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领域2017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江南产业集中区建筑领域2017年一季度
工作总结
根据年度建筑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和执法计划的安排,我部开展了春节后复工前安全检查工作,积极规范建筑市场,不断探索创新建筑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实现了一季度集中区建筑行业“零工伤、零伤亡”目标。现就集中区建筑领域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转发并传达上级安全生产系列通知精神,要求各参建单位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会议精神,落实有关要求,确保会议精神落实到位。
2017年1月6日,为切实做好春节和“两会期间建筑领域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我部依据市住建委《关于切实做好2017年春节“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内容,制定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在春节停工前,要求各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及冬季施工防范措施及物资配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排查,特别要求池州皖能天然气公司要认真贯彻执行燃气法规制度,安全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各项制度规程,确保春节期间不发生安全事故。为了掌握现场安全生产动态,确保信息畅通,要求各施工企业提交停工报告及值班表、现场安全隐患排查表报我部备案,我部开展了对重点项目进行隐患整改复查工作,督促施工方隐患整改到位。
房、集中区松花江路过九华河污水管道、集中区蒸汽管道过九华河工程4个项目施工合同备案及其安全生产措施费、监理费及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缴纳工作,截止目前,共提存安全生产措施经费5.08万元,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共缴纳4.65万元。在落实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规定方面,按照《建立建设工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支付程序对进行拨付,发包人基本上每月都能按时打入上月工资性工程款然后由银行划拨至农民工个人工资卡中。
三、深入开展了各种安全生产大检查。2017年1月6日,为切实做好春节和“两会期间建筑领域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我部依据市住建委《关于切实做好2017年春节“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内容,制定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对集中区政府性投资的在2个建房建项目和2个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进行了春节前复工检查,累计排查出各类隐患共24条。对发现的隐患或问题检查组进行了现场反馈,下达整改通知书4份,提出了处理意见,明确了整改期限,发现安全隐患均实现封闭管理。
四、紧抓“IFA”考勤和关键人员押证上岗工作。目前,我区在建3个项目全部办理了““IFA”系统考勤和建筑工程关键岗位人员押证上岗,参加考勤的人数共21人,对于参加考勤的项目,按照《江南产业集中区“IFA”系统考勤和建筑工程关键岗位人员押证上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江南规建„2014‟5号)的文件要求,每月记录下相关月度考勤情况,实行每季度通报制度,将“IFA”考勤情况上报到市住建委并录入工程建设信用管理平台。
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督促集中区在建4个项目做好标化工程创建方案布臵工作,对进展缓慢执行不力的工地加大巡查、督促和惩罚力度。
2017年4月6日
第二篇:关于江南产业集中区公证法律服务问题思考2235
关于江南产业集中区公证法律服务问题思考
池州市九华公证处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的两个产业承接集中区“二区”、“八园”的整体规划,省直建园区的管理机构业已组建完毕。而二区之一的江南产业集中区(以下简称集中区)就坐落在我市梅龙镇,这必将给我市及周边地区的各行各业带来深远影响。作为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法律服务的公证行业,能否把握这次重大机遇,顺势而为,对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处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公证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不足,离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在皖江城市带的建设中的有所作为,是我们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江南集中区建设为我市公证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集中区的建设为拓展公证业务领域创造了条件。集中区管委会成立后,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步骤。一年来,完成了20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的概念性设计和20平方公里起步区的详细规划;起步区路网基础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征地18000亩正在有序推进中;共接待700多批次客商前来考察,与70多家企业签署投资协议,并达成10个合同项目,总投资492亿元;已达成合作意向项目50多个,有9个项目已签订了合作协议,现有21户企业正式注册,累计注册资金14.7亿元。随着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完成,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实施阶段,房屋和土地征迁、路网和配套工程建设都在火热进行中,四大商业银行已在集中区设立支行。招商引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在集中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都都有公证工作介入的空间和领域。可以预见,随着池州经济、集中区经济将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公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集中区的建设为提升公证服务层次提出了要求。皖江城市带建设给公证行业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公证机构及公证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业务领域来说,除了传统的民事经济公证事项外,还涉及项目建设、投融资、私募融资、股权转让、公司兼并和重组等;从服务方式上来说,除了公证证明外,还涉及起草合同、商务谈判、出具法律意见书、代理、调解等;从知识储备上来说,不仅需要公证员娴熟地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科技、外语等相关知识。对我市的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而言,唯有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执业能力,提升法律服务层次和水平,才能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在这个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三)集中区的建设为促进公证工作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了平台。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我市公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充分发挥公证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和舞台。公证工作能否适应这些新的任务和要求,能否有效地抓住这一契机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适应江南集中区建设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证工作要以服务集中区建设为契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公证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按照“充分履责、规范履责、诚信履责”的要求,大力拓展公证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公证工作体制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公证服务能力,促进公证工作更好地服务 3
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推动公证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二、公证介入集中区建设的领域
(一)为集中区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公证员可以参与重大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期法律文件的起草和准备,包括提供项目法律、政策可行性分析,出具法律意见书;协助或参与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申报、备案;帮助当事人起草、审核土地补偿、安置协议,签订相关合同并进行公证等。在项目招标阶段,公证员可以对招投标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并根据当事人的委托,起草、审查或修改有关合同和协议并在对有关合同相对方的主体资质、资格及履约能力进行审查和资信调查后进行公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证机构可以通过办理保全证据、资金监管、提存等公证事项,保障和监督项目的实施和相关合同协议的履行。
(二)为集中区企业运营提供法律服务。公证机构通过办理公司章程相关公证引导当事人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订立并通过完整严密的公司章程,以促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确保股东各方的权利,维护公司有序良性运转。公证机构通过办理合伙、合作、合资合同(协议)公证和股权转让公证确保投资人身份、投资状况、合同(协议)内容和股权转
让真实、合法,同时辅之以提存公证事务,以保障交易双方的安全。公证机构通过为企业运营所涉及的法律事务提供口头或书面法律咨询,草拟、修改、审查企业运营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合同、协议书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及其他法律文件,对真实合法的合同协议予以公证。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证机构可以企业和劳务人员提供学历、学位、经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影印本、译本与原本相符、签名、印览属实等公证法律服务,通过办理劳务、劳动合同公证以及解除聘合同通知的送达等保全证据公证,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和纠纷。
(三)为集中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公证机构通过对投资方的资格、资信核查,对引资项目进行法律分析和论证,出具法律意见书。在增强示范区企业融资能力,扩大经营能力、发挥经济效率上可以充分利用物权法规定的财团抵押、浮动抵押、股权质押及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通过公证法律服务介入丰富融资渠道,防范金融法律风险。通过办理企业对其库存产品或原材料进行抵押封存的抵押物留置保全公证和不动产抵押残值再抵押公证,使企业能顺利地到工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既拓展了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空间,增强了融资能力,为中小企业升级转型注入了活力,又为金融单位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
(四)为集中区和谐稳定提供法律服务。公证机构通过
办理遗嘱、继承、财产分割、赠与、委托等传统公证事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纠纷,为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公证法律服务。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需求,办理保全证据公证,为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提供有效的途径。通过办理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公证,减少群体事件的发生。通过办理提存公证事务,保障交易双方交易安全,维护流转秩序。
三、我市公证工作为江南集中区建设服务的现状 当前,我市公证工作在介入集中区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办证件数少,参与范围窄,效果不明显,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加强。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从客观方面来看,集中区建设刚刚起步,还处于蓄势待发阶段,刚性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还不多。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主观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员数量和素质不能满足需要
我处现有6名公证员,规模偏小。公证员基本上都执业十年以上,且近十年没有增加人员。池州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公证需求明显加大,公证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每个公证员都是超负荷运转,忙于具体办证事务,业务逐渐程式化,没有时间、精力和动力来研究和开拓新兴公证业务,6
法律知识逐步老化。相对于集中区建设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公证处现有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待于扩充和提高。
(二)缺乏办理高端公证事项的经验
我处公证业务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金融类公证业务,服务面比较狭窄,服务的范围还不广泛,服务程度尚不够深入,与池州市建设乃至集中区的建设步伐尚不能完全适应。集中区建设中亟待公证法律服务介入的一些领域,由于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我处涉足很少甚至没有涉足,服务能力和水平存在短板。
(三)社会对公证工作的了解不够
由于公证宣传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单位和个人不了解公证的性质和作用,公证意识不强,不能有效运用公证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公证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但是,我们在服务集中区建设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
(一)人员基本素质较好
我处六名执业公证员平均年龄41岁,均具有涉外及涉台公证员资格,其中五名同时具备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从事公证工作均在十年以上;公证员助理六名,均具备法律大专或本科学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二)公证业务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近几年来,我处的公证收费和公证办证件数纵向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证质量稳定。每年的公证业务都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办证收费增幅居全省第一,办证件数也已突破一万件。
(三)发展环境和谐
公证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处公证业务得以大力拓展,公证处的独立法人地位得以真正落实,公证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进一步提高,内外关系和谐顺畅。同时,我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公证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赢得了各相关部门及当事人赞许,公证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集中区建设的推进,社会期待我们能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便捷的公证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有效预防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我们公证事业的发展有力的保障。
四、为集中区建设服务的思路和措施
(一)搭建公证法律服务平台。根据省司法厅会同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意见》,在市司法局领导的支持和协调下,以担任集中区管委会公证法律顾问及在集中区的核心区设立办
事处的方式,搭建公证法律服务平台,为园区建设、项目开发、企业经贸活动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同时,通过开展专项公证服务活动、组织公证服务团队、举办公证服务推介会等形式,为公证机构参与集中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和重点项目创造条件。
(二)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加强与集中区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公证服务的动态信息,做好对接工作。加强与本市的律师事务所的合作与交流,适时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法律服务团,与律师进行协调和配合,集中优势力量,为集中区服务。通过与集中区有关部门、律师事务所举行交流培训,典型案例研讨分析、政策法规研讨等类活动,对执业过程中涉及国家相关法律的执行以及地方性配套法规、政策的执行、完善等问题共同研讨,形成共识。积极向示范区当地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形成区域内相对统一、衔接紧密的政策体系,优化示范区法治环境。利用公证法律服务的自身优势条件,内引外联,促进示范区内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
(三)提升自身水平。着力提高全体公证人员的专业素养,强化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召开现场会、开展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公证员的实务技能,确保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不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关
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并培养在变化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公证员重点学习金融、经济、知识产权和涉外、涉港澳台公证的相关法律政策知识,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积极引进具有法律职业资格或法律本科毕业的专业人士,加强人才储备,提高公证处服务集中区的综合能力。
(四)创新公证法律服务方式。根据集中区建设的特点,转变法律服务理念,创新法律服务方式,努力为集中区建设服务。进一步深化服务内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的基本要求,找准公证服务的切入点、结合点,注重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领域提供公证服务,积极做好涉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金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知识产权保护、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外开放等重要工作领域的公证事项。同时,建立并完善服务集中区限时服务、便民服务承诺、主动联系、法律援助服务、公证收费减免等各项制度,确保公证工作为集中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五)做好公证宣传。在市司法局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公证服务集中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使政府部门和更多企业认识和了解公证工作的作用。加大集中区建设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项目业主、参建单位、征地拆迁户开展法制和政策宣传,为集中区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第一季度班组建设工作总结(共)
4月班组建设工作总结
供应站
为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基础工作,增强供应站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危险源辨识的能力,供应站积极开展实施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活动,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提高了安全生产的质量水平和防范事故的能力,在制度建设、员工培训、火工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4月班组建设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第一季度主要工作
(一)火工品班组日常工作
火工品班组在重要的火工品领用、储存、发放方面加大安全管控力度,从放炮员操作证的核对、到领发清退火工品,火工品班组成员认真仔细检查,发现放炮员证件不齐、传递单签字不全、章子不清晰、填写单据有误等问题,一概退回重新填写,确保每一个步骤都万无一失。
(二)对班组的各项记录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按时认真填写各项记录,并逐步规范班组的各类档案资料。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各项职责、制度,并逐步形成责任落实,职权明确、考核严格、惩罚分明的局面,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培训,提高员工技术素质
4月供应站继续加强班组员工培训,积极开展师带徒、现场实操和岗位练兵活动,员工学习能力稳步提升。火工品班组中,签订了由班长胡晓伟带杨松,副班长裴新刚带韩旭的师带徒协议,确保新员工能够快速的掌握火工品相关操作技能。
(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搞好班组的精神文明建设
1、教育员工学法、知法、守法。加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教育,使员工做到认真遵守劳动纪律。
2、组织和鼓励员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为员工的文化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员工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五)加强考核,落实个人岗位工作职责
为规范班组管理和员工行为,加强考核,通过对班组和员工的考核,干得好有奖励,干不好的有惩罚措施,奖罚分明,使班组员工更加积极的工作。
(六)班组民主管理开展到位
坚持开展班务公开,坚持考勤、考核、评优公开,对班组的重大问题实行集体讨论,切实维护了班组员工的利益。
二、班组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
1、虽然加强了对班组不安全行为的处罚,但处罚力度不够,在管理制度的落实上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2、班组长对工作现场的隐患排查力不够,记录不及时,不能有效的反映情况。
3、双增双节活动开展的不好,与2014年相比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在第二季度我队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推进;
4、班组材料浪费情况较为严重,节能降耗的活动开展不到位;
5、班组对员工的考核需进一步细化,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6、部分记录书写不全面,部分计划不详细。
三、第二季度工作计划
(一)加强职教培训工作以及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按时传达公司文件以及各类精神指标;
(二)按时填写内页资料,确保信息填写准确,确保二季度不出现不安全行为人员;
(三)坚持民主管理、班务公开、考勤、考核、评优公开,对班组的重大问题实行集体讨论;
(四)继续加强班组建设的现场监督与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危险源辨识、手指口述等工作,确保班组安全无事故;
(五)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及双增双节工作的开展力度。
第四篇:灌云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规划评价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
(简本)
委托单位: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 编制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O一七年八月
1.任务由来与规划概述
1.1 任务由来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始建于 2005年3月,初始名称为“江苏省灌云县工业经济区临港产业园”,2007年,灌云县政府调整了园区发展规划,将“江苏省灌云县工业经济区临港产业园”变更为“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灌云县临港产业区起初仅规划建设3.41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启动区产业定位为:以三类工业为主,一、二类工业为辅;行业类别主要为化工、医药、染料、印染、酿造、轻工等。启动区区域环评于2005年10月通过省环保厅审批(苏环管【2005】267号)。2006 年,省政府下达全省化工企业用3年时间全部搬迁进化工集中区的决定(《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121 号)后,启动区3.41平方公里用地很快饱和,随之启动区以西区域有不少化工企业入驻,造成区域发展无序,园区管理难度较大。为了对园区化工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连云港市政府于2010年批复建设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连政复【2010】12号),区域四至范围为北至纬九路、西至规划经六路(现经七路)、东和南至 324 省道(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含启动区3.41平方公里),产业以精细化工等三类工业为主。2017年7月连云港对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规划四至范围进行调整,新增面积0.6平方公里,总面积扩展到10.8平方公里(连政复【2017】20号)。
2016年,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江苏省进行了督查,根据督查反馈意见,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存在以下问题:⑴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现有企业125家,全部为规划环评明确禁止、限制或严格控制的农药、染料、中间体类项目。⑵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园区在设立之初,当地政府均就落实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制定计划、做过承诺,但计划和承诺流于形式,至今没有落实,风险隐患较大。⑶灌云临港产业区化工园超期贮存大量危险废物。⑷灌云县临港产业区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群众信访投诉不断,2014年被列入全省沿海化工园区专项整治范围,省、市先后采取了限批、挂牌督办等措施,但整治工作仍不到位。2016年,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抽查灌云县临港产业区16家企业,10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污;园区及周边地表水污染严重,七圩闸化学需氧量超过地表水Ⅳ类标准53倍。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根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制定了整改方案。同时,为加强规划引导,坚持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理念,指导园区化工企业整治及产业改造升级,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委托江苏中建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总体规划(2012-2030)》。
为科学指导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经济及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委托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在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灌云县环境保护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对规划区域进行现场踏勘,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根据国家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标准、技术要求等,编制完成了《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规划概述
(1)规划范围和期限
园区规划总面积为10.8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北至纬九路、西至经七路、东和南至 324 省道。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2)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按照化工企业“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四个一批要求,着力调整存量、控制增量、优化布局、完善配套,对集中区内现有的以农药项目、医药及中间体项目、染料及中间体项目为主的精细化工行业进行优化发展及提档升级,且集中区不再新建农药及中间体项目、医药及中间体项目、染料及中间体项目。
依托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徐圩新区),重点发展高性能树脂、橡胶、高端化学助剂等化工新材料。(3)空间布局规划
化工集中区东北侧临近镇区,结合现状和园区需求设置小型服务区一处,用于服务于园区的行政办公,物流等需求,其余地块开发三类工业的生产,实现集中、有序、集约、高效合理利用空间,共享公共功能,促进产业联合。
园区的规划用地结构总结为:“两环”“一区”“五带”“二十六片”。两环:环园区防护绿地环;滨水景观环:园区内结合排水泄洪规划的环状水系,水系规划控制宽度15米。
一区:工业生产区。
五带:经八路景观带;经九路景观带;206绿化控制带;纬七路景观带 ;纬九路景观带。
二十六片:规划形成的二十六片工业开发地块,每片地块有独自围合的绿化带,便于地块自然延伸,每片地的积聚有序开发。
(4)基础设施规划
化工集中区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热工程、固废处置工程等规划。
排水工程规划:园区范围内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一企一管的排水体制。雨水管道沿道路敷设,按地势高低就近排入区内河道;区内企业的初期雨水收集后排入初期雨水收集池,抽送至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接入污水管网。园区废水由区内胜科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进行处理,现状处理能力2万m3/d,规划期内规模维持现状,尾水排入新沂河。
园区企业清下水管道沿道路铺设,按地势高低就近排入区内河道。企业清下水排口必须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和由监管部门控制的自动排放阀,清下水经监测达标后方可排放。企业内应建有事故应急池,保证事故状态下清下水的有效收集。
供热工程规划:规划建立以大型热电厂集中供热为主,以清洁能源和工业余热为热源的多种供热方式,加强供热节能管理,节约能源。规划集中供热率达到 100%。热源主要依托区外的华能热电厂,该热电厂位于化工集中区东北侧,距化工集中区约 150m,服务范围为临港产业区。华能热电厂装机规模为 2 台 220t/h 高温高压煤粉锅炉(两用一备)+2 台 B25MW背压汽轮发电机组,供热能力为 280t/h。园区内保鑫临时供热站燃煤锅炉及各企业临时燃煤锅炉均将拆除。明盛余热(50t/h)作为园区供热点予以保留。供热主干管由热源点接出,分两路,在纬九路设管径为 400 的主干管一根,向南沿经九路延伸,为经九路东西两侧用户供热。在纬九路设管径为 600 的主干管一根,并向南沿经八路延伸,为经八路两侧用户供热。
固废处置规划:园区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及生活垃圾均妥善处置,实现零排放。其中生活垃圾将收集送至灌云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一般工业固废主要采用综合利用的方式进行处理;危险固废送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园区内规划有1家危废处置单位,为光大环保(连云港)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建成后处理能力为10000吨/年危废焚烧处置和1650吨/年医废处置。建成后可满足化工园内危废处置需求。
(5)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绿地面积156.9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24%。主要为厂区外围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水系两边的绿化带以及绿地公园。其中,公园绿地5.01公顷,生产防护绿地151.90公顷。结合规划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点状、线状、面状生态绿带相结合的布局方法。
(6)环境保护规划 ①环境质量目标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区域地表水功能区COD、氨氮、总磷达标率为100%。
声环境:开发区内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功能区,其他地区按3类标准控制。
②大气环境治理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天然气利用,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减少煤炭消费。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管理,促进清洁生产。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扬尘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控制和减少二次扬尘。③水环境治理
实施河道长效管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对开发区内河道进行全面清理。在总量控制条件下,从源头削减水污染排放,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严格企业废水达标排放,促进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④声环境治理
选择降噪功能强的树种,不同声环境功能区之间建设必要的绿化隔离带。优化城镇交通网络,保持道路畅通,扩大禁鸣区域。完善施工登记、注册和申报审批制度,加强施工噪声管理。
⑤固体废物治理
推广循环经济,鼓励、扶持对工业固废进行收集、处理及再生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企业,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建立并完善生活垃圾的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至2030年工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2.开发现状与区域环境质量
2.1 开发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以及园区环境管理和规划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目前,规划范围内现已引进工业企业共138家,其中,化工行业类企业133家,其他行业(纸品加工、耐火建材和再生资源)3家,2家基础设施企业即危废焚烧和污水处理厂。
2.2 环境质量现状
(1)大气环境:所有监测点位的SO2、NO2、NOx、PM10监测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氨气监测值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要求;非甲烷总烃检测值均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计算其排放量标准时使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值;H2S、HCl、邻-硝基甲苯、苯胺类、酚类、间-硝基甲苯、氯苯、邻二氯苯、1,2,4-三氯苯、对-硝基甲苯、氯气、甲醛、二氯乙烷、硝基苯、对-硝基氯苯、甲醇、氟化物、丙烯腈未检出;甲苯G2点未检出,其他测点监测值符合苏联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要求;二甲苯G1、G4、G5、G7点未检出外,其他点位的浓度均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综上,园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较好。
(2)地表水环境:新沂河W1~W4断面氯化物浓度、五灌河W5~W7断面BOD5浓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超标外,其余断面现状水质满足相应的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
(3)地下水环境:园区所在区域地下水D1~D6点溶解性总固体、锰和细菌总数均为IV类,D1、D3、D4和D6点总大肠菌群为IV类,D1~D6点氨氮为III类,其余各项指标基本满足Ⅱ类地下水要求,区域地下水质量现状良好。
(4)声环境:各测点昼夜噪声均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值,表明开发区声环境质量较好。
(5)土壤环境:评价区域内监测因子均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中二级标准,本规划区内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6)底泥环境:园区污水厂排口附近底泥指标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现状质量较好。
3.评价结论
3.1 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园区排放的SO2、烟尘、粉尘、甲醇、氯化氢、甲苯、NOx、Cl2、氨气、氯苯、苯胺类、硫化氢、丙酮VOCs等在评价范围内最大值以及各敏感点位均能达到相应标准限值的要求。
(2)地表水环境:园区规划实施后新增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预处理后依托园区内胜科污水处理厂处理,尾水排入新沂河。胜科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处理能力为2万m3/d,已接纳废水总量约0.7万m3/d,尚有1.3万m3/d的余量,可以满足园区新增污水处理需求。
(3)声环境:园区噪声环境主要受交通噪声影响,随着园区运输量的增大,交通噪声影响将进一步加大,但在落实报告书关于交通噪声的各项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声环境质量可满足功能区要求。
(4)地下水环境:区域内无集中式地下水源开采及其保护区,居民生活用水由来自市政管网。园区规划排水体系为雨污分流,生产和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因此,园区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固体废物:园区固废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进行处置,可全部回收利用或处置,园区内实现零排放。
(6)生态环境:土地的占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使土地功能发生较大改变;区内河流活水、护坡、驳岸、建设绿化带等生态设计工作,将会使水生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总体来说,园区建设对原有区域生态结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不利影响。
(7)环境风险:园区企业将使用一定数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存在危险物质泄漏的环境风险。在采取泄露、火灾、爆炸等事故防范措施和实施有效的事故应急预案的条件下,园区的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3.2 规划实施的环境合理性分析
3.2.1 规划功能定位的合理性
经分析,灌云临港化工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功能定位等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2020)》、《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沿海地区科学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政发〔2013〕134号)、《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6〕128号)、《灌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灌云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年)》等区域发展规划相符合。
因此,园区本轮规划功能定位具有合理性。3.2.2 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
规划范围内工业用水由园区自来水厂供应,生活用水由灌云县城自来水厂供应。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结果,该供水方案可满足园区规划期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结果,从区域土地资源资源承载能力来看,园区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较强,本轮规划方案并未加剧土地资源供给的压力。
此外,根据规划规模和开发强度下的污染源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及环境容量分析结果,园区本轮规划建设不会改变区域现状环境功能。规划期内,园区依托的供水、排水、供热设施的规模均能满足园区规划建设的用水、排水、供热需求。
综上所述,园区的规划规模总体具有环境合理性。3.2.3 规划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园区所依托的基础设施中,给水、排水、供热、燃气、供电等主要基础设施均位于园区内,基本属于园区专用基础设施,可以保证各项生产要素供给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园区本轮规划的总体布局与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基本不会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规划的用地布局、综合交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总体基本具有环境合理性。
3.2.4 规划产业结构的环境合理性
园区本轮规划的产业定位与《连云港市化工产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控要求和负面清单(2017年本)》、《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深入推进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细则的通知》(连政发〔2017〕7号)规定的产业定位相一致。园区规划发展产业类别不属于当前国家、省、市产业指导目录的禁止、限制或淘汰类,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2年本)》相关产业指导目录、产业政策及规划要求相符合。
此外,结合全省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园区管委会提出了园区入区企业的“四个一批”清单(见附表4),主要涉及升级的企业有32家,重组的企业5家,关停企业1家。其中升级方向包括:采用有毒有害原料数量较大的,推动其加快原料绿色化替代工程,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数量;产生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高氨氮、高磷、高盐分、高毒害、高热、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推动其进行工艺绿色化升级改造,或升级三废处理工艺与装置,进行有效处理;对于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限期实施工艺改造、设备更新等方法,采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回收等先进节能适用技术进行升级工程。
因此园区规划产业定位基本合理。3.2.5 规划基础设施的环境合理性(1)污水集中处理
园区企业污水经厂内预处理达标后经“一企一管”明管,输送至园区内胜科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处理,尾水排污新沂河。尾水排放执行《江苏省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939-2006)表2一级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一级标准。
(2)集中供热
园区依托华能热电厂实施集中供热,规划供热能力为280t/h。规划期内园区预计用热65.90t/h,因此,华能热电厂供热总规模能满足园区产业发展需求。
(3)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
规划期内,工业区贯彻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尽量进行综合利用,暂时不能综合利用的,则采取必要的处置和堆存措施;危险废物经分类收集后,均委托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员工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收集处理。
4.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1水污染对策与措施
园区应实行雨污分流制。各企业的生产、生活废水全部经由污水管网收集送入园区胜科污水厂,入区企业不得新设排污口。入区企业废水“一企一管”;企业生产区和污水治理区初期雨水应收集进入企业污水管网。
为适应节能减排的管理要求,园区应从企业和园区层面实施节水和废水综合利用措施。入区企业应采取多种节水措施,降低水耗;园区应按规划,建成污水厂再生水设施,再生水回用于工业、消防、绿化等用水。
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不能全面达标,开展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将会使区域内河水质有所改善。
4.2大气污染对策与措施
热源主要依托区外的华能热电厂,该热电厂位于化工集中区东北侧,距化工集中区约 150m,服务范围为临港产业区。华能热电厂装机规模为 2 台 220t/h 高温高压煤粉锅炉(两用一备)+2 台 B25MW背压汽轮发电机组,供热能力为 280t/h。园区内保鑫临时供热站燃煤锅炉及各企业临时燃煤锅炉均将拆除。明盛余热(50t/h)作为园区供热点予以保留。
入区企业应按照《江苏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指南》(苏环办[2014]128号)、《江苏省化工行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苏环办[2014]3号)、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环发[2014]177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化工行业VOCS排放的控制。落实《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苏政发[2014]1号)。
4.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进区项目必须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对各种工业噪声源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措施,必要时应增加设置隔声罩、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交通噪声需要从道路的规划设计、交通车辆行驶噪声的降低和交通噪声的管理三方面进行治理;采取措施降低建筑施工噪声。
4.3土壤、地下水保护措施
源头控制。鼓励入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企业应落实各项污控措施,防止污染物的跑、冒、滴、漏。
分区防治。入区企业及污水厂应根据各生产储存等设施布局以及可能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物的性质,分区做好地面硬化和防渗工作。
4.4固体废物减缓措施
园区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及生活垃圾均妥善处置,实现零排放。其中生活垃圾将收集送至灌云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一般工业固废主要采用综合利用的方式进行处理;危险固废送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园区内规划有1家危废处置单位,为光大环保(连云港)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建成后处理能力为10000吨/年危废焚烧处置和1650吨/年医废处置。建成后可满足化工园内危废处置需求。
4.5生态建设与补偿措施
加强绿化隔离带和防护林建设,区内厂界周边和园区新建道路两侧适当设置绿化隔离带。充分考虑树种生态功能,优化绿化配置。以区域河流为依托,调整并整治河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水系调整,通盘考虑排水、景观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5.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5.1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体系是按照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所建立的一个完整的环境管理系统,并以此为环境管理的手段,实行全面、系统化的管理。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不仅要对园区各环境因素实行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通过落实环境规划和环境政策对整个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以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
进区企业在项目施工期间应设一名环保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建设期环保工作;项目建成投产后,应设立环保科室,配备专职环保人员,并在各车间设立环保联络员,负责全厂的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事故应急处理职责,并随时同上级环保部门联系,定时汇报情况。
5.2 监测计划
园区的环境监测工作必须纳入灌云县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及时、准确、高效地为园区环境管理工作服务。
5.3 跟踪评价
为及时了解园区建设过程中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并及时提出补救方案和措施,园区管委会在园区本轮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根据时间跨度,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若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面积、产业结构、开发规模等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编制规划并同步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问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问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于2010年1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根据规划,安徽省建立了两个省管集中区: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和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两大省管集中区出具规模,但是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1、集中区与现有开发区的功能界定问题。目前皖江示范区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筹建的省级开发区数量达到了72家,且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它们无疑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规划》中也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开发园区。目前现有各开发区本身因功能定位缺乏清晰思考而致的诸如土地闲置、资金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缺乏特色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改善。在此情况下再新设两个省管集中区如何真正做出特色,避免重蹈覆辙、功能雷同,的确值得深思。有这样一种观点较为流行: 集中区既不是原有园区的重复,也不是它们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实践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地区,未来有望成为两座各自拥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江产业承接与积聚的产业化新城。如果两大集中区最终建设成具有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特色的两个地级市,是否与《规划》和示范区建设的初衷相背离。
2、集中区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问题。集中区作为皖江示范区的“示范区”,提出要按“九通一平”(通路、给水、排水、通讯、电力、供热、供气、宽带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配套,这种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框架无疑是对的,但如果集中区只根据自身需要建设基础设施,显然有违《规划》中提出的“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和“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的目标。由于两大集中区都选择在农村,只依托于功能很弱的小城镇或小集市,远离城市,缺乏城市资源的依托,很难实现集中区与中心城市的无缝对接。因此,如何加强集中区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开发就变得尤为重要。比如,集中区和示范区都拥有共同的长江黄金水道,如何做好、做大、做强皖江“水文章”,实施岸线、港口、产业和城市四位一体的联动开发,确实值得去探究。
3、集中区建设与农民能力建设的协调问题。两大集中区建设涉及成千上万农民的家园动迁和土地转让,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离开了祖祖辈辈耕种土地的农民,不是集中区建设的排他对象,恰恰是被融入的主体,但受制于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这两个制度层面的约束,如何在加快集中区建设进程中,以保障农民根本利益为基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农民的能力以适应集中区建设对人力资源和市场的双重需求,不仅是妥善处理好短期存在的征地过程中政府和农民的矛盾,也是集中区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建立在损害农民利益基础上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是不能长久的。前段时间,江南集中区因征地问题而发生的规模性冲突事件说明部分官员对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缺乏理性思考,而且未能将现有的农民作为集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主体而对待。
4、集中区产业错位发展问题。从理论上来说,集中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除注重自身的工业化外,还肩负着带动其他非集中区发展的使命。但调研中发现,两个集中区不仅各自的产业定位具有极高的趋同性,而且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颇多相似之处,这无疑会在省域范围内产生对现有资源的激烈争夺。如何摒弃“大而全”思想,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充分谋划转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均态发展,强化资源优势,减少不必要浪费,重点建设优质园区,真正实现“基础产业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支柱产业互补发展”,尚需深入论证。
5、集中区融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集中区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和金融创新。按照一般园区开发规律,每平方公里的开发成本至少要投入3 ~ 4 亿元资金。为打造优质投资环境,集中区提出要按“九通一平”高标准进行配套。据此保守估计,集中区每平方公里开发成本至少要5 亿元资金,两大集中区的起步区共57平方公里,仅基础设施一项就需要近三百亿元。虽然“皖江40 条”中规定,从2010 年起连续6 年,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 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但对于集中区建设所需巨额资金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即便有国有银行的大力支持,如何充分利用政策,切实建立更加灵活而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尚需创新先行。
6、集中区管理体制问题。在实地调研中,两大集中区的相关领导无不反映,集中区的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一方面,集中区本身是一个创新的产物,也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级人民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管理的产城新区,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完全需要在现行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来寻找发展空间,这是有难度的。另一方面,虽然省政府也赋予集中区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尚未明确集中区在行政上的法律地位,使得省政府的很多授权难以落实。集中区可以说是省政府的一块“飞地”,是功能区,而非行政区。比如,集中区管委会初期不能像市政府一样健全,其主要职能是开发、建设和招商,其他一些社会职能,包括征地拆迁,动迁拆违,社会治安,文明创建,其主体还是属地管理。在此情况下,大量工作需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协调,难免会出现管辖模糊和配合上的相互掣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