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9号——关于权益法下投资净损失的会计处理
附件: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9号
——关于权益法下有关投资净损失的会计处理
一、涉及的主要准则
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财会〔2014〕14号,以下简称第2号准则)。
二、涉及的主要问题
第2号准则第十二条规定,投资方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简称其他长期权益)冲减至零为限,投资方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方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根据上述规定,投资方在权益法下因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其他综合收益减少净额而产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是否按照上述原则处理?
三、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
投资方按权益法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亏损或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减少净额,将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冲减至零并产生了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被投资单位在以后期间实现净利润或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额时,投资方应当按照以前确认或登记有关投资净损失时的相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即依次减记未确认投资净损失金额、恢复其他长期权益和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投资方还应当重新复核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一)投资方当期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额的分享额小于或等于前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根据登记的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类型,弥补前期未确认的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净亏损或其他综合收益减少净额等投资净损失。
(二)投资方当期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额的分享额大于前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应先按照以上(一)的规定弥补前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对于前者大于后者的差额部分,依次恢复其他长期权益的账面价值和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按权益法确认该差额。
投资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有关规定,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后的最佳估计数予以调整。
四、生效日期和新旧衔接
本解释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解释施行前的有关业务未按照以上规定进行处理的,应进行追溯调整,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本解释施行前已处置或因其他原因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无需追溯调整。
第二篇:权益法下所得税差异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对投资核算方法作了明确规定,但对权益法下投资收益造成的所得税差异却未涉及。本文根据该准则的规定,结合所得税会计的处理办法,探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时,所得税差异和实际分回利润时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所得税差异的会计处理
第12号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按权益法记账的对联营公司的投资,在投资方分得其在被投资方未分配利润中的份额时,其将要支付的所得税款,应当在投资方确认利润时记作递延税款;当有理由假定投资方利润将不进行分配,或虽然分配但又不会产生纳税负债的,可作为一个例外。
目前,我国在权益法下核算对联营公司的投资时,在会计期末按被投资公司年报中的净利润乘以所持表决权资本比例,计算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由于该项投资收益并不是实际分回的利润,税法中并不确认该项投资收益,因此,要看投资双方所得税税率是否一致。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假定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1.投资方所得税税率小于或等于被投资方所得税税率,即该项投资收益以后不需补税,不会产生纳税负债,可将其视为一个“例外”,作为永久性差异,从当年利润总额中剔除,不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以后也不用再补交税款。
投资方当年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投资收益)×投资方所得税税率。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投资方所得税税率大于被投资方所得税税率,即以后实际分回利润时需要交税,则将其列为时间性差异。具体处理时,先从利润总额中剔除该项投资收益以计算当年的应纳所得税,再计算应补交税款,作为当年所得税费用,计入递延税款的贷方,作为一项纳税负债。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投资方当年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投资收益)×投资方所得税税率。其中,投资收益=被投资方年报净利润×所持表决权资本比例。②应补交税款=被投资方分配预案中分配现金股利总额÷(1-被投资方所得税税率)×(投资方所得税税率-被投资方所得税税率)。
借: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应补交税款),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当年应交所得税)。
该项递延税款要待到实际分得利润时(往往已到第二年)才需上交。
二、实际分回利润时的会计处理
董事会提出的利润分配预案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后才能得以实施,而股东大会批准的最终方案可能对预案作出修改。因此,实际分回利润时,根据股东大会批准的最终方案与分配预案是否一致,又有以下两种情况:
1.实际分配方案与预案相同,则,借: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同时,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2.实际分配方案与预案不相同,则应计算差异部分应多交或少交的税款。根据配比原则,多交或少交的税款所对应的所得税费用应由实现利润的那一年承担,而不能由实际分得利润承担,所以应调整实际分得利润的期初未分配利润。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empirenews.page--] ①实际分得利润大于预案利润,应多交所得税款=(实际分回利润-预案利润)÷(1-被投资方所得税税率)×(投资方所得税税率-被投资方所得税税率)。
借:递延税款,期初未分配利润(应多交所得税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该项投资分回利润应上缴的所得税)。
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长期股权投资(实际分回利润-预案分回利润)。
②实际分得利润小于预案利润,应少交所得税款=(预案利润-实际分回利润)÷(1-被投资方所得税税率)×(投资方所得税税率-被投资方所得税税率)。
借:递延税款;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应少交所得税款),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该项投资分回利润应上缴的所得税)。
同时,转回去年多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借:银行存款,长期股权投资(预案分回利润-实际分回利润);
贷:应收股利。
第三篇:11、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下)0806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下)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与纳税调整
1.成本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按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除外。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在税务处理上,如果没有减值迹象,企业没有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减值准备,采用成本模式的企业不需要对后续计量进行纳税调整;如果有减值迹象,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则需要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第十条规定,对后续计量进行纳税调整。
2.公允价值模式在会计处理上,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税务处理上,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不予确认,应进行纳税调整;投资性房地产可以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扣除。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差异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或者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开始自用;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改为出租;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自用建筑物停止自用,改为出租。在成本模式下,应当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税务处理上:(1)企业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改为自用的,土地使用权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计算摊销费用扣除,其他方面基本一致。(2)企业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3)企业将原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其计税基础维持不变,按会计处理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应进行纳税调整。
(4)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无论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当期都要按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同时按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在会计处理上,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税务处理上,企业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应当将出售、转让收入并入转让财产收入;同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六条的规定,该项资产的净值和转让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投资性房地产的报废、毁损,按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处理。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
第四篇:关于长期股权投资转让部分股权由成本法转权益法的合并报表的处理
关于长期股权投资转让部分股权由成本法转权益法的合并报表的处理
业务案例:
甲公司发生以下长期股权投资业务:
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600万元取得100%的股权,投资当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有商誉100万元。
2、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乙公司的净资产增加了75万元,其中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
3、2009年1月8日,甲公司转让乙公司60%的股权,收取现金480万元存入银行,转让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能够对其施加重大影响。
4、2009年1月8日,即甲公司丧失对乙公司的控制权日,乙公司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
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假定乙公司未分配现金股利,并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股权转让的会计处理如何做?
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分别如下:
(1)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处理
①冲减部分股权投资成本、确认处置收益
借:银行存款--活期存款4 8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3 600 000(6 000 000×60%)
应收股利(已宣告尚未领取的)0
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差额,或借记)1 200 000
②对剩余股权改按权益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投资成本)2 700 000
贷: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2 400 000(6 000 000×40%)盈余公积20 000(500
000×40%×10%)
利润分配180 000(500
000×40%×90%)
资本公积100 000(250 000×40%)经上述调整后,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剩余股权的账面价值为270万元。
(2)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
丧失控制权日合并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丧失控制权日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丧失控制权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其他综合收益
(1)在不存在正商誉的情况下,合并报表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2)在存在正商誉的情况下,合并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按原持股比例计算的商誉)+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万元)。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20万元的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
①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3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 700 000(6 750 000×40%)
投资收益500 000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450 000
贷:未分配利润300 000(500 000×60%)
资本公积150 000(250 000×60%)
③从资本公积转出其他综合收益25万元,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250 000
贷:投资收益250 000
(1)、合并报表第二步中,不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是等于(675-600)*60%=45,为什么这部分不确认投资收益,45万也是07—08年的净利润啊,也是投资收益啊?
(2)、合并报表第三步,为什么要转出其他综合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中,650万跟25万都是所有者权益啊?
(3)、也是第三步,为什么转出的不是25*60%这部分?
回答一:
应为合并报表是利用个别报表简单相加再利用调整分录编制的,所以有的分录你看不懂,把他一步步写出来就很好理解了。
所谓对个别报表中处置部分收益归属期间进行调整,调整的其实是权益法与成本法核算造成的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结转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不同。即,在个别报表中,控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采取的是成本法进行核算,不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调整确认投资收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而合并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则是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于是在结转出售长期股权投资部分账面价值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差额。
以上题为例,在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至出售时保持账面价值为初始投资成本不变,为600万,而在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应该权益法进行核算,除初始投资成本600万外,还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在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该为600+50+25=675,所以,出售时个别报表只结转了600*60%=360万,而合并报表中应该结转675*60%=405,个别报表少结转了45万,这部份差额体现在个别报表中的投资收益中,所以应该减少个别报表中投资收益的数字。
其实,这笔分录可以分开来写:
①首先将个别报表中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合并报表中权益法核算的结果,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50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升值25万。简化处理,不考虑盈余公积提取。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50
-其他权益变动 2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5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
但是由于个别报表中已经对40%部分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只需对60%部分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结果: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其他权益变动 1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3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5②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只结转了360万,合并报表中应该结转的是675*60%=405,把这部份少结转的长期股权投资补上,这部份长期股权投资对应的账面价值不正是上面对60%部分的调整分录嘛?
借:投资收益 45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其他权益变动 15
①②两笔分录合在一起,就是书中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450 000
贷:未分配利润300 000(500 000×60%)
资本公积150 000(250 000×60%)
③合并报表中出售部分股权对应的资本公积应予转出,剩余部分股权需要重新计量,资本公积也应转出,所以有:
借:资本公积250 000
贷:投资收益250 000
至于你问的为什么不是转出25*60%,因为合并报表中对剩余的40%股权部分需要重新计量,相当于把这40%也卖了,所以也需要转出。
回答二:
(1)、合并报表第二步中,不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是等于(675-600)*60%=45,为什么这部分不确认投资收益,45万也是07—08年的净利润啊,也是投资收益啊?
答:45万也是投资收益,没错。但应该在08年确认,不应该在09年当期确认,所以要转入未分配利润。
2)、合并报表第三步,为什么要转出其他综合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
中,650万跟25万都是所有者权益啊?
3)、也是第三步,为什么转出的不是25*60%这部分?
答:权益法核算时,公允价值上升的部分计入了资本公积。在出售时,这部分要转出来,计入投资收益。25*60%的部分的转出不难理解,25*40%的部分也要转出,因为剩余这部分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视同出售。
第五篇:2016会计基础第五章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考点
上虞上元教育
2016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第五章 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第一节 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1)资金筹集业务的账务处理;
(2)固定资产业务的账务处理;
(3)材料采购业务的账务处理;
(4)生产业务的账务处理;
(5)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
(6)期间费用的账务处理;
(7)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账务处理
企业的资金筹集业务按其==资金来源===所有者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
一》所有者权益筹资业务
(一)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构成
所有者投入资本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外商资本金。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主要===实收资本(或股本)和资本公积。
实收资本(或股本)是指企业的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以及按照有关规定由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转增资本的资金。
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作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转增资本。
上虞上元教育
(二)账户设置
1.“实收资本(或股本)”账户===所有者权益类
2.“资本公积”账户===所有者权益类
3.“银行存款”账户===资产类 二》负债筹资业务
(一)负债筹资的构成
负债筹资主要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以及结算形成的负债等。
(二)账户设置
企业通常设置以下账户对负债筹资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1.“短期借款”账户
2.“长期借款”账户
====本金”、“利息调整”二级明细科目。
3.“应付利息”账户利息-----—按月预提,--借:财务费用,贷:应付利息
4.“财务费用”账户======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三)账务处理
第三节 固定资产业务的账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与特征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的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同时具有以下特征:
上虞上元教育
(1)属于一种有形资产;(2)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3)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
二》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取得:外购,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融资租赁 固定资产要求: 按月计提折旧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折旧方法
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
4固定资产公式::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匀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上虞上元教育
其中: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四》账户设置
1.“在建工程”账户
2.“工程物资”账户
3.“固定资产”账户
4.“累计折旧”账户
五》账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购入
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按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借:“固定资产”、上虞上元教育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购入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 + 买价 + 进口关税等税费 + 运费 + 人工搬运费
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或者自制的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动产)的进项税可以抵扣,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例题》某企业2010年12月购入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一台,价款10 000元,支付的增值税1 700元(符合增值税抵扣条件),另支付运输费500元,包装费3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10 000+500+300=10 800(元)
借:固定资产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700
贷:银行存款500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
企业按月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根据固定资产的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上虞上元教育
借记“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支出”、“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①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例题》甲公司有一幢办公楼,原价为100.000元,预计可使用1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3%。
该办公楼的折旧额的计算如下:--103
月折旧额=100.000×(1-3%)/10年=9700(元)
(3)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9700
销售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
在建工程(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
其他业务成本(经营出租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
贷:累计折旧9700
上虞上元教育
第四节 材料采购业务的账务处理
一》材料的采购成本
材料的采购成本是指企业物资从采购到入库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采购成本的费用。
二》账户设置
1.“原材料”账户
2.“材料采购”账户
3.“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4.“在途物资”账户
5.“应付账款”账户
6.“应付票据”账户
7.“预付账款”账户
8.“应交税费”账户
上虞上元教育
三》账务处理一 在实际成本核算
一、原材料:收到-----增值税票(不含税价格)-----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17%.13%
----普通发票(含税价格)-----不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运费发票----可以抵扣7%
借:在途物资------货未运到,未入库)
原材料-----已入库)
应缴税费—增值税—进项税
贷:
1、银行存款==(货款已付)
2、应付账款===(未付账款)
3、应付票据===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预付账款,材料的日常收发结存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一)实际成本法核算的账务处理
上虞上元教育
实际成本法下,一般通过“在途物资” 原材料等科目进行核算。
例题》甲企业买一批材料(实际成本)10万,税17000.已验收入库,款已付
1.材料已===验收入库
1)如果货款已经支付,发票账单已到,材料===已验收入库,====按支付的实际金额,借记“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记“银行存款”、“预付账款”。
2)如果货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按相关发票凭证上应付的金额,借记“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3)如果货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但月末仍未收到相关发票凭证,===按照暂估价入账,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等科目。
上虞上元教育
下月初作相反分录予以冲回,===收到相关发票账单后再编制会计分录。
2.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1)如果货款已经支付,发票账单已到,但材料尚未===验收入库,按支付的金额,借记“在途物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待验收入库时再作后续分录。
(二)计划成本法核算的账务处理
例题》甲企业买一批材料(实际成本)10万,税17000.已验收入库,款已付(原计划成本8万)
计划成本法下,一般通过“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进行核算。
1.材料已验收入库
1)如果货款已经支付,发票账单已到,材料已验收入库,按====支付的实际金额10万,借记“材料采购”10万,贷记“银行存款”10万;===按支付的实际金额,====10万
上虞上元教育
借记“原材料”===计划成本8万---少 提示,在计划成本下入库要按照====计划价格入库
借记“材料成本差异”2。---节约
贷记“材料采购”10—实际支付多
2)如果货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按相关发票凭证上====应付的金额10,借记“材料采购”10,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10;
借记“原材料”20=====按计划成本金额---大,贷记材料采购”10=====采购价格----小
贷记“材料成本差异”10。
2.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如果相关发票凭证已到,但材料尚未验收入库,按支付或应付的实际金额,借记“材料采购”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上虞上元教育
待验收入库时再作后续分录。
第五节 生产业务的账务处理
产品成本的核算是指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费用发生总额,并按适当方法分别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
一》生产费用的构成
(一)直接材料===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
(二)直接人工===直接人工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职工薪酬。
(三)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二》账户设置
1.“生产成本”账户
2.“制造费用”账户
3.“库存商品”账户
4.“应付职工薪酬”账户
上虞上元教育
三》账务处理
(一)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按照----发出材料的----领料凭证===区分车间、部门和不同用途
借:“生产成本”==生产产品领用材料
制造费用”==生产车间领用材料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领用材料
贷:“原材料”。
(二)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生产工人的职工薪酬===属于直接接费用,借:“生产成本”科目,5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职工薪酬====属于间接费用,借:“制造费用” 5,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职工薪酬===属于期间费用 借:“管理费用2”
销售机构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属于期间费用 借:销售费用”,2
贷:“应付职工薪酬”14。
上虞上元教育
(三)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
1企业发生制造费用时,借记“制造费用”,6万
贷记“累计折旧”、(摊销车间机器折旧)3万
“银行存款”、(支付车间发生水电费)2万
“应付职工薪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万
2结转或分摊时,借记“生产成本”,6
贷记“制造费用”6
(四)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与结转
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用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该种产品的完工总产量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单位成本。10.000元/1000件=每件10元
上虞上元教育
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未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产品在产品的总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400 = 300元 + 200-100
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当产品生产完成并验收入库时,借记“库存商品”400,贷记“生产成本”400。
第六节 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
一》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二》账户设置
企业通常设置以下账户对销售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1.“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2.“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3.“应收账款”账户======
上虞上元教育
4.“应收票据”账户======
5.“预收账款”账户=====
6.“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7.“其他业务成本”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8.“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三》账务处理
(一)主营业务收入的账务处理==销售商品(产品)
借记“银行存款”—----收到款
“应收账款”------未收到
“应收票据------收到承兑票据
“预收账款-----预收货款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二)主营业务成本的账务处理=====计算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上虞上元教育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三)其他业务收入与成本的账务处理
1当企业发生其他业务收入时,销售材料=====
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结转销售材料成本
借记“其他业务成本”,贷记“原材料
第七节 期间费用的账务处理
一》期间费用的构成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成本核算对象的,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上虞上元教育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 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二》账户设置
企业通常设置以下账户对期间费用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1.“管理费用”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2.“销售费用”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3.“财务费用”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三》账务处理
(一)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126
1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实际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利息”、“银行存款”。
2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上虞上元教育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3行政管理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
4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业务招待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企业研究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研发支出”。
(二)销售费用的账务处理---126
1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借记“销售费用”,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2企业发生的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薪酬、业务费等费用,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累计折旧”。
上虞上元教育
(三)财务费用的账务处理--127
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利息”
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损益、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贷记“财务费用”。===相反分录
第八节 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一》利润形成的账务处理
(一)利润的形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由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层次构成。
1.营业利润
计算公式如下:
上虞上元教育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2.利润总额
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
净利润,又称税后利润,是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二)账户设置
企业通常设置以下账户对利润形成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1.“本年利润”账户
2.“投资收益”账户
上虞上元教育
3.“营业外收入”账户
4.“营业外支出”账户
5.“所得税费用”账户
(三)账务处理
二》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
(一)利润分配的顺序
1.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
企业在利润分配前,应根据本年净利润(或亏损)与年初未分配利润(或亏损)、其他转入的金额(如盈余公积弥补的亏损)等项目,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即:
可供分配的利润=净利润(或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弥补以前的亏损+其他转入的金额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应当按照当年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超过注册资本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上虞上元教育
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公司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净利润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
企业可采用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财产股利等形式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二)账户设置
企业通常设置以下账户对利润分配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1.“利润分配”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余额。
2.“盈余公积”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
3.“应付股利”账户===负债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三)账务处理
1.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
上虞上元教育
会计期末,企业应将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净亏损,则做相反会计分录。
2.提取盈余公积
====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
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科目;
====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按应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贷记:应付股利
上虞上元教育
4.盈余公积补亏
企业发生的亏损,除用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弥补外,还可使用累积的盈余公积弥补。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借记“盈余公积”,贷记“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5.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形成
终了,企业应将“利润分配”科目所属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该科目“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等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利润分配--转作股本股利”等科目。
结转后,“利润分配”科目中除“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所属其他明细科目无余额。
上虞上元教育
“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表示===累积未分配的利润,该科目如果出现借方余额,则表示===累积未弥补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