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荣获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典型经验集体
校荣获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典型经验集体
12月4日,国家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工作总结大会”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典型经验集体和突出贡献个人表彰大会。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66所支援高校和贵州大学等46所受援高校分管对口支援工作的校领导参加会议。大会由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大会表彰了39个典型经验集体和164名突出贡献个人。我校荣获“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典型经验集体”称号,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获得“突出贡献个人”称号。我校助理巡视员谢田凯代表学校参加会议并接受典型经验集体授牌,并代表典型经验集体作大会发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大学将继续与浙江大学一起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各项支援项目,不断增强贵州大学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目标做出贡献。
采编:化工学院
贵州大学第十三期团校结业典礼成功召开 12月13号下午贵州大学第十三期团校结业典礼在北校区礼堂隆重召开,会议主要由校团委书记刘琪组织召开,参加会议的是13期团校全体成员。
会议主要分为三项内容。第一项领导书记为大家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思想内容,让同学们明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第二项内容为分发两千七百余名团校学员的结业证书及表彰本期团校的先进集体和优秀学员。我们化工学院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先进学院的同时又有19名同学获得优秀学员称号。最后书记就共青团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我们提出了要求给予了殷切希望,她要求我们“立大志向,习大智慧,练大才干,有大气度”,使在座的所有同学受益颇深。
通过召开贵州大学第十三期团校结业典礼,我院学生深刻明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培养了关心社会百态的优良习惯,为踏上社会,成为国家栋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畅想贵州大学的未来在他们的影响下,走向强大,走向辉煌。
采编:化工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引领爱护校园环境新潮流
2012年12月12号,化学与化工学院部分同学在校园里发起了一场以“爱护校园环境”为主题的活动。中午两点正是上学的高峰期,我院部分同学在路旁开始了他们的宣传,他们一般发传单,一边高举着自制的宣传牌子。在宣传过程中,有很多走过路过的同学不愿配合我院同学,不接收他们分发的传单,但我院的同学不放弃,极其有耐心地一个一个的分发给走过路过的同学。之后路上上学的同学少了,他们就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二歩,打扫校园。在打扫的过程中,他们主要清扫树下的垃圾,真是不扫不知道,扫了才知道,树下的垃圾主要有烟头,果皮等,最多的是吃热狗留下的竹签子,数量惊人我院同学目瞪口呆。最后,他们就把垃圾给清扫干净。
这一次的活动中,我院部分同学的目的是: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同时提醒一下同学们,贵大是我家,环保靠大家。通过开展这一次“爱护校园环境” 活动,我院率先走在低碳环保的前头,引领整个校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低碳环保之路。我院同学带来的将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采编:化工学院
我院学生积极参加汉族成人礼活动
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我校文化书院举办了由汉服社与精神文明中心携手举办的汉族成人礼活动,引起干群高度兴趣及极大关注,具体如下:
1.个人踊跃参加,我班同学不但积极报名参加成人礼,同时也参加了其他辅助项目,帮助活动仪式更好更快的完成,并在活动期间,不顾天气寒冷,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工作,充分体现我班同学坚毅的个人精神。
2.干群大力支持,努力为活动宣传,干群积极为活动张报海报,向同学宣传介绍本次活动,为活动的顺利举行前的宣传做出巨大共献,体现了干群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
3.积极探索本次活动精神,干群在参加活动时,主动深入了解活动内涵,提前了解汉族传统精神与风俗,体现干群做事严谨,负责的态度。
在干群的努力下,汉族成人礼活动圆满完成。通过积极参加汉族成人礼活动我院学生心灵受到一次洗礼,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面对困难挫折更有勇气和毅力如一晚长大。在活动中他们极大增强了集体意识,深刻体会团队精神的强大力量,他们希望这样的活动在未来能经常举办并积极参与其中。
采编:化工学院
第二篇:30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实施办法[最终版]
XX职业学院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
实施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西部高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对口支援新疆干部和人才管理办法》(组通字„2011‟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XX职业学院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行政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分别由主管组织人事、教务科研的领导担任,成员由学院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教务与科研处、国际交流中心,各系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办公室设在国际交流中心。
(二)领导小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受援高校的需求,负责对口支援项目的规划,指导、检查、落实援教教师和交流干部的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联络、双方的互访交流及日常管理工作。
二、对口支援工作原则
学院与对口支援合作院校双方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导向,开放联合”为原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双方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合作办学、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干部交流、对外交流与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契约联盟,合同管理”为机制,进行对口交流与合作。
三、援教教师和交流干部的选派
(一)根据学院与对口支援合作院校双方共同协商,确定选派任务、选拔条件和选派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
(二)组织人事处负责落实交流干部、教务与科研处负责落实援教教师的选派工作。
四、援教教师和交流干部的职责与考核
(一)援教教师的职责。根据受援高校要求选派的专任教师和技术人员,协助受援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质量,并接受受援高校的业务安排,在业务工作中起模范带头引领作用。
(二)交流干部的职责。根据双方组织协商,由受援单位任命相应的职务,完成职务相应的职责。协助加强两校间全方位的合作,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三)工作考核。援教教师和交流干部在支援期间实施双重管理。支援期间的考核,由受援高校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完成,并送我院备案。支援结束时的考核,由我院组织人事和教务部门会同相关系部实施。考核结果与评优、职务聘用、职称评审等挂钩。
五、援教教师和交流干部的待遇
(一)援教或交流期间,按我院在职教职工的标准保留工资、工作津贴及其他所有福利待遇,并按国家规定正常地调资。
(二)晋升职务、职称时,对援教和交流期间工作完成圆满,考核结果优秀的同志予以优先考虑或适当加分。
(三)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每人每月生活补贴人民币xxxx元,按实际支援时间计算。
(四)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探亲和休假,每学期学院负责报销一次往返探亲车旅费。
(五)学院负责办理人身意外事故伤害保险,保险费用由学院承担。
六、附则
(一)本办法由办公室和组织人事处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三篇:农二师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二十九团典型发言材料
农二师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
交流材料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掷地有声落实对口支援工作
农二师二十九团党委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兵、师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农二师二十九团党委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的主体作用,坚持规划先行,民生优先,积极与河北省及市县开展全方位合作,充分利用河北省保定市在人才、技术、资金、产业援疆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开展经济交流合作,争创援建精品工程,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试点先行,探索经验
根据中央关于“援建项目先行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要求,二十九团积极配合河北省农业厅、保定市,对试点项目“河北现代农业研发基地”进行专题研究。建设中,指派专人全程参与该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配合项目施工单位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确保了试点项目的顺利完成。该项目2010年7月1日开工建设,12月17日完工,建设科技研发大楼一栋,建筑面积9882平方米;建设占地5069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项目总投资4137.8万元。目前研发大楼和智能温室均已投入使用。2011年培育花卉1.8万盆,木本花6000多盆,苗木1万余棵。2012年培育各类苗木15.9万株,花
卉2万余盆。试点项目的建设,在项目选择、项目建设模式、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河北省全面开展对口支援二师工作积累了经验。
二、民生优先,普惠群众
二十九团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着力在城市规划建设上迈出新步伐,积极配合师建市办委托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拟建铁门关市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民生优先、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对口支援项目—“河北花苑”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特别是利用河北对口援建资金2000万元做好小区配套设施建设,使城镇住宅区建设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步到位。做好住宅小区建成后的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等各项配套工作,使团场职工真正感受方便、舒适的宜居生活。积极探索和引进符合团场城镇发展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由“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转变,由“团场职工”向“社区居民”的转变。
在河北花苑小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由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的河北花苑小区,力求设计新颖、规划超前。小区占地面积16.1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44万平方米,包含43栋住宅楼(1372户)、容积率1.22,小区建设中心活动广场和5个景观区域,绿化率36%。为服务居民,小区设有停车位1030个,同时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会所、便民超市、休闲广场、商业用房、基层党组织活动室及视频监控等设施。
河北花苑于2011年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小区道路、给排水、园林景观、绿化、天然气入户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5月底将交付使用。对口援建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室、社区会所及幼儿园已开工建设,年内服务干部职工。
河北花苑已成为河北省对口支援农二师团场发展、民生优先的一个典范。
三、加强交流,推进对接
二十九团党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两地的经贸合作和交流,借助河北的市场、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团场“三化”进程。两年来,我们与保定市相互沟通,互相交流,彼此增进了感情和友谊。二十九团两次组团赴河北省保定洽谈,开展产业合作、技术交流等方面对接工作。今年2月组织机关科室领导及行业部门领导20余人,赴河北保定市定兴县考察。4月24~27日参加了河北省举办的项目推介会,进一步加强了与河北省市企业的产业合作,准备了一批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项目,为两地搭建合作平台、合作共赢奠定了基础。
四、人才援疆,强化支撑
2011年8月14日,河北省定兴县医疗专家组一行6人来二十九团,进行为期15天的医疗服务,亲临一线病房,与病人零距离接触,为患者诊断病情,对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专家组共诊断患者270人次,培训医护人员500人次。2011年9月,河北设施农业专家,深入二十九团大棚生产基地,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人数达800人次。同时,二十九团还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培养人才。选派的4名医务人员赴定兴县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都有明显的进步;选派4名城镇建设、社区管理等方面人员赴河北省学习城镇建设与社区管理知识;选派孔雀中
学、梨华中学2名校长赴河北省挂职学习。干部人才智力援疆取得了新进展。
五、乘势而上,再创佳绩
今年,我们继续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促进工作的责任,把对口支援单位的深情厚谊作为工作的动力,进一步加强与河北省企业交流合作,广交四方朋友,广招八方商客,把当前与长远、输血与造血、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积极出台招商引资办法,加大宣传力度,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积极做好河北对口支援的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项目、天然气母站和入户工程建设工作,主动加强与援建方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二十九团对口支援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离不开师党委的关心和指导,离不开河北省保定市的大力支持和援疆干部们的无私奉献。新一轮援疆工作为团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将积极与河北省各地市及有关部门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接和交流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提升“造血”功能,不断开创对口支援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第四篇:以人为本育英才 多管齐下促就业(报教育部典型经验高校经验特色材料)
以人为本育英才
多管齐下促就业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2005年9月,进入国家 “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2012年,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
我校每年毕业生10000余人,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中央电视台、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贵州日报等都作了采访报道。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学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一、育人与改革
百年传承,育人为本。学校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命运,以贵州建设发展为己任,秉承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兴学育人为根本,立足贵州,服务地方,培养和铸就了20余万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
(一)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明确办学定位,确立培养目标。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制定了《贵州大学“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和《《贵州大学加快建设有特色领军型高水平大学2012~2020年行动计划》》,明确办学定位——努力把贵州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服务地方发展的领军型高水平大学,同时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至2020年,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指标明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提升、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水平更加适应区域发展,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产业结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改革培养模式,落实培养方案。一是推行学分制,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浙江大学实施“1+3”项目,与国(境)外30余所高校开展交换生培养,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中西部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先后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组织开展“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教学质量监控实现常态化。坚持开展 “两团” 督导和“四专一综” 评估,探索内部质量保障新模式。
校党委姚小泉书记代表学校与耶弗勒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制定《贵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启动“16+2”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每学期18周的课堂教学压缩为16周,腾出2周安排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SRT计划”等各类创新活动。同时,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和大学生创业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
学校主动服务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按照“调整结构、提升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总体思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进一步做强优势学科,发展壮大一批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扶持和巩固基础学科,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贵州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学科专业人才支持。
学校坚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学科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招生与就业硬性挂钩,对就业率较低专业调减招生计划或隔年招生。校领导带队定期到州市及省内外企业调研,以及回访毕业生了解到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情况等,作为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学校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中国白酒研究院、少数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生态城镇化规划研究中心、石漠化改造与生态农业研究中心、东盟研究院、阳明研究院、遵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等研究 机构。
校长郑强教授到招生就业处调研工作
(三)专注人才培养,教改成效明显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服务教学质量不动摇,坚持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培养不动摇,坚持教科结合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不动摇,坚持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不动摇,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动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色显著,成效突出。
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我校考察时指出:贵州大学是贵州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机制与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从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一)探索工作机制,狠抓制度建设
学校实行“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姚小泉、校长郑强亲自抓就业工作,制定了校领导联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
学校明确学院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各学院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抓,专职辅导员具体负责,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并全面落实《贵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贵州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
校党委副书记冯晓宪教授布署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学校规定各学院明确1~2名辅导员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教师岗位管理,切实解决一线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问题。2012年我校有就业工作人员86人,就业指导课教师59人。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近三年共组织75人到国内外参加培训、学习和考察。
(三)经费保障到位,硬件设施齐全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逐年增加。2012年列支189万元。率先建立全省高校第一家校内就业市场,校级专用场地近3800㎡。拥有独立多功能室、面试室、咨询室。各项办公设施齐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就业招聘环境。
三、指导与服务 就业是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最后检验。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将毕业生就业工作 “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落到实处,全力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
(一)加强课程建设,就业全程指导
学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校级第二课堂公共必选课。在通识课程中还开设有《现代礼仪》、《创业指导》、《商务谈判》等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与贵州造梦工场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功举办了贵州“造梦之星”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职业素能特训营,进行为期2个月的免费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为大学生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和一对一的大学生职业咨询与就业辅导,有效解决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择业中的困惑。2012年我校学生金美玲荣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贵州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我校学生金美玲荣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二)规范就业招聘,突出信息服务
学校建立全省首家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 “全国组织机构信息核查系统”确认招聘单位的合法性,保证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充分保障毕业生的利益和校园招聘会安全。通过召开专场招聘会、百家企业招聘周、地方政府紧缺人才招聘会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招聘信息。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从校院领导、职能部门、教研室、任课教师都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每年为毕业生举办校招聘会千余场,提供就业岗位达7:1。
贵州大学毕业生百家企业招聘周
毕业生通过贵州大学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完成生源信息核实、求职简历撰写、就业推荐表制作、就业协议书录入。校院管理员可以进行协议书管理,分项统计分析毕业生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三)纳入教师管理,提高专业水平
2012年学校制定《贵州大学辅导员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成立辅导员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委员会,专门负责辅导员职称评聘工作,把具备相应资格证书从事就业工作专职辅导员纳入教师岗位管理。近几年,校领导、专职辅导员都积极参加 “贵州省高校就业工作问题和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建设研究”、“贵州高校毕业生创业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而形成就业理论与实践工作的良性互动,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指导水平。培养了一支能奉献、有爱心、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