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南通精神
感悟“南通精神”
新时期的南通精神是:“包容会通、敢为人先”。
所谓“包容会通”,是指胸怀宽广,包容万物,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四个字概括了南通人的胸襟气度和生存发展的智慧。所谓“敢为人先”,就是敢于突破传统,超越现有,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体现了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时代风骚、善开风气之先、敢于争创一流的胆识魄力。
南通人重视教育,也别是基础教育。私下里开玩笑的时候也说:“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虽然可能有几分夸大,却也有些道理。我作为一名人名教师,我感悟的“南通精神”是深刻的,为此,借鉴优秀学校的经验,着重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加强备课组建设,加大集体备课力度。老师要将时间花在课前准备上,精心编制学案,上课目的性要明确,还要经常反思:“要让学生得到什么?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得到?学生最终得到了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力争以学生为本,落实“四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强化训练要做到“五个讲究”:教学反馈讲究及时、巩固训练讲究系统、探究学习讲究实用、综合训练讲究滚动、模拟训练讲究前瞻。
二、严格班级管理。创造良好的班级育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而且南通人事业心强,富有创业精神,注重信誉,交往操守好。有人概括南通精神为“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就我的理解来看,还要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没有对诚信的重视,也就不会有发展。所以,我要凭借这种精神很好的着力于我的教育工作,争取更好的成绩。
第二篇:国旗下讲话——南通精神
国旗下讲话——南通精神
南通处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最早以农业为主,兼为港口。近代得张謇先生大力发展纺织业等基础产业。
农业耕作的背景决定了南通人吃苦耐劳的秉性,早期的工业发展又培养了其创业精神。举例:南通建筑业十分发达,曾数获“鲁班奖”。即便是在北京街头,也常常可以看到“南通二建”“南通四建”的工地。
南通人重视教育,也别是基础教育。私下里开玩笑的时候也说:“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虽然可能有几分夸大,却也有些道理。
南通通江达海,其实南通人最早也是各处迁徙而来。因此南通人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和接受程度要比江苏其他地区,特别是苏南高出许多。
南通气候宜人,人民生活踏实,生活态度乐观。因而也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在人口中的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0多倍。
南通也是著名的体育之乡,南通人在国际赛事中获五十多项冠军,全国地级市里绝无仅有。
南通曾被列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是很遗憾,直到九十年代初还是发展缓慢,只能作为上海的腹地。但是近几年,不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文化创新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至少经济增长的数字摆在那里,现在南通市在江苏省仅次于苏州、南京、无锡。全国百强县中,南通下辖六县一市,有四县入围
南通人事业心强,富有创业精神,注重信誉,交往操守好。有人概括南通精神为“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就我的理解来看,并不十分准确。没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没有对诚信的重视,也就不会有发展。
崔萍
第三篇:渔业文化中的南通精神
渔业文化中的南通精神
南通市滨江临海,沿海是著名的吕四渔场。南通市是全省海洋渔业大市,海洋捕捞产量占到全省总量的一半以上。南通渔业历史悠久,伴随着渔业产业的发展,渔业文化也不断传承发展。可以说渔业发展催生了渔业文化,而渔业文化又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什么是渔业文化?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回答。渔业文化内涵丰富,不仅仅是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吕四号子、各种有关沿海人文和渔业生产的传说,也不仅仅是“天下第一鲜”等海鲜美食给人们留下的美好的回忆。渔业文化更加应该是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渔民的那种精神、那种美德,那种引导人们不畏艰难、奋勇向上的内在力量。这其中有两点尤为难能可贵。
第一点就是贯穿于南通渔业生产和渔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且不说捕鱼狩猎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是多么重要,整个南通的渔业史、特别是近代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这又得从张謇说起:张謇先生组建了我国第一家渔业公司——江浙渔业公司;购进了我国第一艘渔轮“福海号”,标志着中国海洋捕捞从手工渔业开始走向工业捕捞;与黄元培等组建了我国第一所水产高等教育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改革开放后,南通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鳗鱼人工养殖;南通市第二捕捞公司和启东海洋捕捞公司在1986年就派人到非洲几内亚比绍造船捕鱼,掀开我省远洋渔业的的篇章;随着2012年6月18日苏远渔08鱿鱼钓渔船出航,又是南通市在全省率先派出大洋性鱿鱼钓渔船到国际公海,直接参加世界渔业资源的竞争。还有,中洋集团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河豚鱼养殖基地和营销网络、我市在全国首创了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模式,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全市单体最大的养殖品种,在全国都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市渔民创新精神的突出体现。
还有一点就是我市渔民的团结互助精神。世上三件苦,行船打铁磨豆腐。渔民出海打渔,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既辛苦又危险。团结互助既是一种精神,也是现实需要。正是这种精神,有了抗日战争时期有众多渔民参加、活跃于南通市沿海的新四军海防团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也正是这种精神,渔民兄弟才能在大海里捕鱼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拯救了众多渔民的生命。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我市涌现了一批诸如启东市近海镇的郭建兵那样,十几年来多次出海搜救遇险者,五次从风浪中救回近20人,拖回损坏的船只二十余艘,却从不向被救者要一分钱的报酬的好人。仅2002年10月一次,就因为在海上救助6名遇险船民,而损失了仅使用两个月、价值20多万元的新渔船。近年来根据形势发展的新需求,南通市将这种精神进行了提炼,并且实现了制度化,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三化五覆盖”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渔船出海的结对编组制度,形成了海上见义勇为的奖励机制等等。
当前,南通的渔业和渔业工作者正在努力把传统的渔业文化与现代渔业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的大洋性渔船出航投产、随着现代化的渔港设施的建设、随着越来越的工厂化养殖设施的投入使用......,南通渔业正在创造新的辉煌,南通的渔业文化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时期。
扎根于南通渔业文化中的“创新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正是“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的体现吗?
第四篇:发展校际友谊 学习南通精神
发展校际友谊 学习南通精神
--记启东东南中学来北中考察活动
2008年4月14日,南通市启东东南中学领导、老师一行30余人到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北京路中学考察,这是继2007年10月25-26日、11月29—30日,北中高中部文化课150余老师在清河区教育局副局长、北京路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施玉明同志的带领下,分两批前往启东市东南中学进行考察交流后的第三次交流。
东南中学是启东市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江苏省首批三星级学校。学校创办于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8月,是苏中东南地区第一所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劳动人民自己的学校。粟裕、陶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播撒革命的火种。
校内的四合院是清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为实现“民智国牢”的理想而建造的垦牧高等小学校舍,又是通师侨校的校舍,也曾是著名的抗大九分校旧址。学校将四合院建设成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学校德育基地。
学校招生状况并不太理想,启东最好的学生都上了启东中学或其他四星级学校,第三批才轮到东南中学等学校录取。被录取的学生与启东中学的总分至少差到八十分左右,生源仅仅属于二、三流。但他们通过强化德育管理,加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注重教学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对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都进行了规范化设计,取得高考本科上线率50﹪的骄人成绩。以2007届为例,参考819名学生,达到本科送档线的有591人,占考生数的72.16%,559分以上人数有373人,占45.54%,588分以上人数有149人,600分以上人数有82人。
整个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既有参观、观摩,又有校际、学科交流,所有参与人员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细心观察,真诚交流,用心思考,认真笔记……
本次活动使北中老师对教育精神,尤其是南通(启东)教育现象中所蕴藏的“南通精神”有了很深刻的感受,最明显的收获是在思想观念以及认识上有了根本的改变。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南通教育之所以快速发展的几个因素:一是有一支敬业而有思想的校长群体。每一位校长都有针对学校生源和校情特点抓质量的有效手段,且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二是有一批爱岗敬业、肯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教师群体。全部教师处于一种完全激活的状态。“爱生如子,爱职如命,爱校如家”,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对学校的忠诚,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三是有一套科学管理、激励竞争的管理机制。
破除了“生源决定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北中高中生源与市区及周边县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但是,南通经验告诉我们,生源是决定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或唯一的因素。这一观念的转变,为北中树立了搞好高中教育、提高高考质量的信心。
澄清了高考质量好就是“死揪”的误解或者误区。过去,我们总是以为高考是靠“死揪苦干”出成果的,因而慨叹学生苦得不够。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南通成功的主要经验除了合理地利用时间,更源于对高中教育及高考的深入而科学的研究。所以,对“揪”应作出新的诠释:一是要“真揪”(真心抓教学),二是要“活揪”(科学抓质量),三是要“同揪”(相互协作),这才是教育高质量的真谛。
放下遮面琵琶,直面高考。我们有时会标榜我们在搞素质教育,我们很多时候会考虑学生的身体身心承受力,我们有时还会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很富有人文精神的老师,但我想我们能让一个学生体面的走出黄土地告别局促简陋的两居室,最好是送他们进大学。
精致有效管理和挖掘学生内驱相结合。东南中学的有效管理一直 “润物细无声”,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东南中学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可以说时间上确实花了很大代价,但把时间有效地用起来,变代价为收获,仍然是很值的,这其中,管理起到了无痕的作用,学生的行为、习惯最后被规范了,上了轨道。
最后,北中校长施玉明提出,与东南中学的交流让我们心动,他们鲜活的经验非常生动,教师的敬业让我们感动,取得的成绩让我们震动。我们要进一步从我校的实际出发,增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明确思路,把握工作重点,上下一心、全力协作、潜心教学;进一步树立信心、讲究策略、真抓实干,在办学质量上求得新突破,铸造淮安教育质量新品牌。
(仇恒俊 李凌云 梁建洲)
第五篇:感悟井冈山精神
再悟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时期,除了严酷的军事斗争外,还有艰苦卓绝的经济斗争。当时苏区地处僻野,自然条件落后,受资本主义经济的侵蚀缓慢,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再加上敌人对根据地严密的封锁,军用日用品和现金缺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为了解决根据地的经济问题,苏维埃政府领导井冈山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陋就简,白手起家,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才摆脱困境,渡过难关.解决了红军的给养,使红色政权得以巩固。就在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党与人民群众结成了血肉相依、鱼水情深的亲密关系,不仅军民一家,而且官兵平等、经济民主。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这种团结一致、军民一家的血肉情义,正是井冈山精神内涵的重要特征。
然而,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今天,是否仍然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有些人却产生了怀疑。单纯地把勤俭节约与刺激消费对立起来,在一些人眼里,艰苦奋斗被看成是一个阶段性的词汇,认为艰苦奋斗只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需要,而在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今天,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可以不要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人们如何理解认识艰苦奋斗的内涵密切相关。如果仅仅把艰苦奋斗看作是一种节俭的传统;把艰苦奋斗教育仅仅作为一种吃苦的教育,而不能从更深的涵义上去理解和认识它,那么就容易把艰苦奋斗看轻了、看淡了、看浅了。其实,艰苦奋斗是
一种不朽的精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国革命的传家宝,它决不会因为物质条件改善而发生变化。在任何时候,艰苦奋斗的本色都不能丢,我们强调艰苦奋斗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求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效。如果我们把“艰苦”理解为是一种对“困难”、或不良环境的挑战,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历史时期、无论物质条件怎样改变,“艰苦”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今天,我们面临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自身还有许多团难的客观环境的挑战。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要求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既是我党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前赢得国际国内环境的挑战,抓住机遇,兴国强国的正确选择。
时下,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叫“新节俭主义”。其核心观点是理性消费,简约生活。
这种“新节俭主义”并不反对享受,但它倡导的是理性消费。这与时下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并不矛盾。“新节俭主义”支持消费,奉行节约的原则。比如,在餐厅吃饭,以吃好为主,不铺张、不浪费,剩余食品打包回去;穿着不攀比,不去追求高档名牌,整洁为好;用品不讲究高价格,实用就行等等。它是一种自我约束,而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难做到。
李大钊曾经在《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中提出,衣食享用过度、亲友应酬过度、物质消耗过度、精神劳投过度,既成社会之弊,又会
滋生罪恶。尤其是在当下,这种“新节俭主义”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因为到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都没有理由浪费社会财富。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树立节俭意识。坐30万元一辆的车和坐10万元一辆的车,同样能办事;住五星级的宾馆和住二星级的宾馆,照样能开会,节俭不仅影响不了改革和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党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和群众威望。
面对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强调艰苦奋斗,并不是主张沿袭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某些具体做法,更不是提倡“苦行”和“寡欲”。可以这样认为:艰苦就是敢于直面困难;对个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不作过高的追求;以少的投入通过努力获得最大的效益。奋斗就是拼搏的精神;远大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不停进取。从某种意义上说,面对一种环境、究竟是苦还是不苦,就像对待幸福一样,既表现为一种物质条件,又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它取决于人的品位和追求。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艰苦与奋斗的关系.深刻领会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正确把握艰苦奋斗的时代特征,从而在时代飞速变化的今天,与时俱进,使井冈山精神不断光大,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发扬井冈山时期的那样一种劲头,那样一种革命的精神和进取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