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

时间:2019-05-12 18:0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

第一篇: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

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

大大小小也写作,投稿了不少SCI期刊,这一过程中和编辑审稿人打交道也受益匪浅,自己也得到机会被不少SCI期刊邀请为审稿人。这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一下如何提高选投SCI期刊命中率和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的技巧.首先,多读文献是关键。套用中国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博士期间读了不下大几百篇文献,其中1,2百高水平的文章尤其是CNS(Cell, Nature, Science)上的要精读,记下读书笔记。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路线,技术方法,结果分析,一一解析,最后总结文章的创新点,为何能发,从中那些可以值得学习借鉴。并要求自己用1,2句话并尽可能用一个model图概括该文特色,也就是take home message.记到本子上,下次看是一目了然,提纲挈领,便于记忆。事实上,自今年2010年起,Cell开始要求每篇发表的论文作者提供一个graphical abstract,勾勒出该文的要点,以便读者一目了然领会文章的贡献和意义,也正是出于此意。

选刊,看自己的研究结果意义和本领域哪些杂志所发文章处于类似的水准。如果经常看文章,这点不难,没事就浏览一下本领域的每个杂志的要目table of contents, 感兴趣的title就点击看看摘要,大概就对自己的文章水平略知一二了。自己做的博士课题做出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新发现,觉得投Nature Cell Biology(18分),Genes Development(15分)一档的杂志比较有戏,自己很快根据NCB要求并精读两篇NCB范文写了初稿,给导师修稿后就投到NCB。得到评审意见是要补充新数据,我们补充了一些,但是有些数据无法很快补充,针对所研究蛋白的抗体很不容易制备,我们在response信进行了辩解,二稿投出后莫名其妙被编辑直接拒绝了,并没有送一审专家们再审。在投GD之前,我们决定冲冲Science,同时尝试一些新试验以替代必须要有抗体才能进行的试验。可喜的是一审通过(Science一审会直接淘汰大约75%稿件不送出审稿),送出二审。一个多月得到意见,要求对我们提出的model给出更多证据支持,这个任务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下很难达到,而且我也想早点毕业。所以就放弃了。就投了保底的杂志GD,同时继续补些可以manage的试验。一个月得到意见,accept dependent on revision,只有3个月期限。好在要求补充的一些试验就是我们预计到的正在补的,补充的试验虽然有挑战性,经过艰苦摸索,进展顺利。3个月后投二稿,就接受了。整个投稿过程回头来看,受益匪浅。其实如果我们先就补了一些数据,也许NCB 也会接受,不过GD公认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No.1,所以也不足为惜。这篇文章发表一年多已经被引用10多次,还被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生课程Developmental Genetics列为选读文献,所以还不错。还有就是对评审人的意见,一般来说都是比较负责的,可以说没有评审意见,文章质量不会上到一个高度,自己看自己评,总是有局限性,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Peer review系统饱受争议这么多年,还是在采用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总是有点惰性,发文章这件事会push自己去写,改,构思和做试验,通过发GD文章的过程我的能力提高不少,GD文章我和导师共享通讯作者。毕业后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全独立投稿,所以就想以自己博士论文前言部分为基础,加上评论最新发的一些本领域的好文章(包括自己的GD文章),写篇综述反映本领域的进展。自己不是大牛,导师也帮不上忙,不可能得到编辑邀请在一流杂志写,所以我就自己查,找到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这个杂志比较对口,IF也不错有5分多(自己虽然不完全认同IF,但是大家都以此为参照,所以在选刊时也得考虑)。在投稿时自己有信心觉得能上,因为看了一些该杂志最近发的文章知道水平和我的差不多,果然接到审稿意见基本接受,要求修稿,这是第一次独立修稿和写response信,也顺利完成,文章得以发表。

下一步比较有挑战性,我经过多年肿瘤研究的积累,以及博士期间对新领域发育生物学的学习,加上一些专家提出和试验证明的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之间的类似性,我开始着手写篇综述阐述我提出的新假设:即一个胚胎发育中重要的信号通路可能在肿瘤发生尤其是转移中很有意义。在选刊时同样是浏览期刊,找出最近发表的类似的文章做参考,这次我选择了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杂志,该杂志为全球最大的肿瘤研究协会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ACR主办,IF也不错,达5分。因为初稿中我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设,涉及不同领域,得到的3个评审专家意见,第一个可能对本领域不熟悉,提出很多负面评价,2,3提出很好的评价。在写response信时我坚持立场对第一个专家意见做出辩解,对2,3个专家的建设性意见致谢和采纳。文稿修回后很快接受发表。2009年8月第8期登出不久,就收到素不相识的NIH的NCI 一个section的Chief(本领域一大牛)给我的email 评价我的mini review very nice。9月份的AACR网上期刊Cancer Review Online也收录我的文章,主编对我的文章给予150余字的评价。发表半年多来收到世界各地的几十个读者来信反映图书馆没订阅该杂志而索取全文。以上两篇综述文章都是一投就基本接受,没有费力再投其他杂志。我觉得选好杂志很关键,不要盲目投稿浪费时间精力。目前来说一篇稿件不修改直接接受发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投稿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ready for revision.并尽可能早开始。修稿过程很有必要,确实能提高文章质量,所以有时候审稿人的意见貌似很挑剔,其实长远来看是对自己有益。当然对于明显不对的意见要敢于争辩,最终决定权在编辑而不是审稿人。

选择拟投期刊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当然是审稿费和版面费啦。一般来说要求审稿费的SCI期刊实在不多,前面谈到的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是瑞士的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主要以发综述为主,每期有少量研究论著(就我个人理解综述类杂志的IF一般高些,也许这就是部分原因为何该杂志IF大于5。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比较权威的传统杂志如CANCER Research JBC等也纷纷开辟综述专栏,要知道以前这些杂志只登原始论著基本不登综述,真所谓与时俱进)。我当时投稿时综述类不需要版面费,但是限定只给2个彩图,2个以上彩图就要收图的版面费啦。所以我在描绘图的时候根据这一规则,制定2彩图,1黑白图,就一分钱不掏啦。

在我投稿肿瘤类的综述时,也是煞费苦心,力求投入产出比最佳。很多杂志要求除了约稿外都要版面费,我还没机会得到约稿,只好放弃。最后选择投稿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在网上投稿时有栏目要填是否能支付版面费,我写明本综述在于总结现有研究现状,提出新假设,以便为申请基金开展此类研究打下基础,目前本人没有任何基金资助本综述所涉及的内容,所以不能支付版面费。最终免掉了400多美金版面费.一个朋友的硕士论文托我帮忙发SCI(他老板没时间精力),我看了看是研究某生理条件下基因转录调控的一些机制。虽然研究不深入,但是有siRNA试验和几个指标觉得还是有戏。朋友写了英文初稿。我给他改了几次,投了4个杂志IF在1-3之间,有的直接被编辑拒绝,有的经过审稿被拒绝说数据太肤浅,要补很多数据。我们都觉得不补数据看来没戏啦。最后试投到Cell Biochemistry Function, 一家英国杂志,IF1分多。居然出人意外,两个审稿人第一个审稿意见很好,主要是对一些语句进行修改和补充写文献,没有要求一定要补数据,只是建议。而第二个审稿人可能是对领域不熟或者没费心审,负面意见多,并提出很多疑问。看来编辑主要看好第一审稿人的意见,决定accept upon revision and satisfactory response.在回复信中致谢第一审稿人,仔细解释了为何该建议的试验无法实行,请其理解。对第二审稿人问题解释。修回第一稿后大约3周得到二审意见,第一审稿人满意修改建议接受,而第二审稿人还是对第一次的问题纠缠不休,还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一个明显错误的质问。我是心中暗喜,这个傻问题编辑应该能辨别出来吧。在第二次的回复信中直接对第二审稿人意见反驳。不到两天就收到email文章接受,果然编辑看到了第二审稿人的纰漏,都没给他送二审意见,直接接受啦。所以提醒各位如果你的审稿意见中有意见露出破绽或者明显不着边际,那我要恭喜你啦。一般来说编辑如果看到审稿人打错板子,那他也许会给你相对的补偿或者说同情心,只要有一个审稿人说好,那你文章也许就有戏接受啦。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不同审稿人确实水平态度参差不齐(我指的是SCI低分杂志而言),其实这些审稿人也许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一些很小的因素很影响审稿意见,所以大家如果盯着SCI低分杂志,只要时间允许,就一定要多投几家,屡败屡战,直到成功。当然也不要太盲目,瞎投乱投,至少要靠谱。这次投稿因为朋友的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版面费不是问题。他还担心怎么汇版面费给国外杂志呢。哪知道出版社email说只要收彩图的版面费,我就劝朋友把唯一一个彩图变黑白,不影响效果,其它2个本身就是黑白图,这样下来朋友一分银子未花,就发了SCI.这一原则同样适合另一个实例。一个临床的朋友有点基础研究的小data在国内SCI杂志发了,但是一直没有条件深入机制研究。根据最近文献他提出一些有趣的假设解释一种疾病可能的致病机制,但是没条件做试验验证(可惜呀,如果真验证出来了绝对是CNS文章)。我建议投med hypothesis, IF 1.4,按杂志要求格式写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报好希望投出。谁知被主编拒稿,说不符合杂志征稿范围。也许太基础啦。这下很沮丧,因为假设类的文章不象综述,很少有杂志登。这么好的假设和精心绘制的模型图就这样放弃实在不甘心。我就费心一个杂志一个杂志浏览,大海捞针,发现一个基础医学的杂志IF 5分多,不定期发些假设HYPOTHESIS,但不是每期都发,而且每期发的文章就4-5篇。朋友很没信心。不管三七二十一,试试看吧,我鼓励朋友。这家杂志审稿很慢,投稿一个月还没消息,我崔问才说要我列出2个审稿人,我列出两个本领域专家,反正初涉牛犊不怕虎。又过了一个月,还没反应,再次崔问,编辑部说得到回复,两个审稿人拒绝审稿因为和你熟悉,我是莫名其妙,我根本就不认识他们,他们拒绝审稿也不要用这种理由呀。编辑部要我再找3个审稿人。我就再给几个专家。这家杂志倒是很认真,真找了3个审稿人(我个人审稿经验来看一般杂志看2个审稿人意见就定夺了),但是是不是我推荐的就不得而知啦。3周后得到3个审稿人意见,第一个没作任何好坏评价,只是说要补充很多材料,加入更多的背景介绍这种疾病,以便让基础专业的读者了解医学背景。第二个说假设不错,倒是要我多介绍些该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而第三个连连说好,要求修饰一些用词。编辑要求我至少有3个图,而且如果是引用别人的图要联系作者和原出版社求得版权。我原来想这就是一个假设,没必要写的象综述,就一个假设模型图。现在要补充,不是太难呀。多花点时间看看文献,图就自己模仿别人的但是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重新画的不一样,不就行啦,哪有时间精力去和作者联系版权呀。多花时间加了很多内容和2个图到要求的3个图,现在有点综述性质啦,不过也好,更利于读者理解本假设(当初是按MED Hypotheses格式写的,篇幅不长)。二稿和point by point response投出很快就得到编辑接受,都没有要求再改任何语言。原来目标是1分多的最后搞成5分多,真是意外之喜呀!所以一个杂志被拒也不一定是坏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文章的idea好,还是有市场。还有就是这类文章(假设综述类)只要得到编辑要求修改而没拒绝最后一定有戏,因为这些文字修改只要下苦功总是能完成的,只是时间和周折问题。而试验论文遇到编辑审稿人要求补充数据,不一定就能做出所期待的数据,也就不能保证文章最后是否能发啦。

第二篇:如何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沃登编辑小结

如何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沃登编辑小结

首先,多读文献是关键。套用中国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博士期间读了不下大几百篇文献,其中1,2百高水平的文章主要是CNS上的要精读,记下读书笔记。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路线,技术方法,结果分析,一一解析,最后总结文章的创新点,为何能发,从中那些可以值得学习借鉴。并要求自己用1,2句话并尽可能用一个model图概括该文特色,也就是take home message.记到本子上,下次看是一目了然,提纲挈领,便于记忆。事实上,自今年2010年起,Cell开始要求每篇发表的论文作者提供一个graphical abstract,勾勒出该文的要点,以便读者一目了然领会文章的贡献和意义,也正是出于此意。

选刊,看自己的研究结果意义和本领域哪些杂志所发文章处于类似的水准。如果经常看文章,这点不难,没事就浏览一下本领域的每个杂志的要目table of contents, 感兴趣的title就点击看看摘要,大概就对自己的文章水平略知一二了。自己做的博士课题做出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新发现,觉得投Nature Cell Biology(18分),Genes Development(15分)一档的杂志比较有戏,自己很快根据NCB要求并精读两篇NCB范文写了初稿,给导师修稿后就投到NCB。得到评审意见是要补充新数据,我们补充了一些,但是有些数据无法很快补充,针对所研究蛋白的抗体很不容易制备,我们在response信进行了辩解,二稿投出后莫名其妙被编辑直接拒绝了,并没有送一审专家们再审。在投GD之前,我们决定冲冲Science(尽管不报太大希望),同时尝试一些新试验以替代必须要有抗体才能进行的试验。可喜的是一审通过(Science一审会直接淘汰大约75%稿件不送出审稿),送出二审。一个多月得到意见,要求对我们提出的model给出更多证据支持,这个任务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下很难达到,而且我也想早点毕业。所以就放弃了。就投了保底的杂志GD,同时继续补些可以manage的试验。一个月得到意见,accept dependent on revision,只有3个月期限。好在要求补充的一些试验就是我们预计到的正在补的,补充的试验虽然有挑战性,经过艰苦摸索(实验室条件不是太好,不是大牛实验室),进展顺利,这也是我迄今做试验的巅峰时刻,做出结果的瞬间,我真是有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原理高兴得来不及穿上裤子跑到街上大喊 Eureka(我找到了)的感觉,因为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和巧妙的设计构思终于得到回报。3个月后投二稿,就接受了。整个投稿过程回头来看,受益匪浅。其实如果我们先就补了一些数据,也许NCB 也会接受,不过GD公认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No.1,所以也不足为惜。这篇文章发表一年多已经被引用10多次,还被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生课程Developmental Genetics列为选读文献,所以还不错。还有就是对评审人的意见,一般来说都是比较负责的,可以说没有评审意见,文章质量不会上到一个高度,自己看自己评,总是有局限性,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Peer review系统饱受争议这么多年,还是在采用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总是有点惰性,发文章这件事会push自己去写,改,构思和做试验,通过发GD文章的过程我的能力提高不少,GD文章我和导师共享通讯作者。毕业后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全独立投稿,所以就想以自己博士论文前言部分为基础,加上评论最新发的一些本领域的好文章(包括自己的GD文章),写篇综述反映本领域的进展。自己不是大牛,导师也帮不上忙,不可能得到编辑邀请在一流杂志写,所以我就自己查,找到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这个杂志比较对口,IF也不错有5分多(自己虽然不完全认同IF,但是大家都以此为参照,所以在选刊时也得考虑)。在投稿时自己有信心觉得能上,因为看了一些该杂志最近发的文章知道水平和我的差不多,果然接到审稿意见基本接受,要求修稿,这是第一次独立修稿和写response信,也顺利完成,文章得以发表。

选择拟投期刊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当然是审稿费和版面费啦(这点主要是对于我们这些初入道的,国内外大牛们不缺经费,这点他们不会考虑)。一般来说要求审稿费的SCI期刊实在不多,上次谈到我选的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是瑞士的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主要以发综述为主,每期有少量研究论著(就我个人理解综述类杂志的IF一般高些,也许这就是部分原因为何该杂志IF大于5。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比较权威的传统杂志如CANCER Research JBC等也纷纷开辟综述专栏,要知道以前这些杂志只登原始论著基本不登综述,真所谓与时俱进)。我当时投稿时综述类不需要版面费,但是限定只给2个彩图,2个以上彩图就要收图的版面费啦。所以我在描绘图的时候根据这一规则,制定2彩图,1黑白图,就一分钱不掏啦。而且该期刊免费给我邮寄了40份单行本。也许该杂志为了吸引稿源,时隔不到3个月,我第二次投该杂志时得知所有彩图都免费,所以就毫不客气弄上3个彩图,一样分文未掏,几个月后也收到期刊免费邮寄的40份单行本。

在我投稿肿瘤类的综述时,也是煞费苦心,力求投入产出比最佳。很多杂志要求除了约稿外都要版面费,我还没机会得到约稿,只好放弃。我看到Cancer Research(IF 大于7)开辟综述专栏,上面登的一些综述和我所写的自我感觉水平接近,可是很遗憾得知投稿竟然要收几十美元的审稿费,这点钱对于我们博士后(自己没课题经费)还是有点舍不得自己掏腰包。只得降低档次到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在网上投稿时有栏目要填是否能支付版面费,我写明本综述在于总结现有研究现状,提出新假设,以便为申请基金开展此类研究打下基础,目前本人没有任何基金资助本综述所涉及的内容,所以不能支付版面费。文章发表后,接到出版公司的账单,要我付400多美金的版面费。我很诧异,和编辑部联系要求减免,告知我投稿时已经说明啦。编辑部要求我得到系主任的签名信证实我无基金资助才行。我直接找系主任,哪知他不肯出信要我找导师解决。我想这根本无关我现在在系里做的课题,我还不想让老板知道呢。哪知这系主任很快就告诉我老板,老板也很不高兴马上找我说我不应该浪费时间写这些与目前课题无关的综述。好在我有系人事处出的证明我博士后身份的信,我就把这信发给编辑部,解释说我还是博士后,文章也没有现在老板的名字,没有任何基金资助。好歹把这事情搞定。其实我也许可以试试挂上以前或现在老板的名字让他们出版面费,但是想想这文章都是我从头到尾弄的,我实在不愿意舍弃我名正言顺的通讯作者地位呀。

这一原则同样适合另一个实例。一个临床的朋友有点基础研究的小data在国内SCI杂志发了,但是一直没有条件深入机制研究。根据最近文献他提出一些有趣的假设解释一种疾病可能的致病机制,但是没条件做试验验证(可惜呀,如果真验证出来了绝对是CNS文章)。我建议投med hypothesis, IF 1.4,按杂志要求格式写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报好希望投出。谁知被主编拒稿,说不符合杂志征稿范围。也许太基础啦。这下很沮丧,因为假设类的文章不象综述,很少有杂志登。这么好的假设和精心绘制的模型图就这样放弃实在不甘心。我就费心一个杂志一个杂志浏览,大海捞针,发现一个基础医学的杂志IF 5分多,不定期发些假设HYPOTHESIS,但不是每期都发,而且每期发的文章就4-5篇。朋友很没信心。不管三七二十一,试试看吧,我鼓励朋友。这家杂志审稿很慢,投稿一个月还没消息,我崔问才说要我列出2个审稿人,我列出两个本领域专家,反正初涉牛犊不怕虎。又过了一个月,还没反应,再次崔问,编辑部说得到回复,两个审稿人拒绝审稿因为和你熟悉,我是莫名其妙,我根本就不认识他们,他们拒绝审稿也不要用这种理由呀。编辑部要我再找3个审稿人。我就再给几个专家。这家杂志倒是很认真,真找了3个审稿人(我个人审稿经验来看一般杂志看2个审稿人意见就定夺了),但是是不是我推荐的就不得而知啦。3周后得到3个审稿人意见,第一个没作任何好坏评价,只是说要补充很多材料,加入更多的背景介绍这种疾病,以便让基础专业的读者了解医学背景。第二个说假设不错,倒是要我多介绍些该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而第三个连连说好,要求修饰一些用词。编辑要求我至少有3个图,而且如果是引用别人的图要联系作者和原出版社求得版权。我原来想这就是一个假设,没必要写的象综述,就一个假设模型图。现在要补充,不是太难呀。多花点时间看看文献,图就自己模仿别人的但是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重新画的不一样,不就行啦,哪有时间精力去和作者联系版权呀。多花时间加了很多内容和2个图到要求的3个图,现在有点综述性质啦,不过也好,更利于读者理解本假设(当初是按MED HUPOTHESIS格式写的,篇幅不长)。二稿和point by point response投出很快就得到编辑接受,都没有要求再改任何语言。原来目标是1分多的最后搞成5分多,真是意外之喜呀!所以一个杂志被拒也不一定是坏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文章的idea好,还是有市场。还有就是这类文章(假设综述类)只要得到编辑要求修改而没拒绝最后一定有戏,因为这些文字修改只要下苦功总是能完成的,只是时间和周折问题。而试验论文遇到编辑审稿人要求补充数据,不一定就能做出所期待的数据,也就不能保证文章最后是否能发啦。

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问题

1、各不同杂志对是否带2位通讯作者有不同的政策。目前大多不容许2位。不过你在你的文稿中可以写上两位。如果杂志不容许,他们会自动选第一通讯作者为通讯作者。你也可以写信主动提出为什么需要2位作者,也许杂志会接纳你的要求。我认为,作为刚刚毕业而在另外单位找到工作的研究生,其研究生期间的论文应以导师为第一通讯作者,征得导师同意后在加目前的老板为第二共同通讯作者(Co-coresspondingauthors)。另外,越来越多的杂志容许或默认共同第一作者(Co-firstauthors)。但杂志通常不鼓励共同通讯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

2、任何作者都可以带两或更多单位,这是国际惯例,因为许多作者身兼不同单位职位或近期改变单位。

3、第一作者的单位顺序在中国非常重要。很多单位在晋职评比中只认可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作为刚刚毕业而在外单位找到工作的研究生,在发研究生期间的论文时署第一单位是很头痛的事情。按理应以学习单位为第一单位,但由于上述国情,很多作者必须要署现工作单位为第一单位才能得到实惠。这时,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得到原学习导师的同意,作为第一作者署现工作单位为第一单位,但导师为第一通讯作者。本人在香港期间,大陆学生的论文多是以第一作者,其在国内的单位为第一单位发表的。我作为通讯作者即可。试举一例。2006年前,我的学生和我一起写了篇综述,2006年和2007年,我们先后离开香港大学。学生到复旦大学,希望将老板作为通讯作者。我表示理解。因而,出现两个通讯作者。杂志在接受发表时,只列出一位通讯作者。由于本人不再“追求”学术,论文对我不再那么重要,所以,我主动发扬“龙江”风格,退出通讯作者。不过,我和学生均署有两个单位。而学生的第一单位是现工作单位。详见 Review article: 'true' re-inf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fter successful eradication-worldwide annual rates,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Zhang YY, Xia HH, Zhuang ZH, Zhong 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9 Jan 15;29(2):145-60.Epub 2008 Oct 20.沃登编辑(http://www.xiexiebang.com/)为一家专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SCI论文服务公司。创建伊始我们就致力于为医学科研、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SCI论文翻译、修改、润色、写作服务,并协助作者进行SCI论文发表。

用品质赢得市场是沃登永恒不变的商业哲理。正因为沃登的坚持,才得以获得客户的认可与尊重,并因此成为国内生物医学门户“丁香园”的论文服务金牌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同时沃登亦是“万方医学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AMWA(美国医学写作者学会)中国区唯一官方认证合作伙伴。

第三篇:SCI期刊投稿经验-各种阶段状态解读及应对(写写帮推荐)

SCI期刊投稿各种状态详解及实例综合(学习各种投稿状态+投稿经历总结)

1.Submitted to Journal 刚提交的状态——新手请看这里!!

一般的步骤是这样的: 网上投稿-Submit a manuscript:先到每个杂志的首页,打开submit paper一栏,先以通讯作者的身份register一个账号,然后以author login身份登录,按照提示依次完成:Select Article Type、Enter Title、Add/Edit/Remove Authors、Submit Abstract、Enter Keywords、Select Classifications、Enter Comments、Request Editor、Attach Files,最后下载pdf,查看无误后,即可到投稿主页approve submission或直接submit it。

总结提示语:对于投稿之前和提交确认投稿过程,这里还需要对投稿新手强调以下几点。因为这些小问题被编辑评个低印象分不划算,被打回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一条条说来:

1)大多数系统是要求word投稿正文内容的,pdf多不为接受格式。但也有很少数要求用pdf格式的,务必注意细看稿约。

2)文献格式是否按拟投杂志标准要求核准?有的投稿系统是可以直接检查的。3)引用文献条数是否符合该杂志要求?有的杂志不特别要求,有的还是非常重视的。如我之前投shock杂志,编辑和一位审稿人都提到参考文献不要超过35条。如果你文章写完后,能够适当精简文献条数,那么,请删减几条吧。

4)很多系统要求勾选同意一些如伦理道德的声明文件

5)提交后可能会有一个小栏目提示对提交图片的质量做了初步审查(不合格的最好重新作图再上传)

6)绝大多数投稿完成后需要view submission和最后确认(approve submission)。view submission 就是要求你再整体看看投稿填写的这些资料信息+cover letter+正文+图片表格,所生成的pdf全文是否满意、合格,也是你投稿完成前最后一次检查的机会了。PS:有的新手可能不注意这点,提交后就不管了,还开开心心以为自己投稿成功,殊不知结果邮箱里一直没有收到投稿后的邮件回执和稿号,直到最后纳闷几天了才回去看系统状态。

2.Manuscript received by Editorial Office文章到了编辑手里了,证明投稿成功

3.With editor 若投稿时未要求选择编辑,则先到主编处,主编会分派给副主编或者其他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I)Awaiting Editor Assignment指派责任编辑

II)Editor assigned是把你的文章分给一个编辑处理了。

III)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如果编辑接手处理了就会邀请审稿人了。

总结提示语:一般情况下,投稿(submit)状态后一个星期内会出现编辑处理稿件(with editor)这个状态。很多老外编辑很不能理解中国人喜欢催稿,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像国内某些期刊一样能拖上一年半载再给屁大点修回意见。要适当给编辑一点时间处理,他们也很忙的。不要轻易催稿,也有人因为催稿而立马收到杯具消息——不知是编辑不耐烦了,还是一种巧合。当然,如果submit四个星期后网上投稿系统还没出现with editor状态信息,就要询问主编了,要注意委婉用语。不过要注意,也有期刊没有with editor状态。

4.with editor后送审可能有的2种状态(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或Reviewers invited):

总结提示语:Ⅰ)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 就是编辑没找审稿人就自己决定了,一般而言此时很危险。一可能是英文太差,需要语言润色。二可能是内容太差。除非被大牛们直接接收。

Ⅱ)Reviewer(s)invited 找到审稿人了,就开始审稿

5.Under review 此过程的等待较为漫长。当然之前各步骤也可能很慢,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

总结提示语: 这个过程也不要轻易催稿,一般都是已邀请审稿人和已送审等过程中。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6.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d 表示审稿意见已经返回给编辑。

总结提示语:这个状态大多情况下不会持续太久,几小时到几天为多,基本上根据最初投稿后分配的稿件编号数量可以预测到这个过程的处理时间。稍安勿躁,安心等待吧。我前阵子投稿surgery 2011-1-21稿件变成此状态,持续三天后,于1-24号变成了decision in process,已等待一周多了(此稿最后被surgery拒于2011春晚即将结束时——链接 http://article.dxy.cn/bbs/topic/19285030)。

7.Evaluating Recommendation 评估审稿人的意见,随后你将收到编辑给你的decision

8.Decision in process 等待稿件处理意见 总结提示语:这时候应该全部审稿人意见回来了,编辑开始斟酌意见、处理稿件。有的稿子评价都很好,一般都很快就决定accept或者小修;有的稿件审稿评价均很差,则无一例外会reject;

值得重视的是:相当一部分情况是等待时间一周以上的,多是由于审稿人意见不统一,有好有坏,这时候编辑可能会自己决定此文章的命运,可能充分尊重审稿人意见而拒稿(这种情况处理也很快的),可能编委会讨论决定是再修(major revision可能性较大,否则就直接Reject),也可能会找一位审稿人。这时要根据不同的状态而出现等待时间不一了。

9.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或大修。至此问题一般不会太大,充分尊重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

总结提示语:能有条件就尽量补实验,是在不行就认真考虑理由申辩,但谦虚谨慎的语气必不可少。毕竟大修的也存在一定的拒稿率,而小修的绝大多数是能够最后搞定的。

10.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又开始了一个循环。

11.Accepted 接受(这是最开心的时候了)

12.reject(将在后面推出专栏、专楼或另外专贴谈谈拒稿后如何处理的专题篇)总结提示语:这里就不必多说了。对于我们广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言,绝大多数人是有着杯具经历的,那种心情大多体会过,一定要振奋精神。希望大家整理好心情,重新上路。

13.其他相对少见的、细分的状态(期待大家补充):

Initial QC Started: QC=quality control, Initial QC Started就是说编辑刚开始初审,还没有提交给审稿人。

这个是编辑部会有个对文章格式、附图等的检查,等着就行了。如果有问题他们会联系你的,关注邮箱或系统吧。

editor assigment pending Editor Invited Removed by Editor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Awaiting Editor Recommendation with editorial office 编委会讨论决定 Transfer copyright form 签版权协议

uncorrected proof 等待校对样稿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文章在印刷中,清样已校对

Manuscript Sent to Production 排版

in production 出版中

下载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