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国家非遗代表性人物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昶
记国家非遗代表性人物红茶制作技
艺传承人王昶
大梦无痕
--记国家非遗代表性人物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昶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在徽州。”王昶,虽然是浙江人,却于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徽州,落户在祁门县凫峰乡李源村,成了“黄山人”。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王昶以振兴祁红为己任,做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大梦和美梦。
凫峰乡位于美丽的新安江上游,两岸洲滩连绵,四季花果飘香,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多产炒青,号称“屯绿之冠”,为我国极品名茶之一,是名符其实的茶乡。所以,王昶从小就投入了茶的怀抱。由于家里穷,又没人牵带,两岁时,他就陪着母亲去摘茶叶:早上,母亲背着他出门;晚上,母亲挑着一头是坐在竹篮里的他、另一头是茶叶回家。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为了减轻父母亲的负担,为了弟弟妹妹都能上学,只上了一年初中,王昶就主动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回家挣工分,过早地走上了社会。由于年纪小,个子矮,大事干不了,他只好跟着父亲学做茶叶,象学徒工一样,从扫地开始学起。1982年,是王昶人生中第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这年的3月份,他成了凫峰茶厂一名正式的职工。他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受到大家的好评,也深得厂长的赏识。凭着对茶叶的钟爱和一腔热情,仅仅工作了一年,王昶就从一个略知皮毛的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从一个小小的工人提拔到班组长。1983年,王昶被选派到祁门茶厂学习红茶制
作技术,一学就是三年之久。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觉得三年时间太长,而在王昶心里,却是丝丝遗憾,觉得时间太短,学不到多少真功夫,充实不了自己。要不是厂长一再催促他回去担任制茶车间主任,加强力量,共撑危局,他定会赖上一年半载的。
在祁门茶厂学习期间,当年做手工茶的有十多位七、八级工的老师傅。手工场里的师傅制茶,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中间除了吃早饭、中饭和中途休息,全都要站着双手动个不停达10个小时。茶叶的绒毛灰尘又很大,刺激眼睛和鼻子,是厂里最累的活,一般体质的人是难以干下地的。由于手工茶制作太苦、太累,在大锅饭的时代,没有人愿意去学徒。然而,王昶却像着了魔似的,一头扎进了手工场里,如饥似渴地虚心向老师傅们求教。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特别是他对红茶的那份热情和钟爱,很快被当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祁门工夫红茶”行业标准主要起草者之一,祁门茶厂的技术副厂长陈季良看中,郑重的收他为关门弟子,从此,王昶就与红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当年的祁红制作大师、红茶界的泰斗级人物的悉心培育和倾囊相授,他的红茶制作技术突飞猛进。学徒期间,师傅陈季良带着他共同对红茶初制技术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保持着祁红传统的品质风格,还提高了祁红产品的口感与色艳,当年就受到了国家质检部门的赞许和认同。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与实践,王昶深得陈季良老师红茶制作之精髓,掌握了祁门工夫红茶所有的制作要领。从初制的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每一个关键控制点他了然于胸。在传统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上最难的就是手工工艺,最精彩的也是手工工艺。手工工艺是比较精细复杂的程序,这是传统手工加工的特征。每一遍都有它的重要性,必须做到动作准确,筛网配备得合理,才能达到手工的目的。因此,对手筛的原理,手势的动作,筛分程序和筛网配备,必须有所了解。手工程序依次顺序大致可分初抖、分筛、打袋、捞筛、毛抖、毛撩、净抖、搓脚、风选、飘筛、机、手拣、补火、拼配、匀堆装箱等十六道工序,而十六道工序中最难掌握的就是手筛工序。
手筛工序分抖筛、园筛、飘筛。抖筛分手抖和吊抖(也称吊筛)两种,是一种抖动方式的筛分方法,故称为抖筛。茶叶在筛面受到筛体急速前后往复抖动的作用而跳动,细直的茶叶呈斜立或竖立通过筛孔落下,故又称直筛。将粗细不同的茶叶分开,抖筛用在不同的筛分程序上,因要求不同,工序的名称也不同。一般三次抖筛,茶叶才能抖匀。通常第一次抖称初抖,也叫抖毛茶;第二次抖称毛抖也称紧门;第三次抖称净抖,也称后紧门或套筛。
园筛通称手筛,也称平面筛,要求
筛体端平,两臂用力,一推一拉,使筛体作平面,回转方动,茶叶受回转力的作用,在筛面上横卧徐徐旋转,呈环形流动前进。流动的方向和茶叶旋转方向相同,短碎的茶叶穿过筛孔落下,较长的留在筛面。园筛在不同筛分程序,名称亦不相同,通常称为分筛、捞筛、撩筛、搓脚等。
飘筛又称顶筛,要求用手指及手腕的力量,将筛体顶起,筛体上下跳动,并不断地缓缓旋转,使茶叶平铺在筛面,随筛体作环形运动,同时亦随筛体上下跳跃,当筛体下落时,空气受到筛体的压力,部分空气便穿过筛底的筛孔向上移动而产生风,此时茶叶悬空,受到风力的作用,轻飘的茶叶被吹到上层,重实的茶叶在下层,靠近筛面,向下落时穿过筛孔落下,轻重茶叶就被分离开来了。
苦心求艺,千锤百炼。红茶生产从
每年的4月份开始,到12月份结束;手工茶制作时间是5月至7月。每年的手工茶是红茶总量的十分之一,在500担(5万斤)左右。日出而作,日落而憩。每天从早上6点钟吃早饭开始,到晚上6点结束,站立10个小时,双手要筛分等动个不停。当时一起学徒的只有三、四个人,有的人吃饭时,手拿不住筷子,脚站得浮肿,学得很累。所以许多学徒因为吃不了这个苦,或者体质不好,反应慢,学不会,半途而费。为了早日学会手工茶,年仅17岁的王昶多问师傅、多动脑子、多动手,经常压减中途休息时间,用差的茶叶,独自到一边去反复练习。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在凫峰茶厂学过筛分,有一定实践的基础,很快就学会了用筛子。老师傅表扬他说,小王还不错,筛子一学就会了。很多人就筛分这一项要学很久才会。为了扎实基础,练就这身过硬的手上功夫,王昶举石锁、蹲马桩,不分昼夜地滚爬在手工场里。他的胳膊练粗了,脚盘练稳了。
祁门红茶一套手工筛技艺他更是掌握得淋漓尽致。在得到陈季良师傅的真传后,当年的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负责茶叶拼配的技术副厂长、如今的红茶界泰斗闵宣文老师,对他也是关爱备至,不但把茶叶的审评、拼配的秘诀传授给他,而且还教会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祁红”工夫之所以能美誉中外,久而不衰,屡获金牌。除了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与之灵巧的传统工艺密不可分。王昶也就是凭借他这手娴熟手工技艺和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这个17岁的少年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熟练掌握了祁门工夫红茶抖、撩、飘、撼筛等红茶制作的技艺要诀和审评、拼配等全部技艺。并与师傅陈季良、闵宣文共同参与制作了“祁红国礼”,参加1983年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出口优质商品的评选,获得了我国茶叶的第一枚金牌。1987年,虽然他已经学徒期满,离开了祁门茶厂,可在他两位师傅的邀
请下,他们再度合作,祁门红茶又一次获得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的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赢得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安徽出口商品的第一枚国际金奖。1999年10月,江泽民访问英国,“祁红”被做为国事礼茶馈赠予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祁红国礼”,就出自闵宣文、王昶师徒之手。由于成绩突出,他们的班组被评为省级“优胜班组”,并由当时的省委卢荣景书记亲自颁奖;2007年,王昶亲手制作的“祁门工夫红茶”获第四届中国茶业博览会金奖。2012年获得中国(广州)国际茶博会全国名优茶金奖,其制作技艺连续4届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金奖。
1985年,王昶看准商机,开始独自倒腾茶叶,掘到了第一桶金。从此,茶叶生意越做越大,路也越走越宽。1988年4月,王昶独资创办了李源茶厂,自任厂长。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稳扎稳打,茶厂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他投资58万元创办了“凫峰绿色食品开发公司”,之后又创办了“黄山市凫绿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在那“绿肥红瘦”的狂热年代,王昶在一边为自己的绿茶销售火爆而沾沾自喜的同时,又一边为祁红遭受前所未有的“冷落”所忧虑。于是,萌发了拯救祁红、振兴祁红的强烈愿望。他开始在自己小型加工厂里制作红茶,小打小闹,积累经验,锤练技术,为重振祁红雄风蓄积力量。
在创业的道路上,王昶没有小富即安,没有满足现状,没有裹足不前,总想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超越。2005年8月,王昶移师县城,先后累计投资3500万元,在城东工业园区买地建厂房,注册了“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走上了振兴祁红的创业之旅。
随着机制技术的推广,百年祁红传统制作技艺已濒临消亡。曾任祁门红茶
茶叶试验场和茶叶改良场场长、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吴觉农在祁门就职期间曾说过:“中国不能没有世界顶级的红茶”;王昶,中国祁红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创办茶厂那天起,就立志“要制作出最好的祁门红茶”,以告慰那些为祁红奉献的茶界前辈。2008年8月,他带领他的徒弟和公司的有关技术人员,在祁门红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全手工工序,研制出一种“祁红皇茶”的加工工艺,一举解决了目前祁门红茶生产过程中茶毫少、易断碎、茶末多、香气沉闷等弊端,并使祁门红茶产品附加值增长了四倍。研制出的祁红高端名茶,从而填补了祁门红茶无高端名优红茶的空白。
因此,他的公司很快就脱颖而出,不负众望,独秀于祁红之林!先后荣获了“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荣誉称号,所生产的红绿茶以其优
良品质,被誉为黄山四大名茶之首,并荣膺“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荣誉。该公司所出品的祁门红茶“天之红”系列精品一经问世,就以其独有的“高香、醇味、美形、艳色”的品质特征,成为红茶中的经典,深受消费者亲睐,唯一获得“2012年度苏浙皖赣沪名牌产品50佳”荣誉的茶叶品牌。王昶同志也先后获得黄山市“百佳茶叶经纪人”、黄山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安徽省劳动模范”、“黄山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企业家”、“安徽省青年星火带头人”、“安徽省创业带头人”、“全国创业之星”、和“全国科普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无需置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工夫红茶技艺展示点”、“安徽省祁门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祁门红茶实验站”、“黄山市祁门红茶农业专家大院”、“安徽省祁门红茶博物馆”等金字招牌能够落户在他的公司,也就是理所当然、名至实归之事了。
王昶,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平平淡淡的学徒;一个真真切切的创业者;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这个中国当代最年轻的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几代祁红茶人的重托,为使“祁红”的辉煌沿袭不衰,正在手把手地教习这厂里的职工,着手培养祁红制作技艺的接班人,在做着又一个更大、更美的梦……
第二篇: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6-14李庆禹
浙江省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8人。76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蓝陈启说:“政府每年都给我发补贴,我只有更好地把畲族民歌唱下去,让更多的人来学、会唱,报效社会。”自2008年以来,浙江每年在春节前后开展服务传承人“八个一”活动,即对传承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一笔政府补贴、召开一次座谈会、组织一次体检、举办一次技艺展示、组织一次专题采访报道、落实一项传承传习措施、制订一年传习活动计划。全省各地深入进行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出台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政策,并研究制定对学艺者、继承者的助学奖学等激励措施,逐步建立起长效传承机制,推进非遗传承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