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
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 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1991年提出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以来,我国外经贸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全行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质量意识增强,出口商品总体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档次有所提高,各类外经贸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涌现了一批优质管理企业和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商品。事实证明,我国外经贸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紧密相连的。
一、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的指导思想和中心内容
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是外经贸部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针对我国外经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确保我国外经贸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长期战略。
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外贸出口出现较快增长,199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出口额为71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8%。但是我国出口商品质量问题相当严重:一是我出口商品质量不稳定、包装不规范,国外客商投诉率偏高;二是边、地贸易中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涌入周边国家市场,造成不好影响;三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小;四是质量管理工作薄弱。如何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质量管理,以降低出口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决定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1991年是国务院提出的“质量、品种、效益年”,外经贸部从我国外贸出口的长远发展出发,当年提出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贯彻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从此成为我部一项重要工作。
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一)从国家形象和政治责任感的高度认识提高出口商品质量的重要意义,把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同强烈的竞争意识相结合,树立对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二)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和批量质量,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
(三)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就出口商品而言,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创名牌出口商品。
二、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外经贸部紧紧围绕以质取胜战略的中心任务,努力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根据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阶段和当时的外经贸形势和任务,外经贸部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十年来,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通过提高出口商品生产者和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商品质量和信誉的认识,加强对生产过程、产品品质以及包装储运的质量管理,加大对我国出口商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质量意识。我部多次召开全国性质量工作会议,并在《国际商报》开辟质量宣传专栏,监控我国出口商品质量状况,奖优罚劣,对已认定的出口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和人员进行处罚,对伪劣商品进行曝光处理,举办了优劣出口商品对比展,形成一种全社会注重质量的良好风气。近几年,企业的质量意识已有明显加强。
2、在外经贸行业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1991年,我部与国家商检局联合发文,在外经贸企业中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到2000年6月,我国共有27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同时,我国还开展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和其它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认证。
3、强化出口商品质量监督和执法力度。我部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密切配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在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严把出口商品质量关。例如,为鼓励机电产品的出口,1999年,我部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发文,加强对出口机电产品的监管力度。我部还决定利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强化机电产品出口认证和分类检验工作。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1996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提出“经过5至15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强调“必须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我国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要求。我国1996年外贸出口总额1510.7亿美元中,机电产品出口额为482亿美元,但其中附加值高的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仅49亿美元,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3.24%。为实现我国出口由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我部提出了《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战略研究报告》;并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加快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若干措施的请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包括:提高出口的总体结构水平,即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及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比重;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到199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769.7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37.3%,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9%。
(三)开展了创名牌出口商品工作。名牌出口商品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竞争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今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要“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要求“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我部于1998年开始创名牌出口商品工作,加快培育和创立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和竞争力的系列化名牌出口商品。
1999年4月以来,我部确定并公布了包括家用电器、自行车、摩托车、纺织服装、轻工消费品、信息产品、机械、食品和药品等九大类商品的“外经贸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名单,共58个品牌,并公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我部创名牌出口商品工作进展顺利,得到了广大外经贸企业的积极支持。对“名牌”的宣传和扶持,体现了我部坚持贯彻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的决心,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目前形势和任务
199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606.9亿美元,比1998年增11.3%。其中出口1949.3亿美元,增长6.1%,在国际贸易大国中排名第9位。但我国出口增长主要依赖数量增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外贸出口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进一步提高全行业质量意识,加强对出口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
(二)大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善创名牌出口商品工作体系。激励出口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加强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我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继续促进和鼓励外经贸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推动国内产业部门制定、执行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标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四)对出口商品质量差,严重影响我国出口商品质量信誉的企业,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处罚力度,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最近,石广生部长指出:“以质取胜战略具有普遍意义,不仅适用于外贸进出口,吸收外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对外援助、境外投资等工作都要认真落实,都要在全面提高质量中求发展、求效益”。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外经贸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贯彻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除了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和生产经营企业的重视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如外经贸行业各商会、协会、学会及社会有关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舆论宣传的监督和导向作用。要重视国外用户的反映和意见,切实改进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从根本上做好质量工作。
我们坚信,通过贯彻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我们一定能够把我国外经贸整体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我国外经贸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以质取胜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战略
以质取胜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战略 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践中,无论是发展食品产业还是做好各项工作,质量问题都尤其重要,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我们要把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质量问题作为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抓紧抓好。”
卢书记的重要讲话,把质量工作提升到立省战略的高度、发展大计的高度、民生改善的高度、形象品牌的高度,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新时期质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多年来质量工作实践证明,质量第一、以质取胜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是兴省立省的大事。顺势而为质量兴省战略初显成效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始终把加强质量工作作为促进中原崛起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抓。2009年以来,我省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质量兴省战略为主线,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切实加强标准体系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全社会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全省各级政府都将质量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了质量兴省目标考核体系,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了质量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有力地保障了质量兴省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省政府建立了河南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每年编制《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对我省制造业总体质量状况、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2010年,全省对生产领域的食品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企业的产品质量实施市级以上监督检查,合格率为91.3%,比2009年同期合格率(89.3%)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相关产品批次合格率为92.3%,比2009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2010年河南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为79.69,全国排名由2008年的27位升至2010年第21位。
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引领示范作用突出。借鉴国际及先进省份的经验,2010年,我省实施了省、市、县三级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中信重工等六家企业获得省长质量奖以后,年销售收入以20%的速度增长。云台山经验成为黄山、张家界等全国知名景区质量管理的标杆。许继集团推行的精细化管理、新飞集团的六西格玛管理、中信重工公司的质量成本管理、宇
通客车的企业文化及形象策划、云台山的经营战略等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不仅使自身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为全省企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质量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不断加大质检技术机构建设的力度,把建设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当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全省17个国家质检中心和82个省级质检中心围绕各产业集聚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不同层级的产品质量技术保障体系,满足各地产业发展的质量保障需求,促进了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品牌带动工作有序推进。品牌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按照《河南省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我省每年选取280家企业作为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名牌的重点。目前,我省培育61个中国名牌产品,居全国第七位、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地理标志产品36个,位居全国前列。培育河南省名牌产品455个。
标准化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我省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我省的李亚萍、李红霞、钟卫佳、汴科等先后当选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标准化专家占全国总数的近五分之一。截至去年底,我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4215项。承担或参与承担的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366项。全省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125个,省级示范区达到448个。
任重道远质量监督工作亟待加强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省质量监督工作还有很多不符合、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由数量速度规模向质量结构效益的发展方式转变,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质量做保证,必须有质量工作做支撑,质量和质监工作任重道远。
质量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目前,全省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实力弱,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制约质量创新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我省企业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原创性产品和技术不多,突出表现在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在全国排位靠后,企业的效益普遍不高,知名品牌数量不多,世界级的品牌一个没有。
质量检验机构发展滞后。目前,全省没有规模大、水平高、能力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质量技术检验检测机构和综合检测基地。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数量少,对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先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自主创新产业以及产业集聚区的覆盖率不高。基层机构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较低,存在很多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检得慢的问题。
质量工作人才素质不高。企业、社会、政府缺乏高层次的质量管理人才,更没有叫得响的权威质量管理研究机构。质量学术技术带头人明显偏少,质量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国际先进的质量技术和管理方法不能及时引进和推广。
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近年来,因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心理失衡导致的质量违法行为屡屡发生,这也是假冒伪劣长期以来打而不死、打而不绝的深层次原因。如果企业质量诚信体系不建立、不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就无从保证。
开拓创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无论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还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是保障安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都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作方针和“质量兴省、以质取胜”的重大战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将以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为战略目标,创新机制、勇于实践、狠抓落实,促进我省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全省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抓质量。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党和政府形象,更关系中原经济区建设成败。
一要抓好质量兴省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深化质量兴省、质量兴市(县)、质量兴业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振兴活动,把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制定好《2011年—2020年河南省质量发展纲要》,支撑新时期的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努力构建政府综合协调指导、部门密切配合联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完善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质量报告,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二要创新质量考核奖惩机制。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价值观和政绩观,建立既考核发展速度也考核发展质量的考核制度,把质量指标列入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同GDP、CPI一样向社会定期公布。把质量发展的好坏同经济发展的快慢一样列入目标考核重要的内容。
三要抓好质量引领和品牌创建工程。推进政府质量奖励制度的有效实施,引导全省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其他国际质量管理先进技术和方法,提升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先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自主创新产业为重点,开展名牌培育认定、品牌价值测量和品牌示范区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知名品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大型企业集团。
四要抓好标准化体系建设。质量兴省,标准须先行。加快建设符合我省省情的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用先进的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保障质量安全。着力构建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构建我省优势产业的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统筹做好标准化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五要抓好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责任体系。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质量信用记录发布制度和质量违法违规企业登记制度,定期发布质量诚信信息,加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力度。完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新闻媒体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和行业自律。
保安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严字当头,严格监管,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一要严格实施准入制度。切实发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保障作用。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进一步严格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完善退出机制,对不能持续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一律撤销许可,强制退出。
二要严格实施风险分析。要把风险分析作为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全面建立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和风险快速处置机制,对重大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
三要严格生产过程监督。强化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督促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要依法依责,监督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认真落实分类管理、日常巡查等措施,监督企业严把原材料进厂、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质量关。要加强对电梯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特种设备全过程安全监察。
四要严格监督抽查。要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力度,对重点产品要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要加大监督抽查的后处理力度,建立和健全“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督促企业抓好整改提高。采取有力措施,严肃治理逃避、拒绝监督抽查的行为。
五要严格执法打假。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假。认真开展执法打假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对质量安全执法查处,要切实做到:发现企业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必须停产整顿;整改未达到要求的,必须吊销生产许可证;对于违法企业和责任人,必须按规定从重处罚;对于涉嫌犯罪人员,必须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促发展。质监工作要着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主动融入大局,积极服务科学发展。
一要服务经济结构调整。综合运用质量工作生产许可、标准、计量、认证认可、质检科技等手段,努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服务调结构促转型。切实发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认证认可等制度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和市场准入关,推动企业优化组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服务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集聚区,合理布局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加快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服务节能减排。加强能源计量和能源标准化工作,服务优势产业。组织开展能效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计量监督检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业。
二要服务企业发展。积极推广国际质量管理先进技术和方法,推动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道路;积极建立互联共享的标准化信息网、计量质量检验检测信息网等网络,为企业发展及时提供技术标准信息、检验检测帮助。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三要服务改善民生。要加大对关系百姓利益的食品、建材和纺织服装等产品的质量监管和执法打假力度。加大对医疗、电力、超市、加油站等重点领域在用计量设备的监督检查力度。大力弘扬和推介优质名牌产品,引导群众正确消费、科学消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质量问题,帮助群众吃得健康、穿得舒适、住得放心、行得安全。
强质监。面对严峻挑战和繁重任务,要圆满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赋予质量工作的使命,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最根本的是要强素质,提能力。
着力建设法治质监。增强质量法制观念,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坚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受理、审查、审批三分离制度。推进电子政务,组建行政许可技术审核中心,实现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受理和监督。建立集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于一体的质量执法监督体系,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
着力建设科技质监。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促进质量监管手段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一是我们将围绕我省产业集聚、质量提升的需求,加快建设集标准研究、质量检验、风险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二是围绕省级质量技术机构做大做强、市级质量技术机构做精做优、县级质量技术机构做特做专的目标,构建与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对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着力建设一支技术一流、善于创新的技术人才队伍。四是加
强科研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力争在节约能源技术标准制定、检验检测方法研究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以“金质工程”为依托,建立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系统。
质量是企业和产品的生命,质量工作是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战略。质量技术监督是推动质量提升、保证质量安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全省质监系统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认清形势、牢记使命,忠诚履职、尽心尽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质监局“争先创优,发挥职能 ,以质取胜,服务发展”
质监局“争先创优”发挥职能 “以质取胜”
服务发展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松岭质监局以“提升质监水平,服务松岭区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质监部门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实际,从市场准入、过程监管、能力提升、信用建设等四个方面加快提升质监系统的管理水平。将争先创优活动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促进社会和谐相结合;与服务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质量技术监督事业,不断开创质监工作新局面。
一是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我局围绕松岭区政府工作重点,全力服务大项目建设,与我区大森林工业、大兴安岭林格贝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大兴安岭晟峰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定点联系制度,制定专门的服务方案,提供“一对一”的优化服务;做好与承接的项目主动对接工作,提前介入、跟踪服务,确保生产企业质量达到标准。从加强帮扶指导、拓展合作互认、开展质量提升、强化双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又具体的要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环境。
二是与促进社会和谐相结合。围绕平安松岭区建设,巩固和发展“领导带头、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维稳工作格局。深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狠抓食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三大安全监管,开展“百局服务百企”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召开“三大服务”征求意见座谈会,主动带
队服务10多家重点企业,把企业的需求与质监职能对接,及时帮助企业解疑释难,通过上门走访、现场办公等方式,把企业的困难解决在一线。截止日前,顺利扶持3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帮扶荣华木制品加工厂和大森林实木地板获得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大森林实木地板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国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多个,处置特种设备一般隐患6处,处置重大隐患1处,做到重心前移、预防为先,确保一方平安。
三是与服务人民群众相结合。服务人民群众是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牢固树立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开展“关注诚信计量进市场、健康计量进医院、服务计量进社区”为载体针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义务检测各类计量器具40台(件)。对不合格计量器具停止使用,对利用计量器具作弊欺诈百姓的,一律予以没收,在全区集贸市场设立公平秤3台,保证老百姓买货买菜秤准量足。并针对定量包装商品在销售时现场不称量、测量容易出现计量不足问题,重点抽查与广大消费者息息相关的米、面、小食品、洗涤用品、调味品、茶叶、经过检测小食品合格率为75%、洗涤品合格率为80%、米、面合格率为95%,针对发现问题对商家进行严肃处理。我局安排技术人员携带检测设备深入全区各乡镇医院、个体诊所、社区医疗机构,对使用的B超、心电、X光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进行检定,受检率和合格率达100%。
为确保棚户区改造工地建材质量、松岭质监局加大了对棚户区改造工地和其他房屋维修工地在用建材的质量监管力度,抽调精干力量对辖区内建筑工地和其他房屋维修工地建材质量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检查的主要对象是棚户区改造工地和其他房屋维修改造工地所使用的钢材、水泥、砖、塑钢窗、电线等产品,执法人员详细检查了这些建筑材料的进货渠道、进货验收、检验检测报告、质量等级、厂方证照等情况。经检查发现,棚户区改造工地在用建筑材料都是经检验合格的建筑材料,在房屋维修改造工地发现2家正在安装的塑钢窗,经检查塑钢窗存在封闭不严情况,我局执法人员多次督促,商家对塑钢窗封闭不严情况进行整改,确保居民用户的利益。
在争先创优活动中,我局进一步全面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深刻认识质监工作服务和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学习上狠下功夫,不仅要学习政策法律法规,掌握理解政策法律法规的深刻内涵,更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和水平的提升,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全面加强作风建设,要在争先创优活动中作表率,比贡献,激发广大党员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自觉性,使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得到进一步的增
强,把“以质取胜”的内涵真正体现在“争先创优”活动之中。
第四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推动南阳跨越发展 ——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推动南阳跨越发展 ——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日前,市政协组织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建言献策,形成了《市政协关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南阳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并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为了切实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科技强市、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市政协确定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刘朝瑞牵头,柳克珍副主席具体组织实施。调研组通过深入市内企业实地调查,赴外地考察学习,召开市直部门、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大专院校负责同志座谈会,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至去年底,我市培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已建有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了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先后与国内外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各类企业已建成技术研发中心333家。我市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66项,申请专利1.5万件,年均增速达到59.5%,全市近50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30多项,超高效电机、大颗粒金刚石、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机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66.7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6.2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激增至56%。
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领导重视不够、产业层次较低、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不力、创新人才极为短缺、政策支持不力、部门协同联动不够。
推动创新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切实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南阳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竞争加剧使南阳面临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发展局面,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和南阳现阶段发展所需,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南阳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推动南阳发展的新动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紧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因此,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切实把科技创新当成一号工程、提到核心位置,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带动自上而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潮,牢牢夯实转型跨越的思想根基。
(二)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实现突破。以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是突出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抓住“中国制造2025”机遇,以打造省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为目标,科学制定南阳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突出我市电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光学仪器、防爆消防车及防爆电器、能源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优势行业,明确产业“路线图”和时间表,排出10大引领企业,集中政策资源扶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融合创新,率先实施“机器换工”“数控一代”计划,建设一批省级智能化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引领带动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业。二是大力发展食品纺织产业。培育一批食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形成绿色食品千亿产业集群,将南阳打造成中原地区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发挥优质棉花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纺织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建成河南省重要的棉纺、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和品牌服装加工基地。三是发展壮大新能源、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光电信息产业,以光学组件、光电信息核心部件、智能终端等为重点,培育核心产品产业链,促进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力争“十三五”末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兴承接地。物医药产业,以中药大品种、化学原料药、生物化工等为重点,促进中药材深加工、现代中药、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同步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把南阳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健康养生基地。四是大力提升安全高效现代农业。用好南阳农业资源优势,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重点在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品牌质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四个方面做文章。加快健全完善推广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规范认证,建设一批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高新技术带动涉农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实施品牌带动,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我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南阳黄牛、名贵中药材研发,加强小麦、玉米、花生等育种创新基地和全国牧原猪、食用菌、有机瓜果蔬菜、南阳月季等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南阳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加快科技长入,延伸产业链,打通一二三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积极发展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环保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举措,积极发展节能降耗、资源回收利用、环保等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装饰材料产业。六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形成大数据产业新业态。七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实施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转化推广军民两用技术,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骨干企业,促进军民产业深度融合。八是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筛选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骨干企业,配套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扶持,示范带动,培育一批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科技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快构建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小巨人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带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三)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变南阳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现状,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一要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个高端人才可以开发一个项目,救活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观,通过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和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的联系对接,聘请专家作为经济或科技顾问等形式,实现高端人才引进、为我所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及教授专家对接,实现高端人才的引进、应用。二要挖掘潜力、培养用好本土人才。大力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推进人才需求信息有效对接,实行“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倡导“把工厂办到课堂上、把学校办进车间里”。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要开设适应南阳产业所需的专业,培养南阳区域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切实把我市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建立南阳籍在外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由市人才办加强联系对接,推动项目和宛籍技术人才的对接,实现在外专业技术人才为南阳发展所用。对我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企业技术带头人、行业拔尖人才,加大培育力度,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推动联合研发、协同攻关。三是健全机制、重奖激励。建立优秀科技人才政府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功臣和优秀企业家,拿出1000万元用于大张旗鼓表彰。鼓励企业推行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要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是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落实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帮扶政策,建设南阳人才公寓,努力营造人才创业、居住和生活所需的良好环境及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做到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载体和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政金产学研用”紧密联结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以高新区、保税区、经开区、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样板和模式,发挥好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科技创新主阵地,力争建成国家协同创新基地,发挥核心载体作用,当好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二是采取“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资助政策”模式,推动企业、高校建立各种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众创空间等区域性、企业性创新平台,集中扶持我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高校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合作,建立科研战略联盟,加大科技引进创新力度。向内挖掘,充分用好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优势。四是用好京宛合作平台,突出与中关村的科技合作,引导我市企业积极承接中关村优势科技资源,打造好中关村南阳科技园,努力把我市建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五是采取引进合作、企业领办、盘活资源等模式,引导、支持县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资本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
(五)完善财税金融政策保障体系。科技创新风险大、周期长,强化政策保障是关键。财政方面,一是继续探索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着眼财政涉企资金趋向基金化管理,建议运用政府投资担保,设立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探索健全“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推动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模式,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二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财政资金,对企业自建或联建国家、省级研发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以及承担我市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予以资助、扶持和奖励。三是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强科技型创新企业。四是研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建议我市研究健全优先采购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通过政府手段推广使用像防爆消防车这样类似的产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运用。税收方面,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扣、技术转化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税收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金融保险,围绕化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引进、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开展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争取南阳设立“科技保”“科技贷”“专利贷”,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力发展股权众筹、风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科技保险发展,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二是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政府要搭建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多元化、综合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要把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作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战略来抓,组建专门领导机构,编制企业上市计划,加强精准辅导,力求突破。当前尤其要借力国家为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开辟的“绿色通道”,抢抓贫困县企业“上市免排队”、“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优惠机遇,力推一批企业上市挂牌。四是以财政资金引导保险、风险投资、担保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同时,要把各种要素捆绑起来扶持创新型产业、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六)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普及推广现代品牌观,广泛开展企业品牌人才培养以及企业知名品牌创建指导工作,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示范带动“品牌南阳”建设。强化产品认证,加快普及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严格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保障品牌;加快建立完善市综合性质检中心,合理规划和建设县级综合性检测站,以质检体系完善带动质量升级,加强质量建设。
(七)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一号工程,列入重要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一要建立高规格联席会议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成立高规格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设立办公室,定期召开由职能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谋划科技创新重大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二要建立各级领导科技培训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厚植创新理念、普及科技知识,列为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科技前沿、掌握创新规律、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三要建立科技创新考评机制。要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考评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在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调动各级各部门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四要加大宣传。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意义,从娃娃抓紧,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科普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和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表彰激励,大力营造真重视、真投入、真服务、真落实的浓厚氛围,迅速在全市掀起新一轮科技强市的热潮,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