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夏春阳 文章来源:江苏工人报 点击数: 520 更新时间:2008-11-5 14:11:45
工资报酬是职工最主要的经济利益,是职工赖以生存的根本,保护职工取得劳动报酬权利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当前,在全社会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完善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为各级工会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邗江区逐步形成了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领导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格局,使这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在建立完善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目前,全区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2185家,覆盖职工13.37万人。其中单独建制473家,联合建制124家,覆盖企业1712家。建制率和职工覆盖面均达到98%以上,为促进全区建立和谐、协调、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必须看到,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平衡性,部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不够明显,还不能真正起到协调和改善劳动关系日益出现的激化矛盾。笔者就当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如下。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被动建立或执行“行政指令”。集中反映在业主和职工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多此一举,没有必要,相当一部分企业是迫于自上而下的压力,不能将这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2.集体协商形式化,作用不明显。部分企业的集体协商往往是走形式,即使是进行集体协商的企业,也是以工会主席的个人协商所代替,遇到有关职工劳动报酬方面的问题,是由工会主席个人与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凭关系、反复交涉去解决,而没有真正通过规范的集体协商来处理。还有不少企业是以不变应万变,合同一旦签订就再也不会根据情况变化通过协商进行修改、变更。这种由于双方缺乏认真、充分、平等的协商,作
用不明显。
3.合同文本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由于部分企业迫于压力、被动应付,出现不根据企业自身实际进行协商,而是按照上级部门提供的合同范本,照搬照抄,不能体现企业
特点和实事求是。
4.合同内容含糊,不明确,难以履行。主要表现在合同内容和规定过于笼统、原则,不便于有效地履行和监督,特别是在规定双方权利义务方面的一些条款,往往存在不平等,而这些不平等绝大部分是对职工一方不利。
5.集体协商的标的低,合同质量不高。由于职工方处于弱势,绝大部分职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尽了解,不能真正掌握企业有关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难以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因而在工资增长幅度、各种社会保险的覆盖等方面出现协商标的低、合同质量不高,以职工的损失换来企业的容易接受。
6.劳动定额不合理,缺乏科学性。绝大部分企业职工的收入是根据企业严格的定额“多劳多得”,获得集体协商确定的劳动报酬,很多需要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保证。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法制建设不尽人意。我国有关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尤其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法律法规滞后于调节劳动关系的实际需求,存在有关法律规定互相矛盾和缺乏可操作性。《工会法》没有规定必须要进行集体协商,《劳动法》对此规定的表述也仅是“可以”等等,因此,法律责任的缺失使得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法律效力大打折扣。近年来,江苏省走在全国前列,陆续制定出台了“一办法六条例”,使全省的劳动法制建设成体系、相配套,为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但受全国大范围的影响,全面实施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执法力度。
2、合力推进力度不够。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为新建或改制的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时间不长且不够规范,企业对工会是代表职工的组织认识不足,导致工会组织的作用不明显。工会组织为了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往往占主动,由于合力不够,给工会带来不小难度。
3、协商双方力量不平等。由于代表职工方的工会组织存在工会主席是兼职、受聘于业主,怕丢饭碗,或是工会主席由资方代表、亲属兼任,致使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使职工方更处于弱势。加之职工队伍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不能进行真
正意义上工资集体协商。
4、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当前以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为主实施的劳动监察工作,在人员配备、技术手段、法律保障和覆盖范围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关系利益格局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存在执法不严或执法难现象。
5、部分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监管机制,存在工资集体
协商不规范,合同的法律效应打折扣。
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对策
强化法律制度建设。要加快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立法及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建立起保障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效履行的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真正确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企业的地位、形式和协商内容、程序、代表的构成。把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同时,地方工会应积极会同人大、劳动等部门加大对《劳动法》以及江苏省“一办法六条例”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形成社会合力,真正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订立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一经生效后,对劳动关系双方应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要建立健全合同履约责任制,把履行合同的责任作为企业依法治企、健全企业科学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合同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对已生效的合同的督促检查。在企业内部,工会要充分行使对履行合同情况进行监督、参与调查处理、提出意见要求改正、要求劳动监察部门处理以及提起仲裁、诉讼等权利。在企业外部,劳动行政部门要强化对合同的审查、执法检查、调处合同争议和追究违约者法律责任等,把监督检查同履约责任、整改反馈、责任追究等结合起来,坚决纠正和依法处理合同违约问题,保
证合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强化工会的力量和作用。工会具有代表性是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保证。应进一步强化工会的力量和作用。首先必须是建立真正能够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改以往说服动员企业建立工会为积极发动职工组织起来成立工会;杜绝由企业任命或领导人兼任工会领导人的做法,严格按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规定和要求,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工会主席,实现工会的民主化和群众化。其次,加强企业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主渠道的作用,规范集体协商职工方代表的产生行为,严格按照除工会主席外,协商代表由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推进工
会民主化,增强工会的代表作用。
强化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要通过招聘、培养,建立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直接介入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协助和监督企业的集体协商行为,加强企业工会的力量,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平等协商,取得劳资关系
双方的力量平衡。
强化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根据企业目前的状况,绝大多数企业为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难以推进。实行多层次的协商结构,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可以避免因企业工会与行政存在的依赖关系而导致的工资集体协商的形式化。根据《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规定,区域工会和行业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本区域、行业内用人单位代表或者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因此要大力发展区域、行业工会组织,强化其代表能力和协商能力,培育与区域、行业工会结构相对应的雇主、行业组织,强化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协商结构,以此促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完善。
第二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
中国在推进集体协商过程中存在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和独立性缺失、集体协议浮于表面、有关各方对集体协商认识不到位以及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建议要明确政府角色,确保劳资双方的协商主体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增强集体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加强舆论宣传和学习培训,提高各方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认识,积极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建立与集体协商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关键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
自2000年11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以来,我国大力推行了十几年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没有取得职工工资增长和缓和劳资矛盾的预期效果。
一、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
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工资分配的重要手段,实践也证明其在协商劳资关系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然而,这项制度在中国推行了十几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集体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和独立性缺失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在有工会的企业中,工会是代表职工与企业订立工资集体合同的唯一合法组织。在集体协商中,工会的代表性主要是解决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地位问题,工会的独立性则主要指工会与管理方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与其说是劳动者组建了工会,还不如说是政府组建了工会,并要求或鼓励劳动者加入现有的工会。这使得工会除了要考虑劳动者的利益以外,还要执行政府的意图,贯彻政府的政策,这就削弱了工会对劳动者利益的代表性与独立性:在公有制企业,企业的法人代表一方面以劳动力使用者身份参与集体协商,另一方面同时又是企业工会会员,属于企业职工团体中的一员。这种自相矛盾的双重身份,不仅限制了企业法人代表作为工资集体协商一方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使我国工资集体协商主体走进法理上无法解释的误区。在非公有制企业,情况刚好相反,工会工作人员不仅是职工的利益代表,同时也是企业的雇员,这种双重身份也使企业工会在集体协商中境地尴尬,严重影响了其作为职工利益代表的独立性。
(二)工资集体协议浮于表面
1、过程浮于表面。我国现行的集体合同工作是自上而下推行的,甚至在年初向下级组织下达要完成集体合同的指标,在考核的压力下,各级工会和对应的雇主组织为了完成任务而签订集体协议,只是例行公事甚至根本没有集体谈判的程序,往往是只按规定把协议一签了之。这种推行方式表面看力度大,进展快,但实际上作为集体协商的当事方——职工和雇主的关切度和参与度都不高,从而使集体协商过程浮于表面。
2、内容浮于表面。由于劳资双方没有认真进行集体协商的过程,所订立的集体合同往往是照搬照抄《劳动法》或集体合同样本,合同缺乏结合本企业的可操作性内容,不能形成制约,浮于表面。
3、有关各方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推行工资集体协商会影响当地投资环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害怕因为工资集体协商的问题与投资方闹翻,所以对阻碍工资集体协商的行为听之任之;其次,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工资分配的决定权在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主认为自己拥有企业所有权,企业的工资分配就应该自己说了算。这种认识造成企业单方面确定工资水平、工资支付方式和工资增长的问题比较普遍。同时,在改革开放后的近30余年里,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一直处于供大于求,这也使企业没有出让或与职工共享工资决定权的动力,从而导致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推进难度大;再次,多数劳动者也认为在当前劳动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岗位才是第一位的,而法律给予的协商权力在有可能因此失去岗位时就变得无关紧要了;最后,部分工会干部认为工资集体协商专业性强、难度大,对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所处的重要地位认识不清,这些消极的认识使他们在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开展中存在畏难情绪。
二、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协调劳资关系采用统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一方面限制劳资双方自治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立法确立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并建立相应的监察机制,确保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同时,由于立法层面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只能规定一些原则性的条文,而缺少可操作性。而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是要服从市场价值规律的。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行业是否景气等因素决定了劳资力量的对比。政府制定的劳动标准往往带有过多的主观意志,而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不是定得过高难以执行,就是定得过低损害劳动者的利益。在这种状况下订立的集体合同,更多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志,与企业、与职工的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甚至差距很大,使得集体合同的履行兑现不能令人满意。
三、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采取措施不断完善这项制度以使其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明确政府角色,确保劳资双方的协商主体地位
“三方体制”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工资集体协商原则,也是经实践证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其本质是在政府主持下由劳资双方进行直接谈判,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主持而不是主导,政府不需要直接干预,以确保劳资双方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协商过程和协议内容浮于表面,使工资集体协议能充分反映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增强工资集体合同的可履行性。
(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增强集体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和独立性
在集体协商中,由于劳动者相对于雇主处于劣势,为了使其具有与雇主平等协商的能力,当前应重点增强劳动者的组织———工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
(三)加强舆论宣传和学习培训,提高各方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认识
首先,集体协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而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也是良好的投资环境之一。其次,资方应该正确认识对企业的所有权,涉及职工利益的企业管理权是由劳资双方分享的。在企业的一些特殊状态如破产清算时,企业所有权反而是职工优先享有。因此,不论从企业的本质还是从法律上,与工人协商工资是资方应有之责。再次,工会应充分认识自己的协商主体位臵,把维护工人权益作为自己惟一职责,提高自己的协商技能。
(四)积极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职工了解企业信息的重要渠道,应积极推进厂务公开、职代会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与集体协商密切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要求企业必须提供集体协商所需的真实资料。雇主要向工会或工人代表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真实信息,并在集体协商的全过程承担向工会提供资料的责任。
第三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工资分配共决的有效手段。中国在推进集体协商过程中存在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和独立性缺失、集体协议浮于表面、有关各方对集体协商认识不到位以及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建议要明确政府角色,确保劳资双方的协商主体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增强集体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加强舆论宣传和学习培训,提高各方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认识,积极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建立与集体协商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关键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协商是建立企业工资分配共决机制、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和措施,是改善劳动条件、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保障经济增长和政治环境稳定的有效手段。自2000年11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以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我国公有企业和非公有企业逐步推广开来。显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以来,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不但没有随着企业盈利的增长而增长,反而是大幅度下降了,现实观察可以发现,在我国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近10年里,经济发展和企业盈利都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一线劳动者的工资一直在当地最低工资线上徘徊:二是从劳动争议数据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说我国大力推行了十几年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没有取得职工工资增长和缓和劳资矛盾的预期效果。
一、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
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工资分配的重要手段,实践也证明其在协商劳资关系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然而,这项制度在中国推行了十几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集体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和独立性缺失
集体协商制度有效运作的前提是劳资双方的代表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而在我国,目前不论是劳方代表还是资方代表,其代表性和独立性都存在问题。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在有工会的企业中,工会是代表职工与企业订立工资集体合同的唯一合法组织。在集体协商中,工会的代表性主要是解决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地位问题,工会的独立性则主要指工会与管理方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工会的代表性与独立性要求工会不仅应该充分代表劳动者的利益,而且应该只代表劳动者的利益,而不受其他利益团体或政府的干涉。但是,目前在不同层次的集体协商中,行业、地区及以上层次的工会组织,在政府公权力直接介入劳资关系的统合模式下,其合法性并不完全来自于劳动者的认可与授权,更多地是依靠政府的许可。因此,与其说是劳动者组建了工会,还不如说是政府组建了工会,并要求或鼓励劳动者加入现有的工会。这使得工会除了要考虑劳动者的利益以外,还要执行政府的意图,贯彻政府的政策,这就削弱了工会对劳动者利益的代表性与独立性:而在企业工会,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也受到普遍的质疑。在公有制企业,企业的法人代表一方面以劳动力使用者身份参与集体协商,另一方面同时又是企业工会会员,属于企业职工团体中的一员。这种自相矛盾的双重身份,不仅限制了企业法人代表作为工资集体协商一方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使我国工资集体协商主体走进法理上无法解释的误区。在非公有制企业,情况刚好相反,工会工作人员不仅是职工的利益代表,同时也是企业的雇员,这种双重身份也使企业工会在集体协商中境地尴尬,严重影响了其作为职工利益代表的独立性。事实上,目前雇主控制、干涉工会的行为,仍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已经建立工会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主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企业行政负责人如副厂长、人事部长或雇主的亲戚、亲信充任,导致企业工会在集体协商中很难真正代表职工的利益。已建立起来的企联也普遍存在人力、财力、信息网络和组织网络薄弱的问题,参与各级劳资关系协调的职能也没有完全到位。同时,私营企业主也缺乏需要特定组织在劳资关系层面代表自己的意识和传统,加上改革开放30余年来,私营企业中的城乡雇主群体,并没有面临工会维权的强大压力,惯于行使买方(雇主)主导权,在处理劳资关系上都缺乏参加雇主组织的冲动。这也影响了企联对于雇主的代表性和约束力。
(二)工资集体协议浮于表面
1、过程浮于表面。我国现行的集体合同工作是自上而下推行的,甚至在年初向下级组织下达要完成集体合同的指标,在考核的压力下,各级工会和对应的雇主组织为了完成任务而签订集体协议,只是例行公事甚至根本没有集体谈判的程序,往往是只按规定把协议一签了之。这种推行方式表面看力度大,进展快,但实际上作为集体协商的当事方——职工和雇主的关切度和参与度都不高,从而使集体协商过程浮于表面。
2、内容浮于表面。由于劳资双方没有认真进行集体协商的过程,所订立的集体合同往往是照搬照抄《劳动法》或集体合同样本,合同条款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现实中“一个文本管全区,一个合同管几年”的现象仍然存在,合同缺乏结合本企业的可操作性内容,不能形成制约,浮于表面。
3、原因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协调劳资关系采用统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一方面限制劳资双方自治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立法确立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并建立相应的监察机制,确保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同时,由于立法层面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只能规定一些原则性的条文,而缺少可操作性。事实上,确立合理的劳动标准是政府力所不能及的。因为劳动标准的确立要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了集体协商的力量对比,从而决定劳动标准对雇主有利还是对劳动者有利。而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是要服从市场价值规律的。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行业是否景气等因素决定了劳资力量的对比。政府制定的劳动标准往往带有过多的主观意志,而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不是定得过高难以执行,就是定得过低损害劳动者的利益。在这种状况下订立的集体合同,更多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志,与企业、与职工的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甚至差距很大,使得集体合同的履行兑现不能令人满意。调查发现,有些企业在签订集体协议时根本就没有打算兑现,因为我国没有关于集体行动权(罢工权)的立法,企业不履行集体合同,工会或职工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
(三)有关各方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推行工资集体协商会影响当地投资环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害怕因为工资集体协商的问题与投资方闹翻,所以对阻碍工资集体协商的行为听之任之;其次,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工资分配的决定权在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主认为自己拥有企业所有权,企业的工资分配就应该自己说了算。这种认识造成企业单方面确定工资水平、工资支付方式和工资增长的问题比较普遍。同时,在改革开放后的近30余年里,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一直处于供大于求,这也使企业没有出让或与职工共享工资决定权的动力,从而导致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推进难度大;再次,多数劳动者也认为在当前劳动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岗位才是第一位的,而法律给予的协商权力在有可能因此失去岗位时就变得无关紧要了;最后,部分工会干部认为工资集体协商专业性强、难度大,对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所处的重要地位认识不清,这些消极的认识使他们在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开展中存在畏难情绪。
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一些调节工资分配的制度已经失效,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资分配机制,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采取措施不断完善这项制度以使其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明确政府角色,确保劳资双方的协商主体地位
“三方体制”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工资集体协商原则,也是经实践证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其本质是在政府主持下由劳资双方进行直接谈判,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主持而不是主导,其主要职责是确保工人真正享有“劳动三权”,即组织和参加工会权(团结权)、集体交涉权(谈判权)、集体行动权(抗议权),使工人能有与资方基本均等的力量进行协商,保证劳资双方谈判的对等和公平,实现社会正义。而谈判程序、谈判时间、工资调节等具体协议内容都可以由劳资双方在谈判桌上协商,政府不需要直接干预,以确保劳资双方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协商过程和协议内容浮于表面,使工资集体协议能充分反映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而不仅仅是政府的意志,增强工资集体合同的可履行性。
(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增强集体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和独立性 在集体协商中,由于劳动者相对于雇主处于劣势,为了使其具有与雇主平等协商的能力,当前应重点增强劳动者的组织———工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为此,应该做到五点:
1、工会应以政治团体为主转变为以职业团体为主;
2、重组各级工会,全面实行工会主席直接选举,真正做到由工会会员来选举自己的领导者,而不是由任何外界的力量来指定;
3、政府应减少或退出对工会事务的直接干预,把管理工会的权利还给劳动者自己,允许职工自愿组织自己的工会,而不是由政府或上级工会强制组建或要求职工入会;
4、改革我国现行的工会制度,对参加工会人员的条件加以限制,凡是代表劳动力使用者利益的人员不得加入工会,主要包括企业法人代表、决策人员和其他不适合参加工会的高级管理人员;
6、全面贯彻落实《工会法》及其他法律规范,切实保障工会不因为工作问题而遭到雇主的打击报复,适当放宽对工人行动权(罢工权)的限制,为集体协商制度的运作提供后盾。
(三)加强舆论宣传和学习培训,提高各方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认识
首先,地方政府应纠正实行工资集体协商会影响招商引资的错误认识,相反,集体协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而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也是良好的投资环境之一。其次,资方应该正确认识对企业的所有权。本质上,企业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组成的合约,这就意味着并不是企业的一切管理权都由资方单方面决定,涉及职工利益的企业管理权是由劳资双方分享的。事实上,在企业的一些特殊状态如破产清算时,企业所有权反而是职工优先享有。因此,不论从企业的本质还是从法律上,与工人协商工资是资方应有之责。再次,工会应充分认识自己的协商主体位臵,把维护工人权益作为自己惟一职责,提高自己的协商技能。
(四)积极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建立与集体协商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是职工确定合理协商目标的基础,而民主管理是职工了解企业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应积极推进厂务公开、职代会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集体协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建立与集体协商密切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要求企业必须提供集体协商所需的真实资料。雇主要向工会或工人代表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真实信息,并在集体协商的全过程承担向工会提供资料的责任。
参考读物:
《工人日报》、《江苏工人报》、《中国工运》、《江苏工运》、《工运研究》
第四篇:当前工资集体协商的难点及对策措施
当前工资集体协商的难点及对策措施
一、存在问题
一是协商制度缺乏刚性措施。近年来,相继出台的政策、法规法律效力相对滞后,缺乏约束机制,导致部分企业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不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工会没有任何措施和办法强制企业签订协议。
二是协商程序不规范。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核心在于建 立真正的协商机制。但在签订过程中,很多企业根本没有经过真正的平等协商程序,即使协商也是走过场,在程序上很不规范,部分企业按照合同文本照抄硬套,敷衍了事,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按照要约、协商、审议、公示、监督、备案等程序进行规范。
三是工资增长不同步。目前,行业、企业内部之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较大,特别是一线职工与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更明显,工人工资增长缓慢,多年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工资并未随企业效益的增长而提高。有的企业看似平均工资有了一定的增长,实际上是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出现了一线职工收入“被增长”的现象。有些企业不是根据经营状况和效益来确定工资标准,而是把最低工资作为职工工资的标准。
四是重形式轻履约。一些企业工会把工资协商视为上级工会布置的任务,签订协议后并未对其履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致使工资集体协商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些企业老板错误地认为工资协商的目的就是让企业为职工增加工资,害怕一旦建立了这
板在面对工会开展工资协商的要求时,惧怕建制,采取能拖就拖,能不签就不签的做法。即使在上级干预下不得已进行工资协商时,在协商过程中防范意识很重,不愿向职工方提供企业相关数据和资料。有的企业在协商中不尊重职工方协商代表,工资协议内容由企业一方说了算。
五是主体双方地位不平等。从法律上看职工方协商代表与企业方协商代表是完全平等的两个协商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工会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差距很大,很多企业老板根本不把职工方协商代表放在眼里,加之企业工会干部兼职多,对工会工作缺乏必要的研究,部分工会干部“不敢谈、不会谈”现象比较普遍。
六是工会自身存在问题。从工会自身角度来看,一方面,部分地方工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物力、财力支持,制约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部分工会干部面对协商难、签约难、履约难、监督难等问题产生畏难情绪,工作不够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工资方面的法律政策知识和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在实际协商中不会谈、谈不好,自身专业素质还需提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宣传认识不到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角度看,由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没有充分的精力思考和顾及工资协商工作;从企业管理方看,由于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对开展工资协商存有顾虑;从职工角度看,由于对工资集体协商与职
层工会干部角度看,由于推进此项工作难度很大,他们不敢协商、不会协商,不能保证工资协商的质量。
二是工会干部势单力薄。工资协商的专业性、法律性、政策性很强,对双方协商代表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职工方代表专业性不强,很难适应协商需要,加之业务培训工作不到位,企业工会干部对政策、法规不太了解,对“谈什么、怎样谈”一片茫然。会算账、懂维权、能协商且具有很高个人魅力的职工协商代表较少,一些工会干部受制于老板,不敢向企业提出协商要求,不敢理直气壮地进行平等协商。
三是工会组织有名无实。近年来,工会组建工作虽有很大进展,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非公企业不愿建立工会组织,已经建立工会组织的非公企业工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改制企业工会组织被弱化,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信心。在已建立工资协商机制的企业中,尚有许多流于形式。
三、破解难点的途径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中之重是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而推进工资协商则是理顺企业分配关系,实现职工收入倍增计划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各级工会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社会各界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为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
要始终坚持党委领导,积极争取把工资集体协商纳入党政的工作部署,合力推进。通过各级人大及政府的劳动执法检查活动、政府与同级工会的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等渠道和平台,推动解决工资协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企制宜,分类指导,全面覆盖。
三是完善措施,激励考核。将工资协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责任目标和考核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同时可建立保证金激励机制,即对企业单位收取一定的保证金,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考核奖励基金,对在考核合格的企业返还保证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企业,给予挂牌警告,在扣压保证金的同时,取消该企业评先荐优和国家、政府的一切优惠政策。还可尝试推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的动力机制,例如:对开展集体协商自主确定工资总额的企业予以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若因增加职工工资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税后利润明显降低的,允许减免企业所得税;对增加职工工资税后利润为零甚至为负的,允许减免增值税甚至营业税等方法。政府还可以运用税收、社会保障政策等手段,影响工资集体协商的结果,使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失业率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适当的联动关系,既保证工资随经济的发展而稳步提高,又达到促进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劳动关系等更广泛的目标
四是建议立法,明确责任。现行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了工会组织有代表劳动者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但没有明确规定企业方不进行集体谈判应当承担何种法律后果。这就使得工会组织在开
展集体谈判时缺乏刚性的手段。建议:建立健全劳动法规制度,在法律上赋予工会适当的权利,解决协商过程中工会组织作为职工方主体代表者的代表性和独立性;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和配套政策出台,通过硬性措施,强制企业必须建立工资协商机制,对企业在集体协商中的不作为,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五篇:仙桃市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仙桃市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仙桃市总工会
工资报酬是职工最主要的经济利益,依法保护职工取得的劳动报酬,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前,在全社会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完善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为各级工会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仙桃市总工会按照“坚持部门联动,加强分类指导,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的总体要求,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目前已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并签订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650多家,覆盖职工78000多人;全市19个镇(街办、园区)已有15个建立了区域性职代会制度,共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16份,行业性集体合同13份。但还必须看到,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平衡性,部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不够明显。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工作大局上看,工会工作难度增大。一是非公企业迅猛发展,部分非公企业对工会组织认识不足,认为企业是老板的,什么事老板说了算。特别是一些家族式管理的企业,工会工作更流于形式。二是非公企业工会主席也是受雇 于企业,工会干部端老板的碗,感觉不能和老板“对着干”。三是现在处于劳动力丰富、用工岗位相对不足的时期,职工和工会组织处于弱势地位。
2、从人员状况上看,流动性大素质不齐。非公企业从业职工人员流动性大,从业人员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较低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缺乏,决定了从业人员不适应与老板集体协商工资。
3、从企业用工上看,无序竞争人员不稳。随着非公企业年年增加,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更多的员工。如仙桃市立新无纺布公司2002年只需职工600人,而到2005年上无纺布生产线后需要2000多人。职工不足产生相互“挖人”现象,以高薪相许,互挖熟练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职工不稳定,企业不和谐。
4、从企业自身上看,心存顾虑不敢放手。工资集体协商意味着要把集体合同中关于工资的内容,单列出来签订专项协议,如果白纸黑字写在纸面上,一些企业就担心员工依此作为劳动仲裁的法律依据,担心被“捆住手脚”。
二、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对策
1、强化工作联动,形成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合力。一是市委市政府要把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报告把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企业正常工资调增机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进行部署。二是成立以市领导为组长的工资集体协商领导小组,市政府在适当时期召开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动员大 会。三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调度会研究解决推行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四是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市总工会作为办事机构,积极参与协调组织,组成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进行强化培训,到企业实行面对面指导,并为长期建立指导员队伍提供经验。
2、通过典型引路、探索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仙桃市总工会把彭场镇作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试点。市总工会与彭场镇党委联合组织专班,迅速深入企业动员。通过专班的工作,企业业主醒悟了:工资低一档的企业必然沦为工资高一档企业的培训基地。工资集体协商试点单位的协商工作随即展开。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彭场镇“遇事先协商,边干边协商”的工资协商模式。试点单位飞翔无纺布有限公司工资协商的经验,被彭场镇工会在全镇推广。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镇政府发出了《彭场镇工资协商指导意见》,并号召各企业依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完善。荣翔、裕民、顺通、宏利等公司实行工资协商后,均收到良好的效果:职工流动率过去是30%,现在仅3%,职工年均增收2000-3000元,全镇职工总收入增加了2000多万元,工业产值年增1个亿。市总工会及时总结了彭场企业工资协商的经验,并召开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现场会,全市各镇(街办、园区)和企业的党政工领导都参加会议。会后,典型经验制成光盘发送各企业学习借鉴。市总工会每年确定10个企业作为当年工资集体协商示范单位,运用典型辐射带动工资协商工作。
3、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工资集体协商规范运作。近年来,随着工会组建步伐的加快,工资集体协商的范围由企业向商贸、酒店、私立学校、社区等领域拓展。为了建立推动工资集体协商长效机制,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了系列制度,用科学的制度机制保证工资集体协商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培训制度。为加强工资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我们先后组织20多名工会干部赴浙江、山东、辽宁等地考察学习,组织100多名职工协商代表参加上级工会和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工资协商指导员培训学习,观看模拟录像,学习政策法法规,着重解决工资集体协商“要谈”、“敢谈”、“会谈”三个问题,为我市全面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建立考核制度。为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对镇(街办、园区)明确了目标任务,建立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台账,分类统计、动态管理。市总工会把工资集体协商纳入工会重点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完不成任务,不能评为工会重点工作优秀和先进单位。
三是建立检查制度。市总工会工作人员作为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员,经常深入企业走访工人,发现工资不能按工资协议执行时,就及时协调解决。市劳动保障部门把企业是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劳动年检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三年来,我们与市劳动保障部门每年都进行一次联合执法监督检查。对企业在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中,特别是工资集体协商的情况,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检查。今年,我们还与 市人大联合开展了《工会法》执法检查,通过检查进一步促进了工资集体协商的签订、履行。
三、应该注意的几个工作要点
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职工参与工资收入分配决策权利,建立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机制,对于保障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政府主导,工会运作。在当前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调劳动关系,只有政府主动担起主导的责任,切实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我国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且具有独特优势,各级工会组织特别是领导机关,在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中,负有重要的组织责任。工会组织要积极参与组织协调,全力推进制度的建立。
二是规范操作,扎实推进。为了落实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如市总工会制定《仙桃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规范操作,既提供了政策依据,又可防止走过场。
三是发扬民主,坚持双赢。要通过协商充分发扬基层民主,调动非公企业职工生产积极性,达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双赢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