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勐腊县农业局改革开放三十年工作总结 勐腊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勐腊县农业局改革开放三十年工作总结 勐腊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最南端,隶属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区土地总面积7081.2平方公里。位于北纬20°08'—22°25,东经101°06'—101°51'之间。西北接景洪市,北邻思茅地区江城县,东南与老挝山水相连,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国境线长740.8公里。辖区土地总面积7081.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023米,最低海拔480米。年降平均日照时间2006小时,雨量在1200mm至1900mm之间,平均气温21.7℃。山区沟壑纵横,溪流密布,坝区地势相对平坦。复杂的地形和充充沛的降雨量使勐腊县同时拥有了多种气候类型,为农牧渔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更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以来,勐腊县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粮、胶、糖、茶为主导产业,农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三十年来农业发展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勐腊县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机构逐步健全,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备建设不断完善,传统产业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力明显增强,对工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大,农业的基础地位日趋突现,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成倍增长。2007年,全县农、牧、渔业总产值196350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37公斤,人均纯收入达2501元,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75.8倍。
(一)传统产业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传统的粮食产业、畜牧业、茶叶产业及香蕉产业得到了巩固和提升。新兴产业如橡胶、蔗糖、南药、渔业养殖等迅速发展壮大,并在农产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甚至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1、粮豆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产量大大提高 1978年全县粮豆播种面积311442亩,单产130公斤,总产量4042.5万公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责任以后,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种粮积极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有所增长,1988年粮豆播种面积285912亩,单产220公斤,总产量6292万公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含量逐步提高。1998年粮豆播种面积307428亩,单产255公斤,总产量7825.2万公斤;2007年粮豆播种面积289501亩,与1978年相比减少21941亩,减幅7%,单产261公斤,与1978年相比增131公斤,增幅100.8%;总产量7541.9万公斤,与1978年相比增3499.4万公斤,增幅86.6%。以上数据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勐腊县粮豆播种面积逐年在减少,而单产、总产翻了一番,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生产的解放和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推广先进农业增产技术、实施良种工程等政策措施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冬季农业开发渐成规模,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1978年全县冬季农业开发为单一的水稻品种,产量低。1978年全县冬季农业开发面积8800亩,单产28公斤,总产量24.5万公斤。改革开放以后,冬季农业开发由过去单一水稻种植逐步发展为冬西瓜、冬辣椒、冬早蔬菜等多元品种结构的格局,丰富了勐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1988年冬季农业开发面积2024亩,单产66公斤,总产量13.4万公斤;1998年冬季农业开发面积48321亩,单产500公斤,总产量2416万公斤;2008年全县冬季农业开发面积为99996亩与1978年相比增91196亩,增长11.36倍,单产697公斤,增669公斤,增长24.89倍,总产量6973.7万公斤,增长6949.2万公斤,增长284.6倍。目前,冬农开发已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橡胶产业迅速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 从60年代开始,我县在国营的带动下开始种植橡胶,从1964年到1978的15年中,全县累计种植橡胶4500亩,但最终保存下来的仅2000亩左右。从1979开始,县委、县政府加大对社队企业,大力扶持社队企业种植橡胶,并设立了县社队企业管局,以加强对管理,全县橡胶产业从此进入良性发展时期,至1988年,全县民营橡胶面积发展到144637.25亩,开割面积4000亩,年干胶产量259吨,全县有民营橡胶加工厂(点)31个。至1998年全县民营橡胶面积461244亩,开割 面积163530亩,干胶产量8859吨,确立了橡胶产业在全县经济产业中的主导地位。至2007年,全县民营橡胶种植面积达89.1万亩,同比增19.98;开割面积32.4万亩,同比增15.28%,产量达4104.6万公斤。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经营范围最广、整体效益最好、经营层次最高、从业人员最多经济支柱产业。
4、甘蔗种植呈阶段性增长,成为全县主要经济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县的甘蔗种植主要以水果甘蔗为主,1978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1963亩,产量906吨。1986年、1996年,勐腊县两个甘蔗制糖厂相继建成投产,为周边地区农民致富增收增加另一项收入来源,也为甘蔗种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88年22936亩,产量69354.6吨;1998年95442亩,产量340694吨;2008年甘蔗种植面积26704.2亩,与1978年相比增24741.2亩,增长13.6倍,预计产量80112.6吨,增79206.6吨,增长88.4倍。
5、茶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产值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茶叶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古六大茶山中有五大茶山在勐腊县,是名符其实的“普洱茶”的原产地。197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1890亩,产量126600公斤;1988年25465亩,产量472800公斤;1998年29667亩,产量1371500公斤;2008年9月止全县茶叶种植面积97394亩,与1978年
相比增85504亩,增长8.2倍,产量2223900公斤,增2097300公斤,增长17.6倍。产品精深加工率进一步增大,产值和效益也大大提高。
6、南药(砂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 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7645亩,产量1.95吨;1988年27909亩,产量106.57吨;1998年47193亩,产量274.1吨;2007年种植面积55960亩,与1978年相比增48315亩,增长7.3倍,产量439.6吨,增437.65吨,增长225.4倍。
7、水果产业健康发展,优质水果比重逐渐增大 1978年以前,我县的水果种植尚处于零星种植状态,大部分的水果种植用于供自家人食用,严格的说还不能算一项产业。改革开放发来,我县水果生产逐渐向市场化发展,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西瓜、香蕉、柚子等特色优质水果在水果总量中的比重也随市场需求逐渐增大。2007年全县各类水果种植面81343积亩,产量9276.21万公斤。其中:香蕉种植面积3.91万亩,产量8636.24万公斤,占水果总产量的93.1%。截止2008年9月,全县香蕉种植面积42819亩,与1978年相比增40553亩,增长18.8倍,产量106739吨增106482吨,增长415.3倍,产业的规模效应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效益也大大增加。
8、畜牧生产稳步发展,畜禽产品供应稳定增长 1978年,全县肉类总结产量仅为1654.13吨,禽蛋产量74.88吨。改革开放以后,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场也相继发展起来,截止2008年10月,全县年出栏生猪以上3000头规模养殖1户,年出栏生猪2000—2999头的1 户,年出栏生猪1000—1999头的达5 户,年出栏生猪300—999头的养殖户达18之多;年出栏肉牛20—50头的养殖户4户,年出栏10000只发上的规模养殖户3户,出栏5000—9999只的养殖户达17户。2007年未,全县大牲畜存栏数20886头,出栏13802头;生猪存栏107393头,出栏75867头,家禽存栏788404只,出栏579879只。
肉类总产量716.03万公斤,禽蛋产量23.1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333%和208%。
9、水产养殖迅速发展,成为全县替代的经济产业之一 我县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在改革开放以前,水产养殖面积很少,产量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罗非鱼、草鱼、鲢鱼、鲤鱼等鱼类品种的引进了鱼苗繁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全县水产养殖面积逐渐扩大,水产品品种及产量不断增多。2007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9971亩,产量2132吨,同比增5.13%。其中: 水库面积3661亩,产量384吨;江河面积3817亩,产量331吨;池坝塘养殖面积2493亩,产量862吨。名特优水产品养殖2100亩,年生产各种鱼苗3000万尾,共计330吨,当年投放325吨。
10、蔬菜供给平稳增长 改革开放前,我县蔬菜种植主要以自给自足的方式进行,市场上销售的蔬菜品种、数量少,且季节性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蔬菜种植逐渐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推广和应用,优质蔬菜品种不断被引进生产,使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县蔬菜供给呈平衡增长态势,并且打破了季节性限制,市场上常年都能买到新鲜蔬菜和瓜果。
(二)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机构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勐腊县历届党政领导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干部队伍的培养。三十年来,已培养出了数千名农业科技人才,为实行科技兴农战战略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机构逐步健全。目前,全县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550多人,其中有专业技术人员418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46人,初级职称270人。县农业局内设秘书股、种植业管理股、养殖管理业股、科技教育宣传教股、信息产业与政策法规股、农机管理股和橡胶产业股7个股室,下设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种子经营管理站、植保站、农建办、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经站、甘蔗办、经济作物管理站、渔政监督与水产养殖管理站、菜篮子办、农环站、农机学校、农机监理站、农机推广站、橡胶技术推广站15个站所单位,在全县10乡(镇)均设有农业综合服务站,已形成相对完备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当前,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此次改革全面完成后,原属农业部门的部分职能如农村经济管理等将从农业系统分离出去,全县农业系统的机构设置将更加合理,职能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劳动技能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科技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技术服务和科技示范工作不断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含量逐渐提高。30后来,我县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杂了交水稻、玉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抛秧、测土配方施肥、山区陆稻化学除草、橡胶良种示范推广、台湾农友1号、2号及大顶苦瓜示范推广、紫花大西洋马铃薯示范推广、电脑农业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三高”母猪示范推广、科学养猪示范建设、养牛小区示范推广、茶花鸡养殖推广、猪杂交改良种推广、水产养殖示范推广、无性系茶叶良种和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一系列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并根据各地生产实际适时组织开展相应的农业科技培训。近年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组织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整村推进工程等系列培训活动。通过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培训和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开展,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劳动技能。同时,也为在全县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农业基础设备大大改善,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1978年全县拥有各型拖拉机66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6台,小型拖拉机440台。
但由于当时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又受体制机制影响,实际的机耕面积很少。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生产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许多乡镇、村委会、村小组为适应种植业发展的需要,集体放弃传统的畜牧生产,农田耕作完成依靠农机,农业机械迅速普及起来。2007年全县拥有各型拖拉机10899台,比1978年的666台增加10233台,总结动力18040.46万瓦特。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74台,比1978年226台增加48台。小型拖拉机10625台,比1978年440台增加10185台。各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8968部比1978年244部增加18724部。全县机耕面积达到173100亩,比1978年的11410亩,增加161690亩。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164.06万公顷和147.19万公顷()信息网络建设我县各乡镇、各村委会均已配备电脑,并已建立“数字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各村委会、村民小组可随时通过该平台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供求信。17
第二篇: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作为三七的中国原产地,三七早在明代就被医学家李时珍写进《本草纲目》,誉为“金不换”。云南文山坤七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正式依托于文山丰富的三七资源,于1998年在这片“三七之乡”注册成立。同年,国内众多专家参与攻关,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在全国首创三七超细微粒“超细三七粉”(1250目)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三七超细研究和加工的空白,并成功进军日本等海外市场。
公司多年来专注于从事三
七、天麻、灵芝及其它云南名贵药材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是以地产名贵三
七、天麻、野生灵芝为主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按照GAP要求建立了以无公害三七种植为主的“坤七生态三七种植示范基地”800多亩,年生产收购优质三七药材20-80吨。
公司骨干队伍由专业从事中药生产、加工20-40年的高、中、初级人员及老药工组成,具有博士1名,专业技术骨干多名,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年加工三
七、天麻及其它品种超细微粒粉体50-80吨的生产能力。初此之外,公司还聘请了国内著名的中医、中药等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团队,为公司产品研发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公司产品上市后,由于人体吸收迅速、吸收率高、生物利用率高而获得了专家和消费者的好评,并吸引了许多海外华商的青睐。公司进一步开发了天麻、灵芝、蚂蚁、灵芝孢子、丹参、山楂、松花粉等等各类破壁超细品种近20种,现已形成了超细粉体系列产品生产、销售的骨干企业。
公司将秉承“高科技创新产品,高品质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高标准生产百姓放心药,一如既往地为新老客户的健康提供服务。
2010年,公司进行了改制和增资扩股,引入了多名战略股东。为满足业务发展,2011年我们在成都高新区设立了成都坤七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云南文山坤七药业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将进一步拓展市场并开展资本运作。作为“道地三七专家”,我们立志成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中药保健品企业之一,并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上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