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看待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
1、怎样看待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领域的面貌,同时,也在人的思想领域激起强烈的共振。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革,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作过程,而是一个“经济--意识形态”双向运动的过程,它必然伴随着新旧观念的剧烈摩擦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向。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行动灵捷、最少传统观念的知识阶层的群体,自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敏锐的感受力,并相应地逐步调整、更新自己的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其中,变化最大、最快、也最为关键的,就是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对于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近来已有一些研究成果问世。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趋向于肯定,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极佳的外部条件,从而有利他们确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也有些研究者担心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拜金主义膨胀,使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混乱。本文认为,正如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一样,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不是直线式和单维型的,而是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同时并存、相互交锋、复合作用着的。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更新,但又使其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态势
人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社会条件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又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视野相当狭窄。同时,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强权统治,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显著的内倾性:儒学强调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强调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佛学则强调在静坐苦思中完善自我人格,达到“无事于心、无心于事、空而灵、虚而妙”的境界,这种思想倾向对构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价值准则的影响是深远的。建国以后,又长期实行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价值导向上的一元化也逐渐演变为专制化,人们的创造精神和自主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发挥,其结果是:既阻滞了经济发展,又抑制了精神解放,整个社会缺乏活力。
市场经济的确立,首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社会重构了利益格局、经济杠杆的作用日益凸现,这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思路,为他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的参照系,另一方面则从大范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务实观念和正当利益观念等等,在大学生中普遍获得了青睐与张扬.毫无疑问,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热情的主要投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方位改革。认识改革、参与改革、献身改革是近年来大学生中最有认同感、最有凝聚力的口号。究其缘由,就在于大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已经与改革的进程紧密融合在一起了。改革开放有前途,大学生就有前途,这是相当多数大学生的共识,因此,市场经济所弘扬的各种观念,作为一种社会导向和未来挑战,几乎立即赢得多数大学生的共鸣,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更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观念的更新过程往往是新旧思想意识的冲突、嬗变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同时也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步入改革期之初,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显现为“找回自我、渴望成才”,他们不再信奉那种盲目顺从与闭关白守的价值取向,那时,校园里阅览室座无虚席,学术讲座人满为患。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全方位变革,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又添上了“忧国忧民、参与社会”的印记,“西方思潮热”曾一度热得烫手。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又开始倾心于“注重实用、偏求功利”的价值观念。在各类调查统计中,持“人生价值既在于对社会作贡献,又同时取得社会的报酬”人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一直到今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仍处于急速地动荡、演变和组合之中。总的趋势是,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多,而对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日趋淡薄,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潮交汇中,价值取向已呈现多元分流状态。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由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必然现象,并作具体地归类分析和区别对待,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带有紧迫性的课题。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更新和才能的发挥,但又容易产生对政治修养的淡化
简明地讲,市场经济就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主要是依据效益来进行的。如果投入的劳动、资金等没有效益,那么这一切等于都投入到“黑洞”之中,这一事实无疑给大学生知识更新和才能锻炼注入了现实的动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不再把培养个性与才能看作是教师“假大空”的说教,而视为将来安身立命的基本要素了。许多学生想方设法联系各种渠道磨练自己“下海游泳”的本领:业余当推销员、咖啡厅服务员、家庭教师、外语导游、甚至炒股票、打短工„„,“学府商潮”由南向北大举推进,就连不少学生干部也把重心放在提高自己的组织、交际和演说等能力上,甚至这本身就是他们竞选于部的动因。对于那些能提高“经济效益”的课程更是倍受学生关注,选修《市场学》、《国际金融》、《证券与投资》等课程的人数越来越多,外语与计算机一直被学生称之为“重点中的重点”,认为这些是“真才实学”,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些政治理论课,听课学生往往不足七、八成,即使来了,有人也是心不在焉。对政治活动则采取“一避二混三通过”的策略,有的甚至将政治修养与市场经济的需要对立起来。据《青年研究》报道的抽样调查结果,大学生中认为“什么党来领导都可以,只要为人民谋幸福”,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持“无所谓”态度的人占相当的比例。他们所钦佩的英雄人物已不再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向社会不平提出挑战的反叛人物,而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成功的人。可见,目前这种对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既缺乏理性自觉,也少有发展兴趣的现象已有一定普遍性。
此外,随着高校导入竞争机制和社会人才观的变化,大学生们日益注重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注重职业性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置身于太平洋西黄金海岸与长江金三角交汇要冲的上海大学生中,许多人期望“工资较高、能发挥特长、社会地位高、工作节奏快”的职业。“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的职业取向日趋虚化,一心向“外”(外国、外资企业、涉外单位)成为时髦。这种具有务实性、开拓性、注重经效益的职业价值观显然与传统的“重义轻利、默默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冲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蓝,然而人才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才首先有一个走什么道路、为谁服务的政治立场问题,引导大学生正视这一问题,就需要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成才观念特别是人才的素质结构。大学生充分重视知识更新和才能发展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把德智体这一有机整体割裂开来,重才能而轻政治,其结果,势必是事与愿违,这是值得高度注意的。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商品意识和正当利益观念,但也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倾向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材基本上是以“书生型”为主,其内向、谦逊、长于逻辑思维、重义轻利、不善交际等个性特点,虽然对于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深入钻研书本有一定帮助,但却限制了他们自身其它重要能力的发展,如创造能力、自主能力以及现代社会所必备的商品意识、社会活动能力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书生型”模式的社会基础,如今,大学生不仅从理念上,更重要的是从实际生活中切实感受到“走出书斋、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性,商品意识、价值规律以及合理的利益观念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基本的组成要素,他们的需要、情感、意志以至日常行为都开始与这些要素密切相联。具体的表现在:对于“空对空”的宣传不感兴趣,昔日“言必称义、口不言利”的清高形象已为世俗化、功利化的态度所替代;理直气壮地追求合理的自我利益;对社会现象和群体行为的判断越来越具有商业头脑,热心参与各种有一定酬劳的社会实践活动;“会赚钱”的学生受到钦佩,死读书的学生遭到轻视;生活方式也日益开放化:上酒吧、下舞池、唱卡拉ok、度周末狂欢„„这些前几年还不为多见的现象现在已以为常,是好事还是坏事?应当说,其中的利还是大于弊。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道成长的“新生代”大学生自然更有其时代的适应性,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达到统一的追求,对此,我们不必作过份反应,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但是,对与此同时在校园里开始蔓延的拜金主义倾向却不可以掉以轻心,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些年来大学生吸收较多的是竞争的观念、等价交换的观念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听得少了。既然要发展市场经济,总要把利润放在第一位,总要讲等价交换,结果,这种价值导向的误导,使一些大学生对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缺乏认识。其次,既然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交换,商品生产的目的也在于追求价值,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企业、个人利用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惜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来谋取暴利,加之社会上相当普通地存在着“脑体倒挂”、“分配不公”的现象,这些外因对大学生的思想均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现在,有些学生几乎不在意基础知识和专业的学习,甚至厌书厌学,有的学生上一节课,BB机鸣响了四、五次,整天沉迷在生意经中,他们把金钱看得很重,相信“金钱就是力量”、“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却万万不能”,有的甚至倒卖伪劣产品,这种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现象,已严重地影响到一些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寻,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化,但又使他们对人生价值评价出现多重标准,容易产生个人与社会的错位反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空间空前扩大,加上我国对外开放,各种西方思潮随之而入,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的,他们热切关注市场经济的进程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独立地观察社会,透视人生,他们对教师和家长的过多管教感到厌颅,对结论性的观点要求有逻辑说服力的论据,正是在这种祟尚个性、祟尚自主的自我意识催动下,大学生日益表现出思想主体化的特征,渴望成为人生道路上的的强者,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急切地想抓住时代提供的这次机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在全社会改变了过去从上到下一律只讲集体发展,讳言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又产生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多重标准:有的以对社会的奉献多少和创造力大小为标准,有的以“含金量”的多少为标准,有的以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力大小为标准,有的则以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为标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向是不少学生伴随着过去人生价值体系的否定性思考,出现了在人生价值目标上的迷失或偏离。西方哲学思潮的输入与传播,对此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大学生们所“热”的哲学,并非是那种自然的元哲学,而是人生哲学。西方人生哲学的自我至上价值观与大学生膨胀了的自我意识,在一种反传统、反主导文化的轨迹上汇合在一起,使他们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一些学生的自我观念已开始滑向自我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他们对“螺丝钉”、“老黄牛“铺路石”所象征的集体主义精神存有逆反心理,从“我”出发来评判事物,确定言行。同样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一些学生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推祟备至,而对“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段话则知之甚少,或干脆不以为然。所以,对这部份人而言,所谓“多重标准”的背后实际上仅有一重标准,即自我的价值存在。
当然,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对人生价值既不赞成“毫不利己”式的利他主义,也不同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式的极端利己主义,而是主张“公私兼顾”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认为,这种价值观目前在大学生中占有主导地位。当然,在兼顾公私时,“公”与“私”各占的比重是因人而异的。
确实,人生价值的特点,首先在于价值关系中的两重性,人既有自身的需要,要求社会和他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又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其次在于价值表现上的能动性,人既是价值的承担者,又是价值的创造者。再次在于价值取向上的社会需要性。符合社会需要并被社会肯定的人生便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此,在当前要认真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各种关系,既扬弃否定自我的虚幻的旧的群体意识,同时也摈弃忽视乃至无视集体和社会的唯我至上的思想意识,使个人与集体、社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辩证地统一起来。前些年大学生谈论较多的,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而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相互依存、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则缺乏理解,这是当前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导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这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把他们推上共和国2l世纪的历史舞台,所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以面向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实,超越由现实问题引起的种种困惑,更多地倡导一种“必要的牺牲”精神,求得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对于这一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荡涤中健康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现时代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介期,全社会一时难以确立有共识的新的主导价值观,因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反反复复的分化组合,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其表层特征是价值取向上的浮躁、紊乱,以至一定程度上的无所适从,这是一个终究会被摆脱的阶段,此阶段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新的价值观确立之前的“反铺垫”。只有深入地研究这一阶段的发生、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前沿”课题。
第二篇:怎样看待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怎样看待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毕竟的途径,也是所必要的战略规划。在企业中存在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企业赖以发展最为核心的推动力。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绝佳的作用,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就只是简单地几句话,也就是企业的几句口号而已。要是存在这样的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企业文化是融合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理念,更是团结企业内部,架构起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
员工的工作方式与心态都会随着企业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一个真正适合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指出新的方向,并且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的融合为一体,更为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改善了懒散的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在进行实施的时候,也要做好全面的准备与分析,及时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制度,并完善整体的发展进程。
第三篇:怎样看待宗教泛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怎样看待宗教泛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09级社会学系 窦锁力(2094051038)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理解与把握人和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理论。自宗教诞生以来,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生活。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宗教信仰问题已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信仰宗教的人数与日俱增,原来认为只有那些没有依靠没有寄托的老人才信仰宗教,但是,现在看来,信仰宗教的主体已经趋于年轻化和高层次化。许多高校都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基本内容从不同层面上为人民的信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丰富了内容。在宗教泛化的情况下,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使其保持主体的地位。而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有它出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宗教并不会自动消亡,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寻找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势地位,对待其他既不退步也不排挤,最终的目标是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第四篇:浅析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论文
题目:浅析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歧视工资歧视就业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一、前言
在国内外劳动力市场上都多少会出现歧视现象,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自然在劳动力歧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同时当前中国每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与大学生就业间有何直接或间接关系?是否能从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角度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呢?本文试从分析劳动力市场歧视入手,联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消除或减小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角度来探索有助于大生就业相关方式方法。
二、文献综述
1、卢周来.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透视[J].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 03期 文章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当前存在的歧视问题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限制进入;劳动力行为的限制进入;劳动力同工不同酬;以及其它隐性歧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歧视,首先表现为区域性歧视;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原因,是需求导向型;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是发展过程中的歧视,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造成效益损失,其中国有企业又是效益损失最大的受害者;影响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建立;致使政府行为越位、错位,劳动管理部门寻租活动猖獗,劳动力黑市屡禁不止;而且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劳动力失业问题。
2、常向东.劳动力市场歧视产生的新根源及其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0年 04期 文章认为,地方保护主义的歧视性限制政策,严重影响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导致职业歧视和工资歧视的发生。因此,地方保护主义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产生的新根源。这种劳动力市场歧视不但严重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而且也容易引发对方的报复,最后自己的局部利益也会受损。
3、黄梓洋;李莉.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分析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03期
文章主张:通过反歧视教育、反歧视立法、反歧视补贴、创造劳动力市场充分信息、减少职业隔离、减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歧视来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问题。
4、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J].青年探索, 2004年 03期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同时,用人单位就业歧视行为也日渐凸现,文章列举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性别、学历等各方面的歧视,并对造成种种歧视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相关法律政策的缺陷、劳动力市场供求的不平衡以及用人单位认识上的偏见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遭遇歧视的重要原因。
三、主体
(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分类
什么是歧视,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概念。歧视是指相同的人或事被不平等地对待或者不同的人和事受到同等的对待。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个人在劳动力市场取得的价值应当取决于影响其边际生产率的所有供求因素,当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时,就产生了劳动力市场歧视。我们可以换种说法,就是在具有相同的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因为了一些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因素起到了作用,导致了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的表现。这里所指的非经济个人特征,主要是指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民族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
关于劳动力歧视的类别,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觉得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最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劳动力的地域歧视,也或者说是劳动力的户籍歧视,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是相对固定的,一个人的户籍变动比较困难,而户籍的所在地不同会受到各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策导向不同影响,从而使得劳动者获得的保障、福利等等也会有相应的不同,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会按照自身利益考虑录入劳动者,这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户籍所在地的限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现象,如今的非本地户籍劳动者在大城市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有些用人单位无论是从地方保护主义还是户籍歧视的原因,会导致户籍歧视的实际存在,又加之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的日益规范,用人单位在录入员工时承受的负担也比较重,通常用人单位需要考虑非本地户籍的劳动者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等因素,导致其利益可能受损,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户籍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也应该是主要的最难以简单改变现状的歧视现象。
第二是年龄和性别的歧视,我将这两种歧视归为一类,现在在很多企业的招聘广告中对应聘者的性别和年龄提出限制,比如行政助理职位往往招聘女性,而公务员招聘中有些职位要求年龄低于28周岁,而实际上从招聘人员的岗位来看,这种年龄和性别上的约束并无必要。其实年龄和性别的歧视也是由于用人单位自身考虑而出现的,随着近年来对于性别年龄①① [4] 黄梓洋;李莉.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分析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03期
歧视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明显的性别年龄歧视已经比较少,但是其实这些歧视在私底下还是普遍存在,只是会通过转嫁到其他因素来实现。
再者是劳动力市场的行业限制进入。一些劳动力流向较集中的城市,把劳动力市场分成较好的与较差的两类,对外地劳动力开放部分经济部门与行业,而对另一些经济部门与行业,则限制或禁止外地劳动力进入。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无差别性限制,即对所有外地劳动力不加区别地对其所要进入的行业加以限制。另一种是特许性限制,根据外地劳动力在技能、素质或其他方面的差别, 进行程度不同的限制。
最后一个事其他歧视,包括了学历、工作经验、健康、容貌和身高歧视等等,这些虽算不上十分重要的主要歧视,但是对于劳动者而言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工作经验歧视,要求求职人员有工作经验的情况在各种招聘中屡见不鲜,而这一要求对于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个因素是大学生劳动力歧视的重要歧视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劳动力市场歧视及两者关系
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就业之时,经常会遇到劳动力市场的歧视,这其中有一些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有高校教育的问题,但是大多还是在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目前遭遇到的劳动力市场歧视主要包括有,性别歧视、学历歧视、院校歧视、户籍歧视、身体歧视和工作经验歧视等等。这些其实严重阻碍到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我们来看个案例,2003 年3 月,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周一超参加嘉兴市秀洲区公务员考试,因在体检时被查出乙肝“小三阳”未被录取,一怒之下杀死在场的区人事劳动局一名工作人员,刺伤一人,最终被法院判处死刑。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录入中都出现了歧视,可想在其他的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应该是屡见不鲜的。
将上述的歧视按照严重程度分的话我们可分为顽固性歧视和非顽固性歧视,其中顽固性歧视包括了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其实在中国的女权运动史发展的比较好的,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比较受保护的,但是仍然有性别歧视的存在,可以说是就业过程中的顽固性歧视。用人单位在选聘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或虽不限制性别,却提高女生的录用标准,女生必须特别优秀才会被考虑。又涉及到女性的结婚生育等因素,更是不利于女性的求职,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习惯性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现在各大学对于非本地生源的招录比例越来越大,这也导致了非本地户籍毕业生在本地求职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用人单位有意抬高外来毕业生的标准以限制进人,如院校的限制、高学历的要求、成绩的要求等另外,在同等的条件下,用人单位优先考虑当地的生源,甚至在一些条件相差较大的情况下,用人单
位也会首先考虑当地的生源。这种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发达地区人口较多的城市发生的更多些。再者我们可以将其余的几种歧视视为非顽固性歧视。至于现象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们从劳动力市场的其实到大学生就业遇到的歧视可以看出,在普遍整个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歧视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影子,所以大学生就业的歧视同时是整个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缩影,也是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就业歧视直接受到了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影响。所以想要找到大学生就业的歧视解决方法,就势必要找到整个大就业环境的歧视消除方法,再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做针对性的措施。
(三)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方法
然后我们来简单探索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方法再结合大学生就业的歧视展开联系比较。
首先我们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最强制的手段就是加强反歧视立法,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歧视现象很多是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导致的,所以政府在对经济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应该加强对于劳动力歧视的立法,就像对于劳动合同的立法一样,就业歧视是否也可以通过此类的方法得到有效的抑制呢?。美国1963 年通过的同酬法案就是反歧视的一个有力举措。当然在立法的同时,政府自身的就业歧视问题也需要解决,近日的几期公务员招录歧视也揭露了公务员招录系统自身也存在此类问题,看来此类问题还是需要从上自下的开展。其次是政府可以实行反歧视政府补贴,此类的手段相比立法更加柔和更灵活,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开展,政府在重要的部门重要的用人单位录用人员时,可以采取补贴的措施使得企业在录用歧视消除的情况下企业的自身利益也能获得一定的保障。然后政府应更多的开展反歧视教育,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了就业歧视的产生,并且存在企业的用人偏见,所以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应多开展反歧视教育,消除部分用人单位的偏见思想。
企业方面首先,企业应该更多的承担社会的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组织有责任承担一部分的社会责任,在就业方面应体现出一定的责任意识,排除偏见,平等招录。当然在外部约束力没有构建完全前,这完全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其次,企业应转变用人理念,往往企业在用人是会追求最适合自己企业的劳动者,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招聘思想,其实在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培训机制,对于并不很适合企业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达到单位的要求,这样既可以消除劳动力歧视的不良影响也可以使得企业利益受到较小的损害。
就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问题而言,上述各观点都行之有效,但还需增加高等院校的工作责任,往往现在的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有着很高要求,反倒是对于毕业院校的要求有所降低,所以高校应该真正负起培养社会型人才而努力,并不只是培养出一个
个学生而是不一个好的劳动者。所以高校应该多开展社会实践和职前教育,树立好的就业观,更多的去搜集劳动力市场信息,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有的放矢的培养自身能力。
四、结论
1、首先,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是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但是在大体上的原因与理论上大致一致,在治理劳动力市场歧视方面,应强调用人单位、劳动者和政府职能部门和高等院校等多方的责任,而不能仅仅归咎于一方。许多歧视问题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制度原因,这也就势必决定了,政府职能部门在其中也有部分职责的原因。
2、其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劳动力歧视现象存在的比较普遍,是整个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女大学生和非本地大学生的顽固性歧视现象严重,这与社会上一贯存在的劳动力歧视现象有延续性。
3、想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势必从社会上普遍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着手,只有在劳动力市场歧视得以减轻和消除后,大学生才能在一个比较公正的环境下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当然这并不是简单一段时间和一些措施能够实现的,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其中特别要强调政府的巨大作用。
五、参考文献
[1] 卢周来.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透视[J].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 03期
[2] 常向东.劳动力市场歧视产生的新根源及其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0年 04期
[3] 姚先国;谢嗣胜.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 06期
[4] 黄梓洋;李莉.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分析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03期
[5] 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J].青年探索, 2004年 03期
[6] 张军民.略论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经理人, 2006年 08期
[7] 戴慈.大学生就业歧视之浅析[J].法制与社会, 2007年 08期
[8] 邱爽.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之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06年07期
[9] 刘凤英 糜海燕.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年12期
第五篇:选秀征婚类电视节目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利大于弊立论4
选秀征婚类电视节目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利大于弊立论4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朋友,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辩题是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讨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辩题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选秀节目”可分为“为选而秀”如《感动中国》和“为秀而选”如《超级女声》也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如《青年歌手大赛》“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而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认为利大于弊判断的标准在于选秀征婚类电视节目是否能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 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基础价值判断能力。选秀征婚类电视节目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首先它的存在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意义。面对节目所呈现出的多元文化,而作为大学生我们已经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然具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
第二 选秀征婚类电视节目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满足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加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为他们从各种角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拓了思路。《感动中国》《星光大道》《非诚勿扰》等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社会的一个平台,为大学生广泛传播了当代人们的思想,潮流,为大学生提供了寻找自我扩展经验的空间。
第三 节目所体现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可以警醒激励大学生。各种新思想的传播,促使大学生去全面地思考现实中的许多问题。节目参与者为之努力的过程,以及他们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对我们的价值取向给予正确引导。对于正确的部分予以认识、接受;而对于一些节目中良莠不齐的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混淆,大学生进行争议和讨论,开阔思维和眼界。从而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不是可以让其“利大于弊”吗?
《中国达人秀》冠军“无臂钢琴王子”刘伟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座右铭。相信类似这样的感召会让大学生以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