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精选)

时间:2019-05-12 17:0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精选)》。

第一篇: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精选)

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赋予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关实施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为实现某些特定目的,如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促进转口贸易等而实行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特定区域。自1990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来,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类型不断丰富,功能日益完善,整体布局趋于合理,形成了多种类型、多项功能区域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一、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类型和功能以及发展现状

1、保税区

保税区是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其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但不享受国内货物入区即可退税政策。

2、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是国家划定或开辟的专门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的特殊工业区。享受减免各种地方征税,以及“入区退税”的优惠政策,但只能开展加工业务,缺少物流功能。

3、保税物流园区

保税物流园区是指保税区划出特定区域,实行保税区的政策,以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为主,按“境内关外”定位,海关实行封闭管理的特殊监管区域。除享受保税区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外,还叠加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即实现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

4、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是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具体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9项功能,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5、跨境工业区

跨境工业区是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合作设立的具有保税、出口加工等特征的经济合作区。工业园区以发展工业为主,兼顾物流、中转贸易、产品展销等功能。6,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自 1990 年在上海外高桥设立第一个保税区以来,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可谓“快速”,主要体现在数量和种类的快速增加、功能的逐步扩展、实现的经济效益屡创新高。截至2012 年11 月,我国已批准在27 个省区市设立110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12 个保税区,47 个出口加工区,5 个保税物流园区,14 个保税港区,30 个综合保税区,2 个跨境工业园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78 个,内陆及沿边地区32 个。全国投入运营的98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5600 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外贸总额的16%。经过多年探索,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形成较大的外贸进出口规模、较强的加工制造能力和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逐步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境内外投资的重要载体、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先行先试先导区。

二、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状及成就

天津海关辖区内现已经设立包括东疆保税港区、天津出口加工区和天津港保税区等五类共七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含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所有类型,因此,以天津关区为模本研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整合的具体构想具有全面性和典型性。同时,天津海关所辖的特殊监管区域均坐落于滨海新区内,国家“十一五”规划已将滨海新区纳入重要发展战略,因此,研究天津关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整合更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下面分别介绍天津港保税区、天津出口加工区、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四个特殊监管区域。

1.天津港保税区

天津港保税区于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2年4月24日,隔离设施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正式封关运作。保税区位于天津港港区内,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实际运营面积3.8平方公里,是华北、西北唯一的保税区,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保税区。作为高度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具有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加工和商品展销四大功能,享有海关、税收、外汇等优惠政策。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保税区以保税为特色,临港为依托,形成了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环渤海区域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天津港保税区自建区以来,始终以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京津冀、服务环渤海地区、服务中国北方为宗旨,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产业都得到迅速发展。

2.天津出口加工区

天津出口加工区是国务院批准的设立在直辖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出口加工区,行政层次少,渠道直接,速度快捷,有利于通关和与政府部门的各项协调工作的进行。天津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总面积2.54平方公里,一期开发1平方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务院八部委联合验收,开始封关运作。加工区一期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部,其东南方向5公里处就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货运港--天津港。天津出口加工区自建区以来始终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有注册企业19家,涉及服装、家具、食品、电子等多个行业,投资总额超过2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7.72亿元。另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度,海关共接受出口加工区企业申报报关单、备案清单2.37万份,监管进出区货物32.50万吨,价值13.7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86%,12.50%和35.04%。2007年12月6日,天津出口加工区二期(出口加工区B区)开发的0.435平方公里,也通过了海关总署与国务院9部委组成的联合小组的验收,各项招商引资工作正在积极的进行中。

3.天津保税物流园区

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天津港保税区与天津港进行区港联动试点,并设立了天津保税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2005年3月30日,天津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营。物流园区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东北侧,与港口集装箱码头相连,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园区内现有海关注册备案企业39家,均为物流企业或贸易公司。2007年海关共受理园区企业各类报关单据71922票,监管进出区货物262.35万吨,价值84.08亿美元,分别为上一年度的2.07倍、4.38倍和1.48倍。21园区业务辐射北京、天津、河北、杭州、苏州、上海、深圳、常州等省市,主要商品涉及汽车、手机零配件、液晶显示板、纺织面料、轮胎、钢材等。

保税物流园区在政策、功能和运作上较保税区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是政策优惠更为显著。根据国家规定,保税物流园区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货物一旦从国内到园区,出口商即有权申请退税,改变了现行的“离境退税”方式,这是园区最吸引加工贸易的政策。二是功能优势更为突出。保税物流园区具备四项功能:国际中转功能,对进入区的境外、国内货物进行分拆、集拼后转运至境内外其他目的港;国际配送功能,对入区货物进行分拣、分配或进行简单的商业性加工后向国内外配送;国际采购功能,对采购的国内货物和境外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简单的商业性加工后向国外销售;转口贸易功能,构建集交易、展示、出样、订货于一体的转口贸易服务体系,有利于区内企业开展转口贸易。三是货物进出更为便捷。保税物流园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区域化监管、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科学化监控,实行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实现了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关,构建了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的海关监管平台,营造了大口岸、大通关、大辐射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保税物流园区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包括天津、北京两大直辖市和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八省区及河南、山东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保税物流园区具备“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区政策功能,可吸引更多的国际货物和航线的聚集,增强了天津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优势、配置资源的能力,有利于辐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4.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2006年5月26日,在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天津滨海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是继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后,我国批准设立的第二个保税港区,也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整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位于天津港东北部,为浅海滩涂人工围海造陆形成的三面环海半岛式港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具备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物流加工、商务贸易、生活居住、休闲旅游“五大功能”。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进一步推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批复的10平方公里面积由5.6平方公里的码头作业区和4.4平方公里的物流加工区组成。自2007年底首期4平方公里实现封关运作以来,包括6个集装箱泊位、58座仓库和60余万平米堆场,海关监管及口岸办公设施也已投入使用。2012年,东疆保税港区10平方公里实现整体封关运作。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东疆发展搭建了坚实的载体平台,而从2006年“国发20号文件”到2011年“国函51号批复”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也助推了东疆在涉外经济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积极创新,全力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积极探索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发展。在重大利好政策助推下,东疆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磁石”效应,形成了航运物流要素汇聚、金融创新领跑全国、高端产业相继落户、国际贸易企业云集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球最大的散货船公司中远散运集团落户东疆,其总注册资本达260亿元,这也为东疆航运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天津中铁联合、天津两江海运等也相继落户。截至目前,东疆已注册船公司32家,船舶服务企业21家。累计引进航运物流企业41家,航运经纪人企业60家,经营范围涵盖了航运物流业上下游各方面业务,航运物流体系逐步完善。

东疆在金融租赁领域创新突破也形成了强大吸附效应,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最主要的单机、单船融资租赁集聚地。在东疆注册的各类租赁公司达253家,其中单机公司192家,单船公司36家,总部型租赁公司25家,累计完成租赁飞机72架、离岸船舶26艘、飞机发动机6台。此外,中建材、中煤、中储、中粮等一批“中”字头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投资的结算项目相继落户,船舶、航运、红酒等18家现货交易市场注册成立,它们极大地促进了东疆高端产业聚集。截至2012年6月,东疆保税港区已注册中外企业886家,累计注册资本619亿元,完成合同外资额近9亿美元。

三、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成就小结

随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东疆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先后设立,天津关区已经成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最为齐全的直属海关。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对于促进天津经济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乃至实现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天津滨海新区开放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和重要基础设施。其中,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东疆保税港区是当前我国“政策最开放、功能最强大、层次最高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五大功能,是海关各类特殊监管区域优惠政策的叠加,对于实现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北方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十分关键;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发挥天津港的区位优势和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巩固滨海新区在北方乃至东北亚的物流中心地位具有积极的作用;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升滨海新区先进技术承接扩散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滨海新区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带动、技术引领的发展格局,加快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是天津货物、技术、资金、人才流的巨大吸引力。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建设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港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积累经验,是更好地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重要作用的平台和试验田。

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天津应该大力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发展,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模式创新、功能整合、政策叠加,使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区位优势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能,实现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使其成为天津开发开放的强大动力。参考资料

[1]戴婷婷.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现状与整合[J].武汉海关.[2]邱志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的思路及对策[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2).[3]李岩.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外贸发展的建议[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4]课题组.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发展研究[J].经济丛刊.2011(1).[5] 天津海关http://tianjin.customs.gov.cn [6] 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http://www.xiexiebang.com [7] 天津开发区投资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0] 天津政务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创新发展

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创新发展“探路”

——大连保税区跨越发展系列报道(中)

目前正值国家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发展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努力推动大连保税区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进而实现由综合经济区向现代化新城区的跨越,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大连保税区如何在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纷纷为大连保税区建言献策。建设东北亚 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孟炜中: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大连保税区已经成为全国最为开放和独特的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政策叠加的特殊经济区域,在带动辽宁和东北腹地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他任何区域无法替代的作用。面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发展和开放的新形势,大连保税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腹地形成互惠互动机制,在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水平、拉动东北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当前可以考虑形成三个方面的合作机制,一是口岸物流合作机制。以海铁联运、海陆联运等形式推动东北地区港口群的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构筑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加强腹地的跨省物流、跨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税区可以同腹地各省、市及周边国家的口岸城市协商成立跨省、跨国物流协会,可在现行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收”的基础上,实施外贸商品在启运港退税,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通关模式,减少企业申报、放行次数,缩短物流时间、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二是基础设施合作开发机制。保税区应同腹地各省尽快衔接近期与中长期的交通、物流、国际贸易等发展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现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国内其他区域和国际上的大企业、战略投资者参与保税区新一轮开发建设,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合作;三是优惠政策和利益共享机制。在未来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让广大腹地享受保税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使保税区同腹地成为利益共同体,可以按照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东北腹地城市的顺序延伸和放大保税区政策,保税区与腹地在合作中进行利益整合,用定期或不定期协商的办法寻找相互之间共同感兴趣的合作方式、寻找利益共同点,形成各方满意的利益分配办法。大连保税区要建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要形成三个层次的互动发展,即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发展;与东北腹地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各个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与东北地区各边境口岸的互动发展,以保税区为核心编织和打造出东北亚地区最便捷的国际物流网,利用保税港区的双向辐射作用及服务功能,为 1

腹地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开拓畅通无阻的国际物流通道。同时保税区还要搭建东北亚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寻求增量发展 实现新的跨越

大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标:保税区过去19年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益于保税区特有的优惠政策功能,大连保税区在促进大连经济发展上,相比于其他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大连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大背景下,大连保税区已经具备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充足条件,这个观点可以用以下几点作为佐证。

第一是保税区现在确定的发展思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视野和创新思维,把实现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来推进,并打造综合经济区和生态新城区,这些举措都是高瞻远瞩的;第二是保税区的区域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二十里堡划归保税区后,将建立以出口为主导、以新能源为方向的大连汽车物流城,同时也是生态型宜居城,是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支撑;第三是保税区聚集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在港航、油品,汽车产业,以及欧姆龙医疗健康总部等大项目牵引下,更多的同类产业不断地落户保税区,形成了良性的聚集效应;第四是保税区的开放先导区的作用更加突出,去年一年大连保税区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量的13.6%,引进内资占全市的16.7%,自营出口占全市的9.1%。区域面积不大的保税区,在这三个方面能在全市占到如此高的份额,不得不说开放先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五是保税区产业低碳化、国际化特征非常明显,包括物流产业、航运产业、新能源汽车、离岸金融等,都是着眼于世界未来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具有光明的前景。以上几点都说明了,大连保税区已经迈入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新的历史时期。

19年来,大连保税区的累积固定资产投资400多亿元,存量还是略显不足,保税区的下一步发展应该寻求增量,随着体制的创新,保税区区域面积有可能更大,如果没有增量,经济总量就做不大。保税区应该走一条在增量调整中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目前,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的区域转型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战略、区区联动战略、功能拓展战略等,都是非常有见地的。随着这些发展战略成为现实,保税区必将成为大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示范区,成为大连经济和国际经济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成为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载体,成为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以“物联网”建设 促进产业升级

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新兴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立:作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连市科学地描绘出“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宏伟蓝图,保税区与之关系密切。因为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就在保税区,而保税区正积极筹划争取设立的离岸金融中心,也是大连打造东北亚金融中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在,大连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有了向北迁移的趋势,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大连要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也就是说,围绕着新市区,大连谋求制造产业升级,以期成为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和核心区,从产业能级上成为推进东北振兴的带动区。作为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保税区有两个重要功能不可替代,首先就是政策功能,保税物流港的功能是辐射整个东北的;其次是保税区从纯粹的政策功能向产业区和综合城区转型,与大连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的目标相契合。

大连保税区产业升级特征非常明显。二十里堡汽车物流城的打造,表明了保税区正由物流和港航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向贸易多元化、产业集群化建设升级。保税区不但要多引进整车生产厂,还要进一步考虑汽车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化,比如在汽车测试、汽车认证、高端汽车产品等产业上要寻求突破。

新能源汽车是大连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该和大连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大连市低碳城市的打造有机结合起来。资料显示,我们大连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量是很大的,这对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推动。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发展得比较快,保税区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尽早涉足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包括电池电极电动控制系统等,这对保税区丰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意义重大。

目前,大连保税区在能源产业上正在从单纯的油品转运口岸向仓储服务等功能多元化发展。下一步,包括石油的交易、大宗物资贸易以及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都是保税区应该推行的,这些产业可以充分完善能源港的功能。

大连保税区应该尽早进行物联网的建设,以此提高保税区经济增量。物联网是战略性产业,前景极其远大。所谓“物联网”,简单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产业要素同保税区物流中心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保税区如果能结合国际航运中心的打造、国际物流中心的打造以及海关监管方式的变化,大力发展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则前景不可估量。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正逢其时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丁永健:经过19年的发展,大连保税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要的投资聚集区之一,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要迎来下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2006年,国家批准保税区建设6.88平方公里的大窑湾保税港区,大大提高了保税区及大窑湾港的国际化功能,扩大了大连在东北亚的影响。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原来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特殊优惠政策的整合和叠加,已经具有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特殊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政策优势。大连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优势,按照国际惯例,其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运作离岸金融市场的障碍较小;其二,封闭优势。封闭指标是用以衡量特定离岸金融市场在地缘与业务上与东道国或所在城市之间的隔离程度,这也是涉及到东道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管理难易及效率的一项指标。大连保税区作为全封闭区域,设置有专门的海关和边检站,使金融管理机关能有效监督离岸资金的转移、运用,可以减少离岸银行业务对境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开展,从而为有形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容量与地域载体,可以使区内贸易金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其三,客源优势。大连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发展,为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离岸金融账户在性质上属于境外账户,因此在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均可开设离岸账户,从而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便利。

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关键是其功能的转型,应该实行区港一体,在保税区内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样才能引进更多的外资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大连。保税区应该以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功能,发展贸易、海运、货代、仓储、商展、信息、金融等业务,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可以使得保税区内的企业享受资金调拨自由,存款利率、品种不受限制,免征存款利息税等优惠的政策。离岸金融能够为保税区发展带来持续的推动力。因此,离岸金融业务应作为未来保税区重点发展的金融服务的核心。可以说,离岸金融中心是保税区打造大连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以及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点,建立离岸金融中心正逢其时。

第三篇:对监狱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启发

对监狱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启发

对监狱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启发

来源:海南省美兰监狱

日期:2013年08月06日

作者: 李治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南省监狱系统开展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对笔者的一些启发,来论述如何改进现在的教育方式,从而更好的、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监狱当中的开展,以提升改造质量,建立良好的监狱文化,实现首要标准。以求对未来监狱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借鉴作用。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背景

现状分析

启发 海南省司法厅在创全国之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目标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引入到罪犯的教育矫治当中,几年来,传统文化在教育矫正当中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刑法》的修正,监狱的罪犯构成将会不断的复杂化,服刑的平均时间也将大大增加,监狱的改造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挑战。此时,审时度势,反观全球的经济政治局面,不难看出,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国家都在察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管理的智慧和生存发展的哲学。我们应当反省,如今,世界局部战争不断,全球经融危机刚过,欧债危机还在继续,如何扭转现在的危机,利用这一时机成为世界强国,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用以治国治企。监狱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在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监狱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改造人、塑造人势在必行。

海南省监狱系统在经过几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各界的认可,但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并不仅限于此,其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有很大。本文通过分析海南省监狱系统开展罪犯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传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自己的启发,以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海南省监狱系统实施罪犯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出台《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不断地修改完善《刑法》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实践中的改造方法和理念的创新,监狱在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理念上得到了转变,监狱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不容质疑的。2006年,海南司法厅是在总结总结经验,认真反省,在充分肯定过去的成绩的同时,勇于面对监狱当时取得的成绩基本上是建立在重监管轻教育的现实中的,认识到监管在监狱改造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进入瓶颈状态,一味的重监管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监狱的要求。监狱要提高监狱改造质量就要真正的预防犯罪改造罪犯是要从根本上将服刑人员改造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经过调查研究,海南省司法厅在全国率先提出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中,现在看来,这一决定是多么的正确。2008年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在中央政法委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简单得看,“首要标准”就是要求监狱要从根本上将罪犯改造成为一名内心善良的人,并不是单纯的保证在监管改造期间内不发生再犯罪。同时,我们的党和国家也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也是源于传统文化之精髓,可见监狱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省监狱系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全部是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经历两千多年的精炼过后,如今我们要通过理性的态度去重新审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能量。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必须吸取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来帮助我们实现矫正犯罪内在原因的目标。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仅仅指儒家文化,而且包含老子的道家学说、佛教学说等等。然而六年来,我省监狱系统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其实质上仅限于儒家经典文化的教育,而对于这样的教育也并非能够落到实处:

(一)教授课时太少,且现有课程制度仍然无法落实。根据司法部的“5 1 1”教育改造管理模式,监狱对罪犯开展五天的劳动技术教育改造,一天的文化教育,一天的休息,但是在实际当中,能够真实的落实这一模式的监狱并不是很多,监狱重劳动教育,轻文化教育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观。相当一部分领导仍然没有认识到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说认识到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了,但是认为思想文化教育是一个长久的工作,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歪曲的政绩观使得部分领导认为现在的监狱管理中在不出现脱逃、自杀等严重事故前提之下,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就是出政绩的直接方式。因此,很多领导干部没有树立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或者是避重求轻。

(二)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内容单一。

当前,我省监狱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质上就是儒家经典文化之中部分著作的教育,这受到了我国从汉朝以来就“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给罪犯的感觉是学习传统文化无非就是在对他们就行“洗脑”,儒家思想当初只因是能为统治阶级维护稳定而被设立成至尊地位。而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束缚公民的思想,因此,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授过程中应该加入其它文化的因素。再者,现在的教育业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育,服刑人员缺乏一些最接近其情感的实践方式。

(三)民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并未成熟。虽然古语有言“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是在监狱这种特殊的教育地点,一方面面对的大多数是低学历甚至是文盲的学生,另一方面又是学历很高或者曾经职位很高(相比监狱干警而言)的人,那么教师的角色就一方面要犹如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的老师一样,我们扮演的角色是要在这些曾经扭曲的心灵,已经是贫瘠的土壤上重新栽种真实、善良、美好、向上的种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其新的人生当中有启蒙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在那些高学历罪犯人群中树立威性,不能只懂一家之言。因此,只有民警教师能够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个人生活中、工作中加以修炼,那么才有可能把这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传授给学生,使其祛除以往的错误理念,树立正确的生存态度。

(四)监狱文化中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

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贯穿于整个服刑人员的生活劳动以及休息当中,要潜移默化的进行感化。监狱文化中包括监狱队伍文化、监狱建设文化、犯群文化、矫正关系文化等。现今,监狱队伍之间、民警之间以及服刑人员与民警之间的关系矛盾凸显,只有先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监狱的干群领导文化之中,让领导接近基层干警,营造良好的干群关系,才能激发干警“士为知己者死”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而塑造好的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坏境。

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监狱工作中的启发

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是一件关系国家富强、民族统一的大事,未来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不亚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为,纵观世界历史和现在的各国情况,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处于危机时期,人类的发展已经受到自然的惩罚,世界上的人们都应该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而结果就是很多发展的智慧,生存的哲学就蕴藏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之中。监狱作为国家机器,其发展无疑也要遵循世界发展的规律。因此,监狱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管理的智慧已经是理所当然。未来几十年,监狱的发展重点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整个监狱管理过程中。

(一)取儒、释、道文化之精华,建立良好的监狱文化。“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角本来是一家”,儒释道文化原本相通,只因在过去的两千年中,道家的学说之所以没有被推崇,是因为道家的精髓是自然,是无为,不被统治者所认同。如今,在重新审视道家思想的时候,我们都认识到,自然才是管理的大道,无为是无不为,不妄为。在监狱管理方面和个人的修养方面都是起到很大的启迪作用。佛教远离尘世,无欲无求,也没有成为普世文化而开展常规教育学习,但是在监狱教育中,佛教的积善积德、因果报应、宽容大度、心无杂念等学说有也是有很大启发的。

1、监狱管理方面 监狱管理一方面是一个政府机关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一个教育改造人的“学校”的管理。

作为国家机器的管理,监狱天然的就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这一关敢为天下先”,这就是一个领导者的文化建构,也是其干群文化形成的一部分。监狱干群关系建立不妨仿效毛主席的教诲,为良好的监狱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接受道家的“无为而治”,才能让民警做到真正的执法作为,不妄为,成就一个具有战斗力的监狱文化精神。

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就必须尊重言论与思想的自由,对问题的分析不能有必然的正确与否。一方面,在教育改造工作中,监狱要通过征求民警教师的意见来制定教学规划,不能只是由上级制定教学规划。其原因在于:首先,虽然上级机关在制定方案前都会做过调研,但是单纯的由上级机关指定的教学方案仍然缺乏实践的检验,容易不切合实际情况,难于达到预期目标,毕竟直接接触服刑人员的是基层民警教师;其次,尊重民警教师的个人想法,容易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征求服刑人员的建议。教育改造其实质还是要服刑人员自我教育,因此,在选择教什么、如何教的时候不妨接受一些服刑人员的合理建议。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体现政府的宽容,体现对人的尊重,再施以教化,服刑人员也就能够顺利接受。

2、教育改造方面 监狱服刑人员的犯罪行为本就是一种妄为,妄为就要受到惩罚,这是自然的大道。道家文化的核心就在于“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教育人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决不能妄为,妄为的后果就是被“道法”。那么什么该为,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简单说就是做对自己有利同时不能对他人有害、对社会有害的事情;那么不为什么,就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就是不能做任何有损他人或者社会的事情,即使可能对自己有利,否则就要接受惩罚。只有通过以上两方面将儒释道文化进行整合,吸取其精华来作为监狱管理和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工具”,才能构建良好的监狱文化,推进整个监狱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

(二)建立专门的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在民警队伍中培养专职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

我国监狱的方针是“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而教育就是改造人的方式,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质量,间接地决定是否能够成功改造人。那么,由此可知监狱的教育改造专业化就必然的成为现代监狱发展的趋势。为了改变现在民警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监狱系统不光光要急一时之渴而举办大规模的短时间培训班,更要着眼于未来,建立规范的教育长效机制和一支专业化的传统文化教师。

1、对现行的“5 1 1”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现行的“5 1 1”模式明显重劳动改造轻思想文化教育,从制度没有很好地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保障,在此,本文提出“4 1 X”模式,将原有五天劳动改造改为四天,一天的专门文化知识学习,另外两天的安排全力下放到各个监区自主进行,但是也要明确禁止进行劳动生产。这样一方面,给予服刑人员足够的时间学习思考,提高效率,且能够正确的贯彻劳动改造要义;另一方面,给予监区自主的权力,能够发挥基层民警在教育改造中的热情和激发民警在教育当中的创新。

2、将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考试化,与减刑假释直接挂钩。当前,监狱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未实行考试制度,或者是应付性考试。用考试成绩将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量化,虽不能完全的展示其真实的效果,但是也如现在的高考制度,能够区别对待改造态度。进而作为提请减刑假释的一项考量指标。

3、规划民警教师专职化。

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要贯穿整个监管改造过程的,但是并不是说让每一位民警都成为传统文化的教师,大部分的民警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只需达到自修的程度即可,我们需要的是抽调一些民警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让其免去带班,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研究服刑人员的学习特点,成为专业的教师。

(三)强化内修外行,多管齐下,实践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在课堂上,真正的学到、学好、学懂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是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的,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修身”,这种修为是内在的,却是体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中,发挥在实践生活、工作、学习的行为与态度当中。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有没有效果,有多大效果,对于监狱来说一方面看其监狱文化构建,另一方面就是用“首要标准”来检验。

1、民警干部自我实践传统文化。

民警干部实践传统文化直接影响了监狱文化的建设方向。建立和谐的上下级关系、互帮互助的同事关系、彼此尊重的人情关系等等都是民警干部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

2、给服刑人员创造条件实践传统文化。监狱改造过程中已经引入社会帮教、家庭帮教,每年都会有一些这样的活动,监狱可以利用亲情帮教过程中,引导服刑人员为父母兄弟端茶倒水、洗脚捶背等感恩活动方式实践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监狱还可以通过开展服刑人员民主生活会议、社会道德热点讨论等形式让服刑人员自由发表自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看法和思考,对社会热点问题用所学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从而引导服刑人员树立正义感,反思传统文化对自己的作用,进而增加兴趣,热衷于加强自己的修为。终上所述,通过对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在监狱开展的背景和现状分析,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对笔者的启发。相信,在时间、空间上,在人力、物力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会在监狱管理中发挥其无限潜能,在改造罪犯成为守法公民,确保社会稳定的的工作中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

下载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