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遗”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认识浙江非遗之宁波金银彩绣
“非遗”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
——认识浙江非遗之宁波金银彩绣
摘 要:我们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组织部等一行人员,赴宁波调研了解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代表——宁波金银彩绣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三天的期间,我们广泛开展了参观学习、走访了解和问卷调查等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从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的传承性和可塑性,更是体会到了党中央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关键词:调研了解、宁波非遗、金银彩绣、传承可塑、保护关注
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我们把眼光看向了党中央、中央政府非常关注和要求加强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的暑期实践,当然也是我们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说实话对于这种实践活动,我们开始并不十分清楚其真正的意义,她不同于支教等行为目的非常明确的实践活动,但对于一个“90”后的第一、二批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于是,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踏上了社会实践之路。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匆匆而过,而今回首,记忆犹新。一路走来,我们欢声笑语,生活充实;指点江山,豪情满怀;我们四处走访,了解民情;我们参观学习,增进知识。让我们认识到保护、传承、光大“非遗”,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一、参观学习,了解其历史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宁波博物馆,在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内,我们对宁波的人文历史与艺术有了深入的了解。宁波不愧拥有7000年的文明与7200年的建城史,实乃人杰地灵,精粹瑰宝层出不穷。其中的宁波刺绣称“宁绣”,曾与“蜀绣”、“苏绣”齐名,宁波刺绣传承千年早已久负盛名,“宁绣”分为金银彩绣(又称仿古绣)、平绣、包梗绣、刀绣,尤其是以金银彩绣古朴雅致、色彩和谐、绣工精湛最为著名。温庭筠也曾吟咏:“凤凰相对盘金楼,牡丹一夜经微雨”,当代著名学者赵朴初题赞为:“酌古酌今,裁云剪月;奇花异草,妙笔神针。”金银彩绣与中国传统刺绣血脉相连,作为独立的金银绣作品,今确切可见的实物见于唐,公元74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曾从宁波阿育王寺带去的金银绣千手佛,至今日本奉作国宝。宁波金银彩绣确切诞生的历史虽不可考,但至唐宋以来当地“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是不争的事实。据此推这一收益的历史,当有一千余年。明清时,仅宁波城内即有刺绣散坊、官营绣坊和绣衣和绣庄等多处,并诞生过闻名遐迩的代表人物(如清时金腥)与专为刺绣设计图案的代表写花店(如清时“许德来花店”)。宁波金银彩绣风格独特,色彩浓郁,表现力丰富,应用广泛,广受海内外人士欢迎。
但是,随着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宁波悠久的人文历史正在慢慢受到侵蚀、缩减、散落,再无人做,这工艺就可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正是这风雨飘摇的时刻,党中央、中央政府做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决定,作为宁波城市文化核心与窗口的宁波博物馆在宁波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建了起来,通过璀璨夺目的本土文物,折射宁波文化大市的丰富内涵。近1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宁波金银彩绣已由集中出口转为分散经营,又因电脑代替手工,因此曾经异彩纷呈的宁波金银彩绣将有失传的可能。为此,宁波市政府将金银绣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扶植和抢救,现已列入浙江“非遗”名录,宁波博物馆以显著的位置加以保承、宣传乃至发扬光大。
二、走访实践,体验其工艺本色
次日,我们来到了宁波金银彩绣有限公司,这也是金银彩绣的传承基地。公司里的老师傅告诉我们:所谓金银彩绣,是一种在丝质地上用金线(银线),结合各色彩线刺绣而成的手工艺品。它的历史相当悠久,在宁波工艺美术史上被称为为“三金一嵌”之一,古时的宁波更是素有“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宁波的金银彩绣在原料运用、技法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确有不少与其他地方的“钉金绣”不同的闪光点,实则是一门博大精生的艺术。慢工出细活,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一件作品的成形还真不容易,首先就需极大的耐心。也难怪随着时代的变化,金银彩绣在宁波当地已乏人制作,个别中老年人虽有艺在身,但因其成本大、收益小等原因而难重操旧业。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正好在这时雪中送炭,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及政府的大力支持,金银彩绣最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司内部到处摆放着金银彩绣的成品,一件件作品真可谓精美绝伦,富丽堂皇又不失典雅。基地通过引进新设备、新工艺,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的有效结合,创造出许多风格独特,色彩浓郁,表现力丰富的作品,广受海内外人士欢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窗口,政府大力鼓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经济模式相结合,使金银彩绣远销海外。至此,金银彩绣浴火重生,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深入调查,体验其从业人员精神
现年61岁的许谨伦老师,是许德来绣坊的第四代传人。许氏六世都从事着刺绣绘图业。许谨伦的童年时代,几乎都是在父亲的修房度过,耳濡目染。大冬天的还坚持用烧酒磨瓦罐,一边学习刺绣,一边学习绣品图案设计。这么多年来,最让他赶到欣慰的事情就是自己在1989年,参与创作的金银绣《百鹤朝阳》主屏,夺得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珍品奖,于1990年又获得国家金杯(珍品)奖,并被选为国家级珍品收藏。
巧手绣娘,59岁的史翠珍正和几个工友坐在绣架前刺绣,偶有谈笑声传出。走进桥畔的一间平房。在这七八平方米的平房里,摆满了各种绣品。屋子里有些暗,但更有味道。靠窗亮堂的地方,史翠珍静静地在丝缎上绣着,我们蹲在绣架前,大气都不敢出地看着她绣。金灿灿、明晃晃的丝线随着亮闪闪的银针上下穿梭,一丝一毫中竞拉出了龙的气势来,后来我们竟看着绣架上那一大堆金线银线出了神。过了好一会儿,腿酸了才站起来,而她明知道我们盯着她看,她却并不抬头瞧我们,其他几位绣工也一样,大概他们是早已见惯各种各样的参观了。史翠珍16岁学刺绣,已有40多年的“绣龄”,她说:刺绣讲究的是耐心和静心,学者要先打空针,接着学斜针,再学直针,最后学罩花。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习基本功就要三年时间。想成为一个金银绣成熟的技师起码要10年时间。“一粒米绣三针”,刺绣工艺细致之处可见一斑。
在这几位老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实践小队被分为两组。他们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师,在短暂的学习中我们向他们请教了金银彩绣的基本入门技巧及针法。之后就是小组PK,大家使出全力将自己所学展示了出来。比赛没有胜负,虽然师傅们都对我们的作品大加称赞,但大家都清楚中华民间艺术博大精深,仅凭这短短数小时的学习我们都还没入门。更何况就这几小时而且是在空调房我们都已略显疲惫,老师傅们在原先的小作坊那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与细心折服了大家的心。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传承!
四、问卷调查,“非遗”深入人心
最后,我们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问卷调查。在宁波市最繁华的广场之一万达广场,广场商业街区开有许多家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商店。问卷调查得到了宁波市民的积极配合,在与市民的交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宁波市民在宁波生活的幸福指数非常高,对宁波政府实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光大的政策非常拥护,为宁波有着悠久历史的“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深感自豪。看来,宁波市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上在市政府大力宣传,保护下早已深入人心。
实践感想
这次实践活动虽历时不长却是实践小分队在校内得不到的宝贵阅历——通过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我们只有正确的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实践是一种无形的磨练。它让我们今天付出,明天收获黄金。
第二篇: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精选)
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
从“非遗”自身发展条件看,原材料缺乏、传承人缺失、市场萎缩是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首先分析一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许多乡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以前每到夜间,大伙儿都会聚在树下、弄堂里夜谈闲聊,白天一起到田间劳作,共同交流的时间很多,逢年过节,组织的狮子班、罗汉班、坐唱 班、莲花、舞龙、走马等各种传统行会闹腾得红红火火。而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已不多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群众娱乐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电视节目成了中 老年人的主要休闲生活,网络、舞厅歌厅点据了青少年的休闲时间。这些现代娱乐方式极大地消弱了人们参与传统娱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无意间使乡土文化失去了 生存的土壤。
2、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冲击着传统手工业。
现代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不容忽视,包括工具机械的制作、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等各个行业。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几乎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制作。例如,一些工厂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把铁水铸入模具,几分钟就完工,降低了成本,传统手工制作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现在人家里使用的器具都是以塑料制品为多,传统木制品只在婚嫁用品上有市场。解放前,很多城市都有染坊十多家,还不包括一些挑担上门招揽生意的个体染匠,可见盛况一斑。棉花被已经被拆洗更方便,更暖和的被套和羽绒被所代替,逐渐失去了市场。不可否认,经济效益低下,需求市场萎缩,是传统手工业的局限性,上述种种,无不表示,现代工业已经把传统手工业逼入了死胡同。
3、文化传承人后继无人。
当一种行业成为谋生手段时,其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重要标准。老艺人多数处于下面三种境地:停业改行的居多;以农业生产为主,有需求时生产;还在维系本行的,显得力不从心,无以为继,收入微薄,日子困顿。因此,多数家长(其中也包括老艺人自己)宁愿让自己的子女到 工厂打工也不愿学习收入微薄的老行当,导致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了人走艺亡的危险境地。
二、浅析如何保护非遗 在制度层面上,要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目前,从全国到地方都认识到了保护的重要性,出台了保护法,启动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申报工作,制订了各种奖励制度等等。但这一切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市一级以上的层面上,乡镇一级的政府到底对此项保护工程该负有怎样的责任,要有什么行动与措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扎根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最需要基层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的。因此要想做好保护工作,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领导的 认识层面不同而有所差异,要在乡镇一级政府形成非遗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非遗保护的进行。在群众意识层面上,要扩大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心。多数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明确,多数被普查到的传承人认识不到自己是某一方面的传承人,甚至有的艺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怀有鄙视的态度,认为是“讨饭生活”,待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就不愿再从事或对外展示了。认识的不足导致了传承人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漠视,对其即将失传也抱着毫不可惜的态度,诚然,让非遗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要加快这个进程,要在各个领域,尤其在农村,用多种方式多加宣传,积极营造非遗保护的氛围,让全社会提高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非遗自身的层面上,找准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从而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展非遗普及活动,不失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双赢之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讲讲当地的传说故事,唱唱当地的民 歌民谣,玩玩以前的传统游戏,做做一些简单的传统手工艺,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又是一种保护。教育部在今年将启动京剧进校园推广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各地方可以把此项推广活动引向深入,与本地的非遗相结合,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进入校园。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民 俗旅游,开发旅游的新热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溶入旅游业中,互为依托,互为促进。总而言之,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挖掘非遗自身优势,不断创新,重新找回市场。蓝印花布原本多用于制作被面,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而现在这种被面已失去了市场,那可以考虑下向工艺品方面发展,如挂件,头巾,围巾,在制作工艺上积极创新,印染的布料,印染的花式花样等方面符合现代人的品味,我相信这门技艺还是会重新找到市场的。从传承人保护的层面上,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我们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爱护与尊重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一些经济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对其艺术成果的肯定上。作为政府部门多举办各种规模的展示展演活 动,积极地为民间艺术寻找活动场所,搭建表演平台,鼓舞民间艺术家们的信心。发动更广泛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证与命名活动,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副其实,增强其内在的动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远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要立足现实,不断完善保护机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努力营造保护环境,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第三篇: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6-14李庆禹
浙江省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8人。76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蓝陈启说:“政府每年都给我发补贴,我只有更好地把畲族民歌唱下去,让更多的人来学、会唱,报效社会。”自2008年以来,浙江每年在春节前后开展服务传承人“八个一”活动,即对传承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一笔政府补贴、召开一次座谈会、组织一次体检、举办一次技艺展示、组织一次专题采访报道、落实一项传承传习措施、制订一年传习活动计划。全省各地深入进行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出台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政策,并研究制定对学艺者、继承者的助学奖学等激励措施,逐步建立起长效传承机制,推进非遗传承传播工作。
第四篇:浙江嘉兴:非遗也时尚7-2中国文化报
浙江嘉兴:非遗也时尚
时间:2015-07-02 01:14: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晓初 责任编辑:郑泽川
嘉兴市“非遗文化客厅”一角
海宁皮影戏
王晓初
嘉兴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民间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堪称“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也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端午习俗、海宁皮影戏、嘉善田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吴根越角的历史记忆,展现着水乡文化的鲜明个性,把它们从历史长河之中打捞出来,让它们走出记忆的深闺,是一项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那么,如何让大量非遗项目走下庙堂与祭坛,走出曲高和寡的境地,走入百姓生活,走向越来越有生命力的明天?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答案是: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上时尚的外衣——通过开办非遗文化客厅、采集传承人口述实录、编辑非遗漫画,让非遗穿越古老漫长的历史隧道,摇身变成当下的时尚。
人们经常探讨时尚的话题,我们则要探索非遗的时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百姓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它们却又无处不在,让普通百姓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非遗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保护的开始,有了这个现实基础,才能延伸到传承与开发。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开发上做了很多探索,已初见成效。
我们有一个大主张——将非遗变成当下的时尚。我们不能让非遗埋藏在书本中,更不能让非遗传承人隐蔽在社会的角落,最不忍突然发现某个项目已濒临灭绝。思路的改变加上不断的努力,一切变得明晰、简单和得心应手。
非遗文化客厅引来八方客
非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虽然熟悉的人少,但一提起来,很多人愿意去谈论、学习、交流。2014年,嘉兴市创建了首个“非遗文化客厅”,提供给大家交流的场所,展示了非遗项目的实物。首个“非遗文化客厅”主要展示了黑陶、竹刻和端午文化的相关内容。黑陶增加了客厅的古韵,让人联想到几千年前的工艺;竹刻则运刀如笔,兼具诗画风采,让人着迷;端午文化更是溢彩纷呈、丰富灵动。这些项目相互呼应,让人养眼、养心。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行业讲究“传、帮、带”。我们在非遗传承人方面做了努力,在“非遗文化客厅”的开厅之日,组织了“非遗传承人走红地毯”仪式,将电影节中的一幕搬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中来,传承人就是我们的明星。这既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我们对非遗文化的尊重和推崇。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非遗文化客厅”,开始了解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走进来学习,并在外面广泛宣传。至今,“非遗文化客厅”已开展了10多次培训,接待近2000人。目前,嘉兴已拥有3个“非遗文化客厅”,在今后5年内,我们将陆续在各县(市、区)创建客厅,迎接更多的客人、学员,让更多人传承非遗。
一段佳话讲述非遗故事
时间,给了每一段故事以长度,主人公的经历,赋予了故事厚度和精彩。每个非遗传承人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老百姓要了解的就是那些故事。因此,我们为非遗传承人出版了《我们的故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录》一书。
嘉兴“海宁皮影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海宁有个很可爱的昵称,叫“皮囡囡”。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海宁的“皮囡囡”风光无限,草台班百余个,艺人近千,唱腔各异,造型与风格也各具特色。每逢红白之事、贵子降生、养蚕丰收等,都要请上一出皮影戏,好不热闹。项目传承人张坤荣小时候就经常去凑热闹,家里人看他喜欢,就鼓励他去拜师学艺,本来去看戏,结果成了戏中人。他通过多年刻苦训练,在舞台上逐渐展露光芒,得到多位领导人和国外嘉宾的赞赏。然而文化大革命把皮影戏当成“四旧”,当他重拾皮影戏时,已过去32个春秋。他创作和拯救的皮影戏神话剧和儿童剧有18部,他的人生和皮影戏一样跌宕起伏。
嘉兴国家级非遗项目“掼牛”传承人韩海华的故事则充满传奇色彩。用他的话说,嘉兴卧虎藏龙、高手云集,他师从多位名师,练就一身本领,精通十八般武艺,把回族“宰牲节”里的“掼牛”项目表演得精彩非常,名震大江南北,被赞为“中国式斗牛”,让嘉兴“掼牛”名扬四海。更有趣的是,韩海华被香港导演发现,出演了多部电影,还因为武术和“掼牛”表演成为金庸的座上宾,“掼牛”的故事出现在金庸小说中,让韩海华在“古代”潇洒了一把。如今他的故事在本地几乎家喻户晓,更是让“掼牛”项目深入人心。韩海华在嘉兴成立了首家武术馆,招收徒弟,嘉兴“掼牛”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中国式斗牛”在嘉兴已成佳话,也是嘉兴当下最时尚的话题之一,俨然成了嘉兴最生动的非遗代表之一。
《漫画嘉兴非遗》好玩又有趣
非遗传承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青年人,让他们感兴趣,是整个非遗传承的关键。一方面我们组织了“非遗进校园”,一方面我们又借力“非遗文化客厅”和非遗传承日的活动来增强非遗对他们的影响力。从2014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尝试,用漫画表现非遗项目,让青年人看到非遗项目好玩轻松的一面。
“嘉兴端午习俗”和“五芳斋粽子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离端午节很近,2014年,我们引进了端午吉祥物粽娃陪伴大家一起过端午,用粽娃形象创作了部分非遗项目,邀请学生们一起画粽娃、学非遗,带他们一起参与到非遗项目中来,寓教于乐,学生们热情很高,在玩耍中学会了染蓝印花布、用刀刻竹、做西瓜灯等,还通过粽娃的形象将很多非遗项目铭记于心。活动得到多家媒体的赞扬,也得到了很多文化界朋友的认可,我们趁热打铁,连续用粽娃形象创作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共62个项目,最终编辑成册,出版了《漫画嘉兴非遗》一书。
为配合漫画书的校园发行,我们选择20个项目做成了1.2米高的卡通粽娃,每个卡通粽娃不但生动地展示了非遗项目,而且通过内部配备的播音系统,随时向参观的人讲解它所代表的非遗项目,形成了文字、声音、画面,多维一体的展示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在2015年文化遗产日,前往卡通粽娃展览场地的人们络绎不绝,更是吸引了众多媒体报道,很多孩子,甚至年轻人都纷纷跟不同形象的非遗卡通粽娃合影,扩大了非遗项目的传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一些社会机构还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共同参与非遗卡通形象的推广。从中我们看到了非遗项目开发的新突破,更加坚定了我们把非遗项目做得更时尚、更好玩、更生动有趣的想法。
2015年,我们开始着手策划如何把嘉兴的非遗项目做成动画片,搬上荧屏,通过多种渠道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使更多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进而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开发。
我们要把非遗项目套上最时尚的外衣,让他们在华丽的历史舞台上,绽放光彩。
第五篇:雷山民族中学2017—2018学第二学期非遗传习工作总结【2018.7】
雷山民族中学“非遗”传习工作总结
(2017—2018学第二学期)
身为“非遗”传习基地,深知传承民间体艺,弘扬民族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学校一如既往坚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非遗”传习的文件精神,积极支持雷山县非遗中心的工作。现就本学期学校“非遗”传习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雷山县是黔东南州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地区,这是雷山人的骄傲,更是雷山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结合我校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的来源实际,学校一直坚持“传承民间体艺,弘扬民族文化”为学校特色教育的方针,以高考为第一抓手,以传承民间体艺促教学为目标开展雷山“非遗”项目文化传习工作。
二、本学期主要开展工作情况
1、进一步深化苗绣制作技能传习。苗绣是雷山县13项国家级非遗之一,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非遗”传习精神,积极开展传习工作。本学期,张荣芬老师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主要引导学生自习绘画图案花样和绣图案花样,进一步增添了刺绣技能的复杂化,提升学生刺绣技能。
2、由于学生表演佩戴的头鸟损坏严重,不能满足学生演出活动的需要,经学校领导批准,本学期新采购了价值1.5万元的银饰头鸟。
3、学生芦笙舞蹈协会按时开展活动。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为学生社团活动时间,芦笙舞蹈协会在会长杨发(高二文(8))、副会长杨健英(高二文(7))的积极组织协会开展舞蹈编练、芦笙演奏活动,使这一学期来,尤其是高一年级在王国银同学的带领下,参加短裙苗族芦笙演奏的人数不断增加,也是本学期学校民族文化推进工作的一大亮点。
4、金生华老师精心策划和组织高二文(8)班25位同学编练铜鼓舞。高二文(8)班是体艺特长班,其中40多人学体育,有7人学习艺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金老师借助教同学们吹奏长裙苗族芦笙的机会,组织编练铜鼓舞,推动了民族文化、民间舞艺的传播。
5、李志军老师利用学校农耕实物陈列室开展农耕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农耕实物陈列室建于2014年。在时任校长白志恩老校长的支持下,李志军花费3 1 个月的时间深入雷山各个乡村对农村原始的生产、生活用具进行搜集而建成。建成后,学校开发农耕文明思想教育基地。当今,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村传统文化基本丧失,使即使在农村生活的学生无法索取乡村原有的文化气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李志军老师定时定班开放,并向学生逐一讲释每一样陈列品的功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苦与传承民间、民族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文化观。
6、此外,学生摔跤协会代表雷山县参加2018年黔东南州青少年锦标赛成绩斐然。余贤老师率学生摔跤协会高二文(8)陆浩梅、高二理(2)余宝、高二理(7)王文平、高一理(12)杨璐琳赴黎平县参加2018年黔东南州青少年国际自由式摔跤和侗族式摔跤锦标赛。经过两天四个单元的的比拼,陆浩梅夺得国际自由式摔跤女子甲组48kg级和侗族式摔跤女子甲组48kg级的双料金牌,杨璐琳夺得国际自由式摔跤女子甲组48kg级和侗族式摔跤女子甲组48kg的双料银牌,也实现了该级别被雷山民族中学代表队包揽该级别的冠亚军。余宝夺得国际自由式摔跤男子甲组66kg级铜牌和侗族式摔跤男子甲组66kg级银牌;书法协会活动正常开展。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语文组姜通富老师严谨认真辅导学生书法练习,使书法在高考中实现了〇的突破。继2017年贵州省书法艺考我校李生文同学独领“风骚”后,2018年高考书法艺考,我校2位同学又实现了双上线。这是我校高考发展的新起点。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学期工作打算
1、受学校高考文化升学率的影响,学校的“非遗”传习项目及学时很有限,使老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不能正常化,长远而言,不利于“非遗”传习规模化发展和人才培养。为了推进文化传承,下学期申报学校明确班级课程表,让传习工作制度化。
2、学校目前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学生舞蹈协会的编练活动基本上出自于学生的记忆与想象,活动难度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解决专业舞蹈教师是学校近几年来的困惑。为此,经申请,学校领导批准下学期可以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任教。
3、本学期,由于辅导老师的原因,长裙苗族芦笙、方祥高排芦笙、短裙苗族芦笙的传习活动不正常开展。下学期,将统筹规划,力争从教师、设备上解决 2 问题,为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
4、由于银饰锻制、芦笙制作技艺要求较高而复杂,学生报名学习的人数较少,而且学校聘请的顾永冲老师、莫健华老师由于受雷山节日的影响,本学期两位老师不能按时到学校开展银饰锻制、芦笙制作传习工作。
总之,在雷山县委县政府和县文体局及非遗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不断推进,这是我校2015年以来体艺高考录取率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学校将竭力寻找工作短板,补足缺陷,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
雷山民族中学
2018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