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印章的收藏包括战国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两大重点板块
古代印章的收藏包括战国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两大重点板块。印章作为艺术品收藏发萌于唐宋之时,史书记载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书写《孔子庙堂碑》后,太宗赐其东晋王羲之黄金印堪为早期藏印之例。明清伴随印章艺术的全面复兴,古印收藏蔚然成风,藏印逾百至千者不可胜数。印章收藏成为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收藏门类。
明代古玺印收藏有顾从德、郭宗昌、杨元祥、范大澈四大家。其中顾氏集印1700余方,编成《集古印谱》,直接滋养了当时印坛何震等篆刻大家。而范氏收藏古玺印达2600余方,冠绝一时。明末张灏是第一个致力流派印章收藏的收藏家。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他收藏的文彭、何震、苏宣、李流芳等人的印章已达450万。
清代藏印之风鼎盛。其中收藏古玺印以查礼、吴云、吴式芬、陈介祺、郭裕之、陈宝琛等最为著名,而陈介祺(1813-1884年)一人即藏古玺印6000余方。加上他借自李璋煜、吴云、吴式芬、吴大澄、李佐贤、鲍康诸家之印,钤成《十钟山房印举》,共191册,总数达10284方,是最富盛名的集古印谱。流派印章的藏家有康熙时的周亮工、乾隆时的汪启淑以及嘉庆以来的顾湘、丁丙、魏稼孙等。正因为明清以降古印章收藏风气极盛,伪造古印相伴而生,伪印曾蒙蔽过所有醉心藏印的藏家。即使在当今许多著名的博物馆收藏中,我们也时常看到伪印的影子。古印章的辨伪,主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印面形状
历代官印是藏家追逐的目标,因其一般个头大于私印而数量又远少于私印故也。所以官印又自然成为作伪的重灾区。
历代官印皆以正方形为正宗,然而特定时期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形状的官印,掌握这些特征,如印文为某时某地职官印,而印面形状却不符,伪印的可能性更很大了,这在战国古玺鉴定中尤为重要。如战国齐官印往往在印面上端或上下两端有方形突楞,黄宾虹藏有一方“历王之钅尔”(图1),见《滨虹草堂藏古玺印》,上有一突,摹仿齐玺,但印面有一周框线,一望而知赝作。
印章尺寸
战国古玺,异彩纷呈。印之大小,并无定制。入秦以后,随着度量衡的统一,方形官印边长多变化于2.3厘米(当时1寸)左右。北朝官印略同。隋唐以后,官印边长多超过4厘米。准确掌握历代古印尺寸的变化,对印章辨伪很有用处。
如“司宫长司”印(图2),上世纪70年代山东省文物总店收藏,边长1.6厘米。《山东新出土古玺印》中,被定为汉代官印。汉代官印边长皆在2.3厘米左右,此印远小于于此,仅此一点,便可定为伪印。至如“司”字右竖左弯(汉官印绝大多数为直笔如东汉末至西晋“军司马印”图3)和毫无汉印浑厚神韵已不用再辨。
印章朱白
战国官印或朱或白。至秦至南北朝,方形官印几乎皆为白文。隋唐以后,官印基本为朱文。如遇不合此规律者,务必警惕。
如清代吴大澄《十六金符斋印存》著录有一方“虎步叟搏司马”(图4)。叟族为古代少数民族,活动于两汉魏晋之际。按当时印制,且不说此印尺寸形状俱不相符,仅误为朱文一项,便可定为赝作。 印面分割
印面分割主要指印面上界格和边栏的运用。
界格。措施于印面,用以分隔印文的界线。主要有田格、横日格、日格(习称半通印)。(田字中间加一竖)格(用于6字印)几种。战国之时齐楚等国就使用田格或横日格划分方形印面。至秦代,绝大多数官印都施田格或日格,此风延及西汉初年,以后遂成绝响。东汉之时,又出现了少数(田字中间加一竖)格道家印和殉葬专用印。
如林树臣《玺印集林》著录有“阳平君印”(图5)。从风格上看接近秦印风格,秦代封君也较常见,或以封地为号,以华阴、泾阳;或为特立之号,如刚成、武信。此印拟秦印而又失之草率简陋,加之秦这类印必施田格,如秦“昌武君印”(图6)。此印只施边栏,不合时制,当为伪印。边栏。
指刻铸于阴文印面印文之外的方形界框。在官印系统中,战国习见,秦和西汉无之。东汉和魏晋十六国个别官印有边栏。如秦、西汉或南北朝风格的官印中见到栏边,要格外留神。就私印而言,从战国至北朝,只在战国至西汉早中期部分私印见到,其他时代风格的私印如边栏,伪作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印章自名
不同时代的印章有不同的印章称谓,同一时代官级不同,官印的称谓也可能不一样。如伏波将军(图7),上世纪70年代济南市文物店收购,《山东新出土古玺印》著录,时代定为汉。边长1.3厘米。此印甚小,乃极拙劣之伪作。也许是因为东汉名将马援曾任伏波将军之故,伪造伏波将军官印者颇多。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旧藏有一“伏波将军”印伪品。检两汉官印制度,二千石以上高官皆称“章”或“印章”、“之印章”,以连同原官名凑足5字。二印不合此制,知为伪品。
印文内容
所谓印文内容,主要指古代官印中所含的特殊的官名、地名,特别是那些仅见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官名、地名。如一方印章上出现了这种官名和地名,但印章制度与风格又不见于此时,使可定为伪印。如1870年何昆玉辑《吉金斋古铜印谱》中“绣衣执法”一印(图8)。此官系王莽时期独有,《汉书·王莽传》记载:“莽改御史为执法,又置中郎将绣衣执法五十五人,分填缘边。”但新莽官印圆劲而又无四字者,此印生硬板滞,必为伪印。
印章钮式
就隋以前公私印而言,鼻钮占了绝大多数,而龟钮等其他钮式的印章只占一小部分。物以稀为贵,龟钮等奇异钮式便成了作伪者青睐的对象。
“军假侯印”(图9),1979年济南市文物商店收购,边长2.3厘米,原时代定为汉。此印钮式臆造明显,当为伪印。汉魏之时军假侯乃军曲侯之副手,只能用鼻钮。此印钮为龟上再盘一蛇,当为玄武之类。这种钮式绝不见汉魏官印。再说,汉魏时,只有高级的侯王印“侯”字无单人旁,而低级的军假侯、军曲侯“侯”字皆有单人旁,伪作者印史知识欠缺是明显的。谨列上海博物馆藏“军假侯印”(图10)以为参照。印台厚度
早期印章的印台指印钮以下的部分,其薄厚因时代而有所变化,如两汉时期官印印台大致在0.6-1.0厘米之间,印台变化的趋势是由薄至厚。过厚过薄者皆要小心。
如西安文物库房藏有一方“军假侯印”(图11)。《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中收录此印时虽未提供印体照片,但从它著录的印台厚0.2厘米的超薄厚度便可判为伪物。当然参照上海博物馆藏“军假侯印”(图10),此印“侯”字误刻,印文单薄已不用再论。
一次有位藏家拿来一方“某某司马”的6字“汉官印”。仅从他细心描摹的高近2厘米的印台看,我便告诉他此为伪印。而且官名有拼凑之歉,钮式也不伦不类。但这位藏家坚信此印“皮壳”(即锈层)是老的,印是汉代。
印章锈色
古代印章的收藏分为古玺印和流派篆刻两大类,其中古玺印中,铜印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曾长期埋在地下,即使为传世品,也会产生锈蚀。如西汉“李信私印”(图45)等。古印的锈主要有两个层次,即表面为绿锈,绿锈下为枣红锈。有时绿锈上还有土锈结合的硬块。绿锈在印章表面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方可能已露出枣红锈。锈层较厚,附着结实。
近年因藏印之风又兴,市场上伪印甚多。但总的来说,现代伪印的锈无论是用漆调色涂抹,还是用硫酸铜加化学试剂置于潮湿环境下“培养”出来,都有两点共性:第一,锈层薄,涂抹而均匀,层次单调,绿锈色多发白(图12),不似古印真品的绿锈沉古。第二,与印本身铜质结合不紧,较容易除掉。
印章材质
古代不同级别的人,用印的质材是不一样的,其中铜印最普通,玉、金、银印最尊贵,官印系统尤如此。一次有位藏家拿来一方“古印”请我鉴定,印章竖长方形,大概0.6×1.2厘米。印文为“右空”,鼻钮。右空乃右司空的省文,此自为秦汉“官印”了。但此印有鎏金残痕,我告诉藏家此乃伪物,因为鎏金印汉魏时期是等同于金印的,非高官显宦不能用此。而秦汉时的这种竖长方形的半通官印是级别最低的官才使用的,制度矛盾。再则半通印是同期正方形官印的一半大,即大约1.2×2.4厘米,此印又显然小了。
曾见“夔州防御使符”(图13),以其自称“符”而非“印”,知为明末李自成政权官印,但印文轻佻,边款刀功恶俗孱弱。再看竟为染色印石刻成,而非铜质铸造,钮制更不着边际,知为近年伪物。检索资料,“夔州防御使符”原印铜质(图14),传出山东恩县。印背右刻“夔州防御使符”,左刻“永昌元年四月日造”,印侧刻“宇字贰佰贰拾伍号”。现藏国家博物馆。
篆刻风格
篆刻风格是鉴定古印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后世作伪都能摹仿古印的大概,但对特定时代形成的篆刻的内在神韵是难以毕肖的。这也就如同字画鉴定中强调的“时代风格”。总的说来,战国古玺,古奥灵动。秦代印章多以小篆凿于界格之内,转折自然而富于弹性。两汉官印或铸或凿,但都趋向整齐端庄。新莽印章,笔画匀挺,工稳颀长,铸制精工。魏晋印章多方折松散。南北朝印章更趋粗朴豪放。据此,如果有人称藏有一方南北朝官印,印文结构谨严,布局亭匀,那不可能是真品。同样如谁有一方呆滞无神或雄肆奇崛的“莽印”,你也千万不要当真。如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著名画家、篆刻家于希宁编《黄宾虹藏秦汉印拾遗》中有一方“义□道宰印”(图15)。此印5字排3行、“印”独占一行及独特写法均为莽印法式,公元8年,王莽篡汉,并开始“大刀阔斧”地托古改制,将许多层级的长官改称“宰”,如改“县令长曰宰”。但此印周边不整,结字板滞小气,线条僵硬。而莽印真品,一般都方整谨严,篆法遒丽,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蒙阴宰之印”(图16)汉玉印是印苑中的精灵,价格远贵于铜印,历来伪品较多。曾见西安一藏家出示自藏玉印六七方,俱为赝制,有的还用的是近年才盛产的辽宁岫岩玉雕成。别说普通藏家,伪玉印也常使博物馆专业人员“打眼”。如《西安文物精华·玉器》收录玉印即真伪混杂。其中“陈请士”印(图17),为考古发掘出土之西汉玉印精品。印文以方为主,辅之以圆,挺健而不失婉畅。“宋珩印”(图18)覆斗钮型制尚称标准,但印文笔画琢磨苟且,僵硬而无婉通之感。笔道起收处多作尖状,而真正汉玉印多方起方收。“宋”字宝盖头错为秃宝盖。要知玉印初兴于战国,鼎盛于两汉。此间玉印存世约五百余,其中汉代最多,战国次之,个别为秦代。这个数字仅占同期存今玺印总数的百分之一强。当年汉玉印的主人社会地位比高,其文化水准必不致连自己的姓都刻错。而另一方“秦玉印”(图19)文字无一正确,有妄加边框,实向壁虚造,精神与秦汉时代相去万里。
前面多举古玺印伪造之例,实际上在明清流派印收藏中,“阶级斗争”也十分激烈。伪仿之印的目标多瞄准文彭、何震、丁敬、黄易、黄士陵、吴昌硕等印坛巨子。
“祖永”印(图20),见2007年 1月10日《收藏快报》之《记录黄士陵与秦祖永感情交往的田黄印章》,寿山田黄石。
黄士陵(1849-1908年),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安徽黟县人。其印刀法精熟,光洁清峻。“祖永”印小气拘泥,断非黟山风格。另外,田黄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仅数里长的寿山溪两旁水田下的古砂层中,属“冲积形砂矿”,主要成分是地开石。澄黄莹润,半透明,颜色由外而里逐渐变淡,石中隐约可见罗卜状细纹,表面有黄色或黑色的石皮,间有红色的格纹。罗卜纹、石皮、格纹是田黄的独有特征。“祖永”印从照片看亦非田黄。
流派印鉴定,切不可一看边款署某一名家就坚信不疑。应从各类印谱中寻找资料,分析其篆法、章法、刀法,体会其篆刻神韵功力是否相符,最好再请教几位印章专家,一定要谨慎。
印章收藏与其他收藏一样,追求年代久、名头大、艺术水平高、品相好等。印章史上,战国、秦汉是两上比邻的高峰,自然应是首先搜求的对象。其中官印远少于私印,故以官印为贵。钮式中常见为鼻钮、瓦钮,其他钮式如龟钮、辟邪钮、带钩钮等远少于鼻钮,价格当然高于鼻钮印。古玺印中铜印最多,玉印、银印、金印极少,备受藏家倾睐。流派篆刻方面,明代印章已极罕见,得到清代印以足欢喜,如为名家有年款之作,价格自然更高。另外,无论古玺印还是流派印,个头大者一般比个头小的为贵。
就西安文物市场来讲,2000-2001年时,一般鼻钮秦汉印在300-400元左右,战国古玺和其他钮式印略贵于此。一般鼻钮官印在1000-2000元左右。龟钮、驼钮印可达3000-5000元。元押一枚50-100元。上年头的明清篆刻作品很少,有名头者更难得一见。到今年,一般鼻钮秦汉印在800-1800左右,战国古玺和其他钮式印略贵于此。一般秦汉魏晋鼻钮官印在7000-10000元左右。
古代印章的收藏包括战国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两大重点板块。印章作为艺术品收藏发萌于唐宋之时,史书记载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书写《孔子庙堂碑》后,太宗赐其东晋王羲之黄金印堪为早期藏印之例。明清伴随印章艺术的全面复兴,古印收藏蔚然成风,藏印逾百至千者不可胜数。印章收藏成为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收藏门类。
明代古玺印收藏有顾从德、郭宗昌、杨元祥、范大澈四大家。其中顾氏集印1700余方,编成《集古印谱》,直接滋养了当时印坛何震等篆刻大家。而范氏收藏古玺印达2600余方,冠绝一时。明末张灏是第一个致力流派印章收藏的收藏家。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他收藏的文彭、何震、苏宣、李流芳等人的印章已达450万。 清代藏印之风鼎盛。其中收藏古玺印以查礼、吴云、吴式芬、陈介祺、郭裕之、陈宝琛等最为著名,而陈介祺(1813-1884年)一人即藏古玺印6000余方。加上他借自李璋煜、吴云、吴式芬、吴大澄、李佐贤、鲍康诸家之印,钤成《十钟山房印举》,共191册,总数达10284方,是最富盛名的集古印谱。流派印章的藏家有康熙时的周亮工、乾隆时的汪启淑以及嘉庆以来的顾湘、丁丙、魏稼孙等。正因为明清以降古印章收藏风气极盛,伪造古印相伴而生,伪印曾蒙蔽过所有醉心藏印的藏家。即使在当今许多著名的博物馆收藏中,我们也时常看到伪印的影子。古印章的辨伪,主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印面形状
历代官印是藏家追逐的目标,因其一般个头大于私印而数量又远少于私印故也。所以官印又自然成为作伪的重灾区。
历代官印皆以正方形为正宗,然而特定时期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形状的官印,掌握这些特征,如印文为某时某地职官印,而印面形状却不符,伪印的可能性更很大了,这在战国古玺鉴定中尤为重要。如战国齐官印往往在印面上端或上下两端有方形突楞,黄宾虹藏有一方“历王之钅尔”(图1),见《滨虹草堂藏古玺印》,上有一突,摹仿齐玺,但印面有一周框线,一望而知赝作。
印章尺寸
战国古玺,异彩纷呈。印之大小,并无定制。入秦以后,随着度量衡的统一,方形官印边长多变化于2.3厘米(当时1寸)左右。北朝官印略同。隋唐以后,官印边长多超过4厘米。准确掌握历代古印尺寸的变化,对印章辨伪很有用处。如“司宫长司”印(图2),上世纪70年代山东省文物总店收藏,边长1.6厘米。《山东新出土古玺印》中,被定为汉代官印。汉代官印边长皆在2.3厘米左右,此印远小于于此,仅此一点,便可定为伪印。至如“司”字右竖左弯(汉官印绝大多数为直笔如东汉末至西晋“军司马印”图3)和毫无汉印浑厚神韵已不用再辨。
印章朱白
战国官印或朱或白。至秦至南北朝,方形官印几乎皆为白文。隋唐以后,官印基本为朱文。如遇不合此规律者,务必警惕。
如清代吴大澄《十六金符斋印存》著录有一方“虎步叟搏司马”(图4)。叟族为古代少数民族,活动于两汉魏晋之际。按当时印制,且不说此印尺寸形状俱不相符,仅误为朱文一项,便可定为赝作。
印面分割
印面分割主要指印面上界格和边栏的运用。
界格。措施于印面,用以分隔印文的界线。主要有田格、横日格、日格(习称半通印)。(田字中间加一竖)格(用于6字印)几种。战国之时齐楚等国就使用田格或横日格划分方形印面。至秦代,绝大多数官印都施田格或日格,此风延及西汉初年,以后遂成绝响。东汉之时,又出现了少数(田字中间加一竖)格道家印和殉葬专用印。
如林树臣《玺印集林》著录有“阳平君印”(图5)。从风格上看接近秦印风格,秦代封君也较常见,或以封地为号,以华阴、泾阳;或为特立之号,如刚成、武信。此印拟秦印而又失之草率简陋,加之秦这类印必施田格,如秦“昌武君印”(图6)。此印只施边栏,不合时制,当为伪印。边栏。
指刻铸于阴文印面印文之外的方形界框。在官印系统中,战国习见,秦和西汉无之。东汉和魏晋十六国个别官印有边栏。如秦、西汉或南北朝风格的官印中见到栏边,要格外留神。就私印而言,从战国至北朝,只在战国至西汉早中期部分私印见到,其他时代风格的私印如边栏,伪作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印章自名
不同时代的印章有不同的印章称谓,同一时代官级不同,官印的称谓也可能不一样。如伏波将军(图7),上世纪70年代济南市文物店收购,《山东新出土古玺印》著录,时代定为汉。边长1.3厘米。此印甚小,乃极拙劣之伪作。也许是因为东汉名将马援曾任伏波将军之故,伪造伏波将军官印者颇多。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旧藏有一“伏波将军”印伪品。检两汉官印制度,二千石以上高官皆称“章”或“印章”、“之印章”,以连同原官名凑足5字。二印不合此制,知为伪品。
印文内容
所谓印文内容,主要指古代官印中所含的特殊的官名、地名,特别是那些仅见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官名、地名。如一方印章上出现了这种官名和地名,但印章制度与风格又不见于此时,使可定为伪印。如1870年何昆玉辑《吉金斋古铜印谱》中“绣衣执法”一印(图8)。此官系王莽时期独有,《汉书·王莽传》记载:“莽改御史为执法,又置中郎将绣衣执法五十五人,分填缘边。”但新莽官印圆劲而又无四字者,此印生硬板滞,必为伪印。印章钮式
就隋以前公私印而言,鼻钮占了绝大多数,而龟钮等其他钮式的印章只占一小部分。物以稀为贵,龟钮等奇异钮式便成了作伪者青睐的对象。
“军假侯印”(图9),1979年济南市文物商店收购,边长2.3厘米,原时代定为汉。此印钮式臆造明显,当为伪印。汉魏之时军假侯乃军曲侯之副手,只能用鼻钮。此印钮为龟上再盘一蛇,当为玄武之类。这种钮式绝不见汉魏官印。再说,汉魏时,只有高级的侯王印“侯”字无单人旁,而低级的军假侯、军曲侯“侯”字皆有单人旁,伪作者印史知识欠缺是明显的。谨列上海博物馆藏“军假侯印”(图10)以为参照。印台厚度
早期印章的印台指印钮以下的部分,其薄厚因时代而有所变化,如两汉时期官印印台大致在0.6-1.0厘米之间,印台变化的趋势是由薄至厚。过厚过薄者皆要小心。
如西安文物库房藏有一方“军假侯印”(图11)。《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中收录此印时虽未提供印体照片,但从它著录的印台厚0.2厘米的超薄厚度便可判为伪物。当然参照上海博物馆藏“军假侯印”(图10),此印“侯”字误刻,印文单薄已不用再论。
一次有位藏家拿来一方“某某司马”的6字“汉官印”。仅从他细心描摹的高近2厘米的印台看,我便告诉他此为伪印。而且官名有拼凑之歉,钮式也不伦不类。但这位藏家坚信此印“皮壳”(即锈层)是老的,印是汉代。
印章锈色
古代印章的收藏分为古玺印和流派篆刻两大类,其中古玺印中,铜印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曾长期埋在地下,即使为传世品,也会产生锈蚀。如西汉“李信私印”(图45)等。古印的锈主要有两个层次,即表面为绿锈,绿锈下为枣红锈。有时绿锈上还有土锈结合的硬块。绿锈在印章表面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方可能已露出枣红锈。锈层较厚,附着结实。
近年因藏印之风又兴,市场上伪印甚多。但总的来说,现代伪印的锈无论是用漆调色涂抹,还是用硫酸铜加化学试剂置于潮湿环境下“培养”出来,都有两点共性:第一,锈层薄,涂抹而均匀,层次单调,绿锈色多发白(图12),不似古印真品的绿锈沉古。第二,与印本身铜质结合不紧,较容易除掉。
印章材质
古代不同级别的人,用印的质材是不一样的,其中铜印最普通,玉、金、银印最尊贵,官印系统尤如此。一次有位藏家拿来一方“古印”请我鉴定,印章竖长方形,大概0.6×1.2厘米。印文为“右空”,鼻钮。右空乃右司空的省文,此自为秦汉“官印”了。但此印有鎏金残痕,我告诉藏家此乃伪物,因为鎏金印汉魏时期是等同于金印的,非高官显宦不能用此。而秦汉时的这种竖长方形的半通官印是级别最低的官才使用的,制度矛盾。再则半通印是同期正方形官印的一半大,即大约1.2×2.4厘米,此印又显然小了。
曾见“夔州防御使符”(图13),以其自称“符”而非“印”,知为明末李自成政权官印,但印文轻佻,边款刀功恶俗孱弱。再看竟为染色印石刻成,而非铜质铸造,钮制更不着边际,知为近年伪物。检索资料,“夔州防御使符”原印铜质(图14),传出山东恩县。印背右刻“夔州防御使符”,左刻“永昌元年四月日造”,印侧刻“宇字贰佰贰拾伍号”。现藏国家博物馆。 篆刻风格
篆刻风格是鉴定古印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后世作伪都能摹仿古印的大概,但对特定时代形成的篆刻的内在神韵是难以毕肖的。这也就如同字画鉴定中强调的“时代风格”。总的说来,战国古玺,古奥灵动。秦代印章多以小篆凿于界格之内,转折自然而富于弹性。两汉官印或铸或凿,但都趋向整齐端庄。新莽印章,笔画匀挺,工稳颀长,铸制精工。魏晋印章多方折松散。南北朝印章更趋粗朴豪放。据此,如果有人称藏有一方南北朝官印,印文结构谨严,布局亭匀,那不可能是真品。同样如谁有一方呆滞无神或雄肆奇崛的“莽印”,你也千万不要当真。如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著名画家、篆刻家于希宁编《黄宾虹藏秦汉印拾遗》中有一方“义□道宰印”(图15)。此印5字排3行、“印”独占一行及独特写法均为莽印法式,公元8年,王莽篡汉,并开始“大刀阔斧”地托古改制,将许多层级的长官改称“宰”,如改“县令长曰宰”。但此印周边不整,结字板滞小气,线条僵硬。而莽印真品,一般都方整谨严,篆法遒丽,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蒙阴宰之印”(图16)
汉玉印是印苑中的精灵,价格远贵于铜印,历来伪品较多。曾见西安一藏家出示自藏玉印六七方,俱为赝制,有的还用的是近年才盛产的辽宁岫岩玉雕成。别说普通藏家,伪玉印也常使博物馆专业人员“打眼”。如《西安文物精华·玉器》收录玉印即真伪混杂。其中“陈请士”印(图17),为考古发掘出土之西汉玉印精品。印文以方为主,辅之以圆,挺健而不失婉畅。“宋珩印”(图18)覆斗钮型制尚称标准,但印文笔画琢磨苟且,僵硬而无婉通之感。笔道起收处多作尖状,而真正汉玉印多方起方收。“宋”字宝盖头错为秃宝盖。要知玉印初兴于战国,鼎盛于两汉。此间玉印存世约五百余,其中汉代最多,战国次之,个别为秦代。这个数字仅占同期存今玺印总数的百分之一强。当年汉玉印的主人社会地位比高,其文化水准必不致连自己的姓都刻错。而另一方“秦玉印”(图19)文字无一正确,有妄加边框,实向壁虚造,精神与秦汉时代相去万里。
前面多举古玺印伪造之例,实际上在明清流派印收藏中,“阶级斗争”也十分激烈。伪仿之印的目标多瞄准文彭、何震、丁敬、黄易、黄士陵、吴昌硕等印坛巨子。
“祖永”印(图20),见2007年 1月10日《收藏快报》之《记录黄士陵与秦祖永感情交往的田黄印章》,寿山田黄石。
黄士陵(1849-1908年),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安徽黟县人。其印刀法精熟,光洁清峻。“祖永”印小气拘泥,断非黟山风格。另外,田黄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仅数里长的寿山溪两旁水田下的古砂层中,属“冲积形砂矿”,主要成分是地开石。澄黄莹润,半透明,颜色由外而里逐渐变淡,石中隐约可见罗卜状细纹,表面有黄色或黑色的石皮,间有红色的格纹。罗卜纹、石皮、格纹是田黄的独有特征。“祖永”印从照片看亦非田黄。
流派印鉴定,切不可一看边款署某一名家就坚信不疑。应从各类印谱中寻找资料,分析其篆法、章法、刀法,体会其篆刻神韵功力是否相符,最好再请教几位印章专家,一定要谨慎。
印章收藏与其他收藏一样,追求年代久、名头大、艺术水平高、品相好等。印章史上,战国、秦汉是两上比邻的高峰,自然应是首先搜求的对象。其中官印远少于私印,故以官印为贵。钮式中常见为鼻钮、瓦钮,其他钮式如龟钮、辟邪钮、带钩钮等远少于鼻钮,价格当然高于鼻钮印。古玺印中铜印最多,玉印、银印、金印极少,备受藏家倾睐。流派篆刻方面,明代印章已极罕见,得到清代印以足欢喜,如为名家有年款之作,价格自然更高。另外,无论古玺印还是流派印,个头大者一般比个头小的为贵。
就西安文物市场来讲,2000-2001年时,一般鼻钮秦汉印在300-400元左右,战国古玺和其他钮式印略贵于此。一般鼻钮官印在1000-2000元左右。龟钮、驼钮印可达3000-5000元。元押一枚50-100元。上年头的明清篆刻作品很少,有名头者更难得一见。到今年,一般鼻钮秦汉印在800-1800左右,战国古玺和其他钮式印略贵于此。一般秦汉魏晋鼻钮官印在7000-10000元左右。
评论(已有1条)
转发0 阅读全文
紫砂壶世家和派别
2011-03-30 21:09
紫砂壶世家和派别
[2011-03-30 09:36:17]
除了耳提面命的师授徒承的技艺薪传之外,紫砂陶艺还形成了风格流派。在紫砂壶艺中,历来就有光货、花货、筋瓤货等器型表现手法,它们的成型手法在身筒制作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工艺之处,在装饰手法上却大不相同,所形成的美学趣味也不同,各个从业艺人除了随师傅所接受的工艺影响外,还会根据自身文化修养、审美喜好和技艺手段,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以时大彬为例,“初自仿供春得手”,日后有所变化,他的光货制作,在清代邵大亨手里达到了极致,“清嘉、道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而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却是从仿邵大亨人手:“我仿制大亨作品的第一件就是掇壶,作于1936年……经仿制邵大亨的作品,壶艺水平产生了飞跃。”由此可见时大彬一邵大亨一顾景舟的壶艺流派,而顾景舟的制壶技艺目前为更多的徒弟们所承继、发扬,徐汉棠、周桂珍、高海庚、李昌鸿、沈巨华都是这一流派的杰出壶艺人物。
时大彬的徒弟徐友泉仿古尊彝诸器,文献记载他“毕智穷工,移人心目”的作品样式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这种造型取向,到清初更多地为陈鸣远所继承。陈鸣远把青铜器型如双卮、鼎、爵、觚等变化为文房雅玩,在这个造型基础上,他创造了像生作品,并以自然界的动植物形体入壶,使花货茶壶崛起而成为紫砂茶壶的重要形制。民国时期著名艺人蒋彦亭,走的是陈鸣远一路,仿制临摹飞禽走兽、虫鱼花草形状,擅制水盂、水滴、文房用具、杂玩等项;同时期的陈光明也擅此道,善作玩具和果品,如核桃、菱角、栗、柿、橘子、灵芝等,细巧玲珑,色形逼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七“老艺人”之一的裴石民先生,摹仿陈鸣远的作品甚多,精工细作,几可乱真,有“陈鸣远第二”之称,作品除茶壶外,文房雅玩、杯盘炉鼎、花盆、假山、花果、蚕等,均有所创,形态各异,风格多样。当代已故工艺美术大师蒋蓉,跟随伯父蒋彦亭学艺,发扬了陈鸣远注重生活的创造精神,在像生果品和花货茶壶的创作上蔚成大家;当代花货大家朱可心专事花货创作,以梅、竹等形象入壶,留下了丰富的造型积累,而他的徒弟汪寅仙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名闻中外的花货大师,在朱可心和汪寅仙的身上可以看到陈鸣远的艺术渊源。
民间工艺的一大传承特色,就是长辈带晚辈,父母传子女,这种情况在紫砂业更为典型,因为过去紫砂从业者大多是“耕且陶焉”的生产方式,做紫砂是农闲时的劳作,是副业生产,传帮带比较方便,也更易见经济利益。但农家的业余生产,往往也形不成大的气候,形成不了特色;紫砂做坯技艺在有的人家也能代代相传,但没有社会影响,甚至有的还讳言从事这种手工生产,也就大多湮没无闻。只有专业其事,把紫砂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人家才会在上面倾尽全力,形成规模,形成家族特点,进一步在社会上形成品牌。
如今,在宜兴丁蜀镇最有影响的是徐门紫砂世家,其家族从事紫砂行业已有100多年,可追溯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徐秀棠的祖父徐锦森,绵延至今已有五代。
徐锦森从清道光年间就开始从事紫砂制作,在蜀山南街开设商号“福康”,专营紫砂产品。两个儿子徐祖安和徐祖纯帮助经营,兴旺时期,月产量约有五千件之多,用木船运至常州,再JlI上火车转运至各地,产品一度远销东南亚一带(南洋),并从天津港销往日本(东洋)。徐祖纯的夫人邵赛宝,其父邵云甫是著名紫砂艺人邵.大亨的同属,其手艺在东南亚、日本等地享有盛名;邵赛宝的兄弟邵元章、邵茂章、邵宪章、邵全章也是当时的能工巧匠。徐祖纯和邵赛宝成家后,“福康”日渐兴旺。徐祖纯除了擅长经、…::;.营,还亲手参与劳作,紫砂品种有各式花盆、花瓶、帽筒、五七子盘、大小茶盘,尤善各式方器的制作。
徐祖纯和邵赛宝育有六子一女。三儿徐汉棠和四儿徐秀棠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夫人王定梅、陈凤妹也从业紫砂,六女徐秀文也作紫砂陶;徐汉棠长子徐达明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祖纯的孙辈和重孙辈中,有20人从事紫砂制作,徐门成为在宜兴紫砂业内名副其实的紫砂世家。
在宜兴,除了徐门之外,尚有蒋蓉、顾绍培、毛国强、范洪泉、束凤英、束旦生、王石耕、王小龙、周志宣等家庭传承。
蒋蓉本人出生于紫砂世家,父亲蒋鸿泉,母周秀宝,伯父蒋鸿高均从事壶艺,她从小便随父亲和伯父学艺,成为一代花货大师。她的兄弟蒋淦方、蒋淦勤,妹蒋定凤,亦从事壶艺,并有一定成就;女儿蒋艺华,婿周俊,为其徒弟,得其真传。弟蒋淦方之子蒋兴宜,妹蒋定凤之子钱和生、钱建生,之女钱雪梅,亦从事壶艺。
顾绍培的祖父顾三大是紫砂新釉出身,经营紫砂,母亲也做坯件,现在女儿顾婷、顾勤,女婿储峰、汤杰都在传承紫砂技艺。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婉芬,父亲曹秀歧、母亲承杏珍从业紫砂,祖父曹济生紫砂经营有成,儿子范建军(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媳费寅媛,女范建华、婿陆君都从业紫砂,也是一个家庭强队。
毛国强父亲毛顺生,女毛文杰、毛文渊,子毛子健、媳汪华艳均以紫砂为家业。
束凤英、束旦生之父束六度,束凤英子范亚君,束旦生子束群,他们也是紫砂世家。
陶刻邵云如的儿子邵洪坤、邵洪明,继承陶刻,洪明子邵新和随任淦庭学陶刻,其两个J卜儿子也从业紫砂。
应该说,上袁、潜洛两个老村上也有一些祖传的紫砂制作传人,如顾景舟兄弟顾陆洲、顾锡洲及其下代;王寅春子孙,除在耕(子王惠中、媳尹陶)、王小龙、高丽君夫妇(女王柯钧)一脉外,还有王三大亦从业紫砂。
著名艺人陈绶馥的后人陈金兔、陈金海、陈顺金亦从祖业,再其后陈增庆和陈增庆的儿子周志宣(随母姓)从业紫砂。
沈孝虎、沈孝鹿的父辈是紫砂业人,沈孝虎的儿子沈新根、沈建强,孙辈邵国良也从业紫砂。
著名艺人赵松亭其子赵乾泰、孙赵增大及后辈赵丽娟、赵丽华亦从业紫砂。
汪宝根子汪福庭、汪连大,孙女汪菊芳(子赵元元),汪洪芳、汪梅芳从业紫砂。
三代以上人从业紫砂的还有:
邵陆度的女儿邵沛华、外孙高伟中。
倪祥林的儿子倪顺生、孙倪建军。
邵新荣的儿子邵杏甫、孙邵俊,儿子邵亚南、孙邵明。
邵全根的父邵继康,儿子邵忠元、孙邵志良,儿子邵忠营、孙邵志刚。
徐顺清的后人一线,徐定奎——徐小奎一徐耀军。
胡复根的儿子敖洪、孙立伟,儿子敖君、孙立明。
上袁村今年72岁的董新华的父亲董连大、爷爷董顺元皆从业紫砂,儿子董跃明、董逸明也随父从业。
陈鸣远的后代有陈新洲、陈永洲,陈新洲的儿子陈国君。
邵大亨的后代从业紫砂,直到邵南生、遗生,其后才中断紫砂从业。
程寿珍的儿子程盘根,孙辈程然根,再后程永章、永泉,程永春子国春,永泉子建明、建云。
邵章大子邵申祥、孙邵逸平,子邵顺祥、孙邵小良。
潘洪福的儿子潘林宝、孙潘羊大,儿子潘林根、孙潘周新、潘建新、潘卫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