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头川乡人民政府关于上报2011年度劳务输转工作总结的报告
平政发[2011]
号
平头川乡人民政府
关于上报2011年度劳务输转工作总结的报告
会宁县劳务办:
2011年度,我乡党委,乡政府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深入推动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乡党委、政府把我乡劳务经济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来抓,本年度我乡劳务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11年度工作回顾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要求,坚持以会宁县的“十二五”规划为直接发展依据,根据会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22313”农民致富工程的宏观发展思路,在县劳务工作部门指导下,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根据乡党委、政府关于全乡经济发展的部署,我乡劳务输转工作主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积极引导返乡创业,把劳务经济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具体做法。
1、建立2011年平头川乡劳务人口统计台账。建立务工人员的摸底调查信息库,做到情况清,底子明。建立劳务工作台账当做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做,对于全面掌握我乡农村劳动力情况,开展劳务培训,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劳务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各村要按照“管理规范、基础数据准确、基础工作扎实”的要求,挨家挨户认真调查统计,摸清情况并定期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确保台账报表的准确性。
2、成立了平头川乡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乡党委、政府为做好劳务输转引导工作,把劳务输转工作列入全乡中心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成立了副乡长直接负责的劳务输转工作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中,依托现有的劳务能人、基地和队伍,大力发展品牌劳务,通过有组织输转、政策扶持、政府引导、能人帮带等手段,努力把平头川乡的劳动力资源变为经济资源,通过培训、帮扶学习,实现户均一个技能型的务工能人,进一步加快全乡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乡李湾村赵湾社村民赵文刚,今年在宁夏固原务工,前不久刚回到家中,他告诉我们,2011年,面对市场洋芋价格一跌再跌,根本买不上价钱,甚至一斤洋芋换不来一斤碳,如果不是外出务工的收入的一万多元,他们连过年取暖的煤炭都没有办法保障。
3、继续加强两后生的技能培训。培训重点以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汽车的驾驶和维修、烹饪、家政服务等市场急需的专业为主,努力做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各村精心组织,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动员群众,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劳动者参与培训、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
4、积极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援助服务。通过电话咨询、网络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我乡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通过政务公开开通司法咨询服务,积极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年底务工人员返乡期间,积极开展法律知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大力宣传讲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安全生产》等普法读本,通过印发资料和集中办班等方式,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服务。
三、任务完成情况
2011年度,全乡实现输转劳务人次口2490人次,其中实现有组织输转1555人次,培训1370人次,引导性培训1512人次,技能培训194人次(其中两后生10人次,特困生培训20人次),回乡创业15人,建立劳务基地4处,积极组织我乡务工人员开展季节性务工150人次,创劳务收入2570万元。圆满完成了本年度县政府和我乡签订的各项年度责任指标。
2012年度工作展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要求,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以会宁县的“十二五”规划为依据,根据会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民致富工程的宏观发展思路,在县劳务输转工作部门指导下,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
二、制度化建设
1、建立回乡登记制度。加强乡劳务部门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在村一级建立务工人员统计台账,逐步完善村级业务。把劳务村级业务建设当做一项村级常规性的工作去落实。建立乡政府务工人员摸底调查数据表,每月对务工人员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2、务工人员要统一办理流动人口证明。结合乡政府计生部门对外出务工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等相关证明的情况,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到乡政府劳务部门办理流动人口证明,加强计生人口的流动管理,由乡政府劳务部门开具流动人口证明。
3、建立干部和务工人员工交流制度。积极走访回乡务工能人,和他们谈工作、谈思路、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务工能人回乡投资建企业。广大乡村党员干部要成为创业的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广大党员干部带头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积极主动地为创业者排忧解难。在全乡大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让创业致富成为脱贫致富的人生选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5、建立对务工人员困难户帮扶制度。对家庭困难的务工人员家庭予以经济上的帮扶,解决他们生产和生活上的苦难。提供小额妇女创业贴息贷款。对带动当地就业的企业给予创业贷款帮扶。为广大致富能人开辟一片致富的新天地。
三、工作部署
新的年度我乡党委、政府将牢牢把握地方乡情,在发展地方劳务经济的积极主动作为。
1、建立务工人员党支部。在乡党委的指导下,建立我乡务工人员流动党支部,以党员创先争优为契机,建立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讲奉献,讲正气的务工人员队伍,以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做农民工的排头兵。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活动。能树立服务大局的思想观念。积极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六种全会精神,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2、转观念促发展。在观念上,引导我乡各行各业务工人员开始从单一的务工挣钱开始向学技术、学管理经验转变,积累经验,然后返乡创业。只有观念上的转变,突破小富即安,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思维定势,才能与开放、发展的核心思想接轨,才能实现新变化,是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3、发展品牌劳务。充分发挥国家级电焊授奖能人队伍建设,依托现有的劳务能人和队伍,发展平头川乡品牌劳务,打造一支国家级的焊工队伍。生活富裕是每个人的强烈期盼,家庭实现生活富裕的关键在于有一个技能型的务工能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差距很大。2010年,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00元,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还有许多贫困人口,农民脱贫致富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要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就是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兴办实业、创建产业,广开致富门路,拓宽致富渠道,实现群众持续快速增收。
4、大力支持我乡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开展全民创业,激发务工能人的创业热情。结合我乡的惠农政策,给予回乡创业人员予以政策上的帮扶。我们要想创业、创大业,就必须抛弃种种顾虑,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敢想敢试的胆识,告别种种舒适,克服种种困难,激发“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创业热情,勇当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事在人为,业要人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局面。立志干大事,白手创大业,脚踏实地把企业做大做强,5、做好务工人员坚实的后方服务工作。积极为我乡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服务,协调地方部门处理我乡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法律咨询电话。继续做好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前培训,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做好以计算机和驾照培训为主的培训工作。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富民的好事实事。坚决要把劳务工作看成是一项社会工程来抓,积极总结成绩,清醒认识工作中的不足,与时俱进,扎实工作,进一步开创我乡2012新一年度劳务工作新局面。建设惠及全乡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 劳务经济 年终总结 报告
主送:会宁县劳务办 抄送:各村委会平头川乡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21日印发 共印10份
第二篇:劳务输转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劳务输转工作情况汇报
**区现有农村人口46337人,人均耕地面积3.48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45元。有农村劳动力28767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131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3。农村劳动力按性别划分,男1498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女1378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8。按年龄结构划分,16-30岁786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7;31-50岁1721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51岁以上368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3。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2308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0;高中(中专)532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8;大专及以上35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按产业分布情况划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889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5.7;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253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8;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733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5。
2005年,全区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0047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079万元。按转移去向划分,就地输转7454人(次),其中:向**公司输转4045人(次),异地输转2593人(次);按输转形式划分,组织输出3763人(次),其中:向**公司输转1868人(次),自谋输出6284人(次)。今年1-6月,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民888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50万元。
近年来,我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训和输转相结合、就地输转和异地输转相结合,走城乡统筹、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路子,推动了全区城乡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加强培训促转移。劳动者素质不高,不能适应输入地就业的需要,是制约我区劳务输出的直接原因。据统计,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3左右,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更重要的是没有接受过各种就业所需要的专业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劳动技能培训、技术型劳务转移作为增加劳务输出的先导,以“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制定出台了《**区2004-2007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筛选确定了**市职业技术学校、**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公司万方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作为我区开展技能培训的基地,分层次对镇村干部、存量农民和增量农民进行培训,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机制。2005年3月,我区与**公司矿产实业公司协商,由用人单位招考、定点培训并聘用60名农村劳动力,安置到该公司工作,月工资700元。去年4月份以来,**万方公司职业培训学校以订单培训的方式为我区培训农村劳动力223人,其中纺织工33人,拉丝工42人,缝纫工148人,有180多人实现了就业。通过培训,特别是借助**集团公司的培训资源,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强化了职业技能。2005年,全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604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880人,职业技能培训709人,创业培训15人。今年1-6月,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2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650人,职业技能培训1256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工人员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目前,经培训的农村劳动力,85%的顺利实现了就业。
(二)内部挖潜促转移。**区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集团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业等新领域对富余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为就地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在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做好本地市场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通过加强地企合作,本着“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通过及时了解掌握驻区大企业用工需求状况,有计划、有组织的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区两镇农民工到**公司建安公司从事钢筋工、泥瓦工等工种务工人员达2000多人(次),到选冶化矿区从事厂区绿化、管道检修等工种的务工人员达1000多人(次),到万方实业公司从事缝纫、编制等工种的务工人员达200多人(次),全年共创劳务收入100多万元。今年3月,我区**镇石**、赵**、聂**带领三支由229辆农用车组成的运输队,有规模、有组织地到**公司厂区清运垃圾,人均月收入达1300元以上。二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扶优扶强我区冶金、建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使兰州黄河(**)麦芽有限公司、华德林冶金有限公司、田升草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积极引导齐林纸业、源达食品等中小企业优化升级,这些企业提供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