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关镇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全年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17:2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昌关镇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全年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昌关镇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全年工作总结》。

第一篇:平昌关镇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全年工作总结

平昌关镇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

2010年度工作总结

自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的体制机制工作开展以来,平昌关镇党委、政府对人才创业工作高度重视,把人才创业工作与当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等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本,增强乡村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干部)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努力在全镇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局面。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现将2010年度人才创业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1、新建立2个标准化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朱庄蔬菜基地和翟寨莲藕种植基地。

朱庄村位于平昌关镇西,镇北侧淮河岸地,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沙土地,不板结,水源充足,为蔬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照“沿河岸土地以种植蔬菜为主,全村村民以种菜为业,村级组织以抓蔬菜生产为主要职责”的指导方针,该村不断增加种植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实行科技兴菜,利用水资源优势,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900亩,其中蔬菜大棚400个,大力发展豇豆、青椒、蒜苗等加工原料蔬菜,年产各类蔬菜200多万公斤,截止目前,全村蔬菜总面积已达1400余亩,产品远销北京、郑州、武汉等及周边大中城市,生产呈现出产销两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带动王畈、李营、蒿林等沿淮村发展高标准、无公害、生态型蔬菜生产基地,构建平昌关镇沿淮无公害蔬菜产业带。

以翟寨村为中心,带动石桥、杨寨、徐湾等村发展莲藕种植基地。镇党委于9月份组织种养殖大户到南阳标准化莲藕种植基地基地进行学习莲藕种植技术,在翟寨、石桥、杨寨、徐湾等村打造“千亩莲藕种植基地”,构建平昌关镇南片莲藕种植中心。

2、新建立1个标准化人才创业园——陈店鳝鱼养殖基地。陈店村位于平昌关镇东7.5公路,是平昌关镇重要农副产品交易集镇之一,覆盖周边3个乡镇8个行政村村民的经商、贸易与交流。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该村先后组织人员到湖北省仙桃学习了当地鳝鱼养殖技术,已由丰润水产养殖合作社投资实验养殖鳝鱼10亩,并于10月份规划建设标准化鳝全养殖基地300亩,带动灌塘村、莲花村及其周边发展鳝鱼、鲶鱼等水产养殖基地,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构建平昌关镇东片水产养殖产业区。

3、建立大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园2个。

由大学生村干部李洪涛、李晓倩等大力发展荷南土豆种植。“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做为平昌关镇的大学生村官们也开始了同样的创业梦想——开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最初创业之际,平昌关镇党委政府要 2 求大学生村官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充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去。由于大学生村官在信息、资金、经验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并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传统优势,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优先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由大学生村官李洪涛、李晓倩在清淮村种植“荷兰7号”土豆。“荷兰7号”土豆在平昌关镇已经有三年的种植历史,实践证明,该品种产出量大、质优、效益高,成品以集装箱形式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大学生村官在清淮村种植“荷兰7号”土豆100亩,年产量可达25万公斤,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帮助。

由大学生村干部井立伟在蒿林村建立鳝鱼养殖场1个。作为平桥区第三批大学生村官,走进基层,心怀大志,想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平昌关镇党委政府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先后组织去湖北仙桃参观鳝鱼养殖,并请来专家讲解鳝鱼养殖技术,在蒿林村一组建立了一个鳝鱼养殖场,每亩约30个网箱,养殖水面面积3亩。

二、采取的主要举措:

(一)宣传发动。通过召开包村干部会,两委班子会,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鼓动群众创业,诱发人才创业冲动和激情。镇、村干部对投身农业创业的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干部找项目多了、干部办实体的多了,群众做生意的多了,干部和群众都在积极想点子,找路子,寻求致富途径。在全镇形成了人才齐创业,共同谋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大胆创新。通过包村干部深入村街社区入户座谈、摸底调查等形式,按照“立足实情,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全面开发,加快发展”的思路进行统筹布局,将区域的创业设想与全乡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机的结合,分析现状,确立发展方向。镇党委于9月份先后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和养殖业、种植业大户到湖北仙桃市和山东寿光学习鳝鱼养殖和蔬菜,并于10月10日召开了平昌关镇农业特色产业千人大会,制定下发了《平昌关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成立了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规划我镇五年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明确了围绕土豆、莲藕、鳝鱼等发展特色产业,对投身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户优先实行奖励政策,努力打造我镇“千亩连片示范村”和“百亩连片示范组”,带动全镇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年底,陈店村党支部大力发展鳝鱼养殖,被区创先争优办评为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清淮村支部书记李传斌多方协调进行招商引资,被评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

(三)强化组织领导,保证全民创业工作顺利进行。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各所站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创业领导小组,负责全乡人才创业的工程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下设办公室,负责人才创业具体工作协调指导,督促落实和督查考核。

(四)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把人才创业工程实施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形成组织有方、工作得力、动转协调,务实高效的工作体系,推动人才创业工程顺利实施。

(五)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教育、农业、扶贫、劳动“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制。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由区农业局举办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在李营、刘湾、庸墩等村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00余人,并特邀湖北省仙桃市鳝鱼养殖技术员在陈店村举办鳝鱼养殖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达百余人。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理念、新途径、新做法,推行订单劳务培训,积极开展涉外劳务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全年新增农民技术人员10人。

(六)引导创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鼓励机关、行政村等单位各类创业人才参与农村改革发展,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高效农业庄园等。实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归工程”,发展“回归经济”。

三、人才创业中取得的初步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业的根本动力是人们内心涌动着的挥别贫穷、奔向幸福的强烈渴望,而现实中“恋土恋乡、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富图安”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推动人才创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引导干部群众摒弃依赖政府、守土恋家等各种不思创业、不敢创大业的落后意识,倡导乐于吃 苦、敢于冒险、勤于创业、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所以我们通过召开会议等各种形势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敢于创业,勇于创业,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是实事求是,敢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以全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以种植业为主的朱庄、王畈、李营、蒿林等沿淮村发展高标准、无公害、生态型蔬菜生产基地,构建平昌关镇沿淮无公害蔬菜产业区;在陈店、灌塘、莲花村及周边发展鳝鱼、鲶鱼等水产养殖基地,构建平昌关镇东片水产养殖产业区;在翟寨、石桥、杨寨、徐湾等村发展莲藕种植基地,构建平昌关镇南片莲藕种植中心,形成三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布局。

四、对全民创业工作的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明确定位,在认识上有新提高。把人才创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率先建成强县富民的全过程。

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上有新成效。紧紧围绕人才创业解放思想,扫除各种制约创业、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以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引导干部带头创事业,发动千家万户积极创家业,鼓励各方面能人勇于创企业,激励现有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三是进一步拓展空间,在创业层次上有新提升。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壮大龙头企业,围绕发展农业,围绕招商引资,开展人才创业。四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在创业扶持上有新举措。认真落实好现有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创业服务机制,以激发民营资本的创业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全民创业步伐。

五是进一步强化措施,在创业环境上有改善。进一步优化外部和内部环境,为投资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第二篇:平昌关镇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工作总结

平昌关镇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

工 作 总 结

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促进“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推进我镇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迫切要求。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机制体制既是基础、是保障,更是重点,是关键环节。今年以来,干昌关镇党委、政府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来解决好农村资金投入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激活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将干昌关镇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干昌关镇以政府推动、财政促动、金融拉动和社会资本互动为抓手,努力破解农村资金投入难题,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上抓创新,在农村金融体系上寻突破,在涉农公益事业上做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将各类涉农支农资金进行合理整合,集中支持试验区建设。利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10万元加强灌塘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安置城排水管线2100余米,新建农家超市、新农村书屋、公厕等便民生活设施。镇财税所发扬四个“一竿子插到底”作风,按照“一天也不耽误,一分钱也不少、一户也不落下”的要求,将全镇9九项支农惠民补贴830.3万元全部发放到位,没有截留挪用现象。其中发放粮食直补1140948.01万元、综合直补4229113.95万元,退耕还林补助843993.5万元,家电下乡补贴家电45万元,汽车摩托车95万元,两免一补资金69万元,补贴发放统计表项目齐全,归档科学,真实规范。

(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采取多项措施多渠道、广途径筹措社会资金支持农村发展,为试验区建设注入活力。积极争取县直单位联村帮扶,共接受各类帮扶资金11.2万元,为试验区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截止2010年11月底,平昌关镇辖区的平昌信用社、母子河信用分社,存款净增2600万元,新增贷款1832万元,新增存贷比为71%。

(三)充分调动群众资源。建立“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和政府以奖代补相结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制度。全镇共有8个村开展一事一议,现已争取省级财政补贴资金,所有项目近40万元,建成了村组道路畅通、灌溉农业方便、群众满意的公益事业。

(四)认真做好“五权”感人肺腑权工作,为更好地解决试验区建设中一些种养殖户资金瓶颈问题,成立了平昌关镇信用担保中心,我们以“五权”确权发证为依托,认真做好财政担保工作,目前财政担保贷款已达16万元,发证工作已结束,发证率达100%,已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目标。

(五)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加大金融代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金融将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经济发展,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加大。农村信用社通过推广小额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劳务经济等措施信贷力度,扩大新增存款用于地方贷款的比例。截止到目前,该社新增贷款300万元,新增存贷比为75%,平昌关镇把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建设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09年成立了朱庄村惠民农村资金互助社,采取利用扶贫项目和社员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12万元,社员发展到32户。互助社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有固定人员和办公场所,到现在共发放贷款9.5万元。目前运转良好。2010年我镇又成立平昌关镇胡寨村富兴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平昌关镇灌塘村群英农村资金互助社。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明确任务。镇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将各项目标任务分别落实到各个相关责任单位。一是由镇财税所奉头,具体负责整合支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惠民补贴资金,创新转移支付资金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由农村信用社牵头,具体负责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比例不能低70%的目标任务;三是由镇试验办牵头,再组建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各相关责任单位都能认真研究,采取对策,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二)制定政策,完善制度。镇党委政府在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拓宽农村经济融资渠道、提升农村保险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了全年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的目标。经常组织财税所、信用社等单位召开座谈会,研究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意见措施,鼓励、支持各金融机构加大放贷力度,支持新农村试验区建设。

(三)加强调研,采取对策。开展广泛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各金融单位围绕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信用担保体系、创新服务方式等内容,开展了广泛调研,针对平昌关镇特色产业和新型经济组织、新型个体大户的需求,开发了实用快捷的金融产品,拓展了林权、企业经营权等有效担保物,降低了信贷成本,提高了新增存贷比。镇财税所不等不靠,主动深入新农村建设一线,访企业、到农家,搜集农村改革发展最新需求,对接上级农业发展政策。

(四)加大督导,整体推进。镇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强化督导,明确责任,完善机制,推进工作。对朱庄村惠民资金互助社组建、胡寨村富兴资金互助社和灌塘村群英资金互助社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总结经验做法,归纳梳理问题,确保了资金互助社的全面建立和规范运行。

(五)严格奖惩,力争一流。在农村资金投入的奖惩机制中,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镇党委政府给政治荣誉和政策倾斜;对经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单位,取消各类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从而激发了各单位创新农村金融改革的豪情和动力,增强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压力与干劲。

平昌关镇在农村资金投入工作上拓展思路、敢闯敢干、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由于受自然条件、财政状况等因素影响,农村资金投入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平衡现象,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探索和破解。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筹集资金,破解难题,为农村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平昌关镇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领导小组 2010年12月2日

第三篇:上油岗乡2010年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工作

上油岗乡2010年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

工作

材料汇报

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村农业体制机制工作中,上油岗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农村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对人才创业工作高度重视,把人才创业工作与当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等几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大力开展“回归经济”,吸引外出人员回家创业。在用人机制上大胆创新,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人才作用,切实为农村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现将2010年以来人才创业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2010,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村农业体制机制工作中,全乡新增个体工商户35家,新增投资4200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750人,新增税收30万元。全乡共有民营企业14家,在政府支持下,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节能建材制造、家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从业人员3200多人。全乡成立了不同类型12家专业合作组织,其中种植类专业合作社4家,养殖类专业合作社2家,农机类专业合作社3家,茶叶类专业合作社1家,资金互助合作社1家,其他类专业合作社1家,合作社登记社员达到2715户,入社农户达35%,产值达64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近3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206户农户从中受益,户平均增加收入1万元。截止目前,已有23名不同类型人才,在不同行业进行创业活动。

二、人才创业新典型的情况:

1.潢川县鹏宏水产有限公司,位于潢川县上油岗乡鲁寨村,该公司于2009年6月由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孙伟及其毕业于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妻子朱琳共同创办。孙伟大学毕业后,在家协助父兄经营渔场,后感觉与外界大市场存在脱节问题,遂到江浙等地考察调研,在江苏遇到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朱琳,二人志同道合,认准了绿色食品——淡水鱼深加工这一产业大有可为,于是他们回到家乡共同创办了潢川县鹏宏水产有限公司。一期投入100万元,建厂房及生产流水线,占地3000平方米,2009年11月投产,主要对淡水鱼进行深加工,产品有鱼丸、鱼糕、鱼豆腐等十几种,注册商标为“佰亿嘉”。

该公司依托现有800多亩的石猴水库生态养殖基地,及乡境内近3000亩养殖水面,年加工淡水鱼400吨,速冻鱼产品1000吨,年产值1500万元。一期带动就业50余人。该公司的投产可带动上油岗乡及周边的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从业人员600人;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

特色产业有很好推动作用。二期工程计划2011年实施,占地13000平方米,厂房及宿舍120间,年生产能力4000吨,可增加从业人员2000人。

2.潢川县唐楼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上油岗乡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职工吕斌筹资60万元组建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该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的战略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狠抓新良种茶园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优良品种,规范栽培技术,严格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大力开拓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做大做强品牌效益,加快茶产业开发步伐。现有中型茶叶生产加工厂1个,社员31户,茶园面积1200多亩。通过利用合作社培训学校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使茶农按照科学方法规范种植茶叶,提高了茶叶品质,增加了茶叶产量,年产干茶1万公斤,产值200余万元。

3.潢川县凌云新型建材厂。2008年10月1日,“潢川凌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前身是“潢川县上油岗凌云砖瓦厂”,厂长苏明德同志原是上油岗乡土地房管所党支部副书记,2005年机构改革时提前退休,后主动请缨二次创业,接手经营不善,资不抵债乡属集体企业乡砖瓦厂,任该厂厂长。在全省粘土砖禁令实施后,原砖瓦厂厂长苏明德带头成立凌云新型建材厂,投资550余万元建设新型墙材生产线,购置新型砖机,建设烘干房,可年产新型墙砖6000万块,引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发展水泥砖,空心砖,免烧砖等新型建材生产,逐步取代粘土砖,丰富建材生产品种,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周边县、乡市场,形成建材加工业支柱,成功完成了新形势下的企业转型。

4.四个台村第一书记周全兵。四个台村位于上油岗乡北部,“二面朝河二面坡,存水没有漏的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土地严重沙化,村民只好以种植小麦为生,是一个经济薄弱、观念落后、派姓复杂的贫穷村。2010年4月19日,周全兵走上了上油岗乡四个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岗位。上任伊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走访群众,实地查看,请教经济成功人士,对四个台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了“一鸭一茶一羽绒,家家户户搭大棚”的富民计划(即:依托小潢河、淮河资源,建鸭养殖场,种植淮南茶;利用闲散劳动力,搞羽绒加工;根据土地、气候特点,种植固始萝卜)。目前,全村沿小潢河、淮河沿岸形成了670亩的优质茶叶带,全村已有200余人参加了羽绒加工,人均可增加年收入3000余元。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熊凤合投资30万元,建华英鸭养殖场一处,年出栏10万只,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5.罗台村大学生村干部李辉。李辉同志于2008年6月毕业于四川宜宾学院,2009年11月他响应县委组织部号召,通过公开选拔担任了上油岗乡罗台村村主任助理。他把“村官”岗位当作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积极投身到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去。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他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等优势,当好基层工作“三大员”一是联络员。为了更方便的工作,融入农村,体察民情,李辉同志自购了电动车,定期、不定期走访群众,深入农户,了解村情民意,以解

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协助村两委为群众排忧解难,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宣传员。在新农保、新农合工作中,开始由于群众对政策的不了解,使得大家的参保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为了让村里的群众都了解认识到这些惠民政策,李辉同志积极协助村民小组组长向大家宣传参加新农合、新农保政策的重要性、必要性,解释参保的办法。并在各村民组分别进行登记、收费,统一协调证件不足的状况,提供照相以及复印,尽最大力量切实为村民们服务。“这个小伙子细心的向我解释我不明白的政策,态度很好,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村民乔其福这样评价说。三是辅导员。远程教育是党建工作的一大重点,李辉到村任职的时候,罗台村上已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因为村两委人员年龄偏大,对于他们来说,那套设备他们并不是完全熟悉。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到村后李辉同志主动请缨,承担起了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维护工作,积极组织罗台村党员群众一起收看优秀党员的典型事例、科教片、党的方针政策等节目,使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也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三、取得的初步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业的根本动力是人们内心涌动着的挥别贫穷、奔向幸福的强烈渴望,而现实中“恋土恋乡、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富图安”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推动人才创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引导干部群众摒弃依赖政府、守土恋家等各种不思创业、不敢创大业的落后意识,倡导乐于吃苦、敢于冒险、勤于创业、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所以我们通过召开会议等各种形势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敢于创业,勇于创业,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是实事求是,敢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以全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村组我们着重于培育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如凌云、桃庄寺等蛋鸡养殖专业村,我们则大力鼓励其发展,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专业村。

三是突出特色,树立典型。茶产业是我乡新兴的特色产业,茶产业发展迅速,在人才创业过程中,我们着重树立了唐楼、胡林、四个台等三个典型,从而带动和影响全乡的人才创业。

第四篇:马畈镇2012年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半年

马畈镇2012年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半年

工作总结

2012上半年以来,马畈镇紧紧围绕上级试验区建设中有关创业人才投身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鼓励人才创新为指引,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给各类人才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我镇的经济建设当中。现将我镇今年上半年各类人才投身农业改革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今年上半年以来,马畈镇新增个体工商户6家,新增投资1000万元,吸纳劳动力120多人,新增税收10万余元,其中新增两家大型卖场,经营面积达10000平方米。

其中部分人才创业情况:

1、光山县“观五玫“小杂果专业合作社由我镇成功人士易善康返乡创建的市级重点专业合作社,该社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以开发名优小杂果为突破口,利用本地资源,因势利导,做大做强、同时申请注册了“观五玫”商标品牌,产品远销郑州、武汉等大中城市。镇“观音脸”、“五月鲜”、“玫瑰红”三个鲜桃品种种植面积已达到3500余亩,年产鲜桃800万斤,产值达到1400余万元,带领了100多名农户发家致富,同时也解决了近千人的就业问题,该合作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维持生态平衡,把资源开发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探索 1

老百姓投得起、管得了、有钱赚的丘陵资源开发新路子。小杂果产业已成为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

2、光山县金凤凰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马畈镇汪畈村村民汪显意联合8家养殖大户共同发起,成立了金凤凰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中、小型养殖场20多个,社员40余户,鸡场占地面积20多亩。该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核心,不断引进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规范养殖技术、严格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向科技、规模、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大力开拓市场,畅通销售渠道。辐射拉动了邻近潘楼、北洼、戴洼、庙山等村养殖业的兴起,产品远销周边多个省市区,带动了全镇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合作社采用统一采购供应生产原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培训,利益共享等方式。目前,合作社成员养鸡规模达到120000只,年产值2000万元,年收入300多万元。

3、光山县金盛油茶专业合作社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易善忠返乡带头建立的专业合作社。公司注册资金1160万元,是目前我镇乃至我市最大的油茶种植和加工的专业合作社,拟在我市承包荒山20万亩,首先在我镇承包4万亩作为试点建设万亩油茶基地。公司拥有员工40多人,社员600余人,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截止目前已经承包荒山、荒地2万余亩,林权确认达5000亩,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毕,主要包括对已承包的荒山、荒坡、荒地进行开垦和种植,为当地农户提供了20万个工日的劳动就业机会,年直接受益农户1000多户,年直接经济收入增加4000多元。大力发展有机生态油茶种植,提升合作社 的“造富”能力,积极寻求更多的效益增长点,集约油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综合利用油茶资源,努力提高合作社的综合实力,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带动广大茶农共同致富一直是金盛油茶专业合作社的孜孜追求。

二、采取的主要举措

(一)积极宣传动员优秀村干部投身试验区建设。通过召开镇村干部会,两委班子会,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鼓动群众创业,同时对于在试验区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干部群众给予优先扶持。目前全镇共有40余名村干部带头兴建或合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他们的参与,为我镇试验区建设起到了表率作用。也形成了全镇人才齐创业,共发展的氛围。

(二)强化组织领导,保证全民创业工作顺利进行。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各所站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创业领导小组,负责全镇人才创业的工程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下设办公室,负责人才创业具体工作协调指导,督促落实和督查考核。

(三)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把人才创业工程实施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形成组织有方、工作得力、动转协调,务实高效的工作体系,推动人才创业工程顺利实施。

(四)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1、对农村“六大员”进行技能培训。借用马畈镇成人学校的平台先后对我镇锡山、付寨、汪乡、徐寨四个示范村800余农民进行养殖、种植以及果蔬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种养科技水

平,使他们成为了我镇试验区建设中的主力军。

2、注重培育“双强”党员及“双强”村干部并由镇政府牵头,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对我镇的养殖大户、水稻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专门进行了能力培训班。

(六)引导创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认真落实市鼓励支持各类人才投身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身份不变、职级不变、工资待遇不变的原则,鼓励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各类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农村创业参与农村改革发展,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高效农业庄园等。实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归工程”,发展“回归经济”。

四、人才创业中取得的初步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推动人才创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引导干部群众摒弃依赖政府、守土恋家等各种不思创业、不敢创大业的落后意识,倡导乐于吃苦、敢于冒险、勤于创业、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所以我们通过召开会议等各种形势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敢于创业,勇于创业,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是实事求是,敢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利用马畈天瑞工业园的优势,广纳省内外优秀人才。通过招商引资,不但为马畈的经济带来了腾飞,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批高科技创新人才。我们以全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村组我们着重于培育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如汪畈、潘搂、庙山、等养鸡专业村,又如戴洼、徐寨两村以建材为主我们则大力鼓励发展以水泥为主,石灰石深加工为辅的建材大市场。大力推进“一村一品”让他们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专业村。

三是突出特色,树立典型。种、养殖是我镇的特色产业,工业也是我镇的主力,因此在人才创业过程中,我们着重树立了种养以汪畈、潘搂为典型,工业以徐寨为典型,从而带动和影响全镇的人才创业。

五、对全民创业工作的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明确定位,在认识上有新提高。把人才创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率先建成强镇富民的全过程。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上有新成效。紧紧围绕人才创业解放思想,扫除各种制约创业、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以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引导干部带头创事业,发动千家万户积极创家业,鼓励各方面能人勇于创企业,激励现有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三是进一步拓展空间,在创业层次上有新提升。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壮大龙头企业,围绕发展农业,围绕招商引资,开展人才创业。四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在创业扶持上有新举措。认真落实好现有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创业服务机制,以激发民营资本的创业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全民创业步伐。五是进一步强化措施,在创业环境上有改善。进一步优化外部和内部环境,为投资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第五篇:上海市 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2015年5月)

上海市 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

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2015年5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现就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

(一)总体目标。

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总体要求,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聚焦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等重点环节,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市场化、制度化、法治化,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综合环境,使上海成为国际一流创新人才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二)基本任务。

一是坚持以“双自联动”推进人才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和联动优势,以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人才引进培养、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业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大力建设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开放灵活、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国家人才改革试验区。

二是坚持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集聚海内外人才。推进人才对外开放,畅通海外人才集聚通道,构建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来去自由、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人才集聚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国内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以战略科学家、能驾驭市场的企业家、科技顶尖人才、创业投资家等为代表的高层次领军人才。

三是坚持以更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入务实地推进用人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依据市场规则、按照市场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以财富效应激发聪明才智,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通过创新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

四是坚持以更完善的服务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以服务创新保障科技创新,鼓励社会力量为创新活动提供市场化的专业服务,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生态。改进政府公共服务,加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营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为人才创新创业解决后顾之忧。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重才、用才之风,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

二、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在人才,活力在市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三)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

深入推进中央和本市“千人计划”,协调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和“雏鹰归巢”计划,完善上海地方“外专千人计划”,加强上海“千人计划”创业园建设,充分发挥本市驻海外联络处等的作用和网络优势,加大对本市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外籍专家的引进力度。

降低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简化申办程序。取消对申请人就业单位类别和职务级别限制,放宽居住时限要求,建立健全市场认定人才机制。对在上海已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工资性年收入和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规定标准的外籍人才,经工作单位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完善永久居留证申办途径,探索从居留向永久居留转化衔接的机制。对入选中央和本市“千人计划”等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政府推荐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对经上海人才主管部门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所属单位聘雇并担保的行业高级人才,可不受60周岁年龄限制,申请5年有效期的工作类居留许可(加注“人才”),工作满3年后,经工作单位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充分发挥R字签证(人才签证)政策作用,扩大R字签证申请范围。扩大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口岸和境内申请办理R字签证的范围,为其提供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对经上海人才主管部门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所属单位聘雇并担保的行业高级人才或其他邀请单位出具证明属于高层次人才的,允许其在抵达口岸后申请R字签证,入境后按照规定办理居留许可;持其他签证来华的,入境后可申请变更为人才签证或按照规定办理居留许可。

探索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上海创新创业。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到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经上海自贸试验区、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出具证明,可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在国内高校毕业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外国留学生在上海创业,可申请有效期2年以内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加注“创业”),其间被有关单位聘雇的,可按照规定办理工作类居留许可。逐步探索非上海地区高校毕业的外国留学生在上海就业。

进一步简化来上海创新创业的外国人入境和居留手续。持有工作许可证明来上海工作的外国人,入境后可直接凭工作许可证明申请有效期1年以内的工作类居留许可;也可向抵达口岸的签证机关申请Z字签证(工作签证),入境后按照规定办理相应期限的工作类居留许可。计划来上海投资或创新创业的外国人,可凭投资证明或创业计划、生活来源证明等,向抵达口岸的签证机关申请S2字签证(私人事务签证),入境后办理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

为海外人才来上海创新创业提供居留便利。制定实施港澳居民特殊人才及家属来上海定居政策。对已获得永久居留资格或持有工作类居留许可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其聘雇的外籍家政服务人员签发相应期限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

完善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制度。根据不同条件适度延长B证有效期限,最高期限可到10年。对科技创新人才降低申请条件,进一步发挥B证的引才、留才作用。

(四)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完善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籍、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引才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

完善居住证积分政策。对经由市场主体评价并获得市场认可的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企业科技和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及其核心团队等,直接赋予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

完善居住证转办户籍政策。对经由市场主体评价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企业科技和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及其核心团队,居住证转办户籍年限可由7年缩短为3至5年;对经由市场主体评价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投资管理运营人才,居住证转办户籍年限可由7年缩短为2至5年。

优化人才户籍直接引进政策。对获得一定规模风险投资的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在本市管理运营的风险投资资金达到一定规模且取得经过市场检验的显著业绩的创业投资管理运营人才及其核心团队、市场价值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业科技和技能人才、取得显著经营业绩的企业家人才、在本市取得经过市场检验的显著业绩的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及其核心团队,予以直接入户引进。

(五)为各类人才引进集聚提供便利化服务。

建立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专家证一口受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优先办理外国专家证。

已连续在本市申办过2次工作类居留许可且无违法违规行为的外国人,第3次申请工作类居留许可时,可申请有效期5年以内的工作类居留许可。

优化引进人才申请“社区公共户”审批流程,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先期审核、公安部门办理手续的工作机制。完善个人承诺、网上申请、网上备案的居住证签注和积分确认机制。建立统一的落户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一口受理、信息共享。

允许持上海市居住证的人员凭居民身份证在上海申请办理各类出入境证件(赴港澳台定居除外),进一步为非上海户籍人员提供出入境便利。

三、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聚焦人才激励、流动、评价、培养等环节,着力推进下放权力、放大收益、放宽条件、放开空间等工作,真正把权和利放到市场主体手中。

(六)推动“双自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

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改革平台,发挥“双自联动”优势,创建人才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为全市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探索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大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和平台建设力度,建立多层次的离岸创业服务支持系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离岸创业托管模式,为海外人才营造开放、便利的创业营商环境。

探索设立张江科技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试点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园区等试点建立“学科(人才)特区”,实施长聘教职制度,构建灵活的用人机制。

(七)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总结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经验,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可以签订协议的方式,进一步将其授予研发团队。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益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不再上缴国库。

引入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高校、科研院所与研发团队可自主选择评估定价或协议定价方式,通过签订授权合同确定具体处置方式。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研发团队所得不低于70%。研发团队收益具体分配方案,由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协商确定。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用于人员激励部分,可一次性计入高校、科研院所当年工资总额,但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

(八)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对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激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探索实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试点国有科技创新型企业对重要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期权激励。

积极落实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并积极争取进一步完善股权奖励递延缴纳个人所得税办法。

(九)加大科研工作绩效激励力度。

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根据实际需求,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给予稳定的财政拨款或财政补助,为科研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自由探索创造条件。对前沿和共性技术类科研院所,建立政府资助、竞争性项目经费资助、对外技术服务收益资助等多元投入发展模式。

给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多的经费使用自主权,进一步完善绩效奖励、间接费用补偿、分阶段拨付、后补助和增加经费使用自主权等经费管理改革试点,提高科研人员薪酬水平,充分体现其创新价值。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探索各类要素参与分配,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聘任高层次科研人才,所需人员经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调控范围。提高科研项目人员经费比例。

完善创新导向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长期激励制度。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考核中加大科技创新指标权重。改革以工资薪金、绩效等短期激励为主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将任期激励、股权激励等创新导向的中长期激励方式作为国有企业管理和科研骨干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个人利益与企业长期业绩紧密结合,提高管理和科研骨干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十)完善科研人才双向流动制度。

允许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制定完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管理办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所得收入由个人、单位协商分配。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离岗创业,并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创业孵化期内(3至5年)返回原单位的,工龄连续计算。对担任职能部门处级(含)以上领导职务的,可在辞去领导职务后以科研人员身份离岗创业;创业孵化期内返回原单位的,单位按照原聘专业技术职务做好相应的岗位聘任工作。鼓励高校拥有科 技成果的科研人员依据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等有关政策和以现金出资方式,创办科技型企业,并持有企业股权。

探索人才柔性双向流动。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兼职。鼓励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科研院所聘任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或指导教师,并允许适当增加工资总额。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每年引导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校工程类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鼓励、引导人才向郊区流动,促进郊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

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充分发挥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优势,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做大做强产学研对接平台。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联盟,整合全市产业技术服务资源,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实践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建成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智库,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

(十一)优化博士后培养机构运作机制。

推动博士后科研“两站一基地”(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和企业科技创新“四平台”(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协同发展。通过政策、资金、人才、服务叠加,在高端人才发现、博士后人才培养、技术项目研发、院所与企业导师互聘、青年科研人才实践等方面,形成“人才+项目+产品”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试点实施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独立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鼓励支持研发能力强、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的企业独立招收博士后,扩大外籍博士后招生规模。

(十二)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在研究课题和科技项目等申报时,逐步降低职称、学历等权重。在财政资金支持的研究课题和科技项目申报、户籍和居住证积分申请中,探索建立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市场主体评价人才机制。

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弱化中短期目标考核,突出学术、技术水平评价,注重研究成果质量及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力。对应用开发人才,强化创新创造业绩贡献评价,注重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产学研结合等,调整不恰当的论文要求。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突出转化的效益效果评价,注重产值、利润等经济效益和吸纳就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开辟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回国工作、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其国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可作为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依据,不受本人国内任职年限限制。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业绩成就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可打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加大企业人才评价选拔力度,适度提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高级工程师(教授级)的比例。高校、科研院所可设置部分科技成果转化岗位,优秀团队可增加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数。

改革国有企业技术人员主要依靠职务提升的单一晋升模式,拓宽技术条线晋升渠道。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鼓励立足岗位创新创造。

(十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大学,在自主招生、教师评聘、经费使用等方面开展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制度创新。优化学科设置,在国内率先创设一批前沿交叉型新学科。对接上海未来发展需求,在高校建设若干国际一流水平的标志性学科,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人才。结合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优化职业教育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转型为创业型高校。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对产业的支撑。推动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类本科专业。

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在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完善创业休学制度,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落实创业贷款担保、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创业培训见习、税费减免、初创期创业补贴等鼓励创业政策措施。

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聚焦科技创新,集中开展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专项培训。

(十四)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选拔资助力度,完善市“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开发计划,进一步向企业一线和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家、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改革人才计划选拔机制,探索人才资助计划管理社会化,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才发展计划的规划、政策研究、评估和监管,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作用,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人才资助机制。

调整完善全市人才计划,建立相互衔接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建立人才计划备案制度,市财政部门根据备案情况安排资金。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资助信息申报经办平台,整合单位和个人申报、评审评估、资助奖励、社会监督等功能,避免重复资助和交叉资助。

构筑人才国际交流和竞争舞台,拓宽本土人才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提高本土人才国际交流合作能力。鼓励跨国公司在沪建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吸引各类国际组织、学术论坛落户上海。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并购、建立研发中心和高端孵化基地,吸纳当地优秀人才为其服务。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领导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对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活动,实行有别于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科研人员出国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流程。降低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条件,在部分园区增设受理点。充分发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浦江创新论坛、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平台作用,组织创新创业论坛、人才峰会、人才实训、科技创新年等活动,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

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发展环境的竞争。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引导作用,破解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公共性、基础性难题,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综合环境。

(十五)大力发展众创空间。

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引导和鼓励各区县培育发展若干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吸引国际孵化器入驻上海。推进事业单位孵化器改造,鼓励国有孵化器引入专业团队管理运营。

加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针对众创空间集中办公的特点,落实集中登记、一址多照等商事制度改革,采取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三证合一等 措施,为创业企业市场准入提供便利。进一步深化创业导师和创业学院建设,开展创业服务品牌活动。调整财政投入方式,加强对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企业的资助,加大政府购买创新创业服务的力度。

(十六)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

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投入,促进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支持新兴产业领域早中期、初创期企业发展。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支持个人和机构开展天使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研究完善鼓励天使投资的税收支持政策建议,并争取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优化补偿比例和条件设定机制。

完善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天使资本的投贷联动模式,缓解人才创业初期融资难题。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通过融资担保、再担保等形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推动多渠道股权融资,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和融资服务机构,促进大众创业。

支持保险机构通过投资创业投资基金、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或与国内外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等方式,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创新保险产品,分散创业者创业风险。简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外汇结汇、直接持有境外关联公司股权及离岸公司进行返程投资等有关审批手续。

(十七)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加快发展技术交易、经纪、投融资服务、技术评估等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完善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政策,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育,促进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

试行“科技创新券”,对创业团队和科技企业使用加盟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给予补贴,鼓励和引导科技企业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开展技术创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新建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的人才发展政策和生活服务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建立市场化机构运营、政府机构监管的运作模式,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细致的综合服务。

(十八)优化人才生活保障。

破解人才阶段性住房难题。继续推进政府主导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规范和优化外环内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不低于5%的保障房主要作为面向社会的公共租赁住房使用。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单位租赁房),采用划拨方式供地,并可适当突破面积7%的限制。鼓励区县、产业园区和企业向体制外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租房补贴。对达到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且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一定数额或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达到一定标准的非沪籍人员,定向微调住房限购政策。

优化海外人才医疗环境。鼓励本市保险企业开发适应海外人才医疗需求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探索搭建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本市保险企业国际商业医疗保险信息统一发布平台。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改善海外人才就医环境、提升相关医护人员外语能力,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合作,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的直付网络系统。支持市场主体建立第三方国际医疗保险结算平台。

扩大国际化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外籍人员子女的就读需求。在外籍人员和海外人才集中的区域,增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研究试点社会力量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其子女入读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提供便利。鼓励支持本市中小学为外籍人员子女随班就读创造更好条件。

(十九)完善创新创业法治保障。

落实依法治市各项举措,推进法治上海建设,把促进创新人才发展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研究促进创新人才发展的地方立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优化人才集聚机制、培养机制、流动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

依法维护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置科研人员在创新创业中的争议和矛盾,探索建立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国资等部门参加的工作沟通机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完善本市杰出人才荣誉制度,探索实施委托社会机构开展上海杰出人才遴选工作,大力表彰在本市创新创业的杰出人才。加强与世界著名文化机构 的交流合作,引进、创办、参与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包容度。

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办好一批有影响的科普类场馆、网站、期刊和广播电视科技类节目,实施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进一步办好上海科技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和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家、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各区县党委、政府要把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摆在重要位置,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大胆创新突破,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市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制定工作细则,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沪中央单位可结合自身实际和主管部门规定,参照施行本实施意见。

下载平昌关镇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全年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昌关镇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全年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