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勤工俭学是否有利于中职生成长-总结论述
四辩总结陈词:
感谢对方辩友刚才精彩的发言,但您方观点存在偏颇之处,下面就由我来一一指出。
首先,我认为对方辩友在偷换一个感念。“勤工俭学的勤工”不等同于“过度勤工”,更不等同于放弃学业。至于其中个别过度勤工的现象,我方认为这只属于个人行为问题,是他们在勤工过程中偏离正常的轨道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方式,所以这种极端现象不能成为勤工俭学弊端的一种根据。
我方认为正好恰恰相反。中职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在知识内容的加深,更是一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日后工作后,我们将不再有整块用于学习的时间,如何利用琐碎的时间提升内在修为便是我们教会中职生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勤工俭学虽然会占用中职生一部分时间,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提高效率,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所以勤工俭学并不是对学习时间的一种占用,而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及应用。事实上,中职生勤工俭学是对日益流失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填补,对终日茫然,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充实。在勤工俭学中,既使得时间得以合理分配,又使课余生活得以丰富。其次,我方认为,对方关于“专心读书”的理解过于片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何谓“专心”?“专心”即为心静,只要心静,纵然有再多的勤工俭学仍能够专心读书。事实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过,如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埋头苦读,更需要时不时的抬起头来环顾四周,与时俱进,做时代的弄潮儿。现在的社会,虽然需要理论的缔造者,但更需要操作的实践者。
再次,至于对方辩友所说的“社会复杂,中职生容易上当受骗”。我方认为这是“不得不走的弯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想成为吹毛利断的宝剑,傲雪凌霜的寒梅,就要经的起困难的锤炼。在失败中反思,在逆境中勇敢,在被骗的经历中成熟。对方辩友过分看中被骗后的结果,却忽略了“弯路”带给我们的好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从何解,不仅是从前人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更是从自身的失败中反思而来。最后,对方一直强调勤工俭学失利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认为不免过于肤浅。(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不是要我们去学多么深奥的道理,而要对中职生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即一种克服挫折的品质和一种独立自主的人格。在勤工俭学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是我们如果连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怎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呢?因此,我方坚信中职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
第二篇:勤工俭学是否有利于中职生成长总结(强)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可是我们依然不难发现对方辩友有几大漏洞和逻辑错误
第一,请对方辩有注意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勤工俭学是否有利于中职生成长”。这个辩题的前提就是中职生勤工俭学,然后我们才能讨论它的利弊。二对方辩友却反复纠缠于“应不应该勤工俭学”这一问毫无意义的问题上。我方可否认为对方辩友根本就没有理解今天的辩题呢?
第二,混淆了勤工俭学的弊和勤工俭学者自身原因的弊,对方辩友一直告诉我们勤工俭学可以带来安全问题等现象,但我方已反复说明,这些现象并不是勤工俭学带来的,而是勤工俭学者自身带来的。虫牙吃苹果导致牙疼,怎么能将责任赖在苹果身上呢?而对方辩友自始至终都未能举出一个由勤工俭学本身带来的弊端,这又让我们如何信服呢?
第三,对方辩友提到了打低级工的问题,我们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请问对方辩友何谓低级工?请给予准确度定义。还有你们是如何判断它对我们有害的?)我们所说的一切大事都是从小事坐起的。李嘉诚也是从一个卖桶的小工成长为一代首富的!我们正是要通过今天的比赛来让大家认识到勤工俭学利大于弊,从而让学校让社会正确引导,扬利抑弊,上述现象自然回得到遏制。
第四、对方辩友说:中职生勤工俭学占用大量学习时间,会影响学习/中职生自制能力差,容易股份重视勤工俭学而忽略学习。(勤工俭学的定义我方一辩在理论中就提到过:区别于本职的之外的其他职务。就像我们学校的学生会,学生会的学生为了学校的活动花费了不少时间,难道说学生会学生的习成绩就一定会下降吗?难道班主任就要建议学生退出学生会吗?)首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一个健全的中职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勤工俭学是中职生接触社会,磨练自我的绝佳机会。课堂上我们的教育一直以理论知识为主,有点想法的中职生更应该想到通过勤工俭学来弥补实践知识的空白。其次,学习成绩与学习时间不是绝对成正比的。如果学习时间的减少能够促使中职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勤工俭学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最后,勤工俭学既是对中职生自制力的测试。是让中职生锻炼的好机会。因此,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对方辩友犯了一概而论的错误。
第五、对方辩友说:中职生勤工俭学容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导致个人素质的下降,不利于中职生的长期发展。首先,校园不是世外桃源,腐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将这一现象的产生归咎于勤工俭学,则明显有失公允.再者,四年之后,谁都无法逃避将要进入社会这个现实.与其采取逃避的态度,把自己封锁与校园中,何不主动走进社会,尽早了解社会的真相呢?何况,是否沾染不良习性更大部分决定于中职生的个人素质,如果素质过硬,则面对何种诱惑都能保持自我。因此,是否沾染不良习性取决于中职生的个人素质,而并非勤工俭学这一举动。
第六、对方辩友所说学校已经提供了勤工俭学还有实习等机会,加上学校的各大社团,中职生不需要勤工俭学都能获得同等的经验。对方辩友难道还没有弄清勤工俭学的定义吗?难道对方辩友不知道勤工俭学的另一种称呼是校内勤工俭学吗?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中职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
第三篇:勤工俭学有利于中职生的成长-攻辩小结
勤工俭学有利于中职生的成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对刚才的攻辩进行小结。
下面我将陈述对方在逻辑,理论,事实上所犯的几个基本错误。
第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方哗众取宠的语言中充满了矛盾,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漏洞百出,以单薄的几个事例企图阻止千万中职生自力更生、积极上进的心,这明显就是不负责任的强盗逻辑嘛
第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方辩友主观臆断”勤工俭学一定影响学习”,再由这种错误理论推断出“勤工俭学是不利于中职生的成长“,这明显就是逻辑上的豆腐渣工程嘛,恐怕支撑不了对方想要达到的错误论证吧。
第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方辩友自己混淆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的含义,而强加于我方,使得我们不得不呼唤“六月的雪”,冤枉阿
第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勤工俭学,为什么?是什么?参与的主体都有谁?对方一再回避我方问题,避实就虚,一味的混淆,以嬉笑怒骂之精神状态所建立和支撑的立论基础明显就是三无产品,恐怕要需要召回制度,回炉从造吧
不同于对方今天的理论不足,逻辑混乱,让我们云山雾罩,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仿若堕入无底深渊。
我方已从逻辑,理论,事实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而严密的论证。
下面我主要从价值层面强化我方观点
第一,一个严肃的辩论场需要严肃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勤工俭学的含义是: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劳动,把劳动所得作为学习,生活费用。而对方却始深陷勤工俭学耽误学习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在工作之余学习,并且获得回报,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更何况,勤工俭学这个名词中本身就蕴含”学”字,这就是它可以和学习兼容的一个标志啊.第二,从今天的辩题暗含的逻辑关系来看,我们承认勤工俭学会引起对方辩友所说的-些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但这些并非是勤工俭学本身的问题,这一点我方一辩已经在开篇立论中有过深刻论述,而且这些可以克服和避免的弊端并不占主要地位
第三,从国家立法倾向来看,《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7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都对勤工俭学作了明确规定,这说明国家提倡并且鼓励学生勤工俭学的啊。
第四,从全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和勤工俭学受欢迎程度,可以看出我方观点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如果全社会端正态度,树立起勤工俭学是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意思,把勤工俭学所需的一些必要知识引入课堂,那么对方辩友所说的那些弊端就只是杞人忧天了,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将是些更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成品。
最后,我方再次强调,勤工俭学是有利于中职学生的成长。
第四篇:小学生上辅导班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
小学生上辅导班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反方)
因为我就是一位学生,我知道现在学生的苦恼.课外辅导班不是给我们灌输知识,而是在摧残我们,它会使我们失去最纯洁的童真,会扼杀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会让我们变的枯燥乏味,没有一丝生气. 知识是我们要去用自己的力量探索出来的.而不是灌输出来的. 我们学生要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十足的冒险精神,才能使社会的未来更美好!
没有必要过早参加辅导班,这样的机会在以后会有很多,参加辅导班可能会提高学习兴趣,但绝大多数反而让小孩子觉得学习很枯燥。毕竟他还不能真正明白学习的重要,最好在他懂事时让他自觉地学习,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自己摸索着成长才能让他在以后更自立,更出色。家长只是引导者,过多参与孩子的人生并不是太好的做法,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地,也更应该有他的童年,毕竟,有些事情只有在小时候做才会觉得有趣,错过了,就无法追回了!健康快乐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呢!
我方坚持认为,小学生不应该参加课外辅导班,再次我需要对我方的观点进一步地补充:①辅导班会助长小学生依赖的心理。小学生参加辅导班,就会过分依赖辅导班解决问题,不愿意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长期如此,当小学生真正遇到疑难事,没有辅导班的帮助,就不懂如何解决。相比之下,不让小学生参加辅导班,可以扩展小学生思维,不会让小学生受到辅导班的约束。②小学生参加辅导班,就会以为有辅导班就足够了,不认真听课。现在大多辅导班都是围绕课堂内容来进行补充的,很多小学生觉得,有了辅导班,他们就不用在课堂上听讲。于是小学生把课堂当做一个多余的教学工作,结果辅导班的作用却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反而让小学生的成绩下降。③许多小学生都是被家长逼迫参加辅导班。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的确没错,但是要是兴趣都没有了,谈何学习呢?现在每位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都持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的观念,那在这种观念当中又有多少父母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听取孩子们的意愿呢?这样会使很多孩子被逼去上辅导班,这样一来,小学生不仅学不到东西,反而会产生厌学的心理。④辅导班剥夺了小学生自由放松游玩的权利。倾听一下每位参加辅导班同学的心声,都是抱怨着假期时间被占用了,本来应该用来放松的时间被学习安排得慢慢当当。
对方辩友,你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生活的小学生会学得快乐吗?既然如此,我们为何又要把小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占用呢?⑤辅导班使用生硬的教育方式,让小学生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的时间少了。现在小学生感悟生活、接触大自然很重要,这很有可能是灵感的来源。然而大部分辅导班采用的是生硬无趣的教育方式,让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一无所成。可是接触大自然却不同,让小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就所谓“在玩乐中学习”这样的方法比辅导班更加有效。
小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很紧张,他们可以利于这些课余时间多做些有益的课外活动或体育运动,现在高考体育还要占50分,更何况我们要做到身心全面发展,如果过多的参加课外辅导班,而且还是自己不喜欢的,不仅浪费金钱,浪费时间,更有可能泯灭了自己某一方面的天赋。再者说,如今的小学生天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都把小孩子爱玩,充满好奇的天性泯灭了,因此家长们应该多带小孩子出去走走,领略我们祖国的优美风光,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毕竟,一个人走上社会需要有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也要有自己的社会能力。所以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多的可能是带给他们过大的竞争压力。
小结:其一,现在的小学生压力很大,学校的学业负担就已经很重了,课外的学习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可能让孩子连学校的学业也不愿意认真完成;其二,课外班对孩子的健康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平时长期伏案学习,再加上营养过剩,孩子需要在休息的时候适当运动来缓解平时的压力,强身健体;其三,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现在的课外辅导收费都比较昂贵,有些父母可能平时生活条件就不好,根本负担不起,强行让孩子去不仅学不到什么东西,还浪费了金钱;其四,课外辅导减少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时间,加深代沟,本来现在社会节奏快,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学业繁忙,平时基本只有晚上的时候在一起,孩子还要写作业,也就没有什么谈心的时间了,如果节假日孩子还要出去上学,就更没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了,这样可能间接影响家庭和睦。因此,提高孩子上学的学习效率才是提高孩子学业的最有效的途径,盲目的跟风,上课外辅导班,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到时候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五篇:挫折是否有利于成长辩论词正反两方
我方为正方,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基于三个理由。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我方为反方,我方认为挫折不利成长。挫折,《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①压制阻碍;使受挫或失败②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人的成长是指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虽然挫折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挫折不利于人的成长。人的成长需要正面的激励和正面的经验,而挫折只能令人在精神上陷入失败境地,严重的挫折,甚至能毁灭人的精神和肉体。皮之不在,毛之焉附?
正方: 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所以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有利于造就人才。
反方:一个人经历的挫折过多,就会产生无助感,从而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尤其是当前的中学生,他们情感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怕上学、怕考试、甚至逃学等等,不就是因为他们成功的体验太少,经历的学习挫折太多,感到无助而无望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就是挫折对人成长的负面效应吗? 所以,我方认为挫折不利于成长!
正方: 历史已证明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反方:有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几只跳蚤放在一个盖着玻璃板的器皿内。起先,这些跳蚤都拼命地想跳出器皿,奋力去跳,结果总是撞到玻璃板。久而久之,它们就保持了同样的跳的高度,即使你拿走了玻璃盖,它们也不会跳出器皿。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因为跳蚤经历了挫折后,已形成了无法成功的条件反射。
人经历挫折后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它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抑郁、沮丧、无奈、绝望。进而使个体变得不思进取,放弃学习、放弃拼搏、放弃成功。甚至会使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下降,轻者产生退缩性行为,重者丧失理智,产生极端行为。请问对方辩友挫折还有利于学生成长吗?
正方: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反方:《西海都市报》报道:前不久,东北某省一对夫妇家财万贯,本以为可以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他们对孩子隐瞒了自己真实的经济状况。在同学当中,孩子由于囊中羞涩被其他同学的歧视和嘲笑,孩子受到了挫折的一次次地打击,而更让孩子惊愕的是自己父母竟然是百万富翁。于是,孩子产生了严重的报复念头,他开摩托车撞伤人、放火烧了自己家的房子,给他的父母经济上造成了很大损失,这时父母才明白孩子已经知道了他们隐瞒的情况,而这些行为都源于报复。孩子正处在心志娇嫩、人格未成型的阶段,挫折不仅不会有益,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阴影,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吗?
综上所述:我方明确:挫折不利于成长。
正方: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中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寻求积极发展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
如果就如你们所说的挫折有利于成长的话,那么,遭受挫折之后,每个人遇到挫折都能爬起来吗?当然不能。能爬起来的,让他成长的关键是他爬起来的心态和方法还是挫折本身呢?显然是前者。请问对方辩友:1)挫折这两个字跟克服挫折是不是同一种概念? 2)成长的关键是挫折还是面对挫折的心态?
我方的观点是:挫折不利于成长,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有利于成长。摆脱是克服,不是逃避,我们要将挫折变成不是挫折,我们才会成长。遭受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挫折已经发生,就应当面对它,解决它,如果始终纠缠,那么痛苦的感受就会犹如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而且越陷越深,直到不能自拔。难道我们只有一直处于逆境,处于挫折之中我们才会成长吗?这个观点让人听起来是如何的荒谬啊!所以我们要看到成长的关键是什么?是心态,是您面对挫折时正面或负面的心态,绝不是挫折本身。可你方认为挫折本身有利于成长啊?这种观点难道站得住脚吗?
正方: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谢谢大家
反方:我们遗憾地看到对方辩友在整场辩论过程中对我方一些观点、立场和提问,或视而不见,或避而不答,或避重就轻,对一些事例只看表面现象,不究问题实质。我方一辩、二辩、三辩已从许多方面充分论述了我方的观点。经过自由辩论,大家一定发现即使对方的事例,也都是克服挫折后才成长的。
正是因为在克服挫折、跨越挫折和战胜挫折过程中,产生和造就了一些伟大人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便产生了一种对挫折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往往是盲目和消极的。
挫折远非造就人成长的充分条件,无数人在挫折中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动力。挫折中的压力可以成就极少数的人,但更能摧毁多数人。所以说挫折不利于成长!只能说克服挫折、跨越挫折和战胜挫折,才利于学生成长,更不能认为挫折有利学生成长,而去人为地制造挫折!在现实中,有许多孩子们的自尊自信就不断受到挫折的侵犯,就像一块石头,被一把坚硬的凿子敲打着,一点一滴地被击得粉碎。
尊敬的对方辩友,如果你认为挫折有利于成长?那么为什么你们在平时,是不是不断地设置挫折让自己成长呢?显然不是,那就请你们,请各位评委,各位观众,为了大家的健康成长,支持我方的观点:挫折不利于成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