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西藏治理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西藏治理的意义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理念,可见西藏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实现西藏长治久安面临多方面的考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打牢西藏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多种路径不断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体措施是:强化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加强舆论宣传;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对于团结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凝聚社会共识,打牢西藏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走出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也是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引导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从而充分调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为建设“平安西藏、和谐西藏、文明西藏、富裕西藏、美丽西藏”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援藏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
落实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的迫切需要;也是打牢西藏实现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物质基础的迫切需要。援藏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今年是中央确定对口援藏20周年,总结援藏经验,完善援藏机制,必将形成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重要指示,高度概括和凝练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对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川藏青藏公路给西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两路建成通车,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打开了西藏迈向现代文明的闸门 两路像一个默默挺立的巨人,助推西藏突破一个又一个发展瓶颈的制约,让祖国西南边陲的各族儿女享受快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充足的电力,把文明进步之风吹进城镇,吹进山村,吹进牧场,吹遍高原的每一个角落。西藏最早的现代企业是交通运输业,西藏第一代产业工人是交工。两路带来的现代文明的星星之火,在世界屋脊已呈燎原之势,文明进步在西藏势不可挡,不可逆转。如今,西藏已经建立起具有西藏特点、民族特色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现代文明走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一,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新时期形势,以应对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提出的重要理论主张。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显现,这一理论主张的提出再次表明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运 行中具有广泛的整合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标志着党和政府有能力有决心应对复杂局势的挑战。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互融合的语境下,我们要深入领会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体制上说,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政治体制上说,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意识形态上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要求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但是,我国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思想理论领域的价值融合难度不断增大,种种“多元化趋势”致使主流价值观虽仍有其外在的话语权力空间,但却失去了昔日的内在感召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也有斗争、有渗透也有抵制。表现在价值观的层面上,就是善恶、是非、真假、美丑、荣辱等观念的内在排斥性或对立性的边界不仅在民间社会,即使在执政权力体系内部也被模糊化和消解化。致使嘲笑真理、拒绝崇高、淡化理想、鄙视责任、享受堕落、自我麻痹等等言行得以瘟疫般地泛滥。在“多元、多变、多样”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尖锐地演绎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时代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界定显得越来越迫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到能否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问题,更关凸到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未来命运问题。
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灵魂,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公开彰显这一灵魂,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持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的需要。
在一百多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价值体系,一直发挥并保持着指导作用:它引领和指导方向、团结和组织队伍、动员和鼓舞人民,正是在它的指导鼓舞之下,人民群众才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去。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始终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照耀下进行的。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离不开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的指导。
我们坚持的科学观,始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以人为本”不仅意味着我们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人民,而且一切工作也都要依靠人民。那么对于人民来说什么又是最重要的呢?首先当然是思想,是人的价值观念。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会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都会表现在价值观上,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它就会转化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应对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明确提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提出,是对共同思想基础的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们党建设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是在中国社会经历深刻的变革、社会阶层和利益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的结果。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由传统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黩武中,产生了结构复杂的不同利益群体。改革开放前,中国只有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后则逐渐增生出新的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等都属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13亿人品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超过1.4亿人;宗教信仰者1亿人左右。此外,还有11亿非党派和非宗教人口。协调各利益群体、社会阶层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这种现实凸显出构建一个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制度,制度不能制约人的心灵。共同价值对社会的指引力量是巨大的。一个社会和全体成员应该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如果没有供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想像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意味着在思想领域的排他性,在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时,还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有个体的理想,个体的理想是个体人生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动力所在。人们总是尽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同时,国家和社会也一定有自己的主导理想。一个社会的主导理想构成它所特有文化、文明的精神裨和显著标志,是这个国家和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国为如此,理想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社会理想,将激励我国人民不断追求,并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提升和进步,塑造和谐道德风尚的需要。
思想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同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相适应,同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相适应,同对外
开放的环境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笥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而是要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履行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我们还要针对人们思想道德上的层次性,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共同进步。用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报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推动遵循而迷失方面。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面,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和要求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以程序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特别是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多元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兼容共生、和谐相处为特征的思想文化体系。
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论,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人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骤然“变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随之陷入低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发生动摇,有些思想主张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引导人们树立爱国情怀,知荣明耻,锐意创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领导下的各项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快又好地发展。
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而且,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
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整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第三篇: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附件2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借鉴材料)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也是主线,是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几年来,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市民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在市民宣传教育中,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组建了由专家学者、老革命、老模范、基层党务工作者等组成的宣讲团。几年来,结合市委在全市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执政为民、廉洁高效”、“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主题教育,组织各级宣讲团深入到乡村、街居、企业、学校等进行宣讲,与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据不完全统计,仅党的十七大以来,就组织各类宣讲近万场次;同时注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中重要作用。市属各媒体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努力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群众好、美丽济南好的主旋律。适应现代媒体发展趋势,着力做大做 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面宣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强化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广泛深入开展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发现、培养、总结、推广一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近几年先后推出“泉城义工”、“阳光大姐”、“贴心民政”、“12345市民热线”和刘延宝、郑成镇、张业爱、齐亚珍等一批令人们可敬、可信、可学,不仅在全市而且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有两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7人被评选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学习、关爱先进典型活动,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基础和关键。近两年,结合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统一规划、计划和督办考核,引导、促进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率先垂范作用。通过上述努力,我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深刻变化,特别是面临日趋尖锐复杂的国内外意识形态形势,美国等西方敌对势 力一直致力于用他们的价值观改造取代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国内思想领域也时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噪音、杂音。在一些领域,物质利益至上,个人利益至上,道德失范、滑坡等问题严重。面对新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突出位臵、关键位臵、根本位臵,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彻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带动,创建学习型城市、组织宣讲团宣讲、加强媒体宣传普及、印发科学理论通俗读物、强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等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乡村、进街居、进企业、进课堂、进机关。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基层文化建设。电影、电视、戏剧、歌舞等各类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创作和文化事业产业各类内容产品创作生产,都要恪守社会效益第一,注重寓教于乐,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和主流价值观引导。大力加强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导的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机关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注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弘 扬“诚信、创新、和谐”的济南城市精神及单位精神相结合,不断增强民族及城市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力发挥先进分子和先进典型的价值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德和干部提拔任用“四德”考察制度,引导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率先垂范、严于自律。注重在各行业、各领域特别是在基层一线选树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对各类先进模范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人人崇尚道德模范、人人学习道德模范、人人争当道德模范、人人关爱道德模范”的社会氛围。着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着眼于从根本上、长远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索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校系统教育、社会系统教育、大众媒体传播、文艺创作引导、高尚人格塑造、“四德”自律培育、道德模范表彰奖励、基层思想工作运行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建议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纳入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责任主体、考核目标和激励约束措施,把党员领导干部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效作为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以及党政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同时建议制定道德模范等先模人物评选奖励制度,对群众公认、影响力大和引领力强的重要先进典型,不仅要在精神上也要在物质上给予大力奖励,以引领社会风尚,促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烈共识。
第四篇:学经典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国学经典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本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作为唯一流传下来的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以其博大精深。底蕴十足而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26个,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优秀中国人伟大心灵的体现。国学不是书斋里发霉的书本,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更不是竹筒上难懂的文学,她更像是孟子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我们汲取的就是这永不枯竭的甘泉。带着思考,我们阅读着国学经典,带着探究我们审视着当代人文教育的某些缺失,我们想在圣人经典的国学中获取教育的智慧,想从传统文化中找回人文教育断层的有效方法,从而去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
国学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国学的兴起是在抢救国学在公众中的精神主宰地位。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从“四子”那里挖掘精神财富,因为那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那里去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的复兴,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代代相传,而不断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链条,连着你我他的心灵,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作为民族的成员,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着华夏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着我们的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国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第一,国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国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不相同。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国学,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国学这门中国文化传统。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世界上不同的的国家执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胡锦涛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面对当前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复杂形势,我们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灵魂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才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指导权、主动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意识和个人理想日趋多元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却将全国56个民族十几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牢牢凝聚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赞同。正如李长春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统领作用。如果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
时代精神作为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风貌、民族气质、行为规范、价值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总体上呈现出的由改革创新精神所统领的整个时代精神。从实践来看,改革创新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又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化特质,它体现出历史性、实践性、民族性、科学性、包容性等鲜明特征,经历了初步形成、继续深化和全面拓展三个发展阶段。要在新时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需要积极回应时代发展需求和科学解答时代课题并举、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创新、总结归纳和宣传普及并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之一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其核心要素。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具有重要价值。要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去大力弘扬与培育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反映和体现,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自主创新,造就新一代合格人才,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新概括和新总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要求。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当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实际进程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立足国情,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的产物,是对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准确、系统表达。它为我们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为我们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飞跃和升华。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东西方文化竞争,将长期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意识形态、思想侵扰的压力,我们在此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国情和当前国际局势,符合现阶段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对更好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切实把这一价值体系的灵魂、精髓、主题、基础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建立起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哲学层面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坚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坚持价值“一元”与“多样”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马恩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唯物史观来阐释未来社会价值理想;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发展目标原则,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三是,要使人类获得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要通过实践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改变人的生存现状,而这一现实途径就是旨在消除现实中社会和人“片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价值观总是和特定的主体相联系,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不同主体的价值观是和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以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全面复兴为目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其价值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聂月岩 黄存金试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绥化学院学报2008-12-15
段永清 肖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 2006-10-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道德与文明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