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时间:2019-05-12 16: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第一篇: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本学期学生记者团工作从3月开始到6月已经全部结束。从一区的角度而言,本学期主要以“带新记者”为主,其工作其实是以二区工作为中心的,但二区新学生记者的成长并不如预想中的那样迅速,而一区学生记者的工作则因为包括课业繁忙在内的诸多原因而未能达到预期。

除校友采访(1959级校友回校)、人物采访(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优秀共产党员)等稿件外,一区学生记者几乎没有完成其他稿件,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很少涉及学生活动新闻、周末谈等关注普通学生生活的层面,对新闻网和副刊的支持也不足,完全无视开学初制定的“每人每月3篇稿件”的要求。

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课业繁忙和对学生生活失去新鲜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一区的学生记者大多课业繁重,以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的课程为例,每天基本都是3大节课,还有大量的实验。而且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课外复习、课外实践的需求和对保研、考研、就业的压力都在增加,加之一区学生记者对自己学习要求都很高,所以忽视记者团工作也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少,学生活动,尤其是社团活动在一区难有作为和发展,有特色的学生活动非常少,新闻素材的减少也给学生记者发挥才能制造了困难。

所以在看到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的事实同时,也应注意到其客观的原因,而且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编辑部需要的情况下还是尽力分担了一部分报道任务,比如电工电子大赛、创新、微软小学者等稿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弱化交稿指标,而改用指定活动,即不强调“每人每月3篇稿件”这样量化的指标,而改用由编辑部指定一区学生记者报道任务,同时还可以引入末位淘汰机制,例如对每学期交稿质量最差或数量最少的学生记者劝退。这样一区学生记者不用自己寻找新闻素材,而由编辑部统一管理报道任务,一方面均衡了一区学生记者的出稿数量,另一方面也督促不积极的一区学生记者努力提高自身新闻素质。本学期的一区学生记者工作,实质上已经实行了该方法,但不够全面彻底。

考虑到级一区学生记者一共6人,故开学初将原本每周一次的例会改为每两周一次,但出勤率依然很低,但值得

肯定的是,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缺席前都会先请假,并说明理由。

这说明例会制度确实存在不足,即例会的内容设置有些空洞,例会纪律也经常得不到保证。所以希望以后的例会能有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议程,包括评报、稿件分析等,并强调例会纪律,包括专心记笔记等。

其中评报机制在年有,但之后因为公寓收不到报纸等原因而停止,希望以后可以恢复。每周周末点评上上周出版的

《哈工大报》,如果公寓无法收到报纸,一区学生记者可以有大约一周时间来编辑部索取报纸,不影响评报。评报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记者看报纸、学习新闻写作、交流稿件,另一方面也是对报纸的一种反馈,了解大学生想看怎样的报纸,对校报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作用。而会议纪律问题则主要因为会议地点设在编辑部,电脑面前,有人上网,有人改稿,造成了不专心听例会的现象。希望可以出台例会纪律条例,用规章制度说话,维持会议纪律。

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对某些稿件的写作不熟悉、交稿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缺乏锻炼、没有有效利用例会。有些学生记者交稿少,自然得不到锻炼,采写能力也没有很大提高;没有评报机制,例会上缺少采写能力的培养,总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记者都无师自通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前两个问题。

本学期清明放假期间,级学生记者出游大青山,活动非常艰苦,一整天,很累,但也看出大家的团结。活动参加者、级学生记者一年前在二区共同的“师兄”,张宽说:“那个山很高,但互相搀扶着,我们还是爬了上去,下山之后很累,但留给我们的回忆很甜蜜。”他还说:“我和这一届学生记者团的感情都很深。”生活中,级学生记者也能互相关心、帮助。所以有一件事情需要明确:学生记者团的基础是成员

间的感情。希望这一点可以向下传承。

本学期,李丽、邓海峰、马立军先后回到二区,为新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级一区学生记者除1人外,也都回二区与新记者交流经验,吉星老师坚持参加二区例会,作为一区负责人,我参加了后半学期二区的例会(前半学期因为课程原因,未能参加)。这都为新老学生记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而为了更进一步交流,希望每学期可以有一

次新老记者的团队训练,我将联系team为学生记者团进行团队训练。

一区学生记者在大三之后,是否会继续留在校报?周年校庆,也就是级学生记者大四的时候,是否能分担部分采写任务?综合平时表现,是否能托与重要稿件?通过平时的交流,大致有以下统计,作为备案。

1.编辑部统一安排学生记者采写任务制度

学生记者自行发现新闻线索,应先与编辑部沟通,确定该新闻是否可以报道;

编辑部需要分配给学生记者的任务时,根据学生记者平时交稿数量,尽量均衡地分配,即先询问交稿最少的学生记者是否接受任务,以此让每个学生记者得到锻炼;

学生记者有权接受编辑部的任务,也可以无理由拒绝;

对于比较重要的活动,可以分配给两个或多个学生记者完成,以保证采写质量;

接受编辑部任务学生记者应该按时交稿;

每次学生记者交稿,根据任务难度、完成效果等,由编辑部评分,对每学期总得分最低,或低于平均分过多的学生记者进行劝退。

一区学生记者每周周末进行例会,例会上对上上周的报纸进行点评;

每个学生记者对新闻版、副刊版、周末谈、校园讲坛、工大人采风、学者林等学生记者可能涉及到的栏目或题材进行学习;

学习包括指出每篇文章的优、缺点,或请该篇文章的作者现身说法;

每周评选一篇“我最爱看的文章”,并说明理由。

大一学生记者招新名单确定后,第一时间组织团队训练,增进内部交流;

大一学生记者培训原则上安排在二区,由编辑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记者主讲;

大一学生记者上半学期原则上不强调新闻价值、新闻采写技巧,只强调交稿数量、错别字、新闻倒三角结构、新闻标题拟定;

大一学生记者下半学期要求每人在新闻网上发表稿件超过5篇(这需要新闻网的支持,对有些新闻价值不大的学生活动准予上网),在校报上发表至少一篇周末谈或者副刊;

大一学生记者不独立制作专版,原则上不独立接受重大采写任务;

鼓励大一学生记者到一

区参加采写活动,并与高年级学生记者交流;

学生记者来到一区后,推行验收考试,对不合格的学生记者给予清退。

与研究生记者团、管理学院记者团交流,互相参加例会。我作为负责人,现在已经和他们的负责人取得联系,明年将互相安排学生记者参加对方例会,及时沟通,协调新闻报道,交流稿件,联合培养,联谊。当然这些都只是初步设想。

新陈代谢总是无法更改,下学期的主力无疑是现在二区的新学生记者。二区的工作希望可以完全交给马琦,其采写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张宽因为保研时间比较充裕,希望给予指导,并参与一区的团队建设工作。

李玉才的责任心在多次稿件交流中得到体现,他是唯一一个将稿件历时一个多月,前前后后修改了3遍,还问我该稿件是否符合校报标准的学生记者,希望给他更多的机会,培养成继张宽、马琦之后,二区的负责人。

一区方面,我将继续留任记者团,但希望XX级学生记者团自我管理。我推荐韩春为副刊学生编辑。韩春文笔大家有目共睹,在副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校内日志上也是诗歌不断,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非常踏实,每次例会都按时参加,团结身边的学生记者,对自己稿件要求很高,责任心强,我相信他能做好学生编辑的工作,如果可能的话,我还希望他能接任一区记者团负责人的工作。

我推荐刘森负责记者团的外联工作,主要是与管理学院记者团、研究生记者团的沟通,包括互听例会、共同完成专版。刘森是大一下半学期招入的学生记者,但工作非常积极,经常与老记者沟通,下学期初我将和刘森具体进行外联工作,并相信刘森能将这件事做好。

我推荐刘杨为三版学生编辑候补。刘杨也是大一下半学期招入的学生记者,人文学院,时间上比较充裕,工作积极,是二区新记者中交稿篇数比较多的学生记者,他本人也愿意成为三版学生编辑。但刘杨缺少一份踏实,至少是他还没有表现出他踏实严谨的一面,希望给他一个表现踏实工作的机会,让他尝试三版学生编辑,再决定是否留用。

此外,记者团blog的使用情况、记者团系统培训、记者团团体出游、记者团聚餐等问题还需要解决,这或许是我 最后一次写记者团总结报告了,或许只能把这些问题留给那些后继者了,毕竟,他们才是希望。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记者团工作总结

本学期学生记者团工作从3月开始到6月已经全部结束。从一区的角度而言,本学期主要以“带新记者”为主,其工作其实是以二区工作为中心的,但二区新学生记者的成长并不如预想中的那样迅速,而一区学生记者的工作则因为包括课业繁忙在内的诸多原因而未能达到预期。

三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1.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

除校友采访(1959级校友回校)、人物采访(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优秀共产党员)等稿件外,一区学生记者几乎没有完成其他稿件,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很少涉及学生活动新闻、周末谈等关注普通学生生活的层面,对新闻网和副刊的支持也不足,完全无视开学初制定的“每人每月3篇稿件”的要求。

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课业繁忙和对学生生活失去新鲜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一区的学生记者大多课业繁重,以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的课程为例,每天基本都是3大节课,还有大量的实验。而且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课外复习、课外实践的需求和对保研、考研、就业的压力都在增加,加之一区学生记者对自己学习要求都很高,所以忽视记者团工作也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少,学生活动,尤其是社团活动在一区难有作为和发展,有特色的学生活动非常少,新闻素材的减少也给学生记者发挥才能制造了困难。

所以在看到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的事实同时,也应注意到其客观的原因,而且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编辑部需要的情况下还是尽力分担了一部分报道任务,比如电工电子大赛、创新、微软小学者等稿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弱化交稿指标,而改用指定活动,即不强调“每人每月3篇稿件”这样量化的指标,而改用由编辑部指定一区学生记者报道任务,同时还可以引入末位淘汰机制,例如对每学期交稿质量最差或数量最少的学生记者劝退。这样一区学生记者不用自己寻找新闻素材,而由编辑部统一管理报道任务,一方面均衡了一区学生记者的出稿数量,另一方面也督促不积极的一区学生记者努力提高自身新闻素质。本学期的一区学生记者工作,实质上已经实行了该方法,但不够全面彻底。

2.一区学生记者例会出勤率低

考虑到2008级一区学生记者一共6人,故开学初将原本每周一次的例会改为每两周一次,但出勤率依然很低,但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缺席前都会先请假,并说明理由。

这说明例会制度确实存在不足,即例会的内容设置有些空洞,例会纪律也经常得不到保证。所以希望以后的例会能有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议程,包括评报、稿件分析等,并强调例会纪律,包括专心记笔记等。

其中评报机制在2008年有,但之后因为公寓收不到报纸等原因而停止,希望以后可以恢复。每周周末点评上上周出版的《哈工大报》,如果公寓无法收到报纸,一区学生记者可以有大约一周时间来编辑部索取报纸,不影响评报。评报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记者看报纸、学习新闻写作、交流稿件,另一方面也是对报纸的一种反馈,了解大学生想看怎样的报纸,对校报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作用。而会议纪律问题则主要因为会议地点设在编辑部,电脑面前,有人上网,有人改稿,造成了不专心听例会的现象。希望可以出台例会纪律条例,用规章制度说话,维持会议纪律。

3.一区学生记者采写能力层次不齐

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对某些稿件的写作不熟悉、交稿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缺乏锻炼、没有有效利用例会。有些学生记者交稿少,自然得不到锻炼,采写能力也没有很大提高;没有评报机制,例会上缺少采写能力的培养,总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记者都无师自通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前两个问题。

两件值得欣慰的事:

本学期清明放假期间,2008级学生记者出游大青山,活动非常艰苦,一整天,很累,但也看出大家的团结。活动参加者、2008级学生记者一年前在二区共同的“师兄”,张宽说:“那个山很高,但互相搀扶着,我们还是爬了上去,下山之后很累,但留给我们的回忆很甜蜜。”他还说:“我和这一届学生记者团的感情都很深。”生活中,2008级学生记者也能互相关心、帮助。所以有一件事情需要明确:学生记者团的基础是成员间的感情。希望这一点可以向下传承。

2.学生记者新老交流

本学期,李丽、邓海峰、马立军先后回到二区,为新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2008级一区学生记者除1人外,也都回二区与新记者交流经验,吉星老师坚持参加二区例会,作为一区负责人,我参加了后半学期二区的例会(前半学期因为课程原因,未能参加)。这都为新老学生记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而为了更进一步交流,希望每学期可以有一次新老记者的团队训练,我将联系team为学生记者团进行团队训练。

一份统计:

一区学生记者在大三之后,是否会继续留在校报?90周年校庆,也就是2008级学生记者大四的时候,是否能分担部分采写任务?综合平时表现,是否能托与重要稿件?通过平时的交流,大致有以下统计,作为备案。

……

一些初步设想:

1.编辑部统一安排学生记者采写任务制度

学生记者自行发现新闻线索,应先与编辑部沟通,确定该新闻是否可以报道;

编辑部需要分配给学生记者的任务时,根据学生记者平时交稿数量,尽量均衡地分配,即先询问交稿最少的学生记者是否接受任务,以此让每个学生记者得到锻炼;

学生记者有权接受编辑部的任务,也可以无理由拒绝;

对于比较重要的活动,可以分配给两个或多个学生记者完成,以保证采写质量;

接受编辑部任务学生记者应该按时交稿;

每次学生记者交稿,根据任务难度、完成效果等,由编辑部评分,对每学期总得分最低,或低于平均分过多的学生记者进行劝退。

/>

第三篇:2013高校大学生记者团工作总结

本学期学生记者团工作从3月开始到6月已经全部结束。从一区的角度而言,本学期主要以“带新记者”为主,其工作其实是以二区工作为中心的,但二区新学生记者的成长并不如预想中的那样迅速,而一区学生记者的工作则因为包括课业繁忙在内的诸多原因而未能达到预期。

三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1.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

除校友采访(1959级校友回校)、人物采访(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优秀共产党员)等稿件外,一区学生记者几乎没有完成其他稿件,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很少涉及学生活动新闻、周末谈等关注普通学生生活的层面,对新闻网和副刊的支持也不足,完全无视开学初制定的“每人每月3篇稿件”的要求。

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课业繁忙和对学生生活失去新鲜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一区的学生记者大多课业繁重,以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的课程为例,每天基本都是3大节课,还有大量的实验。而且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课外复习、课外实践的需求和对保研、考研、就业的压力都在增加,加之一区学生记者对自己学习要求都很高,所以忽视记者团工作也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少,学生活动,尤其是社团活动在一区难有作为和发展,有特色的学生活动非常少,新闻素材的减少也给学生记者发挥才能制造了困难。

所以在看到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的事实同时,也应注意到其客观的原因,而且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编辑部需要的情况下还是尽力分担了一部分报道任务,比如电工电子大赛、创新、微软小学者等稿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弱化交稿指标,而改用指定活动,即不强调“每人每月3篇稿件”这样量化的指标,而改用由编辑部指定一区学生记者报道任务,同时还可以引入末位淘汰机制,例如对每学期交稿质量最差或数量最少的学生记者劝退。这样一区学生记者不用自己寻找新闻素材,而由编辑部统一管理报道任务,一方面均衡了一区学生记者的出稿数量,另一方面也督促不积极的一区学生记者努力提高自身新闻素质。本学期的一区学生记者工作,实质上已经实行了该方法,但不够全面彻底。

2.一区学生记者例会出勤率低

考虑到XX级一区学生记者一共6人,故开学初将原本每周一次的例会改为每两周一次,但出勤率依然很低,但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缺席前都会先请假,并说明理由。

这说明例会制度确实存在不足,即例会的内容设置有些空洞,例会纪律也经常得不到保证。所以希望以后的例会能有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议程,包括评报、稿件分析等,并强调例会纪律,包括专心记笔记等。

其中评报机制在XX年有,但之后因为公寓收不到报纸等原因而停止,希望以后可以恢复。每周周末点评上上周出版的《哈工大报》,如果公寓无法收到报纸,一区学生记者可以有大约一周时间来编辑部索取报纸,不影响评报。评报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记者看报纸、学习新闻写作、交流稿件,另一方面也是对报纸的一种反馈,了解大学生想看怎样的报纸,对校报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作用。而会议纪律问题则主要因为会议地点设在编辑部,电脑面前,有人上网,有人改稿,造成了不专心听例会的现象。希望可以出台例会纪律条例,用规章制度说话,维持会议纪律。

3.一区学生记者采写能力层次不齐

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对某些稿件的写作不熟悉、交稿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缺乏锻炼、没有有效利用例会。有些学生记者交稿少,自然得不到锻炼,采写能力也没有很大提高;没有评报机制,例会上缺少采写能力的培养,总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记者都无师自通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前两个问题。

两件值得欣慰的事:

1.XX级学生记者都很团结

本学期清明放假期间,XX级学生记者出游大青山,活动非常艰苦,一整天,很累,但也看出大家的团结。活动参加者、XX级学生记者一年前在二区共同的“师兄”,张宽说:“那个山很高,但互相搀扶着,我们还是爬了上去,下山之后很累,但留给我们的回忆很甜蜜。”他还说:“我和这一届学生记者团的感情都很深。”生活中,XX级学生记者也能互相关心、帮助。所以有一件事情需要明确:学生记者团的基础是成员间的感情。希望这一点可以向下传承。

2.学生记者新老交流

本学期,李丽、邓海峰、马立军先后回到二区,为新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XX级一区学生记者除1人外,也都回二区与新记者交流经验,吉星老师坚持参加二区例会,作为一区负责人,我参加了后半学期二区的例会(前半学期因为课程原因,未能参加)。这都为新老学生记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而为了更进一步交流,希望每学期可以有一次新老记者的团队训练,我将联系team为学生记者团进行团队训练。

一份统计:

一区学生记者在大三之后,是否会继续留在校报?90周年校庆,也就是XX级学生记者大四的时候,是否能分担部分采写任务?综合平时表现,是否能托与重要稿件?通过平时的交流,大致有以下统计,作为备案。

……

一些初步设想:

1.编辑部统一安排学生记者采写任务制度

学生记者自行发现新闻线索,应先与编辑部沟通,确定该新闻是否可以报道;

编辑部需要分配给学生记者的任务时,根据学生记者平时交稿数量,尽量均衡地分配,即先询问交稿最少的学生记者是否接受任务,以此让每个学生记者得到锻炼;

学生记者有权接受编辑部的任务,也可以无理由拒绝;

对于比较重要的活动,可以分配给两个或多个学生记者完成,以保证采写质量;

接受编辑部任务学生记者应该按时交稿;

每次学生记者交稿,根据任务难度、完成效果等,由编辑部评分,对每学期总得分最低,或低于平均分过多的学生记者进行劝退。

2.例会评报制度

一区学生记者每周周末进行例会,例会上对上上周的报纸进行点评;

每个学生记者对新闻版、副刊版、周末谈、校园讲坛、工大人采风、学者林等学生记者可能涉及到的栏目或题材进行学习;

学习包括指出每篇文章的优、缺点,或请该篇文章的作者现身说法;

每周评选一篇“我最爱看的文章”,并说明理由。

3.对大一新学生记者培养的一些建议

大一学生记者招新名单确定后,第一时间组织团队训练,增进内部交流;

大一学生记者培训原则上安排在二区,由编辑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记者主讲;

大一学生记者上半学期原则上不强调新闻价值、新闻采写技巧,只强调交稿数量、错别字、新闻倒三角结构、新闻标题拟定;

大一学生记者下半学期要求每人在新闻网上发表稿件超过5篇(这需要新闻网的支持,对有些新闻价值不大的学生活动准予上网),在校报上发表至少一篇周末谈或者副刊;

大一学生记者不独立制作专版,原则上不独立接受重大采写任务;

鼓励大一学生记者到一区参加采写活动,并与高年级学生记者交流;

大一学生记者来到一区后,推行验收考试,对不合格的学生记者给予清退。

4.与学校其他学生记者团交流

与研究生记者团、管理学院记者团交流,互相参加例会。我作为负责人,现在已经和他们的负责人取得联系,明年将互相安排学生记者参加对方例会,及时沟通,协调新闻报道,交流稿件,联合培养,联谊。当然这些都只是初步设想。

下学期工作安排

新陈代谢总是无法更改,下学期的主力无疑是现在二区的新学生记者。二区的工作希望可以完全交给马琦,其采写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张宽因为保研时间比较充裕,希望给予指导,并参与一区的团队建设工作。

李玉才的责任心在多次稿件交流中得到体现,他是唯一一个将稿件历时一个多月,前前后后修改了3遍,还问我该稿件是否符合校报标准的学生记者,希望给他更多的机会,培养成继张宽、马琦之后,二区的负责人。

一区方面,我将继续留任记者团,但希望XX级学生记者团自我管理。我推荐韩春为副刊学生编辑。韩春文笔大家有目共睹,在副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校内日志上也是诗歌不断,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非常踏实,每次例会都按时参加,团结身边的学生记者,对自己稿件要求很高,责任心强,我相信他能做好学生编辑的工作,如果可能的话,我还希望他能接任一区记者团负责人的工作。

我推荐刘森负责记者团的外联工作,主要是与管理学院记者团、研究生记者团的沟通,包括互听例会、共同完成专版。刘森是大一下半学期招入的学生记者,但工作非常积极,经常与老记者沟通,下学期初我将和刘森具体进行外联工作,并相信刘森能将这件事做好。

我推荐刘杨为三版学生编辑候补。刘杨也是大一下半学期招入的学生记者,人文学院,时间上比较充裕,工作积极,是二区新记者中交稿篇数比较多的学生记者,他本人也愿意成为三版学生编辑。但刘杨缺少一份踏实,至少是他还没有表现出他踏实严谨的一面,希望给他一个表现踏实工作的机会,让他尝试三版学生编辑,再决定是否留用。

此外,记者团blog的使用情况、记者团系统培训、记者团团体出游、记者团聚餐等问题还需要解决,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写记者团总结报告了,或许只能把这些问题留给那些后继者了,毕竟,他们才是希望。

第四篇:记者团实践汇报材料

记者团实践汇报材料

不觉间,我迎来了大学中的第二个暑假。随着时间的流逝,毕业的临近,就业问题在生活中日益凸显,压力像出现在象牙塔上空的一片阴霾压在每个大学生的心头。社会发展的飞速迫使用人单位日益重视求职人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而这些正是身处校园的我们最为欠缺的。学校倡导的暑期实践便充当了大学校园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口,以学校为推荐人,每个大学生可依旧学生的姿态活跃在个个社会岗位,摸爬滚打,以所学致其用,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韧性。怀着如此憧憬,在这个出奇凉爽的夏日,我来到南京报业的小记者团进行社会实践,现将此次实践的有关事项向学校作如下报告。

一、实践单位的基本概况

南京报业的小记者团是 年成立不久的年轻团体,致力于在中小学生当中普及新闻基础知识,丰富其课余生活,并为家长、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如今已吸纳来自南京市126所小学的小记者,组织活动达129次,参加人数达8000多人次,虽然工作人员不多,但几人群集群策,把团队搞得有声有色。今年暑假,他们组织了大量各具特色的活动,受到团员们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取得可喜成绩。在此谨祝愿南京报业小记者团的明天更急美好。

二、实践中的主要工作

我实践的时间是从今年暑假的7月12日到8月,主要工作是参加小记者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现场维持秩序,保证其进行,同时针对既有的项目献计献策。其间,不少活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参观活动中,我初识了记者团的大部分成员,第一次体验以老师身份照顾一大群小同学,感受与他们纯真思维对话的新鲜与趣味;在外教体验活动中,我不仅充当了秩序的维持者,还适时成为小成员勇气的激发者,鼓励他们勇敢参与到活动中,用陌生的语言表达自己,告诉他们:“”;古生物博物馆中,面对小记者古怪天真的提问,我试着以孩子的语言同他们对话,用同样富有想象力的思维以对他们拥有明智的权威……

活动中我不断付出,同时也不断收获和成长,“用以致学”不再是空发的感慨,而成为我现在最真切的感受!

三、实践中的主要收获

本次实践活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难忘的经历和愉快的回忆,更重要的是社会阅历的丰富和对老师这个职业的感悟。坚持时时总结,时时反思,这些积累定会成为我今后职业生涯的一笔宝贵财富。

1、做教师当首先端正态度

记得冰心曾在诗集《繁星》中说道:“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虽也曾为孩子,但读来读去总无法体味这几句的精妙。参加了小记者团,真正以成人身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我才意识这些涉世未深的小生命的可贵之处。他们纯洁如同白纸,毫无顾忌地敞开胸怀接受人世种种在自己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而很大程度上,教师是在这些白纸上挥洒墨迹最为频繁的人物。因此,身为教师当首先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性和重要性,端正态度,慎重执笔,以谆谆教诲和以身作则的姿态留下幅幅绚丽的画卷。

2、向孩子传输知识时语言的重要性。

记得在教育学的专业课上老师曾提过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教师要磨砺自己的语言……在我们民族语言那取之不尽的宝库中寻找能让孩子们的眼睛闪出兴奋之光的瑰宝,用美丽的语言给孩子们讲美丽的周围世界。”而在这次实践中我亲身见证了向孩子传输知识时语言的重要性。

记得在参观紫金山天文台的活动中,讲解员的一番在成人听来再明了不过的解释却被小朋友奇怪的思维拧得歪七扭八,他们所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更是让人啼笑皆非……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用孩子思维和孩子对话的重要性。切忌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腹。同时也深知这并非片刻功夫,需要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不断体味和琢磨。

2、寻找课程与学生兴趣的切合点,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学生生涯中,听到的周围关于被父母逼迫上各种补习班强化班的抱怨不在少数,即使是“兴趣特长班”也往往和“痛苦”、“无趣”联系在一起。但在小记者基础知识普及的课堂中,我看到的不是昏昏欲睡用胳膊强撑脑袋,而是一张张活跃兴奋的小脸,踊跃的发言和“很喜欢来这里上课”的感慨。

仔细观察“小记者”的老师上课可以发现,他总能为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条款附以有趣新颖的例子,比如易中天会场发飙、自己难忘的采访经历等等,再加上其幽默轻松的语言,总能轻易抓住了学员们的注意力——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成功找到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的切合点,并加以适当发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灌输转为主动汲取知识。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的。

当然除了对教师职业的感悟,小记者团作为一个工作者的群体也教于我一些为人处事的技巧。由于性格较为内向,在以往加入的团队中不善言谈,却不知这自诩的“含蓄”已将他人拒于千里之外,做起事来不免孤立。在加入小记者团后不久的一次谈话中,团主任明确对我提出此点,并指出缺乏沟通会给今后工作以及和领导的配合带来障碍,鼓励我多与其他工作者交流。我心领意会,在之后的相处中,尽力以亲切从容的姿态与并不甚熟悉其他工作者交谈,虽显笨拙,但也有效地融洽了之间的关系,使合作进行得愉快顺利。最后,我要感谢学校对我的教育培养,以及南京报业小记者团为我提供的这样一个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学习环境,报社工作者们忘我的工作态度,真诚的待人理念,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将值得我终身学习和实践!

第五篇:记者团总结

工商管理系团总支学生会记者团2009工作总结

转眼间,2009的工作也已接近尾声,从开始工作到09年结束记者团的工作一直都是排得满满的。我系记者团秉承最初创设记者团作为校园媒体的职责理念,对我系活动及各学院的活动以简报、网站通讯稿等形式及时报道和宣传,让师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各项活动动态。

重大事迹:

1、校庆 在我校30周年校庆活动上,我系记者团以跟踪报道方式对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展现。

2、运动会 第十六届田径运动会上,记者团以图文直播的形式,对我院领导、系主任、运动员以及观众进行了面对面采访。记录下了最直观,最具、时效性的精彩赛事内容。也见证了运动会的圆满成功。

3、军训活动 我系记者团在11月中旬的新生军训中,全面跟踪报道,为此次军训活动记录下了精彩、汗水泪水和感动。

4、读书月 在本系开展的特色月 “品书香,阅生活”活动中。记者团积极参加每个环节,力求给与本次活动最全面,最及时的报道。

存在的不足:

由于记者团大部分都是新成员,在经验上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督促和改进。经过对这段时期的工作的求实、反思、分析,总结出以下问题:

1、拍照技术欠到位。需要多加培训和练习。

2、涉及范围欠广,现在大多新闻来自校内,应增大视角,对兄弟院校以及校外进行新闻抓拍。以增加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宽阔本院学生视野。

3、创新意识还有待增强。应该学会抓拍身边新闻,对一些新奇、有意义的事给与适量、适当的报道。

下学期活动的初步计划:

1、对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给与更全面、直观的报道。力求让同学从中了解更多信息。

2、及时报道学院系的各项活动,提高摄影水平,及时撰稿,发布信息

3、宣传部的记者团与海报组通力合作,认真做好每期简报,做到全面高质高量。

记者团一年的工作接近尾声,在一年中有欢笑,有汗水,经历过坎坷,也遇见过彩虹。对团内每位成员来讲,在一年的工作当中,获得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锤炼,是对个人能力、组织能力的一种提升。是我们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新一届的成员分工及干部人员的工作思路基本明确。新一届成员的组成必将为这个组织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老师的领导下,及团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系学生记者团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工商管理系团总支学生会 记者团 2009.12

下载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报业记者团见习汇报

    不觉间,我迎来了大学中的第二个暑假。随着时间的流逝,毕业的临近,就业问题在生活中日益凸显,压力像出现在象牙塔上空的一片阴霾压在每个大学生的心头。社会发展的飞速迫使用人......

    记者团个人总结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记者团 个人总结 ——秘书处〃张加鹏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加入大学生记者团已快两年了。两年来,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各......

    大学生记者团年度总结

    从 XX 年 9 月份开始记者团到 XX 年 12 月又走过了 4 个月,在这四个月中,我们有得也有失,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成功中我们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在失败中我们没有气馁,继续加油,相信我们......

    记者团个人总结

    这一学期即将过去,这一年里,泪水与欢笑同在。虽然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有些是常见的,有些是意想不到的。但是我们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我们最终收获了喜悦......

    大学生记者团总结

    大学生记者团2008年下学期工作总结 马 浩 大二上半学期即将逝去,担任记者团团长团长已近半年,回顾这一段的路程,感慨良多,我想,有必要总结一下,一方面,作为和老师的一个沟通;另一方......

    记者团个人总结

    物信记者团工作汇报(个人) 相聚离开,有些东西让人念念不忘,记者团也正因为更替,才愈发让人怀念和珍惜。想起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11级团内成员的离开或许正是......

    2008年记者团总结

    院记者团工作总结 2008年一年来,我院各社团部门及各系各班级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本学年已接近尾声,学院及各个院内部门也已进入了期末的总结阶段。这些活动在展现了......

    记者团运动会总结

    记者团运动会总结 首先,与学习部、秘书处共同策划了如何发动所有同学写关于运动会的广播稿,并召集各班班长与宣传委员,安排各班在运动会期间的稿件任务。在运动会开始前两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