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赤壁市农村饮用水枯水期水质监测工作总结
2011年赤壁市农村饮用水枯水期水质监测工作总结
实施农村饮水卫生监测项目,是我国政府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加快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饮水卫生监测工作,列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之一,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大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责任重大。
为了规范农村饮用水监测项目的管理,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根据省爱卫办和省疾控中心的安排,我中心于今年3月份组织专班对全市集中式、分散式供水点进行全面调查,从94个集中式供水单位中,按分层随机原则,选取70个集中式供水单位,从全市所有分散供水点中选择2个分散式供水监测点,并进行了水样采集监测和卫生学评价。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实施情况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我中心成立了以胡培锋主任为组长,付立新副主任为副组长,由中心疾控科和检验科相关专业人员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实施和开展这项工作。
(二)制定方案
根据2011年湖北省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项目启动会议精神和 1
《2011年湖北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2011年赤壁市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
(三)确定监测点
按照集中式供水的水源类型、水处理工艺、规模大小,结合供水人口等进行分层,按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在全市94个集中式供水点中选择70个供水点为集中式供水监测点,监测点覆盖全市14个乡镇(办事处)。按照覆盖我市分散式不同水源类型和取水方式的实际饮用情况随机选取赵李桥镇羊楼司村6组和中伙镇罗县村11组2户农家为2个分散式供水监测点。
(四)开展技术培训
中心专业人员于2011年3月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2011年湖北省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项目启动会议”后,及时向卫生局和疾控中心领导汇报会议精神,并组织成立卫生调查组、水样采集、检验组、质控审核组以及网络直报组等,并对各组专业人员进行农村饮水卫生监测工作培训,以利于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开展监测
2011年4月,按照《2011年赤壁市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在中心领导的指挥下,基本情况调查组、水样采集组、检验组开展了现场调查和水质检测工作,网络直报组于5月20日之前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上报了监测数据。
(六)加强质控
为保证监测数据可靠和可比性,赤壁市疾控中心采取了现场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质量保证措施,对现场调查和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审核。
实验实建立了严格的采样制度,在进行水样采集时,同时采样10%的平行样品,在检验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加标样品,两个平行样品的检测结果误差范围以及加标回吸率均在可信区间内。
(七)数据审核和分析
赤壁市疾控中心对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实施审核、分析、上报。
二、监测结果
上半年枯水期共采集70个集中式供水监点水样(出厂水和末梢水)共计140份,分散式供水共采集2户农户家庭储水器中水样4份;水样采集、保存、运输、检验等均按现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2006)规定执行。
(一)集中式供水点水样检测结果
1、水样卫生检测情况
70个集中式供水监测中,使用地面水32个,占45.7%,使用地下水38个,占54.3%。按照监测方案要求,对142份出厂水和管网末稍水进行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砷、氟化物、硝酸盐、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18项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其中枯水期出厂水水样合格48份,其合格率为67.14%;末梢水水样合格47份,其合格率为67.14%。
在140份出厂水和末稍水水样中, 11项单项指标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砷、氟化物、硝酸盐的出厂水和末稍水合格率均达到100%,单项指标合格率较低的为浑浊度(水厂水68.6%、末稍水67.1%)、其次为菌落总数(水厂水和末稍 3
水合格率均为88.6%),具体结果详见附表1。
2、消毒合格率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
70个集中式供水点中有14个供水点采取了消毒措施, 采取液氯消毒7个,占50%;采用漂白粉消毒6个,占42.86%;采用二氧化氯消毒1个,占7.14%。经检测,14份出厂水中余氯合格的水样为0;14份末稍水中余氯合格的水样有14份, 其末稍水消毒合格率为100%。
70份出厂水和70份末稍水中未检出耐热大肠菌的水样各有48份,其出厂水和末稍水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均为68.6%。
3、消毒设施配备率及使用情况分析
70个集中式供水工程监测点中,配备有消毒设施的有14个,消毒设施配备率为20%,在已配备有消毒设施的14个集中式供水点中,按要求使用消毒设施的有14个,其按要求使用的消毒设施比例达100%。
(二)分散式供水点水样监测结果
2个分散式供水点供水方式分别为人力取水和机器取水,经对2个分散式供水点4份水样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合格率均达100%。
(三)水性疾病发生情况
赤壁市上半年没有发生水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三、主要结论
(一)赤壁市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与未改年份监测资料相比有较大提高。
(二)影响我市农村饮水卫生不合格中的主要指标是细菌数指标、PH值和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色度,应加强饮水消毒和水处理等。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处理设施不完善,已监测70个集中式供水工程中完全处理仅占18.6%,无消毒设备占80.0%。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的技术支持不足以满足农村饮用水调查监测工作。
(二)政府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调查的资金投入不够。
五、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做好水质监测工作的责任感,提高现场调查资料和水质监测的质量。
(二)加强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稳定负责这项工作的检测技术和数据管理人员,保障水质监测数据的科学性。
(三)当好政府的参谋,充分利用水质监测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切实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性,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
(四)加强与水利部分的沟通,确保农村饮水卫生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将监测信息用于农村改水规划。
(五)落实监测人员和监测经费,强化在工程设计审查和施工验收中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的职能作用。
(六)加强专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检测水平。
(七)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扬长避短,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工作。
赤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年6月20日
第二篇: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
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及变化趋势,建立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常规监测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是国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经常性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全国爱卫会办公室负责管理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省级爱卫会办公室和地市级、县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爱卫会办公室)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第四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实施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第五条监测工作管理部门主要任务包括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监测经费,制定监测方案、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完成监测报告。
第六条监测工作具体实施部门主要任务包括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质量控制和人员培训,水样采集、实验室分析和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审核、数据处理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编制监测技术报告。
第七条具体实施监测工作的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通过省级或以上计量认证(暂未通过的县市,由地市级具体实施),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监测工作,配备与完成监测任务相适应的人员、仪器、设备,对监测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八条水样采集、保存、运输、检测分析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
第九条水质分析结果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
第十条监测范围、指标、频率、合格率计算及规范性监测表格式,由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监测方案时确定。
第十一条通过传染病监测网、全死因疾病监测网等途径,收集农村水性疾病发生情况和相关资料,开展水性疾病监测。
第十二条监测基础数据由县市、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省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省份监测基础数据进行审核确认,经省级爱卫会办公室同意后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本级监测技术报告报同级监测工作管理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将全国监测技术报告报全国爱卫会办公室。
第十四条县市、地市级和省级监测工作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本级监测报告和技术报告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同意后,提交同级人民政府,并报上级监测工作管理部门。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及时将全国监测报告和技术报告报卫生部。
第十五条监测信息资料实行档案管理制度。内容应包括组织实施机构、技术培训、监测进度及结果、检测原始资料、技术督导等与监测相关的全部资料。监测工作具体实施部门和个人未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不得擅自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资料。
第十六条监测工作纳入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定期通报全国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省级爱卫会办公室定期通报本省份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全国爱卫会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
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卫会办公室、卫生厅局:
为规范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及变化趋势,建立常规监测制度,根据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3号),我们组织制定了《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全国爱卫会办公室
卫生部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四日
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及变化趋势,建立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常规监测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是国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经常性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全国爱卫会办公室负责管理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省级爱卫会办公室和地市级、县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爱卫会办公室)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第四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实施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第五条监测工作管理部门主要任务包括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监测经费,制定监测方案、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完成监测报告。
第六条监测工作具体实施部门主要任务包括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质量控制和人员培训,水样采集、实验室分析和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审核、数据处理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编制监测技术报告。
第七条具体实施监测工作的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通过省级或以上计量认证(暂未通过的县市,由地市级具体实施),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监测工作,配备与完成监测任务相适应的人员、仪器、设备,对监测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级 告。第八条 水样采集、保存、运输、检测分析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
第九条 水质分析结果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
第十条 监测范围、指标、频率、合格率计算及规范性监测表格式,由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监测方案时确定。
第十一条 通过传染病监测网、全死因疾病监测网等途径,收集农村水性疾病发生情况和相关资料,开展水性疾病监测。
第十二条监测基础数据由县市、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省份监测基础数据进行审核确认,经省级爱卫会办公室同意后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本级监测技术报告报同级监测工作管理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将全国监测技术报告报全国爱卫会办公室。
第十四条县市、地市级和省级监测工作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本级监测报告和技术报告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同意后,提交同级人民政府,并报上级监测工作管理部门。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及时将全国监测报告和技术报告报卫生部。
第十五条监测信息资料实行档案管理制度。内容应包括组织实施机构、技术培训、监测进度及结果、检测原始资料、技术督导等与监测相关的全部资料。监测工作具体实施部门和个人未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不得擅自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资料。
第十六条监测工作纳入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定期通报全国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省级爱卫会办公室定期通报本省份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全国爱卫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残疾人联合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残疾人联合会、人事局:
为加强和规范盲人医疗按摩活动,提高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素质,保障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和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了《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卫生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保障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盲人医疗按摩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盲人医疗按摩,是指由盲人从事的有一定治疗疾病目的的按摩活动。
盲人医疗按摩属于医疗行为,应当在医疗机构中开展。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属于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其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残疾人联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盲人医疗按摩进行管理。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盲人,持设区的市级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审核同意证明,可以申请在医疗机构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
(一)本办法发布前,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二)本办法发布前,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及以上学历,并且连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2年以上的;
(三)本办法发布前,在医疗机构中连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满15年的;
(四)本办法发布前,在医疗机构中连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2年以上不满15年,并且通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
(五)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及以上学历,并且通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组织,并制定考试办法。具体实施由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负责。
通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盲人,取得考试合格证明,同时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五条 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可以申请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
第六条 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开办人应当为盲人医疗按摩人员;
(二)至少有1名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5年以上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
(三)至少有1张按摩床及相应的按摩所需用品,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四)有必要的消毒设备;
(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装订成册的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程;
(六)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七)有设区的市级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同意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的证明文件。
第七条盲人医疗按摩所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符合条件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名称为识别名称+盲人医疗按摩所,诊疗科目为推拿科(盲人医疗按摩)。
盲人医疗按摩所不登记推拿科(盲人医疗按摩)以外的诊疗科目,不设床位,不设药房(柜)。
盲人医疗按摩所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
第八条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在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与技术经验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二)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三)在工作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四)获取报酬;
(五)对卫生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九条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第十条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医疗按摩方案,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第十一条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得开展推拿(盲人医疗按摩)以外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不得开具药品处方,不得出具医学诊断证明,不得签署与盲人医疗按摩无关的医学证明文件,不得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盲人医疗按摩所应当按照规定的执业地点和诊疗科目执业,不得开展盲人医疗按摩以外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非盲人不得在盲人医疗按摩所从事医疗、预防、保健活动。
第十三条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十四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制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培训规划,保证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按照规定接受培训、继续教育和依法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
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盲人按摩指导中心根据培训规划制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培训计划,并负责组织培训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为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开展工作和学习提供条件,保证本机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接受培训、继续教育和合法从事医疗按摩活动。
第十五条 盲人医疗按摩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并收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聘用非盲人开展医疗、预防、保健活动的;
(二)开展盲人医疗按摩以外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的;
(三)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四)开具药品处方的;
(五)设床位、药房(柜)的;
(六)《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七)不具备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的。
第十六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不符合条件的盲人医疗按摩所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扩大诊疗科目登记、批准设置床位或药房(柜)的,其行为无效,由原发证机关或者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予以撤销。
第十七条盲人医疗按摩所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理。发生医疗事故的,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
第十八条原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残联教就字〔1997〕第103号)中有关主任(副主任)按摩医师、主治按摩医师、按摩医师(士)的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分别改为主任(副主任)医疗按摩师、主治医疗按摩师、医疗按摩师(士)。
在本办法发布前,取得的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继续有效。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按照残联教就字〔1997〕第103号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盲人包括全盲和低视力者。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9月1日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修订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已经2009年4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本规定同时向社会公布。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OO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保障举报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举报工作是检察机关直接依靠群众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作斗争的一项业务工作,是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举报宣传和受理、审查、分流、交办举报线索,以及督办、答复等工作,保障职务犯罪侦查依法顺利进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受理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犯罪的举报。
第五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举报中心负责举报工作。
举报中心与控告检察部门合署办公,控告检察部门负责人兼任举报中心主任,地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
第六条 举报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依靠群众,方便群众;(二)依法、及时、高效;
(三)统一管理,归口办理,分级负责;(四)严格保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五)加强内部配合与制约,接受社会监督。第七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鼓励群众依法举报。
第八条 任何个人或者单位依法向人民检察院举报职务犯罪行为,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九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举报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上下级人民检察院之间、部门之间举报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举报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与监察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与配合,建立和完善举报材料移送制度。
第二章 举报线索的受理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专门的举报接待场所,向社会公布通信地址、邮政编码、举报电话号码、举报网址、接待时间和地点、举报线索的处理程序、查询举报线索处理情况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
第十二条 对采用走访形式举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指派二名以上工作人员在专门场所接待,也可以到举报人认为合适的地方接待。接待举报时应当制作笔录,载明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和举报的具体内容,经宣读或者交举报人阅读无误后,由举报人和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签名或者盖章。需要录音录像的,事先应当征得举报人同意。
对多人采用走访形式举报同一职务犯罪行为的,应当要求举报人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一般不超过五人。
接待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告知举报人要如实举报和捏造、歪曲事实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对采用书信形式举报的,负责处理来信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拆阅。启封时,应当保持邮票、邮戳、邮编、地址和信封内材料的完整。
第十四条 对采用网上举报以及电话、传真等形式举报的,参照本规定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实名举报人提供的举报材料内容不清的,举报中心应当在接到举报材料后七日内与举报人联系,要求举报人补充有关材料。
第十六条 反映被举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在接受举报后立即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审批: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三)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四)其他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
第十七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直接受理由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也可以经检察长批准,将本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
第十八条 举报线索涉及多个地区的,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检察院管辖;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察长和有关侦查部门负责人接待举报制度。接待时间和地点应当向社会公布。
地市级和县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当定期接待举报。
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接待举报的时间和方式。
必要时,举报中心可以通知有关侦查部门负责人共同接待举报人。
第二十条 对以举报为名无理取闹的,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对严重妨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履行公务,扰乱检察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应当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举报线索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受理的举报线索由举报中心统一管理。本院检察长和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收到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批交或者移送举报中心处理。有特殊情况暂时不宜移送的,报检察长或者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二条 侦查部门在侦查中发现的需另案处理的线索,一般应当在两个月内向本院举报中心通报;对暂时不具备查办价值的举报线索,应当每月向举报中心集中通报一次;经初查不予立案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一个月内移送举报中心。
第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实行举报线索分级管理制度。涉及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要案线索,应当在受理举报线索后十日内填写《检察机关要案材料移送、备案报表》,向上级人民检察院移送或者备案。情况紧急的应当及时办理。
第二十四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报送的备案材料应当及时审查,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在十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面通知报送备案的下级人民检察院。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举报中心应当建立举报线索数据库,指定专人将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举报线索的主要内容以及办理情况等逐项录入计算机。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之间应当利用检察专线网传输举报线索,提高举报线索的传输效率。
第二十七条 举报中心应当定期清理举报线索,对线索的查办和反馈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条 举报中心应当每季度对举报线索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综合分析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举报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向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和本院检察长报告。
第四章 举报线索的审查
第二十九条 举报中心对接收的举报线索,应当确定专人及时审查,根据举报线索的不同情况和管辖规定,自收到举报线索之日起七日内分别作出处理:
(一)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依法受理;
(二)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但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三)内容不具体的匿名举报线索,或者不具备查处条件的举报线索,经检察长审批后存档备查。
第三十条 举报中心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群众多次举报未查处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初核,查明举报的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属于本院管辖,是否需要立案侦查。
第三十一条 举报线索的初核应当报经检察长审批,按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确定责任人及时办理。
初核前,举报中心应当向有关侦查部门通报。
第三十二条 初核可以采取询问、调取证据材料等措施,一般不得接触被举报人,不得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财产。
第三十三条 初核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办案安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第三十四条 初核后应当制作初核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决定。
第三十五条 侦查部门收到举报中心移送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一个月内向举报中心回复处理情况,三个月内回复查办结果;情况复杂,逾期不能办结的,报经检察长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延期办理的情况应当及时向举报中心通报。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侦查部门应当书面回复查办结果。回复文书应当具有说理性,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举报人反映的主要问题;(二)查办的过程;
(三)作出结论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举报中心收到回复文书后应当及时审查,认为处理不当的,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审批。
第三十七条 举报中心对逾期未回复处理情况或者查办结果的,应当进行催办;超过规定期限一个月仍未回复的,应当向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拒不回复或者无故拖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报告检察长。
第三十八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可以代表本院向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举报线索。交办重要举报线索,应当报检察长审批。交办前应当向有关侦查部门通报,交办函及有关材料复印件应当转送本院有关侦查部门。
第三十九条 举报中心负责管理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交办的举报线索。接到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举报线索后,应当在三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审批。
第四十条 对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举报线索,一般应当在三个月内办结。情况复杂,确需延长办理期限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延期办理的,由举报中心向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报告进展情况,并说明延期理由。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交办案件办结后,负责侦查的部门应当将查办情况和结果报检察长审批,并制作《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本院举报中心,以本院名义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审查。
第四十二条 《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案件来源;
(二)举报人反映的主要问题;(三)查办过程;
(四)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五)处理情况和法律依据;(六)实名举报的答复情况。
第四十三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收到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后,应当认真审查。对事实清楚、处理适当的,予以结案;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不准,处理不当的,提出意见,退回下级人民检察院重新办理。必要时可以派员或者发函督办。
第五章 实名举报的答复
第四十四条 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举报的,属于实名举报。实名举报除通讯地址不详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及时答复举报人。
第四十五条 对采用走访形式举报的,应当场答复是否受理;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接待举报人之日起十五日内答复。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负责实名举报答复工作。必要时可以与本院有关侦查部门共同答复。
第四十七条 答复可以采取口头、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方式进行。口头答复的,应当制作答复笔录,载明答复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及答复内容、举报人对答复的意见等。书面答复的,应当制作答复函。邮寄答复函时不得使用有人民检察院字样的信封。
第四十八条 答复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办理的过程;
(二)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三)处理结果和法律依据。
第四十九条 举报人不服不立案决定提出的复议请求和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提出的申诉,由侦查监督部门办理。
第六章 举报保护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维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一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采取下列保密措施:
(一)举报线索由专人录入专用计算机,加密码严格管理,未经授权或者批准,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查看。
(二)举报材料不得随意摆放,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举报线索处理场所。
(三)向检察长报送举报线索时,应当用机要袋密封,并填写机要编号,由检察长亲自拆封。
(四)严禁泄露举报内容以及举报人姓名、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严禁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者被举报单位。
(五)调查核实情况时,严禁出示举报线索原件或者复印件;对匿名举报线索除侦查工作需要外,严禁进行笔迹鉴定。
(六)其他应当采取的保密措施。
第五十二条 举报中心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受理网上举报,严格管理举报网站服务器的用户名和密码,并适时更换。
利用检察专线网处理举报线索的计算机应当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
通过网络联系、答复举报人时,应当核对密码,答复时不得涉及举报具体内容。
第五十三条 对打击报复或者指使他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经调查核实,应当视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处理:
(一)尚未构成犯罪的,提出检察建议,移送主管机关或者部门处理;
(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对举报人因受打击报复,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名誉损害、财产损失的,应当支持其依法提出赔偿请求。
第五十五条 举报人利用举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诬告陷害他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对举报失实并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采用适当方式澄清事实,为被举报人消除影响。
第七章 举报奖励
第五十七条 举报线索经查证属实,被举报人构成犯罪的,应当给予举报人一定的精神及物质奖励。
第五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根据举报追回赃款的,应当在举报所涉事实追缴赃款的百分之十以内发给奖金。每案奖金数额一般不超过十万元。举报人有重大贡献的,经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在十万元以上给予奖励,数额不超过二十万元。有特别重大贡献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上述数额的限制。
经查证属实构成犯罪但没有追回赃款的案件,可以酌情给予举报人五千元以下的奖励。
对举报渎职侵权案件有功的举报人员,参照上述规定给予奖励。
第五十九条 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应当在判决或者裁定生效后进行。奖励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涉及举报有功人员的姓名、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第六十条 举报奖励工作由举报中心具体承办。
第六十一条 奖励经费在业务经费中列支。
第八章 责任追究
第六十二条 举报中心在举报线索管理工作中,发现检察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当提出建议,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政治工作部门或者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六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擅自处理举报线索的;(二)私存、扣压或者遗失举报线索的;
(三)故意泄露举报人姓名、地址、电话或者举报内容,或者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被举报单位的;
(四)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
(五)压制、迫害、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六)查处举报线索无故超出规定期限,造成举报人越级上访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七)隐瞒、谎报、缓报重大举报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此前发布的有关举报工作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规定。
第六十五条 本规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发〔2009〕20号
【发布日期】2009-04-13
【生效日期】2009-04-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四月十三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
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是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畅通司法民主渠道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司法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更好地接受民主监督,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现就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是践行司法为民、推进司法民主的关键环节。审判执行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是人民法院的职责所在,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本质要求。要更好地实践“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地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关注民生,以实际行动尊重群众意见,发扬司法民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人民性优势。
(二)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是发挥好审判执行职能、完善司法公开、优化司法决策、实现案结事了的重要保障。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务,要切实做好审判执行工作,促进办案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就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联系实际、深入群众,大力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努力开拓创新,积极推行审判公开制度,积极改进各种便民利民的诉讼措施,在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司法决策的科学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三)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是促进司法廉洁、增强队伍素质、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民意沟通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接受外部监督,有助于促进人民法院的队伍建设,提高法官办案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不断改进纪律作风,树立司法公正、高效、为民、廉洁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人民法院自身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着力构建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各级人民法院要按照科学、畅通、务实、有效、便捷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民意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把握社情民意,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行使权利、表达意见、监督司法,使民意成为司法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使各项决策顺应群众要求,符合司法规律。
(二)大力扩展民意沟通的对象范围。各级人民法院在确定工作思路、完善便民措施、评价司法效果等工作中,应根据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其他法律工作者、基层群众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注重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及时了解最广大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三)改进和完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法院人民监督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改进和完善联络的方式方法,在联络工作经常化的基础上,根据每年确定的工作重点,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报工作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
(四)改进和完善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社团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积极主动、及时沟通、充分协商、务实有效”原则,制定相关工作规则,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协调工作,通过建立定期联络制度、联合调研制度等方式通报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加强日常交流、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开展与工青妇等社团组织经常性的工作沟通。
(五)改进和完善特邀咨询员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要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工作条例》,扩大选任特邀咨询员的代表领域的广泛性,进一步加强与特邀咨询员经常性的沟通联络,注重听取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适当方式及时转化为司法决策意见。同时,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特邀咨询员开展工作,努力为加强特邀咨询员与基层群众沟通联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六)改进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要切实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改进和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和管理机制,加大调整、充实人民陪审员力度,中级和基层人民法院每年至少应当组织两次座谈会专门听取人民陪审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发挥来自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通过他们了解民情、宣传法律,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沟通民意功能的最大化。
(七)健全和创新法院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机制。建立法院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联系点开展调研。进一步推进法官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大法官和高级法官要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及时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八)健全和创新司法决策征求意见机制。进一步促进制定司法解释、司法指导意见等过程中征求民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探索设立法院开放日,邀请公众参观法院,旁听审判,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探索建立基层司法服务网络,聘请乡村、社区一些德高望重、热心服务、能力较强的群众担任司法协理员,协助人民法院化解矛盾,代表人民群众反映意见;选任基层干部群众担任特邀调解员、执行联络员,使司法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方便群众;加强网络民意收集制度,抓好机关网站建设,丰富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民意调查等栏目,方便群众发表意见和建议。
(九)改进和完善网络民意沟通机制。积极推行审判、执行信息网络公开制度;加大庭审网络直播力度;各级人民法院主要领导每年至少应参加1次与网民直接交流、沟通、互动活动,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对于了解的民意、听到的反映,可通过在线解答、个别沟通的方式,让群众了解信息,感受人民法院对民意的尊重;完善通过网络及其他各种途径受理群众举报的工作制度,有条件的法院可开设专门的电子信箱,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
(十)改进和完善人民法院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机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重大司法决策及案件审判信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司法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交流,认真执行《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制度》以及《关于进一步完善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制度的补充规定》,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积极收集舆情,了解民意,宣传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人民法院每年至少要组织2次会议专门讨论和分析各种舆情,把握司法工作动态。
(十一)健全和创新民意转化机制。要实现民意转化的制度化,及时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筛选、分类、分析,把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工作整改的内容。意见和建议涉及立法修改事项的,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涉及政策制定事项的,向有关决策部门提出;涉及制定或修改司法解释事项的,逐级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把民意吸收、转化情况作为评价工作的重要指标,开展经常性的民意调查、意见征询活动,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十二)健全和创新工作整改情况向群众反馈机制。出台重大司法决策时,可在新闻发布等环节就决策过程中听取和吸收民意情况作出专门说明;对于其他具体事项的整改情况,可以通过媒体发布、信函回复、实地回访、组织座谈等方式向群众反馈,争取理解和支持,增强司法公信力。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务求取得实效
(一)各级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民意沟通工作,将加强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注重工作实效。各级人民法院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此项工作,摆正位置、以身作则,切实抓好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切实将社情民意及时转化为司法决策的重要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抓好民意沟通工作具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工作,层层抓好落实,确保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各级人民法院要明确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此项工作。要认真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各种好的做法,注重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依法了解、参与、监督司法决策。
(三)上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下级人民法院的指导,组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及时通报督查结果。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人民法院在积极改进和完善自身民意沟通工作的同时,应及时总结各地人民法院的典型经验,推进民意沟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四篇:县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报告
XX县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报告
XX县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按照X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文件哈卫监发[2015]130号文件《XX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开展全县的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
2016年1月1日至5月30日,共采集水样109份。合格样品数为 78 份,合格率为71.6%。其中县政供水监测71份,合格59份,合格率为83.1%。
一、县政出厂水即XX县自来水公司水厂的出厂水每年监测4次,分别于3、5、8、11月份进行。2016年出厂水分别于3、5月份各监测一次,共2个水样,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
二、县政末梢水每月监测一次。共计10个末梢水监测点,分别为:XX县第三小学、江边豆腐串、晓英食杂店、回族希望小学、车来车往、小云超市、东莲食品超市、盛隆综合超市、天顺殡葬用品商店、恒江物业。2016年末梢水现已监测50份水样,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三、二次供水第年监测2次,分别为3、8月份。共计10个监测点,分别为:财政局、XXX、汇丰花园、XX物业、XX家属楼、XX小区、老热力公司、高级中学。2016年3月份已完成10份水样的监测,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
XX县疾控中心按照2015年《XXX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开展生活饮用水监测工作,至2016年5月30日,完成了方案要求的全部监测任务。每个月的饮用水监测数据和报表及时上报至XX市疾控中心和XX县卫生监督所。
第五篇:赤壁市城乡集中式供水水质监测工作总结
赤壁市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
监测工作总结
赤壁市CDC课题研究组
1、赤壁市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研究背景及实施研究的依据
水是维持生命和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饮用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程度及寿命的长短。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质不良可引起多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介水传染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赤壁市主要为五洪山的地方性氟中毒)和化学性污染引起的急慢性中毒。在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中,介水传染病有8种:霍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感染性腹泻病。2006年全国上报的法定传染病发病人数中介水传播疾病占总人数的27.7%,且以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及阿米巴性痢疾的发病人数最多。为确保饮用水卫生质量达标,根据省爱卫办和省疾控中心的安排,“十一五”期间,在农村,按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赤壁市新扩改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0余处,2009年我市被省疾控中心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点之一,按照《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我中心选择已建成
日供水20吨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单位50个作为监测点,在2009年、2010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开展了两轮水质监测工作;2011年,为了全面落实国家重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根据2011年湖北省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项目启动会议精神和《2011年湖北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中心按照随机原则选择监测点70个(包括城区水厂),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开展了水质监测工作。在城区,监测各水厂水质制度化,加强督导力度。
2、开展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研究的保障 2.1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的保障
为开展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提供保障,中心决定由疾控科、检验科和质控科承担该课题研究,由付立新同志任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人员由程定泽、赵安平、田炳秋、李晓白、饶金梅、丁新光、程姣、徐小鹏、彭珍、张清华、但丽琼等组成,并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付立新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和组织、协调工作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具体分组为卫生调查组、水样采集和检验组、质控审核组以及网络直报组等。由疾控中心各科室、城北疾控所、蒲纺疾控所抽调人员进行卫生调查,由疾控科、检验科人员进行水样采集,由检验科人员进行水质检验,由质控科人员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最后由疾控科进行网络上报和数据统计分析。
2.2课题研究资金的保障
赤壁市城乡集中式供水水质监测项目由中央转账支付市疾控中心资金10万作为课题研究专项资金。市疾控实行专款专用,足额代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2.3课题研究仪器设备的保障
为开展水质检验的需要,配备所有仪器设备,包括50ml酸式滴定管、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AA7003原子吸收光谱仪、XZ型系列多功能浊度仪、SHH-W21/600三用电热恒温水箱、JA2103电子天平(1/千)和FA2004电子天平(1/万)、PHS-3C 型酸度计、79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KJ-BII型无油空压机、GH4500电热恒温培养箱、S658电热恒温水浴箱等。
3、开展饮用水水质研究时间的安排及任务完成情况 3.1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2011年3月和8月,按照《2011年赤壁市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在中心领导的指挥下,基本情况调查组、水样采集组、检验组分别开展了枯水期和丰水期的现场调查和水质检测工作,网络直报组分别于5月20日和于9月20日之前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上报了监测数据。3.2课题研究任务完成情况 3.2.1基本情况:
赤壁市辖有11个乡镇,3个办事处,170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515395人,其中城镇总人口为341638人,农村人口为173757人。2011年监测集中式供水单位70个,总共覆盖354953人,其中完全处理13 个,供应334452人;混凝沉淀处理 20 个,供应7383人;仅消毒处理1个,供应4390人;未处理 36 个,供应8728人。
70个集中供水单位的水源情况:使用地面水水源32处,占45.7%,其中江河水3处,湖泊水4处,水库水11个,溪水13处,沟塘水1 处;使用地下水水源38处,占54.29%,其中泉水29处,浅水井9个。3.2.2 水样的采集:
全市随机抽样选定的这70个监测点,分别在每个监测点的枯水期(今年3月)和丰水期(今年8月)采集出厂水、末梢水水样一份,依次编号,按要求保存带回我中心检验科进行监测,共计280份水样。3.2.3检验结果:
2011年对全市70个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监测,对所采集的每份水样进行如下指标的测定:①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铁、锰、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硫酸盐、氨氮等13项;②毒理指标:砷、氟化物、硝酸盐等3项;③微生物学指标: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等3项;④
饮用水消毒剂常规指标:游离余氯(氯消毒)、臭氧(臭氧消毒)、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消毒)等。枯水期采集140份水样,均合格29份,合格率均为41.43%。丰水期采集140份水样,均合格38份,合格率均为54.29%。
4、开展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的技术方案论证
(一)13项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
1.色度:GB-5749-2006规定的饮用水色度的限值为15度。此限值是根据大多数人对此饮用水色度不会察觉出有色,它不能直接与健康影响联系。铂钴色度单位是国际普遍采用的表示方法。
2、浑浊度:GB5749-2006规定饮用水中浑浊度的限值为1NTU。它能指示饮用水处理过程,特别是絮凝、沉淀、过滤以及消毒各种处理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它对消毒有效性的影响关系很大。
3、臭和味:饮用水中臭和味可能指示有某种形式的污染或者在水处理和配送时的失误。饮用水的异臭和异味不能直接导致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但可得出该水已受到污染和不安全的信号,它们也是最常见的消费者投诉的指标。
4、肉眼可见物:饮用水不应该含有肉眼可见物。它会使饮用者产生厌恶感和疑虑,可能会因此拒绝接受此种饮用水。
5、PH:饮用水PH范围是6.5-8.5。它通常对消费者没有直接影响,但较低PH的水对金属管道和容器有腐蚀性,较高
PH不利于进行有效的氯消毒。
6、铁:饮用水并不是铁这种这种人体必需营养素的主要来源。当铁浓度大于0.3mg/L时,可使洗涤的衣服以及管道设备染上颜色。当铁浓度小于0.3mg/L时通常没有可察觉的味道,但可能会产生浑浊和颜色。
7、锰:饮用水中锰含量不应超过0.1mg/L,当饮用水中锰超过这一限度时会使饮用水带有不好的味道,并使卫生洁具和衣物染色。
8、氯化物:根据味觉阈,饮用水氯化物标准订为250mg/L。当饮用水中氯化物浓度过高,可使水产生咸味,并对配水系统具有腐蚀作用。
9、硫酸盐:基于硫酸盐可能产生水味和具有轻泄作用,将饮用水中硫酸盐标准订为不应超过250mg/L。当饮用水中硫酸盐的浓度>250mg/L时,饮用者可能产生胃肠道反应,也会使人觉察水有味道,同时还可造成配水系统的腐蚀。
10、溶解性总固体:基于对水味的影响,将饮用水中溶解性总固体的标准订为不应超过1000mg/L。当它大于此标准时,饮用水口感发生明显变化并越来越不好,同时也会在水管、热水器、锅炉和家庭用具上结出水垢而使消费者感到厌恶。
11、总硬度:饮用水中的标准为450mg/L。水的硬度过高,可在配水系统中形成水垢,烧热水时要多消耗能源,洗涤时需多消耗肥皂。
12、耗氧量: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耗氧量的限值为3mg/L(这是个经验数值),它在反映饮用水有机污染的总体水平是一次易于操作、比较实用的指标。根据全国饮用水水质调查(1986)和全国肿瘤死亡回顾调查(1973)的研究表明饮用水耗氧量与肝癌与胃癌死亡率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
13、氨氮:标准值0.5mg/L是个经验值,如果饮用水中氨氮超过此值表示该水源已被有机物污染较严重,不应直接用作饮用水水源。饮用水中的氨与健康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在配水系统中氨能减弱消毒效果,生成亚硝酸盐,氨可使除锰的过滤器失效以及产生味觉和嗅觉问题。
(二)3项毒理学指标
14、砷: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砷的浓度不得大于0.01mg/L。它是饮用水中一种重要的污染物,饮用高浓度砷的饮水可致癌,特别是皮肤、膀胱和肺部,更容易致癌。
15、氟化物:饮用水中氟含量限值为1.0mg/L。适量氟化物(0.5-1.0mg/L)时有利于预防龋齿,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过高时可使氟斑牙和氟骨症等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16、硝酸盐: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可引起人工喂养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实际管理中,因为婴儿是饮用水中硝酸盐的敏感人群,故重点关注婴儿的反应。
(三)3项微生物指标
17、总大肠菌群: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任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它能够指示肠道传染病菌存在的可能性,但它不是专一的指示菌。
18、耐热大肠菌群:GB5749-2006中规定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耐热大肠菌群。它是水质粪便污染的重要指示菌,检出后表明饮水已被粪便污染,有可能存在肠道致病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危险。
19、菌落总数: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菌落总数限值为每毫升水样不超过100CFU。水中菌落总数增多说明水体已被污染,可作为评价水质污染程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但不能说明污染来源,也不能说明该水体传播传染病的风险程度,必须结合以上两种指标来判断。
(四)饮用水消毒剂常规指标
若用液氯消毒,监测水中游离余氯(我市大多用液氯消毒法)。根据流行病学的要求,规定用氯消毒时,接触30min后,游离余氯不应低于0.3mg/L;接触作用30min游离余氯在0.3mg/L以上时,对肠道致病菌(伤寒杆菌、菌痢杆菌等)均有杀灭作用。集中式供水管道末梢水的游离余氯,可作为预示有无再次污染的信号。
若用二氧化氯消毒剂,监测水中二氧化氯含量。二氧化氯在水中的嗅和味阈值为0.4mg/L,饮用水中二氧化氯试验显著抑制大鼠和猴子的甲状腺素。
5、开展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1995年至2010年赤壁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6、开展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经济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