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确权实战案例——《我选你任首席仲裁员》[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6:4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土地确权实战案例——《我选你任首席仲裁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土地确权实战案例——《我选你任首席仲裁员》》。

第一篇:农村土地确权实战案例——《我选你任首席仲裁员》

《我选你任首席仲裁员》――案例 陈*军原来在本县的富城乡生活居住,二轮承包后的2000年迁居到文武坝镇的林岗村,落户在新屋村小组。其原来在富城乡的承包地因为修建公路占地不少,整个村小组的承包地因此就全部重新调整承包。陈*军户因为其户籍关系迁出,在原居住地就没有其承包耕地。陈*军迁居落户在文武坝镇的林岗村新屋村小组,也没有分得承包地。其父亲就通过本房公叔做工作,从新屋、老屋两个村小组的部分农户中流转了一些耕地给陈*军家经营。其中老屋村小组的农户陈*海将其1.98亩耕地无偿“转让”给陈*军经营,2000年3月10日,流转土地的双方就请当时的村主任和支部书记在陈*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签字:“转让陈*军1亩9分8厘,三十年”,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增减变动登记中详细记录了4块田块减少的原因和面积,减少原因一栏是“转让”,面积合计是1.98亩。此事未经村小组会议研究通过,也没有在乡镇和县主管部门进行变更登记。陈*军将此耕地当成自己的责任田,农业税费和乡统筹村提留从2000年开始缴交直至税费改革取消。2006年,全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证工作,村组干部根据缴交农业税费为依据,将1.98亩属老屋村小组的耕地,登记在新屋村小组陈*军经营权证的名下。2012年,陈*军登记的所在地域被政府搞开发征收,征地补偿款6万多元由陈军领取。2013年,陈*海(已故)的儿子陈*福,要求将承包地“取归自家耕作”,理由:一是在未经申请人(陈*福)同意;二是2000年由其父亲同意转让土地,陈*福在外面打工,不知道此事,2006年换发证将1.98亩耕地登记在陈*军的名下更不知情。三是居住在新屋村小组的村民而在老屋村小组承包耕地,不符合法律政策。而陈*军以承包地的取得是合法有效拒绝交回承包地,也不同意将征地款与陈*福共享。理由是:一是原来的承包户代表陈*海同意的,不能是老子死了儿子来反悔;二是村委会的村主任和支部书记同意,签了字,在经营权证书上进行了变更,三是2006年换发证时县政府发了经营权证书。陈*福与陈*军之间协商不成,镇政府和村委会调解无效,法院又以种种理由不予受理。目前,陈*福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际上是仲裁委)申请,要求恢复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返还被陈*军领取的征地款。假设上述情况属实,我选你任首席仲裁员,你将如何裁决这起纠纷。江西会昌萧应涛: 根据你所提供的案件事实,阐述我个人如下观点,仅供你参考:

一、首先,按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7.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规定,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国家所有),农村土地的承包权人属于农民(农户),农民(农户)属于法定的用益物权人。农民(农户)获得土地承包权后,依法对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属于经营权。即农民(农户)只有依法获得承包地的承包权后,才能获得承包地的经营权。所以,农村土地上依法设立的承包经营权即具备了两种形态:即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

1、承包权属于实物形态。承包方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承包权作为实物形态,具备法定物权,即承包方(以农户家庭为承包主体)在国家实行统一承包时,依法、无偿获得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发包给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人员的集体土地或国家所有依法给予集体使用的土地的承包权,自承包合同成立之日起,农户获得承包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承包方在获得承包地后,承包期限内,在农户作为承包方主体资格未经法定灭失或丧失的前提下,农户可以自主生产经营承包地,并获得承包经营收益(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应获得的各项补偿费,该补偿费属于征收、征用承包地的机关给予农户在剩余的承包期内的承包收益补偿,该收益补偿可以依法继承)。承包方以家庭承包方式依法获得的承包地上设立的承包权属于用益物权,受《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的保护,在承包期限内不具备抵押、担保、继承的权能。

2、经营权属于价值形态。承包方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经营权作为价值形态,承包方在依法获得承包权后,依法自主经营获得相应的经营收益即直接收益(货币价值)。承包方也可以不直接在承包地上从事生产经营,而是在承包期内将承包地上的经营权(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以一定的货币价值作为补偿,依法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的方式流转给他人,在流转的期限内一次性或分期获得相应的流转收益即间接收益(货币价值的补偿)。即农村土地上的经营权因具备农民(农户)自主经营直接获得的经营收益、因流转获得的间接收益即流转收益(货币价值的补偿)的性质,农村土地上的经营权就具备了交换资本而获得货币价值,该货币价值具备抵押、担保、继承的权能。

3、承包权是否可以让渡。

二、关于争议的1.98亩耕地的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属于谁的问题。如果富城乡与文武坝镇(同县内的二个乡镇)开展的二轮土地承包时间是一致的,或虽不一致、但都在2000年前(陈*军2000年迁居到文武坝镇的林岗村,落户在新屋村小组前)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那么该争议的1.98亩耕地的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属于陈*海农户应当无任何异议。

三、关于2000年3月10日的“口头转让”协议的问题。

1、该“口头转让”协议依法是否成立问题。口头协议属于《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的一种形式,该“口头转让”协议是通过本房公叔做工作,并通过当时的村主任和支部书记同意完成的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当事人双方对“口头转让”协议是否成立存在争议,在该“口头转让”协议中的当事人是双方当事人、标的物是争议的土地及土地面积为1.98亩明确的前提下,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当确认该“口头转让”协议成立。

2、该“口头转让”协议的性质。该“口头转让”协议的订立最为重要的体现是无偿受让,即在协议订立之初就未体现等价有偿的原则,即未产生合理对价。在陈*海将争议土地受让给陈*军之时起,因陈*海与陈*军之间不存在家庭关系(我个人认为可能存在亲属关系),该“口头转让”协议不能等同于承包方(农户家庭)家庭内部分户(俗称分家)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家(分户)协议或离婚协议。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分家(分户)协议关于承包地的分配,体现的是家庭内部成员基于分家(分户)后的经济状况、需赡养和抚养人数等情况协商分配的。分家(分户)协议或离婚协议有的体现赠与性质,但不属于承包地流转范畴。陈*海与陈*军之间的“口头转让”协议,在双方之间无家庭关系、承包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情形下,不能将该“口头转让”协议确认为赠与合同。故该“口头转让”协议不属于《合同法》分则第十一章赠与合同规定的调整范围,该“口头转让”协议只能确认为土地流转合同,且流转方式为转让。

3、陈*军在耕种争议土地期间承担的税费义务,是否属于已经实际支付给陈*海转让费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前,国发【1995】7号、中办发【1997】16号、中发【2001】18号政策都规定了农村土地流转以农户自愿、有偿为原则,流转的收益属于农户的土地收益(农户的土地收益包括直接经营的收益和流转土地的收益。参见中发【2001】18号“二”)。土地收益归农户所有,农户的土地收益不包括土地承担的税费。《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依据国家政策制定的,该法第十条规定了土地流转必须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在承包地承担税费义务期间,农户依法获得的承包收益,不包括其承包地应承担的各项税费义务。2003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日报》等8家媒体对司法解释的征求意见稿第三十一条规定中,流转协议中用流转土地承担的税费抵顶流转费用的,不能认定为有偿流转。综上,虽然现在实施的司法解释没有征求意见稿的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但农户流转时未获得流转收益的,在受让人承担了受让期间土地的各项税费义务的,不能确认受让人已经支付了流转费。故,陈*军未实际支付给陈*海任何转让费(属于“零流转”)的事实成立,陈*军的抗辩理由依法不能成立。

3、该“口头转让”协议属于合同,依法是否有效问题。我们在探讨此问题前,应明确可变更或可撤销合同、合同解除、无效合同的法律规定。(1)、可变更或可撤销合同。按照《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只有订立合同时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及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至对方违背真实意思情形之一的,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为不变期间,在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违背地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及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不再是无效合同。本案因争议土地已经灭失导致“口头转让”协议不能再继续履行及“口头转让”协议已经事实履行完了12年(超过了一年的除斥期间),故,申请人陈*福对该“口头转让”协议已经依法不能申请变更或撤销,即使仲裁请求申请了变更或撤销事项,也不能获得支持。(2)、合同解除。按照《合同法》第九十一条、第九十七条规定,合同解除属于合同终止的一种形式,是使合同失去约束力,导致合同消灭并可能产生溯及力的是由。合同解除分法定解除(第九十四条的规定属于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第九十三条规定),约定解除分为协议解除和约定解除权。另外,因发生了情势变更的是由,也可依据《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而解除。合同的解除不是因合同无效而解除,是基于合同有效为前提、在合同履行期间发生了法定解除或约定解除是由消灭合同,使合同终止履行并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就本案而言,申请人陈*福申请解除其父亲陈*海与被申请人陈*军之间的“口头转让”协议的理由是否成立,是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能否支持其获得争议土地6万多元征地补偿款的关键所在。(3)、合同无效。合同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不能确认为无效合同。虽然该“口头转让”协议属于“零流转”即未支付合理对价(流转费),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及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但因《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四条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范围,且该“口头转让”协议的签订过程不存在欺诈、胁迫情形,也未损害国家、集体及第三人利益,故不能确认该“口头转让”协议无效。该“口头转让”协议自2000年3月10日成立履行至2012年争议的1.98亩土地被实际被征收期间,应依法确认为有效。

四、该“口头转让”协议是否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解除。所谓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是由发生重大变化而使合同的基础动摇或丧失,若继续履行合同不仅显示公平,更导致合同中的一方当事人预期的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因此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的原则。即合同成立后,因与双方当事人无关的原因,发生了社会环境的异常变动,这种情况下造成当事人一方的利益严重失衡,此时双方当事人就应该重新协商,如果达不成协议,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来解除合同、变更合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才能构成情势变更的规定,情势变更不属于不可抗力和商业风险。如果是不可抗力或商业风险的是由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按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双方是免责的,可依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直接解除合同,不必援引情势变更原则。本案中,纠纷的引发根源是诉争土地因被征收并获得相应的补偿费引起的。作为已经依法设立了承包经营权的土地被征收导致流争议土地灭失、且争议土地的土地补偿费6万余元由被申请人陈*军独自获得,在争议土地的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属于申请人陈*福家庭的情形下,争议土地被征收是否属于情势变更的是由?争议土地的土地补偿费由被申请人陈*军独自占有是否显失公平并给申请人陈*福家庭造成了利益损失?解除流转协议是否给被申请人陈*军造成损害?

1、争议土地被依法征收,属于情势变更的是由。陈*海与陈*军在2000年达成协议时,二人不可能知道或预见到争议土地在30年的期限内被征收。争议土地被征收的行为属于行政行为,该行政行为发生在“口头转让”协议成立并履行至协议终止前,即发生在2000年3月10日至二轮土地承包结束的2012年。被申请人陈*军获得争议土地的征收补偿费的基础是其受让了陈*海家庭承包的1.98亩土地,并按照约定耕种至二轮土地承包结束。因在协议履行期间发生争议土地被征收的客观事实,导致协议不能实现订立时的目的、订立协议时的基础及环境发生异常变动,且这种变动是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协议之初不可预见的,造成一方利益严重失衡。综上,政府征收土地的行政行为不属于不可抗力和商业风险,发生该征收的情势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六条规定的重大变化范围。故,争议土地被依法征收的行政行为,属于情势变更的是由。

2、争议土地的土地补偿费由被申请人陈*军独自占有属于显失公平,并给申请人陈*福家庭造成了重大利益损失。解除合同未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失。我们平心而论,在陈*海与陈*军在2000年达成协议时,因该协议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的规定,未体现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当时就已经显失公平。如果争议土地没有发生被征收,在协商不能的情况下,申请人陈*福随时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的规定,向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申请变更或解除协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可根据公平原则,支持申请人陈*福索要流转费(不溯及已经履行完的期限)或解除流转协议。但,在争议土地被征收后,因政府给予争议土地补偿费(归农户部分),在争议土地(诉讼客体)已经灭失的情形下,争议土地的补偿费由被申请人独自获得,再次造成了对申请人陈*福的不公平,且给申请人陈*福造成了重大利益损失。在给申请人陈*福造成重大利益损失的同时,被申请人陈*军因其不属于争议土地的二轮土地承包主体、受让土地之时未支付合理对价、2000年3月10日的“口头转让”协议本身就显失公平的前提下,被申请人陈*军即使全部返还争议土地的补偿费给申请人陈*福,也不存在双方的利益失衡,被申请人陈*军未受到任何利益损失。因争议的土地已经灭失,2000年3月10日的向阳事实不能履行,故该争议的解决,已经不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的规定,而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解决。

五、关于2006年为被申请人发放争议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证书问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农户发放承包经营权证书,不仅是履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行政职责,更是确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政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是承包方对其承包的土地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凭证,具备法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程序也必须合法,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其合法性不被认可。

1、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程序: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前,各地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都是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

二、(四)”的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发放,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必须依据承包合同发放。在发包方与承包方未事实签订承包合同的情形下,发放的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合法性就不合法。此种情况,只要一方当事人对证书持有人的证书提出异议的,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程序或行政诉讼程序确认证书的合法性,仲裁程序集民事诉讼程序无权对证书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及裁决。如果当事人对证书的合法性、真实性无异议的,可根据《物权法》第十七条“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不动产物权的证明。”的规定,直接确认争议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归属。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之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依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放,发放的程序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发放才能合法有效,该办法第二十七条也做出了过度和衔接。

2、本案中,“2006年,全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证工作,村组干部根据缴交农业税费为依据,将1.98亩属老屋村小组的耕地,登记在新屋村小组陈*军经营权证的名下。”的行政行为已经违反法定发放程序,在申请人陈*福对被申请人陈*军持有的证书的合法性存疑的情形下,申请人陈*福依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依法可向当地的县上级机关(市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撤销该证书。如果该案件已经进入仲裁程序,只要申请人陈*福提出异议,仲裁委员会应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第第四十九条第(六)项的规定,中止审理程序并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待中止原因消除后,依法恢复审理程序。综合以上六点,我支持本案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是由成立,支持申请人要回争议土地的征收补偿费的请求。

六、以上的意见,因陈*海已经去世,都是假设申请人陈*福具备诉讼主体资格的前提下提出的,审理时要严格审查申请人的主体资格是否适格。

七、此案件对农村土地确权发证的启示是,必须准确的确认承包合同的主体,否则将引发无穷的纠纷,包括民事纠纷、行政纠纷。以上意见,有的我也模糊,请你审慎采纳并多问他人。

下载农村土地确权实战案例——《我选你任首席仲裁员》[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土地确权实战案例——《我选你任首席仲裁员》[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