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物流行业运营状况分析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运营状况分析
一、保税区概况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1](以下简称“重庆保税港区”)是重庆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1月12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经国务院国函【2008】100号文批准设立,重庆保税港区管委会和公司于同年12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重庆保税港区是我国内陆首个保税港区,也是中国唯一个拥有“水港+空港”的一区双核模式保税港区。重庆保税港区依托“一区双功能”独特优势,凭借两江新区先行先试权,通过政策创新和功能拓展,集聚国际国内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成为辐射长江上游地区、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重要的保税生产加工基地、外贸物流枢纽中心、国际特色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进出口货物集散口岸。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等相关部委的鼎力支持,历时两年终获批准。据介绍,推动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设立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举措。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作为目前我国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监管区域,享受“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区内自由贸易”等特殊的税收政策。值得提的是,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枢纽口岸寸滩和江北国际机场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叠加了航空运输辐射面广、水陆运输费用较低两大优势的内陆保税港区,对探索在内陆地区开展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中转业务、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快内陆开放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设立重庆保税港区,将使重庆成为西部企业实施“引进来”的大通道和“走出去”的桥头堡,增强重庆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内陆地区的开放步伐。
二、运作情况 保税港区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分为水港功能区和空港功能区两部分,其中空港保税港区2.37平方公里,水港保税港区6平方公里,预计到2015年,分三期全部建成。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期工程(面积2.67平方公里)于2010年5月11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于当年8月23日封关运行。二期工程(面积5.94平方公里)将于2011年5月底迎接国家验收,自2009年6月2日开工以来,总体推进顺利,累计已完成平场土石方约11110万方,其中空港功能区约710万方水港功能区约400万方。一期建设2009年预计总投资约40亿元(含土地征用和拆迁),目前已完成投资约19.35亿元,其中空港功能区9.28亿元,水港功能区10.06亿元。2010年9月7日,从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发出的首票出口货物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的20吨玻璃纤维短切纱,已于9月3号在上海洋山港通过海船转运出口法国,这标志着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已经正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三、保税区的优势
1、区位优势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由江北机场两路地块和寸滩港及周边地块组成,是江北机场和寸滩港功能的延伸,是重庆市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及周边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全国保税港区中距离主城区和距中央商务区最近的一个保税港区,即距重庆朝天门6公里,距解放碑不到9公里,距江北城约4公里。位于两江新区腹地,按规划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业。经专家评估,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为中心,5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除重庆外可覆盖6个省,约20多个中等以上重要城市,形成80—100万平方公里的服务范围,人口超过2.5亿,市场潜力巨大。[2]
2、通关优势
重庆保税港区在2010年5月11日封关运行后,海关、检验检疫、海事、港航、外管、工商、国税等政府部门在港区集中办公,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实现“5+2”和24小时全天候通关,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和“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快速通关模式。
3、外汇政策
一、保税港区内企业与境内区外之间货物贸易项下交易,可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也可以外币计价结算;货物贸易项下从属费用计价结算币种按商业惯例办理。
二、保税港区内企业付汇时无法提供相关凭证和商业单据的,可在付汇后90日内按相关规定向付汇银行提供,并由付汇银行按规定办理核注结案及签注等手续。
三、保税港区内企业直接从境外进口,或者从区内、境内区外购买境外企业货物,按相关规定向银行提供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从外汇账户或购汇对境外支付。
四、保税港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生清算时,其外方清算所得经核准后可用于境内再投资或者汇出境外。
4、海关政策
一、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货物予以保税。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保税港区内企业的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保税港区内企业直接出口的货物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保税港区内生产企业生产出口货物耗用的水、电、气(汽),准予按现行政策规定水、电、气(汽)适用的出口退税率退还增值税。
三、境内货物进入保税港区视同出口,按现行政策规定的出口货物适用出口退税率实行退税。
四、对保税港区内生产企业在国内采购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并已取消出口退税的列名原材料,保税港区外企业可凭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等相关凭证,按增值税法定征税率办理出口退税。如列名原材料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保税港区内生产企业在国内采购加工出口的,统一按调整后的退税率执行。
五、货物出保税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
六、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从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下列货物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具体包括:保税港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保税港区内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保税港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等。
七、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保税港区与区外之间进出的货物,经海关核准,区内企业可以办理集中申报手续,在1个自然月内将申报清单数据进行归并,填制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在次月底前向海关办理集中申报手续。
九、保税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的流转货物,不征收进出口环节的有关税收
四、未来发展
两路寸滩港全面建成后,预计空港吞吐量可达600万标箱,到2012年重庆空港的旅客吞吐量将达2400万人次,进入全国前6位,成为全国十大千万级机场、世界百强机场。随着三峡库区蓄水至175米,8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保税港区。到2015 年,寸滩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00万TEU,件杂货达到125 万吨。“十二五”期间,重庆保税港区将申报设立汽车整车的进口口岸。除了现有保税区所有功能外,重庆保税港区还将在金方面进行一些试点,如外汇结汇等。
第二篇:2013年12月6日黄奇帆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调研时指出 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保税区创新发展
黄奇帆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调研时指出 以改革为
动力加快推进保税区创新发展
2013年12月06日 08:42:59来源: 重庆日报
打印转发 字号:大 中 小
12月5日,市长黄奇帆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调研时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会精神,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保税区功能拓展和业务创新,使之成为推动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动机。
在考察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听取重庆保税港区有关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后,黄奇帆说,通过保税区这个开放平台,重庆的加工贸易近年来取得巨大发展,仅笔记本电脑年产值就达1800亿元,同时带动800多家笔电零部件厂商形成上千亿元产值,充分证明了内陆也能和沿海一样开放,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探索实践初见成效。下一步,重庆两个保税区除进一步搞好加工贸易的集群发展和提档增量工作外,还要抓好非国产货物进境入区维修业务、委内加工业务、建设集散分拨中心、内销产品试行选择性征税政策等工作;并积极推进服务贸易、保税贸易发展,搞好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离岸金融结算等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和宣传力度。同时还要进一步改善保税区的运行环境,加快推进铁路、机场、港口等物流通道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渝新欧铁路口岸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黄奇帆指出,在西部设立保税区,是中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重庆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
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过程中,两个保税区都担负着重要的改革创新任务,特别是在进一步拓展保税区功能、推进服务贸易保税贸易创新发展上重任在肩,务必要以改革为动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寻求新的突破。保税区要针对下一步的创新发展目标,成立专门工作团队,以问题为导向,逐一研究,谋划落实,用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实现小投入大产出,将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市委常委、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凌月明参加调研。
记者 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