有160种,占《协定》鸟类种类的71%;在中澳《协定》中,列出共同保护的候鸟有81种,来往于崇明东滩的鸟类有52种,占《协定》鸟类种类的64%。就上海而言,鸟类迁徙途经的地方有崇明东滩、南汇东滩、九段沙、金山、奉贤和浦东等地。在这些地方尚未开发利用之前,曾经是鸟类的“乐园”。但是,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划,南汇东滩将在近年内把吴淞零米线以上部分全部围垦,这样必将对栖息在此的70余种(50—70万只)的水鸟带来严重的影响;而金山、奉贤等地滩涂目前已基本不具备鸟类栖息越冬的生境条件;九段沙的种青促淤引鸟工程目前尚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每年春秋两季迁徙而来的上百万只鸟类徘徊在长江口上方,将对航空安全产生不良影响,距浦东机场40多公里的崇明东滩地区保护航空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

迁徙水鸟是一种国际性资源,尤其是某些水禽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它们是迁徙路线上所有国家都必须承担的共同责任。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为迁徙水鸟提供良好的驿站和避难所,使国际共同利益得以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展示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政府的国际声誉也 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促进了长江口典型的河口潮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崇明东滩是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也是罕见的处于快速演替中的河口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崇明东滩在为亚太区域迁徙鸟类提供重要栖息地的同时,也为众多的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避难所”;崇明东滩及附近水域也是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所和洄游通道,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在该区域产卵,日本鳗鲡的幼鱼则经过该水域进入长江开始溯河洄游,在长江中上游水域繁殖的中华鲟幼鱼在每年夏季进入附近水域肥育。因此,该区域对于水生生物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过程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广袤的滩涂湿地具有丰富的鱼类和底栖动物资源,其中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水产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崇明东滩湿地也是上海市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崇明东滩快速淤长的自然环境也为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演替等过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室”。通过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强了上述存在问题的研究、监测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部分人为活动对潮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五是初步满足了市民对生态产品的消费需求,提升了市民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物的公共意识。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的实施从规模、内涵、功能和多样化的自然亲和力方面满足了市民的不同需要,一方面通过功能设施的建 设帮助市民或受教育者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服务功能,了解湿地的保护对迁徙水鸟保护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市民在感受湿地的多种服务功能的同时,自觉的关注、参与湿地保护工作,为建设生态型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总体评价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按照国家林业局批复的工可报告要求,在上海市林业局的指导下,始终按照林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工可报告确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完成,效果良好。通过实施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项目,使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资源监测、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增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协调发展方面的显示度;较好提高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执法力度,国家湿地保护战略进一步得到了落实。同时,项目的建设也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以及整个区域的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因此,综合生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效益分析,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是值得建设的,十分必要,并将在将来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项目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和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投资标准与资金到位问题

从项目实施情况看,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中央投资的资金 到位是及时的,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也是有力的。由于在项目推进实施过程中,受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影响,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投资的资金未能高效整合使用,导致项目建设时序上面有严重滞后的影响,客观上也为总体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就投资标准看,总体上是偏低的,综合物价、人工成本等因素,导致按照国家标准编制的预算在上海不能很好的实施,有些单位造价实际要相差1-2倍左右,比如巡护木栈道的工程建设,批复的投资总额与实际完成的投资额差距就达2倍左右。2.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

一是时间跨度长,变化因素多,造成建设内容多次调整。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完毕长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适逢保护区的原主管单位上海市农林局与上海市绿化管理局机构“撤二建一”,保护区内的湿地环境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在不断完善等一系列原因,造成建设方案经过多次的反复修正、上报和审批,最终的项目建设内容和最初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有不少的变化。

二是施工难度大,部分工程未能按计划完工。木栈道工程是本项目中的关键工程,工程量和涉及的资金也最大。虽然,我们之前邀请专业机构进行了勘测和设计,分析探讨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有设计上的问题,如面板空隙过大,道路过于狭窄影响正常行走等;又有因滩涂自然潮沟演变引起观察点平台的桩基入土后重新拔出移位的问题,还有海水咸度 引起的防腐油漆作用不佳,大面积油漆后重新更换沥青防腐的问题,加上滩涂作业受潮汐、天气情况的制约,施工期间,还遇上了强台风和高潮位,海浪拍打浮动的物种监测站(管理点),导致站体损坏、停靠的码头倾倒,重新打桩浇制,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如期竣工。

三是部分项目内容未实施招投标。由于保护区地势偏僻,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因此有部分项目未实施招投标,如警示牌标识系统、管护站等,不符合相关的规定,在以后的项目中要加以改进。

四是物件上涨快,部分建设内容超预算幅度大。由于整个项目实施的时间跨度大,而近几年国内物价上涨较快,保护区虽然加强了项目运行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聘用监理和进行审价等规定,但还是造成项目中的木栈道工程的最终审价结果远远超出投资概算。因保护区管理处对其他项目内容也进行了上述的严格管理,节约了一部分资金,因此,项目全部完工后超预算总体幅度不大。

(二)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的建议

1.建设内容方面

经过第一轮投资建设,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基本具备,并已相继形成有效的管护能力,在野外巡护、管护执法、科研监测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对照保护区新一轮总体规划要求以及崇明生态岛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功能提升的要求,下一阶段的建设内容迫切需要加强保护区管理处局址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职工办公条件和住宿条件,切实解决广大职工扎根基层,奉献自然 保护的后顾之忧。要按照国家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求,加快建设科研服务平台、科普宣传教育设施建设,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崇明生态岛的建设。要以外来物种入侵控制与治理为抓手,着力推进退化湿地的功能修复和优化,使其更好地满足主要保护对象的栖息生活要求。2.配套政策方面

对崇明东滩湿地实行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客观上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民生的改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建议在实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建立中央湿地生态保护补助资金政策,以补贴湿地禁止开发、渔民转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和保护区周边居民对湿地保护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3.投资方面

据初步测算,要实现保护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今后5-10年,开展外来物种入侵控制与治理、建设保护区管理处局址工程以及提高管护执法、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水平需要继续投入12亿元左右,地方政府已经计划安排10亿元左右资金用于外来物种入侵控制与治理,建议国家林业局在批复同意实施的总体规划基础,加大对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好地推动崇明东滩建成国家示范自然保护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4.管理方面

建议国家林业局进一步修订完善《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在实施国家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同战略地位,确定不同功能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包括制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等。

第二篇: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的函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中科院、海洋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现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

二○○九年八月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 自然保护区 规范化 导则 函

附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试

行)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制订本导则。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

一、目标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二、规范化建设

(一)总体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建设内容和规模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保护对象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相适应,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不得盲目求大、求全、求高档。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并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区内的供电等线路应尽量地下铺设。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设施设备,不得重复建设。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尽可能集中建设,并兼顾各项功能。

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动物救护站(中心、点)、珍稀植物繁育场圃、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设项目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应进行科学论证。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点)、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

(二)管护设施建设

1、保护管理站(点)

自然保护区应设立保护管理站(点)。

保护管理站(点)数量及其管理范围应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控制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到达保护区内主要人为活动区域。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确定。

保护管理站(点)应当建立在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人员和车(船)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或其他要塞处。

单个保护管理站的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300m2,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

在进出保护区的重要路口和要塞处可设立保护管理点(哨卡、检查站等),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80m2。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考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2、界碑界桩

自然保护区应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以及主要道路相交处、转向点设置界碑界桩,充分发挥指示、警告、宣传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应设置完善的边界范围及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界桩、界碑。具体制作按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执行。

自然保护区及不同功能区的四周边界上必须树立界桩,标明“核心区界”、“缓冲区界”和“保护区界”。

水域应通过在地图、海图、航道图等标注,条件成熟的可在边界设立浮标或永久性标志。

3、交通设施

自然保护区应建设路网、码头等必要的交通设施,能够满足保护区巡护、防火、监测和日常管理的需要。不得以管护为名铺设旅游道路,破坏生态环境。

路网包括干道、便道和巡护步道。干道用于连结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或地方交通干线,路面等级应满足晴雨通车要求。便道用于连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保护管理站(点)、瞭望塔(台)、监测点和居民点等,标准应达到通车或人员便利通行要求。自然保护区还可根据巡护需要,依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作为巡护步道。

海洋和内陆水域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立码头。

4、巡护执法设备

自然保护区应配备必要的巡护、执法、取证设备,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执法装备等。

巡护和执法设备应能够满足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

5、防火设施设备

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瞭望塔(台)、防火道和防火隔离带,配备灭火设备,以满足预防和及时扑灭火灾的需要。

在自然保护区内制高点及易发生火灾地区,应设置瞭望塔(台),瞭望半径应覆盖高火险地区,数量能够满足防火需要。

瞭望塔内应配备瞭望、监控、报警和通讯设备。

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或草原植被较多、人为活动频繁、火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宜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止火灾蔓延。

6、野生生物保护设施

因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可以建设生态廊道、动物通道、人工洞穴、巢箱、人工鱼礁等设施,配备动物救护、病虫害检疫防治等设备。

(三)科研监测设施建设

1、科研中心(站)

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与监测基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建科研中心(站)。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应尽量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开展。

科研中心(站)建筑面积以100-500m2为宜,可包括实验室、科技资料室,并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

2、定位监测站(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置定位监测站(点),以监测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的动态变化。

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环境等定位监测站(点)的布设,应根据监测、研究的对象、目的及其技术要求选址,应与保护管理站(点)的选址统筹安排。

定位监测站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配备相应的定位观测设备。

3、固定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

自然保护区必须建设适当数量的固定样地、固定样线或站位断面,配备相应的野外调查设备及动物监控设备,满足保护区常规监测的需要。

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应根据主要保护对象调查和监测的需要设置。

(四)宣传教育设施建设

1、宣教场馆

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参观人数、宣教需要建立宣教场馆,满足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活动要求。

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5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中心,建筑面积以500-2000m2为宜。

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1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馆,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

其他自然保护区可在管理局内设置宣教室,建筑面积不大于100m2。

宣教场馆可设置陈列展览室、多媒体放映室、图书资料室等,并配备宣教、通风、除湿、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

2、宣传牌

自然保护区应在道路出入口、居民点等人为活动频繁处,或根据管理需要,设立宣传牌,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注意事项,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名称、范围、主要保护对象、保护意义、保护要求等内容。

(五)办公及附属设施建设

自然保护区应建设适当的办公及附属设施,满足开展办公、管理等需要。

保护区的办公用房应按照便于保护和管理及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原则,将建设地点选择在自然保护区附近的中心城镇。

办公用房应尽量与科研和宣教设施集中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

办公用房的建设规模,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定员确定。编制定员每人平均建筑面积不大于18m2(不含会议室等共用设施)。

办公用房的附属设施,应尽量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

三、规范化管理

(一)行政管理

1、管理机构

自然保护区应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可能由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内部科室设置应满足各项工作需要,可设保护科、科研科、宣教科、社区科、办公室、管理站等,并有明确的职能和责任。

2、管理人员

保护区人员数量能够满足保护和管理需要,可以聘用临时用工人员开展管护工作。

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分为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含科研、监测、宣教培训)、直接管护人员和其他。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一般不超过20%;技术人员(具有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业务相适应的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30%;其他人员不能超过20%。

自然保护区至少20%的人员从事资源管护工作,长期驻守保护管理站,每个保护管理站至少配备2人;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科研监测工作,对保护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等背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至少3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工作,且至少3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

3、专业培训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培训和学习,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管理机构主要领导应有自然保护区相关的专业背景。

自然保护区所有工作人员及季节性临时工在上岗前均需进行培训。

所有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技术培训和教育;自然保护区正式人员每4年至少轮流接受外部培训一次,管理局中层以上领导每2年至少外部培训一次。

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政策、动植物知识、资源管护、执法检查、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项目建设、资源开发管理、社区共管、3S技术、电脑应用和装备设备使用等。

4、内部规章制度

自然保护区应有健全的内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人事聘用、财务、宣教、培训、巡护、监察执法、社区共管、信息管理制度等。

5、档案管理

自然保护区应建立资源管护、监察执法、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项目建设、培训学习、资源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制度,形成完整的人事、科研、宣教、培训、资源管护、监察执法、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等系列档案。

档案管理应当符合有关要求,并尽量实现数字化。

(二)规划和计划

1、规划

自然保护区至少每十年编制一次总体规划,科学分析目前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段性规划目标和任务。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2、计划

自然保护区应根据保护区总体规划及目前保护区面临的紧迫问题,制订工作计划。

保护区每年应根据当工作计划编制工作总结报告,评估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和经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三)边界划定与土地权属

1、边界划定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在批准建立后的一年时间内,完成边界勘定和功能区划工作。

自然保护区应具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功能区划图、土地利用结构图、海域使用现状图等图件。

保护区管理人员必须准确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界限范围。

2、土地权属

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应明确清晰,没有纠纷。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尽可能拥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或水域使用权。

未取得土地或水域使用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与使用权人签有协议,规定土地或水域使用方向以及有利于保护的生产方式。

(四)资源管护

1、日常巡护

自然保护区应根据保护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配备专职巡护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日常巡护工作。

日常巡护范围应该覆盖大部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以及人为频繁活动区域。

日常巡护以定期巡护为主,可根据管理要求、交通条件、地形特点等因素合理确定巡护周期。

巡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资源察看的同时,还应结合科研监测、执法、防火等工作开展巡护。

日常巡护工作应建立巡护责任制和巡护报告制度,巡护人员每次巡护结束应填写巡护情况记录或日志,保护管理站每月应填写巡护月报,保护区管理机构每年应填写巡护年报。

保护区每年将巡护年报及监测结果上报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

2、执法检查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参观考察等活动进行执法检查。

保护区应对出入保护区的人员及其携带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动植物材料、标本、活体、制品等)实施检查,防止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非法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

自然保护区应积极配合或建立公安、海监、渔政机构,及时处理违法案件。

3、外来入侵物种控制

自然保护区应重视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控制:

(1)定期开展外来物种调查;

(2)制定并实施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方案及监控方案;

(3)生态恢复时引入的物种应采用本地物种;

(4)加强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宣传教育。

(五)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管理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从事采矿、采石、采砂、烧窑、冶炼、拌洒毒药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活动,禁止非法开垦、围填海等改变保护区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禁止捕捞以及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乱采滥挖药材等掠夺性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

自然保护区内不得违法违规开展建设项目。

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在环评审批之前,应当征求环境保护部的意见。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权并且应当参与涉及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确需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申报审批。

(六)科研监测

1、资源调查

自然保护区应经常性开展科学考察和专项调查,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调查,要对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编目和详细记录,做到资源本底清楚。

每十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科学考察,编制科考及分析报告。

2、定期监测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开展生态、资源、环境等各项监测活动。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当地社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特点,对固定样方、样线、站位或断面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调查。监测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3、科研管理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动植物或自然资源的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相关软件。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植被图、地形图等图件。

自然保护区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区科研数据与信息共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加强与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有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教学实习的基地。

保护区应鼓励保护区人员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七)宣传教育

1、宣传资料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普宣传书籍、音像、文字及图片资料、环境教育材料等,分发给周边社区居民、游客和访问者。

2、宣教活动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对学生、当地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

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社区所在行政村每年开展至少一次集中性宣传教育活动。

来自然保护区的访问者(含游客)60%以上接受环境教育。

3、自然保护区网站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并定期维护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及时发布和更新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信息。

4、交流与合作

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姊妹保护区、参加国际或区域保护网络、参加国际国内培训和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八)旅游活动管理

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应让游人感受自然环境、欣赏自然景观、了解野生动植物和地学等科普知识。

所有旅游项目都必须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统一监督下开展。

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严格科学地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编制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经批准后实施。

旅游区域的范围界限应根据保护对象特点,在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确定。其范围界限必须明确,并严格限制在实验区范围内,不得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

旅游活动不得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应采取“区内游、区外住”的旅游方式,不得在区内建设索道、宾馆和餐饮等设施。不得建设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的人工景点和设施。旅游区域应设置垃圾收集等环保设施。旅游人数不得超过规划的旅游容量。

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30%以上收入应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应当吸引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的惠益共享。

(九)社区共管

自然保护区应与所在地政府、有关单位及当地社区的关系协调融洽,可以通过建立共管机制、签订共管协议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地方社区和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所在乡村每年开展至少一次社区共管活动。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积极争取资金,用于生态补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生态恢复工程

自然保护区内退化生态系统应尽可能采取封禁方式进行自然恢复。确需人工辅助恢复的自然保护区,应分类指导,开展生态恢复工程。

人工恢复植被应当种植当地的乡土植物。

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可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采取必要的人工控制手段,优化主要保护物种栖息地。

荒漠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可建必要的防沙治沙设施。

湿地和海域的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湿地水源保护、蓄水和引水工程、湿地生态恢复、红树林和珊瑚礁人工恢复等工程。

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人工恢复野生种群工程,人工增殖放流应当使用当地物种。

自然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对重要自然遗迹等可进行围栏(网)保护。

五、经费保障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管理运行费用、人员工资有固定来源,能够基本保证日常管护工作需要。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收入稳定,达到或超过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平均生活水平。

自然保护区财务管理规范,各项资金的使用合法、合理,无挪用、滥用资金状况。

六、应急能力建设

自然保护区应具备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自然保护区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潜在的自然灾害,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自然保护区应组建训练有素的防火等应急队伍。

出现重大环境污染、违规开发建设和生态破坏等紧急事件时,能够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篇:XX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XX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远程办的精心指导下,我乡认真按照“建为基础、管位抓手、用为目的”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使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工作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狠抓落实,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与实践“三个代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高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了我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全乡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我乡共有行政村12个,党员410人,截至2011年底,全乡共建立终端接收站点13个,其中电信站点6个、卫星站点6个、依托站点1个,建站率为100%,实现了全覆盖。各站点都设立了党员集中活动室,做到桌椅设施齐全、三防设施齐备、规章制度上墙、各项记录完备。同时,依托包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成立了站点管理员队伍13人,定期组织开展管理员培训交流活动,提高了站点管理员操作水平和站点运行水平。每年组织收看远程教育直播、点播节目达8000多人次,受到了广大农 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

二、项目建设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措施。乡党委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工作,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站点运行维护及督促检查工作。明确各村支部书记为远程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指定一名文化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村干部为站点管理员,负责站点日常运行维护。同时,乡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终端接收站点播放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站点管理员职责等基础性站点管理制度并上墙,配备《设备登记簿》、《播放收看讨论记录簿》、《信息反馈簿》、《下载课件登记簿》、《点名册》等,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设备、管学习培训的工作机制,使远程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远程教育规范化管理。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我们按照“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层培训”的原则,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依托包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建立了站点管理员队伍,切实解决了站点“有专人管理”、“经常培训党员群众”的问题。坚持以集中培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方式,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对各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的培训力度,使管理员都能够熟练操作终端接收站点设备,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学用能力。

(三)抓好督促检查,形成考核机制。我乡将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随机抽查与集中检查、明查 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对站点学用工作进行适时抽查、督查和考核。直接深入到各站点和党员干部群众中,了解学用情况,确保学用成效。

(四)科学制定教学方案,不断丰富学习形式。依据县远程办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制定好教学培训计划,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农村适用技术、计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保证了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党员参学率不低于90%。建立党员群众需求调查制度和节目预告制度,通过宣传栏、墙报、村务公开栏公布于众。一是坚持集中学习和分类学习相结合。在党员干部共性知识上,比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等知识采用集中学习;在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科普知识等个性需求的学习上,根据不同的农户所需的技术类别,采取分组分时进行学习,满足个性化的要求。二是坚持集体学与自学相结合。在开展集体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党员群众个人的特殊需求,采取党员群众自学的方式进行,开展个性化教学。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探索“远教+示范点”、“远教+示范户”等教学模式,现基本形成中坪村二、三社日光温室种植、南坪村一社现代养殖业等一批设施农牧业示范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三是坚持远程教学与现场辅导相结合。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文化水平不一致,接受能力也不同,对此,在开展学习时,站点管理员在现场及时进行讲解,尽量使每个接受远程教育的干部群众在观看完远程教育节目后都有所收获,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难题。

(五)多措并举,强化项目运行维护经费保障。为保障远教站点的正常运行,乡党委、政府不断开拓新思路,研究新方法,在远教站点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将远程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门的户头,实行专款专户,并积极探索直接补贴或以奖代投站点的方式,为远教站点解决一些运行和设备维护经费,确保了全乡远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终端站点场所建设存在问题。我乡已建成的13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中有9个都设在学校里,由于大部分学校都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础设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教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是部分卫星站点建设较早,设备维修保养不到位,卫星接收天线等部件容易出现问题,影响节目的正常接收和学习。

三是新建电信站点带宽不足、信号不稳定,在播放过程中经常出现卡、停、顿等现象,影响了收看的积极性。

四、远程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成功开展以来,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方便、易学、直观的优势,把现代远程教育与党员日常教育学习相结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广泛开展政策理论和实用技术学习。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不断学习了解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视眼得到进一步拓宽,使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明 显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得到明显加强,农村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实现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村两委更加注重民主管理,村民也积极行动,为本村发展献计献策。党员干部在学习培训、农业结构调整及帮扶中处处起带头作用,党员先进性充分显现出来,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通过远程教育学习,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开辟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不断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了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二)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群众掌握了更多的实用技术和经营知识,提升了党员群众发家致富的本领,加快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我们立足增加农民收入,突出抓好远程教育站点学用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培育新型农民,并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为群众致富搭起了“致富桥”,使教育成果得以转化,加快了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部分站点还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在网上及时收集传递设施农业种养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政策法规等各类信息,提高了农民应对市场的灵敏性,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致富能力。通过对远程教育内容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学会了许多发家致富的本领,从而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转变,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多种渠道使农民增收致富。

(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和服务水平,提升了党员干部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把握科学发展的思想要素,积极总结和加强服务农业结构大调整的综合素能。由于远程教育信息量大,学习内容丰富,能满足广大党员群众各种学习需求,通过对教学计划、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经营管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农村医疗卫生常识等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向群众传播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大力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倡导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以干部群众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愿意看、学得懂、用得上,进一步增强远教学用转化实效。

二是切实加大对站点管理员培训工作。制定出台站点管理员培训计划,分类别、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制定站点管理员激励约束机制,增强站点管理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三是整合资源,加快原有依托站点的改造,提升站点服务能力,带动更多群众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

下载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