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

时间:2019-05-12 17:1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

第一篇: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

社会福利:广义,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狭义,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社会福利制度: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的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集体责任”。分类:残补型,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制度型,是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福利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和收入保障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从而维护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区别:1社保的重点在于保护人们的生活安全,即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福利的不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幸福,也关注精神生活幸福。2社保注重操作性制度层面的东西,归结为一些具体和现实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带有更多的行政取向安排。社福更是理论与价值观的引导,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政策和制度理想追求,为社保提供理念支持。3社保是从现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安全保障方面着眼,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社福还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的福祉。

社福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面性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济贫法》:标志着社福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的开始。内容:1将贫民分为三类,并根据其不同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救助2在所有这些救助行为中,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而具体的实施则是由地方教会组织实施,教会向其所辖教区居民征收济贫税3救助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救济对象是在教区内居住满三年的人,而且是不能从其家庭或亲人那里得到帮助的人。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1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福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2围绕着公平和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以及社福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3社福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现代社福思想的理论特点:1意识形态性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研究社福思想的意义:1奠定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2提供认知社福的思想方法3用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福利思想的争论

英:1795斯宾汉姆制,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基本工资标准,对不能达到这一工资标准者,政府给予补贴。1911《国民健康保险法》德:俾斯麦政府1883制定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与残疾保险法》使德国成了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的国家。通过立法德国构建了一个保证社会安全和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高级社会安全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和意外事故保险;二是社会救济,救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三是社会照顾,对象是意外突发事件而陷入困境的人。瑞典:1962年《国家保险法》实施后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他的主要项目包括,年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与工伤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补助、免费教育、和住房补贴等。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福利思想:《理想国》从六个方面对社会福利状态进行描述。1财产公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2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加生产劳动以增进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改进全体公民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状况。3以务农为本,保证所有居民的粮食和禽蛋供应充足4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5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要通过发展医疗,维护环境卫生,提倡健康的文艺活动等福利事业,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6是发展学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良好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消除愚昧无知和犯罪现象。康怕内拉《太阳城》梅叶《遗书》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利 空想社会主义:1人生而平等和自由,自然没有创造国王和庶民,大人物和小人物、主人和奴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2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3企图通过社会改革来实现社会平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的愿望。圣西门:1认为历史是合乎规律的现象2实业制度是他为人类设计的理想和永久正义王国的蓝图3在实业制度下,必须坚持尽可能完全平等的原则,不承认各种特权。4在实业制度下,必须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5再分配方面,个人的收入应与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按劳分配。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威廉配第:对最低工资规律的论述和关于资源和劳动力的利用的主张,对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思想的发展有极高的价值。最低工资理论:工资的确定,要考虑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的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资料价值。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会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而工人为了生存,也会尽力争取高的工资,解决这两者间的对立,就必须按照最低工资的规律,保证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收入。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问题上:建议产业的设置应尽量靠近资源丰富而价格低廉的地方,以降低生产成本;尽量减少非生产性人员,以提高生产效率;运用税收和其他经济手段促进投资,促进资本的集中,扩大生产;要将那些无业游民集中起来,组织他们兴建公共设施,以增进社会财富。

亚当斯密:他的放任自由主义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他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要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证劳动力的供应能持续;同时根据国民财富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调整工资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工人的工资,使劳动者能够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马尔萨斯:认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人口发展”的作用下,穷人的生育过快,导致了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从而引起了失业和贫困。贫困一方面是“人口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认为消除贫困的方法只能通过抑制穷人的人口增殖,而采取济贫和社会改革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另一方面认为贫困也能起到抑制人口增殖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反对实行《济贫法》,认为对穷人的救济会造成他们更多的生育,从而使他们任然陷在贫困当中。

西斯蒙第的社会福利思想:1认为人口过剩是由于“机器排挤人”造成的,是一种相对过剩,为了避免这种人口过剩,就要阻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2鼓吹经济干预主义,要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实际福利,必须依靠国家运用行政干预的杠杆。认为放任自由的经济是一切经济危机的根源,要通过国家干预,通过立法对财产权进行规范和监督,建立累进税来组织大规模的财富集中。3主张要实行劳动立法并建立劳动保险制度,以此来保护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幸福。

边沁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观点,一种行为对与错取决于人们认为其结果是善还是恶,而所谓的善就是指它能给人带来快乐,恶是指它给人带来痛苦。功利主义原则:判断一种事态是否符合功利,一种行为和一种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幸福,并且这些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最大幸福原理:首先对简单的乐苦和复杂的乐苦加以区分,能够使我们精确的计算他们的比例,使我们能够把握幸福的趋势,将所能得到的幸福最大化。对社会来说,所追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合,因而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等于社会的最大福利。立法改革思想:为了保证福利最大化,使功利原则成为社会的基本原则。1趋乐避苦是立法的原则2通过立法来增进人类的幸福;3公益是立法的基础,立法的任务是计算苦乐,4立法的目的是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5通过立法来保障人们的身体、名誉、财产和职业安全,实现社会的富裕、平等和安全6通过法律来确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7法律不能繁琐,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法律太多,人们承担的义务就越多,会使人感到痛苦。8改革立法从根本上看,就是要看他是否符合功利原则,是否增进人的幸福。

马克思社会福利观的方法论意义:1创立了一种理解社会福利的社会历史理论,一种把对处境最不幸阶级和人群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的哲学。2社会福利不再是局限于缓解个人不幸或生活中困难的措施,也是关乎人的尊严和自由。3一种从根本上消除了妨碍人成长,将人从不得不委身于金钱和权力,以换取个人的名望、地位、幸福及较好生活条件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理想。4他赋予了社会福利以批判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贫穷以及其他种种的不合理现象,并从更高价值观的意义来阐明社会福利的内涵的可能性。福利经济学:1福利经济学被解释为一种将伦理学与技术分析应用相结合的学科2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3新旧福利经济学都关注福利的界定和效用的定义两个问题 福利: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社会福利则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果,它代表着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效用:指消费者在心理方面获得的满足,被经济学家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或消费者获得的满足水平。经常和“消费者偏好”概念联系在一起。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1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尤其是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影响2福利经济学对民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相关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3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和学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深入认识4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日益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认识到不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难题。

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福利最大化,福利最大化就是效用实现的最大值,也就是收益——成本比率的最大值。1对个人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个人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或满足感;2对社会来说,福利最大化意味着福利资源分配效率或效益的最佳状态或最理想状态,人们在这种分配中不仅没有出现利益受损情况,反而利益或处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3福利最大化目标在本质上涉及福利的内涵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通常遇到的一个挑战性问题是效率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没有损害社会的公平。4对许多政府决策者来说,克服市场体制的缺陷从而获得福利最大化是当前公共经济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是,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在这一情形下发生了“帕累托改进”。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庇古学派福利经济学思想:1把福利分为广义的社会福利和狭义的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福利可以通过货币来计量。2认为个人福利可以计量,主张基数效用论。3把经济福利同国民收入等同起来。4坚持正义原则,强调收入的均等化,主张富人的一部分货币应该转移给穷人,这样会增加效用,从而增加国民收入量,认为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5主张最适度的配置生产资源,使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值。新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经济学应该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主张更多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概念,具有一定主观色彩。在新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标准及相关的边际条件得到普遍使用。福利经济学的改进之处:1使用序数效用用论、无差异曲线等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对福利问题进行探讨,丰富了旧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和效用的解释2发展了“最适度原理”认为交换的最适度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交易双方通过交换而使彼此得到最大满足的条件;生产的最适度条件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最有效进行配置,从而使产品最有效地生产出来所必需的条件。3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主张把福利最大化放在最适度条件的选择上,不赞成补偿原理,认为福利最大化应该以个人自由为前提4突出福利的主观和相对色彩,认为个人收入与福利并无直接联系,而人的福利欲望也是无法满足的,否定收入均等化措施。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1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尤其是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影响2对民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相关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3推动了政府和学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深入认识4使得人们更日益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认识到不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难题。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1对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1)从新认识国家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与传递中的作用以及从新认识福利国家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2)政府在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时,要考虑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目标,也要把福利资源配置的效率放在重要位置来对待。(3)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来减少不平等和贫困,满足社会需要(4)对一个国家来说,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比如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收入不平等与贫富差距问题,加强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与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平等等目标的实现。(5)政府的政策目标存在优先性排序和资源有效的前提下,社会政策的理念随着这些前提而做出调整。(6)当前社会政策的理念一方面表现出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明显强调福利资源分配的效率,尤其在社会保障领域更是如此,许多福利国家对社会救助申请资格和期限做出了改革,从而符合避免福利滥用和福利依赖的问题。2对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效率的认识:推动了人们对福利服务效率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非国有部门,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方面的效率和创新。3对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的启发:(1)对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国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的核心问题时制度安排中的个人自由与政府承担责任所带来的风险。(2)在退休金制度、贫困救助、健康照顾与住房政策等方面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更加强调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也通过上述政策的安排来实现必要的社会公平。如政府在尽可能保证资源分配效率前提下,通过保护低收入阶级的利益,而做出特别的制度安排,来减少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凯恩斯社会福利思想:1经济危机的分析:有效需求理论(1)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它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天生就有爱好储蓄的心理倾向,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虽然也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及收入的增加多。(3)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4)流动偏好规律2客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1)政策的重心:赤字财政政策(2)辅助政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3)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凯恩斯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1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影响(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社会福利思想(2)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的思想(3)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取向2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1)对英美国家政策的影响(2)对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结论:1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相对来说会越来越不足,消费品部门的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阻碍。2随着收入的增长,在收入和消费之间会造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如果不相地增加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那么有效需求总量就会降低,产生非自愿失业。因此越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越是需要扩大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否则失业量必然越来越大。

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求。这种制度把福利看作是国家的最主要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其目的发挥作用。

贝弗里奇发展社会保障计划的三个指导性原则1任何一个针对未来的计划,都必须广泛借鉴过去的经验,但是又不要为过去的经验所约束。2社会保险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武器,而贫困与疾病、愚昧、污秽、懒惰并称为社会的五恶,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3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总体原则,是社会福利是集体的责任,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有赖于政府和个人的合作。

贝弗里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1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不是局部利益的调整,而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不能局限与以往的经验,也不能就事论事地作局部的考虑,应该着眼于全局,面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处理相关制度的改革。2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3社会保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服务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福利,必须由政府与个人的合作来实现,当国家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保障时,不能因此而取消个人自由行动的空间;相反,国家也应该保证在实施各种社会福利措施的时候,不会使个人生活动机受到抑制,要让个人有充足的自愿行动空间,以保持社会和个人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使个人愿意为自己及其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

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将社会福利按组织化的划分分为1公共福利指对处于依赖状态的人们的集体干预。2财政福利,指在分别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直接支付现金以满足应该由集体负责的特殊需求。3职业福利,指以职业为基础的货币工资以外的各种福利提供。蒂特马斯社会福利体系应该承担的责任:1社会服务具有分配与再分配的作用。2社会服务体系的第二个作用是促进社会整合和协调3在经济与社会变迁时代,社会服务更应该承担起对那些在变迁中“去福利”问题进行补偿。如失业、劳动力过剩、技能退化、计划失败、污染等4社会福利最主要的目标还在于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福祉,通过提供免费的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5强调社会服务支出是一种投资,而非单纯的消费。6社会福利体系能够弘扬利他主义精神。

马歇尔公民权利理论:民事权利,他是个人作为独立个体自由地支配自己所必需拥有的权利。政治权利,意旨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作为带有政治权威的团体的一名成员,或者是作为这样一个团体成员的选举者。社会权利,意旨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遗产,并且根据社会中流行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三者关系:民事权利保证了每个公民有充分的自由来处理个人事务,而自由作为民事要素要能够发挥作用,必须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来保障公民能够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去,社会权利是保障性的权利,关系到由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规定的个人权利能否实现的问题。

评价:1揭示了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观追求普遍平等和人的自由的实质和价值2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历史发展标志3把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福利思想提高到以权利和人的需要为基础的福利思想,使社会福利的性质,由安抚性的救济和策略性的社会控制与统治手段,变成了人们值得为之奋斗的幸福事业和社会政治追求的基本目标。皮尔森福利国家三个指标:1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2社会开支的增长3公民权利的扩大

福利国家危机:1首先是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导致了经济危机3失业危机4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福利国家的危机。5普选制度成了福利国家改革中最大的障碍,高额的福利支出要求有高额的税收作保证,而高额的税收造成的资本转移又减少了福利国家的税源,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哈耶克社会福利观:1有限度的保障,大家都能够得到,不是特权,是人们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是为了防止严重的物质匮乏的保障,确保每个人维持生计的最低需要。绝对保障,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是一个人或集团相对于其他人或集团的地位的保障。2必须限制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作用方式,强调要用自由主义的一般性原则来解决社会福利的问题。

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思想:1失业与通胀的不可代替论:(1)反对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2)认为失业率是由影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所以实际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和其他商品市场的实际结构特征)决定的(3)只有出现名义需求的意外变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才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一种替代关系。2负所得税主张:(1)认为由于失业导致的贫困,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由于政府的职业许可证限制了对一些职业位置的自由竞争,导致了一些人不能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解决办法是“按照你的意愿来使用你的能力,唯一的限制是你没有干预别人这样做,是你的基本权利”充分地保障这一权利,将会极大地减少贫困与匮乏。(2)坚决不同意人们可以拥有无偿获得食物、衣服、住房、医疗等基本人权。(3)认为通过直接的生产或者与他人的自愿合作,每个人都应该可以自由地使用其人力资源获得食物、衣服、住处及医疗。(3)对于因为某种事故或疾病导致的无法自己养活自己的人,也不认为应该需要政府来承担责任。(4)由于政府对人们的职业进入权利的限制和种种计划不当的福利措施,已经使成千上万的人在大部分基本需求的满足方面依赖于政府了。(5)提倡负所得税计划确保每个人的最低收入,并鼓励受益人进行自助。其基本含义是:划定一条收入线,收入高于这条线的人,高出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政府交税;低于这条线的人,差额部分按一定比例从政府得到补贴。(6)实行负所得税,可以达到以下福利目标:可以(1)可以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穷人。(2)它将贫穷的人当作认真尽责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当作无能的、受国家保护的人来看待。(3)它使穷人有自助的动力(4)可以减少耗费、避免累赘、高昂的福利机构介入;避免官僚机构扩大和滥用社会福利资金;避免各政党拿福利项目做交易、贿选等。教育凭单计划:极力推动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家长以选择的自由,首先他认为家长都是关心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因此提出了教育凭单计划,即家长为孩子交纳一定的教育税金,并因此获得了政府给的一张教育凭单,一方面,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任意一所政府批准的学校,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的。另一方面,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学校,都可以接收持有教育凭单的学生,同时还可以自己通过收费自筹资金。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1)作为交换科学的政治经济学(2)自愿交换关系与非自愿交换关系(3)用交换科学的观点研究政治过程(4)用“经济人”的动机推动公共利益2公正的比赛规则(1)公正规则及其对分配结果的影响(2)对出发点的不平等修正3舍弃福利国家

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1经济的繁荣为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提供了物质基础。2全球化也激发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关注。3全球化的发展对克服市场封闭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极影响:1全球化的动力是经济自由化和自由贸易,它的成功是以牺牲人民的福利为前提的。2全球化也是一个贫困与富裕、无权与强权的的两极化过程。社会福利追求生活安全和平等、公正世界的理想在这种两极化的冲击下,不断遭受挫折。3全球化在将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福利网络。4全球化还使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失效,削弱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履行其对人民承担福利责任的能力。

第二篇: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2、物流的价值: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加工附加价值。

3、时间价值:缩短时间创造价值、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

4、物流系统的5S目标:优质服务、迅速及时、节约空间、规模适当、合理库存。

5、物流系统分类: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

6、物流系统功能要素:运输功能要素、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

7、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

8、物流与商流的关系:①商流反映一定生产关系,决定着生产资料流通的社会性质,也决定着物流的社会性质;②流通的实质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商流是实现商品价值形式的更替,物流是实现商品使用价值位置的变换,它们共同保障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流通领域顺利地实现;③商流的价值运动方向和规模,决定着物流的使用价值运动的方向和规模,而物流的交通运输、储存、保管、包装等条件,也制约着商流交换中人们彼此接触的范围和广度。④商流阻塞、停滞会直接涉及物流的顺畅与发展,而物流阻塞、不畅通也会直接影响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速度和商品价值实现的时间,影响商流的发展。

9、物流、商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①信息流是由商流和物流引起并反应其变化的各种信息、情报、资料、指令等在传送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活动。因此,信息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没有信息流,商流和物流就不能顺利的进行。②信息流制约着商流,又制约着物流,它为商流和物流提供预测和决策依据。同时,信息流又将是商流和物流相互沟通,完成商品流通的全过程。③三流之间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因此,三流不仅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

10、物流在社会生产及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①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②物流是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条件;③物流是保证商流顺畅进行,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④物流技术的发展是决定商品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⑤物流合理化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11、现代物流特征:物流反映快速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服务系列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目标系统化、物流手段现代化、物流经营市场化、物流组织网络化、物流信息电子化。

12、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系统化趋势;现代物流信息化趋势;物流中心、批发中心、配送中心的社会化趋势;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第二章

1、运输的意义:①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②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③运输可以制造“场所效用”;④运输是“ 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2、不合理运输:返程或起程空驶、对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倒流运输、对远运输、运力选择不当、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3、运输合理化的影响因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

4、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采取减少动力投入;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开展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以公代铁;尽量发展直达运输;配载运输;“四就”直拨运输;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5、保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质量第一、预防为主、讲究科学、提高效率、确保安全。

6、装卸搬运的作用:直接影响物流质量、~~效率、~~安全、~~成本。

7、装卸搬运合理化:减小装卸次数、缩短搬运距离、提高装卸活性、实现省力化。

8、包装在物流中的作用:在运输中的作用、在装卸搬运中~、在保管中~

9、包装的基本功能:防护功能、方便功能、促销功能。

10、包装器材的选择原则:包装器材与被包装物的特征相适应、包装器材与包装类别相协调、包装器材与流通条件相适应、有效防止包装物被盗及促进销售。

11、流通加工:物品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第三章

增值性的物流服务:①增加便利性的服务--使人变懒的服务;②加快反映速度的服务--使流通过程变快的服务;③降低成本的服务--发掘第三利润源泉的服务;④延伸服务--将供应链集成在一起的服务。第四章

1、电子商务下配送,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配送。

2、电子商务配送的特点:配送信息化、配送自动化、配送网络化、配送智能化、配送柔性化。

3、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

4、第三方物流为企业带来的益处表现为:①集中主业②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③减少库存④提升企业形象。

5、物流一体化: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6、4PL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

7、第四方物流的特点:

(一)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法。①供应链再建②功能转化③业务流程再造④实施第四方物流

(二)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获得价值①利润增长②运营成本降低③工作成本降低④提高资产利用率

8、电子物流:是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洽运用。

9、绿色物流:指的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10、绿色物流的构成: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第五章

1、物流成本合理化管理:①物流成本预测和计划②~计算③~控制④~分析⑤~信息反馈⑥~决策。

2、物流质量:既包含物流对象质量,又包含物流手段、物流方法的质量,还包含工作质量,因而是一个全面的质量观。

3、物流质量包括:商品的质量保证及改善、物流服务质量、物流工作质量、物流工程质量。

4、合理储存内容:合理储存量、合理储存结构、合理储存时间、合理储存网络。

5、库存控制是实现合理储存的重要手段。

需求、补给、约束和成本是任何库存系统都共有的组成部分。

6、物流标准化的内容:物流标准化的基点、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配合性、物流与环境的关系。

7、物流企业管理的主要方法:①经济方法是运用经济手段②行政方法是依靠领导机构的权威③法律方法是运用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的手段。第六章

1、生产物流的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购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贯穿生产全过程。

2、生产物流系统设计原则:功最小原则、流动性原则、高活性指数原则。

3、物流系统控制方式:反馈与前馈。

4、物流控制的核心是进度控制。

5、企业物流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流组成的。生产物流处于中心地位,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是生产过程物流的外延部分(上上伸和下延)

6、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的意义:回收物流是社会物资最大循环的组成部分;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合理化的经济意义;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合理化的社会意义。第七章

1、条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

2、条:条码中反射率较低的部分。

3、空:条码中反射率较高的部分。

4、条码的特点:简单、易于制作,可印刷;信息采集速度快;采集信息量大;可靠性高;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灵活、实用;自由度大。

5、商品编码原则:惟一性、无含义、永久性。

6、物流条码与商品条码的区别:标志目标不同、应用领域不同、采用的码制不同、标准维护不同。

7、二维条码特点: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保密、防伪性能好;译码可靠性高;修正错误能力强;容易制作且成本很低;条码符号的形状可变。

8、EDI指的是: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经济信息,经过电子信息数据通信网,在商业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的全过程。EDI包含: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数据标准化。

9、GPS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受系统。

10、GIS由五个主要元素:硬件、软件、数据、人员、方法。第八章

1、信息已经与人、财、物等资源一样,成为企业的第四种资源。

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元素有机集合而成的,能够执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3、系统的特性: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相关性、系统的目的性、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

4、系统方法一般应遵循整体性、历时性和最优化的原则。

5、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问题识别;系统调查;可行性研究;信息系统开发计划。

6、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系统思考原则;规范标准原则;参与协同原则。

7、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技术管理;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法制管理。第九章

1、供应链: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

2、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分为:①企业内部网②有严格的计算机管理的物流配送中心。

3、供应链管理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仓储与运输,第二阶段是总成本管理,第三阶段是物流一体化管理,第四阶段是供应链管理。

4、卖方管理库存:是生产厂家等上游企业对零售商下游企业的流通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

5、卖方管理库存的实施的步骤:①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②建立销售网络管理系统③建立供应商与分销商的合作框架协议④组织机构的变革。

6、CAO系统在订单中考虑的因素:商店的基本情况、实际销售与预期销售、安全库存水平、物流有效订货数量、准确的商店库存水平、影响需求的特殊因素。

7、通过式运输:是一个配销系统,仓库和配销中心接收的货物不是用于储存,而是要马上配给到零售商店。

8、我国供应链面临的问题:观念问题、标准化问题、传统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贸易协作问题、技术问题。

9、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分析:①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力度和启蒙教育,转变观念;②加快条码、EDI、电子商务的推广力度;③成立相应组织,加强标准化工作;④理论界应与企业界结合,加快供应链管理的推广;⑤加快商品信息数据库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⑥加强人才培养,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⑦以零售商店的高效补货为突破口,积极试点。第十章

1、实施QR成功的条件:①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企业经营意识和组织结构;②开发和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③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④改变传统的对企业商业信息保密的做法;⑤供应方必须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商品库存。

2、ECR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高效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

3、ECR的实施方法:为变革创造氛围;选择初期ECR同盟伙伴;开发信息技术投资项目,支持ECR。

4、ECR与QR二者共同特征:贸易伙伴间商业信息的共享;商品供应方进一步涉足零售业,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企业间订货、发货业务全部通过EDI来进行,实现订货数据或出货数据的传送无纸化。

5、ERP同MRP的区别:二者在资源管理方面的差别、生产管理方面、管理功能方面、事务处理方面、跨国或跨地区经营事物处理方面、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差别。

6、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

第三篇: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考试重点总结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

物流: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四方物流:是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的,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第四方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供应链:就是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这样一些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

ABC库存分析法: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

国际多式联运:简称多式联运,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指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的接管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地点的货物运输。国际多式联运适用于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多种运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由于85%~90%的货物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故海运在国际多式联运中占据主导地位。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合作性策略。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

准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又称作无库存生产方式,零库存,一个流或者超级市场生产方式,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种生产方式。

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物料需求计划)是被设计并用于制造业库存管理信息处理的系统,它解决了如何实现制造业库存管理目标——在正确的时间按正确的数量得到所需的物料这一难题。MRP是当今众所周知的ERP的雏形,MRP与ERP的库存管理思想又源于求解制造业基本方程。

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射频识别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13.56Mhz)、超高频,无源等技术。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如: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

运输合理化的途径

1.省力化原则 2.消除无效搬运 3.提高搬运活性4.合理利用机械 5.连续化原则6.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

7.集装单元化原则 8.人格化原则9.提高综合效果

ABC库存管理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策略 基本思想:最小的成本求得最大的效益。实施步骤:1.确定一个统计期

2.收集数据

3.处理数据

4.编制ABC分析表

5.根据ABC分析表确定库存分析

6.绘制ABC分析图

配送合理化的作法

1)推行专业性独立配送或综合配送专业性独立配送是指根据产品的性质将其分类,由各专业经销组织分别、独立地进行配送。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组织的优势,便于用户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配送企业,从而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这类配送主要适宜于小杂货配送、生产资料配送、食品配送、服装配送等。

(2)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在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的情况下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入不增加大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3)推行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不是由一个企业独自完成,而是由若干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共同配送是在核心组织(配送中心)的同一计划、同一调度下展开的。通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去完成配送,从而达到配送合理化效果。

(4)推行送取结合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它不仅是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又是用户的储存据点,甚至变成用户的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辆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作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的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趋向合理化。

(5)推行渡时配送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将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才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推时供应。从国外的物流企业的管理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信息共享原则

3.敏捷性原则

4.组织虚拟性原则

5.利益协调原则 如何选择供应链的合作伙伴

1,直观判断法 根据征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并结合人的分析判断,对合作伙伴进行分析、评价

2,招标法 当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时,可采用招标法来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3,协商选择法 在供货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也可以采用协商选择的方法,即由企业先选出供应条件较为有利的几个合作伙伴,同他们分别进行协商,再确定适当的合作伙伴。

4,采购成本比较法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合作伙伴,则需要通过计算采购成 本来进行比较分析。

物流中心的作用

①降低物流成本

②实现库存集约化。

③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④有支持了解市场销售体系

⑤实现物流系统化和规模化的有机结合。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问题

1.库存控制分析1)缺乏供应链的系统观念

2)对客服水平理解上的偏差

3)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4)忽略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2.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

1)衔接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2)运作不确定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1)供应链管理是指按照市场的需求,将产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单个企业物流系统的优化,即对运输、仓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实施一体化管理。2)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供应链管理涵盖整个物流的、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过程。

3)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

4)供应链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链接。

5)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最高水平的服务,而不是仅仅完成一定的市场目标。

RFID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RFID系统由读写器、电子标签、天线以及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如果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特殊射频信号,就能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即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即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零库存的定义形式与实现途径

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零库存并不是等于不要储备和没有储备。所谓的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它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实现途径:1.整合供应链业务流程,为订单而采购,减少库存

2.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和联合管理库存,降低库存水平

3.强化库存定额管理

4.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VMI的实现前提

1、做好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企业的仓储人员的工作

2、拟定一份粗略的存货品种和补充库存计划,讨论VMI包含哪些存货品种、开始应该管理

多少产品、何时增加新产品;

3、在哪里建立仓库、其仓储面积能否保证产品的进出和不断增长的产品需求、供应商使用

什么样的工具交货,等等 ;

4、谁将代表供应商管理存货,其管理能力、声誉、业务范围和过去的经验、财务状况、人

力资源等需要达到的标准;

5、供应商将如何满足所有参与者的送货时间、送货地点、存货怎样送达工厂、怎样保证存

货安全

6、使用什么样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才能满足供需双方的信息集成和共享的要求;

7、适用于评价VMI绩效的评估体系;

8、参与实施VMI的供应商资格认定标准、潜在的符合条件的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培训和退

出计划;

9、退货条款的拟订,包括退货的提前期,退货的运费支付等;

10、例外条款的拟订,包括什么样的意外事件需要报告、报告的渠道、时间间隔等;

11、付款条款的拟订,包括付款方式、有关文件准备等; 多式联运的基本思想与优点

构成国际多式运输应具备下列条件:

1、必须有一个多式运输合同;

2、必须使用一份包括全程的多式运输单据;

3、必须至少有两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连贯运输;

4、必须是国际间的货物运输;

5、必须由一个多式运输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总责;

6、必须是全程单一的运费率。

优点:国际多式运输较之个别单一的运输方式或一般的联运方式,有简化手续、加快货运速度、方便运输费用计算、缩短发货人收回货款时间的优点,而且还有助于货运质量的提高。货物的交接方式也可以做到门到门,门到港站、港站到港站、港站到门等。

物流设施选址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意义:物流设施选址决定了企业物流网络的构成,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物流能力而且还影响企业实际物流营运效率与成本,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物流战略规划问题。

影响因素:一).地区选址应考虑的因素有

1).销售市场及客户分布

2)资源市场及供应商分布条件

3)交通便利条件

4)土地条件

5)自然条件

6)人力资源条件

7)社会环境及政策条件

8)其他条件

二).对具体地点位置的影响因素

1)城市的大小

2)地价、用地的政策限制及发展

3)与外部的衔接

4)厂址周边自然地理环境

5)居民态度

第四篇:控制测量学考试重点总结测绘专业

控制测量学考试重点提纲 沈阳建筑大学

《控制测量学》复习提纲

一、试卷构成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简单题(每题5分,共25分)

综合分析题(3题共35分)

二、各章重点

第一章:

1、控制测量的定义

1、控制网的分类

3、正高、正常高、大地高

第二章:

1、水平控制网布设原则

2、等边直伸导线纵横向误差的引发原因

3、控制网优化设计的分类与详细信息

4、控制网的质量指标

5、控制网技术设计的流程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

1、精密测角实施中的注意事项(注重理解)

2、方向观测法的测站限差项目

3、精密测角的主要误差来源及消除或减弱误差的方法

第四章

1、脉冲式测距和相位式测距的基本原理

2、测距仪中长测尺与短测尺的作用

3、加常数与乘常数的检验方法

4、光电测距的误差来源与分类(比例误差和固定误差)

5、测距成果的归算过程

第五章

1、高程异常和大地水准面差距

2、精密水准仪与水准尺的检验项目

3、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与解决方法

4、精密水准测量实施中的注意事项(注重理解)

5、跨河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1、子午圈、卯酉圈、平行圈、法截面、法截线、大地线

2、三差改正

3、大地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子午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方式

4、子午圈半径和卯酉圈半径的变化规律

第八章

1、高斯投影的基本方法、中央子午线的计算

2、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3、方向改化的原因与适用的不同等级

4、方向改化的检核条件

5、工程测量中减小投影变形的处理方法

6、工程中常用的直角坐标系

第九章

1、概算的基本目的2、概算的步骤以及每一步中各包含哪些计算

第十章

1、我国使用的北京

54、西安80、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三套坐标系的基本情况

2、七参数法转换的基本公式与基本参数

3、参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的建立方法

4、什么是椭球定位与定向

第十一章

1、一道大题

GIS与CAD/CAM的区别:

CAD的几何形状主要由制图员构成,而GIS的几何形状是由扫描数字化或测量方法得到的。

CAD几何形状包含水平和垂直线段,通常线段之间的夹角是规则的。GIS实际上不包含水平或垂直线段,除了直角,其它的规则夹角很少。另一方面,形状破碎的线段,如等高线和海岸线,则很平常。在CAD中,圆弧和曲线是基本的,在GIS中,它们实际上不存在。

在CAD中,一个典型的多边形有四个顶点;在GIS中,一个多边形可能有上千个顶点。

在CAD中,诸如映射、旋转、比例、拷贝之类的操作频繁地被用到,在GIS中不常用

在CAD中,目标间的拓扑关系实际上不存在;在GIS中,拓扑是主要的考虑之一。

在CAD中,栅格很少用;但在GIS中,这是获取地图库或卫星数据的一个有效、经济的方法。

CAD和CAM不能建立地理坐标系统和完成地理坐标转换,GIS的数据量要比CAD/CMA大得多,数据结构,数据类型更为复杂;数据见联系紧密,CAD/CAM不具备地理意义的空间查询和分析功能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文学3、4考试重点总结

当代文学期末总结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1、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分期: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 文革十年(1966—1976); 新时期(1976—至今)。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会议听取了郭沫若所作的《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了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了题为《新的人民文艺》的报告。大会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后又接着成立其下属的各个协会。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3、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4、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5、“双百”方针:(名词解释)(1)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这一方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2)、其具体内容包括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3)、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6、1965年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直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7、林彪托江青于1966年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助了文革的爆发。

8、对于文革期间八个样板戏的认识和评价。放到文革文学中把握。(十年文革文学可能是大题)

9、江青一伙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一套创作理论。

10、文革期间,“文革”主流文学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欲操纵。但是还有两类文学值得我们关注:一类是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如李心田反映30年代红军后代生活的《闪闪的红星》。另一类是地下文学,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代表作)和“天安门诗歌”。靳凡《公开的情书》,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赵振开(北岛)《波动》。(文革时期的具体内容看课件)

11、浩然的《艳阳天》它被誉为 “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领头人’”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金光大道》。

12、“天安门诗歌运动”(名词解释):(1)、天安门诗歌运动产生于1976年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的“四五”运动。(2)、在文学意义上,它“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标志着诗歌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的恢复和发扬”。“天安门诗歌”挖掘了埋葬阴谋文学的坟墓,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3)、“ 文革” 结束后,以童怀周名义出版的 《 天安门诗抄》 汇集了这次运动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品。

13、“白洋淀诗歌群”:(1)、是自觉地探索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他们与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学沙龙的成员,形成了当时潜在写作中较有规模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2)、其主要成员有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等人。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1、对于这时期作品名及作者的掌握:(1)、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同样取材于解放战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是本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代表。(2)、以抗日战争和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长篇小说的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享有中国农民运动的史诗之誉)。(3)、作为民主革命题材的延伸:路翎《洼地上的“战役”》(描写朝鲜姑娘和战士的爱情)。(4)、历史题材: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姚雪垠的长篇《李自成》反映明末农民起义。(5)、反映现实题材,多表现农村生活:用长篇形式反映农业合作化,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

2、在现实题材中,本时期还有两类作品值得注意:一类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另一类是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打破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的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3、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由他的《荷花淀》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他们的创作特征:一是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二是善于从日常生活叙述中表现美的意蕴,表现出注入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性美,具有欢乐、明朗的格调;三是善于刻画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4、在50年代,文学界有催成山西小说作家形成创作流派的努力。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被人们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他们创作形成了某些共同性:

一、地域的特征。

二、写作与农村的“实际工作”的关系。

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

四、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

第二节

柳青 梁斌 杨沫

1、名词解释 如《创业史》:作家、创作时间、主要内容、稍加分析

2、或者作品中的人物主要分析。(所以需要读作品或者结合课本作出自己的分析)。

3、如对于《创业史》中的梁三汉和粱生宝;《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和严志和;《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下面仅为个人归纳:

1、《创业史》:是作家柳青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从20世纪20、30年代起,粱家父子两代人的不同创业之路。粱三老汉创业以失败告终,其养子粱生宝抓住时代的特色,开始了创业之路。虽然他的养父仅仅想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但是他全心全意希望把互助组搞好,与干扰互助组的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作斗争,带领贫雇农共同富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党的忠诚的儿子的形象。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对于《创业史》中的人物,我们除了关注粱生宝,还要关注粱三老汉—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2、《红旗谱》:这是作家梁斌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讲述的是清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但最终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25年后,朱老巩儿子朱老忠回到故乡,和严志和一起与冯家抗争,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学习,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最后在党的指引下,真正结束了悲剧命运。这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但是他对革命者形象描写的显得单薄。

(对于朱老忠和严志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可参见课本)

3、《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它主要是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具体包括她离家出走,反对包办婚姻;挣脱自私的余永泽的束缚,在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帮助下,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加入中国共产党,走向革命的道路。这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伟大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

李准 茹志娟

知道李准写了《李双双小传》 茹志娟的《百合花》风格“清新、俊逸”。第四节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

1、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主人公的分析。其次注意一下《在悬崖上》和《红豆》,看看课本具体内容。2、1962年,卲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受其赞赏的西戎的《赖大嫂》、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张庆田的《老坚决外传》,但不久被作为“中间人物”的标志而收到批判。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1、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是1958年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毛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它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它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相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尽管有少数人持有不同意见,如何其芳、卞之琳、力扬,而且在报刊上展开了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论争,然而“新民歌”问题实质上是不容置疑、讨论、选择的超出文学的问题。

2、郭沫若的《新华颂》(诗歌具体内容见课件)作为其献给新生政权的第一声歌唱。

3、李季的《杨高传》是其代表作,是“诗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石油诗人”。

第二节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1、郭小川重点把握,主要考点是我们要熟悉课件上出现的具体的诗:《秋歌》、《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一个和八个》(主人公王金)。考试形式:如“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是诗人郭小川在《团泊洼的秋天》的诗句。

2、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

3、贺敬之的代表作:《回延安》(用“信天游”的民歌体形式创作)、《雷锋之歌》(长篇政治抒情诗)、《三门峡—梳妆台》(较精美的政治抒情诗)。

4、闻捷的代表作:《天山牧歌》(他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复仇的火焰》(叙事诗的代表作)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1、戏曲、话剧和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

2、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第一幕是由轰轰烈烈的戏曲改革运动开始的。

3、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是1949年到1957年间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4、“第四种剧本”:(名词解释)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他呼吁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工农兵剧本之外,创作出符合生活本来面目,真正描写工农兵的剧本,也可以写知识分子,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和个人生活。“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

5、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 6、60年代“社会主义教育剧”:《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作品有失真实性本质)。在这样情况下,也有好的,如《霓虹灯下的哨兵》,开创了军事题材戏剧的新局面。第二节

《茶馆》 《茶馆》的艺术构思:(简答)

1、使用“反描法”。在《茶馆》中作者写到精心选取了三个时代和社会,而大清国已结束,军阀统治也完了,来暗示国民党的统治的结局,答案其实显而易见。所以作者对于他要阐发的国民党统治必将走向灭亡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2、使用“侧面透露法”。作者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该法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茶馆》中,老舍别出心裁的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这是该戏成功的关键的原因:首先中国的茶馆是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次旧中国额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各色人等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出入;再次正因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茶馆活动,所以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在这里有所反映;最后,茶馆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

3、老舍有意识的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通过这种展示,使观众看到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从而表达了以“葬送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第三节

《关汉卿》 田汉的代表剧:《关汉卿》(与朱帘秀的爱情)、《谢瑶环》、《文成公主》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1、60年代杂文: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的笔名)的“三家村札记”

2、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掌握他们散文的艺术特色和局限性)杨朔:艺术特色;1)、对火红年代和普通劳动者的赞颂。如《香山红叶》中的老向导、《荔枝蜜》里的老梁、《茶花赋》中的普之仁、《雪浪花》中的老泰山。2)、独创的诗体散文风格。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从“一些东磷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可不加上)。如“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雪浪花》)3)、布局精巧、语言凝练、意境深沉含蓄。如在《荔枝蜜》中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蜜蜂由畏惧厌恶到乐意“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感情变化和历程。

4)、总:杨朔从单纯中求复杂,从复杂中求简练,使艺术结构与创造意境、抒写诗情完整的统一起来,从而创造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颂歌”问题模式。局限性:1)、思想内容受时代所局限,如《泰山极顶》因歌颂“三面红旗”而留有“左”的痕迹; 2)风格上因其散文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和卒章显志的手法,在艺术表现上留有雷同化的倾向和求工的斧迹 秦牧;风格特色:1)、题材广阔、知识丰富。秦牧散文的题材可谓海阔天空,包括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土人情、逸闻趣事、自然风光等各种知识。如《菱角的喜剧》涉及到植物、动物、化学、物理以至人体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2)、趣味盎然、思想深邃。如《花城》由千姿百态的奇花异卉说到各种花卉的产地故乡,还谈及如何品味水仙的清雅、红桃的艳丽。又如《土地》是抒发政治情感。

3)、形式多样而又统一,语言表达亲切而活泼。无论是说理、抒情、叙事,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知识性小品又近乎做学问文章,笔法多样,但又相对统一。他喜欢用一种“林中散步”、“灯下谈心”式的亲切的文笔。善于运用成语、谚语、比喻、格言,以及适当的对偶句、排比句,显得新鲜活泼、自然贴切。局限性:1)、一些知识性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2)、围绕一个中心说理,过多的罗列材料,有时显得冗杂拖沓;3)、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品流露出说教气,所表现的哲理失之肤浅。

刘白羽;散文创作特色:1)充满革命激情,注重感情与体验的直接倾吐。作者是一位战士型作家,其抒情性议论非常精彩;如《日出》中“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

2)、其文笔气势恢弘,语言华美明丽,形成一种壮美的风格。他的散文一般都篇幅较大,多用长句,善于铺陈、排比,来造成磅礴的气势。同时注意炼字炼句,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3)、其散文的总体风格是:侧重于情思的抒发,注重构思和意境,语言的文学色彩强烈。局限性:1)、执着的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把自己的散文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的思维模式,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削弱了散文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 2)、那些紧跟时代、歌颂“三面红旗”的作品打上历史烙印; 3)、他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行文表达不够清晰,难免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洗练和清通。第五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1、1979年10月30至11月16日召开第四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2、1985、1986年,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年”“观念年”。3、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发展演变,我们可以从几次较大的争鸣问题中看到其具体变化和进程: 1)、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2)、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3)、关于“重写文学史”。第五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名词解释):文革结束后产生的旨在控诉十年内乱给人民和国家造成沉重伤痛的文学作品。它无情地揭露了十年来一体化精神统治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地位,是新时期文学中最先出现的创作潮流。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韩少功的《月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在伤痕文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小问题:1)、刘心武的《班主任》是新时期的开山之作,最早通过艺术形象来揭露“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给青年一代的心灵所造成的毒害。

3、从维熙—“大墙文学之父”(对大墙文学做个了解)

二、反思文学:

1、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大顺造屋》、古华的《芙蓉镇》(主人公胡玉音和秦书田)、路遥的《人生》(高加林和刘巧珍以及黄亚萍)、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王蒙的《布礼》、相见时难》、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知道他的代表作还有《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在答名解的时候,这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可选择几个即可,但要知道这些作品属于反思文学。)

2、茹志娟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三、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名词解释):

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古船》、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 》、《腊月 正月》、《浮躁》、何士光的《乡场上》、王蒙的《坚硬的稀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四、寻根文学:

1.寻根文学(名词解释):寻根小说是指1985年前后出现的注重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对描写对象进行深层观照的旨在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的一股创作潮流。寻根小说,至少有两重追寻。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表现手法,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可不写)。代表作家及其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的《美食家》(朱自冶)阿城的《棋王》、《孩子王》、《树王》、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王安忆的《小鲍庄》。2.、对“寻根文学”的不同态度(重要):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邓友梅的《烟壶》、《那五》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等。以阿城的《棋王》为例。《棋王》讲述的是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写了一个“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凭借着及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亦即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的年代。作品中那个十年**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让我们领略到了民族的韧性。作品流露出这样的暗示: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作者是通过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等。韩少功本来是要从民族文化教育中寻找美质的,他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曾呼吁“绚丽灿烂的楚文化哪里去了?”然而他在《爸爸爸》中寻出的却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深植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丙崽是一个白痴,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他的胡言乱语倒置了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作者在这里批判了我们这个民族常常将自身的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目之中。三是持辨证态度。代表作有冯骥才的《神鞭》、李航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神鞭》中的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津无敌手,这是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但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面前,“神鞭”却不堪一击。于是主人公毅然决然的抛弃了神鞭,投入了北伐军,练就了双枪神枪手。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唯物辩证的历史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当然,在这里大家可以尽量找自己熟悉的小说加以论证分析,这三部仅作参考)。

五、现代派小说:80年代中期出现的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莫言的《红高粱》等一批现代派小说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均具备了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他们创作形成了某些共同性:

一、地域的特征。

二、写作与农村的“实际工作”的关系。

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

四、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

六、先锋小说(可能大题之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仅供参考)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先锋小说的具有鲜明的特点(P133,根据自己情况删减))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有马原、苏童和余华(这三位作家要具体分析,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分析,见课件)

七、新写实小说(可能大题之一。)“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他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映。它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它的代表人物: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具体分析四位作家)第二节 王蒙 刘心武 陆文夫 高晓声 对于王蒙,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春之声》、《海的梦》、《活动变人形》(重点分析,最好读作品。课件上有对这部作品的具体的一些分析和认识)对于刘心武,知道其短篇小说《班主任》,见伤痕文学。《钟鼓楼》是刘心武市井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荣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需要分析)

对于陆文夫,知道他的《美食家》(寻根文学)里面的朱自冶。对于高晓声,知道他的《李顺大造屋》以及由《“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所组成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第三节

蒋子龙 张洁 谌容

对于蒋子龙,他的工业改革题材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对其主人公乔光朴的分析。(自己读作品或者结合课本和课件)张洁,是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作家。参加课本,根据自己读作品的情况加以分析。谌容,《人到中年》,这部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陆文婷和“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这两个艺术形象。

第四节

汪曾祺 林斤澜 邓友梅 冯骥才 对于汪曾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一)、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其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如在《受戒》中叙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可见,在庵赵庄,当和尚是一种常事,就像是一种职业,并且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二)、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人物大多重入世、重实践、重世俗,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如在《安乐居》中,老王是个扛包的,可是他扛包与众不同。他扛起包来自己乐滋滋的,让人看起来也觉得无比惬意。扛包本来是很辛苦的,但在汪曾祺笔下的老王却自得其乐。

(三)、小说散文化。a、重氛围描写:《受戒》开篇用了几千字来写庵赵庄一带的风景,当地习俗以及佛门净地的人间烟火。b、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等到人去事散后,小说也在读者不知不觉中结束了。C、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雅则简洁冲淡,不乏幽默情致,俗则贴近口语,多用短句,质朴鲜活。(可自己加例子)

对于林斤澜,需要知道他的系列小说《矮板凳》和《十年十癔.》。对于邓友梅小说创作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在悬崖上》、第二阶段,《追赶队伍的女兵》、第三阶段,《那五》、《烟壶》(京味儿)对于冯骥才,《啊!》《神鞭》。(津味儿)第五节

张贤亮 贾平凹 王安忆

1、对于张贤亮 知道《灵与肉》是他的作品,能够分析《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对于贾平凹 《浮躁》、《秦腔》(分析)《高老庄》(高子路、西夏)、《废都》(庄之蝶)

3、对于王安忆,重点把握,她创作的三个主要阶段:(根据分值适当增减)1)其小说创作的第一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的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认真追求,执着的表现生活中的美。该阶段作品代表有被合称为“雯雯系列”的 《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等。“雯雯系列”较为真切的表现了女知青雯雯在插队的农村及返城以后的经历与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构筑了一个美丽纯真的艺术世界,作品中的雯雯淳朴、文静、好思、内秀,寄托了作家最为美好的情感与愿望。2)、1981年以后,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雯雯们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阶段。代表作有《本次列车终点》、《归去来兮》、《流逝》等。这些小说的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更多的从人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因此,作品的主题更加意蕴更加深刻、丰厚,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新颖的探索。如《归去来兮》中郁桑和真真的爱情、婚姻以及前者思想性格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市民生活与心态,在赞美善良、正直、无私的同时,批判与鞭挞了追求享受、自私。虚荣的人生态度。3)、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关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族生存。代表作有《小鲍庄》、《大刘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悲恸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三恋”等性爱文化小说及《神圣祭坛》、》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其中对《小鲍庄》和《小城之恋》要能够分析,分析参见课本123---124,再结合自己阅读作品)90年代之后,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分析)

4、铁凝:1986年是文学界公认的铁凝创作转变的分界线。1986年、1989年、1995年,铁凝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中篇小说《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三垛系列”)。她的代表作《玫瑰门》“玫瑰门”是女性之门、生命之门、欲望之门、新生之门、堕落之门,同时也是救赎之门。

5、迟子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6、对“女性文学”的不同解释:(女性文学可能考大题,包括80年代的王安忆、铁凝、迟子建、张洁和90年代的陈染、林白、徐坤。结合她们的作品进行分析)1)、从“表现对象”的角度来界定。认为只要作品表现的是女性,无论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创作的,都可以称为“女性文学”。

2)、以创作主体的性别作为依据。即广义地指女作家创作的一切作品。

3)、不仅强调作家的性别因素,而且强调作品内容、题材、主题必须是女性的。即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生活的作品。

第六节

张承志 韩少功

张承志要重点把握:张承志小说的特色:(见课件,两个系列)(可能考简答)韩少功放到寻根文学中:《爸爸爸》、《马桥词典》 第七节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知道)莫言: 1)、《红高粱家族》包括:《红高粱》和《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等。

2)其中的《红高粱》(见课本131到133)3)《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生死疲劳》《蛙》 第八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见前面的先锋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新诗 第一节 80年代新诗概述

1、随着一批冤案、假案、错案的平反,诗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归来”是人群,他们创作的诗歌被称作“归来的诗”。

2、朦胧诗:(名词解释)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五大将)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点。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3、“三崛起”(肯定了朦胧诗的价值)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学思潮》(1983年第1期。)

4、“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发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一百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六十余家自称诗派及其试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5、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张炜、张承志。

6、王朔的《动物凶猛》后来改编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下载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