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堂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工作总结2006年国家林业局造

时间:2019-05-12 17:5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金堂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工作总结2006年国家林业局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金堂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工作总结2006年国家林业局造》。

第一篇:四川金堂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工作总结2006年国家林业局造

四川省金堂县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工作总结

2006年, 国家林业局造工函[2006]40号文确定新增我县栖贤乡盐井沟、官仓镇顺河沟为全国森林健康试验示范点,项目实施期限为5年(2006年-2010年)。项目实施以来,在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的关心指导下,我县森林健康项目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背景及目的、意义

森林健康近年来在国内外有了更为广泛的探索与实践,内涵也更为丰富,涉及到森林经营、森林培育的许多方面。2001年,国家林业局与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开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试验示范项目,从2002年6月起,中美合作森林健康合作项目正式在北京、陕西、江西、贵州、云南的5个试验区启动,项目自实施以来,各示范区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扩大项目试点建设,国家林业局将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与森林健康项目相结合,从2006年起,新增四川省金堂县等5个试点区域,开展“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建设。

金堂试验示范区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丘陵紫色土区,区域内森林为次生林,结构单一,质量较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较弱,森林生产力水平和防护功能较差,林相破碎,森林生态景观不良,农林矛盾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和现象也反映了四川盆地丘陵森林经营和培育方面的共性。因此,通过该试验区以森林健康经营培育为主题的试验示范,将为川中丘陵区的森林培育探索出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将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和景观,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群众经济收入,为金堂县项目区提供一片健康森林,为相关部门和行业提供实现森林健康的技术措施和模式,同时为川中丘区森林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

金堂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北部,距成都市区36公里,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是成都市东部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全县幅员面积1156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人。金堂县森林健康试验示范点位于金堂县栖贤乡和官仓镇境内,涉及两个乡镇的四个行政村,农户数1663户,人口5832人,幅员面积1546.21hm2。试验区地处龙泉山脉,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高海拔1046m,最低海拔521m,相对高差525m,山地坡度一般介于10~40°之间。流域内防护林体系基本完整,山体上部一般为柏木、桤木、青冈等成片防护林,坡度较陡峭的坡面一般为柏木、桤木、青冈等防护林带分隔,沟道两侧一般为枫杨护岸林。项目区植被为亚热带次生植被类型,主要为人工纯柏木林与次生林,针叶纯林比重较大。项目区有林地面积419.38hm2,其中,针叶林149.02hm2,阔叶林22.03hm2,针阔混交林248.33hm2,分别占有林地35.53%、5.26%、59.21%。

2、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是低质低效林比重大,二是林分组成结构不合理,三是森林生态景观不良,四是森林抵御病虫害能力差,五是生物多样性差。

三、项目建设情况

按照《四川省金堂县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06-2010)》的要求,主要开展了资源培育、低质低效林改造、森林经营、林业产业、森林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火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监测、公众意识参与等方面工作:

1、资源培育

资源培育累计完成营造林6280亩,其中坡耕地治理2263亩,栽植柏木、台湾桤木、核桃、花椒、梨共计248900株,林地恢复66亩,栽植窄冠刺槐、柏木、台湾桤木7200余株,生物埂建设3951亩,栽植梨、核桃、桃花椒等经济树种177800余株;完成公路绿化3.4公里,栽植银杏、紫穗槐、杨树2260株;2008年在项目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家园行动,向林农发放速生巨桉苗30000株;2009年完成灾后重建盐井卫生院、盐井社区居民聚居点及街道绿化,栽植黄葛树1700株;完成沟道14320米,栽植枫杨、七里香、香椿9600株。

2、低质低效林改造

2006年以来,项目区累计完成低效林改造2377亩,按年度分,2006年完成改造1210亩,点播羽叶山黄麻种子354公斤,栽植台湾桤木、华榛8500株;2007年完成低效林改造710亩,点播青冈58000窝,栽植台湾桤木20000株;2008年完成低效林改造257亩,栽植窄冠刺槐28300株;2009年完成低效林改造200亩,栽植栾树22000株。

3、森林经营

项目累计完成森林经营面积589亩,其中单株抚育198亩,抚育间伐391亩。单株抚育是通过补植、锄草、施肥等措施,促进林木生长,抚育间伐是将郁闭度在0.8以上的林分伐除有害木,保留优良木,一次疏伐强度不得超过总体株数的15-20%,伐后郁闭度保留在0.6-0.7之间。

4、支持林业产业发展

为了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2007年在顺河沟项目区引进业主,栽植速生杨120亩,支持业主发展林下养鸡10000只;在盐井沟项目区通过免费技术服务、部分资金支持的方式,支持林农发展园林绿化苗圃80亩,栽植银杏、桂花、黄葛树、红叶李、皂荚树等城市园林绿化树种10000余株。

5、森林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空,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在省林科院、林勘院、四川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及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立4个纯柏林径流观测场,监测森林病虫害,采取人工(摘叶)模拟蜀柏毒蛾危害(危害程度分别为0%、30%、60%、90%),进行林下径流变化的观测。(2)严格把好造林苗木检疫关,坚决不调运、使用没有经过病虫害防治机构检疫的苗木,从源头上控制住病虫害的入侵。

(3)金堂县林业园林管理局森防站具体负责项目区6285亩有林地的病虫害测报工作,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仿生、生物、物理及营林等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科学防治,避免成片病虫害发生;

6、植物多样性保护

⑴ 保护原生物种。项目区无珍稀动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主要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原生物种,避免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

⑵ 开发乡土树种,培育混交林。在人工造林和人工促进更新的活动中,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选用以本地桤木、青冈(麻栎)为主的阔叶树种进行资源培育,促进本土物种的发展。

7、森林防火及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高项目区群众爱林护林、防止森林火灾意识为重点,在沟口处设立了1块大型森林防火警示牌,在项目区内设立较小森林健康及森林防火标语牌6个,与村民联建防火水池10口,开辟森林防火隔离带(通道)200米,发放森林防火公告5000余份,栖贤乡、官仓镇分别组建森林扑火队专业队1个,累计出动宣传车30多辆次。

8、森林健康监测

(1)水土保持监测。在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下,2007年在盐井沟一条支沟处建立了一个测流槽,观测项目实施前后小流域水量、泥沙输移与土壤肥力流失的变化情况。(2)单株抚育林木生长指标监测。分别选择自然生长和抚育后林木150株,对胸径、树高、生长量进行监测,对比林木生长情况。

(3)生物多样性监测。在项目区选择近自然、抚育间伐、沟道断面三块样地,对生长植物种类、地被物覆盖度、土壤、植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

(4)社会经济指标监测。为对照了解分析森林健康项目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贡献,我们对两条沟60户典型农户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项目实施中期和项目实施完毕后也将进行这些农户相同指标的调查。

9、项目宣传及公众意识

为了使项目区广大群众及游人对森林健康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盐井沟口建立了1块大型的森林健康项目宣传牌,在沟内一公里处建立了1块森林健康项目简介碑,2006年发放森林健康年画1500余份,2007年发放宣传画册1000余本,利用暑期,动员盐井小学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标本制作,共收集并制成植物标本约有40余种,2008年发放经济林栽植技术资料1500份,基本做到一户一份,2009年完成森林健康项目植物影像收集,为今后我县植物分类提供参考。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为确保森林健康项目在我县顺利实施,由县林业园林管理局、项目乡镇组建了项目实施协调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森林健康项目的实施。办公室在《四川省金堂县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06-2010年)》指导下,编制各年度作业设计,年度作业设计由成都市林业园林管理局批复后,方可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将每年的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加强科技支撑

为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实施,金堂县森林健康项目由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作为科技支撑单位,对项目建设全过程实施质量技术监督。

(1)搞好设计。2006年,我局委托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四川省金堂县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06~2010年)》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了专家评审。

(2)加强技术咨询。项目实施以来,由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四川省林业厅组织北京林业大学、四川省林科院专家到我县项目区进行现场指导,技术咨询24人次。2007年11月,美国林务局专家来项目区考察指导,为项目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

(3)加强学习和交流。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到江西信丰、北京八达岭林场、贵州麻江、云南丽江等项目区进行考察学习,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国家林业局造林司2007年5月、11月在北京召开的森林健康评价因子研讨会、全国森林健康经营研讨会,2009年5月在云南丽江召开的林业冰雪灾后重建和森林健康恢复国际研讨会。

3、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意识 施工是项目建设中最基础、最直接的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参与人员多,素质参差不齐,我局与乡镇大力协作,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电视、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宣传,让森林健康项目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项目建设中。

五、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2006年至2010年中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65万元,其中前其工作费8万元,健康森林培育费137.7万元,抚育管护费22万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3万元,林业产业建设费5万元,管理体系建设费17.5万元,效益监测数据分析费24万元,科技支撑费14.5万元,森林防火建设费22万元,公众意识参与费11.3万元。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实行报帐制,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六、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1、示范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在项目区共通过通过林地恢复、低质低效林改造、坡耕地治理、生物埂建设、四旁绿化等技术措施,林地面积由7525亩增加到9788亩,森林覆盖率由27.1%增加到28.1%;水土流失严重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深流失面积由原来的20940亩减少到20050亩;优化了林分结构,提高了森林质量,通过项目建设对针叶纯林、低质低效林、疏林地等的改造,针阔混交林增加830亩,阔叶林增加20亩,使现有不良的森林结构将得到合理的调整,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发挥其功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生态环境。

2、为川中丘陵区柏木林改造及经营开展探索性工作 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桤柏混交林中的阔叶树严重死亡,针阔混交林中阔叶树比重减小,甚至由混交林变成针叶纯林,造成森林种群结构不良,生物多样性丧失,抗逆性差。针对以上问题,采取补植、补播窄冠刺槐、华棒、栾树等阔叶树种、抚育间伐和封育管护等经营措施,改善林分结构,改善林内光照,促进林下灌草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出来的森林经营措施,将为川中丘陵区柏木改造提供借鉴。

3、促进项目区农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梨花沟村一直以来就以“游农家、赏梨花”为主题开展旅游活动,在项目区功能定位上将该村规划为“景观培育生态观光游憩区”。一方面,加强游憩区生态景观的建设。梨花村在对原有梨园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坡耕地通过坡耕地治理,生物埂建设,栽植梨、桃,扩大梨园规模357.6亩,在旅游通道及盐井沟居民聚居点实施新农村绿化家园行动,栽植黄葛树树、银杏、木兰、等观赏树种;另一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修建步游道、垃圾清运池等,制作了一批景点标识标牌。在扩大项目区景观规模的同时,促进了景区功能的完善和规范建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村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当地农户种植业收入在2006年基础上提高100-300元/亩,开办农家乐的农户家庭总收入提高10000-20000元/年。

4、降低薪材的消耗,增强了森林固碳能力

通过沼气池的建设和林农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项目区使用薪材的农户大量减少,都用沼气或共它清洁能源代替了薪材,有效降低了农户对薪碳材的需求,促进了项目区树木的生长和林下灌丛及地被物的恢复,增强了项目区森林固碳能力,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5、示范区群众保护森林、参与林业建设的意识得到提高 通过召开座谈会、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及其它多渠道宣传,广大群众对森林健康的经营理念有了初步认识,然后在示范区坡耕地治理、扩大景区景观规模工作中,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户、村组干部、乡镇政府三方的意愿,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森林健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真正认识到项目实施不仅仅是单纯的植树造林,而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资金投入不足

森林健康项目涵盖了森林经营、经济林建设、景观打造、宣传教育及群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投资概算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确定。随着项目建设进度的推进,各类市场要素的价格指标变化较大,种苗、材料、油价、劳务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其中劳务费大幅度增加,已由2006年的20~30元/工日增加到80~100元/工日,致使项目建设的劳务标准严重偏低。由于资金有限,在项目实施中的抚育间伐、林分抚育、管护等投入难以为继,导致部分地块的实施未达到规划目标。

2、农户经营水平较低

林业项目建设本身存在着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的特征,森林健康项目以森林结构调整和低效林改造为重点,增加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防灾减灾等生态服务功能,与老百姓追求尽快取得经济收益的生产目的不一致。相对于外出务工获取的劳务收入,农户对森林经营、经济林管理等方面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森林健康项目发展了经济效益较高的核桃、花椒、梨等经济林木,但从经济林投产的周期来看,这些经济林都还处于生长的初期阶段,从品种生长状态到修剪、施肥、灌溉等经营管理技术,虽然进行过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但留守在家的人员受教育较少,加之农户的实践经验缺乏、经营处于较低水平,还不可能完全熟悉和掌握管理技术。

3、自然灾害影响项目建设成效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多冬少、光温条件较好。但自古以来,冬干、春旱、夏洪涝的灾害时有发生。2006年,四川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伏旱,次年,又发生较为严重的春旱灾害,至2007年3月,项目区连续8个月没有发生有效降雨。2008年初,项目区遭受雨雪冰冻灾害,5月又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影响。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新栽植的核桃、桃、梨及杨树、桉树等出现较多的死亡损失现象,特别是尖山村、梨花村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块,受雨雪冰冻影响严重,在受旱灾危害时,又无灌溉水源,导致幼苗出现成片死亡。2010年8月中旬,项目区出现暴雨洪涝灾害,沟道防护林配置的枫杨出现大量被折断、冲走,造成较大的林木资源损失。

4、项目监测工作薄弱 森林健康项目的效益监测工作对于客观、完整、准确地开展项目实施后的成效评估至关重要。本项目开展了森林资源变化、土壤理化性质、流域水位径流、植被(景观)动态及社会经济效益的变化监测。项目效益监测工作周期长、内容多、任务重、投入劳力和物资数量都较多,因此,根据监测实施的目标和要求,应做好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精心安排各监测项目实施计划,及时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类投入,使效益监测工作能够按时取得完整有效的监测数据和资料。项目区径流监测中,测流槽自记水位计安装后,其运行调试期较长,同时,观测人员变动及培训较少,监测人员操作仪器的熟练程度不够等原因,监测数据有部分中断现象。在下一步的效益监测中,还应该增加降雨量数据的收集,与流域径流变化相结合分析森林健康项目实施后,流域径流特征的年内或年际变化情况。

金堂县林业局 2012年11月12日

第二篇:玉米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玉米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一、项目来源

玉米是XX区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通过XX区连续九年对高产玉米生产的加大扶持投入和连续六年的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以及四年的玉米产业体系建设综示区项目实施,我区玉米生产得到了突破性发展,玉米生产已发展成为XX区粮食生产的主导作物,面积产量数据均居粮食作物的首位。2013年玉米种植面积37.8538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38.29%,总产21.69万吨,占粮食总产的45.57%,平均单产573kg。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区的粮食安全,影响农民增收,最终影响XX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云南省财政厅和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批建设方案》的通知【云农(科)字(2009)53号】文件精神,以及2009年9月29日《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会议要求,设置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增加党委政府对玉米生产的重视力度,增强XX区玉米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对提高XX区玉米种植技术水平、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促进XX区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综示区建设项目,旨在增强XX区玉米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提高XX区玉米种植技术水平、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促进XX区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二、任务目标(一)综示区样板建设

完成1000亩综示区玉米集成技术推广,产量较对照增100kg/亩。成本降低100元。带动万亩玉米生产较对照增50kg/亩。2014年综示区样板1000亩,百亩核心区100亩,带动区10000亩。百亩核心区产量指标750kg/亩以上,千亩区产量指标700kg/亩以上,万亩带动区600kg/亩以上。

(二)承担玉米新品种(技术)筛选试验、示范、展示、推广,对创新、集成的玉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筛选出1-2个新品种提供下年示范。

(三)对本区域农技人员和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四)负责本区域的玉米产业需求和信息采集,调研玉米产业动态信息和突发性生产问题。完成临时性应急任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出解决突发性生产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方案,提供给当地主管部门,及时宣传到农户。

三、实施结果(一)项目布局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产业,乡镇级玉米间套种样板、农业综合开发玉米高产样板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使资金、物资等向项目区倾斜,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形成合力,推动项目工作完成。

1、综示区样板实施地点及面积

2014年1000亩综示区布局是:隆阳瓦窑镇老营村200亩、蒲缥镇王头寨村150亩、板桥镇沙坝村200亩、羊邑村350亩、西邑乡鲁图村150亩、乌马村50亩、辛街乡龙洞村100亩,合计1200亩。

2、综示区核心样板

在XX区蒲缥镇王头寨村大新寨自然村实施完成云南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综合示范区,其中核心示范样板150亩,产量指标750kg,品种“云瑞220”、“保玉13”、“周玉0913”、“云瑞505”。

3、新品种展示

体系展示品种共27个,分别是云瑞668、云瑞

11、云瑞10号、云瑞396、云瑞666、云瑞222、云瑞89、yr88、云瑞220、云瑞

518、云瑞407、保a1、a4、a7、a10、云瑞505、云瑞336、云瑞339、云瑞556、得单5号、得单3号、德玉15号、云瑞958、临玉8、9、10号、以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五谷1790”为对照。

分别安排在中海拔1725.3米的汉庄镇羊邑村大寨子组、低海拔1348米的蒲缥镇王头寨村大新寨自然村,高海拔1871米的瓦窑镇老营村一组。

体系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展示13个,分别是彩甜糯、云甜2号、云甜3号、云甜9号、云甜10号、彩糯3号、彩糯6号、云糯4号、云糯5号、云糯6号、超甜复诊、中农甜

410、安迪

18、老品种。

4、万亩带动片

万亩带动区,西邑4000亩,蒲缥2000亩,汉庄2000亩,板桥1000亩,老营1000亩。(二)实施结果

1、测产结果

经过9月13日-10月14日组织区、乡(镇)科技人员及村组干部进行认真测产调查,综示区样板合计测产152块田,测产面积285亩,代表面积1200亩,其中百亩核心区150亩测产30块田,测产最高产量973kg/亩,最低产量521kg/亩,加权平均产量704.4kg/亩,加上间套种40天豆,平均产量50kg/亩,单价6元/kg,产值300元,折合玉米100kg,亩产804.4kg/亩,亩产值2413.2元,千亩综示区1050亩,最低产量652kg/亩,最高产量980.5kg/亩,加权平均产量703.5kg/亩。万亩带动区,蒲缥2000亩,老营1000亩,西邑4000亩,汉庄2000亩,板桥1000亩,测产结果加权平均产量648.85kg/亩,最高产量850kg/亩,最低产量553.2kg/亩。

根据测产结果综合分析,项目超指标完成任务,其中1200亩综示区总产85.95万kg,平均产量716.3kg/亩,万亩带动区总产648.85万kg,平均产量648.85kg/亩,合计11200亩总产734.8万kg,平均产量656.1kg/亩,比XX区2014年玉米预计单产521kg/亩,亩增产135.1kg/亩,增25.93%,总产增151.31万kg,按照目前市场价2.8元/kg计算,增产值423.67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这一效果的取得,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经过科技人员及项目实施村、组干部、及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取得的结果,发挥了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样板成为各级品种技术的观摩现场。

2、专家验收结果

2014年9月28日,由XX市XX区农业局主持,邀请市、区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对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在汉庄、蒲缥等乡镇实施的“2014年玉米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片和万亩带动区”项目进行复测验收,与会专家通过听取项目实施情况和自测产量情况汇报、认真察看了项目区的玉米长势情况,选定了有代表性的三户农户(三个点)进行实产收获,并查阅项目相关资料、经充分酝酿讨论形成如下验收意见。

(1)超额完成任务指标。项目要求在XX区建设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片、万亩辐射带动区,产量指标依次为750㎏、700㎏和600㎏/亩。通过实施,实际完成面积分别为150亩、1200亩和10000亩,理论测产依次为804.4㎏、703.5㎏和648.85㎏/亩。亩产超任务指标7.3%、0.5%和8.1%。面积和亩产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指标。经专家组实收三个点,加权平均亩产745.6kg,比实施单位自测对应田块加权平均数720.5kg/亩高25.1kg。说明实施单位的测产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因此专家组认定该项目区11200亩平均产量为656.1kg/亩(复测实收产量和自测产量详见附表)。

(2)综合效益显著。该项目完成11200亩玉米示范区建设,加权平均亩产656.1kg,比XX区2014年预计玉米平均亩产521kg,亩增135.1kg,新增总产151.31万kg,按每kg2.8元计算,新增总值423.67万元。其中千亩片亩增产182.5kg,亩增产值511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超额完成任务指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促进了保玉13号、云瑞220、云瑞505等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对辐射带动周边玉米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上述几个抗病丰产良种的推广,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减轻了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

(3)技术成熟、措施可行。项目组针对XX区实际情况,采用抗病高产良种、适时播种、规范栽培、科学使用控释肥、综合防治虫、草、鼠害等技物配套措施,增产效果明显。通过成立项目领导组织、技术组织、完善责任制、强化技术培训等工作措施实施到位,有力地促进了该项目的园满完成。有关材料齐备,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3、品种展示试验结果

示范推广品种周玉0913、麒单8号、云瑞220、云瑞505、尚玉3899、尚单2012、丁单1号,经过大面积示范,鉴定出“云瑞505”可以在XX区海拔1750米以下玉米生产区大力推广应用,“尚玉3899”、“尚单2012”、“丁单1号”三个品种可以在XX区海拔2200米以下玉米中低产地块大力推广应用,“周玉0913”可以在XX区1800米以下地区推广种植。展示品种分别安排在中海拔1725.3米的汉庄镇羊邑村大寨子一组、低海拔1348米的蒲缥镇王头寨村大新寨自然村一组,高海拔1870米的瓦窑镇老营村一组,27个组合,鉴定出“云瑞666”、“云瑞958”、“云瑞556”、“云瑞11”、“保玉14号”等组合提供下年扩大示范。

鲜食甜玉米鉴定结果产量、品质表现好的有云甜3号、云甜9号、云糯4号、云糯6号、彩糯6号五个品种,结合品种产量、抗性鉴定及品质鉴定“云甜玉9号”可以XX区保山坝海拔1650米以下地区进一步进行扩大示范种植鉴定。(四)项目效益简析

1、经济效益简析

项目合计完成面积11200亩,总产量734.8万kg,平均产量656.1kg/亩,比XX区2014年玉米预计产量521kg/亩,亩增产量135.1kg/亩,增25.93%,新增总产量151.31万kg,按照目前市场价2.8元/kg计算,增产值423.67万元,扣除投资体系建设15万元,基层推广体系示范基地建设投资4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66万元,区级样板投资2万元,国家玉米示XX县投资3万元,合计投资90万元,净效益为333.67万元,投资效益比为1:3.71元,按照项目区涉及1.5万人计算,人均增收222.45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社会效益简析

总产734.8万kg,平均产量656.1kg/亩,比XX区2014年玉米预计产量521kg/亩,亩增产量135.1kg/亩,增25.93%,实现亩增产100kg以上目标,新增总产量151.31万kg,按照人均年占有400kg粮食标准计算,可解决0.38万人一年的吃粮问题使1463人脱贫(国家贫困标准2300元/人年),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XX区玉米生产良种及集成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带动全区39.58万亩玉米生产发展,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

项目区综示区核心样板蒲缥镇大新寨150亩核心示范样板及新品种展示,成为XX市2014年大春生产观摩会议、XX区2014年大春生产观摩会议观摩的重点现场之一,成为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体系建设XX市玉米育种研究室XX区区域推广站玉米新品种、技术观摩观摩现场之一。综示区样板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农户来年玉米品种栽培技术的选用示范观摩现场。

通过项目的实施,通过玉米专用控释bb肥的示范,为下年该产品的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于提高XX区玉米生产水平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区示范推广的“保玉13号”、“麒单8号”、“中玉335”、“周玉0913”、“云瑞505”、“尚玉3899”、“丁单1号”、“尚单2012”经过市区乡镇品种观摩鉴定列为今后XX区玉米生产的主推品种。筛选鉴定出“云瑞666”、“云瑞958”、“云瑞11”、“云瑞556”、“罗单299”、“保玉14号”、“尚玉3899”、“尚单2012”、“丁单1号”等新组合提供下年扩大示范,为XX区今后玉米生产发展,品种选用提供科学依据。

3、生态效益

项目区推广新品种,由于品种抗病减少防病农药投入,减少环境污染,推广玉米专用控释bb肥,减少资源消耗,直接或节约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玉米的增产,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和秸秆间接还田、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减缓了土壤酸化,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保护了水土环境,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五)提高了科技人员能力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培训村组干部、农户12场次,培训人员2500多人次,其中召开观摩会三场次,参会人员289人次,指导农户1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500多分。(六)核心团队建设

根据云南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依托XX区农业技术推广所设置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根据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安排,继续由XX区农业技术推广所副所长陆顺生任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站长,宋云、曾林、单艳、刘艳5名成员为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专职技术人员,在项目涉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配合下,执行完成玉米区域推广站试验示范推广任务。配合区农业技术推广所科技人员杨国田、杨兆才及8个乡镇18名科技人员组成XX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250户玉米示范户建设25名技术指导员团队,由区域推广站站长、副所长陆顺生任玉米产业技术负责人,负责实施完成XX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250户玉米示范户建设。(七)加快科技信息及成果传播及体系建立以来获奖情况

2014年团队人员及玉米产业技术指导员在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云南农业信息网、保山农业信息网、隆阳农业信息网上报刊登玉米信息57条,超额完成20条任务;发表论文7篇,《灰色关联度分析在XX市XX区玉米新品种展示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在耕作与栽培2014年26期刊登,《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9期10123页刊登,《纤维亚麻品种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评价》在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4期4281页刊登,《贫困山区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模式及途径分析》在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31期11148页刊登,《玉米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思考》在宁夏农林科技2014年2期11页刊登,《XX区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成果分析》在科学种养2014年03期227页刊登,《山区农民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在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3期刊登。(八)交流检查指导

省体系首席专家番兴明、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专家肖植文教授、省农业职业学院综合试验站专家赵燕、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临沧综合试验站李学智研究员、产业体系育种研究室岗位专家高级农艺师邵思全等、市区农业局主管粮作的领导、股室、站所领导多次到体系建设综示区检查指导工作,为任务完成提供领导技术支持。体系科技人员深入样板实地、农户家中进行多次指导,确保项目任务超额完成。(九)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使用按照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要求,依托体系建设,依托单位XX区农业技术推广所财务,设立专账专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即单独设账,单独核算,由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站长负责,有利于项目任务指标完成。

四、工作措施(一)行政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玉米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中心样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区级玉米高产样板是集良种、良法和投入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活动,是粮食作物生产先进科技集成、配套与推广的重要载体,是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乡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XX区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任副组长,农科站和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玉米体系建设综示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中心样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区级玉米高产样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科站,主要负责整体工作的实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各涉及村相应成立由村主任任组长,其他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玉米体系建设综示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中心样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区级玉米高产样板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成立技术指导组

按照玉米体系、高产创建要体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为科学确定统一产量目标和产量增幅指标,建立不同层次的技术指导模式,在XX区玉米专家组的指导下,成立由XX区农业技术推广所技术人员陆顺生、宋云飞、刘艳、单艳、曾林,XX区蒲缥、瓦窑、西邑、汉庄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杨志明、王兴亮、张祖梅、杨再生、杨祖美、袁如东、胡正奇、吴正印、杨玉光、杨静共计15名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在省、区级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中心样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区级玉米高产样板项目技术方案;并按此方案,组织开展项目技术指导、培训工作;确保各项技术培训到户到人,指导到田。

3、整合项目形成合力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把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综示区、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产业、间套种、区级玉米高产样板、农业综合开发玉米高产样板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使资金、物资等向项目区倾斜,保障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技术措施

1、主推品种

百亩核心区选用“云瑞220号”、“周玉0913”、“保玉13”;千亩展示区选用“周玉0913”、“尚玉3899”、“麒单8号”、“中玉335”、“丁单1号”;万亩示范区选用“北玉20号”、“五谷1790”、“辽单527”、“保玉9号”、“雅玉889”等。

2、整地规格及播种密度

深耕晒垡,深耕30厘米左右即可。精细整地,要求土壤细碎,无大土块架空,地面平整,土壤疏松,耕作表面要有一层细土覆盖。百亩核心区采取等行距条播,100厘米开沟,单行双株种植,穴距30厘米,亩密度4444株。千亩展示区采用100厘米开沟,穴距33.3厘米,亩密度4000株,万亩展示区采用100厘米开沟,穴距35厘米,亩株数3800株。

3、播种技术

今年由于干旱的影响,6月12日才进入雨季,播期推至6月13日至6月18日,一次播种全苗,每塘播3粒种子,出苗后、间苗留双株。

4、施肥技术

(1)百亩核心区施肥技术

底肥,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穴施玉米专用控释bb肥40kg。(2)千亩展示区施肥技术

底肥,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穴施玉米专用控释bb肥40kg。其中,沙坝村200亩、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穴施25%的玉米专用肥40kg,苗肥亩深施15kg尿素,穗肥亩深施25kg尿素+5kg硫酸钾。(3)万亩示范区施肥技术 底肥,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条施25%的玉米专用肥40kg。苗肥亩深施10kg尿素,穗肥亩深施30kg尿素。

5、田间管理

6月13日-6月18日播种后及时用豆花玉玉米除草剂除草,亩用量200ml对水30kg喷雾封闭除草,玉米3-4叶期及时间苗定株。拔节期(7-8叶)进行中耕除草;并在植株缺锌(zn)田块应及时补施锌肥,即每亩100克硫酸锌对水60kg喷雾。初现天花时,亩用2支(60ml)玉米健壮素对水60kg喷雾,或在6-13叶期用矮丰每亩1.5支兑水60kg喷雾。开花或灌浆期对部分落黄脱肥的地块,追施3-5kg尿素。

6、病虫害防治技术(1)病害防治

大小斑病、灰斑病的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代森锰锌、70%甲基硫菌灵、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水60kg,每7-10天喷药一次,连续用药2-3次。锈病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0克对水60kg喷雾。如病情较重,可在15天左右时再防治一次。(2)虫害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用1%辛硫磷颗粒剂或3%广灭丹颗粒剂,每亩用1-2kg拌5倍细砂土,放入喇叭口内,或用2.5%杀螟灵1号颗粒剂250克拌细砂3-4kg,每株1克撒入心叶,此外可直接用辛硫磷药液灌心。蚜虫的防治,玉米进入拨节期后蚜虫危害初步上升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5倍液,75%吡单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喷雾。视虫情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地老虎的防治,用50%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3kg拌细土25kg毒土塘施或毒饵诱杀,采用麦麸10-15kg,加入90%敌百虫100-200克拌成毒饵,出苗前撒于行间,出苗后施在幼苗根部周围。

五、经验体会

影响玉米总产和单产提高的原因是缺少优质、抗病、耐旱、高配合力的新种质品种,加之育种中抗逆性改良和品质改良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导致目前高寒山区主推杂交良种缺乏。特别是海拔1900米以上地区玉米种植水平难以提高。近几年只重视中低海拔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忽视了高海拔杂交玉米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广大农户反应中低海拔品种多,有“雅玉系列”、“三北系列”、“农大系列”、“海禾系列”很好选择。而适应高海拔种植的品种少,很难选择。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高海拔杂交玉米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选出一批适应高海拔种植的杂交玉米品种系列,提供农户选择推广种植。

在XX区的高中低海拔玉米样板区组织玉米专用型控释bb肥示范6000亩,其中各级各类样板示范2400亩,示范结果所在地的农户和广大干部反应都好,测产结果表现比常规施肥约有增产;该产品由云南省昆明威鑫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其产品特点是具有测土配方、缺什么补什么,持续供养、一次施肥,整季无忧;控释技术,前期不浪费,后期不脱肥;控释、配方、全营养;保护耕地、水源、土壤不盐碱化、水体不富营养化。该肥料作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措施,能大幅度提高养分利用率,保证作物的产量、提高作物品质。在保障农民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或有所增加的前提下,大幅减少化肥养分的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物的排放量具有重要作用,使用着的农户都说明年就用这种肥料。该产品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六、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XX区的玉米生产是在山区半山区,加之种植品种多,给全面技术指导带来一定的难度。二是耕地基础设施薄弱,由于XX区玉米生产主要是在坡地、平缓的旱地种植,水浇地基本上是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玉米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三是发展不平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全区玉米生产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四是适应于高海拔种植的品种缺乏,直接影响全区玉米生产发展。五是部分玉米种植农户不稳定,素质难以提高。现在农村在家种田的多数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半劳动力老人和妇女,强劳动力均在外打工,而且还不稳定,几次参加培训的对象都不同,素质难以提高。

七、意见建议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土地流转,种植向大户发展,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稳定玉米种植队伍、提高素质。二是,加大标准化农田建设,实现路渠高效配套,利于机械化发展,降低成本。三是,各级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稳定良种引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加大良种和种粮综合补贴,提高效益,稳住粮食生产,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严格考核与评价,但未必一定要实行末位淘汰,这不利于整个体系的稳定发展。对考核较差的可进行批评教育、核减经费、取消评优等措施,对完成好的可增加经费、评优等。五是,对于考核合格以上的综合试验站、区域推广站,建议农业厅反馈当地政府并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篇: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项目工作总结

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项目工作总结

蔬菜大棚栽培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达1500亩,通过大棚种植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茬口,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品种的更新、替代在蔬菜技术推广中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引进一批蔬菜新品种在大棚中示范种植,以筛选好的适应的品种提供大面积参考就尤为重要,现将一年来蔬菜新品种试验总结如下:

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情况。

本着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2015年昭阳区园艺所共引进9个蔬菜品种。

1、番茄:德奥特、斯洛克、旺达三个品种。

2、黄瓜:津优40号、津优25号、津优10号三个品种。

3、辣椒:云椒2号、香辣王、条椒王三个品种。

二、新品种试验筛选情况。

(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情况。

本着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坚持以高效、优质、无公害为原则的前提下,我局今年共引进蔬菜新品种12个,新技术5项,试验地分别设在南龙镇马家庄、折桥镇李孟村和后古村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中,在不同种类和不同茬次蔬菜种植中进行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筛选、示范推广等工作。

(二)新品种试验筛选情况。

经过一年的试验观察和产量产值的分析比较,共筛选出适宜我地栽培的蔬菜新品种3个,有待在今后的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这些品种是:

1、黄瓜

(1)津优40号黄瓜:商品性好,瓜条顺直,质脆、味甜,品质优。抗病性和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经试验种植该品种亩产量可达6510公斤/亩,产值可达9144元/亩,比对照普通品种增产865公斤/亩,曾产率为15.3%。

(2)津优25号:生长势旺盛,结瓜期长,果肉细嫩,清香味浓,口感极佳。耐寒耐弱光,抗病性强,产量极高。经试验种植该品种折合亩产量可达6130公斤/亩,产值可达8582元/亩,比对照普通品种增产485公斤/亩,曾产率为8.6%。

(3)津优10号:生长势旺盛,结瓜期适中,果肉细嫩,口感极好。耐寒耐弱光,抗病性强,产量极高。经试验种植该品种折合亩产量可达5778公斤/亩,产值可达8089.2元/亩,比对照普通品种增产133公斤/亩,曾产率为2.4%。

2、辣椒

(1)云椒2号:抗病性强,结果性好,结果期长,产量高。辣味浓,鲜食口感好,细嫩品质优良。经试验种植该品种折合亩产量可达1462公斤/亩,产值可达2924元/亩,比对照普通线椒品种昭增产134公斤/亩,曾产率为10%。

(2)香辣王:抗病、耐热,耐湿,长势强,结果性好,辣味浓,产量高。鲜食口感好,是鲜食和干椒辣椒栽培的理想品种。经试验种植该品种折合亩产量可达1811公斤/亩,产值可达3650元/亩,比对照普通线椒品种昭增产483公斤/亩,曾产率为36.4%。(3)线椒王:高度抗病、耐热,耐湿,长势强,结果性好,辣味浓,产量高。鲜食口感好,是鲜食和干椒辣椒栽培的理想品种。经试验种植该品种折合亩产量可达2104公斤/亩,产值可达5172元/亩,比对照普通线椒品种昭增产776公斤/亩,曾产率为58.4%。

3、番茄

(1)德奥特番茄:无限生长型,果实圆形周正,整齐度高,着色均匀,色泽大红亮丽,果实硬度高,货架期长,植株长势旺,连续坐果能力强。经试验种植该品种折合亩产量可达5075.8公斤/亩,产值可达12000元/亩,比对照金刚石头番茄增产208.5公斤/亩,曾产率为4.3%。

(2)斯洛克番茄:无限生长型,植株健壮,果形匀称美观,果实中等大小坚硬耐贮运,口味佳,产量高,适应性广。经试验种植该品种折合亩产量可达6162公斤/亩,产值可达14000元/亩,对照金刚石头番茄增产1294.7公斤/亩,曾产率为26.6%。

(3)旺达番茄:无限生长型,商品性特优,果形圆正,果实色红艳丽,果实坚硬耐贮运,货架期长,口感风味好,植株生长旺盛,抗病抗逆性强,产量极高。经试验种植该品种折合亩产量可达6746.6公斤/亩,产值可达16000元/亩,比对照品种金刚石头番茄增产1879.3公斤/亩,曾产率为38.6%。

三、资金使用情况(共计20120元)

按照年初的实施方案,严格控制资金使用杜绝违规和不合理使用。为了切实做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园艺所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组。领导组由戴剑波担任组长,刘平润担任副组长,负责方案的制定及指导监督。实施成员由蔬菜组成员:肖代彪、李孝敏、邓琴、秦明凤构成。

(一)购买新品种种子费资金为3080元。

1、番茄:三个品种6袋,每袋360元,合计2160元。

2、黄瓜:三个品种6袋,每袋60元,合计360元。

3、辣椒:三个品种10袋,每袋56元,合计560元。

(二)购买肥料50包使用资金6600元。

有机复混肥50包,每包132元,共需资金6600。

(三)购买农药使用资金3240元。

1、烯酰吗啉90包,每包24元,合计2160元。

2、阿维菌素80瓶,每瓶13.5元,合计1080元。

(四)小工费7080元。

每个棚用工10人次,每人次80元,90人次使用小工费资金7200元。

以上项合计共使用资金:20120元。

四、项目意义

本项目的实施,能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探索和总结蔬菜番茄、黄瓜、辣椒育苗技术、高产栽培技术,为加快我区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增加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项目通过试验研究及示范培训,以科技促生产,发挥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打造我区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产业质量无害化、销售品牌化的格局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篇:蚕沙无害化处理试验与示范项目工作总结

蚕沙无害化处理试验与示范项目工作总结

在农业推广基金会临安市执行部的大力支持下,临XXX号项目《蚕沙无害化处理试验与示范》项目,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基本完成了合同预定的各项指标,现总结如下:

一、项目由来及实施背景

蚕沙是蚕病的主要污染源:春蚕的带菌蚕沙放置15天后,如接触桑叶,中肠型浓病发生率可达75%;晚秋蚕带菌蚕沙放置10天后,如接触桑叶,中肠型浓病发生率可达60%,7天后发病率可达100%。蚕沙隐藏着重大量的病原物,是蚕病病菌繁殖和传播的主要场所。

近年来,由于部分蚕农在养蚕过程中蚕沙、病死蚕乱扔乱倒,造成空气、水质恶化,蚕病暴发,养蚕大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像2010年我市七坑村千亩蚕桑示范区秋蚕期大面积暴发僵病,就是由于蚕沙未经处理,直接施入桑园当肥料造成二次污染而发病,给广大蚕农造成严重损失,有些甚至绝收,大大挫伤了广大蚕农发展养蚕的积极性。我市目前蚕农对蚕沙的处理仍不够重视,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养蚕大环境的治理,必将给蚕桑蚕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商务部最近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防控因环境污染以及毒性疾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尤其要做好蚕桑基地的病害治理,确保基地建设和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不受环境污染和蚕病危害,确保蚕农收入不受影响。

蚕沙是一种富含氮磷钾的有机肥,据有关试验调查蚕沙含水分:62-65%,干物质:38

第五篇:牢固树立森林健康理念坚持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林业局

牢固树立森林健康理念 坚持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江西省信丰县中美合作森林健康项目工作进展及成效

信丰县中美合作森林健康项目于2002年6月启动,至2010年共实施了两期工程。一期工程项目区为大桥八角村,实施期限是2002-2006年,重点是探索影响森林健康的主导因子——萧氏松茎象的防治技术为目标的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二期项目是在一期工程实施4年和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试点项目——崇墩沟流域项目实施3年(2003—2005年)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为扩大项目的推广示范效应和影响,巩固试验示范区建设成果而开展的。二期项目以不同建设内容布局三片,即嘉定小区、直竹山小区、柏枧小区。重点是探索防治果园开发、稀土矿开采、马尾松低效林地水土流失和萧氏松茎象可持续控制技术为主要目标的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

现就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实施工作报告如下:

1.一期项目实施情况

1.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大桥镇八角村,地处信丰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0多公里,土地总面积1792.6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522.6公顷,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5%,区内地貌以丘陵为主,海拔175-660米,整个地势走向南高北低。山地土壤多为千枚岩、石英岩发育的红壤,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为主,少量经济林、竹林,是一个多立地类型、多林种树种、多针叶纯林、常发性和新发病虫害较严重的典型南方丘陵低山区。项目区有15个村民小组,520户农户,总人口2106人,其中农业人口2056人,劳力1062人。

1.2森林健康问题诊断 1.2.1生态系统脆弱

影响项目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动的因子有人为活动、立地条件、自然灾害等因素。人为活动包括侵占林地、道路、采矿、水坝、环境污染、放牧、乱砍滥伐、种质低劣、经营管理不当等,这些因素造成定位空间或地段内生物物种多样化减少,土壤侵蚀程度加重,加重了森林的碎裂程度,加速了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形成三大效能低下的干扰型或经营型低效松林。其中立地条件较差或生长环境恶劣的,导致自然形成三大效能低下的原生型低效林。自然灾害包括火灾,萧氏松茎象、松毛虫等病虫害,干旱,洪涝,霜冻等,致使多数珍稀的、受威胁的、濒危的或森林物种数量、分布等消失或锐减,导致形成三大效能低下的干扰型低效松林。这些因子导致形成的干扰型、经营型或原生型低效林,多数林相单一,针叶纯林占绝对优势,低产低效林面积大,且相对集中;大部分为人工中幼纯林,森林生态功能非常脆弱,区域的生态重要性达到了“非常”等级。

1.2.2经济效益低下 林业投入低,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用材林地亩平均蓄积量仅为1.7立方米,年林业产值仅为25万元;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单位蓄积量低,质量差,同时不能较好的发挥生态效益。

1.2.3生物灾害严重

项目区内主要病虫发生的种类达52种,年均发生危害率达到10%,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余万元。特别是钻蛀性害虫—肖氏松茎象等,已成为影响森林健康的主导因子。

1.2.4森林火灾隐患多

常年火险等级高,阻隔山火能力差。1.2.5林果经营粗放

多种经营资金投入不足,果品品质差,布局分散,经营粗放,产出率低。

1.3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示范区遵循森林健康理念,总体策略上从影响森林健康的主导因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入手,把森林健康功能的目标放在以试验消化、吸收国外引进的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上,以现代林业的理论组织实施项目,总结研究形成适应于南方普遍推广的森林健康经营技术及管理模式,适合于林业可持续发展、功能齐全、自然和谐协调的森林生态系统,以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具体通过森林健康区划、森林功能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森林火险管理及森林健康监测等多种措施来完成和实现既定的目标。

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侧重运用生态学原理,优化森林结构,开展护林防火、森林健康生态与效益监测;侧重运用监测预警和无公害防治手段,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考察、科研等。

该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任务是:

根据不同地类、不同林分类型和不同的经营目的,把项目区森林经营区划为五大经营区,总建设任务1617.1公顷,分别为(1)人工造林、补植区203.3公顷;(2)抚育改造区495.7公顷;(3)经济果木林抚育改造区36.6公顷;(4)复层异龄林培育区452.8公顷;(5)地带性植被恢复428.7公顷。

1.4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1.4.1营造林任务完成情况

2002-2006年,完成了森林经营建设任务1725.1公顷,森林营建超额完成6.67个百分点,分别为:人工造林补植区328.1公顷,其中营造以木荷、油茶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54.7公顷,折合37.1公里;抚育改造区454.9公顷,经济果木林抚育改造区2.7公顷;复层异龄林培育区346.5公顷,地带性植被恢复区592.9公顷。

1.4.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监测情况 自2002年以来,在项目区及辐射区布设了30多个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点。重点监测萧氏松茎象、松褐天牛、马尾松毛虫等病虫的发生发展情况,并发布中短期预测预报。有效开展了示范区林业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治试验等。示范防治面积达365.65公顷次,其中:生态防治93.2公顷次,生物防治53.1公顷次,人工防治108.65公顷次,物理防治69.4公顷次,化学防治43.3公顷次。

在国家、省、市专家的直接指导下,重点开展了萧氏松茎象可持续控制系统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和林间观察试验,基本掌握了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征,创立了萧氏松茎象测报办法,筛选出较为成功的实用技术进行试验性推广运用。

2.二期项目实施情况

2.1项目区概况

项目实施范围位于赣江一级支流——桃江河区域,示范区以不同建设内容布局三片。即嘉定小区——生物埂建设示范小区;大塘埠坪石直竹山小区——低效林改造示范小区;万隆林场柏枧小区——健康森林培育和萧氏松茎象防治试验示范小区。项目区总面积为1573.21公顷。

2.2森林健康问题诊断

2.2.1稀土矿开采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嘉定小区有未治理的小矿点8处,面积21.92公顷,据测算每年将造成水土流失3530吨。2.2.2果业开发导致水土流失。

项目区果业面积261.82公顷,年均水土流失量达14231吨。

2.2.3、树种单一,林相结构简单,纯林多,布局不合理。

项目区有乔木林面积788.13公顷,针叶纯林面积736.45公顷,针叶纯林占93.44%。且相对集中。另一方面,层次结构简单,除天然林外,90%为同一时期造林。特别是马尾松低效林,由于林地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且易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的暴发成灾。

经四川省设计院实地调查,项目区总面积1573.21公顷中水土流失面积1321.98公顷,占84.03%。侵蚀区平均侵蚀模数高达3391.73吨/平方公里〃年,年土壤流失量53359吨。

2.2.4生物多样性残缺。

项目区由于地表植被、物种结构较差,不可能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再加上人为捕杀破坏活动,生物多样性残缺,野生动物食物链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2.3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规划森林健康经营面积1193.46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26.79公顷;封山育林390.96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23.68公顷;森林经营489.95公顷;病虫害防治试验162.08公顷。

2.4项目完成情况 2006-2009年,完成森林健康经营面积1800.35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50.85%,其中人工造林362.58公顷,补植640.65公顷,抚育改造285.58公顷,绿化苗圃建设1.13公顷,封山育林348.33公顷,病虫害防治试验162.08公顷,果园生物埂515.48公里,水域绿化8.28公里,道路绿化3.00公里,林便道建设20.75公里。

继续开展了萧氏松茎象系统控制技术研究试验,至2010年完成了萧氏松茎象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地小气候特征和土壤特征研究及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研究等。

3.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3.1增强了森林健康经营理念,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考察、交流、研讨、培训、示范建设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各级行政和项目区广大群众的森林健康经营理念,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省、市、县、村各层次的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专家和施工员。以我县为例,培养了高级工程师4名,项目监理工程师1名,林业工程师18名。

3.2萧氏松茎象系统控制技术取得成果

为了攻克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难关,项目实施以来,在中央专家的指导及省、市、县三级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下,通过开展大量的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和防治试验。掌握了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关系等,找到了其防治的关键所在,探索了在不同林分、不同虫态的防治办法,创新性地制定了《萧氏松茎象预测预报办法》和《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萧氏松茎象系统控制技术研究”课题于2011通过国家林业局和江西省科学院主持的项目鉴定,并获江西省农科教技术成果二等奖。同时该项技术成果已列为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推广项目,并在全省开展示范推广。项目区及周边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已由最高年份的8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20%左右,达到了可控目标。

3.3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明显

通过在项目区大力开展“造、封、改、补、抚”等森林经营,经我县与四川省设计院、西南大学协作努力。项目区不同地类的保水保土效益逐步改善,水土流失程度减轻。自2003-2009年连续7年对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一期项目区崇墩沟流域的生态监测结果表明,崇墩沟流域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由2003的463.5公顷减少到2009年的355.66公顷,强度和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逐渐转化为微度和中度侵蚀。年土壤侵蚀量由1.48万吨减少到0.67万吨,平均侵蚀模数由3185吨/km〃a减少到2009的1887吨/km〃a以下。

通过建立坡面径流试验区,沟道径流堰和多点标桩对试验区不同利用土地类型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生物治理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改善。荒山造林

22与封山育林措施土壤保水保土效果较好,灌木补植措施、乔木补植措施优于草本补植措施。

4.主要经验与做法

4.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江西省成立了以原江西省林业厅厅长为组长,市、县林业局长和相关处、室及信丰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为成员的“江西省信丰试验区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监督、协调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工作,研究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成立了以信丰县林业局局长为组长、市、县、乡相关科室和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江西省信丰试验示范区项目实施小组”及以原省造林处倪修平副处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温小遂总工等10位专家组成的“江西省信丰试验区项目专家组”。实施小组在省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负全面责任。

4.2大力宣传、群众积极参与

为使我县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森林健康的理念,提高项目区群众普遍参与的积极性,我县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宣传项目建设的意义,使之深入民心。一是在赣州电视台、信丰电视台、《赣南日报》、《信丰报》等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二是编辑《信丰林业信息》、《森防简讯》及《林农知识问答》等2000余份分发到项目区农户手中;三是多次深入村、组开展森林法、森防条例、森林健康项目实施内容、建设目标的座谈、宣传工作;四是每年组织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和项目参与群众举办2-3期室内、现场培训班。

4.3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项目管理。

4.3.1政策上创新,在政策上对项目区的林业生产实行倾斜,如长防林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建设、通道绿化等工程项目和安排专项集约经营材采伐指标等优先满足项目区需要。

4.3.2体制上创新。在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林业生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如股份制造林、发展果业(以脐橙为主)生产等。

4.3.3机制上创新。以林地经营权流转为突破口,采取各种方式搞活经营机制。如“集体、农户出山,大户承包经营,项目资金扶持,利益分成”等经营形式推动项目实施,扩大群众和大户参与的积极性。

4.3.4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中全面引入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项目法人制、报帐制等。明确了项目建设管理者、经营者、施工者的责任和利益,将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贯穿到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严格依照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拨付项目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投资的调控作用,有效地提高于项目建设质量。

4.4大力开展科技交流和协作

2002-2010年江西省林业厅多次组织省、市专家和领导到我县召开项目座谈会。2002年我县协助国家林业局在信丰启动森林健康项目会以来,2004年又在我县成功地举办了中美合作森林健康项目技术交流会,我县也积极主动到北京、四川等项目区考察交流,同时也得到了贵州、四川等项目区的专家指导。期间更得到了美国专家、中科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专家学者的亲临指导,极大地开阔了森林健康经营思路。

在科技协作中,项目县在省厅的重视下,着重与江西农业大学、四川省规划设计院、西南大学、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赣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等开展了生物治理水土流失,萧氏松茎象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等多项科技合作项目,提升了项目区森林健康经营的科技含量,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

5.问题与讨论

5.1由于森林经营周期长,短时间内森林经营各项技术措施效果难以充分体现,建议项目应长期坚持,深入开展。

5.2由于中美合作森林健康项目属于试验、示范项目,需要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建议国家设立专门投资渠道,以确保项目正常实施。

5.3项目研究、示范技术性强,涉及到的专业门类多,知识面广,既要定性研究,更要定量研究、长期监测,需要各层次、各门类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建议成立稳定的项目科技支撑体系。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下载四川金堂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工作总结2006年国家林业局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金堂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工作总结2006年国家林业局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