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窗集中”、“五位一体”、“四调联动”构建交通事故大调处工作机制(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6:4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窗集中”、“五位一体”、“四调联动”构建交通事故大调处工作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窗集中”、“五位一体”、“四调联动”构建交通事故大调处工作机制》。

第一篇:“六窗集中”、“五位一体”、“四调联动”构建交通事故大调处工作机制

“六窗集中”、“五位一体”、“四调联动”构建交通事故大调

处工作机制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和健全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化解的多元化机制,实行“六窗集中“、“五位一体”、“四调联动”,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维护了群众利益,化解了矛盾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六窗集中”,搭建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市公安局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中心,面积660平方米的事故施救和车辆损失鉴定中心和面积达6500平米的停车场。市委市政府和市政法委多次主持召开协调会议,动员事故损害调解相关的公安、司法、法院、检察和保险行业在服务中心集中设立六个办事窗口。即:一是道路交通事故行政调解室,由公安交警交通事故案件承办民警主持事故当事人进行行政调解;二是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室,司法部门返聘了三名长期从事刑事、民事审判的退休法官担任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三是法律援助室,由人民调解员兼职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指导,为困难事故当事人主动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四是道路交通事故审判庭,市人民法院报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交通事故审判庭,安排了5名法官驻点办公。五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检察办公室,市人民检察院安排检察官对交通事故涉嫌交通肇事罪的立案、侦查活动以及法院的审判监督。六是道路交通事故保险理赔中心,在保险协会指挥平台的协调下,全市20几家财保公司实行“定点处理、集中理赔”的运作模式,提供“车辆定损、事故定责、保险理赔”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公安交警事故处理单位安排专人为交通事故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保险理赔、法律咨询、诉讼立案等导办服务。“六窗集中”为交通事故当事人提供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交通事故处理综合平台,实现了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解决了以往当事人与民警“一对一”接待处理而造成的不便,也消除了各类不公开、不透明现象。

二、“五位一体”,优化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流程。公安、司法、法院、检察、保险行业等五部门在“一站式”服务中心,根据各自职责进行道路交通事故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审理判决、保险理赔等各项工作,构建起“五位一体”齐抓共管新格局。一是道路交通事故行政调解室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行政调解,在分清责任、明辨是非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促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协议,化解纠纷。二是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室对不愿进行行政调解或行政调解不成功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三是道路交通审判庭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实行“司法前移、现场受理、集中立案、就地开庭、当庭调解、诉讼保全、司法救助、及时判决、司法确认”等一整套“流水作业”,有效解决了立案受理难、调解效率低、诉讼程序繁、判决执行难等问题,成为事故处理工作的坚强后盾。四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检察办公室开展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处检察监督工作,并应邀参与“四大调解”。五是道路交通事故保险理赔中心在承保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需要理赔时,及时派员到保险理赔中心参加调解、诉讼活动和及时理赔。“五位一体”使得各个处理环节有机衔接,处理流程有效优化:交通事故发生后,交警部门接警处理,出具责任认定书,并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不愿履行责任的对象,同步跟进调解;法院部门对不服调解上诉的案件迅速受理、审理、办结;检察部门严格把好案件公诉受理和监督关;保险部门按调解确认书或终审判决书办理保险理赔业务。

三、“四调联动”,彰显交通事故“一站式”服务效果。坚持调解优化,实行交通事故处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保险行业调解“四调联动”,由群众在处理交通事故过程中,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方式调解纠纷,增加了调解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了调解结案率,有效地化解了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一是行政调解。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先由交警部门进行勘查取证,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组织事故当事人双方进行第一次调解(即行政调解)。调解成功的,由交警部门制作行政调解协议书送达事故当事人。二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不成功的,由交警部门将案件移交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事故当事人进行第二次调解(即人民调解)。调解成功的,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三是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不成功的,由人民调解委员办公室将案件引向“交通事故审判庭”,由“交通事故审判庭”组织进行第三次调解(即司法调解),“交通事故审判庭”调解不成功的则开庭审理裁决。四是保险行业调解。对于轻微财产损失交通事故,当事人固定证据撤除现场后,相约前往交通事故保险理赔服务大厅,由保险行业进行快速处理和理赔。并派员参加承保车辆其它调解、诉讼活动。“四调联动”把调解优先原则贯彻到化解矛盾纠纷中,使得矛盾纠纷化解更加有效,交通事故处理更加便利。目前正在建设交通事故调解一体化平台,统一交通事故赔偿项目及标准,届时当事人无论选择任何形式的调解交通事故损害,都将获得统一的赔偿数额。

推行的“六窗集中”、“五位一体”、“四调联动”的“一站式”道路交通事故调解新机制,凸显了便民、高效、透明、公正、和谐的良好社会效应。20**年**月,***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现场会,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心成立交通事故审判庭给予充分肯定。2017年,全市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占总数78%、行政调解占总数的14%、交通审判法庭受案数占总数的8%,调撤率达100%,保险行业调解(即快处中心)调解——。所参与调解的案件当事人无一反悔或上访。实现了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三升三降”的可喜局面,即事故调解成功率大幅上升、事故处理工作效率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和执法公信力明显提升,事故处理民警工作量明显下降、执法办案成本大幅下降、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上访投诉和群体性事件全面下降。

二〇一七年十月十五日

第二篇:“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15]60号)精神,有效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形成工作合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服务我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现就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三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各地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积极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建设,建立了“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交调对接”等多项联动机制,不断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使一大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全省社会的和谐稳定。但随着我省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些矛盾纠纷主要是因利益问题引发的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完全可以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实践证明,调解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客观需要,是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功能,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效率;有利于减少群众过高诉求,节约化解矛盾纠纷社会成本。各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健全和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协调、夯实基础,着力建立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七次党代会以及中央和省委历次会议精神,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领导有力、各负其责、工作协调、运转高效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及时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和集体赴京到省上访事件的产生,努力实现人民调解成功率、民事诉讼调解率、行政诉讼案件协调结案率提高;实现民转刑案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依法治国决策部署,确保“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优势,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调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调解意识,把调解优先原则更好地体现在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中,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一方面要引导当事人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不以公共权力压制当事人接受调解;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和诉讼权利,不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和调解结果。

——坚持依法调解与以情以理调解相结合的原则。调解矛盾纠纷,必须在国家法律框架内,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调解。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要教育引导当事人形成正确、理性的解决纠纷观念,用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消除隔阂、达成和解。

——坚持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积极采取人民调解方式,在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上,解决利益诉求,实现案结事了,有效调解化除矛盾纠纷。

三、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主要措施

(一)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联动

1.诉前告知人民调解。人民法院在接待当事人申请立案时,向其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特点。对未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且案情简单、争议不大,人民法院认为宜由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的民事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告知或介绍当事人选择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可依职权直接委托调解。调解成功的,以人民调解组织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调解未果的,再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纠纷,也应当及时将案件转移至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做好调解息诉工作。诉前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并制作了人民调解协议书,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义务且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申请支付令条件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起诉,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2.诉中委托人民调解。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于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可在调解组织的参与下共同调解,提高调解成功率。调解时根据案情需要,可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与诉讼调解工作。对于民事或经济案件,人民法院在立案后庭审前或审理中,将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将案件委托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及时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完成调解,调解期限不计入审限。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由调解组织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依此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

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悔罪,并且对主要事实没有异议,被害人愿意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达成刑事和解的,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调解结案,并将调解结果送达被委托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经调解达成人民调解协议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予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或者起诉后从轻、减轻判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的,可以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从宽处理并适用速裁程序。如双方未达成协议,则依照刑事诉讼程序依法处理。诉中委托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书,人民法院要积极审查做出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审查并做出司法确认的调解协书,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具有给付内容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需要,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可联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同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联合开展调解工作。

3.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推进医疗纠纷、旅游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物业纠纷、家事纠纷、商事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网络,加强专职化、职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具有专业身份的人民调解员可介入特殊、疑难、复杂案件的调解。基层人民法院应发挥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建立定员、定点、定期联系制度,对人民调解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人民调解员要充分发挥扎根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积极协助人民法院提高诉讼调解效率。根据需要,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可选派优秀人民调解员到人民法院或法庭立案调解室参与纠纷的诉前调解工作。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受阻,需要人民调解组织协助的,人民调解组织应积极支持配合。

(二)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联动

1.公安机关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纠纷的,公安机关接警后经审查认为属于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或介绍当事人到其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民事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中民事损害赔偿事项,公安机关认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途径解决的,应当告知和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当事人接受建议的,公安机关接警后应与当事人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或人民调解组织取得联系,将纠纷移交乡镇(街道)司法所或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2.对情节较轻治安案件可委托人民调解。对于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可能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但公安机关认为可以调解处理,且当事人双方表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由公安派出所出具委托调解书,委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有关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将调解情况反馈被委托的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由有关人民调解组织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并督促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履行完毕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公安派出所与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各留档一份。根据需要,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可在派出所内共同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联合开展调解工作。人民调解介入公安机关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调解可参照此项执行。

3.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实行联合调解。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司法所牵头,组织公安派出所、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调解,切实使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

(三)人民调解与信访调解衔接联动

1.引导分流。对信访人反映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和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化解的信访事项,信访部门应当向信访人释明人民调解的优势,引导信访人选择人民调解化解纠纷。

2.对接移送。信访部门认为可以移送调解的,在征求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出具移送函,与信访事项相关材料一并移送信访事项纠纷所在地乡镇(街道)或村居(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对移送的信访事项审查后决定受理的,反馈信访部门;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及时告知当事人法定的处理途径,并将相关材料退回信访人,也可将相关材料退回信访部门。

3.依法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受理调解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调解。调解成功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并引导信访事项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书进行司法确认。

4.结果反馈。调解结束后,人民调解组织应及时将调处结果反馈信访部门,并由信访部门作信访结案处理。已作结案处理的,信访人就同一事项再次信访的,信访事项由信访部门移交有关调解组织导入调解案件反悔处理程序处理。

四、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制度

(一)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将“三调联动”联席会议制度纳入党委政法委工作会议制度,根据实际,适时召开,研究有关“三调联动”工作重大事项,梳理“三调联动”工作矛盾纠纷调处情况,分析矛盾纠纷特点走势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应对措施。

(二)排查预警机制。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优势,开展矛盾纠纷的预警排查,及时收集线索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对排查出的上访苗头隐患,要分类梳理,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对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越级信访等矛盾纠纷,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疏导化解。

(三)情况通报制度。各级党委政法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信访部门和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互相通报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对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调解或审理终结后,要将生效的法律文书通报调解该纠纷的人民调解组织,并针对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对调解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五、加强“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对“三调联动”机制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法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信访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三调联动”化解工作,将其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和《意见》精神,制定“三调联动”具体实施意见。各地要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的领导、督办、协调作用,有效整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信访等部门力量,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跨区域、跨行业的重大矛盾纠纷,由党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调处。人民调解组织要积极协同有关行政部门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

(二)落实“三调联动”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将“三调联动”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积极推动全省“三调联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因调解工作组织不力、保障不到位,导致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要及时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因排查调解不力而导致矛盾激化,诱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强化“三调联动”经费保障。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财行〔2007〕179号)和中央政法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司发〔2018〕2号)精神,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将“三调联动”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各部门财政预算,认真落实解决基层调解组织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工作补贴,确保“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健康有序运行。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积极总结“三调联动”工作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三调联动”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三调联动”工作中先进典型和经验成果,对调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提升广大人民调解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关于“三调联动”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简称“三调联动”)职能,充分发挥三大调解手段在建设“平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平安”的目标,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大调解中心牵头协调,司法行政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新格局,坚持依法调解与以德调解、引导调解与当事人自愿调解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调解机制,强化调解职能,提高调解公信度和权威性,使人民群众将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组织机构

乡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主任由乡党委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同志临时兼任,成员由乡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三、目标要求

(一)民转刑案件、民事诉讼案件、行政复议案件、信访事件呈下降趋势。

(二)民调成功率、民事诉讼调解率、行政信访案件调解率提高。

(三)一般纠纷不出社,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

(四)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确保不出现民转刑案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工作职责

(一)落实上级“三调联动”工作规划。

(二)抓好各村、各单位单位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建设,抓好力量配备。

(三)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月)排查制度,认真做好来信来电接待工作。

(四)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和上级调解领导机构报告工作情况。

五、工作流程

(一)乡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流程

1.派出所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派出所帮助解决纠纷,接警人员经审查认为不够治安处罚或不属于治安调解范围的,应主动告知或建议当事人由其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民事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中民事损害赔偿事项,也可以告知和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当事人接受建议的,派出所接警人员应与所在村(居)调解委员会取得联系,出具纠纷移交人民调解书,将纠纷交由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2.在派出所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派出所接受人民群众报警后,将经审查不够治安处罚的民间纠纷,或治安纠纷中的民事纠纷事项出具矛盾纠纷移交人民调解书,移交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处理。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依照人民调解有关法律、法规主持调解,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确认盖章后生效。

3.对于复杂、疑难社会矛盾纠纷实行派出所和人民调解组织联合调解。发挥派出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和乡村人民调解组织深入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共同调处复杂、疑难社会矛盾纠纷,切实使辖区的社会矛盾纠纷早化解、防激化。

(二)乡人民调解与其他行政调解对接工作流程

1.受理纠纷。案件受理来源:接待来信来电案件、矛盾纠纷排查中掌握到的、派出所或人民法庭人民调解工作室移交的、各级负责同志和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

2.合理分流。涉及土地、宅基地等权属、由国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涉及工商户之间的纠纷,由工商部门牵头负责;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等纠纷,由司法所为主,派出所、民政、妇联等部门共同负责;涉及国家建设的因征地拆迁、建筑施工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学校或教育系统内部的矛盾纠纷,由教育部门负责。其他分工不明确的矛盾纠纷,由大调解中心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调处。

3.确定调解方案。一般案件由大调解中心值班人员报请大调解中心,提出拟办意见后,由主任直接组织或安排调解人员调处。重大案件由大调解中心办公室主任报请乡党政负责人,集体研究确定调处方案。

4.限期调处。按照确定的调解方案调处矛盾纠纷,小矛盾纠纷当日接案当日调处完毕,一般矛盾纠纷3-5天调处结案,大的矛盾纠纷5-7天调处结案,最长不能超过一个月。对于调解三次以上仍调解不成的,引导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

(三)乡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流程

由大调解中心和人民法庭按照乡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流程办理,如果条件允许,可在人民法庭设立诉前调解窗口,由人民调解员担任工件人员,引导当事人进入诉前调解程序。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调解工作领导

乡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加强领导和协调,把调解工作作为和谐司法、和谐施政的重要措施,贯穿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帮助调解工作顺利开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的保障。

(二)建立联动机制

1.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以乡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为主,会同司法、信访、派出所等部门,每季度一次自下而上地全面排查辖区内的社会矛盾纠纷,及时发现苗头,采取化解措施,并以报表形式上报。

2.建立信息通报和工作交流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和司法调解机关要及时互相通报所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情况及调处工作情况。

3.建立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处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关于“经人民调解委员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规定,依法认定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同时,建立人民调解协议书评阅制度,由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定期派人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评阅,指出问题与不足,提高人民调解协议书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的权威性与公信度。

第三篇:邻水县正式建立“四调联动”机制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邻水县正式建立“四调联动”机制 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近日,在邻水县政法委牵头下,县法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及各驻县保险公司正式建立起公安交警部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与保险理赔“四调联动”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部门联动工作新机制。

根据“四调联动”机制的要求,县法院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司法调解中心,在县交管大队设立了巡回法庭。县公安局组建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行政调解委员会,在县交管大队设置了行政调解中心。同时,县司法局在县交管大队组建成立了人民调解中心。各驻县保险公司也联合组建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快速理赔中心。

“四调联动” 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协助调解,加强了人民法院与基层调解组织的全方位对接,实行对诉外调解进行确认,极大地改变了处理案件由法院单打独斗的局面,使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解决在基层。

第四篇:江苏高院关于加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调解和构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联动处理机制的意见2011

江苏高院关于加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调解和构建交通

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联动处理机制的意见

文章来源:互联网发布者:包头律师咨询网发布时间:阅读:912次(201 1年7月19日苏高法[2011] 298号)

为妥善化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纠纷,切实维护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公安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苏监管局协商,现就进一步加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调解和构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联动处理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调解和构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联动处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交通机动化水平逐步提升,机动车拥有量大幅增长,交通事故案件也呈现多发态势。交通事故业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及时、有效地化解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化解交通事故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力量,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公安交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及时更新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合作,通过交通事故巡回法庭、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室、交通事故保险理赔服务中心的设立和积极运作,初步形成了当事人自行和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诉讼调解“四位一体”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调处工作格局,为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权益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当前交通事故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民法院、公安交管部门、保险监管机构及各财产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和健全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交通事故案件调解和矛盾化解工作,不断完善交通事故案件公调对接和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确保交通事故案件得到及时、公正处理,切实维护交通事故受害人、其他当事人和保险公司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交通事故案件联动处理工作机制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省法院、省公安厅、江苏保监局确定相关职能部门(省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和民一庭、省公安厅交管局、江苏保监局法制处和财产保险监管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通报各自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基本情况,研究解决交通事故案件处理中调解的司法保障职能。经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和保险行业协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予以审查确认;申请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

干规定》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在审查确认调解协议有效性的基础上出具民事调解书。一方当事人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履行调解协议或请求变更、撤销调解协议以及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对调解协议有效的,根据调解协议的内容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公安交管部门在调查处理交通事故案件阶段,对涉案车辆涉及保险公司的,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参与事故调解等工作。公安交管部门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规定,对符合抢救费垫付条件的,应及时通知有关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医疗赔偿费用限额范围内先行垫付抢救费用,有关保险公司应当先行垫付。

3.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案件阶段,对涉案车辆涉及保险公司的应要求赔偿权利人及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及时向保险公司等其他各方当事人送达,为保险公司核定保险赔偿金额预留合理时间。有关保险公司应及时核定保险赔偿金额。核定的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在责任限额范围内的,有关保险公司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书,情况复杂的可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书。

人民法院在审理中需要对当事人进行伤残鉴定的,应当通知保险公司参与。人民法院判令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给予保险公司不少于10日的履行期限。对保险公司按时出具审核意见书并及时到庭参与调解的案件,一般不确定保险公司承担诉讼费用。

下载“六窗集中”、“五位一体”、“四调联动”构建交通事故大调处工作机制(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窗集中”、“五位一体”、“四调联动”构建交通事故大调处工作机制(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