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公务员的漫漫升职路:四十多岁的老科员比比皆是
基层公务员的漫漫升职路:四十多岁的老科员比比皆是
现行体制下,公务员只有行政职务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异常狭窄,于是导致很多人在年龄渐长而升迁无望后,工作积极性锐减。现今社会,一提到给“公务员加薪”就有种人神共愤的感觉。我的同事也会谈工资,但最能引起我们这些基层公务员热议的话题,绝对是升迁。在体制内,对上升渠道畅通与否的关注度,远高于对工资的关注度。说通俗点,这是对权和钱的态度差异。近日,某位团市委副书记转任区县常委,关于其任职履历也得以公开。我们笑称,幸亏他当初没有考公务员。履历显示,他本科毕业后入职于某市局下属国企,而一年时间不到就开始做公司团委事务,于4年后升任该市局团委书记,转身为公务员序列,此时已是副处实职。7年后,当选团市委副书记,时年未满34岁。假设他当初毕业考入团委公务员,那么按照正常的公务员晋升程序,1年后转正定科员,本科生三年后可以升任副主任科员或副科长,再三年后可以升任主任科员或科长,正科满三年可以提副处,也就是整整10年,在一步不落的情况下,也才走到副处的门槛。而同样10年,他已经跨过处级,进入了局级序列。普通公务员的晋升路,更多的是无奈与酸楚。如今,公务员凡进必考,不论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前从业经历多么丰富,一旦进入公门,前面资历就将清零,一切从头再来。入职第一年是试用期,没有级别,待到满一年,面临定级转正。《公务员法》规定是本科生定科员,硕士可以定副主任科员,博士可以定主任科员。请注意,是“可以”定,而不是“一定”定。因为考入公务员队伍的博士相对较少。更多试用期转正面临定级困扰的是硕士生队伍,能不能顺利定副主任科员,牵扯到试用期表现是否达到领导期望、单位是否有副科空余职数等因素,如果单位已没副科职数,即使表现特别优秀,领导也爱莫能助。一般情况下,在市级部门,科级职数不受限制,研究生定副科毫无压力,而到区县部门,就要视各部门情况而定,再到基层街镇、工商、城管等盘子大的单位,是基本无望了。我们区的一个基层工商所,也就是个科级单位,里面几十口子人,四十多岁的老科员比比皆是。如果不是非常优秀,退休时能得到正科待遇都是可喜可贺的。在前段时间的公务员离职中,工商、法院这些大口单位占比很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初考入的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发现工作几年后职级没法升,工商还要经常坐窗口,职业荣誉感、成就感一塌糊涂,空有为民情怀却无奈而去。经过三年科员的奋斗,或者硕士侥幸定级为副主任科员,别高兴得太早,升任正科又将是一个漫漫旅途。三年副科经历,是提任正科的必要条件,但是很多同志就此一生副科,我们戏称之为“妇科大夫”。而能够在5、6年或者10年内做到科长的,也算是公务员队伍里的佼佼者了,前提是要有一个不错的平台。基层的科级单位,基本没指望。区县里的处级单位,正科级还是踮踮脚能够得着的。市级部门一般按部就班、到点就提。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挤破脑袋往省市部门去的原因,因为在基层一辈子无法达到的职级,在级别高的单位轻松到手。当然,在上面的处级,与在下面的科级,含权量到底谁多谁少,就见仁见智了。如果是22岁的本科生,以理想的情境,29岁时可以做到科长了。科长的收入,以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综合下来比科员会高1000多元吧。想想企业里6年踏踏实实做下来,工资可能连着翻了,而能6年升任科长的,差不多也是要百里挑一了。而科级升副处,就区县而言,将不再是各单位能够自己决定的,处级干部的提任是全区一般棋,其竞争之惨烈,非局中人难以想象。大多数的科级干部,在接下来2、30年的职业生涯中,都必须面对基本没有上升空间的不幸现实,在科级职位上退休。而能够侥幸杀出科级范围荣升副处者,绝对是公务员职场的人生赢家。借此反思,现行体制下,公务员只有行政职务一条通道,而通道异常狭窄,于是导致很多人在年龄渐长而升迁无望后,工作积极性锐减,形成懒散、低效、混日子的工作作风。其实,可具参考性的是近年的公安改革,通过实行行政职务与警衔两种序列,使改革前科级以下人员占比90%以上的局面,实现90%的警察薪酬在退休前都能达到相当于副调研员(虚职副处)的水平。这样就使很大一部分无意于仕途的警察能够借助警衔的提升,因为这个通道也能得到收入上的提高以及地位上的认可,类似于教师职称的评定。近几年日趋成熟的深圳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其实它配套推出的相当成功之处是将公务员分类管理,将行政机关公务员划分为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三类,后两类公务员的职级提升,将不再受单位职级编制限制,而只取决于个人年功积累和工作业绩。只要满足职级提升的条件,就可以顺利提级,这相当于在现行只有为官一条路的情况下,开辟出了一条能够提高收入与地位的职级晋升之路,获得了好评。
第二篇:基层公务员抱怨升职困难快50岁还是科员不公平
基层公务员抱怨升职困难:快50岁还是科员不公平
2014年04月19日09:38新华网
基层公务员升职之困
要真正激发700多万公务员的巨大“存量活力”,疏通上升通道、完善退出机制,是即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必然选项
“对我来说,这一生基本都能看到头了。”尽管才30岁出头,在苏南某县人事局工作的小赵却已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工作也有十多年了,一直在这个单位,现在名义上是个‘副主任’,级别不过是个科员。这都是熬年头熬出来的,估计以后最多也就是个‘主任’,但还是科员,基本上也就这样了。”
小赵的话,折射出当前公务员群体“升职难”的困窘局面。这给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带来了无尽的苦恼。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广东、江苏、湖南、云南、宁夏、辽宁等地的近百位公务员了解到,目前基层公务员上升通道较为单
一、狭窄,公务员群体对于升职“天花板”、“挤行政”等现象反映强烈;而另一方面,抱紧“铁饭碗”的保守心态又让他们选择留在“体制内”,或激情坚守,或混沌度日。
多位受访公务员认为,在“职务本位”的晋升规则下,行政级别不仅决定着薪资待遇的高低,更关系着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以及自身能力的社会认可度等“职业尊严”。要真正激发700多万公务员的巨大“存量活力”,疏通上升通道、完善退出机制,是即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必然选项。
“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
小李的公务员生涯,是从宁夏隆德县某乡镇开始的。“在乡镇什么都得干。我负责过乡政府的食堂,天冷了还要劈柴、背炭、点炉子。”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的小李今年27岁,2013年他通过自己的“途径”调到了县委机关。
“虽然行政级别没变,但毕竟到了县这一级。如果还在乡镇,副科、正科一步步往上走,指不定要熬到啥时候了,比我资历老的人都在前面排着呢。”小李说。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小李的心态是基层公务员对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普遍看法。在隆德县,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一共有5100多人,但副科级以上干部只有400人左右。职级越高,人数越少,这样“金字塔”式的行政级别分布,是全国公务员系统的一个缩影。
李红在隆德县乡镇基层工作了二十多年,仍是一名普通科员。由于行政级别是最低档,她的待遇一直上不去。“我都快50岁了,往上升是没啥希望了。在基层工作了这么多年,待遇一直是最低的,心里总感觉不太公平。”李红说。
“级别上,基本可以确定我已经到头了”,作为70后,珠三角某市的一位镇街派出所副所长如今只是个副科级。他告诉记者:“在基层,像我这样干到退休还是科级的情况非常普遍。”“工作能力、学历是必要条件,此外还有年龄、机遇、人缘,甚至社会关系、家庭背景都是影响升迁的因素。总之,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一位科级基层干部这样说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各阶层的公务员都存在着升职“天花板”。与基层公务员相比,省市两级公务员看似起点较高,但同样苦于上升通道的逼仄。
对很多机关的公务员来说,处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广东梅州市某部门的张主任从科员、主任科员,再到副处长,一共花了10年。“我还算快的,有人干了一辈子也没上副处。在市这一级,像我这样37岁做到副处级已算不容易,再往上走就更难了。正处级已经算‘高级官员’了,而‘领导班子’就更不是普通公务员可以想象的”。他说。
江苏省一位干了近十年处长的公务员对记者感叹自己“也就这样了”,“我当年也算比较早升到副处的,可是从副处到正处用了七八年。一开始是没机会、没位子,慢慢的年纪大了,干部越来越年轻化,自己不太符合形势和条件了。总算熬到正处,心里明白想更进一步没什么指望,现在有点混日子的感觉。反正手头的工作照常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不会再去想搞点什么创新了。”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与升职“天花板”并生的,往往是公务员的倦怠情绪。遭遇升职困难后,大多数公务员都会出现“不平——郁闷——接受——混日子”的心理波动周期。一位组织干部对记者说,如果公务员改革不能很好地畅通上升通道,就难以从根本上提振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