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阳供电公司以“三个有效”细划要求
信阳供电公司以“三个有效”细划要求
信阳供电公司围绕省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精神,按照信阳供电公司教育实践活动 “三个有效”(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原则,讨论活动细节要求。
要求指出:信阳供电公司教育实践活动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学习内容坚持“向上”,教育活动延伸“向下”;以反对“学不走心,坐而论道”的务实开展学习教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精神抓好整改落实,达到“梁正基实”、“强心健体”的最终目的。
第二篇:以改革的精神落实“三个更加注重”要求
以改革的精神落实“三个更加注重”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同时又向全党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根本性要求。其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三个更加注重”的提出,为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处理好惩治和预防的关系确立了根本原则,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反腐倡廉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是有效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武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对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科学判断和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以改革的精神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努力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坚持以改革统领预防腐败工作
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风廉政建设状况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人民群众对廉洁改革和廉洁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治理腐败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党风廉政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不发达,社 1
会主义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各项改革有待深入,新旧体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真空和漏洞。新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腐败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再加上转型和放权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各种失控、失范和无序,就使某些人可以利用转轨中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漏洞进行腐败活动。面对转型期腐败过渡性和机会性的主要特点,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实践充分证明,始终不渝地围绕改革开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以改革的精神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为加强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反腐倡廉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与时俱进。因此,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根本在于通过改革不断地解决深层次问题。反腐倡廉建设要伴随改革的全过程,改革发展到什么领域,反腐倡廉建设就要涉及到什么领域;改革发展到什么程度,体系就要深入到什么程度,改革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反腐倡廉建设就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纪检监察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之中,深入改革开放一线,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整改,迅速填补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上存在的漏洞,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影响改革开放的问题,积极促进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尽职尽责。
二、强化改革,不断推进治本抓源头工作,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吴官正同志曾借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形象地指出,“反腐倡廉要加大预防力度,像扁鹊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发现同志有问题要早打招呼,要像扁鹊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
对腐败分子,要像扁鹊那样动手术、下猛药,务必严肃查处。”这就深刻启示我们,防治腐败必须坚持治本抓源头。加大治本力度,加强源头治腐工作,是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认识深化、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些年来,我省以制权为着力点,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督,对政务公开、科学民主决策、行政审批制度、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电子政务等内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意见,真正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及时对换届后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加强对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和制度。通过剖析我省几起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违纪违法案件,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腐败的现象及成因,以及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国有企业领导人腐败的应对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发挥了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加大治本力度重点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今后,要继续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班子为重点,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和社会监控机制,实现对权力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围绕加强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廉体系,实行公开咨询、公开听证、公开决策、公开告示、公开监督等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使权力运行机制得到了规范,行政效能得到了提高。按照“三个更加注重”要求,深化巡视工作,创新巡视工作体制,探索组建临时性的巡视机构,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对省直单位进行巡视,把派驻机构职能和巡视工作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对省直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督促检查。
三、深化改革,进一步抓好防治腐败工作,形成有效防范腐
败的体制机制
胡锦涛同志说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形成能够有效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些年来,我省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之中,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解决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改革惠农补贴发放管理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在全省推行惠农补贴资金 “一卡通”,对财政惠农补贴的粮食直补、农村低保、救灾救济等17大项43小项资金原则上实行“一个漏斗向下”,减少中间环节和行政干预,补贴资金直接到户,防止乡镇和村级截留,从源头上管住、管好。二是探索实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由政府或其授权机构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负责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和建设阶段的管理工作,以克服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三是创新林业工作机制制度,组建林业要素市场,将林业要素市场纳入产权交易中心一并管理,打造集林业行政审批办证、林权登记管理、森林资源评估规划、林业法律科技咨询、林地林木交易、木竹检量、投资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集中统一规范的平台,极大地促进林业发展,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推进了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在深化改革中,只有抓住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才能在预防腐败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要继续深入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透明化,尝试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行政监察工作,牵头与有关部门一起开发建设“江西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不断推进系统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对行政审批、政府投资项目、政府采购、重大事项办理、信访办理、应急情况报送、财政预算执行、行政执法等各方面的行政工作实行实时监察,实现信息技术与监察业务的有机结合,改革监察方式,强化监察职能,使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更加透明规范,使服务对象真正享受到快捷周到的服务。
四、注重创新,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工作,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把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归根到底要靠制度作保障。在推行其他各项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制度创新上。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编制《江西省省级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对行政许可项目实行目录管理,凡是违背《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许可项目坚决予以取消,对依法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向社会公示。二是围绕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撤销单位零余额账户之外的所有银行账户,财政统一设立单位其他资金专户,规范单位零余额账户的资金使用,禁止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资金向原有资金账户转款,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不合理开支,有效地解决了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截留、挤占、挪用的问题。三是建立建设用地报批制度,改进建设用地报批持续,明确建设用地报批责任,强化对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四是探求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路子。建立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下发了《江西省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试行)》和《关于省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纪委共同抓好基层站
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村务公开等事项。今后,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继续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完善“四项制度”,深化“四个公开”,积极推进党务公开,通过完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在执行上加大力度,在落实上狠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严格执行制度、违反制度甚至破坏制度的行为,要加大问责力度,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第三篇:以“三个四”要求为指导认真抓好县侨联工作
以“三个四”要求为指导认真抓好县侨联工作
一、要以落实好“四个希望”为目标,认真贯彻第八次全国侨代会和省侨联读书会精神
在第八次全国侨代会上,王*国代表党中央对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提出“四个希望”,一是希望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推动祖国现代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希望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维护各族人民大团结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希望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充分发挥独特作用;四是希望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目标即方向,方向决定发展。“四个希望”虽然是对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提出的要求,但实际上也为今后做好侨联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尺,为广大侨联工作者指明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各级侨联要通过各种形式,迅速将第八次全国侨代会和省侨联读书会的精神传达到广大归侨侨眷和“县-乡-村”三级侨联干部中去,组织侨联干部、归侨侨眷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三个河海”建设作出新贡献。各级侨联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王*国同志提出的“四个希望”、林军主席提出的今后五年侨联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王成云主席的讲话精神,将上级指示落实到侨联具体工作中去,努力形成共识、形成氛围、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凝聚侨心,集中侨智,1
发挥侨力,维护侨益,进一步推动侨联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国庆60周年的到来。
二、以处理好“四对关系”为关键,不断创新侨联工作思路。
我县是江山省第一大侨乡县,华侨资源丰富,侨联工作大有可为。一直以来,各级侨联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要进一步提升侨乡档次,创新侨联工作品牌,还需要我们继续拓宽侨联工作思路。在创新侨联工作思路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为侨服务和为我县建设服务的关系。以县委提出的实施在外河海人“回归工程”为总要求,牢固树立“双向服务”的意识,坚持为侨服务与为我县建设服务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各级侨联要全心全意为侨服务,想侨胞之所想,急侨胞之所急,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侨胞解决国内老人赡养、子女就学等各类难题。另一方面,要在热心服务侨胞的过程中,反过来引导他们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建设,积极促进“资金回归”,吸引“人才回归”,实现“项目回归”,为推动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持续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是处理好国内侨务和国外侨务的关系。中国侨联提出要实现侨联工作“两个战略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要从注重国内工作转向国内国外并重。国内侨务工作以归侨侨眷为工作对象,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认真处理侨务信访,依法保护归侨侨眷的各项合法权益,努力为侨界群众排忧解难;针对我县华侨、侨眷呼声高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侨务工作部门要设法争取支持,力求工作有所突破;要积极发挥归侨侨眷与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侨务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海外侨胞,侨务工作的主体在海外,侨务工作的优势蕴藏在海外侨胞之中,必须要不断强化以海外侨胞为工作对象的国外侨务工作。要不断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国外侨务工作的联谊、服务和引导功能,在加强联谊、深化联络的基础上,掌握信息、深入研究,发挥侨务工作桥梁作用,谋求华侨经济从虚拟走向实体,从社会公益转向经济共赢。
三是处理好老华侨和新华侨华人的关系。侨联工作的另一个战略性转变是从以往做老侨工作为主转向统筹老侨新侨工作。河海有百年华侨史,海外侨胞已经向第三、四代延伸,新侨人数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地位更加突出。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和新侨情,秉承“巩固老朋友、广交新朋友”的工作思路,在继续联系和深交老一辈华侨的同时,采取以老带新、以内联外的方式,积极开展华侨新生代工作。要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工作的力度,以华文教育基地为依托,以暑期夏令营等为纽带,不断强化海外联谊、交流活动,增强华侨新生代的民族认同感和对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时要积极物色和培养有实力、有影响、讲团结、做实事的新生代侨领,避免出现“侨领断层”的危机,确保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是处理好侨务资源的利用和侨务资源的涵养关系。对侨务资源要坚持涵养、开发、使用相结合。长期以来,我们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侨务资源的利用上,忽视了对侨务资源的涵
养。虽然目前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引发各种弊端。对侨务资源的涵养重在养“心”,主要是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来熟悉侨情、沟通侨谊、凝聚侨心。在侨务资源的涵养上,要做到“五戒”。一戒重“用”轻“养”。切忌给外界特别是海外华侨华人造成只用不养或为用所养的印象。要关心归侨侨眷在生产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并积极给予帮助解决;关心海外华侨华人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戒重“外”轻“内”。不能只侧重于华侨的捐资,而疏于解决国内侨务工作中的侨房、归侨侨眷就业、医疗、入学、贫困救助等基础性问题,把工作做到实处,让海内外华侨华人放心、暖心。三戒重“表”轻“里”。侨联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迎来送往、食宿安排,必须要重视与华侨“交朋友”,深入、细致、全面了解华侨的背景、历史和现状。四戒重“近”轻“远”。对侨务资源开发的短期效果要与长期效果相结合。华侨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我们多年来秉承为侨服务的宗旨,热心助侨、爱侨、护侨的不懈努力。侨务资源同样需要投入,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大投入小产出、早投入晚产出甚至有投入无产出的情况,都是可能的和允许的。切不可为谋求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短期政绩而急于求成,造成对侨务资源的过度开发。五戒重“大”轻“小”。海外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实力有大有小,某一个体的实力在不同时期也有强弱消长。要以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华人实力的差距,既要积极做好那些实力雄厚的个体资源的开发、服务工作,又要认真做好与我打交道的每一位华侨华人的工作。在报效祖国的问题
上始终坚持爱国不分先后、实力不分大小的原则。
三、以用好“四个抓手”为重点,积极推动侨联事业科学发展。
侨联工作年年做、月月做、日日做,但要想做得富有成效、做得令人瞩目,必须抓好抓住几个重点环节,一是观念的更新,二是服务的强化,三是活动的开展,四是队伍的建设。
一抓观念的更新。李*春同志说过一句话,观念是工作的总开关。观念一变,地阔天宽,观念不发生转变,其他各项工作都可能受到制约和影响。做好侨联工作,更新观念是关键。我们不能只是等华侨回国去接待一下,春节、中秋上门去看一下,慰问一下,这种工作是守势。要想把侨联工作开展得好、开展得有成效,必须要有攻势,也就是转变思路,想方设法主动去开展一些有成效、有影响、有声势的工作。
二抓服务的强化。侨联的工作归根结底是服务。过去的侨联工作中,更多的是“侨为我”服务,没有真正体现“我为侨”服务的宗旨,这样的情况必须逐步扭转过来。只有把“我为侨”服务做好,才能完成中国侨联提出的“三个最大限度”的目标(把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把他们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全县侨联干部要深怀爱侨之心、恪守为侨之责,依托群众工作、海外联谊、参政议政、维权等四个服务平台,多办利侨之事,切实维护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至于怎么抓服务,首先是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态度要到位;其次是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水平要到位;再次是服务的措施要到位。
三抓活动的开展。群团工作难度大,易被人忽视,但只要一做工作,一开展活动,别人又很容易认识你。侨联作为一个群团组织,必须要有活动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生命力。全县各级侨联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增强侨联的凝聚力,吸引力,从而达到侨联工作“组织起来、活跃起来、凝聚起来,发展起来”的最终目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对侨联工作的宣传,扩大影响、壮大声势、提高知名度。
四抓队伍的建设。要把握新形势,适应新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侨联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广大侨联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宽工作视野,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引导、组织、服务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改进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为侨服务有感情、深入实际知侨情、满腔热情办事情,使每一个侨联干部都成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之友,使各级侨联都成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之家。
同志们,成就令人鼓舞,前景催人奋进。党中央对侨联组织提出了新的任务、赋予了新的使命、寄予了新的希望。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推进河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以结果为导向,有效提升执行力,打造公司狼性文化
以结果为导向,有效提升执行力,打造公司狼性文化
前言
在市场竞争中,所有的管理者均是以结果为导向来衡量员工的价值,而执行力将直接影响到结果,因此有效提升员工执行力对于团队乃至公司的结果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事实上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一个企业永远只做两件事:一是战略,二是执行,所谓“三分战略定天下,七分执行拿成果”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们不经会问道,执行力的秘密是什么?导致企业执行力低下的问题有哪些?企业管理者如何打造狼性执行团队?
第一、态度是执行力关键
“心态决定效率,正能量让企业事半功倍。”根据执行力的公式,执行力=(执行能力+执行策略)×执行意愿。可以得出,执行意愿是对执行力有着成倍的影响。
对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不论做事情、做生意、做企业,都必须“心要硬,腰要软”。成功的人首先要有着强大的内心、坚强的意志,做事情要专注。其次,成功的人还需要待人谦卑,要有“归零心态”,不能自以为是、仅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于领导者而言,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正能量和谦卑的心态,才能影响身边的人,才会有人愿意追随。
而员工的态度,对打造狼性执行团队也很重要。就以华为团队选择员工的标准来说,华为首先就是要看员工的态度,他们坚持的原则是“先选喜欢我们的人,再选我们喜欢的人”。这样,每个员工遇事都会抱着“正面积极、全力以赴”的态度,只有用巅峰状态,主动正面出击,那么这个团队就是有执行力的,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除此之外,企业之所以没有执行力、无法树立团队积极的态度,还因为混淆了“任务”与“结果”的概念,“就像我们挖井取水一样,虽然任务指的是挖井,而结果则要挖到水。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是:任务不等于结果。”结果对于执行力而言,永远是第一位的,结果就是硬道理,是执行力的导向。“执行力就是准、快、狠地完成任务的艺术,就是把计划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成果”。
第二、执行力的核心是管控
“执行力的核心是管控,没有管控就没有执行,有管控才有品质”,在打造执行力过程中,核心要素即为“管控”。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有很多标准却没有执行。所以根据以下六个步骤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管控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执行力。
首先,明确结果,大家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结果而努力;
然后,锁定人员,明确分工,建立一对一责任;
第三,要保证措施,要为任务的执行提供人财物的基础,做到人、财、物各方面配备到位; 第四,是跟踪检查,就是企业制定的标准和任务,需要通过监督、检查才能够被执行到位,否则就是一纸空谈。
第五就是奖惩到位,这既为跟踪检查提供了执行保障,又可以保证标准的落地,也可以作为公司人员筛选机制;
最后则是“共守承诺”,立军令状,这也是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拥有打造狼性文化的执行团队,用华为任正非的话来说就是“胜者举杯同庆,败者拼死相救,士无贪生之意,将有必死之心”。
此外,“岗位有人负责、标准有人监督、流程有章可循、考核有据可查” 也是提升企业执行力的四个重要要素。以高速公路上的车为什么比普通公路上的车速更快为例,高速公路的要求和限制条件比普通公路多。如:高速公路单向的车道设计就像是企业员工劲儿往一处使,关于限速的规定就像是明确制定了标准,只有持一年以上经验的驾照才能上路就像是人才选拔机制、设立了准入门槛等。总结这些特点,可以得出“管控出效率,执行力的核心就是管控,没有管控就没有执行”这一重要结论。
同时,企业在管理时,应当避免“无为而治”的误区。例如惠普上海公司管理标准的变化,起初他们以“企业相信员工,员工必将全力以赴”为管理理念,结果无法对运行过程进行管控,导致公司遭受巨大损失,从而认识到监督、检查和管控的重要性,决定转变“无为而治”的观念。可见,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监督是执行的灵魂,检查是结果的保证。
第三、三大流程有效提升执行力的关键
企业需要在三大核心流程中提升执行力,即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人员流程是将战略与运营结合起来并加以实施的根本力量;战略流程是将人员与运营结合起来的桥梁,是运营的内容,运营流程是实现战略目标和展现人员执行能力的过程。”通过三个核心流程的管控和相互作用,企业就可以打造“4R信念执行系统:R1:Result,结果定义系统;R2:Responsibility,责任系统;R3:Review,业绩跟踪改进系统;R4:Reward,业绩评估系统。”,形成“不依赖任何能人的制度体系”。针对人员流程缺失的问题,企业的文化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因为好的企业文化能够“给想干事的人机会,给能干成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回报,给不干事的人以危机”,形成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而针对战略流程缺失的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弊病:一是“过高估计了组织的执行力”,这主要是不了解一线工作人员情况所导致的;二是“出台管理制度时不严谨”,通常表现为对企业内部制度朝令夕改;三是“制度本身不合理”,也就说标准本身没有针对性、可行性。对于运营流程的缺失问题,现在企业大多有虎头蛇尾的问题,缺乏常抓不懈的意识,缺少坚持到底的精神。
第四、狼性文化的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更应该依据狼性文化的启示,打造团队进取精神,狼性团队应当具有:
1、专注目标,坚毅执着。
在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具韧性者,莫过于狼;最有成就者,莫过于狼。狼群生存的最重要技巧,就是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捕猎的目标上,它们只要瞄准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为了捕获猎物,它们往往一连几个星期始终追踪一只猎物,搜寻着猎物留下的蛛丝马迹,狼群轮流合作,接力追捕,在运动中寻找每一个战机。没有明确的目标干不成大事,没有专注的精神干不成大事,没有对目标的坚毅执着也干不成大事,每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奇迹,只有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才算没白活一回
2、彼此信任,相互忠诚。
狼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家族,它们对族类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地关爱着自己的同伴,狼群的成员们一起捕猎,同时也一起游戏,睡觉以及共同防御敌人,彼此信任,相互忠诚。一匹狼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整个狼群的存续。在狼的世界里,信任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忠诚更是一种傲人的风骨,3、善于交流,有效沟通。
狼是最善于交流的动物之一。一匹成年的狼与一直幼狼交流时,为了表示与幼狼是平等的地位并让幼狼叫出声音来,它会把头降低到和幼崽一般高,然后发出狼崽的呜咽般的声音。有
效的交流和沟通对狼的生存至关重要。狼的沟通,在同一族类,能有效地减少彼此的冲突;捕获猎物时,面对瞬间万变的形势,狼与狼之间复杂精细的交流系统使它们得以不断调整战略与战术以获得成功。
4、相互合作,团结一心。
狼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狼与狼之间的配合成为狼成功捕猎的决定性因素,它们为了共同生存,可以牺牲一切,它们知道自己是谁,它们为相互依存而活。不管做任何事,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战斗力极强的狼群绝不会在它们的同类面前争强斗胜,也不会因同伴出现失误而互相指责,狼群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宿怨。
5、知己知彼,策略至上。
狼从来不靠运气,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它们对即将实施的行动总是具有充分的把握,当狼群在捕猎中不得不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猎物时,单列行进的狼总会改变阵势,对敌人群起而攻之,直到把猎物变为食物为止。在攻击时,每一匹狼都会尽心尽力,不管自己是否会受伤害。它们总会制定适宜的战略,通过相互间不断的沟通来实现团队的期望。狼既懂得进攻,也懂得退却;既不怕赤裸,更善于伪装;既能孤身奋战,也善于群体进攻;它精通丛林和荒野的游击规则,因此,它将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组织严密,纪律严明。
狼,是陆地生物中最高的食物链终结者之一,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最有纪律的族群。纪律是一切组织和团队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生存,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
7、冷静达观,无所畏惧。
狼在受到比它们更强大的其他动物的攻击时,是不会害怕、胆怯的。它们知道一只真正的狼是不会采取逃跑的手段,而是战斗。只有战斗才有生存的希望,而逃跑却只能死,这就是狼的生存法则。在失败的废墟中崛起的不仅仅有成功的摩天大厦,还有屡败屡战的意志家园,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跌倒后又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
8、注意细节,发现机遇。
狼的优秀绝非仅仅只是从猎物群中辨别出易于狩猎的对象而已。它们甚至能够观察,并记忆许许多多的连人类都无法觉察到的性格特征和习性。细节中存在机遇,细节决定成败,完美的细节创造成功。
9、尊重个性,求同存异。
狼群是一个整体,又是各个不同的个体,每一位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集体出一份力。在大自然里,再也没有一种声音,会比整个狼群的呼号所组成的声乐更令人感到惊异,哀凄、畏惧与美妙。百狼齐鸣的狼嚎交响曲,会比单一声调,单一旋律的嚎叫声,更令人产生不明敌众数目,不敢轻侮的畏惧心理。现代企业文化也是这样,一个团队只有由充满个性的员工组成才会有生命力,企业才会有能力不断推出创新之举。这样的企业才会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10、富有耐心,追求胜利。
耐心保证了胜利必将属于狼群,狼群谋求的不是眼前小利,而是长远的胜利。忍耐,就是坚持一个过程,等待一段时间,并在这段时间,这个过程中默默地奋斗下去,直到成功。忍耐也是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抑止住,不使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意志顽强的一个体现,也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狼族在生存猎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忍耐力令人叹为观止。纵观成功的企业和有所作为的个人,多数都具有这种狼的品质,不懂忍耐的人也将与成功无缘。在时机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忍耐就是在等待时机,忍耐就是在为最后的胜利创造条件。
由以上这十条特质可以看出,狼的精神是可贵的,狼的种群在自然界中是优秀的。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实行就是大自然最基础法则,优胜劣汰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狼的精神便是一种竞争、进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人类和企业作为借鉴。
第五篇:从三个维度求语文课堂之“有效”——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课例研习
语文学科被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语文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切实有效?在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模式、方法、技巧”层面,但如果我们不去追问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何在?语文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教得有效?往往只能止步于教学的表层,而不能深入教学的本质。下面我以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教学为例,从语文课价值取向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课堂如何实效三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注重语文课价值取向
何谓本真语文教学?结合参与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实际来阐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满足教学活动的正确性、规律性、客观性上,最终应该面对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毫无价值倾向的旁观者,而应是师生对话的引导者,这也就从更高的层面折射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应明确价值取向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合理性
课堂教学不能是为“教”而“教”,而是要让作者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智慧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本有独特的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路径思考问题,拓展和开掘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读出问题,读出自己。
应该说,无论用什么办法,都应该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归宿。这样,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尊重学生发言的权利,而且承担引导学生话语的内容,使学生在对话中有所收获。
课堂教学有若干主体,学生主体、教师主体、文本作者主体甚至文中的人物形象主体。应该说,对每一个主体李镇西老师都能给予相应的尊重。
在《给女儿的信》的教学中,当学生热热闹闹讨论课文如分组讨论“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一段)时,作为课堂的一员,他并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更强调的是作为课堂一员的平等的话语权。
师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师:“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生分小组研讨,气氛很是热烈。)
师:“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师:“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生:“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师趁势幽了她一默:“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
(大家笑了起来。)
生:“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句话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还有没有新的理解?”
生:“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他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力量的时候,那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生:“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我想它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以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上帝离开了。”
师:“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想不想李老师说?”
(同学们的声音震耳欲聋:“想!”)
师:“想?呵呵,其实你们不想我也要说!”
(同学们爆笑。)
师:“我觉得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从这点上讲,凡是人性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上帝都不能战胜的,你想战胜,这不是很狂妄吗?”
(那一刻,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似乎都像上帝一样陷入了对爱情的沉思。)
李镇西老师对课堂各方主体都充分尊重,正因此,学生从对权威的尊崇、服从中解放出来,真实、自由、开放地阅读文本,从而获得了相应的阅读动力。阅读究竟是读什么?是读教师理解的“个人化”阅读,还是在对各方主体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真实、自由、开放的阅读文本?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教师教理解感受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后者才是文学阅读的常态。
(二)回归语文本身
判断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合理,基本的尺度是看它是否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否使每个深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教育如此,语文教育教学自莫能外。语文课堂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从语文课堂这个特定的视角,将其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语文的本位,就应该是按照语文教学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来教学。
通过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得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真切、感性的认识,触摸人生,去懂得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懂得怎么对人对己,懂得神圣和爱情,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把“读文本”当作生活的一种方式来“读”,就是把生活当作生活来读。
师:同学们在读了文章以后,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些什么特点?
师:文中还有描写,一样的,并不是推进,字句一样,找一找,有哪些?
生:第8自然段,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第15自然段,第23自然段。
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表达?
生:爱情是精神上的东西,不用语言告诉的,用眼神来告诉他们之间的那种爱。
师:爱情是不需要语言的,就这么简单,朴素,不过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像这样一种古典的爱情,现在越来越少了,大街上随便就抱,生怕别人不知道,还觉得自己很悲壮,其实爱情不是这样的,有一首歌是怎样的,是——《最浪漫的事》,谁来唱?
生(动情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全班同学跟唱,气氛达到高潮。)
抓住课堂上的“异常”现象,积极营造“对话场”,李老师达到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学生广泛讨论理解了什么是爱情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入歌曲《最浪漫的事》让学生唱,将课堂推到顶峰,在生活化、情趣化、形象化的活动中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唤醒了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二、语文教什么
教师自身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不必应然成为教学的深度,在教学中过分的依赖这种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甚至可能成为教师的“包袱”。教师认为自己理解得深,准备得精彩,但是这往往也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照顾了学生和课堂上的生成,又不愿意丢掉自己的东西,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并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导致课堂内容繁缛复杂,学生学的太多,最终收获的却很少。一方面,语文课堂读文本是学生的生活所在,另一方面,文本解读又应向生活延伸,教育目的合理性是教学主体合理性的重要体现。
“生活化”不是把学生抛人生活,也不是把生活引入课堂,而是把“读文本”的学习行为“转化”成一种生活行为,“读”,不是假借它来完成练习,训练自己的技能,也不是模仿之后用以锻炼自己某种素养的一种目的,而是在语文课中通过“品着”“读着”去获得“生活着”的一种方式。
生:第15自然段最后一句,“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我第一次看到用“无与伦比”来形容爱情。我觉得,爱情是很璀璨很耀眼的东西,它像天使一样时刻就在我们身旁。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她指的这个语言点是上帝的第二次发现,那么,我们不妨停留在这里围绕上帝看到的东西研讨一下,“上帝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请问,上帝看到过几次?是同样的东西吗?是什么?
(生读课文,回答:第一次,看见一种“不理解的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
师:第二、三次看到的是否是同样的东西?
生:不一样。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三次美和三次力量有什么不同?书上有的,要扣住语言。
生:“不可理解的美”和“无与伦比的美”。
师:这种美和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生:爱情。
师:对,爱情。这是后来才知道的,上帝他只是看到不可理解的美。
教师的个人理论是贮存于教师个人的理性认识,语文教学中语言和言语本位的缺失,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最丰富、最多元也最随意,误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而作为教学“例子”的教材,又往往被开发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如果本课例能从“外婆的故事”“童话”和“信”三个更“语文化”的问题人手,引导学生有层次的深入文本,发掘作品除“爱情”以外的文化内涵,势必能更有效地构建语文知识,推进课堂效度。
三、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们更应该反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王荣生教授曾强调:“大量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所生产的‘教学内容’,在‘教什么’的正确性和‘用什么去教’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缺乏反思”。
有效的雏度。预期的教学目标与结果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和出现。教师的教,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生身上,追求“有效”教学,不仅要看本堂课教学后学生的收获、变化,更应体现在一堂课下了以后学生所得到的收获。
有效的教学。这意味着课堂教学最终要让文本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文本是语文学习的载体、必要的中介,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意义。
《给女儿的信》所属单元强调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艺术、正义、亲情、爱情等等,课前的提示是理解爱情,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三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让学生思考上帝三次从人们眼神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与爱情有什么关系;第二道题目是要学生理解文中谈论人性与爱情的几句话;第三道题目是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另一封信中对爱情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语文背后的思想,就是一种精神的所在,也正是语文课的分内事。可以说,这篇课文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练习,并没有涉及通常的知识与能力,而是让学生更深的去感悟。李老师在向学生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及其女儿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名人发问——“假如你有什么话要我带给她,是什么?”学生自然不只是学习“爱情”知识方面,更是在成才成人方面进行着极有意义的思考。李老师较好地处理了自主性和发展性统一的问题。学生自主地位的凸显,把学生的学尤其是自学放到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注重人文和学生个性构建的今天,我们必须注意课堂“实之有效”。正如李老师所说的:我时刻注意着学生的谈话与授课中心的最佳的结合点。其实这里我们的李老师已经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生成的基础上完成预设的目标和在预设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难看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把握,李老师也是有估量、有反思的。这里李老师的点拨将课堂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不仅仅是爱情的问题了,更提高了精神的人性的东西。这堂课的成功,不是缘于语文“生活化”本身,而是在教《给女儿的一封信》这封书信时,牵连出来的人和事,书信背后的人性,这种对教学内容的自觉,在合适的课堂教学产生合适的效果,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实之有效”。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②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潘新和:《语文:表现和存在(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⑥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怎么样》,《中国教育报》,2002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