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结报告—《无人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无人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一、无人机简介
无人驾驶飞机(英文缩写:Unmanned Aerial Vehicle)是一种以无线电遥控或由自身程序控制为主的不载人飞机。它的研制成功和战场运用,揭开了以远距离攻击型智能化武器、信息化武器为主导的“非接触性战争”的新篇章。
与载人飞机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对作战环境要求低、战场生存能力较强等优点,备受世界各国军队的青睐。在几场局部战争中,无人驾驶飞机以其准确、高效和灵便的侦察、干扰、欺骗、搜索、校射及在非正规条件下作战等多种作战能力,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并引发了层出不穷的军事学术、装备技术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它将与孕育中的武库舰、无人驾驶坦克、机器人士兵、计算机病毒武器、天基武器、激光武器等一道,成为21世纪陆战、海战、空战、天战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对未来的军事斗争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些专家预言:“未来的空战,将是具有隐身特性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与防空武器之间的作战。”但是,由于无人驾驶飞机还是军事研究领域的新生事物,实战经验少,各项技术不够完善,使其作战应用还只局限于高空电子及照相侦察等有限技术,并未完全发挥出应有的巨大战场影响力和战斗力。因此,世界各主要军事国家都在加紧进行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制工作。根据实战的检验和未来作战的需要,无人驾驶飞机将在更多方面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无人机的优势
1.更强的机动性——近代,战斗机内人体忍耐力会限制军队在快速行动期间利用飞机集中人员的数量,而无人战斗机消除了这一瓶颈,从而使得机动性大幅提高。
2.重量更小——重量可以影响很多方面,如续航时间、加速、有效载荷等。毕竟驾驶舱内的一两名飞行员及所有物品会有很大的重量。3.更好的空气动力——不需要驾驶舱顶蓬。
4.环境感知——利用无人战斗机能够在地面上构建虚拟座舱,这比飞机上安装任何装置都有效。而且,对于执行制空任务而言,环境感知是很重要的,而空空作战并不需要在实际飞机上进行侦察。
5.不会让相关人员疲劳——地面飞行员可以控制他们的无人战斗机,执行任务时更舒适,更灵活。
6.耗资更低——飞行部队耗资更低。所有的人机互动装置、生命维持、弹射座椅等会需要很多资金,但如果是无人战斗机,就仅需要人机交互装置,而且许多无人机可以共用一个,更低价,无需承受所有的压力。相关人员只需与无人战斗机进行通信,而且飞机中已经有一些通信方式,所以不会有大的变化。
7.让飞行员远离危险——无人战斗机能够挽救飞行员的生命。训练飞行员的成本很高,而且很难迅速进行替换。
8.无人战斗机能够开展远程超视距外空对空攻击以及视距内近程作战,而且无人战斗机成本低、数量与质量相当并且有可能用于与敌军同归于尽的战术中。
a)无人机参与城市交通管理,以航联网为平台,其有以下优势:
居高临下一一无人机可以鸟瞰地面车流实况,有利于交管部门掌握全局,通盘指挥和正确疏导。与载人通用飞机、载人直升机相比,无人机可以飞得更低,更接近肇事车辆和人员,观察得更加清楚。
大范围 一与出动多辆警车执行任务相比较,无人机可以低空飞行、路径短、速度快、变换视角灵活、活动范围大,有利于交通管理部门快速、高效地控制局面。
长留空一一与载人通用飞机、载人直升机相比,无人机的留空时间长,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城市交通巡逻飞行,这对锁定目标区域时无人机承担长时间的搜寻任务非常适合。
高效率一一无人机的地勤和机务准备时间短,可随时出动,与载人通用飞机、载人直升机,或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的特点。
低风险一一在参与城市交通管理过程中,无人机能够在灾害天气或者受污染的环境下执行高危险性的任务等。实践表明,无人机在沙尘暴探测,化学品污染、放射性污染监测方面,确实具有比载人通用飞机、载人直升机,或其他交通工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航联网——与其他传统飞行器比较,航联网使得无人机可以在线使用。无人机在选择应用软件和系统后,发挥出“一架抵多架”的功能;航联网使无人机系统集成度高、智能化高、综合效率高;航联网为无人机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设计留有空间,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升级,提高品质,增加功能;航联网使无人机多用途平台安稳性好、实用性强;航联网使得无人机达到“绿色低碳一环保”标准,并引领航空科技进步。
以少替多一一无人机在参与城市交通管理中能够以较少的架数代替较多的地面警力完成同样的任务,有助于节省人力和降低勤务成本。
机动灵活——在参与城市交通管理中无人机既能够飞行在高速道路和桥梁道路之上,又能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甚至可以穿过隧道进行事故现场的勘查和取证,表现出特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应急救援一一在遇到地震、洪灾、海啸、暴雪等自然灾害时,地面交通全部瘫痪,有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进入存在危险,无人机可以立即出动,深入现场观察实况,投入航拍,搜索人员、建立通信中继,空投急救药品抢救伤员。
治安防范——无人机在参与城市交通管理时,既能对肇事逃逸车辆紧追不合取证,又能对肇事逃逸者预先警告,然后择机应对,采用施放催泪瓦斯、投射捕捉器等手段。
三、无人机在交通方面的应用
无人机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有着实际需求。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道路拥堵和交通管理不善的问题。据统计,仅l5座城市每天经济损失就达l0亿元。无人机参与城市交通管理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帮助公安城市交管部门共同解决大中城市交通顽疾,不仅可以从宏观上确保城市交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而且可以从微观上进行实况监视、交通流的调控,构建水一陆一空立体交管,实现区域管控,确保交通畅通,应对突发交通事件,实施紧急救援。
Satellite Augmentation Systems Law Enforcement & Disaster Operations Fire Detection and Firefighting Management Border & Costal Patrol and Monitoring Homeland Security Air Traffic Control support Digital Mapping & Planning/Land Management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Communications and Broadcast Services Search & Rescu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Air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ol 1.无人机在交通监控中的应用
2003年,美国国家交通研究中心(V0 lP eCent er)联合美国运输部研究与特别项目管理委员会、全国遥感研究大学联盟,发起专门研讨会,探讨无人机用于交通监控的机会以及 制度化方面的障碍等问题。研究者一致认为,使用无人机进行交通监控、实时交通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具有很大潜力。目前,研究中的交通监控无人机主要以旋翼式为主,因其能方便地在悬停在空中某一位置,采集各类交通数据。
2.低空对地运动车辆检测与运动特性分析
空对地视频交通监控以其直观、方便和价格低廉等特点,日益受到智能交通领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其核心在于使用安装在无人机等浮空平台上的摄像机感知交通场景,通过关键技术的研发,检测出地面运动车辆等交通对象,并估计它们的运动状况,从而达到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目的。
3.当发生交通事故需要现场处理时。无人机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并且进行航拍、录音取证和交通疏导。
4.路况监测。可以利用无人机对某个地区进行适时航拍,以获取车流统计数据,从而分析交通状况,分析造成该路段交通拥堵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监测,从车流变化中摸索出的规律可以为交管部门进行交通的实时疏提供依据。5.城市交通规划。在交通运输领域,无人机遥感技术在信息获取、快速处理等方面有技术优势。现在,无人机三位数字航拍的照片不仅清晰,而且宽幅,立体直观,能够用于城市交通规划,进行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合理控制流向和流量、停车场数量及分布、地铁站换乘、轻轨站衔接、轮渡站设置、隧道交通分流,事先部署综合应急保障措施,减少堵塞,确保畅通。
四、无人机在交通方面应用前景
1、无人机图像融合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
2、医疗救援。未来无人机具备运输功能,当城市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时,可以利用Med无人机抢救伤员。
3、
第二篇:RFID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RFID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聚集。人口、车辆数量不断的增长,但是有限的可用土地以及经济要素的制约却使得城市道路扩建增容有限,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当今世界各地的大中城市无不存在着交通问题的困扰。交通拥堵使得人们每天将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路上、车中,同时也导致商业车辆在交通运输中延误,增加了运输成本。交通事故率也不断上升,每年都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美国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美国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将会超过1500亿美元,而日本东京目前因交通拥堵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230亿美元。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如对汽车课以重税限制汽车的数量,实施交通管制等来加强管理。但是在做过各种尝试,花费了巨大的管理成本后,交通状况依然难有根本改观。
人们逐渐认识到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单独从道路或车辆的角度来考虑,都将很难解决交通问题,必须把车辆和道路综合起来,考虑如何在有限的道路资源条件下,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自上世纪后期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也给以上的解决思路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交通的概念应用而生,成为研究应用的热点。
所谓的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有机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它是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的,通过系统集成将道路、驾驶员和车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于系统的智能技术将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及道路状况进行登记、收集、分析,并通过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实时提供给需要的人们,以增强行车安全,减少行车时间,并指导行车路线。同时管理人员通过采集车辆、驾驶员和道路的实时信息来提高其管理效率,以达到充分利用交通资源的目的。
RFID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由于具有远距离识别、可存储携带较多的信息、读取速度快、可应用范围广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智能交通和停车管理方面使用。目前RFID已经在交通领域开始逐步成功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应用前景为业内人士一致看好。在智能交通领域,RFID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1)、电子不停车收费(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简称ETC)是一种用于公路、大桥和隧道的电子自动收费系统。它应用RFID 技术,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电子标签之间的专用短程通讯,在不需要司机停车和其他收费人员采取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不停车收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又是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使用中收费卡的用量又很大,因此各个国家都优先投入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系统的开发,并且积极推广,目前在欧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普遍,我国也已经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高速公路上投入应用。通过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提高通过效率,防止收费站交通“瓶颈”的发生,同时通过RFID技术实现无人为干预的收费,有效地遏制了偷逃过路费,收费人员玩忽职守、循私作弊等行为,同时降低收费站的管理成本,更快地收回基础设施的投资。
(2)海关码头电子车牌系统(EVI): 数量巨大的货物在港口码头及海关的装卸、进出港、通关,相当大的部分是用车辆作为运输的手段。因此在港口码头及海关往来的车辆众多,且可能属于海关、船公司、船代公司、货代公司、港务局、集装箱场站等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如果不采取统一的措施很难调度管理,给通关及货物的流转带来很大的困难。采用RFID技术来实现的电子车牌管理系统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该系统通过对往来的车辆统一管理登记、发放车载电子标签,并在关键的出入监控点安放RFID识读设备,可以使安装电子车牌的监管车辆在通过监控通道时,可以被识别系统准确及时的识别,以完成车辆数据采集的要求。同时采用无线通讯等信息技术将采集到的车辆信息提交管理系统,来完成车辆身份的确认、以及查询和统计,调度等功能。通过应用海关码头电子车牌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海关车辆通行能力,实时统计监测车辆信息,防止误检、漏检,提高通关效率,同时可以阻止组织偷窃、打击走私等行为。
(3)、城市交通调度管理系统(TMS):
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采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收集道路交通的动态、静态信息,并进行实时地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出行时间,以达到充分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加强车辆的管理。
RFID技术可以作为交通调度系统信息采集的有效手段,在交通调度管理系统中得以应用。比如利用将RFID应用于公交车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公交车进出站,信息自动、准确、远距离、不停车采集,使公交调度系统准确掌握公交停车场公交车进出的实时动态信息。通过实施该系统可有效提高公交车的管理水平,对采集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掌握车辆运用规律,杜绝车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公交车辆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同时采用RFID作为技术手段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相比具有安装方便、适应性强、成本低,车辆无需改造等特点。同时一些地区和城市也开始将RFID应用于垃圾运输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等特殊服务车辆的调度和管理。通过在车上安放电子标签,在特定路段的监控点放置识读设备来监控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在有泄漏等情况出现时及时发现事故车辆。
(4)、电子注册管理(EVR):
车辆的注册登记以及牌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黑车、假牌照等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根除。但是新技术也许会变得简单,采用RFID技术实现车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车辆注册登记后加载RFID电子车牌,由于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码——UID,UID是在制作芯片时放在ROM中的,无法修改,所以可以实现防伪功能。同时标签可以被远距离识别,无需停车及认为干预就可以监查,因此可以规范车辆管理手段,加强对车辆的监查力度,实现车辆年检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非法车辆的打击力度。现在该系统已经在军车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基于RFID的车辆智能称重系统
通过将称重系统和远距离RFID自动识别技术结合可以实现基于车辆的智能称重系统。该系统在原有称重管理系统上附加了采用远距离RFID自动识别实现的对称重车辆的自动识别功能,并将自动采集到的称重车辆信息合并到称重管理系统中。应用智能称重管理系统可提高称重效率,减少车辆在待检处的停留等待,同时通过车号自动识别和精确计量可有效地防止了人为舞弊给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系统实施后还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人工称重的失误率。因此基于RFID的车辆智能称重系统实现了识别、计量、监控的完美结合。该系统可以灵活应用到交通运输的很多方面,如在高速路口自动称重以治理超载,在码头等物资集散地可以加快车辆计重速度,减少拥堵等,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第三篇:GPS实时监控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苏州特瑞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http:///
GPS实时监控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科技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发展的直接和重要动力;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无论在道路监控、重点车辆管理、警务现代化等各个领域,科技支撑力度不断上升。在重点车辆管理工作中,GPS实时监控系统已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为此,不断加强GPS实时监控系统的建设运用,推进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促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为我们工作中要把握的重点和努力方向。下面,笔者结合河南省信阳市自2010年9月推行对客车、校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GPS安装运行以来的工作实际,就全面贯彻落实省、市领导交通事故预防工作要求,充分运用GPS监控平台创新管理模式,遏制重点车辆交通违法苗头,排除安全隐患,提升管理效能,预防减少事故,试作浅显探讨。
GPS实时监控系统的重要性
GPS实时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GPS实时监控系统是一种依托空间卫星、地面控制、接收终端共同作用的全球精度定位系统,具有精度高、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等显著特点,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范围。特别是在重点车辆道路交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重点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客车、校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安装GPS具有以下功能:
实时在线监控: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功能,对车辆进行精确定位,通过3G网络实时将车辆运行情况、驾驶员及车内图像传输至监控平台。
定时追踪:可按照事先设定时间或间隔,传回回复追踪信息。
状态查询:可以通过指令查看车辆状态,包括车辆运行状态、各类信号状态、车门及设防状态。
紧急报警:当司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抢劫、车祸等,只要司机按下紧急按钮1至2秒钟,车载GPS就会自动向总监控平台发送求救信号。
超速报警:只要车辆超过速度上限,设备就会发出报警信息,提醒驾驶员减速。
断电报警:GPS安装后,如果驾驶人非法拆除或恶意损坏,设备就会发出报警信息转告平台,自动启用备用电池。
远程设置:公司可根据车辆行驶里程要求对GPS进行设置、修改。
语言功能:当车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时,监控平台可向该车发出语言信息,提醒驾驶人,还具有短信群发功能。
苏州特瑞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http:///
车辆历史轨迹回放:可根据需要对每台车辆行驶轨迹回放和调出,查阅需要时间的车辆运行情况,方位及当时处置情况等,帮助事故分析。
远程遥控停车:如车辆遇到特殊情况时,可根据相关部门指令,可远程关闭发动机,迫使车辆无法工作。
GPS实时监控系统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GPS实时监控系统一般由监控终端平台、监控平台和车载平台三级监控网络平台构成,具有全天候、实时、全程监控的功能。在重点车辆的交通管理中,通过GPS车辆管理系统对重点车辆运行线路、超速超员、疲劳驾驶、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时实监管,有效解决管理手段单
一、被动管理效果差、警力资源不足、社会化管理合力不够等问题,增强驾驶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通过电话、短信预警和行驶轨迹记录回放,提升交通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查处能力,促进管理部门和运营主体之间信息互通,发挥管理合力。
GPS实时监控系统的运用现状分析。在当前重点车辆交通管理工作中,依据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存在管理不到位、对交通违法行为不能适时发现和查处、动态监管不够的情况,同时也存在警力不足、执法成本大的问题,交通安全管理效果不好,导致发生大量交通事故。随着科技强警步伐的加快,GPS实时监控系统在重点车辆管理中得到推广运用,但在GPS实时监控系统的实际建设运用中,因交通管理水平、科技强警水平和工作经费等原因,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建设运用力度还远远不够。为此,信阳市交警支队在运用GPS监管车辆工作中,不断探索运用GPS实时监控系统,认真总结管理系统运用方法和工作经验,积极探索管理使用中的新方法、新举措,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预防交通违法、杜绝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再迈出新步伐。
GPS实时监控系统
运用的具体做法 按照“干在实处、管出实效、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支队以全面提升公安交警信息化运用水平为目标,在客车、校车和危化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的管理中,通过建设运用GPS实时监控系统,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3月2日,全省交通管理工作会议暨推进道路管控工作现场会在信阳召开,对信阳运用GPS监控重点车辆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了推广。
正视现状,夯实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基础。信阳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道路通车里程2.4万公里,拥有机动车78万余辆,驾驶员85万余人。全市有42家客运公司、7家危运公司、6家货运公司和25家出租车公司。而信阳只有交通警察679人,警力严重不足。面对异常艰巨的交通管理任务,必须立足于人、车和运输企业的源头,加强对车辆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和事前控制,而运用GPS平台进行重点监管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一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GPS平台动态监控,是一个新的管理手段,能否发挥作用,能否不增企业的负担,是首要一道应该破解的难题,为此,支队先后组织业务骨干赴广东中山、深圳等地参观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管理模式,最终确定由支队建立平台,无条件吸纳兼容各企业GPS监控技术,无条件做到通信运营商不变,GPS技术终端不变,监控平台技术支
持不变,无条件的利用GPS平台为运输企业提供管理服务。
其二是取得用户理解支持。GPS是一种新科技,企业搭建平台、客户端安装使用,涉及到费用和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运输企业和车主都有顾虑和观望情绪,推广工作难度相当大,为解决这道屏障,支队先后四次召开信运、弘运、危运等具有代表性的运输企业会议,邀请移动、网通、GPS厂家参加征求意见,就运用GPS平台对客车、校车、危运车辆监管进行探讨研究,经多次政策讲解、会议推进,取得了运输企业的理解和支持,促使运输企业由最初的消极抵制变为理解、支持、配合。
其三是强力推进GPS安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三部局加强二车一危车辆动态监管的要求和规定,为保证GPS的安装和使用,经过宣传周知、公告明示之后,信阳决定从2010年9月在全市开展重点车辆安装GPS工作,明确提出从2011年1月1日起,所有7座以上营运客车、校车、危险品运输车必须全部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装置或者是卫星定位装置,否则一律不予办理车辆登记入户、转户和检验,参加春运的客运车辆一律不予核发《春运证》。通过宣传发动,科学规划,严格标准、行政监督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全市重点车辆安装GPS。
其四是实行台帐登记制度。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已安装GPS的车辆逐台填写《信阳市行驶记录功能卫星定位装置安装卡》,保障安装GPS的车辆不失控不漏管。截止目前,信阳五台车以上的运输单位和客运场站、11个县区交警大队和交警支队三级GPS监控信息平台全部建成使用,共安装GPS4656台,其中客运车辆3802台,危运车辆314台,校车189台,半挂式牵引车351台,安装率为100%。
警企联动,做实重点车辆动态管控。在动态监管过程中,信阳支队充分调动企业的主人翁意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利用驾驶人员的自律意识,实现交警部门与企业互动管理。
其一是建立“四级监控”网络体系。信阳投资50余万元,建成市交警支队GPS监控中心。各大队、各运输企业也相继建成了GPS监控平台,并且将有关数据全部接入交警支队终端平台。实现市交警支队对全市运输公司、对县区交警大队;市级运输公司对各县区级运输公司;各县、区交警大队对各县区级运输公司;县区级运输公司对管辖车辆的四级联网监管。全市上下形成了GPS监控重点车辆的“四级监控”网络体系。
其二是落实“三级查处”的动态管控体系。首先是市交警支队对所有安装GPS的车辆在工作日内实行时实监控,对GPS监控的违法行为每日进行记录,落实台帐登记,要求市级运输公司、县区交警大队对所辖有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处理;其次是县区交警大队每日对GPS监控车辆实行“一日一过滤,每半月汇总上报制度”,保证监控平台时实运作,及时查缉所辖企业的交通违法行为,及时监督运输企业GPS监控平台昼夜24小时值守情况,对交通违法较多、监守职责不落实的,追究企业法人的主体责任,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人;再次是企业保证GPS平台24小时有人值守,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对发现和交警部门传递的交通违法行为依照内部规定予以处理。对违法行为较多和多次处罚不改的驾驶人,纳入重点管理,直至取消其聘驾资格、调整岗位或解聘。交警部门与运输企业通过GPS监控平台,不断加强合作,形成了工作合力,达到了企业增效,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赢。
其三是实现三大功能。通过交通安全联席会议,积极加强与辖区客运场站的协作,建立
完善GPS实时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公安交警部门执法监管、企业内部自律监管模式,实现三大功能:实现GPS监控平台重点车辆运行轨迹的实时监管,预防了越线运输、随意停车、站外经营,规范客运市场管理;实现对超速、超员、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在第一时间提醒,提前预警,将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为追究企业主体责任,查处驾驶员的违法行为提供处罚证据的功能。
运用监控结果,依法依规从严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强化GPS平台监控作用,是做好重点车辆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前提条件。信阳在逐步完善GPS实时监控系统的使用、日常监管、违法处理等相关管理制度的同时,要求各县区交警大队的GPS监控平台值守人员对客运车辆的日常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切实强化责任,对因监管不到位的将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其一是落实管理责任。支队监控中心每天进行重点车辆动态监控的统计分析,对发现的重点车辆交通违法每天汇总,及时转递相关大队,由大队向运输企业通报追处,同时追究企业主体责任。这种从支队到大队再到运输企业的分级管理模式形成一个整体,驾驶员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交通违法发生率大幅下降。
其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实行交通违法行为抄告制度,将重点车辆交通违法信息抄告安监、交通运输部门,主动协调、汇报、商请政府职能部门依据自己职责权限,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对GPS平台监控的交通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协调商请市运管局在增驾道路运输资格审查时,对有超员20%、超速50%或12个月内有三次以上超速违法记录的驾驶人不予审核通过,驾驶员不得考取大客车驾驶证准驾资格;在春运期间实行一日一查,督促运输企业对驾驶员处理到位,对经处罚不改又违法的驾驶员,实行责任倒查。
其三是推进责任追究。各县区大队会同交通运输、安监和教育主管部门迅速对辖区内客运企业及场站、校车及承租车辆逐一开展隐患排查,与法人代表逐一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对所有运输企业法人、安全主管、客货运、校车驾驶人开展一次面对面的教育,筑牢防线,减少事故的发生。
其四是实行道路客运企业黑名单制度。支队不定期通过GPS监控平台对全市客运车辆违法情况进行抽查,督促运输企业对驾驶员处理到位,对经处罚不改又违法的驾驶员,实行责任倒查,对GPS监控数据定期进行分析研判,建立驾驶员管理数据库,对符合道路客运企业黑名单条件的,录入黑名单。
其五是严厉追究客运企业主体责任。支队通过GPS监控平台对全市客运企业所属的客运车辆超员违法两次以上的企业进行网上巡查过滤,对符合依法追究主体责任的客运企业共48家,已全部追究到位,同时安排辖区大队对违法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培训,经考试不合格的企业要予以解聘。2011年11月8日上午早8时许,支队GPS监控中心发现从罗山县到信阳市的一辆大型客车行驶轨迹异常,立即安排浉河区勤务大队查处。经检测驾驶员曹某属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被处罚15日拘留,罚款5千元,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事实表明,运用先进的GPS技术创新行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信阳客车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事故,发生的一般事故28起,同比下降了28.2%;校车发生事故
2起,同比下降50%;危运车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驾驶人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从去年5月起,重点车辆疲劳驾驶从日均3起下降为零,卧铺客车凌晨2点到5点未停驶从日均6起下降为零,超速违法由9月份的2604起下降到2012年5月份的884起,下降了66.05%;企业主体责任感明显提高,借助动态监管平台,实行联带责任追究,GPS监控到的交通违法行为95%以上都被企业内部依规依章处理,企业法人的主体责任更加彰显,自我管理措施更加有力。
GPS实时监控系统
运用的几点启示 正视问题要全面。要树立现代交通理念和科学管理理念,增强科技意识,把科技运用渗透到交通管理业务和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要深入分析重点车辆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信阳在推广运用过程中,发现GPS监管车辆在运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过境客车无法纳入本市GPS监管范围,如“7.22”特大燃烧事故客车属山东管辖,我们无法运用GPS进行监控;其二是通过3G网络实时传输图像,能对超员、客车违法上下人、乱停乱放等违法行为进行抓拍,但使用3G费用太昂贵;其三是缺少相应电子地图,高速、国道、省道难于分别设置相应的超速报警值,客车违法上下人、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难于监管;其四是农村客运车辆尚未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不能切实加强对车辆的动态监管。
监控建设要完善。要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科学谋划GPS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成效。信阳运用GPS监管重点车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不断完善系统,及时与运营商加强联络沟通,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拓展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作用。
运行机制要健全。要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在系统硬件建设的同时,建立完善GPS实时监控系统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会同运输单位推进运用管理和配套制度建设,做到按照制度工作、按照制度监督、按照制度考核,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和优良的系统功能是实现最优、最大化管理效能,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监管运用要到位。强化科技运用的最终目的是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理水平,GPS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就是要在加强运用、增强管理效果上下工夫。信阳在重点车辆管理上,突出动态监管作用,适时开展交通安全提示,及时发现和查纠违法行为,定期通报驾驶人遵守交通法规情况,并依托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机制定期调度安全运营情况,确保日常监督管理到位。
下一步信阳将拓宽运用范围、优化系统功能,逐步探索GPS管理系统向出租车、公交车、教练车、九座以下的小客车等车辆管理上全面推广运用,进一步把科技管理运用到车辆安全管理和交通秩序管理的多个层面,推进动态监管纵深化发展。
第四篇:无人机农业保险应用
【新领域】无人机“加盟”农业保险
地理信息技术与保险业的结合由来已久,尤其在国外更是有了长足发展,例如寿险、产险、农业保险等各方面都有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国内保险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合作节奏要明显落后许多,不过喜人的是看到了现在有许多尝试正在进行,例如由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的“农业保险地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简称“实验室”),旨在“引入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农业保险发展技术难题。”本期《3S新闻周刊》编辑团队将走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跟随遥感技术部主任杨贵军博士细数农业保险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前世今生”。
农业保险与地理信息技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又是一项具有生命周期的生产活动,易受到地理和气象条件的制约。由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组成的3S技术成为了人类对地观测的新手段,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视觉和触觉。其中农业是遥感最重要和最广泛的研究应用领域之一,从早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面积估测研究,到农作物大面积遥感估产研究,目前已可以利用3S技术集成对农作物长势的实施诊断研究、农情监测、草地产量估测以及森林动态监测等多层次和多领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农业生产和研究从过去的粗放经验式管理进入到定量化精准决策的阶段。
随着2012年《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本着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目的,需要在农业保险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来衡量、规范农业保险中的理赔范围、责任界定等。由于遥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很深,因此遥感与农业保险结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杨博士介绍,实验室的成立背景就是为了减少保险核验过程中的误差率。早在2012年山东遭受了台风“达维”的侵袭,利津和陵县均受灾严重,受灾面积较大;当时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抽调了200多人来调查灾情,但是受灾过后两个月都没有调查完。因此就求助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希望利用遥感技术来进行受灾面积核查,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洪涝等重大灾情过后,遥感技术可以很迅速地得到受灾面积及受灾程度,因此我们利用灾情爆发前后的卫片数据等进行分析,历时两周就做出了结果,包含整个区域的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然后集结山东省分公司、地方农业局两个单位的专员去现场抽样核查,准确率相当高。”杨博士表示“尤其是在绝产区域,我们通过重点抽样调查,准确率可以达到95%。”
谈到农业保险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前世,杨博士介绍,美国农业部和农业联邦保险公司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对农业保险中投保人索赔进行监测,每年利用600景Landsat卫星数据对涉及的7600万英亩的索赔保单中,遥感调查出50%左右索赔存在骗保可能性。为此美国农业联邦保险公司专门成立了遥感与GIS中心,负责农业保险中业务化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以检查投保人的索赔是否属实。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投入用于遥感和GIS相关研究和处理分析的费用,与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用于骗保调查的费用相比简直微乎其微,保守估计,每年至少减少约10亿美元损失。
如何生成专题数据
现在与农业保险相关性高的主要是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以及航天飞行遥感数据可以得到专题图。杨博士指出农业遥感与测绘遥感的不同之处在于测绘遥感后期需要生成数字制图,而农业遥感就是以影像为主,并结合多年的长势数据定量分析、建立模型,把所得数据解译成农业专家所熟悉的知识。简单说就是通过遥感图像来解读农作物是否缺肥、缺水,有无虫害等,以及预测后期产量大致是多少,品质如何等。
在前文提到的2012年山东省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粮食减产、绝产,所涉及到的保险事宜,其指标就是通过分析历史遥感数据记录来进行对比所得出的。杨博士告诉《3S新闻周刊》,当时介入到这个项目已经是灾后第三个月了,有的地块已经被农户改种了其他作物,有的由于泡水时间太长无法种植其他作物就闲置了。同时农业保险关心的主要是绝产地块,因此团队就将绝产地块作为重点关注部分。“因为灾前与灾后的作物光谱和图像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我们选取灾情发生的前后两个时间段来与往年历史数据进行对比”杨博士解读如何判别哪个是绝产地块“比如台风于7月20日过境,我们就找这个日期之前的状态;灾后我们找到8月初的数据,两个一对比就能给灾情分级。但是如果有农民在灾后马上就改种其他作物,那8月份也会有植被,也能看到光谱,这就无法判别这些光谱是受灾的还是改种的。因此我们将时间线向后延长,回溯10年中每个地块的完整长势曲线,得到地块长势曲线的多年平均线,以此作为参考标准,将当年的作物长势曲线与之相匹配,如果发现与平均长势曲线发生变异,那一定是有胁迫或灾害发生。”如果是识别减产地块,就看当年的生育曲线是否按照标准曲线走,如果有降低,那可能就是有减产;如果长势曲线发生陡然降低,或者严重偏离,则可能意味着发生大灾绝产。团队将这些分级数据定量到每个田块上就能直观地看到每个田块的损失程度如何,然后就能得出受灾总面积。
因为有长时间序列农业遥感数据的积累,可以做出不同尺度的“作物长势曲线库”,这样当灾害发生后,就能及时对比分析出灾害面积和等级,为农业保险提供准确依据。
无人机“护航”农业保险
农业专家将取得的专题数据进行判读并分级,可以为农业保险提供依据,那农业遥感数据的主要采集途径是又是什么?杨博士给出了答案——无人机。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方面因为重访周期及价格等因素,不够灵活,受天气影响大。而无人机因其灵活性、便捷性以及价格低廉,使其成为农业保险数据的主要采集方式。在杨博士的研究中,采用了固定翼无人机和旋翼无人机,集成了自主研发的高清数码相机及多光谱、热红外等传感器。以固定翼无人机为例,一次可以飞行20多分钟,覆盖面积约5平方公里,仅需更换电池就可以继续飞行。
科学研究不能只顾使用高精尖的仪器,杨博士认为农业遥感跟测绘遥感不同,测绘是国家的需求,需要保证精度,所以国家会从各个方面大力支持测绘遥感。虽然农业现在是高补贴的状态,但依然没有那么多的投入,杨博士笑谈“我们自己研发的无人机及传感器较价格比国外的同类型低很多;另外我们研发的无人机及传感器更适合中国农情需求特点。”
有了合适的硬件载体,关键的就是数据处理。根据农业遥感数据的特殊性,杨博士的团队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自行开发了配套农业无人机遥感数据处理软件AgriHAWK,实现了无人机遥感数据智能、快速、简捷处理;既降低了成本也可以与硬件设备无缝衔接,处理能力与飞行能力相配套将极大地节约时间和人力。
国内外农业保险差距
国内外农业保险水平存在差距,但是也有共性,例如“道德风险”以及空间属性。有调研显示,虽然欧美、印度、日本等国家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各具特色,但是与空间信息数据相结合这一部分是与国内共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国内的农业保险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农业保险行业较为成熟:由政府牵头,有大学、研究所、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在政府和农民中衔接,一方面为政府提供损失报告,政府为其买单,一方面农户可以从第三方机构中寻求建议等。
杨博士希望国内也尽快出现这些第三方机构,这样就能有明晰的标准和准确的损失面积,政府和保险公司进行赔偿时就会有参照物。
除了政策方面,还有技术方面的差异,国外农业遥感已经成熟,同时利用GIS技术将农业保险信息呈现在地图上,方便管理,加上成熟的运作机制,使得整个系统透明,农民更愿意出钱去购买农业保险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3S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空间
(一)改善农业保险承保质量
通过遥感采集投保地区的情况,利用所采集到的图像与抽样调查试验数据相比,将准备投保的地块与其他地块相区别,准确测算投保地块的种植面积,避免出现谎报面积等现象;另外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可以利用 3S 技术分析农业数据,并根据各地区历史保险损失数据,评估农作物风险情况,准确判定保险费率和相关保险条件,提高农业保险承保质量。
(二)强化保险期间标的风险管理
3S技术可以对各地区的农作物生态环境实时监测,以帮助农户提早采取防范措施。同时还可以在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中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及时检测气象环境变化,对比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实际应用模型和农作物生长模型,判定气候异常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并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初步评估,开展针对性的补救工作,进行浇水、施肥、除虫或排水等抗灾措施。所以,3S 技术有利于保险机构真正实现农业保险标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三)提高农业保险理赔科学性
随着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农作物的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环境灾害呈现出类型多范围广的趋势,采用 3S 技术可以通过受灾地区受灾前后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确定农业损失范围和损失程度。农业风险承保机构在此基础上依据保险合同理算最终赔偿额度,从而充分体现保险的“损失赔偿”原则,既规避理赔时的道德风险,又及时足额地给予农户合理赔偿。此外,3S 技术也有助于农业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保险机构接到出险通知时便于提前测算查勘面积和查勘费用,理赔处理后进行查勘结果统计分析,提高保险机构理赔科学性。
(四)构建农业保险基础数据库
3S技术通过收集各地农业资源图像,掌握农业保险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逐年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并完善保险基础数据库。通过深入研究区域历史灾情序列评定模型进而提出农业保险中的风险评估体系与模型,采用现代统计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方法建立起区域农业保险风险评估体系,从而有效降低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
未来发展趋势
除了遥感与农业保险结合紧密,GIS方面也将会有融合。杨博士介绍,无人机技术就是用于减少现场人员的调查,减少了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现在保险业务还没有涉及到具体田块,也缺乏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若要把农业保险订单与地块和遥感信息连接到一起,就需要GIS系统的支持。杨博士的团队已经针对这个目的开发了一个系统,“我们的GIS系统里面集成有历年的灾害监测数据以及长势监测数据,再叠加保险保单信息、地块信息、作物信息、农户信息等,就真正实现了地理信息技术与农业保险的无缝连接,遥感技术也就真正落地开花结果了”。目前,实验室正在大力推动该系统的建设工作。
除了应对气象灾害,遥感技术还有其他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例如参考气象指数保险建立的“遥感指数保险”,包括遥感长势指数保险,遥感病虫害指数保险,遥感干旱指数保险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农业遥感等技术实现,配合农业保险法规,农户就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购买合适的险种,以减少损失。
3S技术与农业保险结合,将为两大传统领域带来新的火花、新的机遇,这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3S技术与农业保险的结合也将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风险保障,最终受益的是农村、农民。
第五篇:无人机在石油管线巡检的应用
引言:我国油气管道具有运行总里程长、建设年代跨度大、安全事件和事故多发的特点,并且管道总里程呈高速增长趋势,加强管道的安全巡护管理,形势更加严峻。而依赖常规巡检显然无法满足要求,需要采用更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手段。采用无人机巡检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石油行业的应用趋势。
无人机在油气管线巡检的应用
林亦栋
2016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在“十三五”期间,成品油管道里程将从2.1万公里提高到3.3万公里,增长57%;《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天然气管道里程将从6.4万公里提高到10.4万公里。截至2015年底,除台湾省外,全国已建成的油气管道总里程已达到12万公里,是1978年的14.5倍。多位业内专家预计,到“十三五”末,仅中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将超过16万公里。
油气输配管网长期埋设在地下,会受到管线自身长期或超期服役而导致本体强度等力学性能下降、管道自身的内外壁腐蚀、自然和地质灾害损毁、打孔盗油、第三方人为破坏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系统安全运行带来潜在的巨大危害。一旦发生泄露或者爆炸事故,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常规巡检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需要采用更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手段。
(无人机应用于石油行业成为趋势)
(到“十三五”末,仅中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将超过16万公里)
目前管道巡护工作主要采用人工巡护、光纤或电子感应巡检、无人机巡护三种方式。人工巡护及其局限性
人工巡护,作为最基本的巡护方式,通常由管道管理单位实行专人专岗,把管道分成不同的段区由不同的巡线人员巡护,而其又分为普通巡护和特殊巡护。一般依靠巡护人员徒步观察和检查线路情况并作记录,地形空旷平坦的区域尚可驾驶交通工具实行巡检,大部分时候,管路都在地形复杂崎岖的地域,由此,不可避免的对人工巡检产生制约。在高寒、高海拔、高温、雨雪、大雾、沙尘暴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在山地、河流、沼泽、峡谷、湖泊、森林、沙漠、冰川雪原等极端地理环境中,以及洪水、滑坡、地震、泥石流、冰雪灾害等特殊突发情况下容易造成的管线损毁和故障,通常的人工巡检就体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受以上三大因素影响,人工巡检不仅工作量大,条件艰苦而导致人力成本高、效率较低,而且很多情况下不能及时、安全的执行巡检任务,也不可能完成常态化、全天候全天时的巡检。光纤或电子感应巡检及不足
利用靠近管道布设的光纤传感器,通过检测光信号在分布式传感器的变化对管道周边的震动进行分析预警,以及管道泄露和温度变化产生的信号波动来检测管路是否遭到破坏。目前光纤和大部分外设的电子感应装置普遍存在误差高、作用距离短,成本较高,不适合长输管道这类范围广、里程长的管道监测,如果对旧管道铺设感应系统,会存在改造成本太高,耗时太多的问题,而且光纤或电子感应巡检并不能获取事故点的实时图像,为指挥中心提供决策。
无人机自动巡检的应用和优势
(管道运用过程方案)
勘察选线 传统的管道线路选择采取人工实地勘察测算、手工地图标绘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人力物力成本高,且数据单
一、时效性差、处理工作量大,不能适应当前管道建设的需要。利用无人机全面、快速地了解目标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信息,可以为管道选线提供依据。搭载高分辨率航拍相机和测绘吊舱对任务区域进行测绘拍摄,并进行数据处理及时提供区域的地理、空间数据信息,为油气管道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线路选择提供指导。
管道施工 首先利用无人机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交通、周围环境,便于施工人员及设备快速进入现场开展施工,同时,利用无人机随时查看施工现场的进度、安全生产的问题、设备布置、管道走向、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及时调整方案,保证按设计要求顺利施工。管道巡检 无人机可以高效地完成大范围的常规巡检。搭载可见光和红外双光吊舱,具有昼夜监控能力,可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监控,并可在指定目标上空悬停详查,利用任务吊舱获取管路周围土壤环境、天气、管路温度等信息,发现情况即可定位报警,可以锁定和跟踪地面目标探查细节,配合远程喊话器,及时发现、威慑、制止破坏管线和盗油行为,并做现场取证。对于气田管网存在管线长、巡检点多、巡检难度大等诸多难点,尤其是桁架、悬索跨等巡护危险性较高的巡护段,无人机巡检的优势非常明显。利用无人机对石油管道进行巡查,不仅可以通过规划航线自动巡查,也可以切换到手动操控进行特殊情况的巡查,提高了巡护作业的自动化程度,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保证了巡护人员的人生安全,降低巡查成本和风险。
应急监测 在遭遇洪水、泥石流、地震、山体滑坡等突发自然灾害中,无人机可以全天候全天时拍摄遥感影像,并进入受灾现场勘查管道受损位置、受损情况及周边次生灾害情况,还可挂载相应设备进行扫描测绘,生成现场三维图像,利用数据链将信息传回检查站和指挥中心,为制定维护抢修方案提供情报支撑,同时定位引导后续救援维护,最大程度降低灾害。
(紫燕无人机在直径70公里的范围内巡检油气管道示意图)
无人机的种类和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无人机的种类多种多样,比如固定翼无人机、垂直起降固定翼或倾转旋翼无人机、多轴飞行器、无人直升机等等,这些种类的无人机各有优势和不足,应面向行业应用做取舍,选择最合适的无人机类型。考虑到巡检站一般在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进行辐射,且要穿越山川峡谷等复杂地带,并需要超低空飞行和悬停贴近事故点做详细检查和拍摄,由此,要求无人机具有较高的飞行速度、航程、空中悬停、贴地飞行、超低空飞行、快速爬升和较大的载荷能力去挂载多功能吊舱和数据链、通讯设备,并具有除任务载荷以外空投一定物资的能力,因此,综合考虑,只有无人直升机完全满足以上要求。而我国油气资源多集中在西部、西南、西北高海拔或荒漠地带,并且四季多雨、高温或是极低温环境中,所以对无人直升机的动力也有特殊要求。由于油动无人直升机在高海拔和极低温环境中难以顺利运转及油料本身易燃属性,所以在油气资源巡检中需要仔细考虑,而电动无人直升机似乎不存在这些问题。电动无人直升机虽然在续航力上不及油动无人直升机,但迅速反应能力、环境适应性、操控性、使用寿命、易维护性、采购成本都更具优势。
目前,电动无人直升机可以轻易对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管路巡检。以在新疆、西藏、辽宁、云南及东南沿海多次做任务飞行的紫燕800无人电动直升机为例,工作载荷在5-15公斤,可以非常平稳地做离地两米的贴地飞行,在5分钟内于高海拔低温环境中迅速起飞,每分钟爬升500m,并轻松完成70公里航线飞行,最高时速145km/h,巡航速度110km/h,从起飞到距离10km外的检查点只要5分钟。紫燕无人直升机能在-40℃到60℃的环境中,在高海拔、高湿、高盐、大风(七级)和雨雪天气等极端不利自然条件下顺利执行任务。
(紫燕“RANGER穿越者”无人直升机)
结语
目前,工业级无人机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行业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采用消费级多旋翼航飞行器做巡检将越来越边缘化。无人机小型化智能化的发展,使无人机的使用将更加便捷,操控也越来越简单。随着任务载荷越来越多样化,工业级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面感应检测系统、互联网络高度结合成为必然趋势,形成数字化、信息化的油田管道管理系统,助益工业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无人机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管道巡检将使人工巡护智能化,提高隐患监控质量和巡护效率,根本上解决人工巡检花费周期长、人力成本高、巡护有盲区的问题。无人机在山区管道巡护、高原和沙漠油管巡护、桁架和峡谷油管巡护、人员聚居区管路周边活动和占压调查、近海油气管道监控、灾后次生灾害评价、泄露和盗油定位巡查、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预测事故的应用上都有巨大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