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定位找准坐标点 用创新营造闪光点(年中总结)
用定位找准坐标点 用创新营造闪光点
河南三河湾实业集团2018年中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8年,河南三河湾实业集团在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下,公司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认准“绿色生态农业”定位,发展绿色产业,并创新思维,发展园林绿化、名优杂果、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圆满完成了2018年部分目标任务,形成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硕果累累。
2018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稳增长,绿色生态农业水平跃升
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各种农产品取得丰收。小麦销量达120万元,现有库存黑小麦15余万斤,2000亩大豆长势喜人。两千亩绿色基地种植的黑麦、大豆,产品顺利通过国家检测,下半年发放相关证书;经过积极申报,三河湾面业有限公司现已经获批面粉生产许可证,从事黑麦打面粉等粮品深加工,粮产品的包装及销售。
二、造龙头,苗木种植有序推进
经过努力,集团种植了5-8公分高杆红叶石楠2万余株,5-8公分樱花1.8万余棵,5-10公分法桐4万余棵,大叶女贞9000余 株,木瓜3000余棵,总种植面积达700亩。2130亩的国家储备林土地种植完毕,种植有丝棉木、栾树、白蜡、银杏、法桐、楸树、乌桕等种类的苗木。
三、上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落地
集团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目前正在申请2018年的政府贷款贴息项目;在申请带屯村12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申请的程庄、南坞1200万元高标准农田项目已获得审批;配合中银,做好“三块地”综合整治的管理与施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四、优服务,第三产业发展理出新思路
程庄村拥有居民200余户,清流河水系贯穿于村,沟渠交错,风景别致。集团结合生态现状,顺应现代都市人回归自然、体验生活为取向的旅游趋势和潮流,整合桃花节、本土民俗文化,拟筹措建立生态特色小镇。在尊重原有的村落风貌,保留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基础上,配以现代的内设,打造民俗居。保留古井、池塘、原生树木,配备布局管理和服务区块,构建村舍服务功能健全的特色小镇。
五、强管理,提升队伍整体实力
健全了机构管理,完善请销假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精简办公人员,有效减少管理费用;加强学习,整体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半年来,公司运转良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没有及时到位,栽植及灌溉不及时,加上天气的原因,部分苗木成活率不高;二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财务运行情况
2018年上半年总计收入169.06万元,其中小麦95.36万元(396715公斤),售房73.7万元,黑小麦79468公斤未出售。
1、河南省三河湾置业有限公司2018年上半年总计投入86.71万元,其中支付工程前期开发费用36.42万元,费用50.29万元。
2、河南三河湾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8年上半年总计投入99.31万元,其中土地租金91.07万元,成本7.78万元,费用0.46万。
3、河南三河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8年上半年总计投入195.6万元,其中土地租金180.9万元,成本10.24万元,费用4.46万元。
4、河南三河湾生态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上半年总计投入125.49万元,其中土地租金106.99万元,成本15.42万元,费用3.08万元。
2018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稳步发展绿色产业
一是要继续认真做好2000亩绿色基地的生产与管理。绿色生态农业是集团的核心,做好科学管理,是提高产量、质量的必要保证。
二是积极落实2000亩绿色基地的认证工作,并做好绿色粮品的销售工作。
三是联合中储粮,做好两万亩优质小麦的繁育工作。四是继续做好黑小麦的种植及开发黑小麦产品深加工,打造绿色黑小麦品牌,为黑小麦及黑小麦衍生品的销售做好基础工作。
二、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2130亩国家储备林项目不能松懈。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生动诠释,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要继续做好国家储备林的灌溉、除草、除虫等管理工作,确保取得成效。并积极筹备申报2019年万亩国家储备林的项目。
二是规划设计、建设辣椒交易集散地。南坞乡及周边,有着丰厚的辣椒种植资源,适时建立辣椒交易集散地,势在必行。集团拟把原南坞镇养牛场,筹备建设成鄢陵县辣椒交易贸易集散地。
三、积极申报龙头企业
集团于2015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 企业,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集团现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跨地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各方面的条件已经相对成熟,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018年过去了一半,接下来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力争集团的各项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以科技打造特色,用创新引领未来(开发区致远中学科技创新总结)
“以科技打造特色 用创新引领未来”
----2012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创新活动总结
高一年级 王安磊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致远中学
2013年1月
以科技打造特色,用创新引领未来
----2012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总结 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年级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经过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学校的各项任务。为了更好的继续前进,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在即将过去的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我校充分利用并依托多年的创新工作实践以及与山东科技大学的共建契机,以学生科技创新为学校建设的突破口,结合我校科技创新的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各项科技创新色彩浓厚的活动。
(一)携手高校共建,谋求科技发展
2012年6月,我校与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签署了共建“创新联合实验室”协议,以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的物理创新实验室、物理演示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实验室为基地,共同成立“创新联合实验室”。从此,致远中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山东科技大学的科学实验,与山东科技大学科研人员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为那些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机会,为具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条件,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二)与科技名师共携手,于创新报告同进步
6月30日,我校聘请了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的院长刘法胜教授、副院长赵义军教授、王育平教授、张鲁殷教授、王学水教授、付彦坤教授、赵文才教授、张玉萍教授等8位教授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并颁发聘任证书。
9月27日下午,在学校教学楼三楼多媒体教室举办了2012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报告会。在会上,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法胜教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国内、国际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相关情况;同时,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同学们在创新方面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理学院院长助理张玉萍博士则为学生们作了“打破思维障碍,开发创造潜能”的报告。张教授旁征博引、举例引证、深入浅出,用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打开了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大门,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并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原来“生活中处处可以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就在大家的身边,只要大家用心,我们一样可以科技创新”!
此外,根据学期初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课程安排,10月21号、11月25号、12月9号、12月29号、1月12号,由科技大学的柳林教授、我校的王安磊老师、张全胜老师、科技大学的赵义军教授、王学水教授等分别做了《机器人的现状简介和原理基础》、《机器人(无人机)的设计理念和理论》、《简单机器人设计中的电路和模块简介》、《智能机器人的机械设计和理论》、《国内、外环保机器人设计现状和理念启发》等五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报告,通过现实中的实例、军事科技创新、制作基础,对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深化了同学对发明创作的理解,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
(三)参观科技创新成果、感受科技创新气息
9月12日上午,我校组织同学们参观了学校历届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室,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生活、学习的便利,认识到科技创新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9月20日下午,学校组织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同学参观了山东科技大学的矿业安全工程与环境保护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山东省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实验室、岩土与结构工程实验室、微结晶强化工程材料实验室和带有神秘色彩的鸽子人工智能操纵实验室。并与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员和科技创新的大学生进行了座谈,进一步体会到“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就可以是我们自己。”
12月7日,科技创新人才班的同学们参观了山东省高校机器人大赛的部分获奖机器人。在获奖大学生的展示、演示和讲解过程中,同学们对机器人的组成、制作和操作过程,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并大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问题,受到了科技大学教授和获奖大学生的好评,创新意识的外化形态初见端倪。回来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班级组织了同学们上交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并进行了班级交流和评议。
我校还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带领部分同学参加了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周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展出的多是小学生的创造和发明,但是参加的同学却从中找到了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他们仔细聆听、认真
观看,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欲望和创新的热情。回来后他们主动写了参观感受,对这些活动给予了积极中肯的评价。借此契机,我校召开了心得体会交流会,让其他同学也感同身受,对科技创新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编撰校本课程,布置科技作业
我校在以往科技创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集合了近几年专业老师的讲义和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编撰了学校课程《我爱发明》。该课程从教育概述、发明人的素质发明、创新方面的三个阶段、发明创新技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科技创新发明需要做的准备--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和实践动手准备,让同学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科技创新,并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庆假期期间,学校结合自身与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了小科技、小发明的研究性学习作业。同学们以饱满热情投入其中,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制作,上交了许许多多的原创作品,完成了一个个“爱迪生的小板凳”。有些学生的作品几乎达到了申请国家专利的层面!面对这些洋溢着活力的作品,专家和老师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充满了科技创新的信心,坚定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元旦期间,学校组织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致远中学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仅仅是为了选拔出区市省的科技创新人选和作品,更重要的是调动同学们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科技创新人才班的同学们积极创作、踊跃参加,有宗雅莉、王珺、鹿敏等四人获得了一等奖,多人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获得了参加区市级别的复赛,更
为同学春节的科技创新创作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二、工作展望
生活不息,创新不止。我校不会停止创新的脚步。结合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果与发现的不足,我校下一步的科技创新工作如下:
(一)小组合作课堂模式与创新研究性学习课程同步
针对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取得的成果,我校将继续探讨推行的“小组合作探讨,愉悦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对分组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分成了不同的小组,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授课内容和学生特点,课堂的小组组成人员不同,组数也不同。如何进行“快速转变、及时做好课堂课前准备”是我们正在进行研究探讨的课题。
此外,结合我校提出的“将科技创新渗透到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新思路、新思想,充分利用好每周两节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好课本教材中的拓展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内容,让它们为同学的科技创新服务。
(二)联合实验室与双导师制并行
充分利用好和科技大学建立的联合实验室资源,针对高中拓展性、研究性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实验,做好协商,安排好课题和实验内容,力争本学期到联合实验室做过一至两次试验。针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学生特点,我们将采用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都有我们学校的班级科任老师和山东科技教授两个导师。我校老师负责基础学科的积累和继承,科大教授负责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和指导,定期组织师生
座谈、交流和合作。同时发动家长做好小发明、小制作材料的准备后勤工作。
(三)校本课程与创新课题结合
借助学校正在举办的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的东风,在学生准备和制作小发明、小创作的过程中,让同学精选科技创新课题,力争一个同学一个课题。结合学生的课题内容和科大教授的研究方向,做好学生和科技创新研究导师的结对工作,制定好对应的措施制度,建好相应的档案。
为了更好地引领和指导同学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并进入更高层次,我们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将和山东科技大学的教授一起努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力争在2013年的4月前,编辑出我校科技创新的第二本学校课程《我能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