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李腾飞、B超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在穿刺 PICC 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3500字符
B超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在穿刺 PICC 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用于PICC穿刺置管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经B超引导下以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者84例,总结其穿刺效果以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84例患者中,82例(97.6%)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经二次穿刺成功;无静脉血栓或静脉炎等并发症。结论:在B超引导下以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赛丁格技术;PICC穿刺置管;B超引导;护理
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是目前临床常用置管技术,应用于肿瘤化疗以及静脉营养支持等操作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无痛性静脉通道[1]。但传统的置管技术由于针型号较粗,凭肉眼观察后直接穿刺,部分患者可能穿刺失败,且容易发生穿刺部位炎症反应、机械性静脉炎等。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是一种新型穿刺置管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2]。为探讨其应用效果以及护理要点,本文回顾分析了84例经B超引导下以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程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经B超引导下以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者84例,其中,男26例,女58例,年龄在32-88岁之间,平均为(56.3±7.2)岁。疾病类型:41例乳腺癌,11例肺癌,10例卵巢癌,7例宫颈癌,7例结肠癌,5例胃癌,3例脑梗塞。患者均具有化疗史,肘部难以触及或者可观察到血管,可用血管条件较差,均需要长期输液治疗。除外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已知或者怀疑全身性感染者、插管部位存在血栓形成史、放射治疗史、血管外科手术史以及外伤史患者。1.2 材料和仪器
血管超声仪、PICC导管以及相关组件均由美国巴德公司提供,PICC导管型号为4Fr,长度60cm,内径为0.8mm,外径为1.2mm。赛丁格穿刺针以及常规消毒用品各 1套,常规肝素盐水、生理盐水、利多卡因以及耦合剂等。1.3 操作方法
于患者的肘窝上方2-3cm处进行静脉血管探查,以寻找可用静脉,并做好标记。准确测量PICC管的长度,目标置管路径为经穿刺点进入,经过患者的右胸锁关节向下直至第三肋间。对整个上臂进行消毒,并以目标穿刺点为中心进行螺旋式扩散消毒。首先以75%的乙醇进行消毒处理3遍,然后改用聚维酮碘沿目标置管路线进行消毒处理3遍,并尽量扩大无菌区域。然经血管超声仪进行定位,并进行穿刺,成功穿刺以后,置入导丝,并将穿刺针撤出,采用扩皮刀进行扩皮处理,将扩张器缓慢送入,置入导管直至预定部位,将穿刺鞘分离后进行抽回血,同时以超声探头进行探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导管位移,以便及时纠正。适当修剪导管,并与正压接头相连,以思乐扣妥善固定,并以拍摄X线片进行定位。1.4 护理措施 1.4.1 置管前评估
在置管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置管的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针对性实施心理护理,以消除其紧张、焦虑等情绪,积极配合置管及护理。充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全身状况,以预防并发症。因肿瘤患者多病理因素复杂,且具有一定的治疗史,故置管前充分评估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风险。置管前应充分询问患者的病史、治疗史、静脉穿刺史以及插管史,完善各项检查,全面评估全身状况以及血管状况。1.4.2 置管时护理配合
血管应选择粗直且远离动脉的血管,注意探查静脉的皮下深度以及直径。因上臂深静脉
往往与淋巴管等伴行,故应合理控制进针角度,以免造成淋巴管误伤。穿刺时患者宜取仰卧位,并保持上臂外旋外展90°,以免肩部血管弯曲影响穿刺置管。注意观察显示图像,以右手施压后缓慢进针,观察到针尖进入血管并有回血溢出时,表示穿刺成功,应保持针尖的相对位置稳定,将探头小心移开后,降低进针角度,将外套管推入并退出针芯。将导丝沿穿刺管置入血管后,以无菌方式将PICC导管打开并连接。经穿刺点左右皮下注射利多卡因0.5ml后,以纱布按压针眼约5-10s。然后小心行0.3cm的小切口扩皮,置入PICC导管,妥善固定,并经X线片观察导管尖端的位置无误后结束。1.4.3 置管后护理宣教
置管后应向患者讲解导管维护以及自我护理方法,重点介绍置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类型、表现及处理方法等。加强导管护理,避免导管弯折或者脱落等,密切询问患者的感受,并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有效处理。对于带管出院者,除口头宣教外,还应发放导管维护要点及注意事项书面材料,并建立有效联系方式,以便为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咨询服务。2 结果
本组84例患者中,82例(97.6%)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患者因送管不顺且经调整后无效,重新选择血管进行穿刺置管成功。1例患者在置管后2d观察到穿刺点渗血,予以换药处理后缓解。全组未见静脉血栓或静脉炎等并发症。3 讨论
PICC置管技术是目前临床常用微创置管技术,其能够为上静脉营养以及长期接受化疗者提供无痛性静脉通道。该法因创伤小、置管维持时间长以及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在临床中获得广泛应用[3]。但传统PICC置管所用穿刺针较粗,且多是经肉眼观察可用血管后进行凭借经验穿刺,对于血管弹性不良以及管腔较为狭窄者,难以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此外,部分患者肘部不可见血管,往往需要进行反复穿刺,极易引起穿刺点炎症、机械性静脉炎甚至穿刺失败等,不仅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且将造成医疗资源浪费[4]。
近年来,临床在PICC置管中应用影像学技术,在超声的引导下穿刺置管,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血管大小、走行、是否有静脉瓣或者静脉栓塞等,有利于更好地选择目标静脉,从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4]。杨丽春[5]等认为,在超声引导下以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能够有效避免盲穿所致并发症,并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此外,该技术所用穿刺针较细,能够减少因穿刺针过粗对于血管壁的损伤,减少了血管相关性感染、血管性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本组84例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6%,且置管后未见静脉血栓或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认为在B超引导下以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具有以下优势:(1)经超声图像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目标血管的位置、走行、直径、管壁厚度以及解剖结构等,定位清晰,实现了直视下穿刺;(2)通过实时引导,在穿刺全程可观察血管状况以及穿刺状况,从而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3)将穿刺部位由传统肘窝下方调整至肘窝上方,避免了导管外露[6];(4)因该技术定位准确、对患者的创伤小、血管与导管间的密闭性高以及出血量少等,有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其依从性;(5)该技术有效拓展了PICC的应用范围,对于外周静脉条件差者仍然适用[3]。
在B超引导下以赛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操作简便,避免或者减少了多次穿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避免了护理人员。在穿刺置管过程中,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及血管情况、加强健康宣教以及心理干预、积极做好置管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有利于确保置管顺利,减少并发症。在置管后加强护理观察及导管维护指导,有利于延长置管时间,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例如脱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等,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7]。
综上所述,在严密护理观察及配合下,以B超引导经改良赛丁格技术实施PICC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尤其适用于外周静脉条件较差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 唐红兰,陆启琳,田春英等.改良赛丁格尔技术在难置性PICC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4):54.[2] 齐莉.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不同穿刺方法对PICC置管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47-48.[3] 郭素萍,顾巧萍,冯国琴等.5例改良赛丁格引导颈外静脉置入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9):53-54.[4] 都丽,王林娟.超声引导肘上PICC穿刺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89-390.[5] 杨丽春,唐晓,罗晓茂等.高频彩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在PICC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1):100-101.[6] 唐红霞,谢娟,薛迎利等.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6):52-53.[7] 陈锡颖.改良赛丁格技术与传统方法在颈外静脉PICC置管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32):48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