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度成都市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集成示范总结
2010年度成都市科技局
《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总结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一、项目来源:
该项目为三方合作项目,来源于成都市科技局,经费15万元。甲方都江堰市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中心为项目承担单位;乙方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为项目科技支撑与服务单位; 丙方都江堰市农村发展局为项目实施与推广示范单位。
二、项目目标:
1、总体目标:
从技术层面上破解造成我市农作物秸秆“禁烧”屡禁不绝的农业生产与生态难题,尽量实现大面积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从而大力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综合生产能力,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及现代田园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目标:
(1)面积:核心区100亩,示范区1000亩,辐射区达10000亩。(2)增产:每亩增收粮食达5%。
(3)增收:每亩节本与增收达50--100元。
(4)生态:稻田前茬农作物秸秆(小麦、油菜等秸秆)还田利用率达100%。
三、项目示范效果与示范技术内容:
(一)、项目示范效果:
2010年度,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全域成都达到大规模推广与示范,2010年全市共计示范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面积达到25万亩,示范区内实现秸秆全量直接还田,秸秆预期腐烂腐熟效果理想,对水稻生产无负作用,且优点多优势明显。经都江堰点现场验收: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水稻单产达到624公斤/亩,秸秆利用率达到100%,完成目标任务。
各区市县通过大力示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条秸秆直接还田的全新方法,从而引导农民不再露天“焚烧”秸秆,实现和完成了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多途经”和“疏堵结合”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二)、项目示范技术内容:
1、核心区: 面积:100亩。
示范地点:都江堰市天马镇德宏公司生产基地。
以“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为主体核心技术,集成示范水稻机插秧、强化栽培、旱育秧、抛秧、免耕、生物多样性、太阳能频振物理防虫、机收与机械化碎处理秸秆等综合粮食生产技术,并配套展示与筛选优质水稻主栽新品种。(1)、新品种展示:
共展示B优827、金优188、川香3号、蓉稻18A优447、II优498等优质水稻新品种20个。
(2)、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栽培新技术集成示范:(A)、水稻免耕走道式秸秆还田集成技术示范;
(B)、水稻旋耕走道式秸秆还田集成技术示范;
(C)、水稻旱育中苗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D)、水稻旱育秧定向优化抛栽集成技术示范;(E)、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机插秧技术集成示范;(F)、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强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G)、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物多样性技术集成示范;(H)、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病虫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示范;(I)、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机械化碎秆(油菜)技术集成示范;(J)、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太阳能频振物理防虫技术集成示范; 共计集成示范10项技术。
2、示范区:
面积:1000亩。示范地点:都江堰市。
(1)主栽品种:金优188、川香3号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示范技术:
(A)、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集成技术示范(油菜田);(B)、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集成技术示范(小麦田);(C)、水稻旱育中苗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示范;(D)、水稻旱育秧定向优化抛栽集成技术示范;
3、辐射区:
面积:10000亩。
地点:全或成都。
(1)主栽品种:川香、II优、D优、金优、内香、宜香、蓉稻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示范技术:
(A)、水稻免耕走道式秸秆还田集成技术示范;(B)、水稻旋耕走道式秸秆还田集成技术示范;(C)、水稻旱育中苗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示范;(D)、水稻旱育秧定向优化抛秧集成技术示范。
4、技术培训与指导
(1)育苗期:3—4月水稻旱育秧规范化育苗技术培训与指导。(2)移栽期:5—6月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操作方法与大田配套栽培技术培训与指导。
(3)大田管理期:6-8月走道式秸秆还田后水稻生长期田间管理 培训与指导。
(4)收获后期:9—11月收获后小春生产与走道内大量腐熟有机质处理技术培训与指导。
四、项目示范工作开展情况:
2010年度,为了搞好该项目示范,我所科技人员先后3次参加市委召集的全市秸秆综合利用与还田工作会议,并配合成都市农委组织实施的全市《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新技术》培训工作及其2011年度《成都市秸秆还田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配合成都电视台专题科教片摄影工作,接受商报、晚报、15频道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与技术报到6次,受郫县、崇州、大邑、邛崃、青白江、都江堰区市县邀请,现场田间培训与指导20次,培训县乡镇农技人员和农民人数达300多人,发放技术光碟400多张,并在各区市县电台多次播放,发放技术资料100多份,并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文章1篇。
五、明年工作计划:
根据《成都市秸秆还田工作方案》,本所研究的《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为秸秆综合利用首推技术,力争示范推广100万亩,并逐渐取代传统秸秆还田技术。
成都市农林科学作物所
秸秆研究小组
袁亚章
2011-01-30 4
第二篇:三色源水稻秸秆还田技术
北京新纪元三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水稻秸秆还田操作规程
一、水稻秸秆还田的意义:
水稻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据测定,每100公斤干稻草含有机质22公斤、纯氮0.6公斤、五氧化二磷0.1公斤、氧化钾2.4公斤,相当于尿素1.06公斤、钙镁磷0.83公斤、氯化钾4公斤,是优质的有机肥。稻草还田能有效地利用有机肥资源,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化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减少秸秆焚烧和废弃所造成的对大气、土壤、水质、环境的污染,对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和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二、三、四、五、六、水稻秸秆还田方式:直接还田 农作制:两季稻或一季稻 水稻秸秆还田方式:整株还田 秸秆腐熟剂:三色源秸秆腐熟剂 水稻秸秆还田操作步骤
1、人工或者机械收割后,留高茬约35至40厘米,每亩秸秆的还田量约300公
斤左右。
2、水田浸水深度以3~5厘米为宜,灌水过浅,达不到理想的埋草和整地质量,灌水过深,则影响埋草和覆盖的效果;
3、施入三色源水稻秸秆腐熟剂,每亩地两瓶,均匀洒在水田水面;
4、每亩增施(在原肥料用量的基础上,作基肥施入)碳铵15-17公斤或尿素8-10
公斤,均匀施到水面;
5、施用秸秆腐熟剂及氮肥后,马上翻耕并整地,整地后田间保持2-3厘米水层
5-8天。
七、注意事项
1、秸秆还田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两季稻中早稻收割后马上进行,晚稻或
者一季稻可在来年种植水稻前进行;
2、秸秆发酵剂和氮肥施用要均匀;
北京新纪元三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编制
2010年2月2日
第三篇: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
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要点:
1、秸秆高留桩还田。在前作收割时,留12~27厘米(4~8寸)高桩,翻耕压于土中。
2、秸秆翻压还田。以每亩150公斤左右的干秸秆或500公斤左右的湿秸秆,铡成10~15厘米长,铺撒于田中,翻压于土壤10~15厘米内。铡草长度以15厘米为宜,大于20厘米难翻压,小于10厘米费工多,机耕可以铡或不铡。苞谷、小麦、油菜收割时,采用秸秆还田机(粉碎机)进行秸秆还田最理想。
3、秸秆覆盖还田。根据作物及耕种方式不同,主要采用三种覆盖方法:
(1)麦地盖草:麦地盖草,以播种后直接盖草为好,草量以150~250公斤/亩为宜,但以每亩200公斤风干草最经济有效。盖草前应整平厢面,细碎土壤,施足底肥,播种后复土再盖草。秸秆可整草撒铺或切断铺,做到“草不成团,地不露白”,再结合清沟、撒土压草。稻麦两熟区,水稻收割后灌跑马水浸泡一昼夜,第二天排水后起板、整地、施底肥、播种、盖草。
(2)棉田盖草:棉田盖草宜在6月中旬进行,此前应完成中耕除草、追施蕾肥和培土等管理措施,延至7月,随着时间推移覆盖效果明显下降。盖草量每亩风干草200公斤,秸秆种类可因地制宜,但以稻草最好。麦草腐解慢,应把握盖草期和控制盖草量,以免腐解不彻底影响后作整地质量。油菜杆、豆杆腐解快,肥效高,但保墒、调温、抑草效果较差。将秸秆均匀铺撒在棉行间,一般2~3厘米厚,做到草不成团,地不露白。但厢沟中不宜盖草。盖草后一般不进行中耕,仍可采用条施或穴施追花铃肥。
4、腐熟还田:不便翻压(高留桩)直接还田、染病虫严重的秸秆和因茬口紧秸秆在土壤熟化过程中影响下茬作物生长的耕种方式,富余秸秆可通过堆沤、垫猪牛羊圈、制沼腐熟后再还田,每亩鲜重用量1000~2000公斤。其中制沼腐熟后再还田最有意义。
5、过腹还田:即用富余秸秆饲养牲畜,牲畜粪还田。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通过在各地小麦、棉花、玉米、红薯、茶叶等作物上试验测定,秸秆覆盖保持土壤水份的作用十分明显,与对照相比,雨后土壤含水量相对高8.7%~9.7%,正常季节土壤含水量相对高16.5%~26.8%,干旱季节土壤含水量相对高25.4%~46.2%。平均土壤含水量绝对高
3.76%,相对高26.9%。说明越是天干,覆盖保墒的效果越明显。秸秆直接还田或腐熟或过腹还田,均具有培肥改良土壤和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直接还田可谓“当年增产,常年改土,灾年保苗,切实可行,简便有效”,且就地还田,无养分损失,节省工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率。据分析:每亩地还田200公斤干稻草相当于6.0公斤标准氮肥、2.0公斤过磷酸钙和8公斤钾肥,增产率10%以上,中低产田效果尤其显著。
秸秆燃烧有以下害处:
一是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污染空气;二是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公路的正常运营;
三是形成新的火灾隐患,近年来秸秆焚烧导致火灾频频发生,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四是焚烧秸秆所形成滚滚浓烟、片片焦土,极大的破坏了城乡环境形象。
实行秸秆全面禁烧,认真搞好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不仅能够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秸秆焚烧或乱堆乱放、腐烂变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实现秸秆转化升值,增加经济收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美丽阜宁,改善环境质量,特向全县广大农民朋友发出倡议:要树立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焚烧、乱弃秸秆 的严重危害性。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行动起来,投身到 秸秆禁烧禁抛工作中,做好家人、亲戚、邻里的说服教育,引导大家 支持配合政府,争做遵纪守法的楷模,管好自己的田块,做到坚决不 焚烧秸秆,真正实现秸秆全面禁烧禁抛。要切实开展综合利用,促进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共创生态旬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强化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倡导生 态文明,营造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逐步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对村民、企业经营者和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畅通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 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中央、省、市的专项资 金投入,重点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引导村民 建设居民小区,逐步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以便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
强化源头管理,整治生活垃圾污染。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坚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处 理,从源头杜绝污染问题。对乡镇生活垃圾采取“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 乡统筹处理模式,提高垃圾收集覆盖率和集中处理率,对不具备条件的偏远乡镇生活垃圾采 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处理生活污水。扎实开展 城乡综合环境治理,以生态创建为载体,有效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引进先进理念,科学发展畜禽养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集中建设集畜禽饲养、粪便无 害化处理和有机肥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养殖场,提高畜禽养殖规模,提高综合利 用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废物综合利用双赢的目标。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化、生态化、无害化。对规模小的养殖场,可采用沼气转化的方式处理污水和畜禽粪便,对规模 较大的养殖场,可走干湿分离的路子,把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尿液沼化治理后还田,把 污染源变成肥料,同时继续推行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的方法,切实改善土壤环境。划定禁养 区和非禁养区,扶持规模养殖场,控制小型养殖场,走农业加工业、种植加养殖的循环经济 之路。
提倡标本兼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强化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 进行严密监控,对新建企业实行严格的环评审批。整治农村河沟池塘污染,保护村庄现有水 源,发挥河沟池塘的自然环境净化能力。
强化监督检查,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把环境保护各项政策落到 实处。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等的环境监测。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 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 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立项建设。坚持“执法从严,处罚从重”的原则,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坚持疏堵结合,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
治力度,清除农村卫生死角,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开展以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为 主题的“三化”活动。组织成立新农村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对村庄环境整治进行长效管理,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健全环保责任制,实行环境保护辖区首长负责制,开展农村环境 质量考核并纳入目标考核,确保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做好“五个到位”,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宣传到位。对全县玉米种植范围全覆盖,进行重点督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会议、禁烧宣传车喇叭播放等形式宣传禁烧,做到家喻户晓,把禁烧工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
二是利用到位。通过直接还田、覆盖还田等方式,使全县秋季秸秆还田,提高秸秆利用率;围绕牛、羊养殖,搞好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秸秆固化成型机,为秸秆发电企业提供燃料;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对重点企业在财政资金上予以
倾斜扶持,逐步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三是督查到位。县巡视组、督查组全力以赴,坚持24小时在岗巡查督查,并与各镇督查组相互配合,在重要位置设立宣传指导点和执勤点,坚持点上监管和面上巡查相结合,齐抓共管,做到宣传到田头、督查到田头、处理问题在田头。
五是反应到位。各镇成立应急小分队,配备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规定分管区域和到位时间,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补救,把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六是责任到位。深入动员,严格落实班子成员包片、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农户包地块的“四包”措施,强化责任,把禁烧责任落实到人头、明确到地块。
第四篇:崇阳县秸秆还田钾肥替代油菜试验总结
崇阳县秸秆还田钾肥替代油菜试验总结
摘 要:秸秆中富含有机碳、N、P、K 以及中微量营养元素,是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源物质。秸秆还田后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发生腐解,释放出的碳氮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性质;释放的氮、磷、钾以及中微量营养元素能够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秸秆还田是利用秸秆资源的直接有效途径。秸秆还田将作物吸收的部分营养元素归还到土壤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养分尤其是钾素耗竭状况。
关键词:秸秆还田;钾肥;油菜;试验
中图分类号:S60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2005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崇阳县白霓镇石山村(E114°08′30″,N29°31′35″),供试土壤为水稻土,土壤基础理化性质见表1。
试验田为稻-油轮作制,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油菜品种为中双12号,2013年10月播种,2014年5月收获。
1.2 试验处理及田间设计
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不设重复,面积50 m2,油菜试验开沟将各小区分开。具体试验安排和肥料用量见表2。
供试肥料品种分别为尿素(含N 47%)、过磷酸钙(含P2O5 12%)、氯化钾(含K2O 60%)。
还田秸秆为水稻秸秆,养分含量和投入量见表3。
1.3 田间调查取样
各处理随机取非沟行10株植株,风干,分籽粒、角壳和秸秆并分别称重,测定各部分养分含量,通过计算籽粒:角壳和籽粒:茎秆的比值,以此推算油菜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油菜产量以各小区实际收获产量计产。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成熟期生长状况调查
由表4结果可知,NPK处理每株角果数、每角粒数最高,其理论产量最大。
2.2 不同处理成熟期取样测定结果
由表5结果可知,NP+1/2K+S处理样方总生物量最高,而NP+3/4K+S处理收获指数最大。
2.3 不同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重结果
由表6结果可知,NPK处理产量较低,为150 kg/667m2。NP处理籽粒产量偏高,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效果不明显,秸秆还田配施中高量钾肥均有所减产,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土壤本身供钾能力较强导致,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少量钾肥可以保证油菜生育期钾素需求,从而满足高产。
2.4 不同处理养分含量结果
表7结果表明,NP处理油菜各部位钾含量普遍较低,施钾和秸秆还田各部位钾含量均有所提高,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效果明显。茎秆和角壳钾含量均在秸秆还田配施全量钾肥效果最好。
2.5 不同处理养分积累量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NP处理地上部钾素累积量最小,为11.32 kg/667m2。施用钾肥后籽粒钾素积累量有所降低,茎秆和角壳均有所提高。秸秆还田配施全量钾肥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最高,相比较NP处理来说,增加3.33kg/667m2,增幅达29.43%。
秸秆还田各处理相比较NPK处理而言地上部钾素积累量均有所提高。
2.6 油菜收获后不同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结果
从表9可以看出,油菜收获后土壤养分与基础土壤相比,土壤pH变化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降低,速效磷含量有所提高。试验总结
崇阳县2013~2014年秸秆还田钾肥替代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后产量有所降低,而NP+S产量最高,为214 kg/667m2。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效果不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土壤本身供钾能力较强导致,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不施配施少量钾肥就可以保证油菜生育期钾素需求,从而满足高产。油菜收获后土壤养分与基础土壤相比,土壤pH变化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降低,速效磷含量有所提高。就各处理间而言,施钾、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说明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可以补充土壤钾素,从而提高土壤供钾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继福,鲁剑巍,任涛,丛日环,李小坤,周鹂,杨文兵,戴志刚.稻田不同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4(2).
第五篇:基于自清式土壤研磨机样品处理的秸秆还田免耕地土壤有机质特征
基于自清式土壤研磨机样品处理的秸秆还田免耕地土
壤有机质特征
摘要:利用自清式土壤研磨机对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免耕试验田土壤样品进行研磨,化验分析其有机质特征,并对比分析不同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能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并在0~5厘米表层深度表现明显;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中,免耕秸秆100%还田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与传统耕作相比,其有机质含量最高可增加58%。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质
基金项目:吉林省省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引导资金专项项目(2015Y081);吉林省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40307034NY)
中图分类号: S1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30
近几年,以免耕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1]。对农田实行免耕处理,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2]。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维持肥力和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由一系列存在于土壤中、组成和结构不均
一、主要成分为碳和氮的有机化合物组成[3]。目前,如何切实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保护性耕作是重要的措施[5]。因此,测定不同保护性耕作控制实验样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农学研究重要工作之一。因而,本文以梨树县高家村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条件下黑土中有机质含量的特征,为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秸秆还田的原理
秸秆还田指将不能够直接作为动物饲料的秸秆(如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进行堆积腐熟以后或者直接堆入土壤中进行土壤作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就是将能量进行转化,实现秸秆的废物利用,避免焚烧等活动带来的危害。农作物在其生长成熟的过程中需要不间断的吸收营养和能量,也就需要外界为其提供充足的能量供它生长。土壤中的肥、水、热量、气就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在秸秆当中富含新鲜的有机物料,施入土壤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分解,就能转化成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部分养分。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还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条件。并且,秸秆还田还可以节省农业用水,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最重要的是环保,因此秸秆还田在现代农业技术中备受重视。技术要求
2.1 秸秆还田一般用作基肥
由于秸秆还田的养分释放速度较慢,如果超过作物生长的季节就会使作物无法吸收养分。
2.2 秸秆还田的数量要适当控制
一般情况下的秸秆还田是控制在每亩地折干草150~250公斤为宜,数量过多时需要配合相应的耕作措施并适量的施用氮肥。
2.3 均匀施用秸秆
倘若不均匀的话,在土壤浓厚处不易耕翻入土,田面会出现坑洼高低不平的现象,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导致生长不齐、不均匀出苗等现象。
2.4 适量施用速效氮肥
对农作物使用适量的氮肥可以有效的调节作物的碳氮比。禾本科的作物秸秆在一般情况下含有较多的纤维素,高达30%~40%,秸秆还田之后土壤中的碳素会提升,增加一倍左右。碳素是微生物生长的能源所在,氮素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所在,有利于对微生物分解最适宜的碳氮比是25∶1,而大多数秸秆的碳氮比是75∶1,因此秸秆在土壤中被腐解时由于碳多氮少产生不良现象,而秸秆还田时进行氮肥施用就会补充作物所需的氮素,不仅可以保障秸秆的腐解,还能增加其腐解效率,保证作物的生长旺盛。
2.5 土壤研磨机的工作原理(以TRM4土壤研磨机为例)
研磨机是通过嵌上或者涂上磨料的研具对土壤进行研磨,利用摩擦等作用将土壤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进行研磨。
TRM4土壤研磨机是在一个转盘上安装有四个球磨罐,转盘开始转动,球磨罐一边围绕着转盘的中心公转一边围绕着自身中心自转,在转的过程中,球磨罐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摩擦,进行土壤的研磨和混合,使土壤中成分充分研磨。
3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点为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保护性耕作试验地(43°18′51″~43°19′12″N,124°14′26″~124°14′31″ E),供试土壤为黑土,母质为壤质粘土。该地区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均气温5.8℃,年均日照时数2644.2小时,年均降水量577.2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
3.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7年4月,试验开始前,该样地经历了以玉米连作为主的多年传统耕作,样区内按秸秆覆盖量不同共设4种处理,免耕秸秆无覆盖(NT-0)、免耕+33%秸秆量覆盖(NT-33)、免耕+67%秸秆量覆盖(NT-67)和免耕+100%秸秆量覆盖(NT-100),每个处理4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20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8.7×30平方米[4]。
3.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采用挖剖面方式取样,每小区三次重复,深度为0~5厘米,5~10厘米,10~20厘米,20~30厘米,30~40厘米,40~50厘米,时间为2014年9月6日。样品装布袋标号后带回实验室,剔除土壤以外的有机残体和石块,处理后样品室内阴干,再利用1400转/分钟自清式土壤研磨机研磨,过100目筛。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外加热法。
4结果与分析
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对0~50厘米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影响(图1),0~5厘米最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增加;免耕秸秆全覆盖(NT-100)处理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的提高作用明显;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